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直冲校区 吕艺燕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还要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特别是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探究能力;学生由记忆的学习方式转向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究中积累、感悟、获得学习经验、经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并且具有怀疑精神、探究精神,不迷信权威。促进学生个体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个性特征得到更好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探究的基础,衡量探究能力强弱的一个侧面。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有利平台,在包罗万象的文本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发问,尽情的探索研究。从问题开始,带着新的思考结束。
(一)疑问是发明和创造的起点
1.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要把提问权交还给学生。有一点应值得注意并不是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价值,教会学生提问就是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每一堂课学生都会提出问题,然而有的学生却不会提问,有的学生提的问题确实没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认真听取学生的同时,还要分辨学生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或者闪光点。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针对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借助课题,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问下列一些问题。如:看到这个课题你怎么想?想知道什么?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在《争吵》一课中,我让学生提出问题,有的问:我想知道谁和谁争吵?有的问:我想知道他们之间产生什么矛盾?有的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和好如初。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接下来会主动阅读文本内容进行探究、思考解决疑问。或是利用其他手段使学生处于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处于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起学习者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学生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用探究的方式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养成每当一看到课题等就开始思考,开始提问,想知道为什么。
2、利用文本,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郑板桥云: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混沌汉。教育的首要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人类已有的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多种多样的问题。问题中不仅包含着学生的求知欲,还包含着学习的动力,探究欲望。学生通过长期的探究学习活动完成对自身知识的主动构建。学生在读中思考,提问、并进行探究分析。初读阶段,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并提出一些问题。这篇文章是用什么基调写成?是什么让我产生这种感觉?这些字、词是什么意思?它们有哪些来历?这不仅帮助学生增加重读课文的动力,还可使学生更深刻的记住生字生词,通过探究了解这些字词的有关历史和知识。复读阶段,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内容、潜词造句等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对一些重点的句子、段落、修辞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熟读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自省,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还想知道什么?
3、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产生问题。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把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课内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打开视野,放开思路去发问。例:在讲《争吵》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要是不和好会出现什么情况?他们的和好会带来什么好处?父亲为什么要?教师有意让学生从更广阔的方面去提问,把学生从某一课引出来,在更的大的空间里进行探究学习。或是把各个部分,疑点联系起来提问。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对同一篇文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思考,去发问。
4、盯住争论,引发问题。
争论往往是对同一个问题持不同的见解和理解引发出来的。在争论中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提问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不同建议,即使那与语文本本意或教案、大纲相冲突,不能使用教师的权威强加给学生,让他们无条件服从。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自动分成了两组他们会主动提问,主动做答且提出反问。教师要敢于撒手,学生思想的碰撞最能激起智慧的火花,引起他们更深入的思索。
5、在学生众多的问题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尊重个性的探究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融洽,有利于交往的心理氛围中无拘无束地提问。这样才有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被提出来。如:想到一篇新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让全班同学对这篇课文做无条件、无限制的提问。然后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与适当的表扬,像“你问得真好,这个问题也正是我想问的,问得不错,问得真有创意,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利用“榜样”来引导学生进行继续的提问,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或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借此了解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倡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教师要马上抓住时机点出来。
6、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提出问题后,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问题。虽然有些问题是可以直接给出答案,但是绝大部分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答案。教师完全告诉学生,这是失败的教学,失去了鼓励学生提问的意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指给学生方向的,学生寻找答案路程中的路标。“路标”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7、利用手中的阅读文本对问题进行分析。
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会了针对文本的内容提出问题,还要教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答案。教学生学会读书。对文本整体提出的概括性问题要引导学生站在文本上解决问题。从整个内容入手,着眼全篇,把握好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对于细节问题,学生可以从具体的段落中入手,分析某些重点的句子、词语、字以及标点符号,透视它们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读书要读透,把书中的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知识能力等。如《将相和》学生抓住与秦王的对话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及其它手段渲染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帮助他们分析问题。
8、充分借助课外资源。
教材的内容有限,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许多问题仅凭教材,全靠课堂是解决不了的。教师要把学生从课堂上带出去,把他们引到无穷无尽知识的海洋中,动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提倡学生去图书馆、书店去查阅资料去探究分析。信息社会,强大的网络资源也是学生们分析问题的有利帮手。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展开论坛讨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兼听则明,教会学生收集信息,课下可去向家长、朋友、有关专家讨教。古语云“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提倡同学多读书,更要多思考,只读不思不如不读。
学生们经过搜集、访问、调查、思考分析一系列的过程,最后可能还得不出结论。但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所经历的过程。让学生养成时时刻刻纪录的习惯,可以是调查笔记、日记、谈话记录、随笔总之要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有所纪录。至于那些对问题已得出结论的同学,问题解决的形式可以是五彩纷呈:表演、录音、调查报告、论文、心得体会、展览、交流会„„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以结果来衡量。评价的视角转向学生在整个过程的表现,收获。
(二)通过 “对话”,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话是学生发现自我,沟通他人,与文本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碰撞的有效途径。学生要想进行真正的对话,必须有面对面的平等意识。教师自己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意识,不能把书本当成权威。对话是交流沟通贵在真诚,学生要敢于直言自己真实的想法。探究学习就是要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具有平等意识,怀疑精神,实事求是的品格,“对话”正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此平台上可通过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对话方式。
第一,与文本的对话。大多数学生对于一篇新的内容还是有兴趣读,但是最怕反复读书。因为学生此时是被动去接受文字信息,与文本没有交流。试问谁又愿意重复看已知道的信息?学生因为与文本没有交流,就不会主动去思考,就像看一则通知,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如:为什么会这样写?这点我不同意或真是太对了等。学生以对话的心情去阅读文本时就会与文本产生这样的交流,首先要通读即对文本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对话顺利进行下去,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信息,并对信息揣摩发表见解,或者提出问题的过程。随着对话的深入,学生会继续分析已知信息寻找答案。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的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在课上努力引导学生去与文本对话,教师可以针对课题、课文具体内容、或者对课文整体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读书与文本对话。
第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句成语叫“孤陋寡闻”,一个人若不与外界交流,只一味闭门造车其后果可想而知。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又一次探究的过程。阅读文本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分成小组、全班)从相互的对话、发问、质疑、争论中获得启发,从而继续进行探究。在同学各抒己见之中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信息量,权衡别人的见解,培养学生归纳信息,分析信息,总结概括,吸收信息等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由于是同龄人别人遇到的问题也许正是他也会遇到的。积极地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抽出一些时间专门安排学生,同桌之间或者同小组之间对某一段落,文本以及其中的人物种种进行对话,要求畅所欲言。鼓励学生间的对话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有些课可以改变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对话。如:《麻雀》一课,在讲到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与猎狗争斗时,教师故意停下来让学生进行交流自己的感受。同学们不仅说道老麻雀母爱的伟大,还谈到自己的妈妈平时是如何关心自己的。课文内容在同学的话语中得到升华,引起学生对母爱的思索。
第三,师生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分享学生的思考见解,对此加以启发引导。或是学生向教师提问引发谈话。教师与学生对话时,应注意尽量多的带给学生信息,启发学生去发现、探究;把学生引向课外,接触更广阔的阅读世界,为对话不断带来新鲜血液,使对话生机勃勃。例如教学《西门豹》西门豹的神机妙算使人叹服,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在我国的历史上是数不胜数,教师可以列出一些人物或参考书目建议学生去阅读,去了解一些祖国的历史人物,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课上延伸到课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的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话式阅读教学为学生的“发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探究打下基奠。学生在对话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且在对话中分析问题,并把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段玉湘
赣州市于都县车溪中心小学 342300 摘要:本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和优良习惯,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四个方面来探索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自主探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科学习的特点,以学生为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就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向小学生展示的一篇篇浅显生动的课文。由于课文的内容来源于我们的社会生活,注重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联系的事件,因而使学生们觉得具体而“亲切”,进而使他们在阅读课文时由感知语言文字而引发感知形象,进而产生联想等一系列形象思维。有关资料说明:人类的形象思维在6——13岁之间的小学生最擅长,因为其生理年龄特点及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正处于最富于想象和最敢于想象的年龄阶段。所以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要用学生最擅长的思维方式来教学语文,发掘语文材料的形象性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在想象中感知理解,在想象中放飞心灵,自由驰骋,在不知不觉中体味学习语文的快乐,诱发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的持久的内驱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目前的素质教学的实施依赖于课堂教学,因为只有课堂的教学才能培养小学生学习方式,才能够教会小学生怎样去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才能够使学生学会怎样去改造自然界,才能够让学生长见识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所以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教师体现教育思想与落实教学目标的最直接有效的载体。
近些年来,我根据教学新课标的要求,紧随时代的发展,在充分学习和借鉴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建构了自己的教学新模式。那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语文教学模式,即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熟读——教师对学生在熟读中产生的问题和教学要点和难点进行梳理汇总,师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拓展教学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可以让学生说明文章学习的目的,教师进行整体汇总——反馈练习,用问题、习题的方式对文章进行巩固运用。
这一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先行学习,找出问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学会深入理解、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在教师的“诱惑”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作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学习的习惯,逐步转变学习方式。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和优良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更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友善的品质、以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进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和人格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
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我每堂课都在学生自学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学习小组讨论与交流的有关自学文章的情况。一是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小组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发言。二是让学生发挥各自擅长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有角色朗读的,有分角色表演的,只要是学生能够擅长的我们都来,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成员的思维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的人际智力在合作交往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三是发挥学生天生好动、学习认知事物快的特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学习知识的成功与快乐,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四是进行分组学习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五是在交流谈话中扩展学生自己的思维想象空间,在互动中形成乐于表达和善于思辩的习惯。
四、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由于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已经成为素质教育大前提下教师们的努力方向。一是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虽然活跃,但是认知水还是很低的,所以让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进行学习可以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分层次教学。我们知道新时期的学生由于都有自己的个性,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家庭环境也有差别,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分组,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同时推选成绩好的学生做小组长,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其他组员的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三是在网络较为发达的今天,可以利用数字化网络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在网站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等,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驰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了。四是情景设置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创新教学激励机制。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学生的学业表现和能力发展,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作业绩。按照这种思路,我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把教学工作和学习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激励性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即使学生有缺点和问题也不要对此进行说三道四,而是要先进行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六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等互动活动和视听手段来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多媒体课件的声、光、电、动漫等足以激发学生爱好和兴趣,进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思维与智力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
总之,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是要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创新人格、创新精神,最终使他们具备不断获取知识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
第三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培养探究能力
我作为语文教师,感受到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讲授语文,那么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就不能在课堂上展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继“双基”之后的又一重要目标。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重点应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应 1
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形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窃读记》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让小组里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地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教师就草草收场,就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的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再如我在教六年级《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班有的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得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是重点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跑进家来的松
鼠》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松鼠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课文结束前,我让学生介绍你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父母的称赞或否定,并选四位同学当小记者,对介绍的同学进行访问,向他们提出:“获得称赞或否定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我校是以特色教育为龙头,只有抓好特色教育学校才能在竞争的浪潮中求生存、求发展。语文教学也同样是这样,作为教师如果不改变教的方法,学生不改变学的方法,教师学生都将被社会所淘汰。自主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才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使真正的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熊开明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关文信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 怀远县韩庙初级中学
郭城:
探究学习不仅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是一种现代的教学观念,它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职责在于提供条件、给予指导、点拨和鼓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
1、允许学生超前预习课文
预习课文的目的主要是熟悉课文,除了预习字、词、句外,主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懂课文。除此之外,还可以布置适量的查找资料任务,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八年级有一篇课文《七律 长征》,课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查找红军长征的资料,讲长征的故事。上课时,学生们纷纷举手,争着回答,大有不吐不快的感觉。通过预习,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长征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以苦为乐,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而且激活了他们不断进取、学习的欲望,提高了课堂效率。
2、允许学生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综合的表现出来,因此,语文课要营造一种书生朗朗,质疑讨论,各抒己见的氛围,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有疑学习,求异学习。比如九年级有一篇课文《与朱元思书》中有一句话:“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有一个学生预习时产生了疑问:富阳在富春江下游,而桐庐在富春江上游,既然从流飘荡,应该从上游到中游,然后才到下游,为何书上却说自富阳到桐庐呢?这个问题一经提出,马上便得到许多同学的响应。于是,我就让同学们自己去看地图,查资料,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了动了,可见有疑才会探索,有疑才会学习。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中注意观察和想象,有个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要善于提出问题。比如,我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文中有一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木兰的战友和木兰一同生活、战斗,相处了这么长时间,为何不知木兰是女儿身?难道你不知道你班级里的哪一个同学是男的还是女的吗?历史上真有这个人吗?有这件事吗?„„学生们自己去查资料,收集信息,通过分析、综合,解答了以上问题,就能更好地体会、理解本文的主旨。正如《论语》中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践也反复证明,学与思相结合,才能提升学习的能力。
二、拓展主动探究的学习领域
语文学习应当充分拓展开发的空间,给学生创设一个立体化、民主化和生活化的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具有一个展现自己个性的宽松氛围。
1、打破学科界限,多角度探究学习
把语文课和历史课、物理课、化学课等学科结合起来,形成多角度的联系,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教学《七律 长征》时,我让学生把它和八年级历史第十三课《红军不怕长征难》联系起来,学生先学习历史,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再学习语文这篇课文,这样可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又如:八年级语文有一课《叫三声夸克》,我就和理化任课老师联系,让他们先为学生讲解物质构成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再上这篇课文,学生们就游刃有余,轻松搞定了。
2、打破课堂为中心,面向社会多方面主动探究 语文学习应该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开放课堂,让学生的社会中,到生活的海洋里,去汲取语文知识和思想文化的玉露琼浆。总之,语文学习,应该切实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在课堂内能主动地学习,而且在离开教师,教科书的情况下,也能主动的探究学习,以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效率,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更好地基础。
第五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漳州市龙师附小 施婧 发表时间:2011-10-11 9:37:54 访问次数:1287
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过份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等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探究方式,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探究、懂得探究的能力。
一、民主对话,平等交流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地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具体地讲,教师与学生要真正建立起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能给予学生具有安全感的、愉快的、和谐的感受。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才会被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的问题。我不急于展示答案,而是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提议将瓶子推倒,水流出来就可以喝到了。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样太浪费水了,课文中有一句“瓶子里的水不多。”又有同学提出用吸管,对于这种童话式的想像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荒唐”两个字来否定,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年龄是一致的。很快有学生提出看法,认为现场没有吸管,或者乌鸦不会用吸管。这样,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论证问题,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必要条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导语情境、问题情境、争论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有效探究和意义建构,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
1、创设导语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情感。导课是整个教学的前奏、序曲,要在学生心里形成良好的心里定势,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上课时,教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性纷纷被调动起来了,萌发了探究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教师要把课堂变成一个生活中的缩影,通过导语设置,还原生活,让课堂显示出活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探究。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欲望。教学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些活动、表演、游戏、剪纸、现场辩论、听故事复述、看投影片、看录像带等情境。但必须做到所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力求生动有趣,能引导他们的情感。力求提高他们辨别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审美能力。如果情境复杂可以分步演示,分步讲述。
3、创设争论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我提问:“你认为乌龟和鲤鱼谁说得对?”。课堂很快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我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让学生就该问题展开讨论,鼓励相互质疑、相互辩驳,在辩论过程中找出各自的问题所在,最后老师才明确“乌龟和鲤鱼讲的都是片面的”。
三、尊重个性,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理解,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鼓励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中的精髓,在现代的教育模式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里的“因材”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教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探究性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首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也很有可能出现多种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如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图,展示学生的不同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展示不同的理解能力;可以凭借想像,展示思维的个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个性。让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二是因“学生”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又要考虑整体能力的发展。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学习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所需要的帮助不同。新课程尤其强调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如在教《小松鼠找花生》(一年级上册)之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情况作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因材施教。任教的班级学生情况各异,对于一部分有着丰富的耕作生活体验的农村的学生来讲,他们亲眼见过花生长在根部,甚至种过花生,对他们讲授花生长在哪里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对于城市的老师和学生而言,像小松鼠一样以为花生长在枝干上,他们有着小松鼠同样的困惑,教师的详细讲解也未必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为他们缺乏农村的生活体验。我曾经尝试让农村学生来当小老师,由小老师来讲解提出“花生长在哪里”的问题给大家共同探究,最后由小老师讲解花生的种植知识和过程,这样既增强了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通过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之后,有针对个别探究欲望特别强的学生提出的“怎样种花生,能不能自己种”的问题,小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在学校实践小花圃里种上花生,慢慢观察花生的成长变化,直到植物的根部长出花生。这样,既使学生对《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有着特别深刻的印象,有获得了真实的种植花生的知识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要用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要尊重了学生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敢于探究,学会探究,完善探究。
四、学会交流,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探究。通过优化小组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学会交流。如在《小伙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把合作、互助的精神表现出来,我精心安排,把《小伙伴》编成一个话剧剧本,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维加”、“玛莎”、“安娜”、“安东”,一位同学当报幕员,讲述春游发生的一个故事。小伙伴在吃午饭的时候发现“玛莎”不小心在路上把面包和矿泉水丢了,没东西吃了你说怎么办呢?几个小伙伴演员上场,有批评讽刺、有责备同情,但都不能真正帮助“玛莎”。最后,“安东”二话没说,把自己的黄油面包掰成两半,把大的放在了“玛莎”手中。“玛莎”热泪盈眶,非常感动,话剧呈现出高潮,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堂课的设计在表演前需要小演员门的排练合作,表演的时候又是突出合作互助的主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互助合作。通过学生的互助合作,使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的意识更加强烈,使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导语、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过份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等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探究方式,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探究、懂得探究的能力。
一、民主对话,平等交流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地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具体地讲,教师与学生要真正建立起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能给予学生具有安全感的、愉快的、和谐的感受。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才会被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的问题。我不急于展示答案,而是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提议将瓶子推倒,水流出来就可以喝到了。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样太浪费水了,课文中有一句“瓶子里的水不多。”又有同学提出用吸管,对于这种童话式的想像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荒唐”两个字来否定,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年龄是一致的。很快有学生提出看法,认为现场没有吸管,或者乌鸦不会用吸管。这样,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论证问题,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必要条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导语情境、问题情境、争论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有效探究和意义建构,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
1、创设导语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情感。导课是整个教学的前奏、序曲,要在学生心里形成良好的心里定势,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上课时,教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性纷纷被调动起来了,萌发了探究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教师要把课堂变成一个生活中的缩影,通过导语设置,还原生活,让课堂显示出活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探究。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欲望。教学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些活动、表演、游戏、剪纸、现场辩论、听故事复述、看投影片、看录像带等情境。但必须做到所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力求生动有趣,能引导他们的情感。力求提高他们辨别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审美能力。如果情境复杂可以分步演示,分步讲述。
3、创设争论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我提问:“你认为乌龟和鲤鱼谁说得对?”。课堂很快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我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让学生就该问题展开讨论,鼓励相互质疑、相互辩驳,在辩论过程中找出各自的问题所在,最后老师才明确“乌龟和鲤鱼讲的都是片面的”。
三、尊重个性,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理解,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鼓励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中的精髓,在现代的教育模式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里的“因材”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教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探究性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首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也很有可能出现多种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如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图,展示学生的不同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展示不同的理解能力;可以凭借想像,展示思维的个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个性。让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二是因“学生”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又要考虑整体能力的发展。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学习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所需要的帮助不同。新课程尤其强调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如在教《小松鼠找花生》(一年级上册)之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情况作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因材施教。任教的班级学生情况各异,对于一部分有着丰富的耕作生活体验的农村的学生来讲,他们亲眼见过花生长在根部,甚至种过花生,对他们讲授花生长在哪里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对于城市的老师和学生而言,像小松鼠一样以为花生长在枝干上,他们有着小松鼠同样的困惑,教师的详细讲解也未必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为他们缺乏农村的生活体验。我曾经尝试让农村学生来当小老师,由小老师来讲解提出“花生长在哪里”的问题给大家共同探究,最后由小老师讲解花生的种植知识和过程,这样既增强了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通过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之后,有针对个别探究欲望特别强的学生提出的“怎样种花生,能不能自己种”的问题,小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在学校实践小花圃里种上花生,慢慢观察花生的成长变化,直到植物的根部长出花生。这样,既使学生对《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有着特别深刻的印象,有获得了真实的种植花生的知识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要用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要尊重了学生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敢于探究,学会探究,完善探究。
四、学会交流,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探究。通过优化小组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学会交流。如在《小伙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把合作、互助的精神表现出来,我精心安排,把《小伙伴》编成一个话剧剧本,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维加”、“玛莎”、“安娜”、“安东”,一位同学当报幕员,讲述春游发生的一个故事。小伙伴在吃午饭的时候发现“玛莎”不小心在路上把面包和矿泉水丢了,没东西吃了你说怎么办呢?几个小伙伴演员上场,有批评讽刺、有责备同情,但都不能真正帮助“玛莎”。最后,“安东”二话没说,把自己的黄油面包掰成两半,把大的放在了“玛莎”手中。“玛莎”热泪盈眶,非常感动,话剧呈现出高潮,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堂课的设计在表演前需要小演员门的排练合作,表演的时候又是突出合作互助的主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互助合作。通过学生的互助合作,使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的意识更加强烈,使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导语、问题、争辩三种情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问题、争辩三种情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上一条:打开阅读的一扇窗
下一条:加深阅读理解 享受阅读乐趣
首页|人事科|党委会|计财科|监察室|德育科|高教科|中教科|初教科|职成科|教育工会|招生办|自考办|督导室|仪器电教|普教室|民办教育|廉政建设|职教中心
主办:漳州市教育局
CopyRights © 2010 漳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03321号
地址:漳州胜利西路118号
电话:0596-2028923 网站维护电话:0596-2959839 网管邮箱:webmaster@fjzzjy.gov.cn 技术支持:浙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