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民众镇浪网小学 谢会全
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过去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到主体意识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地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包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 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坐客车的感受,再提出客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从而导入新课。这样设计,就把数学问题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 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求新求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特殊的功能。
1、鼓励多元的解题思路。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寻找多样性答案。因此,训练发散性思维,能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必须树立一个思想,就是只要学生动脑思考,不论结果是否正确,都应鼓励,不必统一思路。例如简算:25×24,可以25×4×6,也可以25×8×3,还可以(25×4)×(24÷4)„„学生是有创新潜能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当众说出不同的见解,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完全会说出多种思路。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更强烈。
2、设计答案不是唯一的开放题。有些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对这种题,不同的学生常常会找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创造时间和空间,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中得到激发和提高。如在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下面一组信息,要求学生选择其中条件或自己补上适当条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再解答出来:张大伯今年收芦柑35吨,其中一级果占。每千克一级果可卖1.70元,其余每千克可卖1.10元。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了不同的答案,有的编成简单的一步应用题,同学们各抒已见,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真正做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使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必须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创新意识。
第二篇: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概念或新成果。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关键在教师;而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要认识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同时,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能胜任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以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
第三篇:数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新时代下的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思维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形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第 1 页 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创设问题情境就其内容形式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如在教学三角形相似的时候,学生预习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1)三角形相似与前面的三角形全等有什么本质的区别?(2)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3)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可以引用到相似里吗?(4)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预习、去学习,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严谨性。
三、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突破己有认识和做法的强烈意识,包括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开拓精神、勇担风险精神、科学求实精神。有了创新精神,才有创新行为,进而获得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前瞻性。首创性,就是想前人所未想、想别人所未想;独立性,就是勇于和善于独立思
第 2 页 考,而又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随大流;前瞻性,就是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又能看到未来的发展。定势思维、顺向思维、线性思维是创新的障碍。要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重视直觉和灵感的作用,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与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用归纳类比等推理方法,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然后再设法论证或解题。
四、寻找素材不失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
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
第 3 页 索,顺推不可以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第 4 页
第四篇:培养个性,创新思维
培养个性,创新思维
——语文课外阅读中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内容摘要】: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然而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显然杯水车薪,并且遏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以达成对学生个性鲜明的阅读思维培养的目的。【关 键 词】:
阅读思维
个性差异
个性化阅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智慧、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对语文学科的思维本质,朱绍禹教授在《中学语文教学法》里有一段鞭辟入里的阐述: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人们的听、说、读、写就是把感知到的语言材料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联想想象、欣赏评论、遣词措句、谋篇布局以表现自己对生活静观默察的感悟,达到与人交流共享的目标。从这个意义讲,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语文教育就是以语言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的学科体系。
然而我们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综合语文能力和整体语文素质方面常常力不从心。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往往将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析奉为圭臬。这种“被动阅读”很大程度上遏制学生 的阅读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同时通过加大的阅读量来加强阅读训练。而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想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显然杯水车薪,因此有必要给学生开辟一片洁净的阅读天地。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以达成对学生个性鲜明的阅读思维培养的目的。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受到某类特殊读者--文学大师和批评大家的人为规范显然大大减少,这就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文化名著,它们凝结着先贤的思想和情感,更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它们无疑应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最好载体。对高中生而言,阅读名著是课堂学习之外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全人格的一大手段。
然而,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无疑在解放人们思想,扩大拓宽读写思维方面也起到了推进作用;语文教学对阅读与写作的重视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普遍提高。网络、电视等媒体的飞速发展为阅读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更宽广的渠道,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虽然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增加了阅读的途径,学生的阅读环境受到的干扰与污染也日渐增加。
由于家庭和地区的差异,以及学校的教学差异,造成学生个体的阅读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喜欢阅读的书刊包括科幻、言情、名 著、武侠、读者、小说、漫画、杂志等。有些书刊能表现社会现象,反映社会现实,让我们了解社会。但更多的是一些缺乏思想内涵和文学素养的作品。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同学对阅读的兴趣较浓厚,不喜欢的几乎没有。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都好学上进,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阅读选择趋于低俗化,阅读环境复杂化是当前学生阅读中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以外,调查中还暴露出课外阅读方面得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一)阅读方式失当: 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是指阅读书目的随意性,阅读的书籍大多为兴之所至,随手拈来。对书籍的阅读标准多为有趣、刺激。过度追求趣味性而忽略知识性和文学性。这就出现了学生阅读内容的杂乱和低俗现象。
二是指阅读时间的随意性,有计划的仅 8人,只占18%,随意性的37人,占82%之多。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阅读没有固定的安排,看时间和心情而定,有空闲的时候就阅读,也没有具体的时间长短的限制。只有18%的学生知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学生阅读方式的不当反映了阅读目的的模糊,这与缺乏阅读指导有关,必须引起重视。
(二)阅读习惯不良: 这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阅读方法不对,从调查看,读书只看轮廓,跳着读的分别为 16人(占36%)和10人(22%)两项相加竟达26人,占58%!而细细读的仅15人,占42%。大家知道,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从内容到形式,从思维到语言的各方面综合全面的学习过程,如果是只图对情节的大致了解或某些内容的猎奇,就不能全面吸收书中的精华,而且久而久之,还会养成粗枝大叶,挂一漏万的坏习惯。
二是读过以后不加思索,不做笔记或卡片。特别是略读或跳读,造成阅读效率低下或阅读兴趣下降。并且因为他们大多只是追求阅读过程中的猎奇心理的满足,阅读只停留在故事情节的了解层面上,因此通过阅读后基本上没有评价的占将近70%。由此发现,学生的阅读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知识的吸收也如食物的吸收一样,必须经过消化,而事理的领悟,则必须借助思考。这一点不少同学忽视 了,孔子也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正是学与思必须结合。这也是缺乏指导的结果。
(三)阅读时间太少,阅读数量不足:
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不固定,阅读量也得不到保证。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在大量的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养成。阅读的质和量,决定着一个人倾听的水准,说话时发挥的水平,写作笔下灵机应变的能力。
以上现象,如果是出现在重点中学则可能不正常,但对于三星级的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出现这种群体差异的原因不外乎家庭督促的不到位,学校教育中课外阅读方面的不力和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阅读氛围的形成等。更多的学生个体关注的是一些情节 性较强,思想性较浅,文学性较低的通俗作品。即使是经典作品,范围也很狭隘,视野很局限。严重影响了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基于以上种种情况,教师在指导的时候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基础情况,适当引导:
(一)教师在认真筛选推荐作品的同时,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作品的内在特性,逐步、有序、分阶段地指导他们阅读。坚持博览与渐进的结合,让他们在对文学作品的生动感悟之中提高审美能力。
(二)要努力优化读书氛围,为学生的“大阅读”提供可靠的保证。可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发挥环境的正面引导作用。
(三)要积极争取其他任课教师的支持和家长的理解,在保证各科充分的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多多争取课外阅读的机会。
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一个需要全面、深入探索的课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妨多加尝试,比如开展诗歌朗诵会、根据名著编排话剧、参观作家故居等活动,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优秀作品的巨大艺术感染力。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对知识占有量的大小已退居次要地位,而现有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才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课堂上,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鼓励学生对作品主题作出多元的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在语言和思维结合上发展着学生的语言,又发展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发展了,语文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第五篇: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本文通过讲述创新思维的来源,让人理解创新思维其实就在身边,只是你没没发现而已。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就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让人更好地去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来源培养
一 创新的来源
(一)交叉学科的开设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交叉的学科,是当今社会的需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今的学科是交叉的,学习除了要思考问题之外,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应变。有时考虑医学问题时,我们可以将物理或化学中很基础的问题与之巧妙联系起来,好好分析,认真思考,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而在我们考虑物理或化学问题时,往往都要考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问题产生的影响,如果忽略,有时就会得到错误的结果,以前所作的努力都会白费。而交叉学科的开设,让我们更广泛地去学习到其他领域的知识,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地开阔,我们的头脑也更好地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好地学到思考的能力,学到动手能力,学到与人相处的能力。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我们的思维会得到质的发展,思考能力也会大大的提高,从而对一些问题的探究就不会单单局限于一个方面,我们会联想到各个方面,从不同的地方入手,有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是创新的来源。不拘泥于单个方面地去思考问题,敢于去想,敢于去做,这是交叉学科带来的好处。因此,重视交叉学科,有时创新的灵感就会浮现。
(二)不同专业的人的交流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我们都有同感,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交流中,会突然打开困尧多时的问题谜团。在交流的时候,也许你什么都没有听进去,但却使你有了一个“想法”,那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说白了,这个想法的产生,其实就是在别人交流的刺激下,自己所谓灵感的爆发。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要重新学习一个专业可能很难,但通过不断的交流,就会对这一学科产生进一步的理解,我们的思维也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因此,跟不同专业人员的交流可能是获得创新思维更有效的一种方式方法。
(三)接触新的领域也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刚刚进入一个新坏境,我们一般都会对周围环境特别的关注与好奇。而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我们也会对这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正因为好奇,所以才会去接触它,才会去研究它,才会去学习它。经过不断的探究观察与学习,我们就会对这个领域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与加深,我们的头脑也会得到充实的知识。有时不断地探究观察与学习就会得到新的发现。
(四)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许多科研课题都是在开题论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结果,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结果有时候刚刚和我们预想的结果相反,或出现我们根本就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然而,这很可能才是问题的真实结果。因此,此时千万不要简单的以为这是实验出了错,或者是意外,而应该想到这有可能就是新发现的开始!是创新性发现的苗头!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该重复实验,确认所谓的“意外”究竟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还是一些干扰和假相,一旦经实验确信正确,那就可能是很好的一个出发点。重视实验过程中的微小错误,不断地实验,你可能就会得到重大的发现。这也是创新的一个来源。
二 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应是高校重视的一个课题,也应引起个人的思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而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其一 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其二是创造思维能力;其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的基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到底的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如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我说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二)、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 聚合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又称辐合思维、收敛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当前,各级学校比较重视求同思维的培
养而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如有的教师往往按照一张标准答卷给分,而学生也往往按照固有的一个答案回答问题。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通过这种办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积累型的学生。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所以应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想象。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陆九渊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就要提出来,先不管它的对与错,提出来就证明你学会带着思考去学习,你的思维也会得到发展。没有疑问的学习,是不正常的学习,有疑问而不敢提出来的学习,是不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带着疑问学习,勇于提出疑问,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到我们学到了什么,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就会引起我们的求知欲,我们也会不断的思考,不断地探究,我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提出了疑问,我们还要大胆的想象。这里的想象不是空想,也不是幻想,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大胆的想象,是你不但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大胆的想象,你就不会有创新,勇于想象是造就成功的基石。
参考文献:《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应用研究》研究报告中国著名教育家及思想—经典教程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