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南漳县东巩镇太坪完小王培好
《科学》课作为小学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育人功能。而要学好科学课,就必须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科学课知识没有兴趣,那就谈不上怎样去观察、实践和思考,正如常言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考虑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激活课堂气氛,使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新欲,对学习科学产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本人认为,首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意识。而要真正实现“学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培育好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本文主要通过在小学科学实验中不同的案例,阐述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为主体”的目标,并从“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大胆探索”、“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等方面如何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了几十年,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是由教师支配的,教师让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让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讨论……等等条条框框都是教师预先定好、划好的,学生只能在框子里打转,任何人也不敢和不能跳出去,跳出去了也要赶紧拉回来,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活动的时间很少。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规定的条目和知识灌输等教学目标上,忽视了学生能力、态度、兴趣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要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变革长期来旧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明白一节课的实验目标后,教师应注重突出实验主体的自主性,努力营造一种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制定实验方法和步骤,选择实验材料,自主探究发现事物规律的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时空。
例如:在学习《磁铁的磁性》一课时,为了弄明白条形磁铁各部分的磁力大小,我安排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个人研究等不同形式中积极参与设计方案。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磁铁的各部分来吸大头钉、回形针、铁屑等;有的说吸小铁球,看它滚向哪个部分;还有的说用磁铁靠近悬挂的小铁钉,看铁钉靠近哪个部分等等。设计中,学生的思维不仅不会局限于设计的本身,更会考虑到实验的材料选择、变量控制、步骤先后等。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便油然而生。
在教学《磁铁的性质》一课时,我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现磁铁的奥秘,看哪一位同学发现得最多”。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索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本节课注重一个“导”字,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实践,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自然规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二、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愉悦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溶解现象》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带了一些糖果。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课上可以含在嘴里,唆着、嚼着„„这样的课堂,学生们经历着准备时的好奇、课堂上的诧异与轻松、课后的反复回味,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紧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我不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油、盐、面粉、粉笔末或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兴趣高昂,人人参与。
对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教师态度应谨慎,不要轻易否定,要给出合理、公正的评价;课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思考性、研究性、实用性的实验,延续探究;也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科学兴趣小组,交流科学小论文和科技小发明,鼓励他们向竞赛活动投稿,递交作品。只有在老师多种方法激励下,才能让他们始终保持这种热情,让实验探究成为一种习惯。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证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就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导”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和发问,多一点引导、点拨和激励,彻底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条做法。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不倒翁》这一课时,本课要求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发现不倒翁的秘密,从而形成了“上重下轻的物体比较稳”这一概念。教学前,我把教材稍作调整,先学习制作一个
不倒翁,然后再一起玩,一起研究不倒翁。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可以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因此,我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课堂上的每一节课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科学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我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的合作,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教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实验教学就能取得很好的成效。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襄阳市南漳县东巩镇太坪完全小学电话:***邮编:441526电子邮箱:497837117
第二篇: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我们造就的学生“多才多艺”,光靠灌输书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验教学在这方面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并且把握住新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这就要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实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关键字]实验材料多样性自主合作信息技术勇于创新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因而在进行科学课的实验教学时必须做到广度、深度的准确把握,增强其趣味性和知识性,教师讲授、演示精当,以点带面,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发展,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在实验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更好地实现学科整合,把实验教质量推上一个新台阶。
一、重视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做好实验的第一步。
实验材料要多样化,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的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快乐的探究者、发现者,就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套在那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我认为是必须合理利用小学生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资源
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寻找生命》一课的时候,课前我先让学生搜集一些生物,可以是一些小花草,也可以小动物,还要求他们对自己所搜集的生物进行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我经常调动学生在课前搜集材料的主动性,以便课上能充分利用材料,学生更容易在实验中接受科学知识。
二、实验教学主张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们都有好奇心,都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都爱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也往往让学生打开了科学大门的钥匙。所以,要引导学生亲自感知,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充分体现做科学、体验科学、感受科学、领悟科学的思想。
在教学中,我常常抓住我们身边的一些科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探访生物王国》这一单元时,我一改常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来到菜园、来到公园、来到小树林„„.让学生去观察、使学生发现科学广泛存在我们生活的空间,并且在教学《小白兔》这一课时,我鼓励学生亲自饲养小白兔,天天去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这样使学生感受了动物的一般生长过程,也使学生与小动物建立起更深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更加珍爱生命,与小动物和谐共处的感情。当然,光只用眼睛看还不行,还要有不同的观察方法,如摸一摸、闻一闻、对比观察等等。在教学《红番茄》这一课时,我在课堂上拿出实物番茄,切开它,让学生观察、品尝。我还利用媒体同时展示番茄树、玉米、让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观察这两种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认真地观察,对这些不太熟悉的同学也得出了结论,相同点:它们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不同点:各个器官的外形特征都不一样。课堂中,我就是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让学生知道了植物的形态虽然千差万别,但大部分的植物都像番茄一样,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器官。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意味深长地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只有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扶植、巩固和实现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才能最终带给学生以欢乐。”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应始终把“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快乐的发现者”作为探究教学的核心。我们的科学实验不能是单一的,只要多样化了,才能真正把学生的勇于探究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更好地在科学的领域里畅游。
三、实验中强化自主合作,共同探究。
科学发展的历程证明,许多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众多科学家们的合作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取得的,而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组合作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合作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倾听别人的见解,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和喜悦,体验合作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在探究实验中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
自主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易于生成新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所以,在科学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不同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各组进行制订计划、实验和调查、研讨和综合意见等合作学习,共同经历成功与失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但同时也应注意,合作小组内的成员必须注意男女生合理搭配,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也要进行协调,这样才能把自主合作的优势发挥出来。
此外开展小课题研究,还有利用加强课外学习的合作。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围绕一个主课题,确定几个小的研究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分工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
四、现代的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让科学课堂栩栩如生。
现代信息技术能把视频、动画、声音、文字集于一体,形象生动。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时候,我有时会选择现成的电脑动画来引导学生,减少他们的实验盲目性,此时,FLASH等动画技术就成为教学的关键。有一些实验的过程极短,可以用慢镜头或动画表示。一些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发芽生长过程,根能吸收水分等,可用动画显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缩短掌握知识的过程,提高接受知识的能力。
一堂科学课,实验教学毕竟有限,一两个实验只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而大部分内容是要在课前或课后去实践、去掌握,这就使知识的掌握具备了不确定性。而通过运用教学幻灯片、教学碟片、自制flash动画等一些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观看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短短课堂40分钟内更多、更全面地去学习,去掌握知识,实验教学也更加轻松,更加直观。
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要求学生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可引导学生在科学网上查找各种相关的资料,学生的知识面会迅速扩展,所积累的知识会越来越丰富。
五、张扬个性,发展独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教育是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处于主导的过程,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在科学实验课中我们必须主张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让他们有所创新。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样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独创性。
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例如在教学《清清的水》这课的活动3——“往水里加点东西”,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有些物质可以溶于水,有物质不溶于水。书本里所举的物质不是液体就是固体,有个别学生提出了“汽水”的能不能溶于水的问题,于是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回去做实验,把可乐倒进行水里,看看能不能溶解。第二天,学生们纷纷告诉我:原来气体也能溶于水。我经常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无数的事实证明,没有大胆的尝试,也就没有惊人的发现。只有敢于大胆尝试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发现者。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去试一试,而不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学生的合作,更加需要老师的合作,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实验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年轻一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课 题 研 究 计 划
李河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向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的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感受数学的力量;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目标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探索新型的“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理论基础。
2、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新版教材为载体,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能力。
3、努力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参与研究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认知数学,开展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潜能。
三、方法措施
1、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高认识。
2、认真落实新的教育方法,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以集体备课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实效。
4、落实计划,收集资料。
四、阶段性研究内容:
2007年2、3月: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与方法结题报告。2007年4月:小组讨论结果整理与编辑方式结题报告。2007年5月:动手操作作品的展示方法结题报告。2007年6月:小组合作中多种结果表现方式结题报告。2007年7、8月 :总结交流,汇编成书。2007年
9、月:准备下一步科研任务。
第四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漳州市龙师附小 施婧 发表时间:2011-10-11 9:37:54 访问次数:1287
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过份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等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探究方式,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探究、懂得探究的能力。
一、民主对话,平等交流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地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具体地讲,教师与学生要真正建立起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能给予学生具有安全感的、愉快的、和谐的感受。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才会被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的问题。我不急于展示答案,而是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提议将瓶子推倒,水流出来就可以喝到了。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样太浪费水了,课文中有一句“瓶子里的水不多。”又有同学提出用吸管,对于这种童话式的想像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荒唐”两个字来否定,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年龄是一致的。很快有学生提出看法,认为现场没有吸管,或者乌鸦不会用吸管。这样,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论证问题,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必要条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导语情境、问题情境、争论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有效探究和意义建构,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
1、创设导语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情感。导课是整个教学的前奏、序曲,要在学生心里形成良好的心里定势,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上课时,教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性纷纷被调动起来了,萌发了探究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教师要把课堂变成一个生活中的缩影,通过导语设置,还原生活,让课堂显示出活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探究。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欲望。教学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些活动、表演、游戏、剪纸、现场辩论、听故事复述、看投影片、看录像带等情境。但必须做到所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力求生动有趣,能引导他们的情感。力求提高他们辨别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审美能力。如果情境复杂可以分步演示,分步讲述。
3、创设争论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我提问:“你认为乌龟和鲤鱼谁说得对?”。课堂很快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我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让学生就该问题展开讨论,鼓励相互质疑、相互辩驳,在辩论过程中找出各自的问题所在,最后老师才明确“乌龟和鲤鱼讲的都是片面的”。
三、尊重个性,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理解,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鼓励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中的精髓,在现代的教育模式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里的“因材”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教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探究性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首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也很有可能出现多种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如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图,展示学生的不同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展示不同的理解能力;可以凭借想像,展示思维的个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个性。让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二是因“学生”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又要考虑整体能力的发展。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学习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所需要的帮助不同。新课程尤其强调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如在教《小松鼠找花生》(一年级上册)之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情况作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因材施教。任教的班级学生情况各异,对于一部分有着丰富的耕作生活体验的农村的学生来讲,他们亲眼见过花生长在根部,甚至种过花生,对他们讲授花生长在哪里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对于城市的老师和学生而言,像小松鼠一样以为花生长在枝干上,他们有着小松鼠同样的困惑,教师的详细讲解也未必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为他们缺乏农村的生活体验。我曾经尝试让农村学生来当小老师,由小老师来讲解提出“花生长在哪里”的问题给大家共同探究,最后由小老师讲解花生的种植知识和过程,这样既增强了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通过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之后,有针对个别探究欲望特别强的学生提出的“怎样种花生,能不能自己种”的问题,小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在学校实践小花圃里种上花生,慢慢观察花生的成长变化,直到植物的根部长出花生。这样,既使学生对《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有着特别深刻的印象,有获得了真实的种植花生的知识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要用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要尊重了学生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敢于探究,学会探究,完善探究。
四、学会交流,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探究。通过优化小组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学会交流。如在《小伙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把合作、互助的精神表现出来,我精心安排,把《小伙伴》编成一个话剧剧本,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维加”、“玛莎”、“安娜”、“安东”,一位同学当报幕员,讲述春游发生的一个故事。小伙伴在吃午饭的时候发现“玛莎”不小心在路上把面包和矿泉水丢了,没东西吃了你说怎么办呢?几个小伙伴演员上场,有批评讽刺、有责备同情,但都不能真正帮助“玛莎”。最后,“安东”二话没说,把自己的黄油面包掰成两半,把大的放在了“玛莎”手中。“玛莎”热泪盈眶,非常感动,话剧呈现出高潮,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堂课的设计在表演前需要小演员门的排练合作,表演的时候又是突出合作互助的主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互助合作。通过学生的互助合作,使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的意识更加强烈,使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导语、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过份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等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探究方式,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探究、懂得探究的能力。
一、民主对话,平等交流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地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具体地讲,教师与学生要真正建立起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能给予学生具有安全感的、愉快的、和谐的感受。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才会被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的问题。我不急于展示答案,而是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提议将瓶子推倒,水流出来就可以喝到了。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样太浪费水了,课文中有一句“瓶子里的水不多。”又有同学提出用吸管,对于这种童话式的想像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荒唐”两个字来否定,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年龄是一致的。很快有学生提出看法,认为现场没有吸管,或者乌鸦不会用吸管。这样,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论证问题,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必要条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导语情境、问题情境、争论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有效探究和意义建构,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
1、创设导语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情感。导课是整个教学的前奏、序曲,要在学生心里形成良好的心里定势,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上课时,教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性纷纷被调动起来了,萌发了探究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教师要把课堂变成一个生活中的缩影,通过导语设置,还原生活,让课堂显示出活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探究。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欲望。教学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些活动、表演、游戏、剪纸、现场辩论、听故事复述、看投影片、看录像带等情境。但必须做到所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力求生动有趣,能引导他们的情感。力求提高他们辨别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审美能力。如果情境复杂可以分步演示,分步讲述。
3、创设争论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我提问:“你认为乌龟和鲤鱼谁说得对?”。课堂很快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我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让学生就该问题展开讨论,鼓励相互质疑、相互辩驳,在辩论过程中找出各自的问题所在,最后老师才明确“乌龟和鲤鱼讲的都是片面的”。
三、尊重个性,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理解,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鼓励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中的精髓,在现代的教育模式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里的“因材”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教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探究性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首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也很有可能出现多种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如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图,展示学生的不同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展示不同的理解能力;可以凭借想像,展示思维的个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个性。让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二是因“学生”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又要考虑整体能力的发展。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学习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所需要的帮助不同。新课程尤其强调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如在教《小松鼠找花生》(一年级上册)之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情况作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因材施教。任教的班级学生情况各异,对于一部分有着丰富的耕作生活体验的农村的学生来讲,他们亲眼见过花生长在根部,甚至种过花生,对他们讲授花生长在哪里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对于城市的老师和学生而言,像小松鼠一样以为花生长在枝干上,他们有着小松鼠同样的困惑,教师的详细讲解也未必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为他们缺乏农村的生活体验。我曾经尝试让农村学生来当小老师,由小老师来讲解提出“花生长在哪里”的问题给大家共同探究,最后由小老师讲解花生的种植知识和过程,这样既增强了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通过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之后,有针对个别探究欲望特别强的学生提出的“怎样种花生,能不能自己种”的问题,小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在学校实践小花圃里种上花生,慢慢观察花生的成长变化,直到植物的根部长出花生。这样,既使学生对《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有着特别深刻的印象,有获得了真实的种植花生的知识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要用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要尊重了学生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敢于探究,学会探究,完善探究。
四、学会交流,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探究。通过优化小组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学会交流。如在《小伙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把合作、互助的精神表现出来,我精心安排,把《小伙伴》编成一个话剧剧本,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维加”、“玛莎”、“安娜”、“安东”,一位同学当报幕员,讲述春游发生的一个故事。小伙伴在吃午饭的时候发现“玛莎”不小心在路上把面包和矿泉水丢了,没东西吃了你说怎么办呢?几个小伙伴演员上场,有批评讽刺、有责备同情,但都不能真正帮助“玛莎”。最后,“安东”二话没说,把自己的黄油面包掰成两半,把大的放在了“玛莎”手中。“玛莎”热泪盈眶,非常感动,话剧呈现出高潮,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堂课的设计在表演前需要小演员门的排练合作,表演的时候又是突出合作互助的主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互助合作。通过学生的互助合作,使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的意识更加强烈,使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导语、问题、争辩三种情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问题、争辩三种情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上一条:打开阅读的一扇窗
下一条:加深阅读理解 享受阅读乐趣
首页|人事科|党委会|计财科|监察室|德育科|高教科|中教科|初教科|职成科|教育工会|招生办|自考办|督导室|仪器电教|普教室|民办教育|廉政建设|职教中心
主办:漳州市教育局
CopyRights © 2010 漳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03321号
地址:漳州胜利西路118号
电话:0596-2028923 网站维护电话:0596-2959839 网管邮箱:webmaster@fjzzjy.gov.cn 技术支持:浙大网络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黄畈中心小学:田春枝
一、实施背景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统一。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因此在学生实验时,教师不应过多限制学生,应该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去 提出新的问题,去交流讨论。
二、实施过程
1、理论学习与研究。(2013.1——2013.4)
2、形成经验与方法。(2013.4——2013.5)
三、实施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确定探究问题,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指导验证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5、运用科学探究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