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

时间:2019-05-13 00:2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

第一篇: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

结 题 报 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标的不断推广完善,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正在得到广泛实施,作为21世纪的政治教师,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今天,为了更好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们提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希望借此来革新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题具体从学生实践能力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进而找到解决措施几个方面入手。为此课题组成员把大量的实践材料与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有机结合起来,以期和广大的思想政治学科老师们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提出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多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然而,由于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重知识、轻能力”,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的烦、学的累、耗时多、效率低,这也严重违背了教育部门“减负”的精神。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经常处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师授生受”状态,学生往往不堪负重,兴趣缺失,其学习效率自然低下。即使有部分学生“学有所成”的,也只是条条框框的理论线条记忆了,倘若让其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了。这样就必然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这样的状况延续下去,既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确立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课题,探究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政治——生活”的实践过程,把学生生活实际与政治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理解掌握思想政治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激情,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通过探究和实验,改变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三、课题的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分析

教学中的“实践性”的涵义。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过“教育的四个支柱”教育方案,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实践活动,它的主要目的不是改造世界,而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调查、访问、通过一定媒体收集信息等活动;第二是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 2 的交往实践活动。

2、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关专家认为,青少年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要从根本上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怎么做呢?一种办法就是设置新的课程,强化自主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另一种办法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教学实验法、调查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材料,综合分析,通过纵横对比发现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不断学习,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课题着重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课前和课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例如,课堂教学与学习活动增强实践性研究等。

2、关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性的研究。例如,生活与经济、政治、文化及哲理等。

3、关于理论知识与热点时政内容相结合的研究。例如,每周新 3 闻点评、焦点访谈等。

4、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的研究。例如,撰写调查报告等。

五、课题研究措施和过程

(一)研究措施

本课题在2009年4月立项后,课题组成员都十分重视。

1、为了确保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双轨管理制度。如图所示:

校长室 教导处、教科室 课题组(宏观控制)(组织指导)(具体实施)在校长室的宏观控制下,教导处的组织指导下,课题组具体实施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规范化、见成效”为思路,开展各项工作。

2、坚持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对于我校多数老师来说都是起步阶段,有的甚至有畏难情绪,感到无从下手,高不可攀。因此,我们在研究初期组织教师进行了有关理论的学习,研讨书籍、报刊杂志等,并做到: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研究中期以实验课题的研讨活动为主,通过展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变化,进行评议、讨论,解决遇到的困难,总结成功经验。研究后期以理论学习、交流心得体会和撰写论文为主,使课题组成员把实践的成果上升到更高理论高度,并进行总结。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教改课改动态,了解相关其他课题研究情况,在全体政治老师中形成共识。完成课题研究设计方案的撰写、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的实施方案、研究内容与计划等等。

1.集中学习,达成共识,组建课题组。

2.撰写了开题报告,制定课题研究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撰写了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照研究目标和实施方案开展初期实验,根据试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调整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研究计划。

为了客观地了解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现状,较好地消除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先是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分别对初中部和高中部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共计300多 名学生。本次调查着重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课前和课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二是关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活性;三是政治理论知识与热点时政内容相结合;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的情况。共设12道题目,主要是了解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相关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

1、在课前和课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上。问题一:你的老师有没有注意培养你们的实践能力?“有,老师做的很好”占10%;“有,但做的还不够”占30%;“没有”占60%。问题二:你认为中学生有必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吗?“非常必要”占30%;“有必要”占40%;“没有必要”占30%。

2、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活性上。问题一:你觉得政治学科与现实生活实际的关系?“结合紧密”占30%;“有一定联系”占40%;“联系很少”占20%;“没有联系”占10%。问题二:你对老师在课堂上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的看法?“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占70%;“学习兴趣略有增强”占20%;“感觉效果一般”占10%;“没有帮助”占0.5

3、在政治理论知识与热点时政内容相结合上。问题:你是否每天都收听(收看)国内外新闻?“每天听看”占10%;“有时听看”占20%;“不听看”占70%。

4、在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上。问题:你撰写过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吗?“经常写”占10%;“不经常写”占70%;“没写过”占20%。

原因分析:

1、来自教材的原因。由于客观原因,我们使用的政治教材与活生生的社会实际相比,其内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如果我们按照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实践活动,就达不到现实效果。

2、来自家长的原因。我们经常听到许多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只要能够考高分,什么家务活也不要他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脱离实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原因。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本地经济落后,学校的发展受到经济制约,教学硬件设施不齐全、不配套,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受到很大制约。

4、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学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分数,忽视能力,“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学生成了书呆子。

5、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形而上学地理解“科学理论需要灌输”,只讲“硬灌”,不讲“灌法”,教师多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教学,基本上不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经常性的召开课题组会议,举办各种教学活动,经验交流会,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并且做好资料的收集,论 6 文和成果总结工作。

1、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兴趣的培养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实践能力是兴趣的结果,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我们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贴近现实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同时,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开展主题班会、团会,举行辩论会,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越来越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凸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性。新课程的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尽可能地扩展到学生普遍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并紧扣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存在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中我们突出实践性,结合教学内容及教材的活动性建议,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

3、立足课内和课外想结合。我们从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转向学生课堂内外相结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形成知识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提供的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例如主题班会形式,辩论会形式等。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去观察、收集资料或开展社会调查等,以及利用寒暑假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4、重视政治理论知识与时政内容相结合。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收录时政内容,把看新闻当作每天的必修课,并鼓励学生养成即时摘录重要时政的习惯。教学中我们还结合时政、热点问题,知道学生撰写小论文等。

第四阶段:总结与反思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回顾总结课题阶段,广泛收集整理各种材料,对研究活动成果进行提炼,撰写结题报告,多途径多方位进行公开课展示实验成果,完成结题工作,并推广经验。

1.收集整理,自我总结。2.交流探讨,结题报告。3.推广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本课题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初步成果。经过总结归纳,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近两年的实践和研究中,政治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懈努力探究了几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1、自由飞“想”——“张开想象的翅膀”活动形式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这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的天赋。”因此,利用中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思考和喜欢探究的心理,设计各种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焕发学生主体地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我们在讲授家庭、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时,给了一个事例:三胞胎兄弟分别被三个家庭所收养,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同和自己努力的不同,最终的情况也迥然不同,请同学们猜想着三胞胎兄弟的结局会怎样?我们要求学生先张开想象的翅膀,猜测一下可能的情况,然后联系自己的身边实际,动手去调查一下,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总。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积极思考,热烈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各抒己见,同学们想象出三种可能出现的结局:(1)父母对孩子自小就严格要求,加强各方面教育,使孩子自立自强,最后取得成功;(2)孩子自幼备受父母溺爱,自己不努力,完全依靠父母,最终一事无成;(3)8 孩子也自小受到父母百般宠爱,依赖性较强,自己也不够努力,做事屡遭失败,收到很大打击,但是痛定思痛后,毫不气馁,正视现实,吸取教训,不向命运低头,不怕困难,从逆境中奋起,经过自己的艰辛努力,重新走向自立自强,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

通过这样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老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打破了过去那种学生死记硬背、看书就可以找到答案的僵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领略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之外又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大脑思维,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2、“唇枪舌战”——“辩论会”形式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在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辩论的方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辩论,不但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和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收集整理材料等实践能力,进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们首先在学生中征集辩题,然后由老师和学生代表最终确定辩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进行准备,辩论的整个过程从主持人到辩手到计时员到评委全部由学生担任,老师只负责组织、管理、确定评价标准和做最后的点评。例如,根据教材“对中学生‘上网热’的思考”这个内容,联系有些中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中学生上网利大还是弊大”的课题辩论会。正、反方同学由于在课下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资料的收集、调查的结果等等),课堂上唇枪舌剑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最后老师做了相应的评论,并且引出正确的做法。

通过这样的辩论,不仅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这样不断地训 9 练,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辩论的一般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思辨能力有一定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3、“我型我秀”——“主题班会”形式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的一种活动形式,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的要求来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并与思想政治课有密切联系的主题班会,是行之有效的。例如,我们针对“做自尊自信的中国人”这一内容,设计了主题班会活动。(1)让同学们回去找到两首歌曲《我的中国心》(张明敏演唱)、《中国人》(刘德华),聆听几遍;(2)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自尊自信的中国人的事例;(3)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4)通过小组讨论,由学生发言谈谈感想;(5)老师总结、点评。为了上好这堂课,全班同学在课下积极查找资料,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充分准备,在小组讨论时,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每个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每个同学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4、“身临其境”——“社会调查”形式

社会调查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来认识社会生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认识社会现象,研究社会现象的客观原因和探索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撰写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研究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可以是课堂上的理论传授与调查研究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今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例如,我们针对当前较为突出的“留守儿童”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具体做了如下设计:

1、准备阶段: 10 包括(1)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3)列出调查内容;(4)选择调查方式,如问卷、访问、座谈、观察等;

2、调查阶段: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3、总结阶段:分析总结资料,得出理性认识。包括(1)分析数据;(2)回归教材知识、深化认识;(3)撰写调查报告;

4、集体交流;

5、老师点评或同学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5、“华山论剑”——“比一比、赛一赛”形式

中学生聪明伶俐,表现欲望强烈,他们特别希望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重视。我们抓住学生的的这一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比一比、赛一赛”活动形式。例如,我们在讲授“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设计了关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两个“列举比赛”。先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第一组和第二组各自搜集“不同民族的节日”,然后列举出来;第三组和第四组各自搜集“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然后列举出来。看看哪组同学列举的多且好,最后评选出优胜组;如果比赛中哪组有同学说不出或者弃权,就要扣除一定的分数,不能获得第一名。这样一来,同学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许多“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获奖的和没有获奖的都很高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通过比赛,学什么不仅得到了自我表现欲望的满足,也体会到了被人重视、被人赞赏的兴奋和快乐;还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体验到了团结协作的价值,培养了团队精神。

6、“觅迹追踪”——“综合探究”活动形式

综合探究活动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增设的,它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11 新问题、新事物之中,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进行操作的能力。综合探究活动的要求是否真正得到落实,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也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例如,《文化生活》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聚焦文化的竞争力”,我们让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资料,并进行宣读、交流;然后综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加以补充,并举行“古代科技文化知识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最后要求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和知识竞赛所学到的知识写成手抄报,张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搞一个小型展览。

通过这种活动,同学们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深刻感受到祖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

由于我们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精心设计,认真实施,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两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大幅度提升了,这些可以从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得到有力证实。不少学生说以前感觉政治课很乏味,一上政治课就昏昏欲睡,现在感到政治课有意思,上政治课有收获,也没有那么难了,学生也变得有自信,更乐观了;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近二年来学生学习成绩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各个知识点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性地发现联系,有试图用各种新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6、有探索欲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7、喜爱看新闻,并且能够结合自己所学分析新闻事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8、每月写一篇小论文。

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更加完善了。

(三)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1、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例如初中课题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列举发生在附近的案例,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件,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探讨,让学生动手整理出分析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室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国内热点新闻”、“国际热点新闻”栏目,开辟了综合锻炼学生能力的“时政评 13 论员”等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CAI课件的设计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上《我国的外交政策》,虽然教师备课时制作课件的时间多花了一点,但凭借收集到的外交图片和资料(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课前进行收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它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挫折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演示预先安排好的思维受阻的现象,让学生看到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后又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结论。

5、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思想政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保证。

6、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反馈的创新。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批改作业,用“×”、“√”等判优劣正误,学生看后往往要么不高兴,要么无所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改变了方式:批注应注意什么问题、加上鼓励性评语、要求学生反思悟错等。这样做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课题研究对自身各方面素质都有提高,尤其是教育观念、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实在太大了。教师在每学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总能接触到许多先进理念,并能学到他人的先进经验。现在,老师们都已参加课题研究为荣,在学校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四)课题组成员不仅撰写了许多经验论文,而且积极性比以往大有提高。

自从本课题的深入开展,教师在实践和研究中获得了许多感受和体会,也产生了新的思考,于是自加压力撰写论文成了自觉行动。我们课题组成员都有论文出手,课题组已经汇编成集,下一步我们准备对论文进行再完善,外送参评,或争取发表。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措施

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近两年时间的共同探讨、研究,总结出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六种方法,并且把这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开来,以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 15 量。同时,我们也把这些研究成果向周边学校予以推广,并结合各个兄弟学校的实际加以有效使用,边推广边总结,进而不断完善我们的研究成果,最终在全县、全市乃至更大范围予以推广使用。我们的做法是:

1、首先以实验班为试点,小面积推广研究成果。主要形式是上示范课。上完课教师要进行反思,着重反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情况,并书写反思小结。

2、为进一步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使广大教师在理论上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撰写教学、教研论文,并进行校级评比,优秀的论文由学校推荐上送参评。

3、对部分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参与听课、评课的主要成员由课题组成员组成,听课、评课的目的是检验研究成果的推广深度如何。

在听课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对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依然守旧、古板的,教研人员进行了耐心、细心地指导。

4、把研究成果向周边兄弟学校进行推广实施,并注意观察效果,及时收整资料,总结完善。

5、将比较完备的研究成果在全县、全市乃至更大范围予以推广。

八、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思考

(一)课题研究后的体会:

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办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

4、教师创造性水平的发挥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前提。

(二)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1、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的范围十分大,课题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而我们课题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领域就显得有些狭隘了。

2、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之,我们虽然对课题作了一些扎实、有效的实验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毕竟课题研究时间短,我们都清晰地认识到在已经做得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和总结。例如,如何真实有效地把这些研究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而不是临时性的采用?如何针对初、高中教材的不同灵活地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如何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材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解决。因此,我们要继续搞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培养学生自救能力结题报告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二、承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岔路口镇中心小学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学生安全成长的需要

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也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流行疾病等等,随时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弱,生命安全时时在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威胁。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天大约就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近两万名少年儿童非正常死亡;还有40-50万左右的孩子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这些惨痛的数据不容回避地凸显出我国未成年人安全保护力量薄弱与生命教育缺失的严酷现实,也让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保护与珍爱幼小生命”这样一个超越了所有教育根本的沉重话题。未成年学生的幼小生命之所以保贵,因为这是人之唯一且不能再生的年少的生命;为了让学生快乐成长,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二)实施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培育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 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突发事故中有着极强的应对能力。用健康的体魄建设国家。

(三)实施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必须关注受教育人的生命世界。生命是人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而现行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环节往往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需要,忽略了生命意义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的教育,造成了学生生命意识的淡漠与浅薄。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使学生知识的增长不以情感的盲目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避免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学校也正因此更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促进教育在培养人安全健康成长环境里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适合中小学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的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途径及完善的教育体系。侧重培养学生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及幼儿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序列等内容。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幼儿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培养学生面对安全事故有较好的防范能力与自救能力。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要论证充分、方法得当、科学实施。

(二)全面性原则:实验研究不仅要关注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也 要关注教师与家长的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三)体验性原则: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四)实践性原则:研究过程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自救能力,构建生命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内容涉及交通、消防安全教育;防溺水、防烫伤、防雷击和用电安全教育;防食物中毒、防疾病安全教育;校内外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国防安全、国家安全教育;安全心理疏导教育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等。紧抓校内主阵地,开辟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新途径,让学生把安全意识转化为安全的生活习惯,从被动的授教育者转变成教育家庭和身边人群的教育者。

主要教育行动有:调整教学活动,渗透安全课程。首先针对课题实施情况,为确保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结合教学,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寻找并描绘“安全标记”,自制“安全棋谱”。通过相互交流、讲解,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增强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及对自救、自护技能的掌握。

本课题研究从2016年3月开始,到2016年12月结束,共一年时间,分准备与启动、研究与实践、回顾与反思、总结与提高四个阶段进行。

第二部分 实践效果

一、通过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学生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

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策略,让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基本能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

(一)学生掌握专业的危机处理和自护自救知识。

校外危机处理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通过与这些校外教育基地的交往互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安全策略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这已经成为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活动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二)学生形成安全的生活和活动习惯。

课题组老师首先针对课题实施情况,调整教学活动,渗透安全课程。为确保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如体育课《小小消防员》、健康教育《游戏中的安全》、科学《安全标志》、品德与社会《在汽车上》、综合实践活动《安全自救演习》。如在安全游戏“红灯停、绿灯行”中,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增强安全意识。在交通安全周活动中,让学生收集各种交通安全标志进行了展览。老师制定了教学内容、目标,制作了大量的色彩规范、内容丰富的交通安全标志。通过有目的教学,所有学生都能够认识掌握并遵守。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增强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及对自救、自护技能的掌握,形成对规则遵守的习惯,从行为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得到了家长及社区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肯定,学生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学生遵守规则培养目标上,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共开展问卷调查5次,收集个案材料百余个。通过数据统计对比、个案分析,学校的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部分 研究结论

一、自护自救能力的培养注重活动形式多样性、趣味性

学校除了以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自护自救能力培养教育渗透在学校管理的细节中,还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校外基地等教育资源,在整个过程中,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

(一)引导学生从家庭安全、学校安全、社会安全三个方面,由对危机能识辩、能防御、能排除、能救护、能宣传五个重点训练自己。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学会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应急处理技能和措施,懂得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来保护自身人参安全和他人以及公共安全。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走进社会,去体验生活、应对各种安全隐患应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机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队员,都有适合自己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的安全教育活动内容,或是在老师的引导以集体方式下开展,或是在小组间自发组织开始活动。

第四部分 问题讨论

一、本校在课题研究时,总体目标和研究的具体目标尚欠具体化、清晰化、系列化,有可能应形成层级“目标树”相信研究成果会事半功倍。课题研究目标越具体明确,越有利于开展研究,也越有利于过程检测和成果鉴定。个别子课题方案和计划不具体,或者说缺少方案或计划,给研究的具体操作带来一定困难,更不要说如何进行成果检验或结题鉴定。由于这是一个关于安全的课题,范围比较宽,在具体实践中涉及到很多的法律法规和科学性强的制度和政策,教师在理论指导上显得单薄又浅显,从而对一些情况不能进行深入到位的点拨。

二、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加大采用教育案例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力度。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教师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从而使结题时理论得以升华。

一年课题研究有失败,有辛苦,但也有成功,有喜悦。在这两年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教育教学应齐头并进。课题不是空架子,课题研究对教师学生的成长、学校发展、社会进步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科研征途中,我们将更加振奋精神以更加勤奋的态度,脚踏实地的精心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结题报告

岔路口镇中心小学王立秋

第三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摘 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理论与实践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这一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要通过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和开展实践活动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高中;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内容丰富,涉及的学科知识广泛,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身。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每个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里,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就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积极主动的个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还要营造民主、互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展示自己才华、表现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引导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把所学的政治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想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向主要通过提问来调控,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对学生具有制约作用,而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提问题的内容和结构。问题的提出在语句结构上对学生的回答方式和内容不应有严格限制,不要形成“是”或“不是”的标准化格式。提问应注重了解学生看待、研究问题的方式和想法。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设问要有指导性,使学生的回答有连贯性、系统性;设问还要有深度,使学生真正做到发现问题的实质,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成败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各教学方法要进行优化组合的研究。从创新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角色的充分发挥,可注重以下三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关键是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具体说,要真正贯彻这一教学方法: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丰富、鲜活的事例吸引学生,适当扩充教学内容,将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引入课堂,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要注重启发性问题的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更开阔的空间。问题的设计要能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并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结合,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最后,要注意情感启发,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政治课的特定任务。

2.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目的是通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求而获得知识的过程。

3.以教师为指导的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讨论法

比如:提出一个热点问题,让学生来共同讨论,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通过由浅入深的剖析、说理、论证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解疑释难。设置这一讨论课,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而轻视社会实践活动,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低下。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自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思考发现、探索锻炼,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积极探索并创建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及社会教育新模式,努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新一代公民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家发.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和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9(06).[2]王云华.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体育学校)

第四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究

课题结题报告

【摘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应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教会学生确立自主目标;获得自学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 自主参与”的能力呢?我们以为,要在以下四方面落实:彻底改变“师主”的课堂教学机制;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参与”的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关键词】:

课堂教学;自主参与;教学设计;发展性评价

经过了为期不到一年的系统观察和实验研究,课题组完成了课题实验中的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下面就课题实验的基本情况作综合报告。

一、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着力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根据我校当前教师教法陈旧、理念落后和学生学不得法、费时长、收效微的现状,促使教师改进教法,引导学生确立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确立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

2、主要研究内容:(1)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2)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3)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方式与方法的培养。(4)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调控的能力。(5)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索。

3、研究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当今时代是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知识爆炸式的发展和更新周期缩短,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可持续发展,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学习”的口号。按照现代学习论的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型社会中,通过自主学习来实现自我构建、自我发展。

(2)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益。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自我评价,那么学生就能有效解决自己的很多问题,学习效率就会提高,教学质量当然也就能提高。同时,学生会从被动学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得更开心,教师也能从“手把手地教”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指导自主学习,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

二、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简析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学习自主性的缺失往往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的。自主参与落实得不尽人意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基础教育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素质教育在学校轰轰烈烈地喊了多年,但不可否认,现阶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教师未能从旧观念中摆脱出来

应该承认,当今教坛上,还有不少教师在潜意识中仍存在“教学教学,我教你学”、“传道授业”、“师道尊严”这些狭隘的传统观念。其主要表现是: 教学目标是片面的——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素质发展的多元建构;教学过程是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由媒体到学生,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还需要由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任务是单一的——单纯传授知识,狭隘地诠释能力,就算是一些被炒得很热的“学习能力”,其本质上也无非是训练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唯手熟尔”;

3、老师未摸索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门道、掌握适当的方法。现在,许多教师都希望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取得平衡,力求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培养。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希望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在缺乏具体指导和系统、有效方法的情况下,往往收效甚微:讲少了,既怕被批为放羊式,又怕学生不懂,应付不了考试;讲多了,则被告知“方法陈旧”、“满堂灌”,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初衷。可以说,许多老师都无法掌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尺度,总是感到有心无力、事倍功半。

三、课堂教学的实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大部分教师都知道教学过程不再单纯是关注知识与技能、关注学习成绩;而应关注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人的发展。当前,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应如何将新课程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动呢?下面谈谈笔者个人的一些看法。

1、对“课堂教学的实质”应该有新的认识

课堂教学,“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形式”(巴班斯基),是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场所,也是不同时代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美国教育学家彼得克来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参与是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条件,也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参与,且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单纯记忆、复制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主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

(一)、彻底改变“师主”的课堂教学机制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忙个不停,却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师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学啥就学啥”,“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学习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

对此,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感到无所适从。实践证明,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扮演一种全新的角色——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学习的伙伴。

1、以目标指导预习

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准备。搞好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讲新课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和任务,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以语文阅读课为例:⑴初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和思路;⑵能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学习新课文扫清障碍;⑶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挑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来解决。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就抓住了听课的主动权,才能抓住听课重点、难点、疑点,轻松掌握所学的新课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落实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二)、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

生本教育观认为: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都具有个别的、有潜在价值的思维个性,都存在着经过自主努力达到掌握的学习潜能,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蕴藏着日后走向发展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单一的做法,坚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1、既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论也发生了变化,知识已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单指结果。只有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传统的评价中,往往只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对活动过程很少关注。例如,在课堂提问中,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如何获得答案,却无任何要求,实际上是把学生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思考性质等对学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都被摈弃于评价的视野之外。这种做法会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做法也使得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失去了一个良好的依据。

2、既关注知识,也重视方法

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德国莱因兰——法尔茨州教育部提出“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此新课程中提出关注“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单纯地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科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老师要善于结合日常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细水长流地加以评价引导;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习以为惯,使之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3、既关注能力,也重视情感

新课程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课程评价的范围,这其中包含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评价要向情感目标延伸,即关注学生的状态、反应,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局面中走出来,在学习中焕发新的生命。每一个赏识的目光、每一句鼓励的语言,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心境,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既关注终结评价,也重视形成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程度,并以分等鉴定为标志;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是考官,目的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师生难以交流,看到的只是学习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它是在一种开放、宽松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如一个学生的朗读情况我们就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这个学生每次朗读后,老师、同学都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一段时间后,老师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该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出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

(三)、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学科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内容。什么是学科教学设计?周庆元同志认为:“学科教学设计就是学科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学科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于学科教学的整体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而“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则偏重于学科课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策划。

1、吃透教材,找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生长点”

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要了解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除此之外,了解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问题情境。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动态生成就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教师课前的准备越充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好。

2、目标制订、练习设计要留有余地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当处理意外问题,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备课环节,体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要求教师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自己的经验,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所以老师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状态。要知道,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笔者近几年来听了相当数量的学科课,发现比较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分,参与率高、参与度深、参与面广。因此,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在实施时保证学生在课堂内独立思考、自主有效活动的时间不少于课时的三分之二,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用某一个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班里上课,可是效果迥然不同,感觉完全变了味。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对于教师来说,光有教学设计还不够,成功有效地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精心组织的。

五、课题研究效果与存在问题

(一)、效果

1、初见活泼的、开放性的课堂 开展研究以来,教师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开展,形成气氛轻松活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自主开放、凸显个性的生动课堂,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了,兴趣更高了,参与意识很强,学习方式也更加多样了,学生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2、学生自信心增强,自主参与学习

如果有人问我们:“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们可以一口气回答:“学生的胆子大了,变得自信了,敢提问题了,而且问题特别多;课堂上,他们显得特别活跃,好像眼睛特别亮;学生变得聪明又能干,有了课前预习和学习资源包,他们有备而来,总是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地讨论问题,大胆地进行质疑;过去上课,学生主要是听,现在,学生要想、要动、要做„„”可以说,学生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配角”,而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讨论,喜欢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课堂上呈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课堂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3、促进教师的发展

所谓“教学相长”,科研课题的开展,不仅学生有了可喜的变化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课前:重视教学设计,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备课、上网、去图书馆、到所有能寻找到资料的地方。课堂上:教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再高高在上,经常有对学生真诚的赞赏;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课后: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部分学科老师都要担任班主任,周课时排得很满,平时零碎的杂务使得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大班额与学生自主式教学之间存在矛盾;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五、结语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段话最能深入浅出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承担的任务:“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

【参考资料目录】: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李建平《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

3.杨建军《学法指导之二谈记忆力》。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参考》,1997年第4期。

5.裴娣娜著,《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6.钟志贤著,《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 1版。

7.裴娣娜著,《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8.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的结题报告

龙山中学加强对培养中学生的欣赏和表现能力

教师培训报告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和表现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感情去感知、体验所听到音乐音响,可是中学生生活阅历浅,感情积累少,这是上好中学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课的一大难题。此外,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而且还需要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说,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可是心理学研究 表明,中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中学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课的又一大难题。

加强美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农村中学加快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来激发学生感悟音乐的能力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而现状不能很好地满足欣赏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在课改背景下,更需要加强和改进欣 赏教学,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主题服务,最后达到内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人格.为进一步深化欣赏教学的研究,培养、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很有必要做此专题研究,探讨欣赏教学新的思维方法与教学思路.提高欣赏教学的效果.音乐是一门既有技术性,又有整体性、审美性的学科。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是实践性极强的分支,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近几年的实践研究中,至2013年9月要使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教学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一定音乐素质的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者,使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起到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作用。更科学合理,更易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音乐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更符合音乐艺术极强的创造性的特点,使我校的音乐教学永远充满着活力。

具体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感受与鉴赏是最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审美的有效途径。

2)形成欣赏音乐的习惯,多听、多唱,学会欣赏音乐,培养鉴赏音乐的能力。实现《课标》对中学音乐学习领域目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培养音乐爱好者。

3)通过课堂评价把握音乐要素,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的结构单位;音乐的风格及作曲家个人风格特点;音乐体裁等。积极创造出各种各样很具有个性的表现方式,去表达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教师还 要注意到以下环节。

一、培养积极心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在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课堂上,积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这种同学间的交往、少了老师的威严,多了学生的自主,易于接受的交流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交流中,连那些平时胆小、内向、交往能力稍差的学生也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很好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明确了兴趣的含义,在授课时我校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针对这一事实,我校在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课中大胆的加上体态律动这一项,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变传统的师徒模式,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任何一个想法,因为他们能用自己的视角来认识世界,这是十分可贵的。音乐课就应该把主动权教给孩子们,让音乐课活起来。

四、为学生创造表演机会。

编排课本剧、音乐剧、集体舞、合唱队,竖笛班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演、自导课本剧、音乐剧、集体舞、力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形成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同时为学生创造去县里比赛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培养起学生的兴趣。

在近几年的艺术课题研究中,我校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成功。我校将继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开拓进取,为探索一种更为适合我校们中学音乐教学的教学方法,为提高中学音乐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为我校们中学音乐教学事业的发展作一点贡献。

下载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