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反思·略述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
略述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
董平生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最为主要。以学生为本,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其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其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其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贯彻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一切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导入时,教师应运用激趣引入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新鲜活泼、富有趣味的的情景之中,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做实验、猜谜语、讲故事等,或者利用音响、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之中。施教中,教师要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或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环节,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趣。例如,上“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可采用录音机播放自制的配乐故事“死谷之谜”,并在投影仪上播放自制的活动投影片。优美的画面,传情的音乐,动人的故事,会使学生的眼、耳、脑同时得到刺激。像这样,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积极性就会一下子调动起来,探究故事中所反映问题的欲望也会被激发出来。在讲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时,也可增补一个投影实验:将一个装有活蟑螂的烧杯放在投影仪的载物玻璃上,银幕上立即出现活泼的蟑螂形象,然后往烧杯内通入二氧化碳。学生在银幕上可以看到蟑螂在烧杯内先是到处乱窜,然后抖动身体,最后奄奄一息的过程。老师边做实验,边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学生像看电影一样,学得轻松愉快,创新兴趣也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设置疑问,培养创新思维。
思源于疑,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或质疑性的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环境,以此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由被动思维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思维。设置疑问就是一把启动思维的钥匙,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把启动思维的钥匙交给学生。
在设疑导思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他们的生活实际,提出与新课有紧密联系、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质疑。可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探究新知识的情景,进而导出本节课的探究内容,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指导学生动手做实验(或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再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让学生从感知现象开始,对新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达到以“疑”导“思”、以“思”求“知”的目的。例如,讲“质量守恒定律”专题时,可首先设疑:“前面学习了许多化学反应,在这些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没有联系呢?如果有,是何种联系?”然后教师做“白磷燃烧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实验,接着由学生分组做探究性实验。一部分学生做“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实验,另一部分学生做“碳酸钙与稀盐酸在密闭容器中的反应”,并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再组织学生对观察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最后教师还可以设疑:“煤燃烧后留下煤灰的质量比煤的质量轻,为什么?”“镁带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大,这又是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一串串的疑问展开讨论。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创新。设置疑问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精神的生动体现。
三.突出主体,鼓励创新行为。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三大弊端:一是重知识、轻能力;二是重结论、轻过程;三是重模仿、轻创新。其结果是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克服由它带来的弊端仍然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行为。教师要做到课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见解让学生谈,结论让学生下,办法让学生想。我们要大胆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向课本挑战,提出与课本不同的观点;向权威挑战,质疑权威所下的结论。一旦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就会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闪现。如在学完“酸、碱、盐”的知识之后,我组织学生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检验实验室中NaOH已变质?杂质该怎样除去?问题一提出,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鉴别方法。归纳起来,他们主要提出下面三种不同的方案:①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②加Ca(OH)2溶液,看是否产生白色沉淀;③
加BaCl2溶液,看是否产生白色沉淀。然后,由学生根据所给实验用品分组实验,进行自主探究。经自主探究后,学生均得到同一结论,排除了另两个错误的方案。在对实验方案的逐一讨论过程中,学生同时学习到了除去杂质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四.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很多教学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新课标倡导“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
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而化学实践活动正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如学习了“自然界中的水”后,我们围绕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科学考察活动:我市水污染情况怎样?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源在哪里?污染后的水对人体和工农业生产有哪些危害?怎样防止水污染?你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要求通过访谈、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设计实践方案进行科学探究,最后以“我所认识的水”为主题(题目自拟),写一篇科学考察小论文。后来,我看到学生交来的一篇篇像模像样、很有价值的科考小论文,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因为这就是他们参与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见证(因篇幅所限,文后仅附学生科考小论文一篇)。又如,讲完钢铁生锈的成因后,要求学生进行防止家用菜刀生锈的实践;讲完溶液的酸碱度后,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到学校的花坛、苗圃或周边的农村测定土壤的PH,提出改良土壤的办法。还可以组织学生搞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通过上述化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了解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化学实践活动还能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及学习的背景范围得以扩大,使学习过程延伸到解决问题的真实世界中,使化学课程由“死”变“活”。在这些化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自然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二篇: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内容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特别强调了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勤奋、合作等优良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就是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利用化学作为实验学科的特点,把创新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策略
温家宝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实践、创造能力;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特别强调:教育工作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创新能力它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要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化学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利用化学作为实验学科的特点,从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它决定了教师采取什么方法教育学生并对学生作何评价。因此具有符合时代特点、学生特点、正确全面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实现学法、教法创新,正确评价学生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受我国传统价值观、人才观的影响,加之追求升学率的社会压力,把分数高低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教师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把学生变成被动吞吃知识的机器,妨碍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为此,化学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提高和更新教育观念,吸取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要求的新观念,改造个人的头脑,抛弃过时的、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旧观念、旧思想,注重学法、教法研究,充分展示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和评价,尤其要想办法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有着强烈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的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学生的的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巧设悬念、诱导探索、研讨释疑等多种方式。其中,悬念是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时,首先展示做喷泉实验所需的药品、简单仪器,再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及美感的同时,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真实情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既享受到了学习到知识的乐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一切科学实验、一切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而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则是引导学生观察成功的重要条件。有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直接影响到观察的选择性和效果。例如在做集色、态、声、光等于一体的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时,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作充分的准备,就会看热闹,只顾观察烧杯中溶液变红的现象而忽略其它现象,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如果教师明确指出观察的目的和重点,学生的观察就不会只此于好奇、兴趣,不会顾此失彼,而收到良好的观察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观察品质。
4.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5.巧设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最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态。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巧妙地设计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进行葡萄糖这一内容教学时,对于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老师的讲述而掌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机械的接受,死记硬背的掌握。如果设计成多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对比、推导从而能得出结论。先是让学生自己制取新制的氢氧化铜,将它分成三份,取其中二份分别与乙醇和甘油反应,学生发现甘油能和氢氧化铜反应变成绛蓝色,而乙醇没有现象发生,则说明乙醇不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这时老师设疑:乙醇和甘油与氢氧化铜能产生本质区别的原因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分析乙醇和甘油的分子结构,就能很快的找到甘油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原因:甘油含有多个羟基而乙醇只有一个羟基。这时取另一份氢氧化铜与葡萄糖溶液反应,也能观察到会变成绛蓝色,则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多个羟基;再对该溶液加热又能观察到有红色沉淀产生,则又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这时再给出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且为链状结构,让学生自己推导结构简式。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推导出葡萄糖的结构简式,有个别学生推出的结构简式中含有两个醛基,教师不是直接否定,而是提醒学生看是否和分子式相符,这样学生自己能及时的改正。通过巧妙的设计实验,进一步巩固了结构决定物质性质这一化学原理,同时又让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验现象来推断物质结构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6.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7.巧设悬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
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总之,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把创新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翟远杰.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5,(3)
左丽萍.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4,(7)
任静.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杨庄中学王绪文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是教师的职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老师不讲,学生就不可能会;老师讲了,学生 就应该会;老师讲得多,学生掌握得就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使整个教学过程总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知 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变“填鸭式”的消极单 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老师为中心 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 展的时空,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弟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 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也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其实这里的“建造大厦”的过程和“点燃火把”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情境引入,启动探求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客观世界,都有一种力求探索、研究、认识所有现象的需求,对周围的一切都企图问一个“为什么?”这种潜在需求,也正是学生头脑中潜在 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能适时“点燃火把”,它就可以释放出巨大能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新课开始前坚 持了“五分钟时政演讲”或“十分钟社会问题讨论”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就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社 会问题发表演讲或进行讨论。这些活动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 创造性思维。
2.自学答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独立性,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学生是否能独 立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是其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指导课堂
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以培养其独立解决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一般分三步走: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知识点,先进行自学或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用问答 卡反馈给老师;老师归类整理后予以集中解答。
3.归纳总结,构筑知识体系。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解答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本节或本课所学内容做 归纳总结,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后,都要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进而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 析问题。以上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自己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变 成了自己的东西。
4.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以巩固和检查本节所学内容。“课堂练习”在学 生间相互交换批阅,相互启发、讨论,遇到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评。有时也让 学生走上讲台,就教师拟定的问题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解、分析,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密切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解答,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 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学生,“havea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应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绝非仅仅是做练习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学实际和
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取演讲比赛、小记者招待会、时政小论文竞赛、大家谈、社会调查等
多种形式。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 练,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创新和发展,不断更新自我,不断吸收新知识,是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基本特征,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已成为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不断探索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新途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涉。当然,突出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 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艺术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重在指导,不包办代替;重在疏导,不任其自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这才是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王绪文
杨庄中学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是学生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想象力是涌现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性活动的关键,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对新课的导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清新的学习环境。对新知识的导入,不采取传统的“复习提问”和以旧引新的教学方式,而是通过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或抛出新知识的中心内容引起学生的疑惑,在兴趣和疑惑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习方向,引导学生自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的背景或者过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名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产生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生物学家达尔文、数学家华罗庚是这样,阿波莱顿发现电离层也是这样,就连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二、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这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链接成思路通道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师生共同解析易错误、易混淆的问题,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提出疑义,提出争执,提出反问。教师要疏导学习疑难,学生在课堂上不单纯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学生敢于反问敢于质疑是探究能力的基础,可以促进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己排难解惑,这正是素质教育要求的自立、自强、自控、自信的心理素质。那么,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教学采用迂回式提问,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有助于学生分析与综合、观察与想象等思维活动的增强。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也都得到了培养。
三、引而不发,启迪激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
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激励。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
1、榜样激励,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通过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组织全班同学积极思考,努力上进。
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希望得到优秀的成绩,通过激励,学生可能会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
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多方面提高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给班级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
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在学习环境中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
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又给学校集体争得了荣誉。
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四、积极参与,灵活多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在教学要创设民主性、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
灵活多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灵活多变即思维敏捷、随机应变,对于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维和见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注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目,分组讨论,互相检查对新知识的理解,互相针对课本主要内容改编或创编一些新题目,同时,课本中的练习题也是互问互检的主要内容。多年来,我一直采取这种方式,效果很好。安排“互问互检”教学段,打破了传统的“巩固练习”教学环节,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提问中解脱出来,同时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机会,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地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事实证明,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每节课讲到这个阶段,课堂气氛就达到高潮,同学们求知欲空前高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理想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1、探索性思维能力: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对自己的结论发生怀疑,是否敢于否定自己一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是否敢于否定前人的定论,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
2、选择性思维能力:选择性思维能力体现在学生对创新课题、思维素材、理论假说、论证手段等一系列思维环节的鉴别取舍之中,思维摄取与当前创新活动相一致的信息,避开其它附着其上的与之不相关的信息。
3、综合性思维能力: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在大脑中将接收到的信息综合起来,产生新信息的过程。综合就孕育着创造。思维所综合的信息数量越多、种类越齐全,就越能有效地创造新信息。
4、构建性思维能力:构建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探明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构建对事物的立体认识,使思维能够朝着正向、逆向、纵向、横向以及立体方向各方面自由运动的能力。
五、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21世纪科学技术竞争激烈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所以从小培养学生既要有竞争意识,也要善于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1、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
2、合作讨论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的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要影响他人讨论。
3、如果是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组与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4、适合小组合作研究的内容大致是:
①辨析概念性问题;②寻求规律的问题;③操作实验探究问题;
④选择解题策略;⑤集体竞争性作业;⑥学生间互评、互检、互查的合作。
六、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数学创新精神.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宇宙间最美丽的花朵”。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长期探索、研究的成果。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改变命运”。
邓小平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
学生体验成功是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
1、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以赞许集体合作的成果为主,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赞赏。
3、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表扬。注意表扬不要过滥,尽量减少由教师发布表扬令,应征得广大学生的意见给予表扬。被表扬者应表示谢意。
素质教育应时代需要所培养的人才应是高素质的,是有创造性的人才。在使素质不同的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尽可能大的提高和发展的同时,更要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造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班上各方面的顶梁柱和带头人,也为培养21世纪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第五篇: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贵州省金沙县第一中学赵旭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靠教育。”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而不同学科都有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特点,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教育教学条件,创新教育应结合学科特点和本地教学条件进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自制教具”设计实验和模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学的形成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具有科学、严谨、系统等特点,新颖有趣而且具体的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自行设计的创新小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紧张、积极、活泼和兴奋状态中积极思考与想象,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除课本中的实验外,还可自制一些学生难以想象的模型,突破难点,一目了然。如:自制火车转弯的轨道模型,在分析火车转弯模型中,外轨高于内轨的原因和弯道圆心的确定是一个很难突破的难点,用家装剩余的门条线锯成两截,使其弯曲,当作内外轨道,用木板当做地面,且把木板钉成高度不同两块,再用圆木块做成车轮及轮缘,上课时可演示当内外轨一样高时,火车转弯轮缘就会挤压外轨,然后再演示外轨高于内轨时,把做成的火车轨道放在内低外高的木板平面上,再在做成的车轮上套上一个鞋盒子当做火车,由于木条做成的内外轨分别处于木板平面的不同一水平面上,火车转弯就在内外轨构成圆锥形曲面内进行,火车运动轨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这样向心力方向和圆心就被唯一确定了,那么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自然就是指向水平面内的。这样火车转弯的教学难点就被完全突破了。这样的设计性自制教具让学生耳目一新,想象力得到充分锻炼,激起他们利用生活废品创造模型以理解物理模型的兴趣,感受创造就在身边。如上“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学生用橡皮、直尺、硬币、书本等演示了多个生动的“惯性实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的机会,由此可见,把课本中一些难以想象的模型和现象用自己设计的实验在课堂上演示出来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还有,教师演示实验时也请学生协助
或学生独立完成,其中自然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但这刚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进行有目的性的探究学习。
二、把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改为学生课堂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实验思想上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改成“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学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学生想到了把木板倾斜一个小角度,以利用重力的分力抵消摩擦力。这样就巩固了实验的探究功能,从定性的研究到定量的探索,突出了实验的设计思想,展现了知识和规律的发现形成过程,对学生大胆实验,主动探索物理规律起到积极作用。
把“测定木块动摩擦系数”等课外实验改为课堂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独立操作,通过实践否定不可操作的方案,认真分析和思考出可操作的方案,实践证明,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单纯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好得多。
三、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这样不但构建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完摩擦力的内容后,就布置了“自行车前后轮摩擦力探究”的课题,同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把得到的实验结果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并且从理论辩证的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利用一定时间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四、理论教学中使用“空白”,引导自行探究领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谈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在教学中我发现无线电波的发射与接收是一个很难理解和记忆的内容,我用“送小朋友回家”来讲解。有一个小朋友要回家,屋子的门只允许小孩进入,而
且路上还有一条小孩跳不过去的深沟,小孩身旁站着一个大人,问:如何才能使小孩回家?学生思索:大人背小孩——跳过深沟——放下小孩——小孩进入家中。至此,我不再讲话,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讲故事的目的,去想象如何把故事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当学生思考后突然明白上述故事与无线电波的接收进行对比:大人—高频头,小孩—音频波,深沟—空间,背上小孩—调制,跳过深沟—发射,放下小孩让小孩自己进门—检波。问题终于解决了,那种类比发现的喜悦充满整间教师。
五、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一种培养学生开拓和创新的思维。伽利略在教堂里看见悬挂的吊灯被风吹得左右摇摆,这在常人认为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伽利略却从中发现“摇摆等时性”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多来几个假设,多问几个为什么,用变式教学、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对于学生的设想不管对错,教师要耐心细致地给予分析,同时要表扬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如我有一个学生,初中基础较差,但遇问题总爱提出不同的想法,甚至感觉有点转牛角尖,对此我引导学生沿着错误的路子走下去,引导他自己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仅高一一年,他的物理成绩就名列班级前茅。只有引领学生敢于“求异”,才能培养出良好的求异思维和探索品质。
在中华民族崛起和畅想“中国梦”的今天,作为一名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促进学生的智力和人格因数的协调发展。最终把培养学生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