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本文通过讲述创新思维的来源,让人理解创新思维其实就在身边,只是你没没发现而已。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就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让人更好地去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来源培养
一 创新的来源
(一)交叉学科的开设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交叉的学科,是当今社会的需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今的学科是交叉的,学习除了要思考问题之外,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应变。有时考虑医学问题时,我们可以将物理或化学中很基础的问题与之巧妙联系起来,好好分析,认真思考,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而在我们考虑物理或化学问题时,往往都要考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问题产生的影响,如果忽略,有时就会得到错误的结果,以前所作的努力都会白费。而交叉学科的开设,让我们更广泛地去学习到其他领域的知识,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地开阔,我们的头脑也更好地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好地学到思考的能力,学到动手能力,学到与人相处的能力。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我们的思维会得到质的发展,思考能力也会大大的提高,从而对一些问题的探究就不会单单局限于一个方面,我们会联想到各个方面,从不同的地方入手,有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是创新的来源。不拘泥于单个方面地去思考问题,敢于去想,敢于去做,这是交叉学科带来的好处。因此,重视交叉学科,有时创新的灵感就会浮现。
(二)不同专业的人的交流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我们都有同感,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交流中,会突然打开困尧多时的问题谜团。在交流的时候,也许你什么都没有听进去,但却使你有了一个“想法”,那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说白了,这个想法的产生,其实就是在别人交流的刺激下,自己所谓灵感的爆发。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要重新学习一个专业可能很难,但通过不断的交流,就会对这一学科产生进一步的理解,我们的思维也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因此,跟不同专业人员的交流可能是获得创新思维更有效的一种方式方法。
(三)接触新的领域也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刚刚进入一个新坏境,我们一般都会对周围环境特别的关注与好奇。而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我们也会对这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正因为好奇,所以才会去接触它,才会去研究它,才会去学习它。经过不断的探究观察与学习,我们就会对这个领域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与加深,我们的头脑也会得到充实的知识。有时不断地探究观察与学习就会得到新的发现。
(四)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许多科研课题都是在开题论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结果,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结果有时候刚刚和我们预想的结果相反,或出现我们根本就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然而,这很可能才是问题的真实结果。因此,此时千万不要简单的以为这是实验出了错,或者是意外,而应该想到这有可能就是新发现的开始!是创新性发现的苗头!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该重复实验,确认所谓的“意外”究竟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还是一些干扰和假相,一旦经实验确信正确,那就可能是很好的一个出发点。重视实验过程中的微小错误,不断地实验,你可能就会得到重大的发现。这也是创新的一个来源。
二 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应是高校重视的一个课题,也应引起个人的思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而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其一 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其二是创造思维能力;其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的基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到底的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如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我说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二)、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 聚合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又称辐合思维、收敛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当前,各级学校比较重视求同思维的培
养而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如有的教师往往按照一张标准答卷给分,而学生也往往按照固有的一个答案回答问题。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通过这种办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积累型的学生。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所以应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想象。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陆九渊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就要提出来,先不管它的对与错,提出来就证明你学会带着思考去学习,你的思维也会得到发展。没有疑问的学习,是不正常的学习,有疑问而不敢提出来的学习,是不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带着疑问学习,勇于提出疑问,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到我们学到了什么,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就会引起我们的求知欲,我们也会不断的思考,不断地探究,我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提出了疑问,我们还要大胆的想象。这里的想象不是空想,也不是幻想,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大胆的想象,是你不但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大胆的想象,你就不会有创新,勇于想象是造就成功的基石。
参考文献:《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应用研究》研究报告中国著名教育家及思想—经典教程百度文库
第二篇: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适应时代发展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创新思维俨然成为当下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事情”,创新 = 新颖 + 有价值,创新既不是刻板意义上的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也不是无意义地改造,而是对原有事物的功能和用途进行提高,升级,使其对社会有价值,才算的上是有实际意义的创新。创新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把创新思维变成一种习惯,将创新融入日常生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首先,我们要突破心智枷锁,打破定势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国外某研究表明,儿童的创造力最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创造力却在不断减退。循规蹈矩的生活经验,略显刻板的应试教育是我们容易形成定势思维。当我们陷入心智枷锁、定势思维时,我们应该学会运用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来开拓思考方向,从目的逆向推演出开始的方法可以打破定势思维,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且,我们还可以灵活运用学到的方法,比如由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用集体的智慧发散思维激发创意;“智慧墙法”,大家匿名,独立地写下自己的想法,然后收集,整理后贴到墙上,最后大家再交流讨论,以此避免不同想法之间的影响。还有东尼·博赞在二十世纪提出的思维导图法,确定一个中心然后再发散到各个方面,打破定势,创新思维。思考角度方面,我们要学会软性思考,找不同之物的相似点或用“假如”思考,可以运用形象思维,保留本质的现象,集中并强化;运用类比思维,根据两个相类似的事物的对比,以此从某一事物的已知特征来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运用直觉思维,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对问题答案进行判断、猜想、设想;运用隐喻思维,根据本文化带含义对目标事物运用通感式的方法进行生动形象地联想到其他事物。
其次,我们要学习创新思维方式。由于受教育和既往经验的影响,我们的思维接近于线性思维,把认识停留在对事物的抽象而不是事物本质的抽象。为了丰富、强化我们的思维模式以陪养创新思维,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思维。要创新就要敢于挑战过去的权威,通过批判来剔除错误、片面的的认知,以此完善已有的事物、知识。但是批判思维不等于辩论思维、诡辩思维,切勿断章取义,偷换概念,避免思维的对立。批判思维基于逻辑和理性进行正确推理,适用于创新的实践。鉴于批判思维容易陷于对立,运用平行思维则能填补这个缺点,所有人向同一个方向思考,以此避免思维对立。其中经典的方法有爱德华博士发明的六顶思考帽法。可以与之一同运用的还有包容性思维,其并不是崇尚中庸之道,而是对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理论,方法,思路进行整合,以此激发创新思维。但是无论是批判还是包容,无论是从肯定出发还是从否定出发,我们都要主张理性分析,讲求证据,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
最后,从我们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要重视创新思维对我们日常生活,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有意识地去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首先,我们有时要逃离虚拟的网络世界,多观察生活中身边的事物的,分析细节与本质,养成敏锐的观察能力,依此发掘生活中可创新的灵感,并不断尝试,而不是光想不做。其次,我们要培养足够的自信心,创新的第一步是自信,我们要敢于去想象,敢于去实践,要有自身主导的信心,不要轻易地被别人的观点影响,被别人的质疑打倒。再者,我们要敢于尝试,敢于冒险,不畏惧失败,有些领域的创新并没有先例可循,失败是常事,敢于面对失败,积累经验,走向正确的方向,进行伟大的创新。最后,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主观臆断就瞎编乱造,只有在社会实践、实际操作和经历中,创新思维的方法才能得到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思维尤为重要,培养创新思维是我们适应时代之必需,学起来,思考起来,一起头脑风暴,一起创新吧!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思维培养的论文
浅谈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开发创造力,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我们时代的要求,而作为教师,更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即培养全面发展且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接班人更应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过去,我们的教育是传统的,我们一直遵循“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从孔子到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这种千古不变的真理下调教出来的。纵观我国这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我们国家有几个?为什么我们以前有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而现在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难道是中国人的智慧不够吗?不,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环境不好,重视了学生的知识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们就不难找到答案了。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开拓人类知识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超越”,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创新思维通过有创见的思维活动,不仅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能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高度发展、高度活跃的创新思维。当前全国上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它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成绩只能代表学习的一个方面,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再以分数给学生下结论。尽管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但我们在观念上应更新过来。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实在实际教学中任何学科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更是重中之重。
一、教学中要做到鼓励激情,目标适中。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适当的目标,又能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的《小站》时就根据“小站的设备简陋”这一内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五年以后的小站又将是什么情景?”这时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有的大胆幻想,有的是根据自己见过的火车站来设想,这时我就表扬了他们的敢于创新,让他们逐个到前面来说,同学们都踊跃参加。接着我又提出:“现在小站的设备先进了,我们的工作态度又将如何?”同学们有了前面的学习气氛,话匣子就一下子打开了,然后我总结了他们的发言:一种是以前的小站,但热情的服务却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另一种是设备先进了却不与旅客见面,不再动手修假山、造喷泉了。最后请同学们根据教师的提示讨论一下这两种做法的优劣。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许多同学见解独特,富有创意。
二、重视思维的过程。
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也就是说,除了智力有障碍的人外,一切正常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我们要求学生有创造力并不是要他们都成为天才、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而是要通过训练,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虽然不能象杰出人物那样有重大成果,但是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具备了成为杰出人物的可能。因此,我在教学中是重思维的过程,而轻结果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有时提出的问题却很有创造性,而我们多数教师都让这创新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认为本堂课与这个问题不相关,就不讨论,这样就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可能给这位同学造成终身的自卑心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认为讨论、提问会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完成,又与教学任务不相关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有位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水那么深,那么多的建筑是怎样建成的呢?本来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也并不困难,但我没有拒绝学生,而是布置一个作业:叫学生用三天的时间查找有关的资料,自己找答案。三天以后许多同学找来了各式各样的资料,我也准备了一张录像片。通过看录像片再讨论,同学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更加深了对威尼斯的理解。这一课同学们可能终身不会忘记。
三、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通常用来形容想法离奇、难以实现的事情。但人类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和异想天开密不可分的。因此,不要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异想天开的提问或回答是调皮、在故意气老师。即使是异想天开,也应给予鼓励,毕竟它是孩子头脑中思维的结果,更是创造思维的信号。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是写一个小动物,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来写。有位同学就问我:“老师,人是不是小动物?”这样的问题可能多数老师都会生气,但我却笑了笑,温和的对他说:“你说呢?”这位同学说:“老师,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人只有一、二百斤,肯定是小动物。”这样的回答你不能说他是错误的,真是有点异想天开。我就说:“就按你说的去写吧。”第二天我看到了他的作文:人自以为是地球万物的主人,仗着人多势众,仗着会制造工具,舒服地生活着,却把其他动物赶尽杀绝。要知道你们人也是动物,和老鼠相比,可能会吓死它们。但是在鲸的面前,人却小得可怜……像这样有创新意识的文章我就一下子给了满分。从此以后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说话能力大大提高,创新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可见异想天开也不错。
四、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如果他摹仿的老师是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那么学生也会像老师一样不自觉的学习创新。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哪怕不下一百次地强调创新的重要,也不及实实在在的一次创新来得直接。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楷模作用尤其重要。教师提的问题要有创意,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回答几个答案,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具备创新意识。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这就是教师榜样作用的效应。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才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才不至于出现连衣服都不会洗的专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创造力资源。但我国目前的创造力开发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达到70%到80%,而我国仅为30%左右。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8.4%,只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发达国家的九分之一;每十万人中被收录的科技论文,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00篇以上,而我国不足3篇;每十万人中申报专利数,发达国家达到100件以上,而我国不足10件。事实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质上是科技知识、创新及其转化能力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质量及人才创造能力的差距。知识经济的出现,21世纪的到来,为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创新的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创新的中国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力水平、创造型人才将成为维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兴衰的关键。
第四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创新思维、塑造健康人格是当今教育和教学正在研究的重要问题。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应该说,这一评价是切中时弊的。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如何失去的呢?这当然从教育本身找根源。学生学习负担沉重,教师教学形式单调,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机械模仿式的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内容没有根本改观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近几年来试题、中考题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粗浅认识。
创设情境、设疑启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浓厚兴趣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疑”在心理学中称为“怀疑感”,它是对现有理论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怀疑是未来人才不可缺少的可贵心理品质,而引疑的关键是教师善于设疑。宋代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成功地创设情境,教师不断给学生思维的契机,处处设疑、激疑、释疑,不断促使学生强烈的需要和动机,从而改变被动状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
如“幂的计算”一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将一张0.1mm厚的白纸对折30次后,请估计一下它的高度,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6cm,有的说7cm……,于是,我说,我们学习了“幂的计算”,再计算一下它的高度,你定会瞠目结舌。怀着浓厚的兴趣,在一种无形力量的驱使下,个个认真听课,而且很快掌握,验算结果,大吃一惊。问题太诱人了,数学真奇妙,学生由衷地感叹道。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净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如在“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中可以设计一道这样的思考题:世界上因为有了圆的图案,万物才显得富有生机,以下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图形中都有圆:
它们看上去是多么的美丽与和谐,这正是因为圆具有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性。
(1)请问以上3个图形中轴对称图形的有,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分别用上面3个图的代号a,b,c填空);
(2)请你在下面的两个圆中,按要求分别画出与上面图案不重复的图案(草图)。(用尺规画或徒手画均可,但要尽可能明确些,美观些)
这类问题往往没有明确的探索方向,需要学生对具体问题仔细分析来寻得,学生中有种种不同的回答,种种不同的创新。能引导学生把知识串联思考,充分展示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探索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为这一类问题是在给定条件下探索不明确的结论或由给出结论探求满足该结论所需要的条件;并且在同一条件下往往可以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得出同一结论的条件也往往不只一种;证明一个结论的方法也往往不只一种。
例2 已知直线y=-x+4与x轴、y轴分别交与点A、B两点,P点的坐标为(-2,2),求△PAB的面积?
对与这个问题不同的同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在解完求△PAB的面积后让同学进行了反思归纳:已知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求三角形的面积有几种方法、如何解?
方法一:直接计算法。计算三角形的某一条边长,并求出该边上的高。方法二:分割法。选择一条或几条直线,将原三角形分成若干个方便与计算面积的三角形。方法三:补形法。将原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若干个特殊的四边形或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或差。
这些方法、结论虽然存在着差异,但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同时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个方法和结论,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培育新问题,提高创造性思维
把经过调整组合而成的新的结构,新的题型称为新问题,如开放题,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等。学生对培育新问题的解决实质上就是创新能力的体现。作为教师精心创设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能自觉调整或改变原有的认识结构,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思维的质量。而且开放题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动手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思维自由驰骋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发散,拓宽。
例3 如图a,一个圆形街心花园,有3个出口A,B,C,每两个出口之间有一条60米长的道路,组成正△ABC,在中心点O处有一个亭子。为使亭子与原有的道路相通,需再修3条小路OD,OE,OF,使每一出口D,E,F分别落在ABC的三边上,且这3条小路把正△ABC分成3个全等的多边形,以备种植不同品种的花草。
(1)请你按以上要求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案,将你设计的方案画在图a,图b中,并附简单说明;
(2)使3条小路把正△ABC分成3个全等的等腰梯形,应怎样设计?请把设计的方案画在图c中,并求出此时3条小路的总长;
(3)请你探究出一种一般方法,使得出口D不论在什么位置,都能准确地找到另外两个出口E,F的位置,请你写明这个方法(图d供你探究时使用);
(4)你在(3)中探究出的一般方法适用于正五边形吗?请你结合图e予以说明。这种方法能推广到正六边形吗?(北京市朝阳区中考题)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因此笔者认为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最重要的课题是如何从以“例题教学”为核心的传统数学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数学教育。
第五篇: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途径初探论文
【摘要】初、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英语创新教学的核心。教学实践中应以优化设计思考训练题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活化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途径
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均将“发展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英语创新教学的核心。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优化设计思考训练题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活化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设疑启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通过编制句子理解题、阅读理解题、课文讨论题等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培养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Lesson 39(JBII)后,让学生回答“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再收集答案,学生可能从不同角度作答:A.He wants to climb up to the 15﹖h猣loor on foot,because he wants to do some exercise.B.He is not tall enough.He can’t reach the button for the 15﹖h猣loor.C.The lift doesn’t stop at the 15﹖h猣loor.等;学习Lesson 22(SBI)后,学生都了解建造新汽车厂后所能带来的好的结果,但教师还可让学生讨论“What will be the results besides those mentioned in the text?学生讨论后,提供的答案可能有:A.Maybe the streets will be busier and dirtier.B.Maybe the air will not be so clean.C.Maybe there will be some social problems.”等等,通过这类思考训练题的设计,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活化思维。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因循守旧,受思维惰性和刻板的影响较大,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习惯,活学活用。通过设计一些训练题,让学生一题多解,一题优解,最大限度地以旧引新,以新复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常用的题型有一词多义、一句多译、句型转换等。例如在初三学习完成时后,可让学生翻译“这位老人过逝三天了。”答案是The old man has been dead for three days./The old man died three days ago./It is three days since the old man died.等,学生既区别运用了过去时和完成时,又巩固了die/dead等的用法,同时让学生回忆并列举了已学过的终止性动词或词组及用法,如begin,finish,come,arrive,reach,borrow,lend,buy,open,close,get up,fall asleep等;在复习“某人花…时间/钱做某事”这一常用句型时,引导学生归纳出不同动词,如cost,pay,spend,take等的不同表达法并分别要求造句。
三、大量感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英语教学中,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视野,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加强朗读,不断培养语感,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猜想并尝试解决问题。可通过设计语音练习、词义猜测题、完形填空、口笔头作文等进行训练。例如初中生学习了bike,kite等词后,让他们拼读mine,bite甚至invite,strike等就迎刃而解了;学习lesson14(JBIII)后,可让学生理解“Don’t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学生根据句子结构可大胆推断出trouble不同词性、词义和用法。再如“They were old-fashioned,thinking too much of old ways and ideas.”(猜测词义),根据分句部分提供的语境,可推知“守旧”的含义,这类推测题在阅读理解题中较为常见。通过学习,学生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经验,但有些学生易受先前经验的束缚,缺乏创见,造成消极的思维定势。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思维训练题,克服负迁移,发展其正迁移。例如学习情态动词后,可设计这样一题:She spent as mush time as she could_(go)over her lessons,因其中含有spend…doing的结构;初三学生被动语态后,可让学生用“English,spoken,in,isn’t,Australia”连词成句,一部分学生可能只考虑语法上的正确性而忽视其实际意义,将其写成“English isn’t spoken in Australia.”,而最佳答案为“Isn’t English spoken in Australia?”
四、开拓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要鼓励学生超越习惯性的认识模式,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经验,越超自我,鼓励创新。阅读时可对材料进行联想、推理和判断等;行文造句时灵活运用所熟悉的词汇、句型,同时用语法来组织句子;在讨论时说出较新颖的见解等等。这类思维训练常见的题型有:猜词(语)练习、连词成句、造句、编情景对话、扩写、缩写、看图说话、命题作文、完形填空、讨论等。例如,在对话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某句型或功能项目,组织pair/group work编对话,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假交际、针对性交际和真实性交际;学习Unit 7 Earthquake(SBI),Unit 11 Hurricane(SBII)后,让学生思考What can we do with earthquakes/ hurricanes;学习Unit 5Advertising(SBIII)后,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情景写一份广告;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等安排看图说话等;有人曾给学生提供9个单词address,has,the,his,them,told,never,officer,new,让学生组成句子,成句越多越好。从训练结果看,有的同学能完成十二句,其中包括陈述句两句,倒装句两句,一般疑问句三句,反问句一句和设问句四句。
实践证明,优化设计思考题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设计和选择时要力求遵循以下原则,以求思维训练的实效性。一是目标性。思考题是导学、检测学生知识预习,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的手段,又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途径。设计时要以贯彻教学大纲为目的,要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但又不拘泥于中考、会考、高考题型训练,要有的放矢,阶段侧重。要将思考题的优化设计贯彻始终,要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扎实基础,在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均得到发展。二是科学性。任何思考题的设计均应考虑其科学性,从思考题本身的设问是否科学合理;作答时所要求的语言能力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思考题所采用的形式是口头还是笔头,听力还是书面,是主观题型还是客观题型。合理运用主客观题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这重要作用。从理论上看,客观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干扰性,主观题有利于体现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训练中宜有机结合。三是典型性。英语学习内容广泛,听、说、读、写能力要求较高。在设计时力求抓住关键内容,针对较典型的语言现象或能力点,体现“精”和“准”,即找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精心设计和选择典型性训练题,以活化思维,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真正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