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543.48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6-0125-01
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校政治组全体教师对这一“课题”专门加以研究。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逐步探索出一套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并初步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改变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探索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渠道在课堂。因此,教师在学好创新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后还必须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探究动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源泉。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加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巧妙的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
(1)选择耐人寻味的事例,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理论抽象,偏重知识,趣味性少的特点,如果教师将政治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课,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2)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创新精神孕育而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辩,“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下,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
(3)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想。
(二)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的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争取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全班集中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是给予巧妙的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熔为一体,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等等。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改革和探索,从根本上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展示了学生创造个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他们普遍反应政治课新颖别致,兴趣高,有意思,课业负担轻。
总之,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新时代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本,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并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一.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性教师。
本,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校本培训中,关注教师创新精神。通过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外出参观学习、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示范课观摩等形式,开阔教师眼界,让教师树立起与时俱进的理念,加强自身学习,做勇于创新的教师。二. 课堂教学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放空间和时间,激发创新精神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抑制创新精神的发展。学校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周课时量,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活动时间,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内,去寻觅新鲜的事物,启迪创新智慧。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必要的条件。
2、构建民主和谐氛围,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对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各自发表不同意见,互相肯定,互相支持,和谐融洽,给学生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使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实行“开放式”的教,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探索新知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中迸发。以语文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的开端,喜欢采用一段动情的导语,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配乐的小诗,一组电视画面,一支动听的歌,一段感人的视频„„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的境界,把学生思维激活,诱发学生再创造的灵感。引导“自主式”的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由灵活的不同教学形式组合中,人人有合适的角色,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优势互补,又能以合作的方式参与竞争。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从众心理、胆怯心理、惧怕心理的压力减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拓宽知识层面,提供创新思维平台
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创造。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并举的今天,知识更新瞬息万变,学生在学校单凭学习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好各个学科的同时,尽可能博览群书。及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阅读等途径去汲取丰富的科学知识营养,收集处理现代科技信息,打破学科间的封闭,加强学科间的渗透,整合学科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广阔的空间。三. 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实践活动。
学校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3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内蒙古气象局,使学生对气象知识有所了解,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2012年9月,学校带领学生参观蒙牛公司,走进特色企业了解生产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大大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机会。
总之,一年来,我校通过课内外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手段,积极落实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好的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海西路小学 2012年12月
第三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新世纪究竟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是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它力图根据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合理借鉴中外历史上活动教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子,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
径。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因此,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现行以知识为难、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
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一、活动教学的理论内涵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
1.活动的基本范畴
简单他说,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对活动可作多侧面的划分,最基本的主要依据心理学的划分,即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所谓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与观念活动,主要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这两类活动在人的认识和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类活动常常交织在一起,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实践活动和观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既具有人类一般活动的特征,更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和规定性。首先,从表现形式来讲,内部活动有别于那种凭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和理解的活动,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发现和创造的成分;外部活动也有别于那种不需要有意识的内部活动的参与,只是为掌握某种技能的重复强化训练或自动化的。熟练化了的外部操作活动,而是强调能引起主体内部活动,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等。其次,从学生总体活动来分析,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活动,以认知为主的片面、单一的活动,而是强调观念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完整的活动。因此,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强调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
2.活动教学的界定
从以上对于活动的分析中,可以给活动
教学下这样一个定义: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二)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具有价值和发展性意义,那么活动是怎样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呢?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对学生发展、素质生成最有价值呢?活动教学要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就必须首先考察分析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了解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
活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变量:活动主体因素和活动客体因素。具体说来,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等;活动客体因素包括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有无成效、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活动条件的提供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
1.活动的主体因素
(1)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要获得人类已有的经验,必须是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发生。如果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依托,这种学习活动便不能实现,更不要说取得成功,最终也就不可能使个体得到发展。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式和作用方式,都受到他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表现出个体的特征。
(2)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这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表现为主体在活动中的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种情形:被动应答——
迫于外界作用下的一种被动性行为,主体不能处于激活、兴奋状态,注意力仅限于维持动作的完成,对主体发展意义不大;自觉适应——主体接受并理解了活动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从而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中去;主动创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3)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样的活动对活动主体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它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对困难的态度,对行为的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可以影响学习行为中的情绪和效率。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正确估计自我能力,选择活动的方式内容,对问题不断做出准确判断,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充满活力。反之,效能感比较弱的人,参与感也随之下降。
2.活动的客体因素
(1)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对发展主体提出的要求是否恰当,要看它与主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差度如何,因为过高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个体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进行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为此,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安排教育的顺序与目标。
(2)活动有无成效。活动的成效会激励主体产生新的需要,形成内驱力,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假如活动不了了之。只会产生消极影响,(3)活动的方式与类型。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活动类型和方式促进人的不同的发展,如有主体变革客体为主的创造活动、反应客体的认识活动。占有客体的欣赏审美活动、检测
客体的评价活动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等,他们虽共同对人的发展发挥作用,但每一类活动对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有所侧重,如艺术、科学活动——创造性;科学与历史活动——批判性思维;文学、戏剧活动——自主性发展,扩大眼界,丰富人的想象等。
(4)活动条件的提供。活动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活动材料和活动工具的提供,活动氛围的渲染和创设,活动场地的大小,活动规模的大小(如班级规模),活动空间的灵活布置,活动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程度等,都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效。
(5)活动的有无指导。对活动的设计和适当的指导易使活动产生成效,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学生成就感。
(三)活动教学涵盖的教育理念
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是活动教学期望的实践效应。为此,活动教学必然对实验的目的、目标、内容、方式、评
价及其相应的操作体系进行系统的,富于创新的构建。这种教学新形式涵盖以下内容: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确定适合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活动目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适当调整、补充、改造现行课程与教材,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与经验的联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改革考试和教学评价,实施以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多样化评价策略等。为此,必须在观念上凸现出以下教育新理念。
1.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活动教学的灵魂。它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相互作
用的中介便是主体的活动,正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主体发展的进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惟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惟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2.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
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性活动来实现和完成。总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3.构筑以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人教学过程,从而必然地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进程相统一的过程,必然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首先,教学的对象、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处在身心两方面不断变化。构建的过程中;其次,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的因素会不断生成,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活动教学重视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班级氛围等“活”的因素对教育意义的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
这种动态性使得教学过程同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上。基本上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对学习可
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同时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学校环境,实现学校生活和管理的民主化;活动时空上,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开发社会与生活等广泛的教育资源。
(四)活动教学的实践效应
活动教学不论是作为教育观念的体现,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变必然具体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体体现出不同的自主参与程度,处于不同的学习、活动状态,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因而,考查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活动情形和活动状态是将活动教学与其他教学区别开来的重要而有效的指标。据此,可在以下对比中对活动教学的课堂
效应作一描述。
记忆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方式接受和记忆大量知识,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动手做事的机会,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易产生焦躁、烦闷、厌恶、冷漠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适应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自觉适应状态。虽时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但这种思维为教师所把持与牵制,只是教师思维的再现与印证。教师被自身设计的教案与思路所奴役,对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不能放手。学生的情绪体验表现出时而充满激情和渴望,时而又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
创新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主动创造状态。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不再为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所左右,对于超出备课范围的意外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因势利导将教学引向深入。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给学生以思
维的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的教案框架里,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积极、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活动教学追求的就是属于创新水平的教学。
第四篇: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
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为以后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参考依据,特开展本次调查。希望大家能积极配合!
1.你认为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A很重要B 比较重要C 一般D不太重要
2.你认为自己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
A 很强B 一般C 不强D不确定
3.你曾经有过小发明或小创作的经历吗?()
A.有B.没有,但想去试试C.没有,也不想试
4.你是否愿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或相关团队()
A 很愿意 B 不愿意 C视情况而定D不喜欢科技创新
5.你认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应该由谁主动?()
A.学生自己B.老师或学校C.学生干部D.社会
6.你对科技竞赛在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如何评价()
A 作用很大B 作用比较大C 一般D 基本没作用
7.你认为自己所在学院科技创新活动的效果()
A 很好B 比较好C 一般D 不太好 F 不清楚
8.你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几次科技创新活动或相关类似的实践活动()
A 0次B 1次C 2次D 3次及以上
9.你目前所了解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多选)
A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B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C1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D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F学生科研立项G校内外科技创新比赛H 学术报告I 其他
10.你愿意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是()(多选)
A 知识讲座B科研立项C 技能培训D 创新比赛
11.你倾向于怎样的途径来增强你的实践能力()
A 学生社团活动B 参加社会实践C 勤工俭学D 做社会实践调查E 义务志愿者F 科技创新竞赛G 科研立项H其他
12.你认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对学生帮助最大的方面是()(多选)
A 理论知识水平B创新思维能力C 获奖后对读研、找工作的帮助D 没什么帮助
13.你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什么有最大关系?()(多选)
A.学生的成绩B.学生的性格C.学生的兴趣D.老师和学校的引导
14.你认为影响自己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多选)
A 自身不重视B 自身素质不够C 缺乏教师指导D 经济、物
质条件不具备E 没有合适的平台F 没有合适的队友G 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H 被谈恋爱、就业等现实问题干扰I 其他
谢谢
第五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新世纪究竟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是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它力图根据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合理借鉴中外历史上活动教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子,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因此,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现行以知识为难、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一、活动教学的理论内涵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 1.活动的基本范畴
简单他说,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对活动可作多侧面的划分,最基本的主要依据心理学的划分,即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所谓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与观念活动,主要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这两类活动在人的认识和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类活动常常交织在一起,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实践活动和观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既具有人类一般活动的特征,更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和规定性。首先,从表现形式来讲,内部活动有别于那种凭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和理解的活动,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发现和创造的成分;外部活动也有别于那种不需要有意识的内部活动的参与,只是为掌握某种技能的重复强化训练或自动化的。熟练化了的外部操作活动,而是强调能引起主体内部活动,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等。其次,从学生总体活动来分析,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活动,以认知为主的片面、单一的活动,而是强调观念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完整的活动。因此,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强调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2.活动教学的界定
从以上对于活动的分析中,可以给活动教学下这样一个定义: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二)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具有价值和发展性意义,那么活动是怎样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呢?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对学生发展、素质生成最有价值呢?活动教学要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就必须首先考察分析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了解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
活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变量:活动主体因素和活动客体因素。具体说来,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等;活动客体因素包括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有无成效、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活动条件的提供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1.活动的主体因素
(1)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要获得人类已有的经验,必须是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发生。如果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依托,这种学习活动便不能实现,更不要说取得成功,最终也就不可能使个体得到发展。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式和作用方式,都受到他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表现出个体的特征。
(2)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这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表现为主体在活动中的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种情形:被动应答——迫于外界作用下的一种被动性行为,主体不能处于激活、兴奋状态,注意力仅限于维持动作的完成,对主体发展意义不大;自觉适应——主体接受并理解了活动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从而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中去;主动创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3)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样的活动对活动主体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它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对困难的态度,对行为的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可以影响学习行为中的情绪和效率。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正确估计自我能力,选择活动的方式内容,对问题不断做出准确判断,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充满活力。反之,效能感比较弱的人,参与感也随之下降。2.活动的客体因素
(1)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对发展主体提出的要求是否恰当,要看它与主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差度如何,因为过高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个体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进行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为此,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安排教育的顺序与目标。(2)活动有无成效。活动的成效会激励主体产生新的需要,形成内驱力,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假如活动不了了之。只会产生消极影响,(3)活动的方式与类型。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活动类型和方式促进人的不同的发展,如有主体变革客体为主的创造活动、反应客体的认识活动。占有客体的欣赏审美活动、检测客体的评价活动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等,他们虽共同对人的发展发挥作用,但每一类活动对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有所侧重,如艺术、科学活动——创造性;科学与历史活动——批判性思维;文学、戏剧活动——自主性发展,扩大眼界,丰富人的想象等。(4)活动条件的提供。活动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活动材料和活动工具的提供,活动氛围的渲染和创设,活动场地的大小,活动规模的大小(如班级规模),活动空间的灵活布置,活动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程度等,都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效。
(5)活动的有无指导。对活动的设计和适当的指导易使活动产生成效,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学生成就感。
(三)活动教学涵盖的教育理念 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是活动教学期望的实践效应。为此,活动教学必然对实验的目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及其相应的操作体系进行系统的,富于创新的构建。这种教学新形式涵盖以下内容: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确定适合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活动目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适当调整、补充、改造现行课程与教材,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与经验的联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改革考试和教学评价,实施以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多样化评价策略等。为此,必须在观念上凸现出以下教育新理念。1.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活动教学的灵魂。它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相互作用的中介便是主体的活动,正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主体发展的进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惟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惟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2.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性活动来实现和完成。总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3.构筑以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人教学过程,从而必然地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进程相统一的过程,必然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首先,教学的对象、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处在身心两方面不断变化。构建的过程中;其次,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的因素会不断生成,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活动教学重视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班级氛围等“活”的因素对教育意义的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这种动态性使得教学过程同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上。基本上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对学习可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同时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学校环境,实现学校生活和管理的民主化;活动时空上,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开发社会与生活等广泛的教育资源。
(四)活动教学的实践效应
活动教学不论是作为教育观念的体现,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变必然具体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体体现出不同的自主参与程度,处于不同的学习、活动状态,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因而,考查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活动情形和活动状态是将活动教学与其他教学区别开来的重要而有效的指标。据此,可在以下对比中对活动教学的课堂效应作一描述。
记忆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方式接受和记忆大量知识,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动手做事的机会,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易产生焦躁、烦闷、厌恶、冷漠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适应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自觉适应状态。虽时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但这种思维为教师所把持与牵制,只是教师思维的再现与印证。教师被自身设计的教案与思路所奴役,对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不能放手。学生的情绪体验表现出时而充满激情和渴望,时而又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
创新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主动创造状态。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不再为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所左右,对于超出备课范围的意外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因势利导将教学引向深入。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的教案框架里,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积极、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活动教学追求的就是属于创新水平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