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索的方式去研读语文学习中的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探究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建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对文本中的问题或文本的某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自主感悟和主动发现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并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是童年向青年转变的关键时期,初中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语文素养。初中生求知欲和表现欲旺盛,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非常丰富,这些都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初中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乃至终身发展产生影响。笔者根据新课改精神以及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堂的组织艺术,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浓郁的氛围。讲究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究的潜能。
二、加强诵读训练,为探究蓄势。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感,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重要手段。朗读可以让学生亲近作品,与作者心灵展开对话,为探究性阅读创造必要的情感条件。在讲授《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搜集了反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图片,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运用视听手段调动学生的爱国爱家情绪,指导学生进行激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郁积和爆发。学生在深情的朗读中逐渐与作者的情感达成了共鸣,我顺势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抒情人称的变化,探究呼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掘,是以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为前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探究性学习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探究式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领悟,进而把握具体合理的探究方向。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教师要避免过多的介绍时代背景,而是尊重学生的直觉感悟,为探究预留足够的空间。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才能发现疑点,找到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我常常设置质疑环节,给学生发现疑点的机会。
四、设置开放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想说、敢说、乐说的表达环境。
五、加强方法指导,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探究性学习既有以课题探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既包含对课本知识的探究,还包含对学习方法的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就如同找到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初中生正处在探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比较阅读不失为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比较阅读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阶段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表现方式的作品。比较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本质特征,为日后的探索积累经验。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和可操作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篇:探究式教学与能力培养
探究式教学与能力培养 汉寿县沧港中心学校 廖翠国
探究式教学是指依据恰当、合适的教学目标,先取适当的教学法资源,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设计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程序,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取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一种新型的,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它适用于大量的科学性的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引入语文教学领域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促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达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
语文探究式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语文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探究式教学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而问题的发现又多于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自己未知而又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探究,就可以通过观察而得到答案。在探究中不断观察,在观察中不断探究,因此观察伴行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
在语文探究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1、激发观察兴趣。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一事物毫无兴趣,那他是不会主动去观察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向学生提出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知识,使他们善于去观察、去发现。例如,在教《风筝》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参观风筝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观察风筝的兴趣。让学生自制风筝、放飞风筝,然后把整个过程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在这个教学中,我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能力。
2、明确观察目的。如果观察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就不会有理想的结果,布置观察任务时,要向学生讲明目的、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使他们的观察有目标,探究的方向,活动有收效。
3、萌生观察思维。因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感知,它不单纯的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直接反映,还包括了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只有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才能引导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使认识逐渐深化。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探究的前提,没有思维的探究是不存在的,而探究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积极的探究能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思维活跃了,就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探究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此内容凸现出来。如教《小巷深处》一文时,问“文中三处描写母亲的外貌、神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思考等过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目标达到了。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在教学中,要利用语文教材中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想象,让他们展示探究的翅膀在语文教学的空间翱翔。如《树林和草原》一文中有这么一段:“它的前沿像衣袖一般伸过来,像穹隆似的笼罩着。顷刻之间,草木全部发黑了„„赶快跑!”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当时暴风骤雨前的情景(天好像要塌下来),并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它写下来。又如《海燕》中“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平贴于空中”、“围绕了一段绝轻的白沙中”等语句,引导学生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些探究活动,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达到了情感熏陶,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和探究精神,实现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心理学三研究表明,当学生双手在做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激发大脑中的一些特殊区域的活动力。探究式教学十分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动手实践),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口语交际——采访任课教师》、《综合性学习——调查社会用字情况》这两则练习中,分小组采访、调查,每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采访、调查,从而得到锻炼。如学了《买油翁》之后,就安排了一个动手实践的内容,要每个学生自带瓶子、勺子学仿卖油翁的倒油动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探讨研究。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国际竞争在关键在于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的优劣则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环境,教师就是这种环境的创造者。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方面让学生坚持自学一些课程,看看能不能行。如果行学生会非常喜悦、十分自信。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的语文课本是一本实验教材。在教学中本人大胆实验,把每个单位后面的练习,整本教材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让学生自学研究,教师只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情况,达到教学目的。
二方面让学生做一件自己从来没有想做的事。如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在家的时候,弄清家里的照明电线是从哪里进来的,家里的线路有没有危险,有没有地方需要改进?
三方面让学生坚信自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本领,尝试做一件大多数人不容易做到的事。如写一篇侦探小说,化解一段比较紧张的人际关系等。
四方面让学生养成不怕受挫,敢干探索的顽强精神。凡接触人和事,要求学生选择新方法、新途径去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成功,更应该探索失败的原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是的,人人皆有创造的天赋。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珍爱童心,从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运用多种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气氛中,在自由的空间里,在广阔的天地中,健康、快乐地成长。ment.write('
第三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段玉湘
赣州市于都县车溪中心小学 342300 摘要:本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和优良习惯,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四个方面来探索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自主探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科学习的特点,以学生为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就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向小学生展示的一篇篇浅显生动的课文。由于课文的内容来源于我们的社会生活,注重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联系的事件,因而使学生们觉得具体而“亲切”,进而使他们在阅读课文时由感知语言文字而引发感知形象,进而产生联想等一系列形象思维。有关资料说明:人类的形象思维在6——13岁之间的小学生最擅长,因为其生理年龄特点及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正处于最富于想象和最敢于想象的年龄阶段。所以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要用学生最擅长的思维方式来教学语文,发掘语文材料的形象性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在想象中感知理解,在想象中放飞心灵,自由驰骋,在不知不觉中体味学习语文的快乐,诱发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的持久的内驱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目前的素质教学的实施依赖于课堂教学,因为只有课堂的教学才能培养小学生学习方式,才能够教会小学生怎样去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才能够使学生学会怎样去改造自然界,才能够让学生长见识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所以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教师体现教育思想与落实教学目标的最直接有效的载体。
近些年来,我根据教学新课标的要求,紧随时代的发展,在充分学习和借鉴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建构了自己的教学新模式。那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语文教学模式,即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熟读——教师对学生在熟读中产生的问题和教学要点和难点进行梳理汇总,师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拓展教学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可以让学生说明文章学习的目的,教师进行整体汇总——反馈练习,用问题、习题的方式对文章进行巩固运用。
这一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先行学习,找出问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学会深入理解、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在教师的“诱惑”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作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学习的习惯,逐步转变学习方式。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和优良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更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友善的品质、以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进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和人格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
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我每堂课都在学生自学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学习小组讨论与交流的有关自学文章的情况。一是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小组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发言。二是让学生发挥各自擅长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有角色朗读的,有分角色表演的,只要是学生能够擅长的我们都来,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成员的思维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的人际智力在合作交往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三是发挥学生天生好动、学习认知事物快的特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学习知识的成功与快乐,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四是进行分组学习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五是在交流谈话中扩展学生自己的思维想象空间,在互动中形成乐于表达和善于思辩的习惯。
四、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由于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已经成为素质教育大前提下教师们的努力方向。一是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虽然活跃,但是认知水还是很低的,所以让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进行学习可以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分层次教学。我们知道新时期的学生由于都有自己的个性,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家庭环境也有差别,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分组,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同时推选成绩好的学生做小组长,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其他组员的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三是在网络较为发达的今天,可以利用数字化网络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在网站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等,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驰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了。四是情景设置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创新教学激励机制。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学生的学业表现和能力发展,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作业绩。按照这种思路,我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把教学工作和学习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激励性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即使学生有缺点和问题也不要对此进行说三道四,而是要先进行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六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等互动活动和视听手段来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多媒体课件的声、光、电、动漫等足以激发学生爱好和兴趣,进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思维与智力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
总之,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是要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创新人格、创新精神,最终使他们具备不断获取知识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
第四篇:培养学生美术观察能力及教学探究
培养学生美术观察能力及教学探究
浅谈初中美术“观察·审美”教学法
观察即是对事物的仔细察看。观察能力的培养几乎遍及每一学科的教学,只是各有侧重。而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培养,则是重中之重。因为无论是对事物的塑造或表达,还是美术学习过程本身,都把观察能力的激发与培养放在了首要地位。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无论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还是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观察能力的培养都是教学展开的重要基础。要学生表现、设计、欣赏和探索,都离不开美术观察,其重要性毋庸质疑。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的展开中,我主要是从理论探讨、写生训练、临摹欣赏和评论教学四个方面进行实施的。下面就将我在教学上所做的探索作些归纳整理。
一、通过情境设计中理论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自主认识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美术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现代美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日本美术教育的目标是“扩展表现及鉴赏能力,在体验到造型创作活动喜悦的基础上,培养爱好美术的心理,培养高尚情操。”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深刻独立的自我。因此,美术教育必须考虑在美术指导中创设良好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审美趣味。我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曾设计了几节美术活动课,以情境设置和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我将其称为“美术情境教学”。
在一节以“美术学习中的观察和体验”为主题的情境教学中,我选择了一个“十岁儿童画树”的例子,在案例中,有一个开场的问题是这样的:
“今天我有一个问题要请教大家,这其实也是一位美国美术教师与我在昨晚梦中邂逅时所共同提出的,我们几乎难于找到合情合理的答案,于是请大家解决„„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空气是格外的清新,清脆的鸟鸣奏起了晨曲交响诗,一群孩子们在教室里面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画好一棵树„„这时候一个学生要求他的美术老师:
‘我不能画好一棵树,老师!请您替我画他吧!’
美术老师非常震惊的样子说:‘替你画?’
孩子再一次恳切地请求道:‘是的,画给我们看看吧!’”
(注:该题材源自科汉/盖纳著《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
我给学生的问题就是:这个美术教师该不该帮这个小孩画?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的思考,因为在他们心中这是个常见的事,有很多人都要求过他的美术老师。再者,他们之所以积极参与,是因为他们以前从未在美术课上解决过这样的问题。最后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选择要学生自己观察,老师做指导工作。继而,我又向他们讲述了在“十岁儿童画树”的这节课中,学生与老师的展开活动,让他们了解到了在美国的美术课堂中,师生的活动是如何展开,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以及学生又是如何主动观察的。通过这节情境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的有了提高,而且大多数人能主动地去观察事物,并且知道“每个人的观察都明显带有自己的个性”。
初中学生不同与小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设置一些具有简单思辨性格的情境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一节以“美术观察的差异和幻想价值的讨论”为主题的情境教学中,我又一次体会到了教学上的成就感,又一次加强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设置情境教学活动的自信心。
这节情境教学的课题是“在视觉和幻想中交织的艺术”。组织教学后,我以一个观察的案例导入,然后是让学生完成一系列的讨论。第一个讨论是“天是什么颜色?”其目的是要揭示时空环境的不同会导致观察的差异。第二个讨论是围绕“一个五岁儿童眼中的妈妈”展开的,其目的是要揭示视角的不同会导致观察的差异。为了构筑观察与幻想之间的桥梁,我在讨论三中设置了两段音乐,由我用口琴吹奏的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引子和舒伯特《小夜曲》。听过音乐的人会很快找到其间的巨大差异。我要求学生在听了之后用语言描述内心的感受,最后我布置的作业是要求学生们用语言描述一段观察某一事物后产生的想象画面,并尽可能的用绘画工具描绘下来。
在这个情境教学被应用在实践中以前,我原以为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难,甚至已作好了学生不积极配合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实践证明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劲头十足,他们的作业也出乎意料的好。我在活动设计的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本活动设计主要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旨在通过讨论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美术观察和幻想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以实例分析为载体,让学生在实例的体验中学会将观察和幻想运用于现实生活。对学生视知觉、创造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合作能力等的培养也是本活动设计的主旨。另外,在活动设计的展开过程中,还进行了一些跨学科教学的尝试。”
回想起许多学者们讲的“理论先行”,我颇有感触,在初中学校美术基础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看来也可以被视作是“理论先行”的一个范例。
二、通过写生训练教学,初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能力,有目的的表现物象
经过情境教学的“理论先行”,在实践中,其效果是明显的。这首先表现在写生训练教学中。学生写生直接的取法对象就是实物,这时候学生必须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有选择的抓住该画什么、该舍弃什么,画白杨树与松树,其调动的技巧语汇显然不同;描绘一个人的站立、行走、半蹲和坐姿,都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我认为学会观察并不仅仅只是看清物象的结构、形体质感、色彩等物理性特征,尤其是美术领域的观察,它至少还应该具有选择功能。善于观察的眼睛就是一把无形的剪刀,所谓“因势生形”、“迁想妙得”就是这个道理。观察的表象是看清物象、分清特性,而其实质则是选优去次,落实到美术中,则是学生观察时的选择、组织、创造能力。
在教学实际中,我不会要求学生原物照搬地描绘,不会主张那种标本型描摹,而是要求他们要有构思,讲求构图,让画面如何产生饱满的视觉效果,如何生发出意境之美,有时就是大胆的要求他们移景取象。一切观察为作品,一切观察为画面,一切观察要体现构图的形式美法则和审美需求。学生对于简与繁、疏与密、黑与白、详与略等对比因素,在这样的观察训练与形式追求中得到了深切的体验。有时候,我还要求他们先确定一个画面的形式追求,然后再出去写生,在写生中教师则依据学生在先前提出的目的追求作辅助性的指导。如果说情境教学是本于意识观念层,那么写生训练教学则可以被看作是意识观念在实践中的运用。
三、通过欣赏、临摹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精确程度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临摹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美术观察能力之精确程度的提高。与写生训练教学不同,欣赏、临摹教学中的观察对象已经是既定的美术作品。那么欣赏与临摹教学中的观察就不仅仅只限于作品本身,在很多时候,还要体验作者的情感,这是观察的最高境界,即通过静止的美术作品观察体会作者生动、鲜活而强烈的情感。在临摹教学中,还存在一个表现“体验”这一
重要的教学课题。
初中的美术教学,在欣赏与临摹的实践中,虽没有上述那样高的美学要求和鉴赏难度,但其过程我们仍要注意,尤其是对作者情感的体验这一环节。在欣赏教学中,我利用电脑的有利条件,将图片进行放大处理,学生们就会看到许多在课本上模糊不清的地方。例如在欣赏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的教学中,两个主人翁之间的镜子里的图象,将其放大后,学生惊讶的表情出现了,他们体会到原来原画是这样的精细入微。又如在对西班牙17世纪画家委拉斯贵支《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欣赏中,对教皇面部表情的观察。值得惊讶的是,学生们居然能很快的用凶狠、狡猾和精神虚弱等形容词来表达对主人翁的印象,证明在大师的作品面前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是精细的,其感受力也非常值得称道。经常作这样的训练,我相信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在临摹教学的展开中,我把教学的目的定位在以形式美的临摹为主,以作者情感的体验性临摹为辅。对于画的形式的临摹,我要求他们可以选择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用坐标格作准确临摹;第二种是自由而准确的临摹;第三种则是纯自由的临摹。我所选的一些范本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例如米勒的《农妇对话》、希施金的《橡树》等。有利于初中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便于学生分析和把握,对于纯自由的临摹实际上就是向体验性临摹的靠近。在体验性临摹中我选择的是一些写意类的绘画作品,例如马蒂斯的小速写、中国的写意画范本等,主要是要他们体验用笔绘画时的情绪与情感投入。有时候,我还要求大家进行变形式的临摹,即对原作进行夸张、变形的处理。不过在形式上的变形、夸张与新的构成不能脱离原作的风格面貌。这些在教学实践中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四、通过评论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对观察的自我培养能力。
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学上的意识与技术训练外,在评论教学的展开中,亦能使其得到一定的培养。我在教学安排上,只要是有绘画的练习课,到下课前的十分钟,都会开展评论教学,让他们相互之间评论别人的画作或者让他们进行作品的自评训练。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让观察能力依此而加强,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同龄人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甚至,我们还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发展了学生的自主精神,一举多得。
美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活动,需要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要想学生在美术课中兴致勃勃,主动地学习,教师的素质是相当重要的,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美术观察能力及教学探究
浅谈初中美术“观察·审美”教学法
阜新市第十八中学
周画美
2010.3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含笑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蔡元培先生也曾提出:“我们的教书,并不像注水瓶一样注满了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做教员时,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都讲给学生听,最好是使学生自己去研究”。由此,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各抒己见,敢想敢说的交往合作环境特别重要。它能使课堂充满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带来学习语文的乐趣,而“自主—探究”学习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一试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探究式学习,应该是解决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新问题的重要途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探究学习的时间、空间,并采用新的灵活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究知识。教育领域有一个很有名的“三主论”,即“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人”和“领导”。学生形成了接受训练、不想探究;被动听讲,不会思考的思想。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一个人一旦失去了探索冲动的年龄后,这个人一生的发展就很有限了。”由此可见,还给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已是必然。主动探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会必要的探究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养成独立的精神和实践习惯。探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 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回答,无论对与错,教师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个人见解,教师的作用只在于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 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中增进思考能力,表现出创造力,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探究学习的主人。
二、巧妙质疑,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
问爱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一种表现。巧妙质疑则是“问”的最高境界。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探究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能发挥其能动性和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创设情境,并且鼓励学生提问。通过这样来营造主动探究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善于提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例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结合课文末段“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看似矛盾的话,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孔乙死了吗?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让学生在“死?—死。—死!”的思路引导下,探究孔乙己的性格、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等,也就解决了本文教学的难点。创设提问题的“情境”。好的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传统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已经被许多教师的实践所证实。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法”中也强调提问题前要创设问题的情境。从教师的角度看,就是要为问题的发现提出创设适宜的情境。如《订鬼》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精神。在关键问题提出之前,我先问学生:有没有鬼?学生很敏感这个问题,情不自禁地讨论开了,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处在热点状态。趁着这难得的情境,我抛出了关键问题:人们头脑中的鬼从何而来?作者是如进行论证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还存在迷信思想,我们应如何去做?
从中可以发现,第一个问题是引子,是为了关键问题的提出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氛围。
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吕淑湘先生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教师的提问只是一个示范,目的是教会学生提问,善于质疑。创造了提问的情境,就应该鼓励他们提问,因为在他们的提问中相互之间有一个“竞争”的意识,要竞争就要思考、表达,这是激活思维的表现,当然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有这样、那样的见解,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有争辩,有争辩就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个性潜能就能得到尽情的发挥。因此,教师只要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就能凸现学生的个性,唤醒个体创造和探究的潜在意识。
三、利用讨论、辩论等形式,促进“探究学习”的深入,形成“探究学习”的结果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探究学习,向纵深发展,形成“探究学习”的结果,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辩论。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时间、空间,提供给学生讨论、辩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探究”学习引向深入、形成结果。
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地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分组进行了讨论之后,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赞同教参的主张,还有的同学则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困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接见曹刿,还能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能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通过讨论,同学们公认:鲁庄公并非是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再如学完《孔乙己》一文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孔乙己》、《孔乙己之死》、《孔乙己是个可笑又可悲的人》、《孔乙己是个可怜有可憎的人》等短文,这样同学们在探究学习中,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见,由表及里,全面分析人物的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促进“探究学习”的深入和形成了“探究学习”的结果。
中学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让他们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多一些。使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