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

时间:2019-05-13 09:1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

第一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

杨柳青第四中学

史文敏

内容提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多种创新手法。

一、兴趣创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新颖有趣的问题,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创新动机,激发其内在的创新欲望。

二、思维创新,要求教师利用其灵活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训练。

(一)是思维方向灵活。

(二)是思维方式的灵活。

(三)是迁移能力强。

三、综合创新,老师精选各种综合问题对学生思维进行科学的训练。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使学生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挖掘出学生的巨大潜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

党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由此看出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进步。所谓的创新,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课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新”,不仅指新发现,也指新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方法,只要把他人已揭示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学有着它得天独厚的学科特点,它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激活兴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出 新颖有趣的问题,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创新动机,激发其内在的创新欲望。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以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毫无疑问,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下,为使“ 提问“达到实效,教师应该摆脱课堂45分钟的约束,延伸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分为三段式进行:课前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课后鼓励学生将问题深入、发现新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问题的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努力追求提问设计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1、点、面式提问。

从教材的思路、教学重点、学生学习难点出发,由关键点的分析而带动全文的分析。

【案例】鲁迅的《孔乙己》,文中有多处出现“笑”字,这个“笑”字实际上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文眼”。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掘文中所蕴含的深意。有位语文教师围绕“笑”字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师:孔乙己一出场,有一个字伴随他,这是哪个字? 生:“笑”。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孔乙己的可笑之处? 生:他的衣服、说话、动作。师: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

生:懒惰又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偷书还不承认。师:孔乙己在讥笑中悲惨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生:封建科举制度。

生: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就像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一样。师: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出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 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生:(思索、讨论)孔乙己很让人同情,但想到他自己的懒惰,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又很气愤……

师:所以鲁迅先生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问题处处问到点子上,各个都能激起思维的波澜,“笑”的问题研究透了,学生对全文也就研究透了。同时文章中类似的写法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例如: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点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和“孔一己还欠十九个钱”这两个内容所起到的作用和这个“笑”所起到的作用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争论,经过分析师生对这个同学的想法给于了肯定。

2、揭疑式提问。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亚里斯多德)

【案例】《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师:“通过鲁真风情的介绍看“站而穿长衫”是否矛盾? 生:矛盾。

师:孔乙己属于那一类酒客?

生:买不起下酒菜,进不了柜台,只能站着喝的人。师:可是孔穿的是长衣衫应该坐着喝。生:他穿的衣服又脏又破一看就是穷人。师:他为什么穿长衫?

生:他不想和短衣帮为伍,因为他是个读书人。

师:所以“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揭示的是其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茅盾。也成了孔特殊身份的鲜明标志。

以上所提问题,促进学生琢磨,理解作者“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力。类似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还有,引导学生找出看似矛盾实则揭示深刻内涵的内容如被文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用集体的指挥解答二者一起使用的作用。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他们体味到咬文嚼字的甘甜。

3、转弯式提问。

也叫曲问、迂回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案例】在学习《黄油烙饼》一文第二部分的重点内容是描绘坝上的风光。

师:口外的植物长得如何?

生:坝顶:碧绿,长满了草。坝上:莜麦,干净得很好像用水洗过,梳过。

胡麻,打着把小蓝伞,修秀秀气气,不象是庄稼,倒像是种着看的花。马兰,长齐大人的腰那么高,开着巴掌大的蓝蝴蝶一样的花。马铃薯:一大片,都开着花……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植物? 生:要表现萧胜的天真。生:表现孩子的无忧无虑。

师: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这些绮丽的风光都是萧胜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而萧胜真的无忧无虑吗?

生:少吃。

师:可是看这些景物描写却反映出山河的美好和土地的肥沃,为什么还要挨饿。

生:这是反衬现实的不美好。师:现实的不美好是怎么造成的? 生;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

这样的提问使学生由浅到深一步步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4、创造式提问。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时刻知识进化的源泉。”

【案例】教《故乡》一课时,讲到就少年润土月夜看瓜的一个细节。

师:少年润土聪明机灵,可为什么没有刺到猹? 生:猹皮毛太滑,难以刺中。生:月光下瓜地朦胧,看不太清。

生:作者要表现的不是少年润土的刺猹技能,而是少年润土纯真活泼的童趣。

生:这晚月色太美,刺死猹岂不太煞风景?

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多角度思维,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推出答案的同时有的学生也提出问题:如此聪明伶俐的少年、如此令人心醉的月色为什么后来都找不到了呢?作者回忆这些美好的事物说明了什么……新问题的产生使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兴奋状态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随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本质的重大变革,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引入,语文课堂提问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观念上提倡民主教学,目的上更加注重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力的培养,好的课堂提问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情感,从而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训练思维,要求教师利用其灵活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训练。

(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中学生因为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等原因,看问题、分析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容易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这有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改变这种情况入手,启发他们用全面的、发展 的、联系的观点去看事物和分析问题。如在学习《曹刿论战》一文后学生对人物的评价是:曹是一位关心国家、深谋远虑、具有指挥才能的军事家,而对鲁庄公则是鄙夷不屑,认为它平庸无能。这时作为教师的我启发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庄公这个人物,如果没有他的不耻下问,他的从善如流,曹刿怎么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呢?这样学生会对这个人物产生新的了解。

再如学《孔乙己》一文时,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社会原因如下: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死读书成为迂腐不堪的废物);

2、封建思想的毒害使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各类人对孔的嘲笑);

3、封建特权阶级对其摧残(丁举人对其肆意摧残,把它推向死路)。可是孔有高大的身材应该能够靠自己去生存,但他却没能做到。这是因为它本身不能正视现实、麻木不仁、致死不悟。所以他的悲剧命运还有其自身原因。孔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所以说造成孔的悲剧命运的原因不仅是社会的原因还有其自身的原因。这样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全面了。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那么它的创造力就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是思维方式的灵活。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析综合。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掌握,按照教师的要求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又达到了创新的目的。在学《驿路梨花》一文时,分析其结构,文章运用了倒叙、插叙的写法,我让学生按顺序的方法叙述故事,改变现有的文章结构进行重新组合,之后再和原文比较,就更能进一步理解文章构思的巧妙及其对主题 表达的作用。另外可以在原有的信息上添加新信息,让学生为课文中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填充新的内容。如《鱼》一文结尾处山谷的回音暗示了祖孙俩心灵靠近,而在祖孙俩冲突之后可以让学生加进祖孙俩可能会有的心平气和之后的交流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体会写作技巧的精妙之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主题。

(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思维。所谓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它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教学中正迁移是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因为学生学了新知识或技能,为了巩固它就要进行一系列的练习这些练习不是知识原型的再现,而是一种能力的升华。在学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学生在思想上就会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撼,被战士们的精神所感染,这就是正迁移。另一方面可以抓住本文的选材精当、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语言准确形象、内涵丰富等特点进行写作能力进一训练,学生在阅读中探究积累,在积累中迁移巩固已有知识,在巩固中创新。

(四)是综合分析能力强,老师精选各种综合问题对学生思维进行科学地训练。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要提高鉴赏力,比较的方法是不可忽视的。比较探究,一般说来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习,要学会找准阅读的比 较点,进行求同辨异的探究。它是语文探究性学习初始阶段的一种较为实用、易于操作的阅读方法。比如对于题材、形式相同的作品,如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小说都是以封建制度下读书人的生活为题材,揭露与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与摧残的。学习时,请学生将两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探究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1、范进和孔乙己的形象

范进逆来顺受,甘受屈辱,孔乙己自视清高,孤芳自赏;范进世故虚伪,孔乙己迂腐善良;范进中举之后成为统治阶级,享受荣华富贵,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最后被打折了腿,死路一条;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巴结奉承,送钱送银子,孔乙己一生遭人嘲笑,掌柜最后记得他还是因为他欠了酒钱。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 “丑”字标签;而孔乙己的灵魂深处,则渗透出几缕“悲凉”。

2、作者的态度

两位作家,都怀着一腔忧愤,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但吴敬梓的笔触,只限于鞭挞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对范进以批判为主;而作为冲决封建罗网的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较之吴敬梓更胜一筹,对孔乙己有批判,也有同情。

3、写作手法

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艺术形象,都运 用对比、烘托的表现手法。所不尽相同的是:吴敬梓惯用夸张变形的笔法,酣畅痛快、一泻无余,艺术地再现生活中的假、恶、丑;而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的白描功夫,信笔写来、沉郁含蓄,对病态社会的流毒,作毫不留情的解剖。一个用夸张手法、讽刺笔调有意鞭挞和嘲讽;一个客观写实,寄托作者深切的同情。

通过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不同结局的比较,加深了我们对时代的认识及对作者的理解。这也引发我们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这就要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思想去探讨。《范进中举》创作于清初,那时封建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箝制人民思想,笼络知识分子,而许多知识分子也把读书做官当作唯一的出路。吴敬梓通过范进他们的丑态,抨击八股科举制度,用讽刺夸张手法,把范进中举前后的种种丑态和盘托出,在吴敬梓的笔下,范进是一个可笑可恶的戏剧人物。而《孔乙己》则不同,它发表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那是新旧势力在政治上、文化思想上斗争非常激烈的时期。鲁迅用意在于揭露和控诉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对知识分子毒害的罪恶,他把孔乙己当作封建文化思想毒害的人证提出来。鲁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是把孔乙己当悲剧人物来写的,因而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孔乙己的同情。

可比较探究的课文很多。如学习鲁迅的小说《藤野先生》,可以让学生将这篇小说同鲁迅先生的《鲁迅自传》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文章中了解鲁迅在弃医从文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弃医从 文拯救落后人们的灵魂的重要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为什么要从文以及他的爱国精神。也可以让学生把这篇文章和鲁迅的其他文章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鲁迅,认识鲁迅。这样多角度比较探究,定会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在比较、分析中,进行思维训练,在综合分析中认识的以提高,概括出新意,引发出新观点,得到创新能力训练。

多样的学习方式能唤醒沉睡的潜能。让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开拓一个自由、广阔的思维空间,激活学生多向的思维。让我们的学生在思维的天地里策马驰骋,力求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发掘出个人的巨大潜能。

第二篇:语文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三部曲

语文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三部曲

内容摘要: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中指出:“今后一个阶段,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他还指出:“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本文结合阅读教学中的实例,从“和谐氛围”、“有效提问”、“创设情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激活思维、和谐氛围、有效提问、创设情境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指出:“教师是领导者”,“是一个社会团体的明智的领导者”。他认为最能使教师展现出领导才能的地方当属教师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教师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领路人。同时,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中指出:“今后一个阶段,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他还指出:“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一、和谐氛围,激活思维。

学习氛围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的状态。陶行知认为民主与自由是创造力发挥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感到自由、愉快、宽松、坦然,没有任何压抑或强制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与探究。在课堂上,要想使学生思维“动”起来,必须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位学生,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而不要觉得学生回答正确是理所当然的;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理想时,要善于发现他们回答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当所提问题学生不会回答时,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切忌不耐烦,态度粗暴,甚至讽刺挖苦。另外,学生与学生之间要有团结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二、有效提问,激活思维。

要想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如果所提的问题没有一定的开放性,是封闭的,那也就是无效的,也就不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案例:

关于《刘胡兰》的“问”

教师在教授《刘胡兰》这篇文章。老师一开始就问:“这篇课文是写谁的?” 学生举手说:“是写刘胡兰的。” 老师问:“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答:“题目就是刘胡兰。” 老师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学生答:“1947年1月4日。” 老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学生答:“课文第一句就这么写的。” 老师问:“这个云周西村在什么地方?” 学生有的回答说:“在陕北。”有的说:“在延安。”„„但都说不清楚。老师也说不清楚。老师最后说:“云周西村在革命根据地。” 课文里,敌人跟刘胡兰说:“你说出一个共产党员给你一百块钱。” 老师就问:“谁知道那时发什么钱?”

学生有的说发银元,有的说发铜板,也有的说:“那时候的钱中间有窟窿的。” 老师说:“反正那时候的钱比现在的钱值钱。” 本案例中教师所提的6个问题都是信手拈来、随口说出。其中4个问题的答案在文中已交待得很清楚,学生还用通过思考再来回答吗?而另外两个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也不能解答。老师所提问的这6个问题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学生的思维没有“动”不起来。可见,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

教师要注意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太简单,学生不用经过多少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难以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适度的紧张状态,也就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太难,学生会感到很茫然,无从回答。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把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度,所提问题要让学生达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目的。这样的问题,学生才会去积极思考,乐于回答。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一篇课文,总会有“牵一发动全身”的点,如重点的词句、主要的人物形象等。教师如能抓住这一“点”,精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抓住小说的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设计问题。

师:作者在这儿用了“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那么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稍停一下)请同学们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发言了。)

生一:我认为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他生计无法维持。从文中可知:当时物价上涨厉害,原来花四文钱买一碗酒,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原先他能花九文钱买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后来他只能买一碗酒,欠着的十九文钱已无力偿还。还有他好喝懒做,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生二:我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孔乙己经常遭受毒打,他的脸上经常添上新伤疤。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偷到丁举人家里,被打断了腿。毒打使他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只能用手支撑地面走来。

生三:孔乙己除肉体受毒打外,精神也受到摧残。他每次到酒店,都受到人们的嘲笑和挖苦。笑他偷东西被打,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他无力争辩,不敢回击,精神上所蒙受的痛苦是十分巨大的。

生四:孔乙己体质虚弱。他脸色青白,很不健康;腿被打断后,脸上又黑又瘦,不成样子。小伙计整天靠着火,已须穿上棉袄,而体质虚弱的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无法御寒。

生五:从时间上也可以证实他死去了。从头一年初冬,到第二年端午中秋,再到年关,孔乙己始终没有露面。

师:刚才有五位同学都认为孔乙己的确死了,并且各自说出理由来证明。那么,致孔乙己 2

于死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生六:联系故事发生的时间可以看出,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制度的迫害。师:既然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作者为什么又用上“大约”一词呢?(学生讨论后,又有学生站起来回答了。)

生七:用上“大约”是因为文中的“我”没有看见孔乙己死,也没有听到他死的消息。生八:还有孔乙己的死活根本没人关心,文中说“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可见用上“大约”,不是不能确定他的死,而是说他死的很寂寞。

另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也抓住了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来进行提问。他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句中同时用了“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是否矛盾,为什么?学生在答出“不矛盾”后,课堂上一片沉默。原因何在?这位教师的问题问得太宽、太广,学生无从下嘴。相比之下,第一位教师的提问就比较具有艺术性。他设计了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比较容易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两个词同时用在这一句中不矛盾。并且,第一位教师所提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又不是唯一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在文中找到原因后,还需要自己动脑去组织语言进行表达,从而使学生的思维 “动”起来。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

三、创设情境,激活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谓想象,就是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引发学生想象的思维情境,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菲利普在船长那儿证实那个卖牡蛎的就是自己的亲弟弟后神色狼狈,嘟哝着:“出大乱子了!”克拉丽丝暴怒起来并大骂他是“贼”“流氓”,一改以前的“盼”于勒、“赞”于勒,于是小说在“躲”于勒中结束。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事情真像于勒第二封信所说的那样,于勒发了财回到了哈佛尔,那故事的情节又将如何发展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即刻被调动了起来,投入到想象写作之中。过了一会儿,就有学生起来发言。

生甲:于勒跟随“特快号”返回祖国。船在哲尔赛岛稍作停留,继续向哈佛尔进发。午饭后于勒到甲板上散步,一抬头,望见了菲利普。于勒大声喊道:“喂,菲利普!哥哥!”顺着喊声,菲利普定眼一看:“天呢,这是于勒吗?这么年轻,这么气派,这么华贵!这就是我们全家日夜盼望的于勒吗?如果不是亲耳听到他喊我哥哥,就是他走到我跟前,我也不敢相认啊!你看他上身穿光滑的皮衣,下身着笔挺的西裤,脚上是锃亮的皮鞋,手提一个皮包,这表明于勒在外头肯定是混发了!上帝保佑,我们一家可有依靠了。”菲利普还在发愣时,于勒已来到他面前。菲利普张开口,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半天说了一句:“弟弟,你当真发财了?”于勒说:“那还用说,你瞧瞧我的穿着吧。”菲利普满脸笑容,忙说:“那是,那是,我们一家可把你盼来了,我们一家今后全靠你了„„”

生乙:话说于勒发了财回到了哈佛尔,经过打听终于找到了兄嫂的住处。这一天,他敲开了菲利普家的大门。为他开门的是菲利普的二女儿,这位二女儿看到这么一位穿着考究的男子立在她家门口,立刻惊住了。她结结巴巴地说:“先生,您找谁呀?”于勒说:“这是菲利普夫妇的家吗?我是他的弟弟于勒。”二女儿高兴地跳起来:“您就是我的叔叔于勒?”没等于勒回答,她又往屋里喊:“妈,我的亲叔叔回来了!”菲利普夫妇闻声出来,一看是这样一位气派的男子,高兴地说:“弟弟,你可想死我们了!我们终于把你盼来了!快屋里坐。”边说边把于勒手中的皮箱接了过来。他们进屋后,可忙坏了克拉丽丝。只见她先将家里最好的椅子擦了又擦 3

后请于勒坐下,吩咐道:“快,孩子们,快来拜见你们日夜盼望的亲叔叔。”拜见后,她又忙说:“孩子,你们快上街去买些上等的好鱼、好肉、好酒,我们来为叔叔接风洗尘。菲利普呢,你就赔弟弟说说话,我呢,要亲自为弟弟沏上一杯好茶。”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都想一读为快。可以看出,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写作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起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就能使他们享受到这种快乐!

参考书目:《有效教学与师德修养》(李长娟著)

苏教版八、九年级语文教材(洪宗礼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三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贵州省安龙县兴隆镇青龙小学张鑫

创新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在“自己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发散学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加强创新教育,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只有不断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才有出路,才会达成新课程改革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务必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明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因。因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执教《秋天的雨》,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解读文本,注重语言训练。比如,学习“动物准备过冬”一段时,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小喜鹊、小青蛙、小松鼠,当秋雨来到你身边,告诉你冬天就要来临的时候,你会怎么说呢?”接着询问学生:“小喜鹊,你在哪儿?你在忙些什么呀?”这就为学生巧妙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既锻炼了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其见;应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培养。将传统语文教中惯用的“读、听、说”与新课改的“思维训练”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便有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提出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我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求异固然是创新,但是求同也是创新。求同思维是指采用已知的最佳方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形式。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飞行探路,发明了雷达,你能说这不是创新吗?我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指导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还读过哪些像这样开头、结尾的文章?这样精心铺设求同路径,引导学生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实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着自己问学生:“我是谁?”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说“是老师”,“是男人”,“是爸爸”,“是爷爷的孩子”,“是爸爸的朋友”„„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即先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出个别条件的变化,要求用新的思路解决,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使思维灵活而富有创造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找出学生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思维定势;二是善于借鉴表面上与本问题无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可变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教《詹天佑》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詹天佑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能用“开凿隧道”的方法解决吗?詹天佑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以上问题,打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凿隧道),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设计“人”字形线路)。这样精心设计,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变通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引发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要真正奏效却并不多。因引发的方式综合性很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过程和周期。操作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启发、引导和培养,真正“授之以渔”,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并参与教学过程,使其兴趣持久。进行兴趣培养,语文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任何思维都要凭借语言这一工具才能实现,故应该发挥优势,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最佳状态。依据一定的知识和事实求得某一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发散性。这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向着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自由发散的思维方式,是从已知信息中衍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而新颖的新信息的思维。语文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可供发散思维的信息源,教师要善于捕捉,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角度、新观念出发认识事物,变通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要善于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四篇: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诸城市龙都中心校邱家庄子小学

于桂梅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高密度的知识进入了学生的课堂,像小学阶段近几年在原来的课程不减的情况下,新增加了《英语》、《信息技术》、《传统文化》、《科学发展观》等。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要学会更多的知识,还要培养各方面能力。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达到上述目的,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动脑思考,活跃地去完成每一个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才能激活学生思维呢?我觉着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改革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

1、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历史遗留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我们应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营造民主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摆正“教为主导,学位主体”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

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很挖学生的闪光点,极力表扬鼓励,把学生善良上进的一面调动起来,在课堂上充满激情的学生他想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时间一长,后进学生也就转化为好学生了。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学习,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善“问”,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开始到学生回答质疑、解决问题为终结。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每一堂课,我们都要充分备课,将自己的课堂创设为富有情趣的,有激情的课堂。让学生学起来爱学,做起来爱做。像在教“分数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五只小猴子争吃一个桃子,小猴子们都怕自己吃得少。要想每只小猴子吃得同样多,不打架,应该怎样分?谁会分?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收过来了。

4、正确对待学生的“插嘴”

学生的插嘴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一种常见现象。有的教师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启不知,这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达尔文曾被称为“没出息的学生”,爱因斯坦曾被老师叫作“笨蛋”,数学大师华罗庚因语文成绩不佳而备受歧视,生物学家童第周的数学成绩也考过全班倒

数第一。有的孩子思维活跃,却看来贪玩、不听话、违背常规逻辑,甚至“迟钝木讷”。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职责就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潜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杀和毁灭。

我们应该意识到,知识既可以掌握在教师手里,也可以掌握在学生手里,教师不是知识的“独裁者”。我们应该给自己重新定位。我们不可以否认,教学中许多精彩的片段、灵感曾来自于学生;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见地的活生生的个体,应该让他们有机会站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他们应该受到他们的老师尊重的权利,它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能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是为学服务,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要以爱赢得爱

爱是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基础,源泉。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但要爱学生,还要知道怎样去爱学生,更要知道怎样去赢得学生的爱。我们都知道:教师应倾心竭力投入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用真情去关心爱护学生,给学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家庭不健全的学生。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那么怎样去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主要在“尊重、关怀和理解”六个字上。尊重学生,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关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无微

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因为学生感受了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对老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

2、树立平等的教学观

平等是指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表现在民主平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以身作则、善于制怒、一视同仁等方面。课堂上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实现师生良好合作,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之中,给人一种亲切感,开展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要主动地、活泼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良好合作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

3、对于课堂违纪的学生,多一些幽默风趣,少一些说教

在课堂上难免有违反纪律的学生,怎样对待课堂的违纪现象是一项艺术,它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关系到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一句看似简单的训斥损伤的是学生的自尊,影响的是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受到影响。因此,在对待违纪学生时切忌简单粗暴。但是,亦不能放任自流,怎样对待?幽默风趣的语言胜过任何的说教。

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增强敬业精神,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自身教学艺术.使自

己的课堂吸引学生,尊重、关怀和理解学生,树立平等的教学观,以充分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浅谈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科教学论文

浅谈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许焕英

时代与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大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科学探究的教学情境,组织开放式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那么在科学课中如何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科学探究中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一个创造品质的具体表现。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引导方式,大胆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创新思维。

1、为学生储备敢于提问的素材

例如,教学《看不见的空气》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孩子们用很多方法“捕捉”空气,挥动手中的风车;挥动扇子;把空的塑料瓶子放进水里……他们尽情地“捕捉”快乐无比。这时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空气装起来,用手摸一摸、压一压、拍一拍、抱一抱,有什么感觉呢?于是教室里,走廊里都有学生们的身影,当同学们在比较中发现了不同现象的时候,他们就很想提问了。有的追着我问: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是否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什么特点?我们身边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我微笑地肯定了他们问题的价值,并请学生在玩中想到的问题记录在专用问题本上,这便成为他们敢于提问的宝贵素材!

2、给学生开启质疑探索的钥匙

问题由学生提出后,教师还要进行指导。有时,我们在课堂也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一个研究主题,请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于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问题都被学生提出来,每一个都一起来研究吗?如教学《壁虎与小猫》这一课,当学生看到活生生的壁虎时,天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一下子提出了许多问题:小猫和壁虎是同类吗?壁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爬?壁虎的尾巴断了还会长出来吗?壁虎和小猫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它们的运动方式一样吗等问题。不能打消孩子们的热情,我照单全收,在黑板上全都记录下来,然后

放慢教学进度和学生一起盘点问题,共同确立课堂上能解决的,让学生由模糊宽泛到具体明确,使这些问题更具体化,可操作化。这就是给了他们一把开启质疑探索的钥匙。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良好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经常爱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这样的坚持让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们对真实问题开始有了特殊的敏感。他们常常把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在大脑里加工,然后转化成问题。有时候我也不得不惊叹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现在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本厚厚的问题本,有时查阅资料,有时和我一起研究,在孩子们的眼中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

二、在科学探究中分析归纳,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学会”到“会学”,是教育理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会”是知识经验的记忆,没有多少创新的成分,是一种短期的行为;而“会学”是一种长期的行为,它对人的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我们研究的首要问题。

1、发展学生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识是一个积极的主动构建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儿童的能动性,才能使他们受到扎扎实实的思维训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应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允许并鼓励学生反复地思考、痛快地表达,尤其是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其次我们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思考、分析和讨论。例如在教学《植物的根和茎》时,我让学生观察课前准备的完整的植物,仔细观察根和茎,通过对根和茎的作用的猜想,然后通过实验又一次观察猜想,让学生把实验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这样学生对植物观察时就会细致,对动手实验会更积极,思维更活跃,想象力、创造力更丰富多彩,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探究创造能力。

2、优化教学方式

新教材的使用给了我们教师很大的空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善于设计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走自行探求解决问题的道路。如:教学《果实里的新生命》时,我把丝瓜花从开花到结果的变化过程放在一起,让学生去观察丝瓜花有什么变化。学生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时,我追问:“果实是由花的哪部分形成的?”学生开始思考,于是我又问“苦瓜、丝瓜茄子等果实的外形各不相同,它们的构造是不是也

不一样呢?”“请自己找找果实藏着什么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解剖桃子。这时,果实的结构就开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又例如教学《混合与分离》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在讲台上我不小心把盐撒到水杯里了,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赶紧想个好办法把盐和水重新分开。这时学生思考地积极性被激发了起来,纷纷提出了解决方案:“把水杯放到太阳底下晒”“把水倒进铁锅里蒸”“用风筒吹水杯”等。此时老师问:那么到底哪一种方法最快把盐和水重新分开?让学生投入实验寻找最佳方法。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动脑筋、想办法、提方案,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为证明自己的想法而实验,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勇于实践,探索的科学精神。

3、组织探究活动

教师在指导探究活动时始终要有意识的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并且不断探究、追求。因而我们应合理的组织好学生探究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

例如,教学《斜面》一课时,我不是把书上的实验演示一遍,让学生照着去做,也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以完成书上实验为目的,而是指导学生探究斜面的作用。

我把“斜面有什么作用?”作为一个研究的问题,教给学生讨论。学生根据以有经验假设斜面有省力的作用。设计实验证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学生能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说明用斜面省力。

由于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学生发现省力的多少不同。什么样的斜面,能省多少力?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什么是斜面的坡度呢?斜面的坡度指斜面和水平地面的夹角。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斜面的长度相同,高度不同,高度越低越省力;斜面的高度相同,长度不同,长度越长越省力。学生还发现:斜面的高度和长度决定了斜面的坡度,坡度越缓越省力。

这样的实验,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分析相关因素,做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到探索科学规律的活动中来,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在科学探究中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许多资料研究表明,创新人才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合作交流能有效地提高沟通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顺利地进行探究活动,并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如果教师以平等者、参与者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并在科学探究中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间无拘无束地交流,就会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就会得行激活,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得以开发。在课堂中学生的兴趣激发,就会产生一种动力,把科学课堂延伸到课外中,使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对科学知识得到拓展巩固。例如:在《蜗牛》一课中,学生提出很多的问题来研究,有的问题与教学的内容相差很远,又花了时间给学生发问,似乎是浪费时间,但在新课程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并以积极的支持态度,如“这个问题值得讨论研究”,“你的想法可以去试试”等,这样在课堂中营造活跃自由的探究氛围,促进学生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和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引导学生互相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例如,在学完“简单机械”一章以后,学生对自行车中隐藏的机械知识很感兴趣,课堂中学生自发组成了“自行车中的秘密”研究小组。该研究需要进行原理分析、实验、测量、总结交流等,小组学生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其中一位学生担任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组的活动安排,包括实验地点、活动内容确定、时间部署、人员分工等全方位的工作,是小组活动的总指挥。另外,还有一名副组长、两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首先确定该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制定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制定具体实施步骤。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学习与咨询、实验、分析,共同得出结论,并在交流会上进行论证、探讨。一位研究小组的记录员深有感慨地说:“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从组长那里学到了对问题的正确判断和决策;从操作员那里学到了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实际的研究过程让我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小组成员,形成了默契,交流的过程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通过交流、研讨,学会了与别人分享成果,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所以我的科学课堂,学生总是以小组为单位活动的,让他们认识到个人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现在孩子们很喜欢合作实验,共同完成探究过程。

3、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调查交流

学生的活动场所除了学校,还有家庭和其他社会场所。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这些场所进行交流。我特地在上课时加了很多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要求调查的对象包括身边所有的人甚至路上的行人,要求注意提问的策略,并将调查时的心情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记录下来,看看谁调查的最好。

这样的调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刚开始做调查会写到很多遇到的问题,但是时间长了他们的调查记录就做的越来越好了。

总之,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把知识同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知识揭示生活实际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逐步养成创造才能。

下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思维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创新思维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2010年秋汉语本科 邓云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之根本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语文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

    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因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邮市菱塘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朱素斌【内容摘要】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敏捷、灵活等诸多特性是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德兴市长田中学何剑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论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自身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

    思维在认知冲突中激活(案例)

    思维在认知冲突中激活 ——《用字母表示数》案例分析 主讲教师:张齐华 授课内容: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 核心观点:数学教学活动常常通过矛盾冲突来唤起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目标之一,然而,对高阶思维的类别、特点、方式、方法,直到目前,尚未达成统一共识。一、有关高阶思......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范文大全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岩湾中心小学:高翠琴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方式的建立和形成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