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初一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平川二中政史地教研组 王立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要靠我们亿万人民艰苦奋斗,锐意创新。而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历史使命。
一、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基础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这表明良好的心理品质,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曾发生在日本真实而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某先生报考某大公司,因落榜而自杀,不料自杀未遂。正当这位先生神智昏迷之际,传来他已被录取的喜讯,原来他的考试成绩本该名列榜首,只是在统计时出了差错,才导致他名落孙山。然而,就在他准备把这一喜讯告诉所有的亲朋好友时,又传来消息说,他被公司解聘了。这位先生只因一念之差,就造成了终身遗憾。我们不禁为他感到惋惜,但同时更能理解公司的决定,因为他连如此小小的人生坎坷都承受不了,又怎能建功立业呢?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强化心理品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项重大改革。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心理品质教育新的内涵和重要使命,即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为造就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创新品质的培养是塑造创新型人才的奠基工程
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有两大类因素在发生作用,一类被称作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另一类被称作非智力因素,如一个人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人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总是在一定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的支配下进行的,即在不排斥原有智力因素作用的同时,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张海迪虽然失去了一个健康人拥有的生活,但她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他转动着轮椅来到工厂、农村、军营、学校,用自己心灵的火花照亮别人的心灵,也从别人的掌声和笑声中获得欢乐,获得更大的生活勇气。她曾经说:“活着,并且对别人有用。”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同时又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创新性品质吗?也正是因为这种品质,张海迪在没有进过一天学校大门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成为一名哲学硕士,她还自学了中医针灸术,自学了多种外语,尤其是在文学田野里辛勤耕耘……从《轮椅上的梦》到《生命的追问》,她共出版了8本书。在历史发明创新的长河中,这种创新的惊世骇俗之举举不胜数。
无数事实证明,非智力的创新品质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某些关键时候,它甚至超过了智力因素。那么在初中阶段,通过加强心理品质的教育,继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初一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渠道
心理品质教育课程有别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其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的心理,而是要实际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通过个体的亲身感受和直觉体验的内化,将健康、优良的心理品质,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完整准确地表现出来。所以,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通过多方面、多途径的教育和培养,方可在被教育者身上塑造出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来。
1、说服教育法。由于各种心理的形成都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因此,不论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还是消极心理品质的矫正,都必须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判断和评价水平为突破口。政治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利用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先进事迹材料、名言、教学活动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心理状况及特点,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智慧机智,恰当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教育学生克服头脑中的错误和模糊认识,树立对社会、集体和人际关系的正确观点和态度。
2、情境感染法。民主、和谐的教育情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方法。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方式的教育情境充分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需要。为使师生间的情感产生共鸣,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教育情境,使其对学生的起到感染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进入教育情境,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
他们在和谐、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心理品质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如,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不害怕提问题,并且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快乐和自豪。把培养学生独立性、敢为性、批判性等创新品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3、榜样示范法。青少年具有求知欲强、赋予幻想、善于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人物的言行会在他们的内化作用下,以潜意识的仿效的形式在自己的身上表现出来。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榜样示范意识,以求做到以身示教,有意识地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情操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影响学生,让他们默默地按照教师的人格模式塑造自己的个性。其次,以领袖、伟人、科学家和模范人物为榜样。例如,可用“中国保尔”张海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等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来说明“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利剑”。再次,选择小说、影视、人物传记 里的典型人物作范例,引导学生 主动积极进行创造性的模仿。
4、意志磨炼法。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来源于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感受和体验。为了磨炼学生的意志,一方面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能够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精心设计的各种层次的活动中逐步养成自制、刚毅、不怕困难和经受得住挫折的意志品质,纠正不良品质,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挫折、情感上的脆弱、心理上的的不平衡,诱导他们自觉地磨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水平。例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或重大节日举行的升旗仪式,使学生在庄严、肃穆的
气氛中,心理品质得到锻炼。用《勇于战胜挫折》结合期中考试,配合班主任老师组织“战胜挫折”为主题的班会,通过班会活动,总结、交流战胜挫折的经验教训,增强学生 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从而培养学生 不畏挫折的心理品质。
政治教师要明确历史责任,以初一心理品质教育内容为依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初步的心理知识,并且使之内化为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掌握一些心理品质修养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发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第二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摘 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理论与实践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这一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要通过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和开展实践活动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高中;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内容丰富,涉及的学科知识广泛,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身。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每个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里,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就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积极主动的个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还要营造民主、互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展示自己才华、表现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引导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把所学的政治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想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向主要通过提问来调控,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对学生具有制约作用,而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提问题的内容和结构。问题的提出在语句结构上对学生的回答方式和内容不应有严格限制,不要形成“是”或“不是”的标准化格式。提问应注重了解学生看待、研究问题的方式和想法。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设问要有指导性,使学生的回答有连贯性、系统性;设问还要有深度,使学生真正做到发现问题的实质,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成败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各教学方法要进行优化组合的研究。从创新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角色的充分发挥,可注重以下三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关键是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具体说,要真正贯彻这一教学方法: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丰富、鲜活的事例吸引学生,适当扩充教学内容,将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引入课堂,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要注重启发性问题的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更开阔的空间。问题的设计要能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并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结合,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最后,要注意情感启发,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政治课的特定任务。
2.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目的是通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求而获得知识的过程。
3.以教师为指导的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讨论法
比如:提出一个热点问题,让学生来共同讨论,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通过由浅入深的剖析、说理、论证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解疑释难。设置这一讨论课,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而轻视社会实践活动,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低下。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自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思考发现、探索锻炼,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积极探索并创建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及社会教育新模式,努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新一代公民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家发.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和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9(06).[2]王云华.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体育学校)
第三篇: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高中政治 杨村四中 张艳超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学所说的个性,是指个体所拥有的一切独特性,即每个人基于生理基础上,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内心精神世界的范畴,涉及主体感受的方方面面,诸如本意、观念、思维方式、取向、世界观,等等。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感情、意志和情趣等因素组成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教育。”然而,我国的传统的教育在培养人的同时,也严重地扼杀人的个性发展,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老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传授知识多,指导方法少,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一味的灌输,不重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形成教师、知识、教材三中心的教学格局。这样就严重的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思想政治课要充分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达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1、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前提(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教什么和怎样教;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得到生动活泼、创造性地发展;三是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尤其以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2)树立民主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已经越来越多成为学生顾问、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帮助发现矛盾的人。在教学中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心情愉悦,积极主动的发展和学习。(3)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不仅多,而且更新速度快。因此,学习能力将成为未来人的重要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学。
2、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基础
巴班斯基指出:“如果没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方法的最优选择是“教学的过程最优化这个复杂问题的关键之一。” 传统的讲授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教给学生较多的知识,但是可能给学生宣经布道的印象,可谓收效甚微。在道德的教育中,学生是接受知识、培养情感的主体,如果我们把情感当作知识一样灌输给学生,即使信服也是大打折扣的,学生的个性更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在讲到高一经济常识“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我先播放了小品---打工奇遇,问:“在市场经济中,是不是一切向钱看。”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纷纷回答,渲染了课堂气氛,效果很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 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运用富有直观性的电教媒体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的矛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片《交通法规宣传篇》中违规片段,使学生看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关系即对立统一,使学生理解了矛盾的含义。
3、创新素质的形成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重要保证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直接动力,创新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得以良好的发展。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得以充分表露和发展。这样学生的个性才得以充分尊重和保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哪怕有一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发散思维在创造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想象、思考,而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新事物,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性问题。例如就我国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从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4、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把政治理论同社会实践想结合。课堂上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转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例如我在讲到‘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时让学生做《改革开放家庭消费水平变化》的调查,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不是提倡个性绝对化。
学校教育是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振兴中华民族教育的中心环节,必须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得到发展。教师代表社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其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重视人的社会价值的培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其自身的兴趣与追求,更重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发展,两者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不可片面的处理这一矛盾,如果过分强调人的本质的自然性,而忽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现象,就会把注重个性发展引导到极端地走向个性绝对化的境地,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理解为自由性。因此,要用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理论,来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中的难点,以此作为科学理论基础,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适合个体特点的民主化教育才能使学生不断克服与社会发展不相容的个性,从而培养优良的个性,成为全面素质得以良好发展的社会的人,才能使我们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偏不倚。
总之,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而真正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四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浅谈初中数学课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摘要:小学数?W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数学学科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一品质可以让学生一生受用。为此,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品质从环节设计、时空的搭建、激发学生主动质疑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品质;培养策略
数学这门学科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表现在诸多方面。就当今社会而言,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之于其他方面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课改脉搏,创造性的动用各种资源,打造灵动的课堂生态,强化对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培养。
一、创新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抓住一个前提。这就是要对学生的意识进行培养。这一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这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结果怎样,关键还是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情感方面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我们教师要具有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两年前的那次公开课,回想起来至今还令我有一种满满的成功感。这次公开课让笔者觉得有话可说的主要体现在活动的创新设计上。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笔者先通过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呈现一幅图。这幅图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写意的手法。图画呈现出来后,笔者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通过这种做法,试图让学生能将不等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在学生畅所欲言甚至是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时,笔者没有给出学生过多的干预。相反,对于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做法,笔者还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这样的做法,合理性一面自不必说,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笔者花费了大量心血创造性地设计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针对性的设计了一个取自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来。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地去计算,也可以自由地去讨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他们试着用学科语言尝试着将自己的发现给表达出来。这样的活动,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样就很好的活跃了学生的身心,同时又比较理想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给予自由,引导学生主动体验
对于初中数学课来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有一个突破口,有一个近道,这就是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做起。我们知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多数学生是有强烈的表现需求的。对于学生的这些需求,我们要给予非常重视。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地位做出合理的定位。笔者认为,我们要大胆的摒弃老一套的做法,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而不是条条框框的限定。
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就要对相关要求进行艺术的处理。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对于教材例1的教学,我们要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运用所学进行解题。在这一活动中,笔者对于相关要求在语言上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你是如何解的?”这样的提问方法,就会让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自己不是局外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每一步的理由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又给学生思维活动以一定的方向上的要求,给了他们方法上的借鉴;而像“还有其他解法吗?”这样的提问,就更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当然,在整个环节中,我们要强调一些要求,比如检验的重要性。这就能很好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强调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让他们获得多方面的体验,既包括情感方面的,也包括思维层面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机会,把握时机,引导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样,学生才能思虑万千。事实上,这种思虑万千的状态,来自一种内在的胆气。而这种胆气足以让学生敢于超越教材所界定的,敢于突破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认识,以及超越我们教师所讲解的。
三、鼓励逾矩,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打破学生的迷信习惯,要善于引导他们走出自我。为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既成结论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者不同的佐证。为此,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对待课堂中那些不符合“规矩”的现象。当然,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当然也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其实,在很多时候,错误的未必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在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有时我们更需要学生去犯错误。所以,我们要善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以让他们可以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第二课时),笔者主要引导学生完成三个例题的教学。对于教材中例
2、例3的教学,我们要在引导他们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对相关法则的发现。同时,还要注意其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的区别。事实上,这三个例题,重点都是引导学生明白移项是怎样一回事。对于学生从利用两种方法解方程这个过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在移项这一环节,学生经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中,忘记变号最为常见。但对于学生所犯的这一共性错误又表现很多的不同。为此,我们要抓住这一不好预见的生成因素,引导学生展开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权利。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课堂畏惧心理,有效的改变学生唯命是从的心态。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学生被动去学习的状况,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
参考文献:
[1]郝文武.“问题式教学的价值和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9期第27页.[2]娄亚文“推陈出新:.改革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6年第9期第33页.作者简介:
韩国艳,江苏省新沂市,新沂市高塘中学。
第五篇:议写作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
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写作训练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训练,那么将大大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这对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议论文写作教学如何体现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思维品质通常是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方面。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尤其是高
二、高三学生应在思维品质方面达到以下指标:
1.思维的敏捷性。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快速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及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写作素材。写成1000字以上的作文。
5.思维的批判性。①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②能判断出别人作文的优劣,取其长处,丰富自已。③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有所改进。
二、针对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应进行哪些方面的训练1.给材料作文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达到几个目的:
①提供一个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从而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②提供若干论点与论据,从中选择最佳的论点与论据的搭配。这样训练更深入,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集中思维转化,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
③教师给出一个论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的目的。
2.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审题、构思,加强议论的力度。
如面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比如通过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证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再比如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分析:一定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论点。还比如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
还有一些论证思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思维,写出的文章就不那么肤浅了。
②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逻辑常识,使之在论证中自觉地恰当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使文章合理、严密、说服力强。
3.掌握多种论证方法,以加强议论的广度及深度,进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除了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法之外,还应掌握以下一些论证方法:①类比论证法:将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证明出两种事物的共性,从而推导出新的论点。从事物的具体表现形式上的联系认识到它们的本质。
②矛盾论证法:通过分析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矛盾,来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学习这种论证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还有一些论证方法,如探求因果法、正反对比法等等。
议论文写作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议写作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