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主人翁素质的培养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主人翁素质的培养
平阳县第二中学冯日丰
[摘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主人翁素质,是当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大业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中华民族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挑战中腾飞、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结构和发展过程的特点及规律,采取一些必要的对策,致力把青少年学生真正培养成学习生活和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人翁”。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包含着诸多因素,是一种以信念为核心的“三维结构”体系。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包含着两个基本矛盾、两个进程,即围绕社会规范与本能冲动而展开的社会化进程;围绕着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而展开的自主化进程。无论是在教育过程中,还是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都必须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自主性发展,逐步实现青少年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对策上说,主要应做到:
(一)创设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情境;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主实践;
(三)抓住以信念为核心的素质结构,全面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主人翁素质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
社会化进程自主化进程他律自律
当前,随着社会活动重心由政治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环境也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社会结构也由相对稳定走向动态的变革,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打破了封闭性生活状况及强制计划对人的自主性的限制,为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对人的主人翁素质提出了迫切需求。例如,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的经济,也是需要法制维护的经济,如果我们的劳动者缺乏相应的自主意识和能力,缺乏开拓精神和平等竞争的法制观念,就很难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强调“听话”的教育要求,首眼于寓社会要求于个性之中,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主人翁素质)的发展,逐步实现青少年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培养出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
主人翁素质,具体地说有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民主与法制观念、开拓进取精神、科学求是精神、竞争与效率观念、社会参与与交往能力、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行为变通能力等等。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素质,首先必须了解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主人
1翁素质)的结构和发展过程,以利提高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从静态的角度看,“结构”是由一个个要素构成的。然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作为一个活动主体,其思想道德素质中的各个要素不是静止的,它们必然会在活动中相互作用,走向融合。因此,我们必须从动态角度看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其基本构想如图所示:
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示意图
以上示意图表明: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并非是平面的,而是一个立体式的结构。在这个三角形(三角锥体)中,底面由认识、态度和行为三要素构成,三个侧面则由世界观、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三要素组成,顶端是纵横两类要素相融合的产物——信念。认识、态度和行为是学生主体思想道德素质结构的基础,属“结构”的第一层次;而世界观、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则是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心理素质的产物,它属于“结构”的第二层次;信念只有在世界观、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与人的个性融为一体之后才能形成,信念(包括政治信仰、思想和道德信念)便是“结构”的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最高层次。这种以信念为核心的“三维结构”体系的各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从一定意义上看,就是要促进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最终达到形成信念的境界,从而组成学生主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机质发展结构。
过去,人们在分析学生主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过程时,往往只重视学生认识能力的 发展,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心理学依据的研究,造成了“成人化”、“模式化”、“运动式”等不良教育行为倾向,使得社会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要求难以内化为个体品质。这里试以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矛盾的线索,分析一下有关学生主体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过程的特点及规律。
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包含着两个基本矛盾:社会规范与本能冲动的矛盾,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矛盾。这两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并可将其发展分成两个进程,即围绕社会规范与本能冲动而展开的社会化进程;围绕着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而展开的自主化进程(或称个性化进程)。简单地说,学生主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过程就是学生素质发展由自然性到社会性,由共性到个性的转化过程。这两种进程虽然是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学生个体的身上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水平,才有个性产生的客观基础,也只有不断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才可能真正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下面便分别谈谈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两个进程。(1)社会化进程。人的自然属性的社会化过程在青少年学生的身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儿童期(12岁之前)学生往往是通过服从成人的权威或是为逃避惩罚来规范自己的自然属性的,我们称这种状态为习俗性社会化阶段。而到了青少年期(18岁之前),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主意识有了较大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也有所扩大,特别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开始形成,这样,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化便进入了第二种状态——定向性社会化阶段。到了成年早期(约24岁之前),由于学生理论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个性特征也达到较稳定的水平,尤其是独立性和判断性能力得到了发展,所以,此阶段学生的社会性便达到了第三种状态——自觉性社会化阶段。从以上三个阶段的情况来看,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化是在一般心理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并通过社会交往(特别是与成人交往)而完成的,其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等个性品质的发展在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2)自主化(或个性化)进程。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并非是先天遗传的,它是社会思想道德文明成果个体化的结果。然而,作为未来社会政治道德生活主体的学生,必须自主地接受和学习社会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态度、信念和行为习惯,否则,学生就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人翁”。当然,学生自主性品质的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儿童期,学生更多的只是在接受成人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并按照成人的要求来行动,这便是成亚杰所提到的“他律”阶段,也就是对成人要求的服从、认同阶段。而一旦到了青少年期,学生掌握了社会规范化的要求并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时,便有了自己的判别和选择,也就是有了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自主性。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自主发展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完成的,倘若青少年学生不能运用自己的道德准则去指导实践,就无法体现出自主性来。可见,无论是在教育过程中,还是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都必须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自主性发展。
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主人翁素质,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呢?学生的主人翁素质的培养,应该由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综合运用不同方法,通过教学、思想工作、课外活动,团队和班主任等各种途径全方面地展开。这里仅谈
谈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人翁素质的一些对策。
(一)创设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是政治教师实施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一般有三种教育方式,即权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放任型、无序教育固然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权威型的教育方式也有明显的弊端。其主要特征是强制性,表现为教师以教育者、真理的掌握者自居,强制学生接受某种行为模式和规范,我讲你听,我说你通,说不服就压,压不服就罚。强制性的教育行为只重社会要求,忽视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只重教育要求的正确性,忽视教育要求的可接受性;只重共性要求,忽视个性指导。这种教育行为在过去那种处理封闭状态的思想单纯的教育对象的身上是有一定效果的,而在今天这种开放的信息社会条件下,在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得到较大发展的情况下,我们还继续采用这种教育行为的话,教育的要求就很难内化为学生的素质,甚至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民主型教育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平等性,即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在政治上,人格上平等地对待学生。师生平等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可以作出接纳和拒绝的选择,师生间有相互批评监督的权利和义务;意味着教育中要彻底清除一切特权和例外。只有师生平等和互相尊重,才会有师生间的坦诚的思想交流,才会有不同的意见、观念的暴露和讨论。只要我们运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而不是用强制压服的方法),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宽容不同的意见、观念和思想,把教育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结合起来,就有可能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和共振,从而创设出一种融洽的和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将起着示范作用、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即主人翁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既当教育者又当被教育者,在民主实践中逐步提高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应试教育”模式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因而学生几乎谈不上有什么参与民主实践的机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就是这种状况的形象反映。通过近几年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改革,不少有创新意识的老师,通过多种途径,如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采取多种形式,如演讲、辩论、社会调查、名人访谈,让学生充当“见习老师”、开展政治小论文评选活动等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扮演处于主动地位的角色,从而满足于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学生增强了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们决不能以此为满足,还需积极探索适合新时代青少年特点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民主实践方式。
(三)抓住以信念为核心的素质结构,全面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学生主人
翁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实践,也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否则,所谓“民主实践”只能是一种“盲动”。从前述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的生成过程看,信念是人作为社会生活“主人翁”的主要特征,也是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但信念的形成是离不开其它各个要素的。要使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翁”,就必须抓住以信念为核心的素质结构,全面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如何全面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趋势出发,联系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我们应该着重探讨如下几个问题:“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成的主体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青少年;在进一步扩大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有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要求。”(引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8月31日通过.第(3)条)以上有关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继承优良思想道德传统,培养爱国情操;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教育问题,都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人翁”所必须探讨的问题,我们必须在教育改革中逐步去思索和解决。
总之,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素质,是当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大业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中华民族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挑战中腾飞、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应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潮中,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培养学生主人翁素质的对策,致力把青少年学生真正培养成学习生活和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人翁”!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杨小微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2、《教育改革研究》.詹振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第二篇: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论文
目前,初、高中学生中存在着一些现象:不管家庭条件好坏挑吃穿、讲派场,稍有得不到满足便和父母吵闹;不爱护环境,乱扔垃圾;明知道是吸烟有害健康却有学生吸烟;懂得法律知识却偷抢、打架等不正常现象。而且这些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学生为什么明知故犯呢,我认为这叫“智高德劣”。这就说明一些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只讲学科内容,片面强调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思想素质是否提高,教育的结果是言行脱节,道理会讲,实际道德行为却没有,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追求升学率,违背教师职责的要求。我认为学校教师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教书育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就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提出自己看法。
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功能,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法制观念、道德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等方面知识的教学。过去人们常说:政治就是灵魂,政治就是航向。所以,学生除学习知识外,不可忽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品位。例如,初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健康知识,学生懂得知识点,而且能够应对考试。但是生活中有出现学生自杀事件,这就说明学生掌握知识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人以“传授知识、获取知识”为核心。随着思想品德课考试的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和思想品德教育意识。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有关环境问题时,学生除掌握环境问题的现状,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问题的治理,国家关于环境问题方面的政策。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敢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这样的学生才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这样的学生才是学以致用,才是既获取知识又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这样的学生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素质及能力,才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思想品德教育中,知、情、意、行必须是同时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要多方面搜集和积累教学资料,如焦点访谈、八荣八耻、抗震英雄、新闻联播等很好的资源材料渗透在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论据真实可靠,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思想品德课教育不可缺少组成部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弄清楚了教材中的道理和知识,这并不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学生的行动当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觉悟如何还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所以思想品德课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先让学生对本地区进行调查、了解市场情况。并结合自己在消费是时是否主动向经营者索要发票,是否能够识别假冒伪劣商品,是否自觉履行消费者的义务等谈谈看法。这样既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行为上的素质。
教育者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坚持对学生进行超行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时既要看到学生成绩,又要看学生的表现,不要一味袒护成绩好的学生,更不能一好遮百丑。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成绩一般但工作积极,踏实肯干,文明礼貌,尊敬师长的同学。对他们的闪光点树立榜样示范作用,这样的学生容易成长为智高德高的学生,对班级的管理,班风的转变也会起到促进作用。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教师平时要做到多观察、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思想状况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总之,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在教学中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改变学生智高德劣的现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努力做到教书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篇: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哲学是一门特具思辨性的学科。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立场观点的教育外,还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程,我深深感到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并启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因此,思想政治课要利用多种手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他们或用提问法,直接将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或用激情法,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或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错法,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再反思其中的乖谬等等;或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生活故事进行教学,可将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还有名人名言,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经典的名言,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可使学生加深对哲学内容的理解。
二是讲究“布白”艺术,追求启发思维的实效。“布白”艺术,即指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因此,这种“布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一般说来,教学中过于“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惟有化实为虚,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
三是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适时适度的找到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要求教师当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达,急需教师启示开导的时候,适时而教,便如“时雨化之”,可收到良好效果。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的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思维时,要掌握好精到的教学艺术辩证法。
四是因人循序,注意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教师启发思维的这种个别追求,正是使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紧密结合,增强其针对性的关键措施。另外,教师启发思维还应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可以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不过,有时故意打破顺序,使学生超越知识空白而跳跃前进,大胆设想猜疑,然后小心实验求证,也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必需。
五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各种途径和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时,也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接收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作出相应的控制调节。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才能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所作出的反馈信息,教师还应作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思维操作,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相反地,教师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会使学生及时改正思维的错误。
第四篇: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班风,指班级的作风、风气。学生要规范,班级就要有严明的纪律,浓厚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班风是集体大多数成员思想、情感、意志的综合反映,优良的班风对学生的一切道德行为、良好的表现为一种支持、肯定和鼓励,对一切不道德的行为表现会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促使其转化,这种转化不是教师的强制,也不是学生的哄起而攻之,而是舆论,是班风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认为在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班主任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御的责任,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感,就会产生极强的内驱力,激发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它是实现的重要途径。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他们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学生架起了桥梁,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博向上的劲头,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今年我所教的高三7班陈乔铎同学在班里的每次值日、扫除从不迟到,值日认真,还肯于帮助别人,最可贵的是每当教室门口有纸时,她见到后都能随时拣起来,从中我看她关心热爱集体的好品质,她的行动影响了班里的其他同学,班中维护保洁卫生、主动劳动已蔚然成风,而徐静本人也通过劳动表现出的优点带动了她在其它方面的进步。
“晨检”这个属于班主任“专利”的阵地,我们把它变为一个短小的集体活动时间,由干部主持针对班、校社会等一些热门话题进行讨论,王博、厚玉贞、侯啸峰等不过都是普通同学,但他们积极参与,通过活动培养了主人翁意识,他们变得积极、大胆、信心足了、思想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全班同学在活动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的长处也得以表现出来。
二、在班级建设中,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集体是温暖的。这种和谐健康的气氛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研究证明:人的友谊的深浅,感情好坏,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良好的班级气氛,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班风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我在班级建设中注意营造这种气氛。可以说在得到别人爱与爱别人的同时,同学们增进了友谊,这种友谊使班级和谐、融洽的气氛又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良好班风形成的内驱力。
对待个别同学也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一次因老师拖堂下课晚了,第二节课后有几个同学陆续迟到,我非常生气,没问清楚原因,当着全班的面狠狠的批评了他们,并让他们放学后留下好好的认识,事后我反省自已不冷静的态度,放学后当这几个同学带着一种不满的抵触情绪来到办公室时,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我首先作了自我批评,他们看到我真诚的态度也诚恳地说:“我们也不对,借机会有意迟到。”师生在相互理解和谐的气氛中,使矛盾冲突化解了,在这种气氛中每当班里有犯错误的同学,他们都能主动承担责任采取积极措施将功补过,久而久之,班上没有歪风邪气的市场,大家都有一种自我约束力,这就逐渐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制约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模式,一个稳定积极向上的班风就会不断形成。
三、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让学生自已管理自已
传统的班级管理,主要以教条式的制度来制约学生,班主任是
管理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超级保姆式”的全方位监护,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调皮、捣
蛋的背后可能蕴藏着智慧和创造力,可是在班主任的监管下,学生对教师俯首贴耳,循规蹈矩,他们的天性被扼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坚持“说服为主,灌输为辅”的原则,变“一言堂”的说教为“群言堂”的辨析,让学生自悟。此外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建立一种自我管理的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来管理学生,在管理中,班主任发挥引导作用。我深深感到教育工作不能简单粗暴要因势利导,同时还要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改正缺点,良好的班风在这之中得到巩固。
总之,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形成教育的合力,使集体的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第五篇: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珲春市第一高级中学:马秀波
情商即情绪智力,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做人的表现。心理学家把人的智力分为智商和情商,认为高智商并不一定带来成功,而情商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新世纪新阶段,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仅需要高智商人才,而且更需要高情商人才。但是目前课改实践中仍普遍存在偏重学生基础知识教育,却忽视了情感智力的教育。因此,中学学生的情商教育,应该引起学校和教师高度重视。
一、何谓情商
情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提出的,是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成功有关的概念。情商的内容包括自我认知的能力、管理自我(即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当代中学生情商水平的现状
在中学阶段,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是重智商、轻情商,以至中学生出现很多与情商有关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协作精神较差,缺乏团队精神。
当前,中学生多为独生子,他们缺乏一定的谦让品质,集体观念淡薄,个性化倾向严重,生活中独来独往,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由主义严重,缺乏全局意识,缺乏团队精神。在团队中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自私,有好方法,好资源不愿与他人分享,不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仅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
(二)、心理素质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他们心理起伏比较大、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考虑。心态浮躁,遇到困难、挫折就怨天尤人,垂头丧气,牢骚满腹,悲观失望。
(三)、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不少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过多注重自己的需求,容易产生主观臆断,对他人产生偏见。有还一些非常聪明的学生缺乏人际沟通的能力,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只会读书,不会做人,缺乏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人的情商就相对较低。
(四)、自主自立意识强,但自理自律能力较弱。
中学生具有成人感、自尊感、自我表现感,希望被他人理解,渴求友谊,如学生中最流行的一句话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他们喜欢自己设计和组织各种活动,表现出自主自立意识的增强,但由于在中学时代基本上是在老师的关怀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中度过的。因此,自尊感特别突出,独立生活很不适应,自理自律能力差。
三、培养学生情商的紧迫性
目前中学生的情商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是情绪不够稳定、只愿意听好话、接受表扬、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意志力脆弱等,需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加强对中学生情商的培养。让我们把目光再投向大学,从 清华女生“铊”中毒案到北京大学“铊”投毒案,再到复旦投毒案,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下子突然没了,蒸发了。除了震惊只剩可惜,我看到了,知识渊博,人格扭曲变形的大学生,以极端的方式处理与同学或室友间的矛盾,最终毁灭他人和自我毁灭告终。这些血的教训提醒我们培养学生的情商更具现实意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以上现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情商教育。
四、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情商
(一)、情商培养要与政治教育的内容互相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教育目的
引入情商培养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情商的概念和情商培养的途径,而是把情商培养渗透在政治课教学的全过程中。情商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在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心理健康、法制和公民道德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才能达到目的。例如,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教学中关于“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努力培养奉献精神”等内容就是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激励”等情商素质培养的教育载体。教育者要树立起对学生进行情商培养的理念,善于运用政治课内容对情商培养和政治课教学目的互相渗透,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形式上进行情商培养,在体验中达成政治课的教育目的
以情商培养为切入点,在感悟中达成政治课的教育目的学生对学习政治课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是政治课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多采用“填鸭式”的说教模式。因此,以情商培养为切入点,突出以人为本,教育意图潜移默化,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优化政治课堂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以情商培养为切入点,常常达到一般德育训导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批改全班作业的基础上,对作业根据质量进行分类,评出优秀和合格两种,并相应地写上诸如你的作业工整干净,令老师心情舒畅。发作业本时,按班级座位顺序由每个人说出一位优秀作业的同学,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其它同学,不行重复,学生们都盼望着听到自己的名字,被选对的同学脸上露出美滋滋的表情,没选上的肯定也暗下了决心,最后由老师根据某一位同学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写几句话,就像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一样,让全班学生猜,学生一般会马上猜出来,受到表扬的同学喜上眉梢,老师说谢谢同学们懂我,班级的气氛其乐融融,同学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出来了。
(三)、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
杨振宁教授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能激发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当学生具备了强烈持久的学习兴趣时,学习才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因此,要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商,就要从培养兴趣开始,用兴趣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将国内外时政大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诗词歌曲、谜语漫画、电影电视等融入教学过程中,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强化感知,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并使其产生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
(四)、强化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重视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自我激励的能力,是情商的核心品质。自我激励的能力就是主体善于激发活动的动机,良好的动机可以把兴趣、自信、乐观、热情等情绪因素调动起来,发挥“整体效应”,形成内部动力机制,对成才活动起发动、加强、维持的内驱力作用。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暗示,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如对名人进行介绍时,讲解名人的奋斗历程,暗示学生向他们学习。实践证明。以暗示激发学生的情商,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政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面对各种挑战的成功或失败,进行自我激励。失败时,敢于直面挫折,保持自信、乐观与豁达;成功时。切记不要大喜,要培养学生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综合上述,智商只是提高学生素质的物质基础,而学生的情商的培养才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动力。只要教者有心,学者有意,灵犀相通,协同奋斗,我们就一定会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优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