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时期领导干部创新思维的锻造
浅谈新时期领导干部创新思维的锻造
2010-09-16 15:3
3我们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十七大报告中又特别强调: “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因此,新时期领导干部应抓住创新这一核心素质,努力增强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决策和执行水平。本文试从创新思维的特征及锻造方法等方面浅谈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思想材料,去发现和创新新事物的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创新思维,是指在领导干部的思维过程中,没有有效方法可直接套用,不存在确定规则可供遵循的那些思维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领导工作实践中,凡是领导干部能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做别人所未做,勇于除旧立新的思维活动,均属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范畴。
(二)创新思维的特征
一是新颖性。创新思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思维的新颖性,也就是思维的新颖和独特程度。创新思维在遇到某些问题不再依据常规的方法去解决,必须进行创新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全新的思维成果,这种思维成果应是率先的、前所未有的,而不是在人类以往的认识内已有的。
二是求异性。创新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这一特征,贯穿于创新思维活动的始终。所谓求异,其一是求同中之异;其二是求独到之异。
三是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也就是说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灵活、不固执成见和习惯程序,能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灵活性是创新思维的根本性特点,可以说,它是创新思维产生的源泉。领导干部只有具有灵活机动的思维能力,才能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思维效率。
二、创新思维的培训
(一)突破思维障碍
突破思维障碍即要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日常生活中,思维定势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每天碰到的90%
以上的问题。但是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思考,不利于创新。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
因而在实践活动中,要锻造自身的创新思维,就应突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定势是指:在思考有待创新的问题时,要有意识的抛开头脑中思考类似问题所形成的思维程序和模式,敢于开发新思路。我们在进行创新活动时,要有意识的抛开以往思考这些问题时的习惯,警惕和排除它对寻求新的设想所可能产生的束缚作用。
(二)扩展思维视角
1.思维视角的概念
人的思维活动不仅有方向,有次序,还有起点。在起点上,就有切入的角度。实际上,对于非常重要的创新活动来说,这个起点和切入的角度非常重要。我们把思维开始时切入的角度,叫做思维视角。
2.扩展思维视角的方法
(1)改变万事顺着想的思路。大多数人对于问题的思考,都是按照常情、常理、常规去想的,或者按照事物发生的时间、空间顺序去想,这就是所谓的“万事顺着想”。在许多情况下,顺着想就只能是一种常规的思维方式,要想进行创新思维,就得有意识的改变万事顺着想的思路。
(2)转换问题获得新视角。即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疏问题熟悉化和不能办到的问题可能化。
(3)把直接变为间接。即先退后进、迂回前进和先做铺垫,创新条件的方法。
3.思维视角对于创新的重要性
(1)事物本身都有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就能更加全面地接近事物的本质。
(2)世界上各种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周围其他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观察研究某一未显露本质的事物,可以从与它有联系的另一事物中找到切入点。
(3)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趋势有多种可能性。
三、新时期领导干部锻造创新思维的几个方式
首先要加强学习。知识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获得经验的总结,无论书本上的知识,还是经验形态的知识,都体现了人类对外部世界事物的认识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加强知识积累;凭借丰富的知识,人在思维时可拓宽思路,开辟创新性设想的广阔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成果卓著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他们的创新性活动无不同渊博的知识储备有关。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时,读过和作笔记或摘录过的书就有
1500多种。达尔文在创立进化论之前,花费了27年进行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人类文明大师们的这些事例,有力地说明了创新思维同知识积累之间的有机联系。
知识是力量的源泉,也是创新的基础。学习能力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提升文化素质。不仅仅要学习现代科学知识,还要探索古人哲学思想。如老子的 “无为而治”、孔子的“仁政” 理念都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培养运用政策法规能力。“法无禁止则自由”,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政策和法规的研究,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在学习中积累经验,在学习中丰富内涵,在学习中提升创新能力。
其次要弘扬实干精神。实践出真知,实践也出创新,务实苦干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积极倡导 “行胜于言”的理念,言之易,行之难。因而,我们必须在实干中探索,在实干中提升,在实干中创新。
三是要有效地开发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培养的。为了有效地培养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动机和意图。它是创新思维的出发点,也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思维的必要准备。
2.掌握创新原理;创新思维有规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发也是有规律的。为了开发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应该遵循一系列基本原理。包括:陌生原理(要求领导干部带着陌生、好奇的眼光去审视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即使是熟悉的事物也不例外)、进攻原理(指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主动权。创新思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不是为适应环境而做出的消极被动反映,它需要探求新成果,主动进取的精神)和开放原理(人们的思维不同于物质,但是,又同物质世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创新性思雄的开放原理,要求人们在思维时把头脑从封闭体系中解放出来,保持一种流畅的开放状态,加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交流,促进思维的发展)。
3.注重创新技法;创新技法和创新思维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创新思维是创新技法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技法是一些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是开发创新性设想的有效手段。
4.发展协调智力结构;(1)丰富想象力。想象是创新的源泉,领导干部要想强化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丰富自己的想象力。(2)锻炼联想力。联想力是领导干部进行创新思维的宝贵财富,所谓联想力在这里是指领导干部从某一事想到另一事。领导干部的联想力要靠联想网作为基础。这样在领导思维活动中,才能使联想力活跃,得心应手。(3)强化洞察力。洞察力较强的领导干部,常常能敏锐地发现别人尚未意识到的问题,能迅速而又准确地找到问题的本质。因此,强化洞察力对于领导干部捕捉到创新思维课题、寻求解决问题办法相当重要。
5.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创新思维模式,除了领导干部自身因素外,还有环境条件。环境的实际需要不仅是一切开发创新思维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也是一切领导干部创新思维的归宿。这种实际需要在无形之中给领导干部加上了职位上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感,从而迫使领导干部另辟新路,重新构思,直至思维成果满足领导干部的需要。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
领导干部创新思维过程。
人的创新力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单位如果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就会给它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创新一个开放、活跃、安全、愉快、平等的环境,就会使每一位成员发挥出潜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因此,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将极大地促进领导干部创新思维潜能的发挥。
总之,领导干部只有通过长期积累知识经验、训练智能、磨练素质、并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才能,丰富自己的创新理念,提高自己适应新时代新环境的能力。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杨 明巴中市巴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第二篇:培养创新意识锻造思维品质
培养创新意识 锻造思维品质
-颍泉区行流镇三义中学
李雪影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要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大力培养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国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语文素养的重任。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意识,是指在各种活动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它是思维中诸多因素的优化组合,具有有序、独特、变通的特点。是形成创造能力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创造性的特征。他们不再象小学生那样唯书、唯师、唯上、唯考,师云亦云,书云亦云,而明显地表现为好疑、好问,喜欢争辩,又往往不满足于老师的讲述和现成的结论。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 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尝试创新模式的教学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而不是模仿他人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不刻意要求学生与教师思维程序一致,不刻意要求一个学生的答案与其它学生一致,要允许学生尝试,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因一时的“发现”或“成功”而欣喜若狂。这不是技艺和方法问题,而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富饶的土壤。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去创新。
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其次,要注意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要为每个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气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还是异想天开的创举,都应该给与鼓励,保护每个学生创造精神。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同时允许每个学生随时改变自己说法和做法,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教师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思维,真诚地认识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常言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的情感才会活跃,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创新的火花才会不断地闪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2 空间,为学生开辟实现创新意识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
二、充分发挥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的 环境,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加工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画面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 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角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尔搴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学作品中,思维空间的存在,期待着学生 的参与,召唤着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觉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要利用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和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更丰富、更充实。因为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如《孔乙已》结尾处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怎么死的?读者不得而知,从孔乙已爬出酒店到孔乙已终究一死之间,鲁迅留下空白,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已的性格和境况,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究孔乙已之死。通过填补空白,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天马行空或自由驰骋,还有助于学生进入领悟作品的更高层次,增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优化教法,培养创新能力
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是以其独特个性培养与发挥为必要条件。很多研究表明,个性的发挥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成正比。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特长,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身条件的教育,都能主动发展个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又是班级统一授课,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语文活动课丰富多彩,恰好弥补这个不足,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某种特长和爱好提供了场所。这样,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发 展其特长,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由此,教师应致力于指导学生利用课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项语文活动,建立起课内外相沟通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到课外去发挥其特长。如通过开办“书法”“写作”“演讲”“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通过自编自导节目,自办刊物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特长得到了发展,进而促使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创新是想出新办法,建立新理论的活动,但创新又是从模仿开始的,不管教师承认与否,教师本身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示范作用。示范是促成学生创造的动力,启动创新教学要在教师示范上下功夫。
一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教学。众所周知,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但如果上什么课都有既定模式,在上课之前,学生就知道了教师要上什么课,如此上,又怎么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呢?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语文实验室”“语文活动课”“读写实验室”等富有创意的风景的出现,就是广大语文教师敢于自我否定,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无言的创新活动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二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如何创新的,并给予创新思维的方法指导,如笔者常将自己教学所得内容诉诸文字,念给学生听,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学生明白了创新并不高深莫测,只要敢于探索,就能把创新的潜能转化为 现实能力。笔者还把阅读教学目标划为三个层次:表层――字释词,感知文章内容;浅层――引导学生探索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深层――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教材。阅读过程实际就分为三个步骤:整体把握――微观分析――鉴赏评价,三个步骤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感知到理解再到创新,在创新活动的环节再给学生方法指导。比如,在具体的鉴赏评价活动中,我挑出作品中一些不确定的空白,或作品中特色和不足点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先让他们接触一些相关资料,包括前人的评价,为他们提供思考的背景和驳难的材料,进行聚合思维,然后要求他们开拓思路,多角度思考,引发发散思维。这时指导学生不能满足于此,应对“求异”“发散”到的结论进行整合,使之形成新的思考起点,通过聚合――发散――聚合――发散,多次循环,就迸发出了最富创意的见解,得出最富创意的结论。这样,通过教师的种种示范,就逐步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思维,从而为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1、读前重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的问题。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矛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
2、读时重“悟”。无论是学生的“疑问”和“感悟”,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3、读后重评。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 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语文中的作品有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有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还有的激情奔放,让人抨然心动,十分适合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同时,在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语言的功能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延续,更是人文精神的传递。所以语言包涵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使学生创新性人格培养具有丰厚的营养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和方法,给学生以良性的智育刺激,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其创新潜能,才能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多给学生自主表现和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要创设民主学习的氛围。而要达到这两个要求,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上允许学生插话插嘴,质疑问难,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敢于求异、敢于创 新。教师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相信自我,充满自信。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告别轻车熟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第三篇:领导干部创新思维探析
我们面临着区域竞争的严峻考验。区域战略、区域制度创新在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而有否创新思维,是其中的关键因素。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从哪里来?
一是从民众中来。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植根于“草根”之中,心中有百姓,主意自然来。只有与民众的发展观相一致,领导班子的聪明才智才会源源不断。温州市的领导干部一任接一任,融
入民众,坚持发展私营经济,才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温州模式来。
二是从学习中来。激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就发展环境而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由一国经济向世界经济变,由农业、工业经济向农业、工业、知识经济并存变;就竞争特点而言,由胆识主导向智慧主导变,由资源主导向特色主导变,由速度的主导向可持续发展主导变。在这个应变则兴则存,不变而衰则亡的年代,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而新思维只能从学习中来。从学习市场经济中看到趋势、看到差距;从学习先进中提炼经验、产生主意;从学习新知识中吸取营养,激发灵感,把握未来。
三是从调查思考中来。调研重在思考,没有调查的思网考是瞎想,而没有思考的调查则是闲逛。我们处于一个“经营思维”的年代,新思维是当前最紧缺的资源。思维是一个领导班子最重要的产品。什么是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维?所谓全局性,即对全局、对世情、国情、省情和周边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去思考自己如何生存和发展,去研究自己的个性,而不是照着上面的文件去添添减减,沿着领导的思路去阐释发挥,模着别人的经验去照抄照搬;所谓前瞻性,就是考虑问题要研究今后10至20年的发展趋势,从动态的发展中运用超前思维考虑现在该怎么办;所谓战略性,就是研究创造自己的优势、特色,打造出别人不能替代的东西。沿着与别人趋同的路去走,“马太效应”就会显效,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第四篇:用创新的思维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用创新的思维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主义事业要兴旺发达,国家要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要振兴,则必须把全体人民教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这就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行政干部,要把一个部门或单位搞好,则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一个基本途径。
政工干部主要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有力武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鼓舞群众,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的精神去凝聚群众的力量,激励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奉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如果放弃思想政治工作,人们不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就不可能与党中央思想一致,步调一致,目标一致,就不会有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奔小康的局面。党的领导也就不可能在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各部门中得到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领导作用在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单位的体现和党的总任务、总目标的具体落实。政工干部所从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任务的根本保证,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所以说,政工干部要想有所作为,得到社会认可,就要积极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不断锻炼自己和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树立创新意识。
一、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创新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基本前提是观念创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要坚持辩证思维,批判地继承传统观念,科学地借鉴和吸收外来观念,推陈出新,融会贯通;要站在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吸收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思考现实社会的最新问题;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树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不断强化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观念,自觉确立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前面的超前意识,努力形成效益观念、利益观念,公开平等民主观念等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
观念创新要明确鉴别观念新旧的标准。这就是要看这些观念是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是否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
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创新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的创新,二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对所传播灌输的思想观念的创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树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应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做到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相统一,提高思想认识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相统一,调动人的积极与发挥人的创造性相统一。
2、进一步强化服务观念,在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创新中,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进一 步强化服务群众的观念,要努力把服务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统一起来。
3、确立超前意识。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满足于对已经发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的疏通和化解,而应当努力把群众思想认识问题发生变化的规律,抓住思 2 想认识问题产生的源头,通过超前教育和有效预防,减少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要科学合理决策,减少人为制造的思想问题,要加强信息搜集和预案研究,及时解决群众在突发事件中的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廉政建设,尽量避免少数领导 干部的腐败行为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4、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一是确立“市场”观念,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群众需要不需要,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标准,要接受这个“市场”的检验和调节。二是树立效益观念,就是既要讲投入也要讲产出,既要重视长远效益,间接效益,也要重视眼前效益,直接效益。三是强化利益观念,就是关心群众 利益,实现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的观念。四是树立公开、平等、民主的观念,做到办事透明,人格平等和尊重民意。五是树立信息观念,就是树立扩大信息交流,加强信息引导,积极提供信息服务的观念。六是树立系统论的观念,就是注重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观念,即做到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重点,在宏观把握中注重微观,在服务大局中创造特色,在关心群众中引导群众。
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是为了更完整更有效地保证这个内容体系的实现,并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内容体系中的某些方面,某些环节,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人的需求,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把领导干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
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
方法创新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支撑。改革开放的社会条件,迅速发展的经济、科技、文化事业,广大干部群众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日益开阔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都为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手段、途径、渠道、载体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任务、内容和对象发生的新变化,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新手段、新途径、新渠道和新载体。
方法创新主要包括: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善于组织集中性的宣传战役,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重要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和内容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渗透在各个方面和环节。注重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思想教育融入经济、行政、法律、管理之中。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解决思想问题的重要环节,坚持加强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与改善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积极借鉴心理咨询的方法。
四、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就是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创造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科学、实用而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是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的有力支撑,是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运用于实践之中的桥梁,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要着力做好:构建领导与检查机制,构建 4 动力与激励机制,构建预警与防范机制,构建各类信用与群众参与机制,构建疏导与养成机制,构建学习与培训机制。通过机制建设,切实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使各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作用进一步发挥,合力进一步增强。
政工干部担负着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繁荣任务,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一方一地经济发展的快与慢,各项事业的兴与衰,社会局面的治与乱和基础组织的强与弱,所以新世纪呼唤创新型的政工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积累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形成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深刻的思想见解,大力倡导:要政治清醒,不要迷失方向;要善待群众,不要忘掉根本;要勤政为民,不要忘记宗旨;要求真务实,不要虚妄浮躁;要开拓创新,不要墨守陈规;要服从大局,不要各行其是;要团结共事,不要貌合神离;要清正廉洁,不要以权谋私。做到关心人,理解人,体谅人,具备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探索精神,真正用创新的思维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一个新世纪合格的政工干部,圆满完成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唐山市人民医院
王宝利 2005年12月8日
第五篇:创新思维
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具体体现。目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在拼命地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国际间呈现出激烈竞争的态势。其实质就是各国之间创造力的竞争。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创新的结果。创新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笔者就如何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加以探讨。
一、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及特征
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许多重要特质。关于思维的涵义,当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它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突破固有的逻辑通道,以新异、独创的方式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这种思维与其他思维的区别,在于它提供了新颖、独特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其特点是新颖性和价值性,由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文化程度高,身心发育已基本成熟,其创造性思维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多向和求异性。2.突发和跨越性。3.整体和综合性。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思4.广阔和灵活性。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需要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强调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社会的发展进步一刻也离不开人才,不论是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国际(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现代技术为核心。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其核心在于创新。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谁先抢占科技的制高点,谁就能在经济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人类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知识超速积累,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正发生迅速变化。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和迅速发展的国际互联网络已逐步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可以触及到世界的每一角落。“人类生存空间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必须学会选择和创新,不断在超越、创新中生存和发展。这也就要求培养人的教育必须适应这一严峻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二、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显示出无数的魔力,怎样培养自己的创造性
思维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
1·强化知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根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晶。知识不仅是人们行动的向导和指南,而且其本身又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和创新价值。知识是人们能力发展和精神成长所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知识水平与创新水平是一致的,真正有水平的创新人才需要接受更丰富的知识。2·树立自信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在驱动力自信是成功的基础,具有高度自信的人意味着一个人信任和尊重自己,缺乏自信心意味着对自己的轻视、自卑,对自己采取否定的态度。自信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成功。
3·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
4·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是进行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大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丰富的想象力,不善于举一反三地联想,就不可能有所创造。,想象力和个人的知识水平紧密相联。大学生应当在学习中,不断地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培养高度的想象力, 5·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关键人的一生有无建树,不只决定有无创造性思 维,更决定于一个人有没有一往无前、百折不回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说,创造的一分成功,是用九分失败换来的。具体措施
1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选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尤其是对于跨专业的科目,可以营造文理工交叉的学术氛围。而理工科的学生,由于平时的教育过于重视严谨的作风,缺少活泼的气质,很容易因为专业面狭隘、缺少人文精神养的熏陶,眼界不高,以致难以胜任适应面广的创新工作。但是许多学科可以弥补学生的这一缺憾,比如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像力。
二、改善环境,营造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大舞台
(1)办好图书馆,拓宽大学生知识面纵观科学史在各个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多数是由本专业以外的人取得的。一个人的知识越广博,潜在的创造力就越丰富。高校除教师给学生授好课外,还应重视第二课堂———图书馆的建设。一切从方便学生着想,创造一切条件,如开架借阅、增加阅览座位、延长开馆时间、开展导读讲座等。来增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并鼓励大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摆脱知识专业化,对个人知识结构的束缚,在不同的领域里寻找专业发展的突破点。
(2).变同步的班级授课制为灵活的学分制
统一的学习内容、一致的学习步调、同样的学习要求容易扼杀多样性和个性,也会扼杀创造性。而灵活的学分制能够克服这些缺点,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
(3).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方法是以所谓标准答案来评价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不利于鼓励学生提出多样性的答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考试方法。对大学的考试来说,有必要对专业课的考试分成两部分———知识型或理论型的闭卷和智力型或实践型的开卷。同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要做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