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尝试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尝试
——通州运河文化考察
【摘要】千百年的运河漕运,在通州积淀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美丽传说。为了知家乡、爱家乡、把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服务,我校140名学生,进行了通州运河文化考察。本文由考察目的、考察步骤、考察初步成果三部分组成;曾在“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2003年年会活动中汇报,受到好评。被称为“通过研究性学习选修课,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新途径”;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成功尝试”。
【作者】贾长宽历史教研室高级教师
一、考察目的“长城一撇,运河一捺”。长城和运河,这两个世界历史上的人间奇迹,在中华大地上,组成了与日月同辉的巨大“人”字。这个“人”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灵魂写照,是华夏子孙勤劳智慧的丰碑。
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曾是中国漕运的聚散地和最大的码头区、无数商旅云集的商业都会。从一定意义上说,通州是京杭大运河文化融汇的归结点和聚散地。千百年的运河漕运,在通州积淀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美丽传说,使通州城以运河漕运尾闾城享誉全国,以运河文化城名扬于世。古代的通州,在中国历史上与燃灯塔、八里桥等著名古建筑的名字联在一起;与郭守敬、曹雪芹的名字联在一起。在近现代又与潞河中学,与史地专家侯仁之、物理学家黄锟、音乐家王乐宾、文学家刘绍棠等人的名字联在一起。
挖掘通州运河文化开放、创新、文明的深刻内涵,再现运河文化风采,让世界知长城也知运河,知运河而知通州,通州区委、区政府把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带列为“十五”计划的重要工程,力求以运河文化为城市战略品牌,全面推动通州新城的建设。为了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为了知家乡、爱家乡、把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服务,我校2003届文科班140名学生,参加了我校开设的历史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的学习,进行了通州运河文化考察。
二、考察研究步骤
㈠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⒈指导老师讲座——题目是“千古运河惠通州”。讲座激发了学生考察家乡运河文化的浓厚兴趣,踊跃报名参加考察小组。
⒉划分考察小组。
指导老师设计了从北京到通州的三条大运河文化旅游路线:一是京通水路到通州;二是京通公路到通州;三是轻轨铁路到通州。考察按照三条路线进行,一个班负责考察一线。各班学生5-9人组成一个景区考察课题组,自荐与选聘相结合的方式产生考察组长,每组负责搜集整理一个景区的大运河文化珍闻录。
⒊分组讨论确定具体的考察方案,研讨如何解决考察的具体问题。
㈡实践体验阶段
⒈考察前,通过上网、查阅书刊杂志、访谈等多种方式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⒉实地考察——按三条线路分组进行。
一线:从八里桥开始,沿通惠河经过筛子庄桥、天桥湾、便民桥、西海子、司空分署街、贡院胡同、北大街、大成街、石坝、卧虎桥、滨河路、北关闸桥,最后到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
二线:从古城开始,经过通胡大街运河文化广场、土坝、东关后街、东大街、北大街、新华大街、南大街、回民胡同、西大街、车站路、中山大街(西仓)、西关大街、最后到八里桥南街。
三线: 新城南街(后南仓)、佟麟阁街、四员厅、水月院、西顺城街、神路街、新建街(中仓)、悟仙观、头条(东仓)、南关大街、玉带河大街、故城东路、赵登禹大街、玉桥中路、梨园、京塘路、张家湾、漷县、最后到潞河中学。
各组根据设计的考查方案,按照确定的考察研究方法,选择相关的地点,分组进行考查。在这一过程中,如实记载了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了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等多种形式的资料。
⒊初步交流。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考察研究得到的初步成果,在小组内和师生之间交流,形成小组考察成果。
㈢表达交流创新阶段
各组将考察研究成果归纳整理,制成多媒体文件,输入软盘,上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指导各班编辑成果展示,组织考察成果展示主题班会。
例如高二8班,通州运河文化考察成果汇报主题班会:大运河源八景游。班会以民乐百鸟朝凤伴奏的一首诗开始:
京通水路泛帝舟,大运河源八景游。长桥映月波分凤,古塔凌云自北周。万艘朝宗孤峰起,龙船陈兵二水流。绿柳轻摇伊人醉,恰似康乾下扬州。
这首诗含有大运河源八景,即长桥映月、凤沼波分、古塔凌云、万艘朝宗、平野孤峰、柳阴龙舟、兵器大观和二水汇流。
班会中,同学们把有关的文本、图片、摄影、摄像、电视剪辑、录音解说等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依次介绍了大运河源八景。
例如“长桥映月”:先播放考察实录和电影《火烧圆明园》剪辑;然后进行景点解说。解说词如下:
通州城西不远处的八里桥,像一只巨大的猛兽,静静地俯卧在通惠河上。漫步桥头,脑海里并没有平空生出多少幻想和浪漫,而心灵深处更多地浮现出仇恨与悲怆。八里桥又名永通桥,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因在通州城西八里,故称八里桥。这是一座漂亮的拱形石桥,桥身全长五十米,宽十六米,两侧护栏雕饰精美,石狮栩栩如生。但不知为什么,看那些石狮,竟觉得它们一个个都咬紧了牙关。
整整一百四十年前,清兵与英法侵略军那场血战,它的背影虽已远去,但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那场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顿然又在心中复活。1860年,英法集中在华军舰一百多艘,陆军二万余人,向天津大沽口发起进攻,爱国官兵奋力还击,鲜血染红战壕。津门失守,清军统帅僧格林沁连夜撤往通州,8月4日退至八里桥。8月7日,英法侵略军以六千人的兵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扑八里桥,僧部奋起还击,以血肉之躯和拥有洋枪洋炮的入侵者展开决战。通州城外杀声震天,八里桥边沙尘蔽日,爱国将士视死如归„„。
班会结束后,张世义校长讲:“感谢同学们组织了这次高水平的班会!„„”。老师评价:“这次活动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创新和实践精神”。
三、考察的初步成果
㈠这次考察活动,培养了学生围绕主题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加工处理的资料约占计算机硬盘空间6.24GB。这些资料已由指导老师编成历史校本教材。
㈡使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考察探究的体验。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了交流和分享考察成果,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㈢在考察实践中,产生了关注我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的意识,增强了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考察随笔中写到:“这次运河考察实践令我受益非浅,它给了我们一个接触社会,走进社会的机会。我们一群处在阳光中的少男少女真正获得了走入社会的经验。”“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学到了许
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考察的艰辛与乐趣”。“在我们组所考察的卧虎桥一带,也发现了问题:环境污染。河水中有许多漂浮物,河岸上垃圾成堆。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2003年中央教科所的领导、专家、全国100多所实验学校的老师,到我校参加“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年会系列活动,学生代表作考察报告,受到很高的评价。他们称这次考察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成功尝试”;“是通过研究性学习选修课,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新途径”;学生的考察成果是“一大亮点,令人折服”。
此文获北京历史教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 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 愈准确,爱好也就愈强烈。由此可见,只有继承的好,才能有创新,这是创新的基石。同时 也对教师有了更好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一丝不苟。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知识的发展性、联系性和有用性。要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空间,也就是说要 将传统教育重知识的积累转移到知识创新上来。以下是我通过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如果教师 能欢迎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 会得到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以及学生了解但并不是十 分理解的知识,通常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授。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 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自 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刚刚给学生上课时,由于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生生之间的 差异也较大,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科学课,科学课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于是我利用美丽的风景 图片,生动的自然界中动物们的故事,教室里那些各式各样的实验仪器,还展览了大学生们 制作的植物、种子、树叶等标本。学生对这些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看着看着,学生的问题就接踵而来了。“种子是如何被制作成标本的?” “为什么手电筒会发光?” “老 师,您什么时候教我们做实验?” “这么美丽的树叶从哪采来的?” “老师,蚂蚁的力气到底 有多大?”就这样,孩子们开始知道在课上提问题了,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只有会问问题 才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于是,每节课下来,孩子们都围在我旁边,告诉我,“老师,这节 课我知道了蟋蟀是靠煽动翅膀发声的。“老师,我下课要去采集更漂亮的鹅卵石。” ”每当看 到孩子们能够在课下有所收获,我都把它当作工作中最大的快乐。尤其是看到孩子们在课下 能够制作出一株株精美的植物标本,我更是高兴万分,并且把优秀的作品帮助他们塑封起来,好好的保存。
二、敢让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的不断 进步而更新和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
看法,而且要不断的给予表扬和 鼓励。例如:在讲述“反冲”一课时,教学中设计的瓶子喷水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当水 从瓶底喷出时的方向和瓶子转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教师提出让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 象时,大多数学生会先说,水倒的越多瓶子转动的越快,虽然这不是教师期望得到的实验目 的,但也要对他的看法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观察的现象仔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当瓶 子转动的快时,水喷出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准确地说出实验结 论,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一定要坚持多鼓励,多表扬的 态度,千万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味的否定和批评,我们要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 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 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做法。对不同的知识的看法只有经 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才能定下准确的结论,这样,既能激励学生下功夫认真钻研知识,同时培 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三、敢让学生提出我自己来 刚刚从事科学教学,课堂上要做的实验我总是不敢放手 让学生自己操作,怕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事故,刚开始,大部分实验我都是作演示,但是,上过一两次之后,我发觉这样的教学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 时间集中,教师也不能把精力完全放在组织教学和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上,所以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和掌握程度都不深刻。于是我先找些学生在课下了解他们的实际想法,问问他们想怎样
上实验课,了解班里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和纪律情况。学生们大都想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或者 分组实验。于是我在课下把各个年级每节课需要的实验仪器和教具都事先整理和分配好。把 每种仪器的使用说明都仔细阅读并认真研究。恐怕学生在操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在每节课实验前,我先介绍每一样实验仪器,然后介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最 后讲实验步骤。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学生既能按要 求操作还能显而易见的得出实验结论,教学效果极其明显。渐渐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 作技能和技巧。我也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了。
四、敢向学生学习新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它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应 抱着和学生相互学习的态度,向学生虚心地请教。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让他们 充分施展才华,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传
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 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这往往抑制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以独创性和大胆质 疑为特征的创新行为的发展。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 创新。例如:在“摔不碎的鸡蛋”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万分高涨,为了能成功地表演鸡蛋 从三层高的楼顶上往下扔但摔不碎,他们真是开动脑筋,煞费心机,到处采集各种各样的材 料,精心设计,细心制作。当我把一个个包装好的鸡蛋从楼上往下扔的时候,孩子们在下面 欢呼、跳跃,他们的心仿佛也随着他们的作品从空中落到地面。结果,在四十多份作品中有 五个成功的杰作。鸡蛋没有被摔碎。比赛结果令孩子们惊喜,令老师们感叹,更令我既骄傲 又惭愧,骄傲于这个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和广大教师的支持,惭愧于孩子们的杰作比我 事先预想的方法要科学、新颖的多。后来我召集了一部分学生对这次活动作了一次讨论,他 们讲自己的制作思路,同学们谈他们对活动看法,不论是谈到怎样使鸡蛋固定还是怎样使鸡 蛋着陆时避免摩擦,他们说得都是那样井井有条,顺理成章,当时我给予了他们大力的表扬 并适当地给予了物质奖励,我由衷地佩服他们有如此深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 力。我体会到,教师真的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而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 欣赏者。
五、敢打破各种条条框框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 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 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 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 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于是我们在期末考核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传统的考核 方式是教师出卷子,学生笔答题。改革后,我们把考核成绩的 60%放在学生的实验、小制作的实践能力上,20%放在学生平时学习知识的态度和效果上,只有 20%是学生期 末的考核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表现出了孩子真实的学习能力,受到了孩子的赞同。
六、充分认识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关系 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但是缺乏了 实践意识,这会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人才内在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 响,没有必要的外部条件起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法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给 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第三篇: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愈准确,爱好也就愈强烈。由此可见,只有继承的好,才能有创新,这是创新的基石。同时也对教师有了更好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一丝不苟。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知识的发展性、联系性和有用性。要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空间,也就是说要将传统教育重知识的积累转移到知识创新上来。以下是我通过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如果教师能欢迎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以及学生了解但并不是十分理解的知识,通常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授。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刚刚给学生上课时,由于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生生之间的差异也较大,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科学课,科学课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于是我利用美丽的风景图片,生动的自然界中动物们的故事,教室里那些各式各样的实验仪器,还展览了大学生们制作的植物、种子、树叶等标本。学生对这些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看着看着,学生的问题就接踵而来了。“种子是如何被制作成标本的?”“为什么手电筒会发光?”“老师,您什么时候教我们做实验?”“这么美丽的树叶从哪采来的?”“老师,蚂蚁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就这样,孩子们开始知道在课上提问题了,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只有会问问题才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于是,每节课下来,孩子们都围在我旁边,告诉我,“老师,这节课我知道了蟋蟀是靠煽动翅膀发声的。”“老师,我下课要去采集更漂亮的鹅卵石。”每当看到孩子们能够在课下有所收获,我都把它当作工作中最大的快乐。尤其是看到孩子们在课下能够制作出一株株精美的植物标本,我更是高兴万分,并且把优秀的作品帮助他们塑封起来,好好的保存。
二、敢让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而更新和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且要不断的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在讲述“反冲”一课时,教学中设计的瓶子喷水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当水从瓶底喷出时的方向和瓶子转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教师提出让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时,大多数学生会先说,水倒的越多瓶子转动的越快,虽然这不是教师期望得到的实验目的,但也要对他的看法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观察的现象仔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当瓶子转动的快时,水喷出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准确地说出实验结论,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一定要坚持多鼓励,多表扬的态度,千万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味的否定和批评,我们要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做法。对不同的知识的看法只有经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才能定下准确的结论,这样,既能激励学生下功夫认真钻研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三、敢让学生提出我自己来
刚刚从事科学教学,课堂上要做的实验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怕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事故,刚开始,大部分实验我都是作演示,但是,上过一两次之后,我发觉这样的教学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教师也不能把精力完全放在组织教学和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上,所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不深刻。于是我先找些学生在课下了解他们的实际想法,问问他们想怎样上实验课,了解班里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和纪律情况。学生们大都想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或者分组实验。于是我在课下把各个年级每节课需要的实验仪器和教具都事先整理和分配好。把每种仪器的使用说明都仔细阅读并认真研究。恐怕学生在操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在每节课实验前,我先介绍每一样实验仪器,然后介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讲实验步骤。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学生既能按要求操作还能显而易见的得出实验结论,教学效果极其明显。渐渐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我也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了。
四、敢向学生学习
新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它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应抱着和学生相互学习的态度,向学生虚心地请教。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这往往抑制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以独创性和大胆质疑为特征的创新行为的发展。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例如:在“摔不碎的鸡蛋”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万分高涨,为了能成功地表演鸡蛋从三层高的楼顶上往下扔但摔不碎,他们真是开动脑筋,煞费心机,到处采集各种各样的材料,精心设计,细心制作。当我把一个个包装好的鸡蛋从楼上往下扔的时候,孩子们在下面欢呼、跳跃,他们的心仿佛也随着他们的作品从空中落到地面。结果,在四十多份作品中有五个成功的杰作。鸡蛋没有被摔碎。比赛结果令孩子们惊喜,令老师们感叹,更令我既骄傲又惭愧,骄傲于这个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和广大教师的支持,惭愧于孩子们的杰作比我事先预想的方法要科学、新颖的多。后来我召集了一部分学生对这次活动作了一次讨论,他们讲自己的制作思路,同学们谈他们对活动看法,不论是谈到怎样使鸡蛋固定还是怎样使鸡蛋着陆时避免摩擦,他们说得都是那样井井有条,顺理成章,当时我给予了他们大力的表扬并适当地给予了物质奖励,我由衷地佩服他们有如此深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我体会到,教师真的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而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五、敢打破各种条条框框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于是我们在期末考核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教师出卷子,学生笔答题。改革后,我们把考核成绩的60%放在学生的实验、小制作的实践能力上,20%放在学生平时学习知识的态度和效果上,只有20%是学生期末的考核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表现出了孩子真实的学习能力,受到了孩子的赞同。
六、充分认识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关系
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但是缺乏了实践意识,这会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人才内在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必要的外部条件起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法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并不断激励和加深学生的行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授磁铁游戏这一内容时,单纯地向学生介绍或者让学生观察磁铁的形状,并不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磁铁,理解他的性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允许他们带着磁铁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去试验,比一比,看谁能发现磁铁的秘密,这样既能激发孩子急切想发现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又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他们在教室中,忙得不可开交,这边用磁铁去碰碰老师事先埋伏好的小石块,磁铁没反应,那边用磁铁去接近墙角的一对小铁钉,孩子大声的召唤老师:“吸上来了,吸上来了,磁铁把铁钉吸上来了!”
他们是那样惊喜,那样自豪。接着,学生拿着磁铁吸上来的大头针、区别针、铁丝等铁制品汇报他们的试验结果。最后,我问:“你们手里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都是铁的。”“那说明什么?”我接着问,孩子一下就说出:“磁铁能吸铁。”
很顺利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从学生的实践中被突破了。由此可见,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
总之,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继续不断地摸索,学习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培养出新世纪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
第四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新时代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本,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并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一.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性教师。
本,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校本培训中,关注教师创新精神。通过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外出参观学习、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示范课观摩等形式,开阔教师眼界,让教师树立起与时俱进的理念,加强自身学习,做勇于创新的教师。二. 课堂教学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放空间和时间,激发创新精神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抑制创新精神的发展。学校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周课时量,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活动时间,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内,去寻觅新鲜的事物,启迪创新智慧。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必要的条件。
2、构建民主和谐氛围,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对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各自发表不同意见,互相肯定,互相支持,和谐融洽,给学生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使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实行“开放式”的教,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探索新知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中迸发。以语文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的开端,喜欢采用一段动情的导语,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配乐的小诗,一组电视画面,一支动听的歌,一段感人的视频„„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的境界,把学生思维激活,诱发学生再创造的灵感。引导“自主式”的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由灵活的不同教学形式组合中,人人有合适的角色,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优势互补,又能以合作的方式参与竞争。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从众心理、胆怯心理、惧怕心理的压力减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拓宽知识层面,提供创新思维平台
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创造。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并举的今天,知识更新瞬息万变,学生在学校单凭学习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好各个学科的同时,尽可能博览群书。及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阅读等途径去汲取丰富的科学知识营养,收集处理现代科技信息,打破学科间的封闭,加强学科间的渗透,整合学科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广阔的空间。三. 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实践活动。
学校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3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内蒙古气象局,使学生对气象知识有所了解,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2012年9月,学校带领学生参观蒙牛公司,走进特色企业了解生产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大大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机会。
总之,一年来,我校通过课内外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手段,积极落实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好的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海西路小学 2012年12月
第五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新世纪究竟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是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它力图根据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合理借鉴中外历史上活动教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子,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
径。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因此,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现行以知识为难、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
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一、活动教学的理论内涵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
1.活动的基本范畴
简单他说,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对活动可作多侧面的划分,最基本的主要依据心理学的划分,即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所谓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与观念活动,主要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这两类活动在人的认识和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类活动常常交织在一起,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实践活动和观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既具有人类一般活动的特征,更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和规定性。首先,从表现形式来讲,内部活动有别于那种凭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和理解的活动,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发现和创造的成分;外部活动也有别于那种不需要有意识的内部活动的参与,只是为掌握某种技能的重复强化训练或自动化的。熟练化了的外部操作活动,而是强调能引起主体内部活动,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等。其次,从学生总体活动来分析,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活动,以认知为主的片面、单一的活动,而是强调观念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完整的活动。因此,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强调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
2.活动教学的界定
从以上对于活动的分析中,可以给活动
教学下这样一个定义: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二)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具有价值和发展性意义,那么活动是怎样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呢?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对学生发展、素质生成最有价值呢?活动教学要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就必须首先考察分析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了解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
活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变量:活动主体因素和活动客体因素。具体说来,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等;活动客体因素包括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有无成效、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活动条件的提供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
1.活动的主体因素
(1)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要获得人类已有的经验,必须是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发生。如果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依托,这种学习活动便不能实现,更不要说取得成功,最终也就不可能使个体得到发展。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式和作用方式,都受到他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表现出个体的特征。
(2)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这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表现为主体在活动中的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种情形:被动应答——
迫于外界作用下的一种被动性行为,主体不能处于激活、兴奋状态,注意力仅限于维持动作的完成,对主体发展意义不大;自觉适应——主体接受并理解了活动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从而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中去;主动创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3)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样的活动对活动主体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它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对困难的态度,对行为的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可以影响学习行为中的情绪和效率。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正确估计自我能力,选择活动的方式内容,对问题不断做出准确判断,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充满活力。反之,效能感比较弱的人,参与感也随之下降。
2.活动的客体因素
(1)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对发展主体提出的要求是否恰当,要看它与主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差度如何,因为过高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个体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进行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为此,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安排教育的顺序与目标。
(2)活动有无成效。活动的成效会激励主体产生新的需要,形成内驱力,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假如活动不了了之。只会产生消极影响,(3)活动的方式与类型。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活动类型和方式促进人的不同的发展,如有主体变革客体为主的创造活动、反应客体的认识活动。占有客体的欣赏审美活动、检测
客体的评价活动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等,他们虽共同对人的发展发挥作用,但每一类活动对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有所侧重,如艺术、科学活动——创造性;科学与历史活动——批判性思维;文学、戏剧活动——自主性发展,扩大眼界,丰富人的想象等。
(4)活动条件的提供。活动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活动材料和活动工具的提供,活动氛围的渲染和创设,活动场地的大小,活动规模的大小(如班级规模),活动空间的灵活布置,活动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程度等,都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效。
(5)活动的有无指导。对活动的设计和适当的指导易使活动产生成效,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学生成就感。
(三)活动教学涵盖的教育理念
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是活动教学期望的实践效应。为此,活动教学必然对实验的目的、目标、内容、方式、评
价及其相应的操作体系进行系统的,富于创新的构建。这种教学新形式涵盖以下内容: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确定适合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活动目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适当调整、补充、改造现行课程与教材,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与经验的联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改革考试和教学评价,实施以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多样化评价策略等。为此,必须在观念上凸现出以下教育新理念。
1.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活动教学的灵魂。它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相互作
用的中介便是主体的活动,正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主体发展的进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惟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惟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2.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
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性活动来实现和完成。总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3.构筑以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人教学过程,从而必然地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进程相统一的过程,必然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首先,教学的对象、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处在身心两方面不断变化。构建的过程中;其次,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的因素会不断生成,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活动教学重视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班级氛围等“活”的因素对教育意义的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
这种动态性使得教学过程同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上。基本上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对学习可
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同时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学校环境,实现学校生活和管理的民主化;活动时空上,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开发社会与生活等广泛的教育资源。
(四)活动教学的实践效应
活动教学不论是作为教育观念的体现,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变必然具体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体体现出不同的自主参与程度,处于不同的学习、活动状态,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因而,考查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活动情形和活动状态是将活动教学与其他教学区别开来的重要而有效的指标。据此,可在以下对比中对活动教学的课堂
效应作一描述。
记忆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方式接受和记忆大量知识,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动手做事的机会,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易产生焦躁、烦闷、厌恶、冷漠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适应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自觉适应状态。虽时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但这种思维为教师所把持与牵制,只是教师思维的再现与印证。教师被自身设计的教案与思路所奴役,对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不能放手。学生的情绪体验表现出时而充满激情和渴望,时而又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
创新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主动创造状态。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不再为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所左右,对于超出备课范围的意外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因势利导将教学引向深入。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给学生以思
维的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的教案框架里,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积极、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活动教学追求的就是属于创新水平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