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德兴市长田中学何剑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因此,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化学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教育创新是21世纪各国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时代需求创新人才,国家需求创新人才,学校创新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活跃宽松的氛围,通过思维的相互碰撞,并发出创新的火花,获取创新意识和方法。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知识的积累—创新思维的源泉
思维是知识创新的基础,而知识的积累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积累越多,灵感越多,思维就越灵活、越广泛。可以想象:没有对已知元素的丰富积累,就不会产生门将捷列夫的元素周期“梦”;没有对已知酸碱盐性质的认识,也不会有波义耳的“酸碱指示剂”等。所有这些,都是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要牢记化学宗旨:“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求学生广泛积累所见、所闻和所学知识,获取他们的思维源泉。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物质的用途、兴趣实验、阅读和小制作等部分内容的教学,体现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探索的教学思路。做为老师,要支持加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亲自实践验证。同样,每章知识学完后,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按照一定的程序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连网、由网到体,形成知识体系。使知识有序、认知合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的形成知识积累,长此以往,久而久之,他们的知识就会十分丰富,思维就有了源泉,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变式思维—创新思维的摇篮
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往往习惯于按照自己熟悉的方法去思考新问题,也就是说由于过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他们总会形成某种固定的思维习惯即所谓的“定向思维”。定向思维固然有它的积极一面,但在条件变化的新情景中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就会带来不利的一面,思维就不会活跃,创新意识就不会产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激发学生有见的思索和探究,鼓励学生遇到新问题,要会有新思维新思路,会对知识进行迁移,聚集以激发创新意识的产生。如将三支长短不一的蜡烛放入水槽中点燃,再在上面倒扣一个水槽,那种蜡烛先熄灭?大部分学生容易想到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受这种定势思维的影响,所以回答短的蜡烛先熄灭。通过实验验证后,是最长的那支蜡烛先熄灭。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体向上扩散,所以长的蜡烛先熄灭。并由此启发学生如果楼房着火,在逃生时应低姿行进,不要站立跑。通过类似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变式思维的培养。
三、和谐氛围—创新思维的营造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获得创新成果。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因学生的差异而厚此薄彼,对每一位学生予以相同的爱心和机会。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讲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学生观察到火焰有黄色,和预先从课本中获知的淡蓝色不一样,于是提出质疑,由于学生没有学过焰色反应,告诉学生钠玻璃在高温条件下能使火焰染成黄色,并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改进实验,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几种改进方案,通过分析比较,选用铁管或铝管比较好。以上事例说明,只要我们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一个活跃的气氛,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不断增长和迸发。
四、多种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翅膀
1、重视质疑训练,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而起思,思而生变,质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动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就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所以课堂教学要重视质疑训练,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探究中,创新思维得到激活。如在讲盐和金属反应的性质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钠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吗?”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马上给予肯定回答,我又让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立即写出了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铜的化学方程式。我没有马上否定,而是让学生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做完实验后,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与所写的化学方程式相比较,看是否吻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分析,通过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钠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又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所以,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际上是钠和硫酸铜、水反应生成了硫酸钠、氢氧化铜和氢气。由此联想到钾,同理,钾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也不会有铜析出。由此可见,只要给学生提供质疑探究的机会,学生就会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2、鼓励反向思考,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是较顺向思维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只有善于逆向思维的学生,才能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如在讲盐和金属反应的性质时,这样命题:有A、B、C三种金属单质,已知A能从C的盐溶液中把C置换出来,而B不能和C的盐溶液反应,试判断A、B、C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大小。学生通过思考得出A>C>B。元素、化合物的推断经常采取的倒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运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类似问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鼓励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其中“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究的机会,以保证学生的创新。如在讲氯化钠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有一杯食盐水和一杯水你怎样鉴别?”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回答出了六种方法:(1)加硝酸银;(2)测导电性(3)测密度;(4)用焰色反应;(5)尝味道;(6)测沸点。又如在讲气体装置气密性检查时,让学生讨论:“有几种方法可检查装置气密性?”学生讨论后回答了三种方法:(1)微热法;(2)减小内压法;(3)增大外压法。通过学生相互相讨论、分析推敲、设计方案,表现出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和创新意识,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了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而现行教材中,属于验证性的实验较多。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步骤细致而周密地安排好,甚至连结论也预先告诉学生,学生只需“照方抓药”被动实验、机械重复,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失去对实验的“神秘感”和探索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单一呆板,缺乏创新。教师如果能挖掘教材中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的结合点,安排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参与设计,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巧、知识应用、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诸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选用碳酸钙和稀盐酸?用硫酸代替盐酸、用碳酸钠代替碳酸钙行不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知识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自己把演示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设计方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药品和仪器,学生亲自操作,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又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使反应停止,而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反应太剧烈不易控制,不利于收集气体。通过分析对比,选用盐酸和碳酸钙为最佳方案。通过做类似的探索性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动脑、动手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了知识,激活了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实验中领略到了“成功”的滋味。
总之,社会在不断进步在不断发展,教育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又需要创新教育。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我们要转变观念,更新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有用的人才。参考文献
(1)“模拟——探索”教学模式初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8—9)
(2)杨卫国。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调控 《化学教育》中国化学会出版,2000.3.P.(3)初中化学“引探法”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7—8)
第二篇:对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
对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
下一页 1 2 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成为近几年基础教育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中小学生未来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键。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新事物、新产品,都是从思维的创新开始的。【1】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本文结合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通过情景设置和化学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欲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欲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哈佛第26任校长NeilL.
Rudenstine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1、设计情景,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问疑是思维发展的动力,是通往发现和创造的入口。【2】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源于疑问,疑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3]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注重自己提问,而忽视学生提问的传统课堂教学习惯,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要精心创设情景,通过实验、挂图、直观教具、多媒体展示、语言描述等将学生引导到化学趣味的海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形成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化学问题的欲望和兴趣,驱使他们克服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势,在教师的引领下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所产生的问题。
[案例1]选修1“维生素”教学,用故事创设教学情景。
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在途径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天,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反而恢复了健康。
上述教学情景的设计,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学生产生内部学习动机,学生迫切想知道船员们患的是什么病?野果中的什么成分使他们恢复健康?这种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产生创新思维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
2、穿插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傅鹰教授曾说过,“化学科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予人的是智慧。”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化学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吸收他人失败和成功的教训和经验,经历他人的研究过程,与学生共同感受化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空气成份的发现,燃素学说的否定过程,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氧气、氢气、氯气、稀有气体、氟、溴等物质的发现过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元素周期表形式的变化,人类冶炼和使用金属(铁、铜等)的历史,乌勒合成尿素,苯分子、足球烯分子结构的提出等化学史内容,都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灵感。
[案例2] 瑞利对第三位小数的关注
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于是找来了自己的朋友拉姆塞一起研究,发现了惰性气体。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对空气的研究早已详尽无遗,但却万万没有想到在大家自以为最熟悉的空气中竟隐藏着一整族的未知元素。
上述化学史可以让学生从创新的过程中,感受到不迷信权威和传统、勇于探索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激发学生敢于置疑,敢于否定,敢于创新的勇气。
二、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指导,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是关键。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助推器。如果我们仍然在课堂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同
一、轻多元,重教法、轻学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很难得到发展的。
1、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平等开放、鼓励个性、尊重学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轻装上阵,放下精神包袱,张开自由飞翔的翅膀,展开联想,畅所欲言,思维的独创性和求异性才会得到发展。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维护方法的唯一和知识的不可替代,只能埋没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活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一言堂,避免教师台上“演戏”,学生台下“看戏”的情况。大力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和分层次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教师要具有民主的教学观,不要在学生面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要欢迎学生的挑战;要乐于与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要为学生营造“人尽其能,各展其才”的宽松氛围;教师对学生各种答案中的合理成分要充分给予肯定,尤其是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新颖的答案,即使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荒谬的,也想方设法从其他方面给予肯定和赞扬,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2、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创造性的观察,是对科学真谛的进一步挖掘和提高。中学化学教学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实物、模型、图片、以及影音视制品,我们应充分利用,让学生进行观察,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渠道;同时,我们还应当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的程序,以提高观察的效率。
[案例3] NH3的喷泉实验
NH3喷泉实验现象具有很高的可观察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发掘隐蔽在实验现象后的重要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①整套装置的气密性如何?②装气体的圆底烧瓶内壁原来是否干燥?③胶头滴管挤水进烧瓶时操作的快慢和挤进去的水量多少对实验有否影响?④原烧瓶中气体多少(集满或未集满气体)会否产生不同效果?⑤实验后所形成溶液的浓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在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可以极大提高观察的效率。下一页 1 2
第三篇: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内容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特别强调了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勤奋、合作等优良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就是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利用化学作为实验学科的特点,把创新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策略
温家宝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实践、创造能力;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特别强调:教育工作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创新能力它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要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化学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利用化学作为实验学科的特点,从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它决定了教师采取什么方法教育学生并对学生作何评价。因此具有符合时代特点、学生特点、正确全面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实现学法、教法创新,正确评价学生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受我国传统价值观、人才观的影响,加之追求升学率的社会压力,把分数高低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教师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把学生变成被动吞吃知识的机器,妨碍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为此,化学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提高和更新教育观念,吸取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要求的新观念,改造个人的头脑,抛弃过时的、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旧观念、旧思想,注重学法、教法研究,充分展示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和评价,尤其要想办法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有着强烈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的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学生的的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巧设悬念、诱导探索、研讨释疑等多种方式。其中,悬念是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时,首先展示做喷泉实验所需的药品、简单仪器,再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及美感的同时,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真实情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既享受到了学习到知识的乐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一切科学实验、一切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而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则是引导学生观察成功的重要条件。有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直接影响到观察的选择性和效果。例如在做集色、态、声、光等于一体的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时,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作充分的准备,就会看热闹,只顾观察烧杯中溶液变红的现象而忽略其它现象,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如果教师明确指出观察的目的和重点,学生的观察就不会只此于好奇、兴趣,不会顾此失彼,而收到良好的观察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观察品质。
4.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5.巧设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最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态。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巧妙地设计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进行葡萄糖这一内容教学时,对于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老师的讲述而掌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机械的接受,死记硬背的掌握。如果设计成多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对比、推导从而能得出结论。先是让学生自己制取新制的氢氧化铜,将它分成三份,取其中二份分别与乙醇和甘油反应,学生发现甘油能和氢氧化铜反应变成绛蓝色,而乙醇没有现象发生,则说明乙醇不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这时老师设疑:乙醇和甘油与氢氧化铜能产生本质区别的原因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分析乙醇和甘油的分子结构,就能很快的找到甘油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原因:甘油含有多个羟基而乙醇只有一个羟基。这时取另一份氢氧化铜与葡萄糖溶液反应,也能观察到会变成绛蓝色,则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多个羟基;再对该溶液加热又能观察到有红色沉淀产生,则又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这时再给出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且为链状结构,让学生自己推导结构简式。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推导出葡萄糖的结构简式,有个别学生推出的结构简式中含有两个醛基,教师不是直接否定,而是提醒学生看是否和分子式相符,这样学生自己能及时的改正。通过巧妙的设计实验,进一步巩固了结构决定物质性质这一化学原理,同时又让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验现象来推断物质结构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6.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7.巧设悬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
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总之,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把创新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翟远杰.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5,(3)
左丽萍.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4,(7)
任静.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
第四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限于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善于用旧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新问题,要解决这些新问题,必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的材料,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程序和方法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或思维过程,它具有独创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运用数学方法,独立地解决自己未曾解决过的问题上,或对某些习题有独特解法。就思维成果而言,这种思维并未产生实际的创新成果,但就整个思维过程而言却带有创造性。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打好基础,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的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特别是数学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厌学情绪。因此,要为他们打好扎实的基础。首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真诚、尊重、理解的关系,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形象生活化的语言,教给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方法,例如在增(减)函数时,我们可以说:增函数好象日出步步上升;减函数好象日落步步下降。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想到增(减)函数的图像和证明方法。第四,归纳总结,巩固基础。如:求任意三角函数值时,总结出的解题一般规律:“负化正,大化小,小到锐角再查表。”最后要定期单元测试确保“双基”过关。
二、创设情景,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氛围。
教师要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善于提问,提问时: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使大多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挫伤其积极性。例如在讲完等差中项的概念后,我就问:我们现在四楼,四楼在什么中间?同学们很快说出四楼在三楼和五楼、二楼和六楼、一楼和七楼之间。我又问:教学楼每一层离地的高度就可抽象为一个等差数列{an},四楼在三楼和五楼、二楼和六楼、一楼和七楼之间,说明a4是哪两项的等差中项?此题结论不是唯一的,在课堂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气氛热烈,得出的结果多种,通过师生互动,把学生创造性思维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巧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一题多法、注重联想、拓阔思维。
在数学的例题教学中一题多解,主要是运用联想、转化的思维方式,根据观察题目角度的不同,解题思维方式的不同和解题过程的局部要求,选择不同转化依据和转化途径解决同一数学问题。它能够不受现有知识或常规定式的束缚,敢于提出新奇的构想,往往会出现思路转移,思路活跃的新局面。并非教师把多种解法演示给学生看,而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进行有益的联想和探索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智力氛围中培养学生敢想敢做、顽强自信的求实品质。拓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具有良好的功能,进而造就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
1、求sin2100+cos2400+sin100cos400的值
分析1:求三角函数值往往是通过三角变换将其转化为求特殊三角函数值,一般遇到正、余弦函数的平方,可用降幂公式,遇到正、余弦函数的和差或乘积,可进行和差与积的互化等等。
解
1、原式=111(1-cos200)+(1+cos800)+(sin500-sin300)222
111=1+(cos800-cos200)+(sin500-)222
111=1+(-2sin500 sin300)+(sin500-)222
1113=1- sin500+sin500-= 2244
分析2:已知式为两数和的不完全平方,联想完全平方式,可将其恒等变形,然后再进行和差与积的互化得另一解题途径。
解
2、原式=(sin100+cos400)2-sin100 cos400
=(cos800+cos400)2-sin100 cos400
=(2cos600cos200)2-sin100 cos400
1sin500
113= cos2200 +-cos2200+= 424=(2cos600cos200)2-
分析3:联想三角函数的平方差公式与积化和差公式,又得一解题途径。
1(sin500-sin300)2
11=1+sin(100+400)sin(100-400)+sin500- 24
3113=-sin500+sin500= 4224解
3、原式= sin2100+1-sin2400+
分析4:联想sin2+cos2=1 及sin(+)=sincos+cos sin中的函数具有轮换对称性,而求值式sin2100+cos2400+sin100cos400中的各项恰是上述轮换对称式的一半,构成与求值相应的对偶式,然后解方程组将值求出。
解4:设A =sin2100+cos2400+sin100cos400(1)B= cos 2100+sin 2400+sin100cos400(2)
(1)+(2)得A+B=2+sin500(3)
(1)-(2)得A-B= -cos200+cos800-sin300
1- sin500(4)2
133(3)+(4)得2A=2-=∴A= 224
3即sin2100+cos2400+sin100cos400=。4= -
本题可进一步归纳出,一般地,对任意角都有:
sin2+cos 2(+300)+s incos(+300)=3。4
一题多解,既符合素质教育摆脱“题海”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得的知识纵横联系、广泛迁移、灵活应用,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深刻理解概念,克服循规蹈矩,善于多向思维的良好思维品质。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习惯具有积极的意义。
2、突出定理、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突出公式、定理探索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机会思考,直接去感受问题,面对困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帮助学生弄清思维障碍的原因。这样使学生能自觉地,执着地应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得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获得新知识、新见解。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二项式定理时,适当复习组合的有关性质后,请同学分别计算(a+b)的1、2、3、4次幂的展开式,然后指出依次类推我们可以求得(a+b)的5、6次幂的展开式,但是幂指数越大展开的困难也越大,那么(a+b)的n次幂的展开式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可循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a+b)n=?(点题)。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特殊展开式的项数、系数、指数幂的特征。从而归纳出,项数是指数加1,字母a的指数是从二项指数减1直到0为指,b的指数是由0加1直到二项指数为止,各项系数刚好是组合下标是二项式指数,上标是从0始逐增1到二项或指数止。然后进一步探求,把二项式指数一般化,即当二项式指数n(n是自然数)时,让学生猜想结论,这时学生同样不难发现上述规律,从而引出二项式定理。当然这种方法是用了不完全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结论不一定可靠,然后引导学生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出结论,是数学研究的一种较好的科学方法,又是数学发现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数学猜想是数学思维中最活跃,最富有创新性的一部分,它不但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智力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抓住机遇,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时表现出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需求和意向,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思考,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1、利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在讲清楚圆、椭圆的定义和方程后,可叫学生讨论一下圆和椭圆的关系。有的学生提出:椭圆要是再圆一点不就是圆了吗?我马上答到:“对!再圆一点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该怎样描述?”多数学生都回答出要短轴和长轴相等即a=b。我又不失时机的因势利导“既然a=b,那么c等于多少?”学生们齐声回答:“c=0”我立即问一句“c=0是什么意思?”于是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焦距为零,即两焦点重合。于是我叫学生再自己动手画椭圆,并观察两定点距离逐渐靠近时椭圆的变化,最后可以看出圆可视为椭圆的两定点重合时的一种特殊情形。抓住机遇,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互相讨论→动手操作→比较归纳→得出结果,不仅让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利用“质疑”来培养创新思维。
老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能操之过急、包办代替,否则就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被动甚至厌学。直线方程一章中有一练习题:已知A(-1,-1),B(2,5),C(1002,b)三点共线,求b?我首先问:“A、B、C三点共线是什么意思?”大多数同学首先想到的都是C点坐标满足AB的方程。我让学生慢慢想,又
有人想到了KAB=KBC。进一步反向质疑:如果三点不在同一条线上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学生们七嘴八舌,居然又想出了AB+BC=AC、S△ABC=0两种解法,并从中受到了一次创新解题方法的训练。
3、用“变式”练习来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学生通过大量的”变式”练习,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加强。
例如:对二倍角公式sin2=2sincos的运用,我就提出要顺着用、倒着用,变着花样用,为此设计出一组练习:
a.顺向变角:sin =2sin()cos(), sin=2sin()cos(), sin3=2sin()cos().b.c.d.逆向变角:化简sin3cos3=sin1500sin750=sin300cos()=sin().函数顺向变形:1sin2()2.函数逆向变形:sin、cos=sin2.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公式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在求这类题型时就不会感到困难。
当今的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注重素质教育,特别是注重科技教育和创新教育,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自觉投入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为中国的职业发展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目标之一,然而,对高阶思维的类别、特点、方式、方法,直到目前,尚未达成统一共识。
一、有关高阶思维的发展可能性和必要性
高阶思维的定义到现在还没有公认一致的定义和概念。中国学者与专家钟志贤认为,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和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形式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求解与决策等能力。
在教学目标分类中,高阶思维表现为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能力,如分析、归纳、综合、创新、总结等。
多数研究者认为,与学科教学结合的高阶思维教学发展,最有效方法是整合高阶思维与课程,把高阶思维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实现预期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世界各国,很多学校和很多学者、专家都开展了一些有关高阶思维及培养的研究,他们在多门学科,如数学、阅读、科学、地理、历史、化学、物理等学科中,这些学者、专家都提出高阶思维的要求和做法,在低阶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这些学者、专家中以布卢姆最为特出。他在2001年就出版了有关专著,世界各国很多学校和学者、专家以教育目标分类为基础进行了有关研究。例如,澳大利kurwongbah(亚昆士兰州)州立学校。
就我国目前情况看,我国大多数中小学课堂教学依旧停留在低阶思维、低阶学习和低阶能力层次上,很难有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很难有效塑造和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素质。真正有效的教学需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怀疑与质疑;学会独立解决真实问题与困难。教学实践中不需要直接交给学生现成结论或答案。
因此,很有必要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强调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二、实施高阶思维教学策略与措施
1.从高阶思维角度重新审视课堂教学
往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用很多时间反复练习、反复做题目,最终要求是学生能见到题目就能做,做了题目就能对,使学生考出好成绩。但这样的教学却是扼杀学生创造力,使学生养成不良思维习惯。
高阶思维创造与培养是教师有意识的行为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探究学习活动中存在类似情况,很多学生只会用互联网等简单手段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没有深入思考,这其实就是低阶思维,没有实施真正的高阶思维。
在教学很多情况下,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是完全可以互相转换的。教师有意识的作为很重要,如果教师能用简单问题引申出学生复杂的思考,就是把低级思维转换成高级思维。
现实课堂中,有些课很明显把本该有的高级思维转换成低级思维,本应该由学生探究的结论由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还美其名曰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越学越机械,越学越没有创造力,越学越不聪明。
2.实现课堂由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本的转换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发展,而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具备学习能力。因而课改中心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要想教会学生学习,必须让学生会学。所以,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学习创设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全面支持。
“高阶思维”教学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思维实践,参与思维过程建模和发展思维技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已摆到第一位,强调教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习自主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3.脚手架理论促进学生思维提升
俄罗斯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有有关脚手架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是一类临时性结构,用来帮助学习者超越现有学习水平,更有技巧地开展相关活动。脚手架可以是资源提供,让学生接触到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资源,让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源,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升认识,从而形成明确结论。脚手架也可以是对学生形成知识转化的提醒,帮助他们对照、比较、归纳,在很多相似研究对象中寻找共同特点,然后,学生可以集体讨论,共同推理、决策,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脚手架也可以充当指示向导,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层次逐步提升,从而达到高阶思维。
4.老师要精心设计高阶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包括口头教学问题和书面教学问题,它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最有效教学手段。最适合思维的教学是以思维为基础的策略,如具有穿透力的、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运用聪明才智才能回答,是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
高阶思维培养在教学中没有固定模式,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离不开与具体学科教学的结合。其中通过“问题解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状态,是高阶思维教学的关键。
许多现实课堂教学中大量“教学问题”几乎都是应试型问题,甚至有的课堂没有问题,只有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却不知为何忙碌,更不知道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形成一定解决问题能力,这样的课堂学生根本没有高阶思维。而引发学生高阶思维的课堂,课堂气氛调动和学生思维触发很多是通过老师的精彩问题设计而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