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音教学生教学能力的实践与探究论文
内容摘要:由于中小学艺术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对高师艺术专业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具备综合的艺术素养,同时还要具有传授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既“会学”,还要“会教”。然而,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高师音教专业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新的艺术课程的教学,要经过较长的“磨合期”,才能逐渐称职。改变这一现状,无疑应将师范性落到实处,尤其是授课方法的改变,能促进高师艺术生向合格中小学教师角色转换。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学生 教学能力 教学 实践与探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是为中小学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它要求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除了能够掌握所需要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技巧之外,还要具有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技巧通过成功的教学体现出来的能力。而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却往往忽视这种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毕业的学生适应不了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呢?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两个:一是课堂教学能力,就是既要会“学”,还要会“教”,善于把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有效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二是活动组织能力,就是会编、会导、会指挥,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音乐课外活动。这两个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贯穿于高师音乐专业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必须在保证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多地着眼于课堂教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的锻炼,从而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得到逐步的培养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着在音乐教育班的几门音乐课程中,有计划地创设与中小学课堂相似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模拟教师角色上课,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诸如分析处理教材,编写教案、课堂语言表达、教态、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小结等方面的技能,以改革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学科教学实践薄弱的现状。
一、利用课前十分种,锻炼“教学”基本功
要想培养合格的教师,仅有毕业前几周的教育实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学校,掌握教学情况,往往是刚进入角色就结束了。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尽早体验教师角色,充分利用课堂前十分钟,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一年级学生应以表演为主,主要解决胆怯、紧张的心理,从中找到一份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的自信,采用的形式有独唱、独奏、重奏及小合唱等,可以宿舍间合作,或自愿结合。到二年级表演形式不变,对学生的要求有新的调整,即学乐器的同学以演唱为主,学声乐的同学以弹奏为主并鼓励学生自弹自唱。这种训练,为三年级走上讲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表现基础。
到了三年级,课前十分种就转换为教师角色的体验。采取朗读、演讲(特别是即兴演讲)、讲故事的形式,重点锻炼学生用语言流畅表达的能力。作为教师,不管教哪门学科,都离不开用语言组织教学,学会讲话、善于表达,这是合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二、模拟教学环境,进行环节教学实践
课前十分钟的参与仅是个体艺术修养与语言艺术表演的锻炼,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入教学。因此,在三年级结合教法课,每讲完一两个章节之后,就安排一次教学实践,指导学生模拟中小学课堂情境中一个环节的课,比如音乐课的导入环节。那么怎样导入能做到引人入胜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导入方式是否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导入环节与本课主体部分是否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导入所涉及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层次与欣赏水平;导入是否能更好地表现主体、衬托主体,从形式到内容是否显得自然而生动等。同学们在掌握了导入的方法后,跃跃欲试,自己设计课题,积极准备,每人每次3—5分钟,形式丰富多彩。有从生活话题导入,有从相关音乐导入,有从诗歌、童话故事导入,还有从一幅幅斑斓夺目的画面导入……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如一位同学为歌曲《好日子》的导入,她首先用配图画片出示了一系列日期:除夕、大年初
一、正月十五、六一、十一等,笑问:“看到这些日期后有什么想法?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这样的导入虽简易,但很贴切,从一开始就非常自然而生动地获得了这一课所需要的气氛。通过课堂环节模拟,同学们基本上能掌握住上课的导入技能。学生模拟结束后,教师还要及时从表达、教法、教态等方面讲评,肯定其成绩和优点,指出其不足,并指导矫正的方法。
三、师生角色互换,共同提高教学能力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几十年没有大的改进,多数是教师授课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虽经教学的多次改革,但只是教师使用的道具的变化及课堂氛围的变化。为了改变这一旧的模式,我们系在教研活动中,开展了“让学生如何快速成长为合格教师”的大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采用教师和学生轮流上课的办法较好,一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能尽快提高由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过程,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伪。比如《中外音乐史》课程,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把中外音乐史的各章节作简要介绍,让学生从大的方面把握中外音乐史的脉络。教师先讲第一章,然后主要是布置作业,把各章节分到各组,一班50人分为7—8个组,每6—7人一组,准备一节课。在每周的上课前,每一组学生开始研读课本查找资料,进行集体备课、写教案,每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节任务课如何讲才能生动,然后推举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讲课。由于是大家自己查找的资料,本组人员提前就知道了本节课的重点在哪儿,其他同学也因自己的参与,知道查资料、备课比较辛苦,因此听课会比较认真。在学生讲完课后,老师从听课的学生角色再回到教师的角色,对学生讲课的优缺点给予评价,然后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这样教师可发现学生讲课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学生从教师的总结中可发现自己的认识角度及思维中存在的不足,教学相长,既能提高学生的教师意识与能力,同时也给教师以促进。
四、模拟全程教学,培养合格师资
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可带领学生到中小学听课见习,观看中小学优秀教师是怎样上课的,为学生模拟中小学教师上课提供情境逼真的仿效和示范。通过观摩,学生对课堂全程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接着指导学生进行中小学整体堂课的模拟教学。在这项教学实践活动中,首先指导学生个人备好课,写好教案。在学生自己进行模拟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每个人在全班进行模拟教学。充分发挥教法,使他们懂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组织教学,掌握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进程,并教会学生板书、板面设计等。其中,尤其要指导学生上课时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初为人师的学生一登上讲台,由开始的一腔激情变成了语无伦次、手足无措,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低着头,眼睛盯着教案,几乎谈不上与听课者交流,后来通过自我评议和大家评议,经过教师指导,大部分同学都能甩开教案这个拐棍,特别是肌体放松后面部表情从冷漠到亲切,身体的律动从机械呆板到有韵律感、美感,语言表达从无生气到有语调变化。部分同学不但能独立完成教学而且具有创造性,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采用形象性、实物性、参与性等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初步走上轨道,并体现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双向交流的教育观念。
比如一位学生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今天我想用葫芦丝和笛子为大家演奏两段乐曲。”话音刚落,学生就高兴得鼓起掌来。教师为学生表演,师生距离拉近了,感情融洽了,学生必须认真地欣赏,积极地思考(教师讲评),在听辨、比较了乐曲的风格后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瑶族舞曲》和《茉莉花》。用这样的开端,有这样的艺术氛围,学生自然而然地渐入意境。通过欣赏、分析,就能获得比说理更为深刻的感知。学生们在欣赏中不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掌握了知识,这样的学习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快乐又没有负担。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教师必须提供创造的机会。在一次模拟教学中,一位学生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这节课的重点活动是学生的即兴创作,设计的是请学生为电视画面配乐。屏幕上展现了薄山水库风光、山景观和校景三幅画,请学生挑选一个专题为之配乐。要求是即兴口头接龙,也就是说口头哼唱,只要有音高旋律,无须用唱名,且接龙不限长短,没有技巧上的要求,只要发挥想象,接得好听,符合画面上的内容就是成功。学生们观看了美丽无声的画面后,激发了创作的冲动和兴趣,学生纷纷加入接龙队伍。在创作中,全班学生分两大组开展竞赛,在教师的点拨下,两条旋律合成复调式的二声部音乐,学生用和谐、统一、柔美的声音进行二度创作,从中欣赏创作成果,体现创造的愉悦。
在上述课堂全程模拟教学实践中,初步综合训练了学生上课的语言、教态、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等教学技能,为他们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五、第二课堂的组织和利用
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而组织好学生第二课堂就是学生参与实践的极好方式。但目前我们的第二课堂却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活动安排太少;二是活动形式单一。主要就是一些“独唱”“独奏”音乐会。这种状态必须改变,要多组织一些合唱团(队)、合唱小组(可以冠名)、小型电声乐队和民乐队等,同时多举办一些合唱、合奏的音乐会或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合唱、合奏或舞蹈的编排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编导和指挥的机会,不能总是几个“积极分子”参加,要让同学们都能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最近在我校举办的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同学们积极踊跃,从舞台创意、节目主持到节目编排,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完成。他们有分工有协作,各负其责,井然有序,在文化艺术节闭幕式的颁奖晚会中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小结与思考
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尝试,培养了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情感,理解了教师职业的特点,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完善,还为进一步的教育实习奠定了基础,缩短了学生毕业后从教的适应期。
实验性的模拟教学和角色转换实践教学虽然让学生感到新鲜、充满热情,但也有些遗憾。因为每次教学活动面对的都是同班同学,和真正面对中小学生的感觉不一样,特别是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不容易到位,若能在实习前接触中小学生并直接给他们上课的机会会更好。针对这个问题,一是尽快转变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目标的认识,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作为改革的主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见习、实习基地,让学生早接触基础音乐教育,了解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信息,这对学生教育职业观的确立,教育情感的养成和多方面教学能力的形成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畅《高师音乐专业教学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载《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11期第36—37页
[2]郁正民《为教而学胜过为学而学》[J]载《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4期第28—30页
第二篇:语文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索的方式去研读语文学习中的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探究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建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对文本中的问题或文本的某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自主感悟和主动发现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并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是童年向青年转变的关键时期,初中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语文素养。初中生求知欲和表现欲旺盛,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非常丰富,这些都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初中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乃至终身发展产生影响。笔者根据新课改精神以及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堂的组织艺术,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浓郁的氛围。讲究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究的潜能。
二、加强诵读训练,为探究蓄势。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感,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重要手段。朗读可以让学生亲近作品,与作者心灵展开对话,为探究性阅读创造必要的情感条件。在讲授《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搜集了反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图片,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运用视听手段调动学生的爱国爱家情绪,指导学生进行激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郁积和爆发。学生在深情的朗读中逐渐与作者的情感达成了共鸣,我顺势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抒情人称的变化,探究呼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掘,是以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为前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探究性学习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探究式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领悟,进而把握具体合理的探究方向。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教师要避免过多的介绍时代背景,而是尊重学生的直觉感悟,为探究预留足够的空间。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才能发现疑点,找到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我常常设置质疑环节,给学生发现疑点的机会。
四、设置开放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想说、敢说、乐说的表达环境。
五、加强方法指导,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探究性学习既有以课题探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既包含对课本知识的探究,还包含对学习方法的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就如同找到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初中生正处在探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比较阅读不失为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比较阅读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阶段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表现方式的作品。比较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本质特征,为日后的探索积累经验。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和可操作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篇:探究式教学与能力培养
探究式教学与能力培养 汉寿县沧港中心学校 廖翠国
探究式教学是指依据恰当、合适的教学目标,先取适当的教学法资源,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设计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程序,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取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一种新型的,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它适用于大量的科学性的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引入语文教学领域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促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达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
语文探究式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语文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探究式教学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而问题的发现又多于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自己未知而又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探究,就可以通过观察而得到答案。在探究中不断观察,在观察中不断探究,因此观察伴行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
在语文探究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1、激发观察兴趣。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一事物毫无兴趣,那他是不会主动去观察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向学生提出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知识,使他们善于去观察、去发现。例如,在教《风筝》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参观风筝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观察风筝的兴趣。让学生自制风筝、放飞风筝,然后把整个过程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在这个教学中,我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能力。
2、明确观察目的。如果观察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就不会有理想的结果,布置观察任务时,要向学生讲明目的、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使他们的观察有目标,探究的方向,活动有收效。
3、萌生观察思维。因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感知,它不单纯的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直接反映,还包括了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只有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才能引导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使认识逐渐深化。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探究的前提,没有思维的探究是不存在的,而探究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积极的探究能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思维活跃了,就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探究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此内容凸现出来。如教《小巷深处》一文时,问“文中三处描写母亲的外貌、神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思考等过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目标达到了。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在教学中,要利用语文教材中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想象,让他们展示探究的翅膀在语文教学的空间翱翔。如《树林和草原》一文中有这么一段:“它的前沿像衣袖一般伸过来,像穹隆似的笼罩着。顷刻之间,草木全部发黑了„„赶快跑!”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当时暴风骤雨前的情景(天好像要塌下来),并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它写下来。又如《海燕》中“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平贴于空中”、“围绕了一段绝轻的白沙中”等语句,引导学生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些探究活动,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达到了情感熏陶,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和探究精神,实现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心理学三研究表明,当学生双手在做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激发大脑中的一些特殊区域的活动力。探究式教学十分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动手实践),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口语交际——采访任课教师》、《综合性学习——调查社会用字情况》这两则练习中,分小组采访、调查,每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采访、调查,从而得到锻炼。如学了《买油翁》之后,就安排了一个动手实践的内容,要每个学生自带瓶子、勺子学仿卖油翁的倒油动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探讨研究。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国际竞争在关键在于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的优劣则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环境,教师就是这种环境的创造者。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方面让学生坚持自学一些课程,看看能不能行。如果行学生会非常喜悦、十分自信。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的语文课本是一本实验教材。在教学中本人大胆实验,把每个单位后面的练习,整本教材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让学生自学研究,教师只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情况,达到教学目的。
二方面让学生做一件自己从来没有想做的事。如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在家的时候,弄清家里的照明电线是从哪里进来的,家里的线路有没有危险,有没有地方需要改进?
三方面让学生坚信自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本领,尝试做一件大多数人不容易做到的事。如写一篇侦探小说,化解一段比较紧张的人际关系等。
四方面让学生养成不怕受挫,敢干探索的顽强精神。凡接触人和事,要求学生选择新方法、新途径去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成功,更应该探索失败的原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是的,人人皆有创造的天赋。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珍爱童心,从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运用多种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气氛中,在自由的空间里,在广阔的天地中,健康、快乐地成长。ment.write('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与培养思考论文
科学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生命的始终。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1.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1.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1.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1.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2.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2.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2.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2.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2.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论文
张小燕2009.12.1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入手。日积月累的结果必然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一年级的学生初入学.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爱说,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达到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的目的呢?经过教学的实践,本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学生的能力的不足。我们的教学模式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过去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思路必须完全跟随教师,不允许有丝毫的差池,更不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否则,„„。在如此高压之下,天长日久学生的创造力被完全抹杀。
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挥。所以,在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展开其想象的翅膀,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提高其探究能力。因此,广大教师要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极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愉快的、老师是慈爱的、同学是友善的。
数时,有很多学生分不清楚“几”和“第几”,我没有加以斥责,而是请十位同学站成一排,以游戏的方式来教学。如请左起第四个同学跳一跳,请右起的3个同学拍下手,请你找到站在左起第8个的好朋友„„学生们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较快的掌握了序数和基数。所以,我们只要能真正的做好这一点,学生就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实践证明,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充分的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畏惧心理,使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激起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表现出学生内在的潜能。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而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促使学生勤思多想,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种特殊而巧妙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就构成了数学本身潜在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数学的这种内在魅力引导学生去联想发现并运用。如我在复习图画应用题时,先出示一幅图,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这样的话叙述“原来有10只鸭子,跑走2只后,求还剩多少只鸭子?”有的同学又说:“有10只鸭子,跑了多少只后,还剩2只?”还有的同学说:“跑来了2只鸭子后,一共有10只,原来有几只鸭子?”„„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叙述,使学生从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上得到了应有的锻炼。然后,我再请学生扮演小鸭子来反映图画的内容,同时叙述扮演的内容,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投入进来,这样的教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运用直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意识。
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如教学数“7”的组成时,学生已有前面学习其它数组成的经验,自己已能非常容易的用学具边摆边说出几种不同的组成,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组组成的特点,从而为学生后面学习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式子作好铺垫。
1和6”、“2和5”、“3和4”、6和1”、“5和2”、“4和3” 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有的小组组装成了写字台,有的组装成了冰箱、凳子、桌子、大正方体、大长方体„„经过以上操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能准确的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3、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学习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1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小学阶段最早出现的概念教学,它很重要,没有它,在以后其它的数的认识教学将难以进行;而它又很容易,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都见过,甚至会读会写。如何让这些“旧知识”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形状,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力,想每个数字像什么,如数字“3”,有的学生说像是语文中拼音字母W被竖放了,又如数字“7”,有的学生甚至能说出像他家用的台灯。同时,在教学中我还给学生讲一些和数字有关的故事。如:“给他们讲阿拉拍数字的由来、讲数字的童话《数字们的对话》、让学生自己找一些有关数字的故事讲给其它同学听等。通过这些,我让学生感到其实数很有意思,而不是表面上的一个数字那么简单,同时又要让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发现,然后找到答案的,从而初步形成探究氛围。
0”这个数字时,有学生问“0比l小,为什么不先学呢?”为了鼓励学生的这一探究精神,我首先肯定他提出的问题非常好,然后告诉学生0不是和1——9这几个数字同时产生的,最后问“那么“0”是怎样产生的呢?同学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不能回答,让我们下来找一找答案好吗?”结果学生下来非常积极的查资料、问家长、问学长,大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4、采用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式。的竞赛,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比谁最聪明”、„„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不断深化学习动机,把学生从对分数的竞争引向追求知识、提高能力的竞赛。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如:把写有7+3、8+9、4+7、5+8、9+2、10+3、6+5„„的卡片随机发给一部分学生,把写有以上式子答案的卡片随机发给班上的另一些学生,让拿算式卡的同学拿着卡片说:“谁是我的好朋友?”对应的同学就说:“我是10„„,我是你的好朋友。” 不同的体味,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教师用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在引导探究教学法中特别是引导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l、问题是教学的开端问题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的激情也因此萌发。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必然想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索。但是提出的问题停留在“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这样的水平是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营造出探究的氛围,创设困惑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要求。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
要过分担心学生的自由讨论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发生偏差甚至产生某些错误。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争论与探索去获得新知。如让学生讨论:小红所在的这组前面有4个同学,后面有3个同学。小红这组共有几个同学?有一个5分硬币、4个2分硬币、8个1分硬币,有哪些方法可以拿出8分钱来?„„当然,教师对学生的思索讨论可以适时巧妙地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并及时为学生排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经过这样的关键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我们认为在这一阶段应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有关内容,这样既不冲淡课本主题,使学生的知识更紧凑,同时又为找规律填数作好了准备。这样就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不断探究数学奥秘的习惯。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的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办法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
3.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知识能自如的迁移。
得探讨的课题。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总之,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去从事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