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时间:2019-05-13 20:1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一篇: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清河育才小学潘志新

要实现创新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为创造性而教”,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如何认识创新思维?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就是本人此文要研讨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涉及许多问题。诸如:要求学生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注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协调结合;注意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协调结合;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开展课外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与适当的数学竞赛等。这里,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 保护好奇心,激发创新动机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探索奥秘,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人的认知内驱力。居里夫人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容易对许多事物习以为常,好奇心逐渐减退。于是,许多科学家提出要保持“童心”,要像儿童那样具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儿童的好奇心,教师有时会误认为是“调皮”、“愚蠢”的表现,因而常加以限制、谴责、嘲笑。据说爱迪生在小学上数学课时,因为好奇地问“2加2为什么等于4?”,被老师认为是有意调皮捣蛋而被赶出了学校。现在,年龄小的学生爱问,越大反而越不爱问,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应该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敢于各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即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幼稚的、错误的,教师也不应简单批评制止,而应积极点拨诱导。

二. 鼓励创新精神,重视创新个性的培养

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要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一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一犯错误就斥责,这是窒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极大,一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谈道:“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智力、好奇心测验中成绩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能在三个月以内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教师往往会偏爱心理类型和自己一样的学生。有创新才能的教师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缺乏创新才能的教师则不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创新才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将会取得极好的成绩;如果教师很缺乏创新才能,那么创新能力低的学生成绩就比较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反而会被埋没。

按理讲,教师应该喜欢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却不大喜欢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或者由于精力充沛、好动好问、被视为“淘气”、“调皮”;或者独立思维能力强,不墨守成规,思想行为常超出教师意料;或专注地钻研、为创新吸引、不善交往、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等,因而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喜爱。研究创新思维的德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许多调查表明,创造型学生的形象是被否定的。”确实,如果不改变对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的错误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只是空谈而已。

三. 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创三个特征。流畅性是 1

指心智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较短时间提出较多的新见解、新解法,这是发散思维量的指标。变通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主要指灵活性),要求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发散思考。例如当问“1=?”时,若只能列出1+0=1,100-99=1,5-4=1,8-7=1,6-5=1,12÷12=1,98÷98=1,1×1=1,„„等,说明思维的变通性小,因为,这些都只是整数的加、减、乘、除的分别运算;若想出6×6÷36=1,0.75+0.25=1,0.9+10%=1,„„则说明便通性要大些。独创性是指对某个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独特见解。例如某次期末检测题中有这么一道题:(357×357-357×356)÷25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演算这道题。可是却有几个小学生运用了乘法分配率,将小括号里的357提了出来,成为:357×(357-356)÷25。这几个小学生的解法,就是一种“冒尖”的独创性,是很不容易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空多填”、“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方法是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方法。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培养儿童发散式思维,可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通过儿童认识数量关系来培养。例如,任何一道一步应用题,都能变成“一加二减”三道题,或是“一乘二除”三道题。第二步,让儿童根据题中两个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思考能提出那些问题?例如对“甲班种树15棵,乙班种树30棵”,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最初,一般只能提出二三个问题,后经过发散思维训练,逐步发展到能提出10个左右的问题,个别儿童能提出近20个问题。这种训练像滚雪球一样,经过“发散”,可得到众多的新的数量关系。第三步,进行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训练。儿童可以把一道一步的应用题,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从一步应用题,发散到五步、六步、甚至七步应用题。

四.要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气氛

创新活动是由儿童生活的社会气氛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富有创新的环境气氛中才能顺利发展,教学要有一种让学生敢创的气氛。研究表明,情境压力会使学生情绪紧张,从而妨碍其创新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允许、不提倡创新,不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教学充满了控制命令,主观专断,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便会在压抑的气氛中枯萎。郭沫若同志曾满怀激情地说:“我希望老师们,以你们的积极性启发同学们的积极性,以你们的创造性启发同学们的创造性,新生的嫩芽希望不要加以拘束,请充分辅导他们,让他们活泼地成长吧!”。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做到:(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尊重儿童所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意见和解答;(2)解除儿童对错误的恐惧心理;(3)鼓励多样性和个性,避免强求一律;(4)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过程、特点和灵活性;(5)不要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新潜能的学生;(6)在班上形成相互合作的民主作风,避免权威态度;(7)鼓励学生同有创新潜能的人接触等等。

五.帮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

即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地进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程序,教会学生创新思维。研究表明:经过创新性认知策略训练的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创新性明显地高于一般儿童。心理学家哈尔曼建议,采用专门的创新思维训练法,如鼓励学生回忆与自由联想、区别不同的问题并找出彼此的关系,琢磨不寻常的思想和奇异的猜想,鼓励提出主张,更多地注意视听对象,鼓励采用不为人知的方法去使用熟悉的物体,鼓励编故事、讲笑话、做智力游戏等。数学联想训练,逆向思维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转化思维训练(如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或相反,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等),比较型猜想训练、归纳型猜想训练、演绎型猜想训练等,都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不可急于求成。

第二篇: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适应时代发展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创新思维俨然成为当下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事情”,创新 = 新颖 + 有价值,创新既不是刻板意义上的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也不是无意义地改造,而是对原有事物的功能和用途进行提高,升级,使其对社会有价值,才算的上是有实际意义的创新。创新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把创新思维变成一种习惯,将创新融入日常生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首先,我们要突破心智枷锁,打破定势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国外某研究表明,儿童的创造力最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创造力却在不断减退。循规蹈矩的生活经验,略显刻板的应试教育是我们容易形成定势思维。当我们陷入心智枷锁、定势思维时,我们应该学会运用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来开拓思考方向,从目的逆向推演出开始的方法可以打破定势思维,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且,我们还可以灵活运用学到的方法,比如由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用集体的智慧发散思维激发创意;“智慧墙法”,大家匿名,独立地写下自己的想法,然后收集,整理后贴到墙上,最后大家再交流讨论,以此避免不同想法之间的影响。还有东尼·博赞在二十世纪提出的思维导图法,确定一个中心然后再发散到各个方面,打破定势,创新思维。思考角度方面,我们要学会软性思考,找不同之物的相似点或用“假如”思考,可以运用形象思维,保留本质的现象,集中并强化;运用类比思维,根据两个相类似的事物的对比,以此从某一事物的已知特征来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运用直觉思维,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对问题答案进行判断、猜想、设想;运用隐喻思维,根据本文化带含义对目标事物运用通感式的方法进行生动形象地联想到其他事物。

其次,我们要学习创新思维方式。由于受教育和既往经验的影响,我们的思维接近于线性思维,把认识停留在对事物的抽象而不是事物本质的抽象。为了丰富、强化我们的思维模式以陪养创新思维,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思维。要创新就要敢于挑战过去的权威,通过批判来剔除错误、片面的的认知,以此完善已有的事物、知识。但是批判思维不等于辩论思维、诡辩思维,切勿断章取义,偷换概念,避免思维的对立。批判思维基于逻辑和理性进行正确推理,适用于创新的实践。鉴于批判思维容易陷于对立,运用平行思维则能填补这个缺点,所有人向同一个方向思考,以此避免思维对立。其中经典的方法有爱德华博士发明的六顶思考帽法。可以与之一同运用的还有包容性思维,其并不是崇尚中庸之道,而是对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理论,方法,思路进行整合,以此激发创新思维。但是无论是批判还是包容,无论是从肯定出发还是从否定出发,我们都要主张理性分析,讲求证据,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

最后,从我们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要重视创新思维对我们日常生活,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有意识地去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首先,我们有时要逃离虚拟的网络世界,多观察生活中身边的事物的,分析细节与本质,养成敏锐的观察能力,依此发掘生活中可创新的灵感,并不断尝试,而不是光想不做。其次,我们要培养足够的自信心,创新的第一步是自信,我们要敢于去想象,敢于去实践,要有自身主导的信心,不要轻易地被别人的观点影响,被别人的质疑打倒。再者,我们要敢于尝试,敢于冒险,不畏惧失败,有些领域的创新并没有先例可循,失败是常事,敢于面对失败,积累经验,走向正确的方向,进行伟大的创新。最后,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主观臆断就瞎编乱造,只有在社会实践、实际操作和经历中,创新思维的方法才能得到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思维尤为重要,培养创新思维是我们适应时代之必需,学起来,思考起来,一起头脑风暴,一起创新吧!

第三篇:如何培养小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第四篇:浅谈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创新意识,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先培养其创新意识。研究显示,人类有80%的潜能被埋没。我们应该千方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联想,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训练。排除创新思维中的障碍,营造创新教育气氛,改革考试方法,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育观念,共同探讨、尝试创新教育的各种教学方法。

随着全国高校连续几年扩招以及社会办学迅速崛起,技校招生就显得极其困难,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这对技工教育是个挑战。要摆脱困境,技校的出路只能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任何伟大的创造发明,都源于创新意识。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有创新欲望和要求,才会有探索研究,才会有成功。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在科研成果面前不屑一顾地说:“这还不简单,谁都会!”或许,人人都具有创造力,但是,不是人人都具有创新意识,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会去观察生活、反复思考生活中引人注意的问题,并设法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要创造、要发明的愿望。创新意识比创造力更重要,若把创造力比作钞票,那创新意识应该就是验钞机了,它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试想,一个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对任何新生事物毫无兴趣的人,决不会想到去创造发明,所以,从小就要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引发创造性成果,它是人类智慧的核心。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制度的不断完善,都离不开创新意识这个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有许多事业成功的人土都受益于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改变了不少人的人生道路,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得到不断的提高。技校生将来是各企业技术岗位操作的主体,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最佳条件,因此,技校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积极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为学生将来的创新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将来在技术改革、设备创新中,技校生是企业的中坚力量,给我们留下了无限多无限美的想像空间。

一、要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或是学习、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按常规的思维方法要么是不能解决,要么是太繁琐,太费时、费力。是否能寻求一种简捷、高效的办法来解决呢?这种想法,实际上就是创新意识。

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他的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数学题:“从1到100的数依次相加,和是多少?”别的同学一个劲地计算加法,而高斯则静静地独立思考,他从排列有序的数字上发现了规律:即首尾两个数依次相加其和相同。如:1、2、3„„98、99、100,于是他很快算出了答案:101X50=5050。高斯摒弃了繁琐的演算,利用数字的组合,找到了最快捷的计算方法,这是典型的创新思维。如果他没有改变旧算法的意愿,也就是没有创新意识,他也不会获得成功,而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认真地重复前人的计算方法,足见创新意识比创新力更重要。

创新意识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为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难题。为了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各种难题,让学生学习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解决难题,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必将得到显著提高。

某公安局在考核刑侦人员时,出了一道题:给每个应考者发一大串钥匙,令其在限定的时间内去打开一扇指定的房门。结果,绝大部分考生都拿着钥匙,一遍又一遍地去试开房间,都没有结果,因为他们都没跳出“钥匙开门”的思维方式。只有其中一位,飞起一脚,踢开了房门。他经过分析,运用了逆向思维,因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试完大串的钥匙。这是考验分析、判断的能力,他们必须具有敏捷、果断、无畏的品质。我们也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提高分析、判断力的考题。

前不久,看到一则故事,讲的是有一个文物专家在大街上看到有人在卖一只铁猫,要价500元。专家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猫眼是珍珠做的,便用400元买下了这双猫眼,并洋洋得意地告诉了他的一个朋友。这位朋友二话不说,立即上街用100元买回了铁猫,文物专家大惑不解地问:“你买这不值钱的铁猫干啥呀?”朋友回答:“你只懂文物,却不善分析、判断。”到底为什么要买铁猫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设想、联想,还可以讨论,肯定能得到答案。我欣赏的是作者以诙谐的笔调,好像在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而实际是在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开启人的智慧,起到了训练思维的作用。这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范围的一种方式。当然,我们更需要专门人才设计一些既需要理论知识,又需要实践经验的难题,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对一切事物认真思考,善于提出质疑的好品质。

众所周知,水对人体有压力,为此设计了潜水服,可是潜水员的手裸露在潜水服外照常工作,还有好多深海生物,怎么没有被压得粉身碎骨呢?另外还有,恐龙生活在亿万年前,早已深埋地底,而地面每下降4米,就会增加一公斤的压力,按传统的物理理论,恐龙应该是粉末了,可是我们挖出来的恐龙化石却完好无损,这又是为什么呢?虽然学生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但可以认真地思考。思考、质疑都是有意识的行为,是创造的幼苗,是辉煌的萌芽。所有的教育者应该多思考、多探索、多设计,努力启发学生的心智,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为创新教育献计献策。

二、创新思维中的联想与潜能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可以在无际的宇宙中遨游;联想是脱缰的野马,可以在创新思维的原野上奔驰。联想越广阔、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强。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诱导学生们联想,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去联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将军亚里亚安去探望伤兵,当他得知其中一位轻伤员是炊事员,在弹片横飞时,炊事员把大铁锅扣在头上才幸免遇难,而他的同伴们都被炸死了,由此联想到做铁头盔,并付之研制,使得头盔风行于世。克隆技术制造了“多利”羊之后,一玩具商立即采取“拿来主义”,将此技术用于复制玩具娃娃。只要一张照片和写有年龄、性别、性格的文字材料,便可收到和自己一样的玩具娃娃了。这一联想,使他顷刻腰缠万贯。瓦特从开水冲开了壶盖而产生联想,因而发明了蒸汽机,这是联想和灵感的交融,是联想诱发了灵感,而灵感如一枚钥匙启开了潜能的智慧之门。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被一个问题困住,绞尽脑汁,不得其解,只好搁置。但后来,受到某种启发,问题迎刃而解,这便是潜能在发挥作用。潜能实际上是日常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的积累,也是长期探索、研究、思考过程中经验的储藏。潜能是一座蕴藏了无数知识和智慧的宝库,令人不可小视。一旦有适当的条件,打开了这座宝库,就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

潜能是相对显能而言的。显能就是我们平常所能发挥出来的才能和智慧,而潜能在一般情况下展示不出来,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条件成熟时,才能大放异彩。有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我们每个人能发挥出来的显能只占20%,80%的潜能被埋没。当今时代的教育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创新,创造更多的条件,激活学生的脑细胞,开启学生的心智,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这就是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核心。

三、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

创新意识来源于人们丰富的想像力。所谓想像力,就是以客观信息为基础,在大脑中塑造出一种超越现实景象的思维能力。想像力反映出当事人的向往、追求或现实生活的需要,运用想像思维,经过努力达到心理目标,这体现了人们立足于现实,又不满足于现实的心理追求和对美的渴望。

想像力的实质,是沉积在大脑深处的信息和知识被激活,被调动起来,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结果,想像力能使生活中原本没有的事物变为事实。创造学之父奥斯本说:“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

想像力不是与生俱采的,而是后天开拓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培养而获得想像的能力。关键是要进行想像力的训练,才能培养和保持想像力的丰富。生活中任何事物、情景都能成为训练想像力的内容,比如浮云、青草、游鱼、顽石等通过想像都会变得纷繁无穷、绚丽多彩。古代人们曾想像的人在空中飞行,嫦娥奔月,深海龙宫„„现在都已变为现实,于是我们就有了飞机、潜艇、宇宙飞船”„„丰富的想像力,结合联想、模仿、创新,可不断地推进人类的进步和文明。

总之,为了培养和开启学生的想像,教师要多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才智,为学生设计发挥想像的广阔天地。例如,由于需要,有的新楼房必须拆除,能否让学生想像,如何不破坏楼房整体结构,从一个地方搬迁到另一个地方呢?又如,我国南方年年洪水泛滥,分洪和加高堤防是主要办法,能否让学生想像设计出一个防洪堤可以自行升高,就像自动伞一样呢?当然,这仅是笔者的一种想像,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养成想像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一些手段,调动和促进学生的想像,比如《项链》一课的结局,令人感到悲哀和无奈,是否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写出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结局呢?

四、从典故中看创新思维

生活如万花筒,多姿多彩,且瞬息万变。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情况都不相同,而创新思维往往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以各种方式去学习不同的思维方法。我国古代有众多智慧超常的精英,从名人典故中学习他们的思维方法,吸取经验,也不失为一种教学方法。“曹冲称象”的故事不但给我们教育,也给我们启发。曹冲那么小的年纪,面对难题不放弃、不退缩,而是积极思考,其精神应该重点学习。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冲破了习惯思维的束缚,先后两次运用了“代替法”。他的“刻舟求重”是以舟代秤,再以石头代象,很轻易地就解决了难题。“代替法”被称之“换元法”,是生活中常被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战国时的军事家孙膑的战略思想至今仍有借鉴利用之处。齐王和田忌赛马,齐王的上、中、下三种马都比田忌的马快,第一局比赛田忌三战三败,这是必然结果。第二局比赛孙膑运用了重组思维的方法,将田忌的上、中、下分别对齐王。的中、下、上比赛,取得了两胜一败的好成绩。他的成功主要是打破了习惯性思维,进行发散思维,即从一点出发,朝四面八方想开去。很多事情都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充分发挥想像、联想,以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千万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那将扼杀我们的创新意识。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说明了人们受习惯性思维的制约。小朋友掉人大水缸,情况危急,大家束手无措。因为只想到了一个答案,人是从上面掉下去的,应该从上面救出来,而司马光是从矛盾的焦点进行思考:水要淹死人,我让水流出来。因而采取了砸缸的办法。

我国古代文学中多智多谋的人物举不胜举,他们的思维方法很多是发散思维,有高超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果我们的教师收集大量智慧闪光的事例,设计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习,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扫除创新思维中的障碍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扫除创新思维的种种障碍。创新思维的主要障碍是习惯性思维、心理障碍以及环境因素造成的思维障碍。我们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比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点,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大家会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回答:“小圆点。”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它看成是线段的断面,或是线段的无限缩小,或者是一个物体的无限缩小等等。大家只认定一个答案,这就是习惯性思维的弊病。它禁锢了人的思维,束缚了人的想像,扼杀了人的创新意识。

克服习惯性思维的最佳途径是进行变通思维训练。我们常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等,这些词语实际上都表达了一种思维方式,叫变通思维。变通思维是指不同分类、不同形式的思维转换运用,即从这个思维角度转换成另一个思维角度。比如说,废弃的饮料瓶,大部分人都把它当废品扔了,而有人却把它制成精美的工艺晶、各种花篮,非常漂亮,曾盛行一时。根雕艺术产生前,谁都把它的原材料当柴烧,舍此百无一用,偏偏又是变通思维使其为人们的生活又多增添了一些色彩和亮点。农村的麦秆当柴烧,早已成为历史,因为麦秆工艺晶不仅为国人所喜爱,也已经打开了国际市场,每年为国家创造大量的外汇收入。足见变通思维何其重要,创新意识为我们增加了大量的财富。每一个例子无不证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何等的重要。

创新障碍中影响最大的是心理障碍。创新意识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人的心情愉快、关系融洽,没有顾虑、绝对放松的时候,人的思维才会活跃、激荡,才会进发出新的火花,才会有创新力。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基本上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教育气氛沉闷、压抑、无奈。这种气氛封闭了学生的情感,锁住了学生的心扉。学生对教师或敬而远之,或望而生畏,不可能有创新欲望。所以,首先要改变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气氛,这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否则,创新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其次,教师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多教师看不起学习差的学生,这对学生是极大的伤害,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精神压力,形成了心理阴影。尤其是技校生,他们学习普遍差,自卑感强,对前途感到迷茫,缺乏自信心。我们技校教师应该对他们加强心理疏导,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心,帮助他们越过心理障碍。所以笔者建议,技校新生到校的第一课应是心理课,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肯定他们的优点和成绩。要深信不疑,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和特点,要重新扬起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为国争光的风帆。

六、改革考试方法

不管是哪种类型、哪种级别的考试,从古至今,作弊不断,且愈演愈烈。据媒体报道,去年的高考,有些地方的考生竟采用高科技手段作弊,真是可悲可叹!至于技校考试作弊更是普遍,作为教师,面对这种现象感到有说不出的压抑、难受、无奈。这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考试实在没有必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考试也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笔者认为,考试的重点应放在测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大部分科目可以开卷考试。有的技校学生作弊轻车熟路,面对开卷考试,反而束手无策,只会依赖于抄写现成的答案,他们不善于查阅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强。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我们教学方法的不足。我们应针对这些情况改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如政治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阅读报纸和新闻,并对重大事件进行研究和讨论。语文教学上,也可以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人物特征各方面进行探讨,还可以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读完一部作品并写出心得,这是无法作弊的,完全可以起到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真实水平。现在的学生,朗读水平较低,为什么不可以将朗读列为考试范围呢?总之,现行的教育体制过于看重学生的分数,把它当作是衡量师生成绩的一把尺子,其实它更像一条大铁链,捆住了师生的手脚,束缚了师生的思想,增加了师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我们应该把考试重点放在考查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上,这一点对技校学生更重要。例如,我们可予学生一些有限的必备条件,让学生设法解救在高寒雪地里无法启动的汽车,这不是最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检验方法么?《为了总理的嘱托》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我们可以作为开卷考试,叫学生举例说明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刻画人物的独到之处„„

前年,上海一中学生韩寒参加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初试时的作文,其文采飞扬,思路开阔、深邃,以及成熟、老练的笔调让考官们怀疑:“是否请人代笔?”在复试时,主考官当着全体人员,随手拿起一袋泡茶的包装纸袋放入一个盛满水的玻璃杯中,让韩寒以此为题写篇作文。韩寒只稍加思索,大笔一挥,一篇《杯中窥人》的佳作便脱颖而出,引起了轰动,赢得了冠军。更令人欣赏的是主考官思维的新颖、独特,出题方式可谓前无古人。我们的考试也该改革了,何不朝这条路上思考呢?

据说,今年高考政治要开卷考试了,这真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为学生减轻了许多负担、压力、痛苦,解放了他们的身心,其他课程,相信也会改进考试方法。

七、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育观念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年代,各行各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教育界尤显突出。既然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人文知识,又有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势必要求我们的,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此,笔者想谈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育

按照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而现在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性质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必须全力推行创新精神的教育。一个不肯努力学习的人,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多种渠道,创造条件,鼓励和督促教师学习新知识,切实可行地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教师不仅要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还要关心国内外科技前沿的新动态,尽快掌握现代新技术的教学手段。要督促教师尽早学会电脑,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信息,了解各地教学新动向,开拓视野,不断地补充新知识,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应彻底改变旧的传统教育观念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教学的关键是授之以“渔”,而不是“鱼”。钱伟长教授在关于创新教育时说,“在课堂上,注重的不是解题的过程、公式的运用,而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才是教师的真本领。”教,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注重授之以“渔”,而不是“鱼”。应该把精力放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改革上,教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再辅以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而疲于应付的消极学习状态。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精神愉快地去学习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千方百计去探索,采用启发、讨论、诱导等各种教学方法,在各个学科上进行变被动为主动的教学尝试,也可以采用国外的宽松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质疑讨论,寻找答案。质疑与讨论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蕴含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教师要面对学生,因材施教,不能只关心个别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因为这样会无形中挫伤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听得懂、跟得上、有提高,这样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足见创新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前途、命运。我们教师要积极热情地投身创新教育的研究,探索未来,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把创新思维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希望广大教师能献计献策,互相交流在创新教育中的体会、经验。笔者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创新教育将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五篇:培养个性,创新思维

培养个性,创新思维

——语文课外阅读中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内容摘要】: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然而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显然杯水车薪,并且遏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以达成对学生个性鲜明的阅读思维培养的目的。【关 键 词】:

阅读思维

个性差异

个性化阅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智慧、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对语文学科的思维本质,朱绍禹教授在《中学语文教学法》里有一段鞭辟入里的阐述: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人们的听、说、读、写就是把感知到的语言材料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联想想象、欣赏评论、遣词措句、谋篇布局以表现自己对生活静观默察的感悟,达到与人交流共享的目标。从这个意义讲,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语文教育就是以语言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的学科体系。

然而我们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综合语文能力和整体语文素质方面常常力不从心。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往往将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析奉为圭臬。这种“被动阅读”很大程度上遏制学生 的阅读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同时通过加大的阅读量来加强阅读训练。而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想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显然杯水车薪,因此有必要给学生开辟一片洁净的阅读天地。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以达成对学生个性鲜明的阅读思维培养的目的。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受到某类特殊读者--文学大师和批评大家的人为规范显然大大减少,这就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文化名著,它们凝结着先贤的思想和情感,更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它们无疑应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最好载体。对高中生而言,阅读名著是课堂学习之外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全人格的一大手段。

然而,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无疑在解放人们思想,扩大拓宽读写思维方面也起到了推进作用;语文教学对阅读与写作的重视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普遍提高。网络、电视等媒体的飞速发展为阅读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更宽广的渠道,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虽然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增加了阅读的途径,学生的阅读环境受到的干扰与污染也日渐增加。

由于家庭和地区的差异,以及学校的教学差异,造成学生个体的阅读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喜欢阅读的书刊包括科幻、言情、名 著、武侠、读者、小说、漫画、杂志等。有些书刊能表现社会现象,反映社会现实,让我们了解社会。但更多的是一些缺乏思想内涵和文学素养的作品。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同学对阅读的兴趣较浓厚,不喜欢的几乎没有。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都好学上进,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阅读选择趋于低俗化,阅读环境复杂化是当前学生阅读中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以外,调查中还暴露出课外阅读方面得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一)阅读方式失当: 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是指阅读书目的随意性,阅读的书籍大多为兴之所至,随手拈来。对书籍的阅读标准多为有趣、刺激。过度追求趣味性而忽略知识性和文学性。这就出现了学生阅读内容的杂乱和低俗现象。

二是指阅读时间的随意性,有计划的仅 8人,只占18%,随意性的37人,占82%之多。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阅读没有固定的安排,看时间和心情而定,有空闲的时候就阅读,也没有具体的时间长短的限制。只有18%的学生知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学生阅读方式的不当反映了阅读目的的模糊,这与缺乏阅读指导有关,必须引起重视。

(二)阅读习惯不良: 这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阅读方法不对,从调查看,读书只看轮廓,跳着读的分别为 16人(占36%)和10人(22%)两项相加竟达26人,占58%!而细细读的仅15人,占42%。大家知道,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从内容到形式,从思维到语言的各方面综合全面的学习过程,如果是只图对情节的大致了解或某些内容的猎奇,就不能全面吸收书中的精华,而且久而久之,还会养成粗枝大叶,挂一漏万的坏习惯。

二是读过以后不加思索,不做笔记或卡片。特别是略读或跳读,造成阅读效率低下或阅读兴趣下降。并且因为他们大多只是追求阅读过程中的猎奇心理的满足,阅读只停留在故事情节的了解层面上,因此通过阅读后基本上没有评价的占将近70%。由此发现,学生的阅读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知识的吸收也如食物的吸收一样,必须经过消化,而事理的领悟,则必须借助思考。这一点不少同学忽视 了,孔子也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正是学与思必须结合。这也是缺乏指导的结果。

(三)阅读时间太少,阅读数量不足:

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不固定,阅读量也得不到保证。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在大量的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养成。阅读的质和量,决定着一个人倾听的水准,说话时发挥的水平,写作笔下灵机应变的能力。

以上现象,如果是出现在重点中学则可能不正常,但对于三星级的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出现这种群体差异的原因不外乎家庭督促的不到位,学校教育中课外阅读方面的不力和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阅读氛围的形成等。更多的学生个体关注的是一些情节 性较强,思想性较浅,文学性较低的通俗作品。即使是经典作品,范围也很狭隘,视野很局限。严重影响了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基于以上种种情况,教师在指导的时候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基础情况,适当引导:

(一)教师在认真筛选推荐作品的同时,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作品的内在特性,逐步、有序、分阶段地指导他们阅读。坚持博览与渐进的结合,让他们在对文学作品的生动感悟之中提高审美能力。

(二)要努力优化读书氛围,为学生的“大阅读”提供可靠的保证。可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发挥环境的正面引导作用。

(三)要积极争取其他任课教师的支持和家长的理解,在保证各科充分的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多多争取课外阅读的机会。

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一个需要全面、深入探索的课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妨多加尝试,比如开展诗歌朗诵会、根据名著编排话剧、参观作家故居等活动,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优秀作品的巨大艺术感染力。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对知识占有量的大小已退居次要地位,而现有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才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课堂上,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鼓励学生对作品主题作出多元的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在语言和思维结合上发展着学生的语言,又发展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发展了,语文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下载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汇报:培养创新思维

    思想汇报: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毛泽东思想就是创新思维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毛主席等老一辈革......

    浅谈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先培养其创新意识。研究显示,人类有80%的潜能被埋没。我们应该千方百计挖掘员工的潜能,充分鼓励员工大胆......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本文通过讲述创新思维的来......

    创新思维的培养。

    加强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内容摘要】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主要从“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鼓励自主合作探索,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摘要] 国家的富强靠创新,民族的兴旺靠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

    如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5篇材料)

    如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如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 一, 摘要 “创新”并不是陌生的词汇,它经常出现在各种书籍和媒体当中。从......

    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

    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创造宣言》中说:“造物主是创造者,但他有许多未完成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接过来继续创造。”的确,人类是在创造中发展前进的,“创造”能力应该说是人类区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