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锻造思维品质

时间:2019-05-14 12:2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养创新意识锻造思维品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养创新意识锻造思维品质》。

第一篇:培养创新意识锻造思维品质

培养创新意识 锻造思维品质

-颍泉区行流镇三义中学

李雪影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要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大力培养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国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语文素养的重任。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意识,是指在各种活动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它是思维中诸多因素的优化组合,具有有序、独特、变通的特点。是形成创造能力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创造性的特征。他们不再象小学生那样唯书、唯师、唯上、唯考,师云亦云,书云亦云,而明显地表现为好疑、好问,喜欢争辩,又往往不满足于老师的讲述和现成的结论。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 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尝试创新模式的教学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而不是模仿他人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不刻意要求学生与教师思维程序一致,不刻意要求一个学生的答案与其它学生一致,要允许学生尝试,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因一时的“发现”或“成功”而欣喜若狂。这不是技艺和方法问题,而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富饶的土壤。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去创新。

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其次,要注意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要为每个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气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还是异想天开的创举,都应该给与鼓励,保护每个学生创造精神。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同时允许每个学生随时改变自己说法和做法,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教师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思维,真诚地认识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常言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的情感才会活跃,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创新的火花才会不断地闪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2 空间,为学生开辟实现创新意识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

二、充分发挥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的 环境,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加工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画面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 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角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尔搴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学作品中,思维空间的存在,期待着学生 的参与,召唤着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觉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要利用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和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更丰富、更充实。因为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如《孔乙已》结尾处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怎么死的?读者不得而知,从孔乙已爬出酒店到孔乙已终究一死之间,鲁迅留下空白,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已的性格和境况,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究孔乙已之死。通过填补空白,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天马行空或自由驰骋,还有助于学生进入领悟作品的更高层次,增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优化教法,培养创新能力

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是以其独特个性培养与发挥为必要条件。很多研究表明,个性的发挥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成正比。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特长,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身条件的教育,都能主动发展个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又是班级统一授课,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语文活动课丰富多彩,恰好弥补这个不足,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某种特长和爱好提供了场所。这样,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发 展其特长,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由此,教师应致力于指导学生利用课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项语文活动,建立起课内外相沟通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到课外去发挥其特长。如通过开办“书法”“写作”“演讲”“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通过自编自导节目,自办刊物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特长得到了发展,进而促使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创新是想出新办法,建立新理论的活动,但创新又是从模仿开始的,不管教师承认与否,教师本身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示范作用。示范是促成学生创造的动力,启动创新教学要在教师示范上下功夫。

一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教学。众所周知,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但如果上什么课都有既定模式,在上课之前,学生就知道了教师要上什么课,如此上,又怎么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呢?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语文实验室”“语文活动课”“读写实验室”等富有创意的风景的出现,就是广大语文教师敢于自我否定,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无言的创新活动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二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如何创新的,并给予创新思维的方法指导,如笔者常将自己教学所得内容诉诸文字,念给学生听,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学生明白了创新并不高深莫测,只要敢于探索,就能把创新的潜能转化为 现实能力。笔者还把阅读教学目标划为三个层次:表层――字释词,感知文章内容;浅层――引导学生探索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深层――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教材。阅读过程实际就分为三个步骤:整体把握――微观分析――鉴赏评价,三个步骤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感知到理解再到创新,在创新活动的环节再给学生方法指导。比如,在具体的鉴赏评价活动中,我挑出作品中一些不确定的空白,或作品中特色和不足点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先让他们接触一些相关资料,包括前人的评价,为他们提供思考的背景和驳难的材料,进行聚合思维,然后要求他们开拓思路,多角度思考,引发发散思维。这时指导学生不能满足于此,应对“求异”“发散”到的结论进行整合,使之形成新的思考起点,通过聚合――发散――聚合――发散,多次循环,就迸发出了最富创意的见解,得出最富创意的结论。这样,通过教师的种种示范,就逐步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思维,从而为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1、读前重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的问题。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矛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

2、读时重“悟”。无论是学生的“疑问”和“感悟”,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3、读后重评。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 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语文中的作品有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有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还有的激情奔放,让人抨然心动,十分适合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同时,在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语言的功能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延续,更是人文精神的传递。所以语言包涵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使学生创新性人格培养具有丰厚的营养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和方法,给学生以良性的智育刺激,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其创新潜能,才能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多给学生自主表现和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要创设民主学习的氛围。而要达到这两个要求,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上允许学生插话插嘴,质疑问难,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敢于求异、敢于创 新。教师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相信自我,充满自信。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告别轻车熟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第二篇: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xiexiebang推荐)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可以分为启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大类。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创造的意识应当从小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续写课文、发挥想象能力

续写课文是学生练习作文的一种形式,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也是作者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的拓展。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作者言已尽而意无穷。如《狼和小羊》、《詹天佑》、《穷人》等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留有余地。我就根据这些课文特点,设计出续写课文的练习作业。《狼和小羊》一课可根据课文结尾“说着就向小羊扑去”这一句延伸情节,让学生想象续写。一种情况是无辜的小羊被凶狠的狼活活吃了。另一种情况是小羊飞快地往回跑时,途中遇到了大象爷爷。大象爷爷用身体护住了小羊,赶跑了凶狠的狼。在这个过程中,小羊是怎样向大象爷爷求救,后来又是怎样感谢大象爷爷,凶狠的狼又是怎样追赶小羊的,又是怎样说的,等等都通过想象补充。通过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创造性想象得到了充分展示。

二、举一反三,拓宽思维

利用教材,找出规律,指导“反三”。如教《时光老人的礼物》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课文反复出现的句式以后,再让学生想象时光老人把什么东西带给什么事物,让什么东西怎样了。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你把清晨带给人间,让人们呼吸清新的空气,快活、健康地成长”。有的说:“你把时光带给世界,让人们尽情地欣赏美丽。”有的还说“你把雪花送给田野,让麦苗温暖地生长”等等。如教《树叶落了》这一课也采取了同样的教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维实践中不断地训练,多次让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中学会有层次、多方位、深刻地进行思考,逐步养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填补空白,承接上下文

教材精选的课文是作家的精品,作者根据创作需要,不会把结果全部亮明,而是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自己去发挥,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忆铁人》第二自然段,铁人批评完阿姨在回去的车上,只说了两句话,且只有两个字,“哦?„„咳!”但铁人的思想感情起了很大的变化,你能想象出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吗。通过这样填补训练,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再现了铁人从惊讶、羞愧到决心改过的情景。

四、敢于质疑,探索中寻求最佳答案

学习课文时,老师要激励学生敢于怀疑,大胆提问,允许他们“观点独特”、“同中求异”。如教《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我让学生提出疑问,开始一些学生只能提出个别不懂的词。经过反复朗读讨论,一个优等生提出:“为什么敌人只抽掉木板,而不连铁链也炸掉,让红军掉进河里?”提出这个问题后,大多数学生沉默了。问题提得很独特,具有创新性。我马上让学生对这个同学的提问报以热烈的掌声,肯定了这个问题值得深思。然后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探讨敌人当时的心理。经过讨论,最后学生确定了,敌人以为水流湍急,再加上两岸高山,有重兵把守。就是不抽掉木板,红军也插翅难逃,更何况把木板全部抽掉了。就是飞也飞不过来,用不着炸铁链。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夺桥之险,突出了“飞夺”二字,突出了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角度转化,同中求异

有些课文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路变化角度,“反弹琵琶”,同中求异。比如在教《穷人》一课后,我提出问题:如果桑娜没有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去,会怎么样呢?学生们说:“孩子醒来后会大哭,甚至掉在地上碰坏,如果经常没人管会饿死或冻死”,那样桑娜的形象就不那么高大了。人们就会说她见死不救。这样,就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同中求异,发散思维

发展求异思维,需要由求同思维对比和发现,进行发散思维的同时让学生从侧面进行分析,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与见解,经常是背道而驰。这时教师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与作者同一思路上,选出最佳答案,这才是创造性成果。如教《司马光》一课时,先用“还能用什么办法把掉在缸里的孩子救出来”这一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办法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看看谁的办法好,为什么,从中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在比较中使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得到了理解,思维的求同能力得到了锻炼。

总之,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得新知,而不是在老师的机械教育中获得现成的答案。只有教师掌握了这套科学的方法,才能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才会有所发展。

第三篇: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适应时代发展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创新思维俨然成为当下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事情”,创新 = 新颖 + 有价值,创新既不是刻板意义上的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也不是无意义地改造,而是对原有事物的功能和用途进行提高,升级,使其对社会有价值,才算的上是有实际意义的创新。创新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把创新思维变成一种习惯,将创新融入日常生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首先,我们要突破心智枷锁,打破定势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国外某研究表明,儿童的创造力最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创造力却在不断减退。循规蹈矩的生活经验,略显刻板的应试教育是我们容易形成定势思维。当我们陷入心智枷锁、定势思维时,我们应该学会运用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来开拓思考方向,从目的逆向推演出开始的方法可以打破定势思维,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且,我们还可以灵活运用学到的方法,比如由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用集体的智慧发散思维激发创意;“智慧墙法”,大家匿名,独立地写下自己的想法,然后收集,整理后贴到墙上,最后大家再交流讨论,以此避免不同想法之间的影响。还有东尼·博赞在二十世纪提出的思维导图法,确定一个中心然后再发散到各个方面,打破定势,创新思维。思考角度方面,我们要学会软性思考,找不同之物的相似点或用“假如”思考,可以运用形象思维,保留本质的现象,集中并强化;运用类比思维,根据两个相类似的事物的对比,以此从某一事物的已知特征来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运用直觉思维,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对问题答案进行判断、猜想、设想;运用隐喻思维,根据本文化带含义对目标事物运用通感式的方法进行生动形象地联想到其他事物。

其次,我们要学习创新思维方式。由于受教育和既往经验的影响,我们的思维接近于线性思维,把认识停留在对事物的抽象而不是事物本质的抽象。为了丰富、强化我们的思维模式以陪养创新思维,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思维。要创新就要敢于挑战过去的权威,通过批判来剔除错误、片面的的认知,以此完善已有的事物、知识。但是批判思维不等于辩论思维、诡辩思维,切勿断章取义,偷换概念,避免思维的对立。批判思维基于逻辑和理性进行正确推理,适用于创新的实践。鉴于批判思维容易陷于对立,运用平行思维则能填补这个缺点,所有人向同一个方向思考,以此避免思维对立。其中经典的方法有爱德华博士发明的六顶思考帽法。可以与之一同运用的还有包容性思维,其并不是崇尚中庸之道,而是对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理论,方法,思路进行整合,以此激发创新思维。但是无论是批判还是包容,无论是从肯定出发还是从否定出发,我们都要主张理性分析,讲求证据,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

最后,从我们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要重视创新思维对我们日常生活,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有意识地去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首先,我们有时要逃离虚拟的网络世界,多观察生活中身边的事物的,分析细节与本质,养成敏锐的观察能力,依此发掘生活中可创新的灵感,并不断尝试,而不是光想不做。其次,我们要培养足够的自信心,创新的第一步是自信,我们要敢于去想象,敢于去实践,要有自身主导的信心,不要轻易地被别人的观点影响,被别人的质疑打倒。再者,我们要敢于尝试,敢于冒险,不畏惧失败,有些领域的创新并没有先例可循,失败是常事,敢于面对失败,积累经验,走向正确的方向,进行伟大的创新。最后,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主观臆断就瞎编乱造,只有在社会实践、实际操作和经历中,创新思维的方法才能得到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思维尤为重要,培养创新思维是我们适应时代之必需,学起来,思考起来,一起头脑风暴,一起创新吧!

第四篇:浅谈创新意识培养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重中之重。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充分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形成技能,以此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主动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一、创设宽松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欲望来自于学习动机,它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要把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自觉主动地学习,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氛围之中,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情绪状态,积极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兴趣,并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它孕育着极大的智慧潜力和创造性萌芽。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旧知联系法、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受到感染;思

维发展活跃;追求知识的主动性得以发挥,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各种与学生相关的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在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尊重他的发言,如有偏差时,要先给予积极的指导,遇到学习障碍时,要适时引导鼓励。如在教学加法的速算34+98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在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情境,并且在课堂上开展了这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兴趣,真正使学生从“事理”掌握了“算理”。

二、鼓励质疑、引导释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能长进。”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从疑入手,巧设悬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疑问学习,在疑问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学习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提出除了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以外,还能不能将三角形补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来推导,或者将三角形先切割再拼成长方形来推导等。对于这些问题和见解,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必须加以鼓励,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创新意识逐步形成。

三、鼓励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学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通过摆、拼、剪、折、量、捏、切、拆、画等活动,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操作、观察、思维、语

言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常规的归纳演绎推理之外,重要的是帮助、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推出计算公式,明确了算理,这样学生学得活,知识扎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求异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索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开放性题目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

另外,一个人知识面越广,知识积累越多,其创新思维就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要学好课本知识,但决不只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生活实践中,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到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性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多个环节互相结合,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识知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让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发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力,发挥每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性人才的伟大使命。

山东省青州市庙子镇七庄小学

朱玉富王志花

第五篇: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之我见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之我见

摘要:课堂教学实质是学科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观念、方法和对教学的设计处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

思维指理性认识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品质,其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严密性、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几个方面。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突破以往的单一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圈子,把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放到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渠道,教师的观念、方法和对教学的设计处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中,我吸取同行们的教学精华,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现就我对现代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众所周知,往往是在学生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就会引发创新灵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创新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有一位老师设计了对面积、面积单位两个概念的复习作为铺垫,然后出示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启发学生说出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数出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由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进一步巩固了可以用面积单位来测量较小的长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然后,该老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求学校长方形大操场的面积,也采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的方法,可以吗?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学校操场那么大,也用面积单位来一块一块地进行测量,行吗?全班同学立即展开激烈的争论,得出了“用这种办法不行”的结论。要测量操场的面积,该怎么办呢?学生陷入了深思!这时,老师发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已萌发,便把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地引导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上。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自觉性就会逐步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真正地学会“数学的思维”。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其核心是善于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展开联想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例如,看到“一年级同学比二年级同学多23人”时,要启发学生联想到:二年级同学比一年级同学少23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又如;计算应用题“一台洗衣机价格是1200元,一台计算机的价格是一台洗衣机的6倍少80元”时,教师可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从不同侧面提出下面问题:(1)一台计算机的价格是多少元?(2)一台计算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元?(3)一台计算机和一台洗衣机共多少元?学生用立体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维是多向的,有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常常是单一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引导,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向。在教学基本概念时,要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概念的实质。如:

如:教学倍数关系时自编应用题“在北湖区教育局举行中小学生运动会上,我校女同学有5人获奖,男同学获奖的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男同学获奖的人数有多少?”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倍数关系。当学生初步掌握线段图之后,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层次,引导学生脱离线段图找出题中的对应关系:女同学:6人—1份;男同学:?人—3份。可直接根据对应关系看出:通用学校和一完小的人数比,把女同学的获奖人数看作1份,男同学的获奖人数有这样的3份,求5的3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以后,在解答应用题:“通用机械厂第一车间生产了9箱零件,二车间各生产了36箱零件,二车间生产的零件是一车间的几倍?”时,就可让学生直接用找对应关系的方法来理解应用题中的倍数关系,从而解答应用题。教师要设计新颖灵活的题目,以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从而开阔了他们的思路,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都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灵活思维的有效方法。

1、一题多说,就是一个问题让学生从多方面来叙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思维更灵活。如“32÷8=?”这道算式就可叙述成:①把32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②32里面包含几个8?③32除以8,商是多少?④8除32,商是多少?⑤被除数是32,除数是8,商是多少?⑥32是8的几倍?

2、一题多变,先以一道题为基本题,然后改变它的条件或问题,使它成为新的题目。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种方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尤为常用。

如,以基本题“果园里有苹果树500棵,梨树35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为例,就可把问题改为:①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梨树比苹果树少多少棵?)②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倍?③梨树是苹果树的几分之几?④苹果树、梨树分别占果园里果树的几分之几?⑤苹果树比梨树多几分之几?(梨树比苹果树少几分之几?)等等。

三、加强概念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数学学习中,对概念(还有符号、公式)的理解和使用,越来越能体现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对概念(符号、公式)加强理解,极大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读到了一篇教学经验介绍,执教者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方式组织学生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出公式。本人认为很可取,稍加整理后奉献给大家。

整个过程分三点:

㈠ 观察:先用电脑显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沿着长边一个一个地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数数看,每排能摆几个?再沿着宽边照前样摆小正方形,数数看,能摆几排?

㈡ 操作探究:学生根据电脑演示过程,进行学具操作,在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上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试试看,可以摆几个?

㈢ 推导结论(电脑演示、学生观察):在这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沿长边摆1个小正方形,正方形对应边长是1厘米,摆2个小正方形,对应边长是2厘米„„,沿宽边摆小正方形,每摆一排,正方形对应宽边是1厘米,摆2排、3排,对应宽边是2厘米、3厘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很快明白:沿着这个长方形的长边每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即长边所含厘米数是5;摆3排,即宽边所含厘米数是3,可以用算式5×3=15求出一共摆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由此推导:在这个长方形里长边所含厘米数×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平方厘米数。从而进一步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通过展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进一步深刻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边长的关系;同时,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就是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反应灵敏,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强化技能的训练,使之在学习时由旧到新、由易到难的“台阶”减少,“跨度”增大,思维效率提高。

例1:(9+6)+(4+1),教师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让学生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9+6)+(4+1)=(9+1)+(6+4)=10+10=20

例2:(30+7)+(50+5),可让学生用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30+7)+(50+5)=(30+50)+(7+5)=80+12=92

例3:(60+9)-(20+7),可让学生用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减,个位数和个位数相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60+9)-(20+7)=(60-20)+(9-7)=40+2=42

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和增强,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就逐步简化或压缩。教师要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例4:20+1-7-3,可让学生根据和减一个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20+1)-(7+3)=(20+1)-10=21-10=11

例5:6+6+6+6+6+6+6+8,,有的学生会用连加法下一步下一步做;有的学生则采用两个数一组相加的方法做,速度都比较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做:过程是:

6+6+6+6+6+6+6+8=6×7+8=50,比较简便;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将8分解成6+2来做,于是:

6+6+6+6+6+6+6+8=6×8+2=50。又快又简便。

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就会逐渐形成。,例如:甲乙两车同时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20千米,乙每小时行10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问A、B两站相距多少千米?先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120×3+100×3或者(120+100)×3。这时,教师巧妙地设疑,进行改编:如果A、B两站之间的路程只由甲车行驶呢?学生陷入了沉思,这时教师继续点拨:如果甲车行6小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恍然大悟,分析得出甲车行驶6小时要超出B站,每小时超出(120-100)千米,3小时就超出3个(120-100)千米),则用120×6-(120-100)×3即是A、B两站之间的路程。教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提出如果甲乙两站的路程只由乙车行驶,那么就应该用90×6+(120-90)×3。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的每节课里都要相应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教学中,要善于将学生考试、作业或课堂答问中的典型错误,让全班学生议论、辨析,去伪存真,提高思维的批判性程度。

例如:一块长方形的纸板,长11厘米,宽8厘米,现在要剪成直角边分别为4厘米、2厘米的三角形,能剪几块?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学生错误列式为11×8÷(4×2÷2)=22(块)。教师可将这种错误解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让他们找病根,开处方,分小组组织学生思考、辨析错误的原因。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这样列式是符合常理的,怎么会错呢?”有的学生说:“长方形的长是11厘米,而要剪成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分别是4厘米和2厘米,它们之间不是倍数关系,所以材料不可能全部用上。”还有的学生说:“这样的题目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剪一剪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统一了认识,弄清了计算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区别,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由一道错题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争论,学生在主动参与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自己的分析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2)小数点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不变让学生抓住“小数的末尾”、“小数的大小不变”、“ 等关键问题进行质疑,达到既透彻理解概念,又诱发质疑问难积极性

不容置疑思维品质主要的几个方面是交融在一起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决不可以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一个教学片断只能侧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某一方面,只有在教学中把各种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在各项训练之中,深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加强师生的交流合作,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前途光明,任重而道远,我将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而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之我见

郴州市通用学校 李儒新 电话 ***

【摘要】:课堂教学实质是学科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观念、方法和对教学的设计处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

思维指理性认识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品质,其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严密性、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几个方面。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突破以往的单一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圈子,把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放到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渠道,教师的观念、方法和对教学的设计处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中,我吸取同行们的教学精华,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现就我对现代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精密逻辑性的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曾在学校订阅的刊物上看到过这样一道题目,原意是:“一张方桌四只角,锯掉一只角,还剩几只角?” 这类题测试的目标不单是考察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我把它“借”来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结果不少学生脱口而出“还剩三只角”。由于受到“4-1=3”定势的束缚,思维单一的学生就得出了这样的计算结果。这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并随着思维的进程画出相应的示意图给他们看(也可以借助实物模型演示),结果出现了同学们没有想到的情况:①沿着对角线锯的话还有3个角;②沿一个角的顶点和其对边上任一点(除两端点)的连线锯的话还有4个角;③以相邻两边各任意一点(除端点)的连线锯的话还有5个角。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目的的加强对考生进行思维的多向性与严密性的训练,有效地防止了解题时出现错解或漏解的情况。

我们知道,许多概念往往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的基础,而后一个概念又是前一个概念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存联系,分辨出从属概念和相邻概念,使学生在考察问题时能够严格和准确,在运算和推理时能够准确无误,形成严密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例如学习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后,列竖式时就会出现如下错误:

⒍ 3 4

7.3 8

×⒐ 5

+ 5 6.

2 ̄ ̄ ̄ ̄ ̄

 ̄ ̄ ̄ ̄ ̄ ̄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区别不同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通过辨析、判断、归类,形成计算的良好知识网络,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就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其核心是善于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展开联想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有效方法。

1、一题多说,就是一个问题让学生从多方面来叙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思维更灵活。如“56÷7=?”这道算式就可叙述成:①把56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②56里面包含几个7?③56除以7,商是多少?④7除56,商是多少?⑤被除数是56,除数是7,商是多少?⑥56是7的几倍?

2、“一题多解”是指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的理解,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好方法。

例: “买一对乒乓球拍20元,买4对送一对,问每对乒乓球拍实际多少元钱?比每对原价节约了多少元钱?”

此题有两种解法;(1)20X4=80

80÷ 5=16(元)--------(每对乒乓球拍 实际多少元钱)20-16=4(元)---------(节约多少钱)(2)20÷ 5=4(元)-------(节约多少钱)

20-4=16(元)--------(每对乒乓球拍实际多少元钱)

3、一题多变,先以一道题为基本题,然后改变它的条件或问题,使它成为新的题目。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种方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尤为常用。

如,以基本题“果园里有李树600棵,桃树200棵,李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为例,就可把问题改为:①李树比桃树多多少棵?②桃树比李树少多少棵?③李树是桃树的几倍?④桃树是李树的几分之几?⑤李树、桃树分别占果园里果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新颖灵活的题目,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鼓励标新立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从而开阔了他们的思路,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三、加强概念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数学学习中,对概念(还有符号、公式)的理解和使用,越来越能体现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对概念(符号、公式)加强理解,极大的拓展学树的几分之几?⑥李树比桃树多几分之几?⑦桃树比李树少几分之几?等等。

生的创新思维。我读到了一篇教学经验介绍,执教者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方式组织学生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出公式。本人认为很可取,稍加整理后奉献给大家。

整个过程分三点:

㈠ 观察:先用电脑显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沿着长边一个一个地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数数看,每排能摆几个?再沿着宽边照前样摆小正方形,数数看,能摆几排?

㈡ 操作探究:学生根据电脑演示过程,进行学具操作,在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上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试试看,可以摆几个?

㈢ 推导结论(电脑演示、学生观察):在这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沿长边摆1个小正方形,正方形对应边长是1厘米,摆2个小正方形,对应边长是2厘米„„,沿宽边摆小正方形,每摆一排,正方形对应宽边是1厘米,摆2排、3排,对应宽边是2厘米、3厘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很快明白:沿着这个长方形的长边每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即长边所含厘米数是5;摆3排,即宽边所含厘米数是3,可以用算式5×3=15求出一共摆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由此推导:在这个长方形里长边所含厘米数×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平方厘米数。从而进一步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通过展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进一步深刻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边长的关系;同时,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就是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反应灵敏,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强化技能的训练,使之在学习时由旧到新、由易到难的“台阶”减少,“跨度”增大,思维效率提高。

例1:(9+6)+(4+1),教师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让学生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9+6)+(4+1)=(9+1)+(6+4)=10+10=20 例2:①(30+7)+(50+5),②

60+9)-(20+7),这两道题可让学生用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减),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减),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①(30+7)+(50+5)=(30+50)+(7+5)=80+12=92 ②(60+9)-(20+7)=(60-20)+(9-7)=40+2=42 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和增强,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就逐步简化或压缩。教师要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

例3:6+6+6+6+6+6+6+8,,有的学生会用连加法下一步下一步做;有的学生则采用两个数一组相加的方法做,速度都比较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做(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将8分解成6+2来做):过程是:

6+6+6+6+6+6+6+8=6×7+8=50,或

6+6+6+6+6+6+6+8=6×8+2=50。

这样计算又快又简便,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迅速增强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下面是我一节数学课的一个小片段:

例4: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20千米,乙每小时行10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问A、B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120×3+100×3 或者(120+100)×3。

接着,我巧妙地设疑,进行改编,问学生:如果A、B两站之间的路程只由甲车行驶呢?学生陷入了沉思,这时我继续点拨:如果甲车行6小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恍然大悟,分析得出甲车行驶6小时要超出B站,每小时超出(120-100)千米,3小时就超出3个(120-100)千米),则用

120×6-(120-100)×3

即是A、B两站之间的路程。教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提出如果甲乙两站的路程只由乙车行驶,那么就应该用

90×6+(120-90)×3。

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效果明显。我深有体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的每节课里都要相应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五、组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在培养学生的智力时教会他们训练他们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找出路,将他们平时在课堂互动中、练习上以及测验时出现的典型错误,让全班学生议论、辨析、合作探究,以理顺逻辑,分类排除,去伪存真,筛劣选优,提高思维的批判性程度。

例如:让学生思考“把20增加它的1/5以后,再减去它的1/5,结果是()”。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都是“20”。这时教师应把这种错误思维展示给学生看,指导他们仔细甄别加、减1/5前后的基数,千万不能以为这样的题目很容易,不然就会大意失荆州。经过组织学生思考、辨析错误的原因,同学们统一了认识,弄清了题意:增加的1/5是20的1/5,而减少的1/5却是24的1/5(因为20增加它的1/5后是24),所以结果不再是20。通过列式20×(1+1/5)×(1-1/5)计算,得出正确的答案为19又1/5。

由一道错题激发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产生兴趣,又耐心引导他们主动的参与找错、议错、辨错、改错,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不容置疑,思维品质主要的几个方面是交融在一起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决不可以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一个教学片断只能侧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某一方面,只有在教学中把各种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在各项训练之中,深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加强师生的交流合作,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前途光明,任重而道远,我将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而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

下载培养创新意识锻造思维品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养创新意识锻造思维品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作文备考---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高考作文备考学生独立思考精神 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内容提要: 我在中学JIP实验研究中,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以及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精粹和西方现代教育教学论的思想,以......

    浅谈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创新意识,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先培养其创新意识。研究显示,人类有80%的潜能被埋没。我们应该千方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充......

    培养个性,创新思维

    培养个性,创新思维 ——语文课外阅读中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内容摘要】: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然而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显......

    思想汇报:培养创新思维

    思想汇报: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毛泽东思想就是创新思维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毛主席等老一辈革......

    浅谈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先培养其创新意识。研究显示,人类有80%的潜能被埋没。我们应该千方百计挖掘员工的潜能,充分鼓励员工大胆......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本文通过讲述创新思维的来......

    创新思维的培养。

    加强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内容摘要】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主要从“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鼓励自主合作探索,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浅谈新时期领导干部创新思维的锻造(精选5篇)

    浅谈新时期领导干部创新思维的锻造2010-09-16 15:33我们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十七大报告中又特别强调: “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