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思维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创新思维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2010年秋汉语本科 邓云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之根本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语文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本文从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现状和举措三方面进行阐述,其中着重从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外因和内因的三个层面 探讨了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培养
在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十年间,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仍是我国教育的艰巨任务,更是教育者的神圣使命。作为基础教育里最基础的学科——语文,在《中小学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语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的作用。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一、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
1、创新思维,也叫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它具有独创性或新颖性、极大的灵活性,艺术性和非拟化、对象的潜在性和风险性共存的特点。
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教育处在一个转型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①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思维的发展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 ②。正如教育部前副部长吕福源所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它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 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致力于优化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有目的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
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较其他学科有着更为特殊的优势。概括地讲,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正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摄取,对文章内容、艺术形象的感悟与创造等引发并表现出来的。多年来,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甚至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人为的障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办学条件的受限。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近几年政府投入较大,特别是近两年,给乡镇中心校配备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教室,大部分学校也安装了网络,建设“班班通工程”。但村级学校教室里还是一块黑板、一张讲台、一盒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有限的条件无法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启蒙教育仍是宣讲式的课堂教学,无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别说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2、师生的思维定势。教师过于强调整体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考得高分,教师过分强调求同思维的训练,提出问题只选择几个爱举手的优生回答,甚至是集体回答,有了一个合理的答案就算是教学的成功。而大部分学生也就从众了,觉得好学生都回答了,我们就毋需多想或再想。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整个课堂没有一点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久而久之学生便形成思维定势,创新思维便胎死腹中。
3、师生的思维惯性。教师上课时,一切均按教案、教参实施“注入式”、“满堂灌”。一堂课如轨道上的列车,按部就班一个站一个站的开往终点站,不容学生有质疑问难、思考实践的余地,提出的问题都是在教师的掌握之中,对学生出乎意料的提问敷衍了事或不置可否,情急时还要横加训斥。为了提升所谓的教学质量,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参及习题的所谓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习惯,思维形成惯性,学生的智慧与灵气怎能不磨灭殆尽?
4、教师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不少教师囿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紧扣听、说、读、写的训练,不能大胆地尝试新观念、新模式,教师整堂课提问也就是干巴巴的几句:“是不是?”“对不对?” 枯燥的语言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自身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使得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学生的两极分化。低年级学生过于相信教师,对老师普遍怀有盲目崇拜的心理,老师的话就是“金科玉律”,不容质疑,开口闭口是我们老师说的,这种盲目迷信的心理,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抑制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而六到九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初期,逆反心理特别严重,时下受各种信息的冲击影响,特别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亲的关爱,自由散漫,沉迷网吧,迷失自我。父母亲、教师在他们心目中远没有某某明星重要,课堂远没有网络游戏给力,这些现象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农村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举措
创新思维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手段,启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良好平台,保障创新思维形成。
1、营造和谐氛围,提供创新平台。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兴趣浓厚。因此,教师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真正和谐、宽松、自由、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建立起合作、开放、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我要学、我想学”的欲望,从而诱发出“我会思、我能思”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轻松愉快地用言行来诠释、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怪问题、怪想法”,甚至是“叛逆”的问题,也许这些就是创新的火花。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针对父亲的做法是否妥当,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尽相同,有支持的也有不支持的,对于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我从不予以否定,而是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多想问题。同学们不仅从讨论父亲的做法对错问题引发了许多解决的办法,有提出找梯的、找气垫的、报警的、找消防车的,甚至是找直升飞机来救“我”的„„ 关键是教师在这场讨论中如何控制好局面,让学生有的放矢,最终还得回到课文,在这些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认为父亲的做法合理吗?此时发散归于集中,同学们异口同声:“相信父亲,也更要相信自己。”这样使学生在大胆质疑、主动解决中培养了创新思维。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不可阻止的探求心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教师要抓住教学中这一特性,创造“乐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愉快听讲、乐于思考、趣于动手、兴于动口,在乐学中发展智能,进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浩瀚无际的宇宙,创设
情景,让学生如同置身于茫茫宇宙中一样,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然后播放人类登月以及探索宇宙的有关影像,感觉宇宙的神奇。接着播放我国几次登月实验的影片,让学生感受人类探索宇宙的艰辛历程。此时,教师只要适当的引导一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点燃,围绕如何探索宇宙话题一下子爆发,讨论声滔滔不绝,奇思异想充满了整个教室。
(二)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外因启发创新思维形成。
1、尝试不同教学模式,引导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主阵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岳阳的许市中学教学模式、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等等都是值得借鉴、学习的。当然作为农村学校不能生搬硬套地全拿来,但也可结合本地实际、学生实情出发,自主探究出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启发、发现、探究、合作、交流、开放的课堂模式进入农村中小学语文课堂。
2、优化教学问题,启发创新思维。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原则,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教师作为主导,如何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问设疑是非常关键的“引子”。一直以来,许多教师都忽视了这点,课堂上要么是根据教参或教案上设计的几个问题开展教学提问;要么就是临场发挥提出一随意性的问题;要么就是单调的“是不是?”、“对不对?”或“对了吗?”。这些根本就不能诱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潜动力,何谈有什么创新思维。只有善于提出问题的教师,才能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冲动。
在课文教学中,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教《在山的那边》时,先让学生不读课文,自由想象山的那边是什么?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速读课文后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去讨论:“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分组讨论后,各抒已见。“创新”的空间让给了同学们,同学们纷纷尝试成功的喜悦。通过讨论交流,大家都达成统一见解:“山那边是人通过拼搏后的理想之地”。这种统一是学生从求异思维到求同思维的辨证统一。
对于一些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课前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如教《伟大的悲剧》一文时,抓住学生对“伟大”和“悲剧”两个词的理解,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设问置疑:“课文中讲的悲剧是什么?为什么用伟大来形容?你认为用伟大一词来形容合理吗?”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边议。三个问题基本将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和读者的情感体验一揽子归纳起来,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去阅读课文,对学生理解、体会课文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借助网络多媒体,拓展创新思维。信息时代,学生接受新生的东西相当快,电脑网络等科技产品在农村中小学生眼中也成平常之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单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单一教学工具,往往会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造成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能迅速增加,学习兴趣不能有效激发,想象能力不能充分培养,自主学习不能科学进行,要想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更是难上加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媒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教师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或网络资源教学,辅助语文教学的环境,更好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
如《奇妙的克隆》一课,学生对课文中许多专业术语不是很清楚,教师也一下子无法解释得清,这就必须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有关克隆方面的专题资料片,直观的影像展示,使学生在感知中得到创新思维的拓展。学生在观看之后,对克隆技术很感兴趣,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如雨后春笋一般,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下子爆发出来,教师要面对的是一个个“科学家”。
4、强化语文练习,训练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对知识的巩固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对思维的训练也是同样,所以教师要开动脑筋,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通过品味推敲语言,提高思辩能力,特别是阅读训
练。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一篇篇课文就是作者的创造成果,通过细读、精读和有感情的朗读等,从不同程度的阅读训练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创造,这个创造就是学生能够作文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又如通过听写、速读、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也可利用对语文字词的理解与掌握,练习一词多组、词语接龙等训练发散思维。还可通过语文知识趣味训练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如猜字谜、汉字加一笔或几笔变成另一个字的训练。如“日”字加一笔变成“旧”“ 旦” ““申”,或从不同部门加笔划的就更多样化了,如从上加“智”“晋”等,从下加“早”“昊”等,从左加、从右加以及两个部位一起加等等。还可以利用书法艺术教学进行训练,历代名家对中国汉字的不同表现形式,就是创新的成果,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魅力同时,更要训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形成。
5、利用教师魅力,影响创新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引导者,要能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带领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快乐地畅游,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身必须具备吸引学生的魅力。首先是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掌握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去教好学生。其次是扎实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绝对要能镇得住学生。教师那平实、幽默、机智和富有激情的语言;那满腹诗书的气质和下笔如有神的才情,让语文课充满激情,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听着过瘾,看着解渴,才能将学生拉回课堂静心学习,也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打基础。第三是具备创新的意识与思维。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不仅要时刻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因为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师用自身的魅力,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创造训练机会,内因强化创新思维形成。
1、让学生自由想象,自主形成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带科普知识的文章让学生发挥自主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像小学
阶段有《太空生活趣事多》、《果园机器人》、《电脑住宅》、《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童年的发现》,初中阶段有《月亮上的足迹》、《奇妙的克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教师在教学时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自由地想象,才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来训练想象力。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文中精美的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例如“20年后的我”,“我去宇宙去探险”等,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2、让学生质疑设问,自主探究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教师能妙问巧疑,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己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解决,促使学生主动去求知、求创新,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课应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有议论必出现分岐或争议,学生的争议,不仅是追求正确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追求独创性思维思维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发挥学生自主质疑设问,自主去探究其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师只要顺势点燃这星星的火花,创新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总之,课堂教学是知识、能力、思维的获得与培养主阵地,只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创新平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善于引导,着意培养。正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
创造之人。” 相信学生创新思维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注释
①温家宝:《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8月31日 ②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1995年5月26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创新能力培养》 王洪忠 陈学星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8年11月1日)
3、《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 教基〔2001〕17号
4、《中小学课文课程标准》
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薛姣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 人教网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贵州省安龙县兴隆镇青龙小学张鑫
创新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在“自己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发散学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加强创新教育,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只有不断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才有出路,才会达成新课程改革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务必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明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因。因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执教《秋天的雨》,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解读文本,注重语言训练。比如,学习“动物准备过冬”一段时,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小喜鹊、小青蛙、小松鼠,当秋雨来到你身边,告诉你冬天就要来临的时候,你会怎么说呢?”接着询问学生:“小喜鹊,你在哪儿?你在忙些什么呀?”这就为学生巧妙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既锻炼了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其见;应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培养。将传统语文教中惯用的“读、听、说”与新课改的“思维训练”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便有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提出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我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求异固然是创新,但是求同也是创新。求同思维是指采用已知的最佳方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形式。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飞行探路,发明了雷达,你能说这不是创新吗?我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指导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还读过哪些像这样开头、结尾的文章?这样精心铺设求同路径,引导学生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实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着自己问学生:“我是谁?”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说“是老师”,“是男人”,“是爸爸”,“是爷爷的孩子”,“是爸爸的朋友”„„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即先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出个别条件的变化,要求用新的思路解决,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使思维灵活而富有创造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找出学生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思维定势;二是善于借鉴表面上与本问题无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可变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教《詹天佑》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詹天佑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能用“开凿隧道”的方法解决吗?詹天佑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以上问题,打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凿隧道),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设计“人”字形线路)。这样精心设计,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变通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引发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要真正奏效却并不多。因引发的方式综合性很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过程和周期。操作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启发、引导和培养,真正“授之以渔”,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并参与教学过程,使其兴趣持久。进行兴趣培养,语文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任何思维都要凭借语言这一工具才能实现,故应该发挥优势,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最佳状态。依据一定的知识和事实求得某一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发散性。这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向着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自由发散的思维方式,是从已知信息中衍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而新颖的新信息的思维。语文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可供发散思维的信息源,教师要善于捕捉,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角度、新观念出发认识事物,变通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要善于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篇: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语文论文
内容提要:创新是新时代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创新教法,敢破陈说,做出探索钻研的表率,精心训练,营造一种创新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想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自觉、有兴趣、有信心地学习,从想、写等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兴趣 求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国际国内形势使然。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要增强实力,离不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②
创新要靠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全新精神作为自己的职责,而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坚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搞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语文教师,应时刻把创新教育放在首位,应结合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新教法,激发新奇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好奇地想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③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想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它有利于开启思维的大门,克服学生的迷信和盲从,从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④例如,在教《小石潭记》时,我首先让同学们依照书中的内容画出画面。上课时,当我拿出几幅较好的画面时,他们的兴趣就上来了,表现得兴致勃勃,他们结合画意以及老师简洁生动的描述,不仅弄清了作者的游踪,而且对书中的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全石以为底”也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学的效果是培养了学生的领悟力和鉴赏力。又如,在教《狼》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说:“谁对狼有新的认识?”有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两只狼和一个人相比,狼的力量显然比人强多了,狼完全没有必要‘假寐’和‘洞其中’,而应在‘缀行甚远’,还没有到麦场的时候,就扑上去,把屠户给吃了。结果,不仅没能将人吃了,反而让人给打死了。我认为狼不可能蠢到那个程度,这应该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他的话引得全班哗然,激起了其他同学发言的欲望。这个同学能想出这一问题,说明他开动脑筋,勇于创新。我当场就鼓励了他。在如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春字,然后问道:“你们看到这个字后想到了什么?”瞬间,教室里就热闹了起来,有的想到了“青青的小草,盛开的鲜花”,有的想到了“春耕秋收”,有的想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由这句俗语我又引导他们想出了一些关于春的诗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等等。就这样,学生的思维像放飞的鸽子,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于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此外,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巧设导语,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从而以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一首《游子吟》,能使学生重温父母伟大的爱,从而在感情的海洋里去体会《背影》中深沉的父爱;而声情并茂的阅读,又使《荷塘月色》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那委婉细致,清新相互的笔调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有时,我也会巧妙地设置悬念,提问激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
二、敢破陈说,做出探索钻研的表率,善待学生的出格问题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具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之外,还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要不断地钻研,吸引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努力研究新问题,不断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思考、探索、发现。其中不囿于陈说,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做出表率尤为重要。“读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很精辟,有的问题则很幼稚。但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出格”问题,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如在教杜甫的《石壕吏》时,有学生就问:“差吏当时为什么不抓杜甫?”底下立刻就有人反应了,杜甫也是做官的。他紧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既然杜甫是做官的,为什么杜甫不去阻止呢?”如果说该同学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有点幼稚的话,那么他的第二个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了。又如在讲《故乡》一文时,有学生就问到:“为什么把杨二嫂划为‘辛苦恣睢’一类的人?‘恣睢’一词的解释应为‘放纵凶暴’,从鲁迅的描写上看,杨二嫂虽然放纵了一点,但并不凶暴啊?”还有的学生问:“既然《故乡》是以鲁迅本人在1919年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的,那么迅哥儿为什么不能认为是鲁迅?不是鲁迅为什么又称迅哥儿?”再如教《马说》时,有学生曾大胆的提出疑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论断有片面性,他说:“伯乐虽然经验丰富,有识千里马之才,但伯乐毕竟有自己的喜恶,如果一匹庸俗的马,投伯乐之所好,私下给伯乐送点礼,行行贿;在选马时,让伯乐说自己是一匹千里马,那庸俗的马不就成了哄骗一时的千里马了马?”我当场就激动地表扬了他的说法的新颖和创造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课堂教学中,哪怕学生对问题的一点点的疑惑,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教师也要给予追问和善待。因为那很可能是一个新知识、新领域的引爆点。即使是错误的“瞎疑”也要倍加呵护,因为“怀疑”的过程远比“结果”珍贵得多。
三、精心训练,开辟走向成功的道路,启发学生奇特地写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因为作文本身就是一项最具创新能力的活动。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主要是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敢于奇思妙想,发表新颖的见解,表现独特的情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大胆地、自由地写。⑥有这么一个故事:曾子之妻有一天上街,其子哭着也要去,曾子之妻骗其子,回家杀猪给孩子吃。曾子之妻回家后该怎么做呢?围绕曾子之妻回家后,我让同学们充分地发挥想象。有的说曾子之妻该杀猪,还有的说不该杀,并纷纷说明自己的理由,有的还举例证明。然后我让他们连缀成文,这样一篇篇不同凡响的文章就出来了。
“海阔凭鱼游,天高任鸟飞”。创新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能力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发挥想象提供天地。为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我给他们写作的更多自由,有时作文时,我甚至连文体、格式也不强调。只是启发学生写的内容,让他们想写什么就怎么写。结果写出来的文章要比想象中好得多。
创新的核心是求异。⑦求异,就是对被人们认为是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态度,就是能打破习惯思维的程序。我主要从两方面去训练培养:其一是“更元思维”,大千世界,一切事物总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这就是事物本身的多元性。如果变换一下因素,就可能产生新的思路。例如,蝉,在闷热的夏日里,它不分白天黑夜老叫个不停,真是可恶之极,但是,在中药里,却是医治小儿麻疹一味绝不可少的良药,实在又是美极。“更元思维”就是要求善于改变思维的方式,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二是“逆向思维”,对一些大家约定俗成的看法,反向去思维,挖掘有现实意义不同传统理解的新观点。如,“这山望那山高”,有的同学指出,原来是讽刺那些见异思迁的人,现在用来作为改革者的一种追求不是很好吗?身在“这山”,应想到望到那山的高,才不致于固步自封,才能不断前进。“逆向思维”能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能表达有个性,有新意的观点见解。当然,培养学生奇特地写,并不是让学生写得越离谱越好,这里的奇特是奇思妙想,而不是胡思乱想,要让学生正确地反映生活,要写得合情合理,符合生活逻辑。
四、树立信心,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
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⑧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而要有这种精神,就要树立自信心。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创新能力受到压抑,学生不敢大胆尝试,不敢表达各自观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努力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勤于思考、敢于表达、勇于尝试的习惯。我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课前演讲的训练,每天上课前由我设定话题,提供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即兴演讲,然后我再对学生的演讲内容、语言、仪态等进行点评,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们自信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还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如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作文比赛及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如自己办手抄报、当小记者及出墙报等,极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另外,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天性,相信每个学生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
第四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
杨柳青第四中学
史文敏
内容提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多种创新手法。
一、兴趣创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新颖有趣的问题,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创新动机,激发其内在的创新欲望。
二、思维创新,要求教师利用其灵活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训练。
(一)是思维方向灵活。
(二)是思维方式的灵活。
(三)是迁移能力强。
三、综合创新,老师精选各种综合问题对学生思维进行科学的训练。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使学生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挖掘出学生的巨大潜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
党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由此看出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进步。所谓的创新,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课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新”,不仅指新发现,也指新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方法,只要把他人已揭示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学有着它得天独厚的学科特点,它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激活兴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出 新颖有趣的问题,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创新动机,激发其内在的创新欲望。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以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毫无疑问,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下,为使“ 提问“达到实效,教师应该摆脱课堂45分钟的约束,延伸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分为三段式进行:课前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课后鼓励学生将问题深入、发现新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问题的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努力追求提问设计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1、点、面式提问。
从教材的思路、教学重点、学生学习难点出发,由关键点的分析而带动全文的分析。
【案例】鲁迅的《孔乙己》,文中有多处出现“笑”字,这个“笑”字实际上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文眼”。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掘文中所蕴含的深意。有位语文教师围绕“笑”字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师:孔乙己一出场,有一个字伴随他,这是哪个字? 生:“笑”。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孔乙己的可笑之处? 生:他的衣服、说话、动作。师: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
生:懒惰又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偷书还不承认。师:孔乙己在讥笑中悲惨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生:封建科举制度。
生: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就像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一样。师: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出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 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生:(思索、讨论)孔乙己很让人同情,但想到他自己的懒惰,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又很气愤……
师:所以鲁迅先生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问题处处问到点子上,各个都能激起思维的波澜,“笑”的问题研究透了,学生对全文也就研究透了。同时文章中类似的写法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例如: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点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和“孔一己还欠十九个钱”这两个内容所起到的作用和这个“笑”所起到的作用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争论,经过分析师生对这个同学的想法给于了肯定。
2、揭疑式提问。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亚里斯多德)
【案例】《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师:“通过鲁真风情的介绍看“站而穿长衫”是否矛盾? 生:矛盾。
师:孔乙己属于那一类酒客?
生:买不起下酒菜,进不了柜台,只能站着喝的人。师:可是孔穿的是长衣衫应该坐着喝。生:他穿的衣服又脏又破一看就是穷人。师:他为什么穿长衫?
生:他不想和短衣帮为伍,因为他是个读书人。
师:所以“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揭示的是其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茅盾。也成了孔特殊身份的鲜明标志。
以上所提问题,促进学生琢磨,理解作者“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力。类似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还有,引导学生找出看似矛盾实则揭示深刻内涵的内容如被文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用集体的指挥解答二者一起使用的作用。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他们体味到咬文嚼字的甘甜。
3、转弯式提问。
也叫曲问、迂回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案例】在学习《黄油烙饼》一文第二部分的重点内容是描绘坝上的风光。
师:口外的植物长得如何?
生:坝顶:碧绿,长满了草。坝上:莜麦,干净得很好像用水洗过,梳过。
胡麻,打着把小蓝伞,修秀秀气气,不象是庄稼,倒像是种着看的花。马兰,长齐大人的腰那么高,开着巴掌大的蓝蝴蝶一样的花。马铃薯:一大片,都开着花……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植物? 生:要表现萧胜的天真。生:表现孩子的无忧无虑。
师: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这些绮丽的风光都是萧胜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而萧胜真的无忧无虑吗?
生:少吃。
师:可是看这些景物描写却反映出山河的美好和土地的肥沃,为什么还要挨饿。
生:这是反衬现实的不美好。师:现实的不美好是怎么造成的? 生;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
这样的提问使学生由浅到深一步步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4、创造式提问。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时刻知识进化的源泉。”
【案例】教《故乡》一课时,讲到就少年润土月夜看瓜的一个细节。
师:少年润土聪明机灵,可为什么没有刺到猹? 生:猹皮毛太滑,难以刺中。生:月光下瓜地朦胧,看不太清。
生:作者要表现的不是少年润土的刺猹技能,而是少年润土纯真活泼的童趣。
生:这晚月色太美,刺死猹岂不太煞风景?
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多角度思维,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推出答案的同时有的学生也提出问题:如此聪明伶俐的少年、如此令人心醉的月色为什么后来都找不到了呢?作者回忆这些美好的事物说明了什么……新问题的产生使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兴奋状态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随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本质的重大变革,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引入,语文课堂提问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观念上提倡民主教学,目的上更加注重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力的培养,好的课堂提问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情感,从而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训练思维,要求教师利用其灵活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训练。
(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中学生因为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等原因,看问题、分析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容易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这有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改变这种情况入手,启发他们用全面的、发展 的、联系的观点去看事物和分析问题。如在学习《曹刿论战》一文后学生对人物的评价是:曹是一位关心国家、深谋远虑、具有指挥才能的军事家,而对鲁庄公则是鄙夷不屑,认为它平庸无能。这时作为教师的我启发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庄公这个人物,如果没有他的不耻下问,他的从善如流,曹刿怎么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呢?这样学生会对这个人物产生新的了解。
再如学《孔乙己》一文时,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社会原因如下: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死读书成为迂腐不堪的废物);
2、封建思想的毒害使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各类人对孔的嘲笑);
3、封建特权阶级对其摧残(丁举人对其肆意摧残,把它推向死路)。可是孔有高大的身材应该能够靠自己去生存,但他却没能做到。这是因为它本身不能正视现实、麻木不仁、致死不悟。所以他的悲剧命运还有其自身原因。孔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所以说造成孔的悲剧命运的原因不仅是社会的原因还有其自身的原因。这样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全面了。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那么它的创造力就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是思维方式的灵活。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析综合。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掌握,按照教师的要求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又达到了创新的目的。在学《驿路梨花》一文时,分析其结构,文章运用了倒叙、插叙的写法,我让学生按顺序的方法叙述故事,改变现有的文章结构进行重新组合,之后再和原文比较,就更能进一步理解文章构思的巧妙及其对主题 表达的作用。另外可以在原有的信息上添加新信息,让学生为课文中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填充新的内容。如《鱼》一文结尾处山谷的回音暗示了祖孙俩心灵靠近,而在祖孙俩冲突之后可以让学生加进祖孙俩可能会有的心平气和之后的交流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体会写作技巧的精妙之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主题。
(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思维。所谓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它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教学中正迁移是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因为学生学了新知识或技能,为了巩固它就要进行一系列的练习这些练习不是知识原型的再现,而是一种能力的升华。在学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学生在思想上就会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撼,被战士们的精神所感染,这就是正迁移。另一方面可以抓住本文的选材精当、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语言准确形象、内涵丰富等特点进行写作能力进一训练,学生在阅读中探究积累,在积累中迁移巩固已有知识,在巩固中创新。
(四)是综合分析能力强,老师精选各种综合问题对学生思维进行科学地训练。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要提高鉴赏力,比较的方法是不可忽视的。比较探究,一般说来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习,要学会找准阅读的比 较点,进行求同辨异的探究。它是语文探究性学习初始阶段的一种较为实用、易于操作的阅读方法。比如对于题材、形式相同的作品,如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小说都是以封建制度下读书人的生活为题材,揭露与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与摧残的。学习时,请学生将两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探究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1、范进和孔乙己的形象
范进逆来顺受,甘受屈辱,孔乙己自视清高,孤芳自赏;范进世故虚伪,孔乙己迂腐善良;范进中举之后成为统治阶级,享受荣华富贵,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最后被打折了腿,死路一条;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巴结奉承,送钱送银子,孔乙己一生遭人嘲笑,掌柜最后记得他还是因为他欠了酒钱。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 “丑”字标签;而孔乙己的灵魂深处,则渗透出几缕“悲凉”。
2、作者的态度
两位作家,都怀着一腔忧愤,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但吴敬梓的笔触,只限于鞭挞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对范进以批判为主;而作为冲决封建罗网的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较之吴敬梓更胜一筹,对孔乙己有批判,也有同情。
3、写作手法
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艺术形象,都运 用对比、烘托的表现手法。所不尽相同的是:吴敬梓惯用夸张变形的笔法,酣畅痛快、一泻无余,艺术地再现生活中的假、恶、丑;而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的白描功夫,信笔写来、沉郁含蓄,对病态社会的流毒,作毫不留情的解剖。一个用夸张手法、讽刺笔调有意鞭挞和嘲讽;一个客观写实,寄托作者深切的同情。
通过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不同结局的比较,加深了我们对时代的认识及对作者的理解。这也引发我们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这就要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思想去探讨。《范进中举》创作于清初,那时封建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箝制人民思想,笼络知识分子,而许多知识分子也把读书做官当作唯一的出路。吴敬梓通过范进他们的丑态,抨击八股科举制度,用讽刺夸张手法,把范进中举前后的种种丑态和盘托出,在吴敬梓的笔下,范进是一个可笑可恶的戏剧人物。而《孔乙己》则不同,它发表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那是新旧势力在政治上、文化思想上斗争非常激烈的时期。鲁迅用意在于揭露和控诉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对知识分子毒害的罪恶,他把孔乙己当作封建文化思想毒害的人证提出来。鲁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是把孔乙己当悲剧人物来写的,因而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孔乙己的同情。
可比较探究的课文很多。如学习鲁迅的小说《藤野先生》,可以让学生将这篇小说同鲁迅先生的《鲁迅自传》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文章中了解鲁迅在弃医从文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弃医从 文拯救落后人们的灵魂的重要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为什么要从文以及他的爱国精神。也可以让学生把这篇文章和鲁迅的其他文章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鲁迅,认识鲁迅。这样多角度比较探究,定会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在比较、分析中,进行思维训练,在综合分析中认识的以提高,概括出新意,引发出新观点,得到创新能力训练。
多样的学习方式能唤醒沉睡的潜能。让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开拓一个自由、广阔的思维空间,激活学生多向的思维。让我们的学生在思维的天地里策马驰骋,力求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发掘出个人的巨大潜能。
第五篇: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内容提要: 创新是新时代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创新教法,敢破陈说,做出探索钻研的表率,精心训练,营造一种创新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想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自觉、有兴趣、有信心地学习,从想、写等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兴趣 求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国际国内形势使然。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要增强实力,离不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全新精神作为自己的职责,而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坚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搞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语文教师,应时刻把创新教育放在首位,应结合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新教法,激发新奇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好奇地想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想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它有利于开启思维的大门,克服学生的迷信和盲从,从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教《小石潭记》时,我首先让同学们依照书中的内容画出画面。上课时,当我拿出几幅较好的画面时,他们的兴趣就上来了,表现得兴致勃勃,他们结合画意以及老师简洁生动的描述,不仅弄清了作者的游踪,而且对书中的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全石以为底‛也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学的效果是培养了学生的领悟力和鉴赏力。又如,在教《狼》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说:‚谁对狼有新的认识?‛有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两只狼和一个人相比,狼的力量显然比人强多了,狼完全没有必要‘假寐’和‘洞其中’,而应在‘缀行甚远’,还没有到麦场的时候,就扑上去,把屠户给吃了。结果,不仅没能将人吃了,反而让人给打死了。我认为狼不可能蠢到那个程度,这应该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他的话引得全班哗然,激起了其他同学发言的欲望。这个同学能想出这一问题,说明他开动脑筋,勇于创新。我当场就鼓励了他。在如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春字,然后问道:‚你们看到这个字后想到了什么?‛瞬间,教室里就热闹了起来,有的想到了‚青青的小草,盛开的鲜花‛,有的想到了‚春耕秋收‛,有的想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由这句俗语我又引导他们想出了一些关于春的诗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等等。就这样,学生的思维像放飞的鸽子,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于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此外,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巧设导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很快臵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从而以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一首《游子吟》,能使学生重温父母伟大的爱,从而在感情的海洋里去体会《背影》中深沉的父爱;而声情并茂的阅读,又使《荷塘月色》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那委婉细致,清新相互的笔调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有时,我也会巧妙地设臵悬念,提问激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
二、敢破陈说,做出探索钻研的表率,善待学生的出格问题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具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之外,还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要不断地钻研,吸引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努力研究新问题,不断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思考、探索、发现。其中不囿于陈说,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做出表率尤为重要。‚读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很精辟,有的问题则很幼稚。但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出格‛问题,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如在教杜甫的《石壕吏》时,有学生就问:‚差吏当时为什么不抓杜甫?‛底下立刻就有人反应了,杜甫也是做官的。他紧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既然杜甫是做官的,为什么杜甫不去阻止呢?‛如果说该同学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有点幼稚的话,那么他的第二个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了。又如在讲《故乡》一文时,有学生就问到:‚为什么把杨二嫂划为‘辛苦恣睢’一类的人?‘恣睢’一词的解释应为‘放纵凶暴’,从鲁迅的描写上看,杨二嫂虽然放纵了一点,但并不凶暴啊?‛还有的学生问:‚既然《故乡》是以鲁迅本人在1919年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的,那么迅哥儿为什么不能认为是鲁迅?不是鲁迅为什么又称迅哥儿?‛再如教《马说》时,有学生曾大胆的提出疑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论断有片面性,他说:‚伯乐虽然经验丰富,有识千里马之才,但伯乐毕竟有自己的喜恶,如果一匹庸俗的马,投伯乐之所好,私下给伯乐送点礼,行行贿;在选马时,让伯乐说自己是一匹千里马,那庸俗的马不就成了哄骗一时的千里马了马?‛我当场就激动地表扬了他的说法的新颖和创造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课堂教学中,哪怕学生对问题的一点点的疑惑,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教师也要给予追问和善待。因为那很可能是一个新知识、新领域的引爆点。即使是错误的‚瞎疑‛也要倍加呵护,因为‚怀疑‛的过程远比‚结果‛珍贵得多。
三、精心训练,开辟走向成功的道路,启发学生奇特地写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因为作文本身就是一项最具创新能力的活动。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主要是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敢于奇思妙想,发表新颖的见解,表现独特的情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大胆地、自由地写。有这么一个故事:曾子之妻有一天上街,其子哭着也要去,曾子之妻骗其子,回家杀猪给孩子吃。曾子之妻回家后该怎么做呢?围绕曾子之妻回家后,我让同学们充分地发挥想象。有的说曾子之妻该杀猪,还有的说不该杀,并纷纷说明自己的理由,有的还举例证明。然后我让他们连缀成文,这样一篇篇不同凡响的文章就出来了。
‚海阔凭鱼游,天高任鸟飞‛。创新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能力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发挥想象提供天地。为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我给他们写作的更多自由,有时作文时,我甚至连文体、格式也不强调。只是启发学生写的内容,让他们想写什么就怎么写。结果写出来的文章要比想象中好得多。
创新的核心是求异。求异,就是对被人们认为是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态度,就是能打破习惯思维的程序。我主要从两方面去训练培养:其一是‚更元思维‛,大千世界,一切事物总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这就是事物本身的多元性。如果变换一下因素,就可能产生新的思路。例如,蝉,在闷热的夏日里,它不分白天黑夜老叫个不停,真是可恶之极,但是,在中药里,却是医治小儿麻疹一味绝不可少的良药,实在又是美极。‚更元思维‛就是要求善于改变思维的方式,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二是‚逆向思维‛,对一些大家约定俗成的看法,反向去思维,挖掘有现实意义不同传统理解的新观点。如,‚这山望那山高‛,有的同学指出,原来是讽刺那些见异思迁的人,现在用来作为改革者的一种追求不是很好吗?身在‚这山‛,应想到望到那山的高,才不致于固步自封,才能不断前进。‚逆向思维‛能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能表达有个性,有新意的观点见解。当然,培养学生奇特地写,并不是让学生写得越离谱越好,这里的奇特是奇思妙想,而不是胡思乱想,要让学生正确地反映生活,要写得合情合理,符合生活逻辑。
四、树立信心,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
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而要有这种精神,就要树立自信心。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创新能力受到压抑,学生不敢大胆尝试,不敢表达各自观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努力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勤于思考、敢于表达、勇于尝试的习惯。我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课前演讲的训练,每天上课前由我设定话题,提供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即兴演讲,然后我再对学生的演讲内容、语言、仪态等进行点评,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们自信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还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如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作文比赛及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如自己办手抄报、当小记者及出墙报等,极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另外,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天性,相信每个学生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更要善待他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热情予以肯定。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老师不怕问倒,因为这正是他们深入钻研的结果,是他们有所创新的开始。总之,对学生创造的火花要及时添加助燃剂,使火花变成火苗,变成火把,只要树立了信心,才有可能。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在于许多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同时也将大大改观语文教学效益差的状况,学生的语文水平必将迅速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朱开晴《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2002年第一期第39页《中小学教学研究》
2.杨红玉《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2002年第一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郑远洋、唐世贵《提高语文素质的几点做法》2002年第四期第15页《中学语文》
4.张汉平《浅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