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武穴市中官中学 刘月容
随着新世纪的逼近,创新教育已由高等学府迫不及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所有学校素质教育的最高追求,其实,任何一个发育健康的初生婴幼儿,都具有创新的天赋,我们现在提出的创新教育并不是教育的伟大创举,在平时教育教学中,也不需要什么轰轰烈烈的创造,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每个人从小学开始,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得到极大的爱护、保护、呵护,得到极大限度的发挥、挖掘和培养,而不是应试教育中压抑和消亡。应试教育所产生的“创新不育症”对我启示很多,到底小学教学课堂上如何做才有利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努力,说通俗一点就是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培养,也就是重视创新欲望的激发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一、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保持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永恒的创新欲望,对一个人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占据创新能力的80%以上,所谓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道理。而保持一种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无疑与从小养成的习惯和培养的兴趣有莫大的关联。我们小学教学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的创新之火永不熄灭呢?
1、让学生乐学
这就要求我们要利用数学课程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乐于钻研。只有使这种求知,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涨,欲望越来越强烈,创新火花就会产生自燃。要让学生乐学,我们就必须建立一个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索为手段的教学原理。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激趣导入,以生动有趣的“猴分月饼”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思维,在轻松愉快时开始课堂教学,然后由故事引出几组相等的分式等式,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分子分母变成规律;再结合例题,让学生分组探索分数性质的奥秘。让
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运动摘果”而不是主体性。当然在此期间,老师要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激励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即使回答有误,观点不准,也不要理直气壮权威式的说:“答错了,不对”等伤害性的字眼,否则可能影响和打击学生的动性和积极性。这时可以说:“你的答案可以进一步讨论和研究”,或实施延迟评价。以营造一种轻松、随意、民主、和谐的气氛,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
2、让学生多问
可以说90%的以上的发明,创造来自于疑问。问题的产生往往是思考的结果和创新的源泉,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不但乐学、善学,而且敢问、乐问、善问。那怕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老师也千万不要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这对学生来说,恰恰是进取的表现和创新的开始,这时既要鼓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要给予良好的解答。一次上完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一学生突然问我:老师,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可不可变成同分分子分数大小比较。全班大笑。因为大家“深深”懂得要变成同分母才可以比较,这一标新立异引来大家笑声也属自然,但我更是“偷着乐”多好创新啊!
3、要学会坚强
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坚定顽强的意志是干好任何事情必备的优良品质,小学生从小必须学会坚强。以上谈到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怎样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保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民主、轻松的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创新进取。而从学生自身角度讲,有时有人(包括学校教师)不注意挫伤了自尊,打击了自信,这时也要学会坚强,锲而不舍,再接再厉,愈挫愈勇,愈折愈进。坚强的内涵是信心,耐心和恒心,碰到一筹莫展的问题不要畏惧,不要停步,不能放弃,不能屈服,这时应耐心的思考,不懈的坚持,恒久努力,才会有灵感闪现的一刻,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平时碰到难度大问题时,我总是热情地鼓励学生不要气馁,勇往直前,培养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斗志。
二、点石成金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中有植根于思维的丰厚土壤中才有活力。小学数学教学离开思维能力的培养,去大谈一创新能力的培养,那是舍主求次,本末倒置。创新思维的培养,那是舍主次主,本末倒置。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木乃伊”。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六个方面。唯独创新性也就创新性层次最高。创新思维不是单一性的思维,平时学中除了常规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大张旗鼓不遗余力重训练外,这必须重视以下这些快要被教师们遗忘的独特思维方式的训练。
1、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求异思维。通俗的讲即“反过来想一想”它敢于向陈旧观念说不,敢于传统方法挑战,积极突破常规,勇于开拓思路,标新立异,逆向求解。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形式和方法,充分体现了逻辑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最经典的一例,莫过于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了,虽身陷困境,即沉着冷静,逆向求变。人虽不能离水,却让水离开水。于是司马光这一“石”砸起了千层浪,至今,留给大家无限思考。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培养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常有一些计算填空:()+5=12,18-()=9,38×()=756、9640÷()=20等训练题。目的是评估,提高学生概括知识程度和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2、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也叫旁通思维,即触类旁通之意。侧向思维充分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须扩大思路,前思后想,有思有想,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主要通过联想、类比等侧向思维提高创新的概率,数学中很多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就记分体现乃侧向思维的魅力和威力。正方形、长方形面积公式被学生发现以后,平等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势如破竹被学生一个个功破。
3、发教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巧妙统一,比较而言发散思维更具创新性思维的天气,发散思维的特征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多方设想,四通八达,比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更丰富,更广阔,数学课中的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最好载体。有时让学生出题,也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方法。
4、直觉思维
被称为第六感官的就是直觉,被尊称力感官足见直觉思维为有耳朵,一样的灵敏,眼睛一样的敏锐,它更具快速、直接、跳跃的特点,能一下子抓往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教学中学生有时运用直觉思维解答问题时,不是能解释,分析得很清楚透彻,但老师要给予鼓励,然后一起引导论证,教学中很多的性质、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都可由直觉思维先得出,再求证。
在引导学生研究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的,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估计、假设,因为新颖、独创的思维往往产生于猜想、估计、假设之中。
三、想象力
在这里我想用爱因斯坦大师的一句话来论证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有限的,而想象包含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在这里说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也不为过。其实学生每个思维过程都有想象的参与,如果没有想象人不仅可以能有创造发明、预见和假说,甚至连正常生活都不能很好地顺利地进行。培养想象力的途径很多,在数学中,平面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立体图形的认识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无不是发挥,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机会。
四、灵感
灵感即顿悟,顿悟是艰苦思维的最后阶段。爱因斯坦就相信直觉和灵感。要想得到灵感必须付出艰苦劳动,钱学森提出:“得到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一长段其它两种思维(抽象和形象)的苦苦追求来准备。”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形象地说:“灵感是这样的一位客人,它不拜访懒惰者。”它产生的前提是创造主体经过艰苦的思维准备处于一触即发的激活状态,可见灵感即是苦思冥想思考的结晶。
当然我们的数学中还是可以引导的,帮助学生从小学会捕捉灵感的,因为灵感是可以控制大脑活动,只要付出持久的思考,并学会抓住偶然的机遇,即可产生灵感。所以苦思冥想的牛顿从苹果落地终于悟出思索多年的万有引力。而可基米德亦在浴盆想出皇冠掺假的疑难问题。
在神秘莫测的思维领域,以上只是冰山一角。但只要我们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创新教育为中心一定给学生从小形成一个良好的基础和修养。
最后再次强调,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造氛围,从小培养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将受益无穷。为了使国家的兴旺发达拥有不竭的动力,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处处成为创造地,让时时成为创造之机,让从成为创造之才。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数学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来源于实践,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掌握思维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应用于数学本身,而且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将让我们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2.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故事比赛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1.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探索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1)按课的逻辑程序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A、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通过对定义作用的揭示,为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打下“伏笔”。B、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C、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D、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E、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3)鼓励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而应让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的更完善或更准确,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4.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3x-y-1=0 与3x+y-5=0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4)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今后将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实际上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发展这种能力。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
整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本,课堂气氛活跃。以前我们都是先把同类项的定义、合并的方法提出,然后讲解例子。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听来枯燥无味,不能体会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而李主任这堂课最大的创新就是培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过程反馈。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
应用性、探索性、开放性试题在中考命题中占有一定的份量,这是考察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试题,也是时代赋予的特色。
例如:一个钢筋三角架在边长分别是20厘米,50厘米,60厘米,现要再设计一个与其相似的钢筋三角架,而且有长为30厘米和50厘米的两根钢筋,要求以其中一根为一边,从另一根上截下两段(允许有余料)作为两边,则不同的截法有几种?
分析:此题是开放发散题,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题中截法似乎较多,实质上只有两种,即12厘米,30厘米,36厘米和10厘米,25厘米,30厘米。
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创新演练。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提问,作业的编制应该重视推出开放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 要: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教育更应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新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71-0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教育更应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新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营造创新氛围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深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二、质疑鼓励创新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旺盛等特点出发,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
1、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
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
2、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
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师先教学认识“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由于教师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作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得学生从生疑到释疑过程思维活跃,并能自己解决。
三、利用逆向思维创新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红花比黄花多4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4朵、红花减少4朵和黄花一样多。又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生数的11/
12、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12/
11、六一班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11:
12、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12等。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例如,在“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按课本顺序而是在介绍年月日有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年多少天?学生纷纷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充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要利用数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能力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它没有速成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适时、适度贯穿于教学始终,同时也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趣、有效。
第五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田发志
论文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江总书记曾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世纪教师的职责。怎样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唤
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扎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想象,把他们的设想说出来,发挥他们的天赋。”由此可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第一,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把以往的”指令者”、”传授者”、”监督者”的地位改变称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引导者”,从而建立新型的民众师生关系。第二、用一颗爱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关爱的感情,温柔友善的态度,通情达理的语言,尊重学生的行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支持学生的新思路,这样,学生才有想法敢争辩,有疑虑赶提问,有发现敢说出。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促动,才能激
励学生创新的潜力、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才能摩擦出创新意识的智慧火花。
二、创设疑问的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使创作的前提”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有创新的思维,就必须首先创设疑问的情境。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又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设计一系列的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新意见。比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与高有什么关系?他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能否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用梯形面积的公式计算呢?引导学生用推理、比较的方法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
用,从而培养学生有”疑”质”难”,探究问果的意识。
1、设问质疑,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和方法。
面对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求果中,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思考不到点子上、关键处。这就要求教师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羞怯的心理,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教育论文激发他们自由讨论、尝试解答。对于优等生,要及时了解思维情况,并根据理解程度给予肯定,纠正和补讲;对于学困生更要做到课堂提问优先,板演练习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这样才能做到以优带差,以差促优。
2质疑设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援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知识。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更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学中要
鼓励学生大胆设问、大胆探究。比如教”梯形面积计算”时,启发学生用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亲自动手用图形的拼、摆、演练,最后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的上底与下低的和,于是得出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学生通过引导法得出结果时,又提出是否能用别的方法推导出公式时,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如把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操作,学生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创造了独特新颖的解决方法。
三、进行多角度的拓展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形式。对数学而言,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它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的途径,甚至能从不同的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多、新、奇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课堂练习中设计了一道练习题:给你一个硬币,请你找出它的圆心,画出它的直径,量出直径的长度。为了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我启发学生自己选择多种工具,设计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1、用直尺测量,最长的一段就是它的直径,直径的中心就是圆心。
2、把硬币放在直尺边沿上,再用两个三角形的直角边在硬币的两边一夹,就可以得出直径的长度。把硬币跟两边三角板的两个触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就是它的直径,再找出中心就是圆心。
3、用笔把硬币的轮廓画下来,再剪成一个圆,然后对折,既能找到它的
直径,又能找到它的圆心,用尺子可以量出直径的长度。
4、在硬币外面画一个正方形,再画正方形的对角线找到圆心,通过圆心画出直径,量出长度。
由此可见,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弊端,让学生寻找一题多解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创新的愉悦
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愉快和欢乐。为此,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体会到创新的愉悦。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进行练习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和计算方法,其次进行自编题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讲出自己的题目和计算方法,有的说”7+5”,有的
说”16-9”,并说出计算方法,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充分体验到了创新的快乐,使他们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总之,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解疑、应用,使学生感到自我学习的价值,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