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职校财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07:1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8职校财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8职校财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2008职校财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结题报告)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我国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化特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中职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职业劳动素养。因此科学和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中职学校来讲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复合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受到青睐,而这种变化趋势对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加强实践性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会计专业在我校开设已有20多年的时间,一直是我校的重点专业,但是,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跟其他国内先进职校相比,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同时我们在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还明显不够,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为了全面提高我校会计专业的教育质量,需要我们找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全方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快转换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会计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及社会师资力量,在原有会计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观念、教材、师资、校内校外实习等相互配合,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以培养具有较高实际操作技能、面向基层的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及主要内容

2007.9—2007.12确立研究框架。这一阶段,我们对现行中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仔细的分析和调研,走访了许多的用人单位和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教师和在校学生中召开了多次的座谈会,对中职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积累和掌握了与该课题研究有关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8.1—2在理论支持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访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深度访问等形式,对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情况有了总体的认识,同时也了解到会计职业界对会计毕业生的评价及其对会计教育的要求。

我们对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和不少用人单位主要就以下问题展开调查:一是财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二是应如何科学、合理的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不少毕业生和相关用人单位领导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绍兴时代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主任李昌贵认为财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太差,不少学生就连简单的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这样的工作都胜任不了;二是电算化会计掌握得不够理想,在校期间花太多的精力学习凭证的填制和账簿的登记,课堂内容始终围绕会计电算化合格证考试范围进行,导致所学内容过于简单和单一,而如成本管理、存货管理、工资核算、报表编制等方面的内容基本不学,导致跟实际工作脱节较大;三是在实际账务处理过程中,灵活应变能力较差,只会根据过去学过的理论知识照搬照套,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绍兴华越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主任冯晓燕认为:当前财会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对知识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差错率较高,很难独立开展工作;二是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很多学生理论讲起来一大套,但很难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三是校外实训基地在平时的教学中作用发挥不大。不少毕业生认为:我校现行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使用效率不高,在模拟实验室里没有按企业单位的会计岗位进行合理的分工,每个学生没能对每个会计岗位的业务流程都轮训实习一遍,实训指导老师的账务处理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等。这些为我们进行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08.3—2008.8 为实施阶段。根据项目计划,课题组制定了一套系统化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计划与教材、师资、课堂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验、校外实践实习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具体包括:

1、完善了会计实验大纲和计划,规范了实践教材。我们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安排来落实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将实践内容穿插在课堂案例教学、专业课程模拟实验、技能辅导课、选修课及寒暑假社会实践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

2、培养和引进实践教育师资。我们通过有计划地选送钱鸣红、何红良、王信明老师参加省中级会计师师资培训,选派周铭梨老师参加国家级师资培训及平时不定期的指派老师去企业单位蹲点实训等方式不断提高现有会计老师的实际动手能力,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这学期,我们还聘请企业单位的高级会计师来校担任会计专业老师,强化对学生实务处理能力的培养。

3、加强课堂案例教学。每门会计专业课程都自编了案例集与习题集,将课堂实践教学通过案例与习题的方式加以实现。

4、完善了实验室建设。

我们针对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以下相应的对策:一是改进实习的组织方式。为了使会计模拟实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分工式、阶段式的实验模式。所谓分工式就是在模拟实验时,在财会模拟实验室模拟设立与财务关系密切的不同工作岗位,如:仓库员、销售人员、车间统计人员、出纳、会计、主管会计等,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各施其职,让模拟单位运转起来;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模拟企业进行岗位轮换,使学生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任务及其联系。所谓的分段式就是将中职学生二年的在校会计学习根据教学进度分成若干阶段,并在不同阶段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模拟实习。如在《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配合进行一些简单的会计业务操作,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原始凭证的种类、内容及审核、记账凭证的种类及填制、会计账簿的开设及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会计实务操作的程序;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让学生模拟实习单位一个月的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过程,增强对会计核算方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成本会计》课程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品种法、分步法、分类法下成本计算的专项实习,使学生掌握企业单位基本的成本核算;在毕业实习前,让学生做一套内容涵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大型模拟实习,让学生熟悉会计各个岗位的业务流程和操作,使模拟实验成为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有力武器。二是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和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要求学生将手工会计的模拟实验资料应用于电算化模拟实验中,利用财务软件使会计核算过程再次得到重演。具体做法是:利用现有会计电算化系统,将手工模拟核算的资料,构建模拟核算单位账套,并按照如下操作程序进行:账套初始化——启用账套——日常业务核算,即从单位基本资料和核算参数的设置、会计科目设置、期初余额录入、记账凭证的审核,到自动登记账簿和生成会计报表,让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这种相互印证的实验方法,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的掌握,而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三是提高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目前社会对报账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已近饱和,社会迫切需要的是既精通经济法规又能够参与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人才。因此,模拟实验教学也应相应地提高要求。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举措:在模拟实验资料准备时,特意加入一些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挖掘,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会计凭证是合法、合理的,对不合法、不合理的凭证应怎样处理;在学生完成会计报表等实验内容后,让他们进行财务分析,要求学生对该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等作出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四是拓宽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内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多种企业组织形式并存,加上学生就业去向的不确定性,仅仅以工业企业为模拟对象已难以满足社会对会计教学的要求。因此,我们在《会计模拟》实验课教学时,应让学生对不同性质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模拟核算,掌握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贸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核算,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社会需要。

5、创新模拟实践教学方法。在会计模拟实验中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实验教学方式和插播实验教学方式,并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等中职教学新理念,增强模拟实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6、加强了对会计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校外实习的管理,使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不断扩大,实习管理制度更为规范和完善。

2008.8—2008.9总结教改成效,完成课题结题工作。这一阶段主要是总结课题建设主要成果、课题应用情况及课题的创新点。

三、课题内涵的初步认识

(一)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认识和巩固会计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会计教学目标是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也是其出发点。根据会计学科的特点,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现实,本课题组将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通用型和外向型会计人才。以此为依据构建基于三个平台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以认识会计工作,认识教学相关问题为主的认知实践平台;以学习会计理论为主的会计实验与会计实习相结合的动手实践平台;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并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毕业实习以及分析研究会计理论问题的毕业论文为主的运用实践平台,使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指导实践的认知过程。

(二)理论导向

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地强调“教”,而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强调“学”,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指导实践,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首先,自编了会计专业各主干课程的综合案例(习题)集,并将其融入到了各课程的教学工作之中。

其次,制定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细则”,将课程教学、模拟实验、校外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机的联结。

第三,加强了会计模拟实验建设与管理。从教材选用、实验教师配备以及工作要求等方面对会计模拟实验室及电算化实验室进行了重新规范,按照专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不同,进行相应的会计模拟,使会计模拟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不仅能胜任单位内部各主要会计岗位的工作,又能独到一面的进行企业单位全方位的会计核算。

第四,加强对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的管理。制定并完善了会计实习大纲、实习计划以及实习工作规程;对校外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的实习报告、实习总结以及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总结进行了规范;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

第五,制订了专业主干课程分阶段技能测试项目与测试标准(以下为具体内容)。

A、《基础会计》课程技能测试项目:

(一)原始凭证的填制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使学生掌握主要原始凭证的填制。测试规则及要求:

1、原始凭证的内容必须填写完整;

2、必须使用蓝、黑墨水的钢笔或碳素笔填写;

3、必须书写清楚,不得随意涂改。评分标准:

给出10张空白原始凭证,总分为100分。每填对一张得10分,填错一处、漏填一处、涂改一处各扣2分,直到扣完为止。达标标准:

85分以上,为优秀; 70—85分,为良好; 60—70分,为及格。

(二)记账凭证的填制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使学生能规范地编制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测试规则及要求:

1、凭证内容必须具备日期、编号、摘要、会计科目(有些需写明明细科目)、金额、填制人员签章;

2、凭证应按业务题顺序编号,不得跳题;

3、凭证填制完毕后,金额栏空行内应有斜线注销;

4、凭证合计金额数前须写人民币符号;

5、填制凭证应做到字迹清晰、工整,金额数字填写符合规范要求;

6、所有计算中分配率保留四位小数,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最后一种分配对象倒挤;

7、所得税、盈余公积、应付利润只按本月利润额计算。评分标准:

总分按100分制折合。记账凭证每填对一张得10分,会计科目错全扣,其他地方每错一处扣2分(包括涂改)。达标标准:

85分以上,为优秀; 70—85分,为良好; 60—70分,为及格。

(三)账簿的登记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使学生掌握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测试规则和要求:

1、登记账簿时,必须使用蓝黑墨水的钢笔或碳素笔填写,特殊记账才可以使用红墨水;

2、必须顺序连续登记,不得跳行、隔页。如果发生此类情况,应当将空行、空页画线注销;

3、凡需要结出余额的账户,结出余额后,应当在“借或贷”栏内写明“借”或“贷”字样;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栏内写明“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用“0”表示。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逐日结出余额;

4、每一账页登记完毕结转下页时,应当结出本页合计数及余额,写在本页最后一行和下页第一行有关栏内,并在摘要栏内注明“过次页”和“承前页”。

5、登记账簿发生错误时,按规定方法进行更正。评分标准:

总分按100分制折合。账簿每填对一行加2分,每涂改一处扣1分。达标标准:

85分以上,为优秀; 70—85分,为良好; 60—70分,为及格。

(四)简化会计报表的编制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使学生掌握简化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编制。测试规则和要求:

1、根据所给的总账和明细账余额编制资产负债表,根据所给的损益类账户的发生额编制利润表;

2、编制报表时,必须使用蓝黑墨水的钢笔或碳素笔填写;

3、当数字出现差错时,不得随意涂改,必须按规定方法进行更正。评分标准:

总分按100分制折合。直接填列项目,每填对一处得2分;分析计算后填列项目,每填对一处得4分,合计栏每填对一处得2分。达标标准:

85分以上,为优秀; 70—85分,为良好; 60—70分,为及格。

B、《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项目——记账凭证的填制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使学生能根据所给的原始凭证熟练地编制记账凭证。测试规则及要求:

1、凭证内容必须具备日期、编号、摘要、会计科目(有些需写明明细科目)、金额及附件张数和附件粘贴、填制人员签章;

2、凭证应按业务题顺序编号,不得跳题;

3、凭证填制完毕后,金额栏空行内应有斜线注销;

4、凭证合计金额数前须写人民币符号;

5、填制凭证应做到字迹清晰、工整,金额数字填写符合规范要求;

6、所有计算中分配率保留四位小数,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最后一种分配对象倒挤;

7、所得税、盈余公积、应付利润只按本月利润额计算。评分标准:

总分按100分制折合。记账凭证每填对一张得10分,会计科目错全扣,其他地方每错一处扣2分(包括涂改),原始凭证不附每题扣5分。达标标准:

85分以上,为优秀; 70—85分,为良好; 60—70分,为及格。

C、《成本会计》课程技能测试项目——品种法下的成本计算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使学生掌握各种费用分配表的编制、制造费用明细账和生产成本明细账的登记及各种产品成本的计算。测试规则及要求:

1、根据所给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2、根据本月领料单汇总计算:领用材料汇总计算表、材料费用分配表及根据材料费用分配表编制记账凭证;

3、根据工资结算汇总表编制工资及福利费分配计算表并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

4、编制水费分配表和电费分配表,并据之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

5、编制折旧费用计算表,并据之编制记账凭证;

6、登记“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并将费用分配到各受益对象;

7、登记制造费用明细账,根据制造费用明细账所归集的费用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并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

8、登记管理费用明细账并结账;

9、归集计算“产品成本计算单”,并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评分标准:

总分按100分制折合。记账凭证每填对一张得10分,会计科目错全扣,其他地方每错一处扣2分(包括涂改),原始凭证不附每题扣5分;明细账每填对一行加2分;费用分配表每对一张得15分;产品成本计算表每对一张得20分。达标标准:

85分以上,为优秀; 70—85分,为良好; 60—70分,为及格。

D、《会计模拟实习》课程技能测试项目:

(一)出纳岗位技能测试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使学生掌握主要结算凭证的填制、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测试规则和要求:

1、填写主要结算凭证时,必须按要求填写,做到字迹清晰、工整,金额数字填写符合规范要求;

2、根据收、付款凭证逐日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并每日结出余额;

3、登账时出现错误,可采用相应的更正方法进行更正;

4、将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与银行对账单的余额进行核对,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评分标准:

总分按100分制折合。结算凭证每填对一张得20分,每错一处扣2分(包括涂改);日记账每填对一行得2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准确得20分,每错一处扣5分。达标标准:

85分以上,为优秀; 70—85分,为良好; 60—70分,为及格。

(二)材料会计岗位技能测试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使学生掌握材料收发凭证的填制、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下收入和发出的核算、材料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登记。测试规则和要求:

1、根据所给的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2、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原材料总账及明细分类账;

3、月末将原材料总分类账与所属明细分类账进行核对。评分标准:

总分按100分制折合。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每填对一张得10分,每错一处扣2分(包括涂改);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每填对一行得2分。达标标准:

85分以上,为优秀; 70—85分,为良好; 60—70分,为及格。

(三)工资会计岗位技能测试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使学生掌握工资汇总与工资费用的分配;工资附加费的计提;工资及附加费、代扣款项的账务处理。测试规则和要求:

1、按月计算每个职工的工资、奖金及代扣款项;

2、根据工资汇总表编制工资费用分配表,并填制记账凭证;

3、按照工资总额的规定比例,计算提取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并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评分标准:

总分按100分制折合。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每填对一张得10分,每错一处扣2分(包括涂改);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每填对一行得2分。达标标准:

85分以上,为优秀; 70—85分,为良好; 60—70分,为及格。

(四)收入利润会计岗位技能测试 测试目的:

通过测试,使学生掌握应纳增值税额及各种相关附加税额的计算,学会纳税申报表及税收缴款书的填写,掌握有关收入、利润、利润分配等相关业务的核算。测试规则和要求:

1、按月计算应纳增值税额及各种相关附加税额;

2、填写增值税、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3、编制有关收入、利润、利润分配等相关业务的记账凭证。评分标准:

总分按100分制折合。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填制正确各得30分,记账凭证每填对一张得10分,填错一处、漏填一处、涂改一处各扣2分,直到扣完为止。

(五)费用成本会计岗位技能测试 测试目的:

通过测试,使学生掌握品种法下成本核算的全过程。测试规则和要求:

1、根据材料费用分配表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

2、根据工资及福利费分配计算表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

3、根据所给的原始凭证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

4、登记制造费用明细账并编制分配制造费用的记账凭证;

5、归集计算“产品成本计算单”,并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评分标准:

总分按100分制折合。记账凭证每填对一张得10分,填错一处、漏填一处、涂改一处各扣2分;制造费用明细账登记正确得20分,每填对一行得3分;产品成本计算单每填对一张得20分。达标标准:

85分以上,为优秀; 70—85分,为良好; 60—70分,为及格。

(六)企业会计综合模拟技能测试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使学生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及会计报表的编制。

测试规则和要求:

1、所有计算过程中分配率保留四位小数,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按照经济业务的先后顺序,对记账凭证连续编号,不得跳号和颠倒经济业务顺序;

3、原始凭证和简式记账凭证及余额中所给的金额单位均为人民币;

4、填制记账凭证时不能使用科目章;

5、记账凭证内容必须具备日期、编号、摘要、会计科目、金额及附件数(不必附原始凭证)、填制人员签章,记账凭证填制完毕,金额栏空行应有斜线注销,合计金额数前应有人民币符号;

6、下列会计科目要求写上明细科目: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应交税金。

7、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逐笔结出余额。评分标准:

总分按100分制折合。记账凭证每填制正确一张得10分,其中会计科目错全扣,其他需填地方每错一处扣2分(包括涂改);日记账、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每填对一行加2分;会计报表编制正确加25分。达标标准:

85分以上,为优秀; 70—85分,为良好; 60—70分,为及格。

第六,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发表了教学研究论文。在总结项目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撰写的论文“中职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在市职校系统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编写《基础会计实验教程》校本教材一本。

五、课题研究成果应用情况

(一)课题研究的所有成果已经应用到所有会计专业学生,其中06级会计专业学生150多人,07级180多人,08级180人,课题研究成果实际应用人数达500多人。通过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会计专业已经建立起精讲、教练、模拟为主导教学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会计专业学生在市职校系统珠算比赛和会计手工做账比赛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二)本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推广至绍兴市托普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

六、课题的创新点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及社会师资力量,在原有会计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观念、教材、师资、校内校外实习等相互配合,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2)形成会计专业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凸现会计专业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色。

(3)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将案例分析引入考试评价体系,实现了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王淑珍、范义敏,《会计之友》 2007年第7期;

2、《刍议会计模拟实验功效》,徐悦华,呼伦贝尔学院经贸分院;

3、《对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思考》,莫 筠,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4、《会计模拟教学的改进与实施》,陈绍先,海南省农垦三亚中专学校;

5、《高等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赵秀芳、张炎兴,《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6、《会计模拟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施秀萍,福建工业学校;

7、《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建议》,张英,《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财电学区 钱鸣红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模版)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2 1 世纪要求的一代新人。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让他们学会学习,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现代教育理论的深刻内涵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学习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3、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的需要

实施新课程计划,是普通高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新课程计划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突出了学生综合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既提出了为学生打好共同基础而必须修习的统一要求,又在空间和时间上体现了适度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等有可靠的保证,充分体现新世纪要求的普通高中培养目标,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4、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不容乐观

目前我校高中生学习能力普遍不高,依赖心特别强,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督促、管制,才能勉强学习,多数同学缺少主动学习的精神,布置的课外作业,会做的就写上两笔,不会做的空在那儿,不去钻研、思考,更不要说让他们自学,课本只有上课或做作业时才用到,这就给教与学两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的状况方面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

通过本实验,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构建自主创新学习模式及操作能力,进一步转变更新教学观、质量观,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课题研究内容、对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常规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践与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四、实验步骤

(一)对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常规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

按照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组同志选择2000级高一四个班的同学就学习习惯及学习常规执行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及调查结果如下。

从结果可以看出,最好的是“及时订正作业”(9 0.5 %),最差的是“课前预习”(4 %),“课后复习”(5 %)。分析原因,他们还未摆脱过去那种被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学习习惯于背老师讲的,抄老师写的,做老师布置的,一切围着老师转。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这必然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因此,课题组同志认为: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践与研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师生共同付出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尤其是目前应试教育下,学生的许多不良习惯已经形成,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一想到改变,就不舒服,不踏实。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讲清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益处。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习惯有所认识,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应怎么样做才好。有些不良习惯,学生也认识到其危害,但还心存疑虑,怕习惯一改,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这些完全可以通过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去改变他们,使他们坚定信心。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不要唯分数论。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长时间的着意努力才能实现,一旦形成,学生受益终生。同时学校和教师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学业考试评估制度,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予以充分肯定,对其学习成绩给予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全面的评价。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课题组同志结合自己的任教学科或自己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从以下七个方面对学生统一要求,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实践活动。

第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几位课题组成员,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加强教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支配时间,订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固定每周、每天的作息时间,并持之以恒。高中阶段考试、测验较多,因此,教育学生尤其要妥善安排,做到考前不过分紧张,考后不马虎放松。

第二,课前认真预习

按照教学进度,提前一天或数天预习新课,遇有疑难问题,应先思考,并作出标记,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以提高听课效率。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前阅读有关的参考资料或进行观察、调查与实验。

第三,课内专心学习

课间注意休息。上课铃响后立即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开动脑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力求当堂掌握。做好学习笔记。内容要点、典型题例、思考提示及疑难问题等,要简明记录。多质疑,勤研讨,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开拓新的思路。

第四,课后及时复习

功课要当天复习,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强化记忆,巩固提高。复习后如仍有不懂的问题,应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及时查漏补缺。

第五,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要在复习后独立地认真地完成。要写得工整,格式规范。要养成不怕困难,顽强学习的意志毅力。及时订正作业中的差错,找出原因,避免重犯。

第六,注意系统小结

期中期末时,应根据课本、笔记、作业进行系统复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整理、巩固和灵活运用。尚未很好掌握的内容,要主动请老师辅导。认真参加考试,做到诚实、守纪、努力反映出自己的最好水平。考试后认真进行自我分析,总结学习中的经验与不足,并修订好下阶段的学习计划。

第七,课外主动学习

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适当阅读课外书,听广播和看电影、电视、自觉参加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社会活动。主动承担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社会工作,广泛获取有益的知识,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在实践中锻炼工作能力,增长才干。积极参加课外文娱体育活动,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增强体质。

2、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对学习动机的理解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结果,而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去达到那个目的的某种动因,它说明学生为什么要达到那个学习目的。具有同一目的的学生(如都想使自己成为优秀生的学生),其学习动机往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是理解到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有的可能由于个人的物质要求;有的可能是为要得到父母的奖励;等等。同样,学习动机相同的学生,其目的也可能不同;有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的小些、近些;有的则远些、大些。正如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样,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可以互相转化:在一种情况下是学习动机的东西,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能是学习的目的,所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常常被当作一件事情来处理。

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通常称作学习自觉性。学习自觉性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学习自觉性是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家庭和学校所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以及由于个人的学习成败而体验到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等,而逐渐形成的。学习自觉性的高度发展是人们认识到个人学习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从而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迸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表现出学习的坚毅精神,促使他们勤学苦练。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做求知欲。认识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许多科学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据达尔文的父亲回忆,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由于他酷爱大自然,并以最大的热情从事学习,搜集标本和进行野外观察,因而对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深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与他对待学习的态度直接联系着的。研究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强烈而自觉的学习动机的学生,一般都能专心听讲,认真而仔细地完成作业或作笔记,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极大的自制力和顽强精神;而学习动机不端正,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被动,遇到困难与障碍时不能坚持学习,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较差等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态度(即对学习是否持有认真、紧张、主动而顽强的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第二、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

对学生学习的动机进行了解和分类,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调查与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有如下的内容:实现家长的要求,为了报答父母,履行教师的要求,为了将来好工作,对学习活动或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希望受到别人的鼓励或避免责备,对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对社会建设的向往,为了个人的前途、名誉、地位等等。

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因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甚至同一个学生,支配其学习活动的动机也不止一个。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项不很容易的工作,困难不仅在于学习动机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也在于学生自已意识到的学习动机和他所说出来的动机,跟实际上在起作用的动机有时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也很复杂,它可能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够,也可能是他们为了博得教师的好评,等等。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要根据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各种行动表现来做出判断。

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优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较广,水平也较高,他们往往既有远大目标,也有切近的具体目标,这两种目标结合得较好,而差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比较窄,水平较低,他们往往只有切近的具体目标,或只有空泛的远大目标,这两种目标常常是脱节的。

但是,由于实际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复杂,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极其多样,因此,学习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并非都是完全一致的简单的联系。学习动机好、短期内学习效果差,或是学习动机差、学习效果却较好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其原因是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要通过许多中介因素,而这些中介因素往往有着不同的作用。如学习动机好而短期内学习效果不好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差,智能发展较落后,学习方法不好,学习习惯没有建立,以及身体不好等原因所造成;而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成绩却较好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上述各方面条件较好,以及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所造成。教师对这些情况的原因就作具体分析。

第三、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

学生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一个国家对科学文化的要求和社会风气,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知识的增长,社会的影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越来越起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发展起主导的作用。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是一致的,学生原来已初步形成的正确动机的萌芽可以得到巩固、深化,原来不正确的动机则能得到改正。但是,如果家庭、社会的要求和学校教育不一致,则会抵消或破坏这校教育的作用。特别是社会上的歪风、同伴中的小集团成员的坏习气,也常常阻碍学生正确学习动机的形成,因此必须注意预防或采取消除影响的措施。

(2)、学生年龄的增长对学习动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其主导性的学习动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总的趋向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增长,世界观的逐步形成,与社会要求相应的动机愈来愈占支配地位,并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动机。少年时期,学生的学习更多的受直接兴趣的影响,教师和父母的具体要求和评价等等,对推动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这时期许多少年儿童参加少年先队组织,队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常常成为学习中的强大动力。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少年期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特点。到了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主导性学习动机就富有社会性。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世界观逐步形成,学生自觉地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特别是面临升大学或参加工作的前夕,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更服从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要求。生活目标,明确的职业志向和抱负成了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在同一年龄阶段,其学习动机的发展有共同特点,但由于教育不同,社会条件不一样,学生本身的品德、性格、知识以及心智活动的积极性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水平。

(3)、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习动机形成的影响

学生兴趣爱好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其学习动机的稳固性和深刻性,有的人对各种学科或各种学习活动具有广泛多样的兴趣,有的人只对某门学科或某种学习活动具有特殊的兴趣。如有的学生特别喜欢文学,有的特别喜欢数学,等等。这两种兴趣的形成对学习有不同的作用,但是两者又是不可偏废的。广泛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各方面学习表现出积极性,使学习生活丰富而多采,但是也容易使学习流于肤浅和表面。而专门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深入某主面的学习,但也难免使学生陷入狭隘的片面。因此,教师应注意适时地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学习兴趣。一般说来,较好的是先有普遍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专门的兴趣。

学生的意志品质对学习动机形成的难易和速度有很大影响。意志力坚强的人在正确学习动机和错误学习动机之间发生矛盾时,能以顽强、坚毅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以理智权衡孰轻孰重,用客观的标准决定取舍,直至最后取得胜利。意志薄弱的学生,则往往在动机教育的过程中畏缩不前、信心不足或者放弃学习的要求。

学生的个人志向级别不同,对学生的要求和反应不一样。便如,一个学生考试得“良”,非常高兴,另一个学生得“良”,是感到惭愧。这表明这两个人学习志向和学习动机水平有差别。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一般导致志向水平的提高;失败一般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人们的成功经验越丰富,以后的志向水平会提得越高;失败越甚,以后的志向就降得越低。

另外,学生的性格以及智能发展水平,对学生动机的形成均有一定影响。

第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动机的培养是指人们从没有活动动机到形成活动动机的过程,或在原有活动动机基础上提高活动动机的过程;而动机的激发是指把人们已经形成的潜在活动动力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培养是激发的前提,而激发的同时又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了已有的动机。根据动机的理论和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措施

(1)学习目的性教育

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和内在个人价值,使其把当前学习与祖国需要未来建设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崇高的事业结合起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应从实际出发,采取生动、有说服力且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的形式和内容,避免空洞说教。

(2)强调学习的内在个人价值

要强调学习的内在个人价值,即强调学习对个人修养、充实自我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和意义。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就是说学习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事,而非令人苦恼的事。具有这种观点的人,其学习动机就会不断被成功所强化,学习动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当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决不退缩、放弃,而是满腔热情地接受挑战,争取成功。如果有人把读书学习当成获取某种物质利益或功名的手段。这样的人当学习没有达到所预想的目的时,其学习积极性便荡然无存了。

(3)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

学习若有标准,可望且可及,将有利于成就动机的增强。凡是设立学习标准的学生,其学习成绩都比较优异,而且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相反,未设立学习目标者,其成绩比较差,而且常有行动迟缓、裹足不前、缺乏学习兴趣的表现。实践证明,学习标准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提高人们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呢?一般来说,学习的标准以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学习成就的基础上增加20%为最佳,实现该标准的时间以一学期为宜。

(4)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即反馈),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学习结果后,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

3、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英语组马继红老师(课题组成员)从事“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研究工作。针对当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忽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这一现象,马老师通过分析和举例说明了学习策略在学习中的运用,并且强调了学习策略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著名教育者桂诗春说过“语言的使用既离不开规则,也离不开策略;教会学生掌握规则,是教师所熟悉的,但教会学生运用策略却是一个新的课题。”《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也把学生学习策略的养成和调整列为重要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它立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这也正是英语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注重的重要的方面,也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和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课程。所谓的学习策略就是指学生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景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调控自己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的学习方式或过程,《标准》把策略看成是学习者的行动,包括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同时中外教育界的研究表明: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大面积地改进外语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还可以减轻学习负担。

如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学习策略,马老师认为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培养和运用。总体上,要让学生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坚信自己有坚强的毅力和学好外语的才能,学习上应持之以恒,哪怕每天挤出10分钟也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以及学习的需要,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根据需要进行预习,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英语中的不足和进步;经常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和经验;在词语教学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例如,可以通过音与型的联想,即根据读音规则记忆单词。或者通过形与义的联想,如:eye把两个e看成两个眼睛。Banana把a看成一个个的香蕉;bird把b和d看成两个基本点翅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和集体做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记忆单词。如:“抢读单词”以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单词接龙”、“分拆单词链”,教师出示一个单词锭,如theredoorunder,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将单词链拆成最多的单词。(the,he,her,here,there,red,door,or,run,)在语言学习和运用方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内容能主动复习、记下要点,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举一反三,充分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必要时,有效地借助汉语知识理解英语;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对所学内容积极地练习和实践,尽可能“心译”接触的东西,如一闪而过的广告,偶尔听到的话语等,善于抓住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必要时借助手势、表情等进行交流;同时,中外文化和交际习俗的差异也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参数,并且帮助学生学会克服语言障碍,维持交际;交际遇到困难时,应有效地寻求帮助。在语篇理解能力方面:应当鼓励学生经常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课外英语读物,主动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每日一篇”的阅读训练,同时给予指导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复述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和情景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在资源利用和开发方面:积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和各种媒体上所使用的英语,充分利用工具书查找信息,通过图书馆、网络、广播、电视等资源获得英语信息,扩展所学英语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任务型”的教学设计和布置任务,让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和使用英语,同时,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达到“用中学,学中用”的语言学习原则。并且注意通过音像资料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在评价方面:建立自评与他评;过程评价与终极评价;知识技能、能力发展与内在品质相结合的评价,帮助和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通过评价,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进行适当的纠正,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通过实践,马老师认为研究和运用学习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努力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策略的调整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也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4、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一方面是要增长学生的知识量,另一方面是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内化,改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增强接受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的过程不仅要能正确地传授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的做法是:

(1)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

在教学目标中,既有认知目标,也有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目标。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定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探索精神,教给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本领。第二,从“指挥者”变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讨论,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问题。我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给他们创造思考与探索的空间。第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通过更新教学手段,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减少教师讲课的时间,而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

(2)以启发式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就其指导思想的不同,可以分为启发式与注入式两种。注入式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及知识背景,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向他们灌输现成的知识结构,并强迫学生呆读死记。启发式则与之相反,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注重激活学生思维,以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并以此为推动力,激其见而后开其意,导其悟而后达其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启发的因素,教师的言语讲授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也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启发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关键在于教师应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如果指导思想不正确,即使采用发现法教学,也会造成机械学习。

(3)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的改革不是单纯的方法变化,很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其核心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明确教是为了学,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最后达到不教的目的。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法,它可以理解为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两个方面。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与实践,而不能只重视教法,不重视学法。教师应起着激励、组织、点拔、引导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选择教学方法,应优先考虑以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发现法与探究法。只要时间允许,学生又有独立学习课题的准备,就应选择让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

课题组的盛冬蕾老师在“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能力”的探索中提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应当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这是学习和今后参加工作的需要。然而纵观高中各级考试,现代文阅读得分率都相当低,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失误反映出学生解题能力差,语文感知力、篇章和各种写作方法分析力、文学鉴赏力都比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阅读试题大都游离于课本,从眼前的功利出发,不如多花些时间讲语法,讲古文。也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易懂好学,教师无“货”可卖,无“戏”可唱,在教学中或随意性强,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不甚得法。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从为读现代文没有什么文字障碍,能看懂,所以阅读时走马观花,粗粗浏览,不加思索,就算了事,可是一问一考就说不出所以然,平常不从课内得益,一到考试考课外文章、语段,就象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了。这些都说明重视与研究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应以什么作为抓现代文阅读训练的重点,盛冬蕾老师认为对语言的感知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作为理解分析的依据,把静态的语言知识,化为动态的语言的理解能力,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如用词,语词孤立起来是静止的,单一的东西,而实际运用起来即是活的动的东西了,我们对语词的理解,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作出对语词含义的优劣正误的判断,只有理解了语词的语境义,才能对句段作出真正的理解。如《包身工》中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娘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佳肴”改为“菜”,行吧?也行,语意很通,符合准确的要求,但用“佳肴”更好、“佳肴”是好的菜,而比“好菜”用词更庄重,联系语境,把菜叶,而且是去菜场收集的菜叶,没有经过煮、炒、调味,可是在包身工看来是佳肴,由此可推出两个“足见”,一是足见包身工食物是何等的恶劣,二是足见老板是何等的残酷,“慈祥”一词加引号就更见其讽刺意味,而作者的同情,愤怒的控诉也就很鲜明的表现了。词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分析关键性词语,尤其是哪些能体现全篇思想内容,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举足轻重,如:《荷塘月色》开篇一句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中的“不宁静”是一个关键词语,这是指朱自清作为具有“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凛然正气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时局,想“超然”而不安于这种“超然”的深沉的孤独和苦闷,可见作者去荷塘不是为了赏景而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从写作目的上看,文章不是抒情,而是述志,抓住了这个关键词语,也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词的感知是如此,句的感知也应该如此。在著名小说《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得知丈夫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地区队之后,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名话看似一般,但细细品味,却有丰富、复杂的内涵,其中,既有对丈夫为人的深切了解赞扬,又有难以骤然分离的淡淡的哀怨,又如《绿》在千方百计从多角度赞颂梅雨潭的绿之后,饱含深情地说;“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吧?”怎么理解这个句子?这是作者的想法,把梅雨潭的绿视为女儿绿,又用“好吧”的商量口吻,用拟人法赋予这绿以生命和娇美,情不能自已,为这美而有生命的绿而心醉神迷,足见爱之深,疼之切,语言的表情达意就是这么奇妙的表达得淋漓尽致。

对文思的理解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记叙文的结构法,议论文的论证法,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乃至句群的知识,化为对文思的理解大,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又一个标志。何谓文思?文思是“行文思路”的简称。行文思路是作者或者反映生活,或者阐述看法所走的路子。阅读文章必须能理出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只有理清思维发展的过程,才能理解文章的全貌,准确领会文章达意的真实本质。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看整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但有的人读书,东抓一句,西抓一段,取其所需,弃其所恶,是不能准确理解文意,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发展自已的阅读能力。因此现代文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盛冬蕾老师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路。第一个问题是:恩格斯在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形后指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是全文的总纲,是全文思路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又推出第二个问题:课文如何紧扣这个纲来阐述?学生读读议议后明确了,课文3一7自然段扣紧这个纲来阐述,先论述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再论述了“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卓越贡献,接着又问第三个问题:最后两段写什么?与前面论述有什么联系?学生明确最后论述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前面的论述是因,后面两段是由因推出的果,这样思路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经过这样的思路分析,使学生不仅能领会本文严谨的结构,雄辩的逻辑力量,而且更深切地认识马克思形象的伟大。阅读全文如此,阅读一个段落也是如此、全文有全文的思路,段落有段落的思路、全文思路的表现就是篇章结构,段落思路的表现是段落的层次,在分析段落层次时应特别注意段与句群的关系,有的段就是一个句群,有的段包含两个以上的句群,如果段落是由句群组成,搞清句群的特点,分析句群对理解内容,读懂文章有很大的帮助、如:《内蒙访古》的第七自然段是一个句群,正确地分析这个句群就能领会作者在这一段中的思路,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句群,因而这一段是从游牧民族和汉族两个角度来说明阴山以南沃野古时的重要的战略位置。因而这个段落可分为两个层次。思路很清晰。

研究全文文思必须和文体特征结合,记叙文应着重研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议论文应着重研究论证过程,说明文应着重研究说明顺序,这是文思在不同文件中体现的特点。在分析理清一般行文思路时,还应注意一些艺术化了的文思,如《祝福》一语文写祥林嫂悲苦的一生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但鲁迅却不从祥林嫂的第一次丧夫初到鲁镇,第二次丧夫再到鲁镇,最后在鲁镇的祝福声中死去一路写来,而是用倒叙法,让祥林嫂在鲁四爷年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死去,因而造成悬念,引起人们思考,祥林嫂为什么会死?她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迅一开始就抬出一具尸首向封建社会宣战、这样的构思就能达到更好揭露的目的。

盛老师认为要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除了明确阅读训练的重点外,还应该克服“满堂灌”的教法,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语文课的本质特征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不待老师讲”而“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而“自能作文”的能力,即具有解决、探索未知的能力,“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知识仅是“鱼”,而自学能力则是“渔”,学生有了这种能力。也就发展了智力。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就能在现代文阅读训练的教学设计中去寻找最好的指导学生的读法,想出种种迫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自己理解,改变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疱的教法,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心理,正确引导学生由已知达到未知的彼岸。

(4)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课题组同志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课题的实践工作。这种模式的程序如下:课前准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准备资料教具等)——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组织讨论——提出问题——引导点拔——小结练习——公布答案——订正——作业。学生自学时,教师可提出要求,如基本概念、重要词句等,不理解的要记下来,根据《提纲》做出读书笔记。教师巡视时要突出个别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对一些学习感到吃力的同学的个别辅导。要及时了解自学进展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在问题讨论时有的放矢。对学生普遍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也不组织学生讨论;对大多数学生所能理解的内容,可让学生回答,教师修正补充;对学生认为自己已懂,而实际理解不深的,教师提问,让学生讨论,以加深理解;对绝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重点讲。

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论文和总结,作为课题结题的相关材料,附在结题总报告之后,特此说明。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组同志对课题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1、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实验班的同学们在学习基础、学习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有明显提高。

2、课堂教学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施教者,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必然的要求,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课题组同志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目标,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在编制教学程序和对教学过程的调控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在自学、讨论、调查、探究、质疑、释疑的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高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能力

两年来,围绕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同志都在市级或市级以上的范围内开设了主题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探索课、公开课。(部分教学简案附后)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或获奖。(相关论文附后)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课题组老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也带动了周围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六、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课题的总结工作,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课题研究中的不足:

1、课题研究时间不足

从课题被立项到结题,时间不足两年。这主要是我们教科研经验不足,在确立课题实施方案时,研究的时间定的太短。造成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有些内容研究得不够深入,有些甚至还没来得及开展。因此,今后我们将把这一课题继续研究下去。

2、实验对象的变化

由于高考模式的改变,我校2000级学生进行了重新分班。这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影响很大,因为随着分班工作,我们的实验对象也被分散。后来尽管我们做了一些补救工作,但实验效果大大受到影响。

本课题虽已结题,但我们将继续学习,深入研究,不断实践,努力把教育科研的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把教育科研的热情变为现实的成果,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篇:《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总是和问题连接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现在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首先是提不出问题,其次是不敢提出问题,三是不善于提出问题,四是没有机会提出问题。在我国,随着社会发展,知识型人才将逐渐被创新型人才所取代。如何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环境,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促进优质教育的实施,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全面、全体和个性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这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也是广大社会民众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时代性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确立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

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而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情景创设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此课题的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为基础,以教育学、心理学、有关新课程理论方面的专著为指导,着重依据三个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四、研究目标

1、让教师全面接受教育教学新理念,养成在教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景,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的意识和习惯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课堂教学起着调控作用,首先要从内心全面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大胆放开手脚去实践新的教学理念。

2、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课堂教学的导入对调动学生学习新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这堂课的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猜测中学习数学,在探究中学习数学,在合作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实验,初步构建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课题论证、调查、理论,学习形成研究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我校以前研究成果;立项、搞好课题宣传。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全体课题组成员采用多种方式和形式进行大量的个案研究和资料的积累,进行了课题研究的中期研究汇报,通过上课、作讲座、交流等形式进行了汇报,并邀请专家进

行指导。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课题组成员根据前一段收集的个案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二)、研究内容:

我们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二是开发与利用情景的,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三是提高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对象

本实验把整个小学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低(一、二)年级阶段、中(三、四)年级阶段、高(五、六)年级阶段。在每个阶段进行同一子课题,但目标分层的实验。全校的班级及数学教师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近几年来有关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比较,筛选出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所借鉴。

2、过程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3、行动研究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4、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实验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探索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原则、方法和途径,应用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调研、测试、开座谈会等手段。理解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实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建立完备的课题研究机制。

机制的完善是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2、建立了教科研制度。

3、课题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对年终按各自的研究成效分配酬劳。当然,在发挥教师间相互竞争、自主研究功能的同时,我们又通过专设的集体成果奖,激发教师的团队精神,发挥他们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

(二)加大专题理论学习的力度。

1、倡导自学。教师工作是一项个体性很强的工作。各个人工作的时间和重心都不相同。因此,自学永远是教师汲取理论营养的最佳方式。我校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一台电脑,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阅览室全天外开放,教师可以自主学习;学期中我们不定期进行生活化课题研究碰头会,理论知识更新交流会,实现教师间理论资源的共享;每位教师每学期理论学习笔记每学期不少于5000余字。

2、组织进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进行学习。每个学期至少请教研室主任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情境教学指导,不定时的请地区教研员来我校指导课题的研究,还其他兄弟学校建立了校际互助教学进行交流探讨,用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化课题研究。每学期至少去外地培训学习,参加观摩名师讲课还与他们现场互动,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困惑。以此来开阔教师们的教科研视野。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1、收集音像资料资源:

学校注重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如录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录制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录制数学家的生平或故事,录制教学案例供教师讨论。

(1)开发和利用教学光盘、CAI课件、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学生认知、引导学生探究、促进教学反馈。

2、利用互联网络资源:

学校倡导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

3、利用校园网,加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为加大学校的信息化进程,最大化的发挥各种资源的效能,使资料能得到共享。我校积极组织教师上传资料,优秀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等。同时,在网上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中,我们坚持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上册)“统计—生日”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出示)生日蛋糕、生日蜡烛、鲜花,同时配有生日歌的音乐。当画面一出现,全班同学“哇,蛋糕、蜡烛”,接着就情不自禁的拍着小手跟着音乐唱起了“生日歌”。轻柔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将学生带

进了一个趣味性很浓的“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中,以情促知,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仅想把自己的生日时间告诉同学,同时也想知道全班同学的生日时间,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进入了今天的课题。而在五年级《圆的认识》一课中,老师制作了一个有关圆发展历史的课件,为学生展示了几千年来古人的聪明才智,为更好的探究圆的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儿童化、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身边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形成了课堂教学崭新的模式

通过几个学期的不断探索,我们确立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参与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多媒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的情境,巧妙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2)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数学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提高,所以,新课程提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给数学找个“原形”,把生活常识提炼为数学,促进知识的迁移,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抽象成数学模型。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逐步建立模型。(4)解决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强化提高。

(二)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课题的探究促进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教师教的方式变了。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图解”,“情境”,“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练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了一定变化。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1)增强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把生活中的信息与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生活中信息地收集与处理,把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数学问题也将随着提供信息的不同而灵活变化,正是这一循环、滚动的方式使学生信息量大增,处理能力不断增强。

(2)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通过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同时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把书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所掌握的知识,减轻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大量单一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减少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开了一条探索知识奥秘的途径与方法,使他们感到数学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中,而有效地积累生活经验则有益于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3、课件案例积累方面。课题组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电教教案,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课件,质量愈来愈高,且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倒好处地运用电教媒体。使用自制课件,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连原来一些上课坐不住、开小差的学生也十分投入,争取发言。利用多媒体上课的效果辐射到其他学科,全校掀起了教师自己制作紧扣课本、拓宽知识面的教学课件和争上电教课的热潮。

十、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反思

1、自身素质 面临挑战

课题研究对教师来讲要求较高,教师要具备丰厚的文化知识、课堂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引导能力等,更重要的是教师实施课题的感悟能力。我校领导虽然已经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但还有个别教师的科研热情、水平不高,平时的上课还不尽人意,在推门听课中我们依然发现个别教师照本宣科,压抑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感觉不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生活中,这是本课题深化研究中应给予继续努力的方面。

2、教学模式不是永远不变的

教学模式是具有时空性的,它只体现出一特定时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理念的更新,旧制教学模式将不断淘汰,新的教学模式将不断呈现。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探究,推陈出新,不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3、建立多元化的目标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需要多元化的评价。学生在完成认知目标的同时,也追求情感领域目标的均衡。因为对学生而言,认知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强烈的心理需要,需要有勇于探究 的态度,需要有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需要有人际交往的技能,需要对自己调查的资料和他人有恰当的评价。这些非认知品质对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构建多元化的目标评价体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十一、研究成果

在教学探究中不少教师获益匪浅。不少教师不断的进行课题实验将自己的感想撰写成了论文或者是成功的经验,主要有:

1、全国“创新杯”赛课一等奖 《组合图形的面积》 执教:林桂平

2、全国“创新杯”说课比赛一等奖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说课:杨琳

3、“闽浙两省数学课堂教学交流活动” 《乘法分配律》 执教:杨琳

4、福安市“问题解决观摩研讨会” 《轴对称图形》 执教:徐颖

5、福安市“问题解决观摩研讨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 执教:陈建

6、福安市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观察物体》 执教:陈建 7:福安市“问题解决观摩研讨会” 《数据的分段整理》 执教:徐颖

8、《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表于《福建教育》 作者:占月琴

9、《也让“数学阅读之花”奇香四溢》收入“福建省问题解决课题研究观摩研讨会”汇编 作者:陈建

10、《以“说”促“思”,发展学生的思维》收入“福建省问题解决课题研究观摩研讨会”汇编 作者:杨琳

11、《让多媒体走进数学课堂》收入宁德市论文汇编 作者:林桂平

12、《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收入宁德市论文汇编 作者:吴廷清

13、《浅谈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发表于《数理报社》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组委会 作者:杨琳

第四篇:培养学生自救能力结题报告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二、承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岔路口镇中心小学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学生安全成长的需要

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也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流行疾病等等,随时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弱,生命安全时时在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威胁。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天大约就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近两万名少年儿童非正常死亡;还有40-50万左右的孩子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这些惨痛的数据不容回避地凸显出我国未成年人安全保护力量薄弱与生命教育缺失的严酷现实,也让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保护与珍爱幼小生命”这样一个超越了所有教育根本的沉重话题。未成年学生的幼小生命之所以保贵,因为这是人之唯一且不能再生的年少的生命;为了让学生快乐成长,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二)实施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培育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 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突发事故中有着极强的应对能力。用健康的体魄建设国家。

(三)实施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必须关注受教育人的生命世界。生命是人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而现行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环节往往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需要,忽略了生命意义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的教育,造成了学生生命意识的淡漠与浅薄。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使学生知识的增长不以情感的盲目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避免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学校也正因此更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促进教育在培养人安全健康成长环境里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适合中小学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的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途径及完善的教育体系。侧重培养学生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及幼儿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序列等内容。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幼儿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培养学生面对安全事故有较好的防范能力与自救能力。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要论证充分、方法得当、科学实施。

(二)全面性原则:实验研究不仅要关注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也 要关注教师与家长的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三)体验性原则: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四)实践性原则:研究过程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自救能力,构建生命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内容涉及交通、消防安全教育;防溺水、防烫伤、防雷击和用电安全教育;防食物中毒、防疾病安全教育;校内外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国防安全、国家安全教育;安全心理疏导教育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等。紧抓校内主阵地,开辟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新途径,让学生把安全意识转化为安全的生活习惯,从被动的授教育者转变成教育家庭和身边人群的教育者。

主要教育行动有:调整教学活动,渗透安全课程。首先针对课题实施情况,为确保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结合教学,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寻找并描绘“安全标记”,自制“安全棋谱”。通过相互交流、讲解,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增强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及对自救、自护技能的掌握。

本课题研究从2016年3月开始,到2016年12月结束,共一年时间,分准备与启动、研究与实践、回顾与反思、总结与提高四个阶段进行。

第二部分 实践效果

一、通过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学生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

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策略,让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基本能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

(一)学生掌握专业的危机处理和自护自救知识。

校外危机处理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通过与这些校外教育基地的交往互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安全策略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这已经成为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活动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二)学生形成安全的生活和活动习惯。

课题组老师首先针对课题实施情况,调整教学活动,渗透安全课程。为确保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如体育课《小小消防员》、健康教育《游戏中的安全》、科学《安全标志》、品德与社会《在汽车上》、综合实践活动《安全自救演习》。如在安全游戏“红灯停、绿灯行”中,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增强安全意识。在交通安全周活动中,让学生收集各种交通安全标志进行了展览。老师制定了教学内容、目标,制作了大量的色彩规范、内容丰富的交通安全标志。通过有目的教学,所有学生都能够认识掌握并遵守。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增强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及对自救、自护技能的掌握,形成对规则遵守的习惯,从行为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得到了家长及社区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肯定,学生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学生遵守规则培养目标上,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共开展问卷调查5次,收集个案材料百余个。通过数据统计对比、个案分析,学校的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部分 研究结论

一、自护自救能力的培养注重活动形式多样性、趣味性

学校除了以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自护自救能力培养教育渗透在学校管理的细节中,还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校外基地等教育资源,在整个过程中,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

(一)引导学生从家庭安全、学校安全、社会安全三个方面,由对危机能识辩、能防御、能排除、能救护、能宣传五个重点训练自己。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学会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应急处理技能和措施,懂得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来保护自身人参安全和他人以及公共安全。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走进社会,去体验生活、应对各种安全隐患应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机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队员,都有适合自己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的安全教育活动内容,或是在老师的引导以集体方式下开展,或是在小组间自发组织开始活动。

第四部分 问题讨论

一、本校在课题研究时,总体目标和研究的具体目标尚欠具体化、清晰化、系列化,有可能应形成层级“目标树”相信研究成果会事半功倍。课题研究目标越具体明确,越有利于开展研究,也越有利于过程检测和成果鉴定。个别子课题方案和计划不具体,或者说缺少方案或计划,给研究的具体操作带来一定困难,更不要说如何进行成果检验或结题鉴定。由于这是一个关于安全的课题,范围比较宽,在具体实践中涉及到很多的法律法规和科学性强的制度和政策,教师在理论指导上显得单薄又浅显,从而对一些情况不能进行深入到位的点拨。

二、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加大采用教育案例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力度。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教师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从而使结题时理论得以升华。

一年课题研究有失败,有辛苦,但也有成功,有喜悦。在这两年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教育教学应齐头并进。课题不是空架子,课题研究对教师学生的成长、学校发展、社会进步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科研征途中,我们将更加振奋精神以更加勤奋的态度,脚踏实地的精心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结题报告

岔路口镇中心小学王立秋

第五篇: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东海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把形成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可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片面强调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让学生去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即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使语文教学陷入误区。如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离开课文的整体而布置大量零碎的练习,结果事倍功半,学生所得甚微,这都跟忽视语感的培养有关。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语言的理解、语境的体味。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把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注重语感培养与训练, 推动 学生语感呈良性不断循环发展。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的„„”。可见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让学生把自己浸泡在文本之中,让语言的魅力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让文字的美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进而努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自悟”能力,达到增强语感的目的。这就是《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价值意义所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现代教育学理论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重视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的作用。语文教学必须集中力量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具有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但这些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会贯通的。学生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慢慢形成的比较直接的、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要让我们的教师积极主动的走进语文新课程,不断更新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并形成小学生生语感培养途径的有效操作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各班语感能力低下的原因,研究导致其语感能力低下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进行分析。

2、研究课堂中提高语感能力的对策。

3、研究在合作学习中提高语感能力能力的对策。

4、研究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逐渐提高学生语感能力对策。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分析。2.个案研究法:搜集个案,进行分析比较。

3.行动研究法:在行动实践中,观察记录,反思总结。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2月——3月)1.查阅相关资料; 2.确定研究对象; 3.组建课题组; 4.设计课题的初步实施方案; 5.开题论证

(二)实施阶段(2011年4月——12月)根据方案,开始研究,做好以下工作: 1.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 2.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工作任务; 3.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研讨实施过程; 4.每个月举行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及时小结; 5.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2年1月——2月)1.按实施方案进行总结; 2.收集整理研究论文,编辑教案 3.研究成果鉴定; 4.撰写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一)制定研究步骤 保障顺利实施

为了使本课题规范有序的开展,我们制定了《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

课题研究以来,我认真学习了课题研究方案、教育学心理学著作,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学习了大量的与课题有关的资料,比如《叶圣陶论创作》、《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吕叔湘的《论语文教学》、毛光伟的《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等,通过研读、摘录、交流等方式与方法,充实了我的的理论功底,引发了我的理性思考,有力的推动了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借助课题研究在全班开展学生阅读工程,掀起了全班学生学生的自我反思、总结、交流,观看语感教学的光盘。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

(三)开展调查问卷 了解学情动态

我们在课题研究之初和后期分别开展了两次调查问卷。开展课题研究初期的调查问卷,我在班级进行实验前学情测试,采集原始材料。通过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对诵读、语感和语言积累的情况作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为课题研究的计划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我根据自己采集到的学情调整和确定所选的实验项目,提出实验假设,并和同事交流和研讨,同时还开展课题研究后期的调查问卷,了解课题研究的成效,为课题结题提供数据支撑。

(四)加强总结反思 提升研究成效

我总是边进行教学实践,边采集案例。和其他教师一起交流、研讨,说课评课、说想法、谈体会,交流信息心得;撰写教学案例、写教学随笔,积累素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实验方法与策略,提高科研水平。认真上好课题研究汇报课,研究课注重体现课题的研究,注重案例的评析与整理工作。写好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报告。

五、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获县二等奖。这项课题研究真正的受益者是学生。语文自主学习团队中,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充实,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课题研究即将接近尾声,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对科研从最初的模糊和好奇到现在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庆幸有这样一个接近科研,探索科研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系统研究,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继续努力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

下载2008职校财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8职校财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始终贯穿于小学1-6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小学生要识3000左右的字,才能比较顺畅、......

    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的结题报告

    龙山中学加强对培养中学生的欣赏和表现能力 教师培训报告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和表现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

    《农村初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盱眙县官滩中学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一)研究的意义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力量,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文化的......

    《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城关中学 王明 2016年6月,我们申报了《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经过教研室领导的严格审核......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城关高庙小学 陈娇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现代社会中,要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常运转......

    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但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电子商务专业在教学质量、教......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 结 题 报 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标的不断推广完善,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正在得到广泛实施,作为21世纪的政治教师,紧跟......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使我深深懂得,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