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学院:科技学院学号:2011201229姓名:向琪 摘要:这是一篇关于暑假实践的论文,从中得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
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该如何处理好其关系。关键词:创新实践思想大一的暑假生活转眼即逝,但是通过一个月的暑假实践,我懂得了学生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待大大提高。在这一个月里我到一家餐饮打工,每天工作六个小时,基本没有休假日,工资也就可怜的700元,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脱掉鞋子揉揉小腿,那滋味唉一言难尽呀!可是我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吃苦耐劳精神的磨练会让我更加的达到目标。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走进了我的暑假实践。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帮忙接电话,领客户,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这些
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那份炙热的友情。我知道大学生只有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才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要结合一起来回报这个社会。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都知道意识对物质有推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所以 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一是我们要保持在政治、思想
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 观;只有结合实际地学习,把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实
际联系起来,从中多思考、多观察、多注意把握方向,多寻找发展方向,这样才
能保持政治思想上永远处于科学发展观状态。二是要保持政治理论上的科学
发展观;因为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指导工作中才能说、才能讲、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提高自身素质。三是要保持信息上的科学发展观;要
保持信息工作上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紧紧抓住与自身工作相关的信息与目标,特别是国家大事、城市发展相关的信息,只有掌握住这些信息,才能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坚持信息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信息要有使用价值,有好的效果,起
开拓人的视野、鼓舞人的士气,好的信息催人奋进,坏的信息使人惊觉,让没有
得到信息的人得到信息是在信息中科学发展观的最高境界。只有深入贯彻科学发
展观,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春风得意。
首先、正确理解创优争先的涵义
“创先争优”,有些人简单的认为,“创先争优”就是创先进、争优秀,表面上看来的确也是这样,但是,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来说,对于“创先争优”的理解应该更加深刻一点。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促发展活动,是着眼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创先争优”是以“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为目标的活动。
其次、认清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指导
坚持以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和“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的要求,把“创优争先”活动与转变作风、提高效率相结合,与提高素质,推动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自身建设和业务工作,为新农村的创新发展作贡献。
最后、定位自己,把“创先争优”精神发扬于实践。
(三)大学生就业形式迫切需要创新精神与实践经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的扩招导致职业学校生源萎缩,招收的学生素质不断下降。如果职业学校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会出现教学事倍功半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多元化发展,没有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技术,缺乏职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没有明显的职业技术优势。面对WTO的挑战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职业人才,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学亟待解
(二)争先争优的创新精神
决的首要问题。
在暑期工作的我们已经尝到了工作的艰辛,干着辛苦的体力工作迫使我们能摆脱单纯依靠劳力来获得的报酬,国家也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所以我们大学生作为以后国家的力量源泉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自主创业更好。发挥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的精神。
(四)时刻关注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假期中到爷爷的玉米地里看了看,我们盯着头上的烈阳但心里面都能挺高兴的。作为一位学农经的学生,我应该到农田里亲身体验。关注三农不只是你我的责任而是我们所有人的义务。
总之,随着暑假实习的结束我们都有所感悟,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必须重点对待。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对以后的未来负责任吧。加油做最棒的自己。
参考文献:1,李国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及发展形式。
2,刘洋对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第二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Xxxxxx公司
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以新的形象展现在新的时代。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象去面对新的时代,以新的特点去适应新的时代,这对每个中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中学生应具备这样的新形象:敢于创新,重于实践,还要学会为人民服务。
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创新就要被陶汰,就要被消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所以说,勇于创新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一、不断关注学生需求,不断灌输新理念,不断提高新认识
第一,一定要关注和把握好大学生的需求,同学不需要、不关注的东西,我们没必要强制去做。同学们需要的、关注的东西,比如个人发展的问题,全民素质提高的问题,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把握住了同学的需求,就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
第二,一定要照顾到大学生的特点。采用广大同学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当前的社会实践、军训,一些原创音乐的比赛、素质拓展训练等等。
第三,不断灌输新理念,不断提高认识,要深入把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功能,对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真正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好、实践好,关键在人,希望在我们的青年大学生身上。因为只有大学生全面成才,只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才能深入自觉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因此,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提。而这个前提的条件就是大学生必须接受了我们党所坚持的理念与认识。
二、创新教育,不断提高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性化、个别化、差别化和针对性水平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着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对各种知识信息和社会思潮反应敏锐,具有比较独立的主体分析判断能力。相比较来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从内容和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因为这是目前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另外,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腐败、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等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是个别的,但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却不容忽视。
三、以情感人,真心地关心学生,从经济上、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各困难,注重团队理念建设,注重班级和谐发展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4.建立科技导师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5.建设创新实践实验室,为大学生开辟技术创新平台
6.建立和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素养,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学习任务,从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并建立一整套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主要包括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评价方法和学生创新能力测评方法,将学生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成绩计入学生总学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
附1.<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问卷>B.女生
2.你所在年级是?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在生活中,你喜欢创新和实践吗?
A.喜欢B.不喜欢C.没创新和实践意识
4.你经常参加大学生创新或实践活动吗?
A.经常B.偶尔C.很少D.几乎没参加过
5.你觉得创新和实践重要吗?
A.很重要B.一般C.不重要无所谓
8.你对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感觉如何?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D.希望得到提高
9.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最需要具备的三种自身素质是?
A.上进心B.责任心C.创造力D.洞察力D..求知欲E.天赋
10.谈谈你对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看法?
F.毅力G.兴趣
第三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以新的形象展现在新的时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象去面对新的时代,以新的特点去适应新的时代,这对每个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大学生应具备这样的新形象:敢于创新,重于实践,还要学会为人民服务。
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创新就要被陶汰,就要被消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所以说,勇于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一、不断关注学生需求,不断灌输新理念,不断提高新认识
第一,一定要关注和把握好大学生的需求,同学不需要、不关注的东西,我们没必要强制去做。同学们需要的、关注的东西,比如个人发展的问题,全民素质提高的问题,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把握住了同学的需求,就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
第二,一定要照顾到大学生的特点。采用广大同学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当前的社会实践、军训,一些原创音乐的比赛、素质拓展训练等等。
第三,不断灌输新理念,不断提高认识,要深入把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功能,对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真正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好、实践好,关键在人,希望在我们的青年大学生身上。因为只有大学生全面成才,只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才能深入自觉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因此,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而这个前提的条件就是大学生必须接受了我们党所坚持的理念与认识。
二、创新教育,不断提高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性化、个别化、差别化和针对性水平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着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对各种知识信息和社会思潮反应敏锐,具有比较独立的主体分析判断能力。相比较来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从内容和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因为这是目前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另外,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腐败、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等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是个别的,但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却不容忽视。
三、以情感人,真心地关心学生,从经济上、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各困难,注重团队理念建设,注重班级和谐发展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4.建立科技导师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5.建设创新实践实验室,为大学生开辟技术创新平台 6.建立和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素养,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学习任务,从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并建立一整套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主要包括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评价方法和学生创新能力测评方法,将学生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成绩计入学生总学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发扬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目前我国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吸收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及能力不足。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把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构造完整的培养体系,充分协调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时代的主人。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内涵,所谓创新指怀疑、批判的思维方式,是研究者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或新发明的一种能力。实践能力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伴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创新与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时,应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创新精神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活动是创新精神得以实现的保证,是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延续。创新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创新必须应用于实践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研究和创造活动中,才能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把创新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素质
(1)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将自己的时间大多花在书本上,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创新意识相当淡薄,其潜在的横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能力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成了循规蹈矩的“书呆子”。
(2)缺乏创新毅力。有些学生对创新是有一定兴趣的,但往往由于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而见异思迁、半途而废。创新本身就是高度复杂的思维过程,它需要具体实践活动的支持才能使思想过渡到实质,任何辉煌的成就都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历程,同失败与困难的斗争都是凭借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来实现的。
(3)对创新概念的误解。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在谈起创新精神时都非常茫然,进一步了解才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创新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认为创新只是发明、创造,认为只有搞科研的人才需要创新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抑制了他们潜在能力的发挥。
(4)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的实施存在很大的反差。从燕山大学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获知,在被调查者中,约有半数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思考未知问题,经常阅读一些与现在所学专业有关的理论期刊,也尝试写一些学术论文,而仅有约1/4的学生进行某项发明和创造。部分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希望不断用新知识、新理论充实自己,不断思考问题,在创新上体现了积极的精神状态。然而在实践方面却没有落到实处,创新的意识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从而阻碍了大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2.环境因素
(1)陈旧的教育思想与管理体制。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历史任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冲击着陈旧的管理体制。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而高级人才主要来源于创新教育,因此,过去的陈旧思想与管理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高级人才的培养。
(2)不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单一的教学方式。目前的课程体系仅把专业知识通过教师这一中介机械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狭窄,不能触类旁通,教师操纵、控制着学生的学习,决定着学生怎么学、学什么,这种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
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1.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是打破教条学习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必须全方位地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发挥自我创新潜能,加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学校及教师应注重培养大学生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使其真正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逐步地学会用自身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创新成为日常的习惯。
2.增强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及信心
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随之增多,于是,自卑感、灰心、失望成了大学生不可忽视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3.强化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
为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及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能够稳定进行,必须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强化创新教学,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拓展知识面,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并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将知识充分利用到实践中去,使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新颖的思维,提供充分的硬件及软件支持,为大学生拓展广阔的实践空间,使其能够及时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增强其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同时,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互相交流,互相督促,健康成长。
5.构建系统的、合理的课程结构
创新来源于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仅仅掌握单一学科知识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中,要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注重各个学科间的必然联系,采取选修课与必修课结合的方式,交叉教学,并适当安排实验课、课间见习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高等学校是塑造人才的重要基地,必然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采取创新的教学方式,巩固学生的基本理论,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念,增强创新意识,使其向高级复合型人才靠拢。
1.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是打破教条学习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必须全方位地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发挥自我创新潜能,加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学校及教师应注重培养大学生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使其真正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逐步地学会用自身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创新成为日常的习惯。
2.增强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及信心
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随之增多,于是,自卑感、灰心、失望成了大学生不可忽视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3.强化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
为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及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能够稳定进行,必须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强化创新教学,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拓展知识面,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并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将知识充分利用到实践中去,使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新颖的思维,提供充分的硬件及软件支持,为大学生拓展广阔的实践空间,使其能够及时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增强其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同时,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互相交流,互相督促,健康成长。
5.构建系统的、合理的课程结构
创新来源于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仅仅掌握单一学科知识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中,要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注重各个学科间的必然联系,采取选修课与必修课结合的方式,交叉教学,并适当安排实验课、课间见习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高等学校是塑造人才的重要基地,必然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采取创新的教学方式,巩固学生的基本理论,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念,增强创新意识,使其向高级复合型人才靠拢。
第四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新时代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本,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并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一.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性教师。
本,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校本培训中,关注教师创新精神。通过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外出参观学习、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示范课观摩等形式,开阔教师眼界,让教师树立起与时俱进的理念,加强自身学习,做勇于创新的教师。二. 课堂教学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放空间和时间,激发创新精神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抑制创新精神的发展。学校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周课时量,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活动时间,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内,去寻觅新鲜的事物,启迪创新智慧。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必要的条件。
2、构建民主和谐氛围,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对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各自发表不同意见,互相肯定,互相支持,和谐融洽,给学生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使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实行“开放式”的教,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探索新知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中迸发。以语文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的开端,喜欢采用一段动情的导语,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配乐的小诗,一组电视画面,一支动听的歌,一段感人的视频„„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的境界,把学生思维激活,诱发学生再创造的灵感。引导“自主式”的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由灵活的不同教学形式组合中,人人有合适的角色,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优势互补,又能以合作的方式参与竞争。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从众心理、胆怯心理、惧怕心理的压力减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拓宽知识层面,提供创新思维平台
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创造。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并举的今天,知识更新瞬息万变,学生在学校单凭学习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好各个学科的同时,尽可能博览群书。及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阅读等途径去汲取丰富的科学知识营养,收集处理现代科技信息,打破学科间的封闭,加强学科间的渗透,整合学科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广阔的空间。三. 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实践活动。
学校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3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内蒙古气象局,使学生对气象知识有所了解,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2012年9月,学校带领学生参观蒙牛公司,走进特色企业了解生产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大大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机会。
总之,一年来,我校通过课内外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手段,积极落实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好的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海西路小学 2012年12月
第五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新世纪究竟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是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它力图根据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合理借鉴中外历史上活动教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子,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
径。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因此,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现行以知识为难、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
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一、活动教学的理论内涵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
1.活动的基本范畴
简单他说,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对活动可作多侧面的划分,最基本的主要依据心理学的划分,即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所谓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与观念活动,主要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这两类活动在人的认识和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类活动常常交织在一起,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实践活动和观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既具有人类一般活动的特征,更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和规定性。首先,从表现形式来讲,内部活动有别于那种凭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和理解的活动,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发现和创造的成分;外部活动也有别于那种不需要有意识的内部活动的参与,只是为掌握某种技能的重复强化训练或自动化的。熟练化了的外部操作活动,而是强调能引起主体内部活动,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等。其次,从学生总体活动来分析,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活动,以认知为主的片面、单一的活动,而是强调观念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完整的活动。因此,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强调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
2.活动教学的界定
从以上对于活动的分析中,可以给活动
教学下这样一个定义: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二)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具有价值和发展性意义,那么活动是怎样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呢?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对学生发展、素质生成最有价值呢?活动教学要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就必须首先考察分析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了解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
活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变量:活动主体因素和活动客体因素。具体说来,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等;活动客体因素包括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有无成效、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活动条件的提供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
1.活动的主体因素
(1)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要获得人类已有的经验,必须是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发生。如果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依托,这种学习活动便不能实现,更不要说取得成功,最终也就不可能使个体得到发展。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式和作用方式,都受到他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表现出个体的特征。
(2)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这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表现为主体在活动中的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种情形:被动应答——
迫于外界作用下的一种被动性行为,主体不能处于激活、兴奋状态,注意力仅限于维持动作的完成,对主体发展意义不大;自觉适应——主体接受并理解了活动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从而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中去;主动创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3)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样的活动对活动主体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它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对困难的态度,对行为的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可以影响学习行为中的情绪和效率。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正确估计自我能力,选择活动的方式内容,对问题不断做出准确判断,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充满活力。反之,效能感比较弱的人,参与感也随之下降。
2.活动的客体因素
(1)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对发展主体提出的要求是否恰当,要看它与主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差度如何,因为过高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个体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进行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为此,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安排教育的顺序与目标。
(2)活动有无成效。活动的成效会激励主体产生新的需要,形成内驱力,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假如活动不了了之。只会产生消极影响,(3)活动的方式与类型。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活动类型和方式促进人的不同的发展,如有主体变革客体为主的创造活动、反应客体的认识活动。占有客体的欣赏审美活动、检测
客体的评价活动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等,他们虽共同对人的发展发挥作用,但每一类活动对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有所侧重,如艺术、科学活动——创造性;科学与历史活动——批判性思维;文学、戏剧活动——自主性发展,扩大眼界,丰富人的想象等。
(4)活动条件的提供。活动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活动材料和活动工具的提供,活动氛围的渲染和创设,活动场地的大小,活动规模的大小(如班级规模),活动空间的灵活布置,活动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程度等,都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效。
(5)活动的有无指导。对活动的设计和适当的指导易使活动产生成效,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学生成就感。
(三)活动教学涵盖的教育理念
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是活动教学期望的实践效应。为此,活动教学必然对实验的目的、目标、内容、方式、评
价及其相应的操作体系进行系统的,富于创新的构建。这种教学新形式涵盖以下内容: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确定适合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活动目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适当调整、补充、改造现行课程与教材,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与经验的联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改革考试和教学评价,实施以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多样化评价策略等。为此,必须在观念上凸现出以下教育新理念。
1.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活动教学的灵魂。它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相互作
用的中介便是主体的活动,正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主体发展的进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惟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惟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2.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
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性活动来实现和完成。总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3.构筑以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人教学过程,从而必然地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进程相统一的过程,必然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首先,教学的对象、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处在身心两方面不断变化。构建的过程中;其次,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的因素会不断生成,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活动教学重视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班级氛围等“活”的因素对教育意义的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
这种动态性使得教学过程同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上。基本上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对学习可
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同时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学校环境,实现学校生活和管理的民主化;活动时空上,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开发社会与生活等广泛的教育资源。
(四)活动教学的实践效应
活动教学不论是作为教育观念的体现,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变必然具体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体体现出不同的自主参与程度,处于不同的学习、活动状态,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因而,考查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活动情形和活动状态是将活动教学与其他教学区别开来的重要而有效的指标。据此,可在以下对比中对活动教学的课堂
效应作一描述。
记忆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方式接受和记忆大量知识,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动手做事的机会,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易产生焦躁、烦闷、厌恶、冷漠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适应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自觉适应状态。虽时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但这种思维为教师所把持与牵制,只是教师思维的再现与印证。教师被自身设计的教案与思路所奴役,对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不能放手。学生的情绪体验表现出时而充满激情和渴望,时而又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
创新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主动创造状态。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不再为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所左右,对于超出备课范围的意外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因势利导将教学引向深入。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给学生以思
维的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的教案框架里,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积极、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活动教学追求的就是属于创新水平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