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职高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职高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蒋翠英
沛县中等专业学校221600 摘要:文章阐述的是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巧“设疑”,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三、给“模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搭“台子”,展现学生创新
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以谋取职业为取向,培养专门人才。忽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专业知识适应的社会要求方面成效显著,但是在日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就不可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走向市场。忽视科研和产业的融合和互动共进。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户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为此,作为职业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活动,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等多向交流。
例如:有关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其原理时,类比联想到关于Na202与S02的反应,我故意把方程式只写成2Na202+2S02=2Na2S02+02,当时我问同学是否有不同观点?立即有同学站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Na202具有氧化性应写成Na202+S02=Na2S02,我首先对该同学的意见给予肯定:“敢于否定老师的观点,具有独创性。”然后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再细致地给学生讲解该反应的原理,课后,我把同学们带到实验室通过实验来探究其产物。
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这样做就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巧“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激思激趣”,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我们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设疑的方式和策略,使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得以维持和强化。这样,学生在疑与思的循环和矛盾中,就会一直面临“愤悱”情境,保持着高涨的情绪和积极亢奋的思维状态。
我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的方式有:
1、矛盾揭示式:提出一些白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辨析和思考来解决矛盾。例如: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平衡》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但当金属钠与乙醇的水溶液反应时,增加乙醇的浓度,反应率反而减小,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经过更深层次的思考,将影响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和外因(如反应物的浓度等)结合起来,索隐探微,左串右联,方能形成思维合力。
2、引而不发式:由教师设计和引发思维过程,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和经历了化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逐渐体会化学思维的特点,了解了化学思维的策略、方式和方法,掌握和实践化学思维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出其不意式:创设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互相逆反或将学生已有知识置于一个全新陌生情况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惊奇中迫切地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例如学了“化学平衡”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能否利用反应NaCI+K制取金属钾?”学生首先感到非常意外,因钠的活泼性不如钾,怎么可以置换出KC1中的钾呢?接着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泼起来。
4、似是而非式:提出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例如学了“化学键”一部分内容后,可设计这样的一组判断题:(1)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2)离子化合物中含有离子键;(3)离子晶体中含有阳离子,含有阳离子的一定是离子晶体„„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巩固了有关概念,还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
当学生把老师的问题进行大胆的设想和创新并得以巧妙地解决时,学生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领略到创新的意义。
三、给“模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将“实验”与“探究”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教学模式则是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再开发。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实验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这就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目标。
例如:我在讲述“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时,“出人意料”地指导学生先加入少量碳酸钠,再加入铜片,通过操作的“反常”去激发学生思考原因(C02保护NO不被氧化);又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如自制水果电池)。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
有时候,“实验—探究”的模式固然很好,但其受现有办学条件和规模的限制而不能广泛开展,那么,有没有其它的模式来填补这种不足呢?有,可以用“想象实验”的模式来与之互补。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实施过程,可采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先想象实验结果,再进行实验验证的方法;如在教学中做完“钠和乙
醇的反应”实验后,可提出问题:“钠取代了羟基上的氢原子还是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由于教学时间的短暂以及还有其它教学任务尚需完成,因而此实验只好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完成,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到实验室做实验来验证。
我们要实现“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现有实验装置或原理进行改进或完善,将装置中仪器进行变换或替代。“实验室制乙炔的装置”中烧瓶就可用大试管、锥形瓶、广口瓶、蒸馏烧瓶等替代,这套实验装置除了用于制备乙炔气体之外,还可用于制备如下气体(所用反应物):C12(KMn04和浓盐酸)、02(Na202和H20或H202和Mn02)、N02(Cu和浓HN03)、C02(CaC02和稀HC1)、S02(Na2S03和H2 S04)、HC1(浓盐酸和浓H2 S04或NaC1和浓H2 S04)。学生得出用这套装置以制备C12、02、N02、C02、S02、HC1等,就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来突破以往的知识框框,思维不只是停留在一个点或一条线上,而是在一个三维空间内左冲右突,上通下达,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全新的。
四、搭“台子”,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应注意教给学生化学思维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逐步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活动。
1、正面介绍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思考化学问题时,可以教给学生如下步骤:(1)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2)解决这个化学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3)这个问题应该从何处着手分析?(4)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基本方法?(5)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是什么?(6)这些方法哪一种(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比较简捷可行?(7)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它的意义及应用范围和条件如何?(8)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学生按着这一思路去思维,就有章可循,也会对思维产生浓厚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会养成,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2、教师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声化、有形化。思维过程有声化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精心组织和设计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形化是指将思维过程中的关节点、转折点等板书出来。化学思维过程有声化和有形化就是思路演示,它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化学思维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听”和“看”教师如何思维时,从中受到化学思维方法和规律的熏陶浸染。思路演示实际上就是教师提供思维示范,因此,我们化学教师本身必须提供有理、有节、有序的、新颖、求异、求优的思维过程,切忌展示的思维过程凌乱无章、随意性强。
3、让学生暴露化学思维过程。教师在化学课上提问时,要求学生不仅要给出答案,还要给出思维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随时给予学生以方法上的引导、点拨和调整,将学生的思维“逼”上正路。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完成化学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我们化学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撰写化学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总之,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氛围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渗透,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
造之果;只有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才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创新欲望。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宏 主编《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2)史跟东 主编《主题教育概论》科学出版社 2001年2月
(3)史澜、袁振国、扬小微等人编写《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考试纲及指南》(教育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三次印刷
第二篇:浅谈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创造教育的世纪。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从基础教育抓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创新能力已被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传统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以培养学生迅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为目标的,往往忽视了将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目标加以强调,这已不适应目前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要求(http://www.xiexiebang.com/)。本人作为计算机教师,就如何在计算机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在此谈谈本人的一些经验。【关键字】:创新教育;建构主义;创造性思维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要在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改变以往以传授更多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旧观念,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教育观。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真理、知识的过程,教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努力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掌握自学的金钥匙。由教学生“学会”变为教学生“会学”。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教育学/学科教育论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因此,在进行教学实践以前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和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二、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是满足于把完成题目的步骤和方法详细告诉学生,让学生能够根据你的步骤把题目完成就算了。以《网页设计》课为例,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表格进行页面规划同时,我引导学生使用其它方法进行页面规划,尽管学生提出的方法有很多都是不能实现的,但我不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检查试验自己构思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找出正确的方法。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xiexiebang.com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应该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我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班级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灵活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强的特点。而且不同的专业课其特点也各不一样。因此,在教学过程必须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对于《Photoshop》课程,我会先给学生介绍一些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一些必要的基本知识,然后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文件和教学课件,让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通过竞赛等形式鼓励学生设计具有个性的photoshop作品,并且把优秀的作品共享给大家欣赏,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网页的兴趣和创作的热情。
而对于《VB》之类的程序设计课程,我会设计一些难度适中,同时具有探索性的综合课题,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其它各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和多运用不同的语法完成同一道题。
对于《五笔字型录入》课,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Wwt)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试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篇: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范文模版)
内容摘要:
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强大的推动力和根本保障。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面深入地强化国民的创造意识,发展 民族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杰出的创新型人才”,是学校 教育 的奋斗目标。化学创新能力是进行化学创新活动,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是一般创新能力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殊表现。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商榷。
(一)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性格、意志、动机等。
(1)激发兴趣。化学教学首先要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如果能创造一个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条件,帮助学生以 科学 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就有可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智力均得到培养和发展。
(2)协调师生感情。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正如《学记》所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化学知识,而且还应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情感渗透于备课、课堂教学中,做好中、差生的良师益友。
(3)利用化学实验开发学生思维。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现象,还应启发学生怎样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看到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看见了某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变红,红的“现象”引起了思维,此时溶液呈酸性。在电解滴加酚酞试液的nacl溶液时,可观察到两极上有气泡生成,阴极附近溶液很快变成红色。启发学生分析两极上是什么气体,怎样检验,为什么阴极附近溶液变红色?电解产物是什么?两极上析出的气体体积有什么关系?边实验、边讨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步步深入,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4)运用 现代 化教学媒体。现代化媒体正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化学教学领域。其教学方式有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特点,可进行快速的信息处理和图象传输,同时还配有悦耳的 音乐 和图象描绘,这必然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的欲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有关“ 电子 云”的教学,可利用 计算 机设计一幅三维空间画面,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5)利用化学史。化学的 历史,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化学史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纯碱时,先讲一下比利时人索尔维制碱法,然后在讲一下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冲破索尔维法的技术封锁,并加以改进,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使盐的利用率高达98%以上,把纯碱 工业 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加强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退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既然实验是乙烯跟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学生没想到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问答。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实验,又引导他们结合加成反应的过程进行讨论。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弄清了乙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的差异,理解了教材结论的局限性。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就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良好开端。
创新性思维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本质认识更深刻、更准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一道练习题:在实验室里做硫酸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操作顺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1)把少量硫酸铝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又很快消失。(2)把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铝溶液里,得到白色沉淀。这道题涉及了铝的两性和过量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较快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在(1)中如果连续把硫酸铝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里,会出现什么现象?最终能得到白色沉淀吗?在(2)中继续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硫酸铝溶液中,又有什么现象?白色沉淀会消失吗?事实胜于雄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创新性思维还具有敏捷性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可使学生深刻认识化学 规律 和现象,缩短掌握概念、规律的时间,能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同时表达出来。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数学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来源于实践,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掌握思维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应用于数学本身,而且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将让我们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2.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故事比赛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1.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探索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1)按课的逻辑程序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A、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通过对定义作用的揭示,为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打下“伏笔”。B、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C、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D、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E、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3)鼓励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而应让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的更完善或更准确,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4.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3x-y-1=0 与3x+y-5=0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4)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今后将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五篇: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初探
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初探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思维已越来越多地被机械智能所替代,现代的繁荣将靠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来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作文又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作文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创”,儿童头脑中常会产生出许多新鲜、奇异、特殊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新形象。如果我们事先已把“创”扼杀在襁褓里,哪里还能有“新”的出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打破传统,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在作文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良好氛围,优化写作心境。
教育学家赞科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采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作文课是心灵的接触最微妙的阵地,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营造真正培养儿童创造性的环境,使师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疏明、博大的氛围之中。一次作文课上,我一走进教室便用粉笔画了条线,之后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孩子们都兴趣高涨,纷纷举起小手回答:“这是小姑娘的头发”“这是爷爷的胡须”“这是柳枝”“这是绳子”……一个看起来很寻常的问题,不仅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还激发了孩子们的情趣、活跃他们的思维。还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同学们排好队伍跟我绕校园走了一圈,几十双发亮的眼睛都充满惊奇,回到教室我让同学们把刚才的所见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话刚落音,大家就已唰唰唰地在写了。类似作文,改变了以往教师命题、确定作文的要点,用同一思路逼着学生就范的老套路,高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二、置身挑战,培养良好个性。
许多小学生,由于个性受压抑,使个性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因而只会去说别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而不敢去说别人没说过话、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在这样窒息、压抑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又怎会有另辟蹊径的创造性?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儿童的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还很肤浅。依然用很多时间来指导《暑假里一件难忘的事》、《难忘的一个人》、《课间十分钟》等一些老套的千篇一律的题目,学生一看到这些乏味的作文,都赖得动笔,更无法发挥想象,创造出新的内容。导致了本该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和意蕴丰赡的教学,本该富有感召力和雄浑浩博的教学变得琐屑、平庸、贫乏和沉闷。作文教学中,我常打破常规,设计些能唤起学生兴趣的作文题,如《相约2025年》、《我登上了万里长城》《2018年的我》,题目一出现,学生都兴致勃勃、大胆展开想象:想象2025年相聚时的气氛和老师、同学们的变化;我登上万里长城时的心情、感受;想象自己2018年自己的外貌、职业……等一系列我意想不到的好文章。类似想象作文不仅唤醒学生对于未来幸福生活 的向往和憧憬,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许多老师由于缺少童心,竟把孩子们想象十分活跃的语句当作病句处理,这样做不仅不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还扼杀了一颗颗刚出土的创新嫩芽。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功,渴望老师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每次改作文后,我都从学生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段,或整篇文章,制成课件,注上学生姓名,然后让大家品味、欣赏,引导学生点评,从而激发他们的“创”的动机,提高学生写作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劳动的甜果,使写作成为学生渴望的表达情感的一种激情,一种展示才华的机会,一种不断学习他们和自我挑战的最佳途径。批改学生习作时,我喜欢用“ ”“
”“
”替代“及”、“良”“优”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更喜欢用我的童心去和孩子们交流,有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很多同学都喜欢红色、黄色……,我却喜欢空白,在我的抽屉里就珍藏着许多洁白的纸,老师:您会笑话我吗?”面对孩子真诚的言语,我似乎看到一双渴望理解的眼睛,在作文旁,我工整地写下“你有独特的欣赏能力,艺术是没有标准的,有人欣赏它,它就是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国画中曾有“飞白”说。老师相信你长大后会成为一名艺术家。”还有位学生在《我想发明……》中写道:“我有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长大后要用自己的知识创造出一个用水作燃料的机车发动机。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把这个美丽的梦想告诉父母后,爸爸给了我两个巴掌,说我是个不争气的孩子,同学们也笑我傻。老师:您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读完这段心灵表白,我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拿起笔在旁边写下:“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爱迪生和牛顿小时侯也被人称是傻子,因为他们能坚持走自己的路,所以能成为扬名中外的发明家。老师相信在你的努力下,有一天你会美梦成真。
儿童的创新能力是小学素质教育中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她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和气候。种子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只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都来呵护这片绿洲,神州大地上千千万万的孩子才能获得完整、健康的素质教育,祖国的花朵才能幸福地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每一位学生才能由狭隘走向广阔的大道,去享受整个人类千百年来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最富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精品,我们国家才会拥有一大批启动快、后劲足的科技人才,未来诺贝尔领奖台上,才会有中华儿女的一席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