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 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这就要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打破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因此,我们要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让学生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用数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服务于社会。本课题就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些探讨。
素质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教育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质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关系到如何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位教师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提供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保持平等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要鼓励学生刨根问底,标新立异,对学生提出的独特性问题要及时予以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从而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无不是从置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大胆质疑,勇于解疑,才能有所创新。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学生敢于置疑。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中的知识或前人的 结论并不都是完美无缺的,如果只停留在前人的理论阶段,科学就不会发展,社会就不会发展,大胆提出问题,至关重要。在任何时候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这个定理是怎样产生的,它的逆定理是否成立等等。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和协愉悦的情境,设置疑问和查找破绽等来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使他们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结合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复杂的疑问转化成接近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大胆质疑并设法去验证。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学生不仅要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如在学生学习某个命题后,变更原命题的某些条件或结论去提出新的命题,然后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有问题不一定就有创新,但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做到让问题作为知识的纽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必须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要舍的花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归纳与猜想,参与概念的引入,问题,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探究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们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和不断推陈出新,我们不仅希 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发现知识,更新知识的金钥匙。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数学学习具有价值,赋予意义。
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进行归纳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归纳是对事物的若干个体或若干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的一中思维方法。归纳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归纳思维训练的内容很多,比如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添(去)括号法则等等。在数学进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或解题步骤的归纳训练,学完各章节后对章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其次,进行类比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的可能相同或类似的属性的思维训练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可进行类比思维训练的内容较多,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与除法法则的类比,角的比较,和差,倍分与线段的比较,和差,倍分进行类比等等,加强类比,归纳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为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提供有效的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同时渗透数行结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维方法,这样面对陌生的数学问题,学生就能将它和熟悉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进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数学上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方 法都来源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不同的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它的基本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数学中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图多做等,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运用数学中的逆向思维寻求结果,数学中得变置代换,几何问题代数化,代数问题的几何化与几何变换等,都是培养学生的变通性。求一个问题的简便解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独创性。
六、重视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运用推理过程而直接了解事物的行为或能力的一种事物方式。多年来,人们一贯重视直觉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忽视直觉思维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数学能力片面发展及思维僵化与保守,不利于数学活动中的创造发明。事实上,许多数学家都很强调“直觉”他们对某些问题提出著名的猜想,这反映了他们有很强的洞察力,能一眼发现有意义的命题,然后再加以证明。证明有时能实现,有时不能实现,但寻求证明的活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直觉思维的训练,指导学生多思多想。
夯实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直觉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扎扎时时地地打“双基“,使学生有过硬的基本功,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各学科知识,积累经验。另外,除了利用归纳,类比,逆向思维,化归等思想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反证,配方,分类等。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应重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直觉思维的训练,并渗透数形结合,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维方法,逐 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七、落实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创新能力的舞台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落实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为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启发学生用所学的书本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落实社会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实例教学,要进可能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背景资料,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八、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
伴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教育信息化成了开展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教材知识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为知识更新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教育信息化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学习在网络空间里自主,自由探索,有利于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情境,把外部世界引进课堂,使学习获得与现实生活较为接近的体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可以化难为易,使抽象话化的概念变的直观形象.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从而提高能力.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若能不断地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或知识上的缺陷,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本身就体现了创新。另外教师还必须为自己确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及计划,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力争做一名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3.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2000、1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 要: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教育更应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新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71-0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教育更应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新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营造创新氛围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深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二、质疑鼓励创新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旺盛等特点出发,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
1、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
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
2、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
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师先教学认识“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由于教师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作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得学生从生疑到释疑过程思维活跃,并能自己解决。
三、利用逆向思维创新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红花比黄花多4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4朵、红花减少4朵和黄花一样多。又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生数的11/
12、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12/
11、六一班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11:
12、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12等。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例如,在“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按课本顺序而是在介绍年月日有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年多少天?学生纷纷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充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要利用数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能力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它没有速成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适时、适度贯穿于教学始终,同时也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趣、有效。
第三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田发志
论文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江总书记曾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世纪教师的职责。怎样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唤
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扎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想象,把他们的设想说出来,发挥他们的天赋。”由此可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第一,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把以往的”指令者”、”传授者”、”监督者”的地位改变称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引导者”,从而建立新型的民众师生关系。第二、用一颗爱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关爱的感情,温柔友善的态度,通情达理的语言,尊重学生的行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支持学生的新思路,这样,学生才有想法敢争辩,有疑虑赶提问,有发现敢说出。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促动,才能激
励学生创新的潜力、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才能摩擦出创新意识的智慧火花。
二、创设疑问的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使创作的前提”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有创新的思维,就必须首先创设疑问的情境。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又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设计一系列的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新意见。比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与高有什么关系?他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能否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用梯形面积的公式计算呢?引导学生用推理、比较的方法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
用,从而培养学生有”疑”质”难”,探究问果的意识。
1、设问质疑,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和方法。
面对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求果中,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思考不到点子上、关键处。这就要求教师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羞怯的心理,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教育论文激发他们自由讨论、尝试解答。对于优等生,要及时了解思维情况,并根据理解程度给予肯定,纠正和补讲;对于学困生更要做到课堂提问优先,板演练习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这样才能做到以优带差,以差促优。
2质疑设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援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知识。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更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学中要
鼓励学生大胆设问、大胆探究。比如教”梯形面积计算”时,启发学生用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亲自动手用图形的拼、摆、演练,最后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的上底与下低的和,于是得出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学生通过引导法得出结果时,又提出是否能用别的方法推导出公式时,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如把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操作,学生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创造了独特新颖的解决方法。
三、进行多角度的拓展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形式。对数学而言,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它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的途径,甚至能从不同的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多、新、奇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课堂练习中设计了一道练习题:给你一个硬币,请你找出它的圆心,画出它的直径,量出直径的长度。为了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我启发学生自己选择多种工具,设计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1、用直尺测量,最长的一段就是它的直径,直径的中心就是圆心。
2、把硬币放在直尺边沿上,再用两个三角形的直角边在硬币的两边一夹,就可以得出直径的长度。把硬币跟两边三角板的两个触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就是它的直径,再找出中心就是圆心。
3、用笔把硬币的轮廓画下来,再剪成一个圆,然后对折,既能找到它的
直径,又能找到它的圆心,用尺子可以量出直径的长度。
4、在硬币外面画一个正方形,再画正方形的对角线找到圆心,通过圆心画出直径,量出长度。
由此可见,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弊端,让学生寻找一题多解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创新的愉悦
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愉快和欢乐。为此,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体会到创新的愉悦。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进行练习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和计算方法,其次进行自编题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讲出自己的题目和计算方法,有的说”7+5”,有的
说”16-9”,并说出计算方法,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充分体验到了创新的快乐,使他们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总之,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解疑、应用,使学生感到自我学习的价值,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四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世纪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应坚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放在第一位的指导思想,而科技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应有长远的眼光,为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打好良好的基础。因此,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所谓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中的最高级别,其本质就是进取。这种进取能使人在学习工作时,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出更高的价值。然而,这种能力的源泉却来自人的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人在思考问题时有别于传统和与众不同的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批判性?p求异性以及突破性的特征。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创新思维并把它运用到学习工作中去就能创造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价值。这种思维能力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培养出来。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外,更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用创新思维的方式去认识并思考这个世界。从而?p培养出具有新世纪特征的能增强我国竞争能力的新型人才。
数学教学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有创新意识作指导的基础上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具有前瞻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若要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入手。
一、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从事数学教学过程中,面对众多的求知者。他们的学习基础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接收问题的能力肯定千差万别。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千万别着急、应冷静的观察、深入的了解、细心的指导。也就是: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以及反应能力。然后作为第一手资料,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最后运用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教学原则去挖掘出学生内心中的巨大潜力。使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可塑之材,自己有创新之能。一旦培养出这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教师就应乘胜追击,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动手、去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然后从众多的发言中总结出一种最简洁、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只要勤动手、勤动脑、勇于探索、积极进取都会有创新的火花绽放出来。
二、兴趣是创新的最大动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追求高大全的教学目标,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没有激发出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教师花了很大的力气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学生却没精打采毫无反应。教学双方还有可能相互埋怨,甚至互有敌意。因此,要想避免这种消极局面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其实,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明白: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养。有时是一堂精彩的讲演,有时却是一句鼓励的话语,有时甚至却是一个无意的肯定。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它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还要求在课堂上做到语言清晰流畅条理清楚,更要求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而且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营造一种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再用发现的眼光去捕捉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并给以鼓励。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相信:学生只要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去寻找、去探索未知的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再在教师的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就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并燃烧起创新的激情。
三、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创兴思维
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从生活中剥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和公式都是来自于生活实践之中,学生学好数学的目的,就是要回到生活实践中去再为生活实践服务。事实上,生活和数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要想使自己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用科学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最简洁、最高效的办法。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老师教会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并从生活中感悟数学的哲理是燃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的助燃剂。由此看来,数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认识书本知识的内在本质,更要教会学生明白:走出课堂,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难题,以及在实践中获得创新的手段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相信:一旦学生明白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并能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即使是一次很小的成功。他们自然就会从内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从思想上激起创新的欲望。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激情,那么他们扬起人生的风帆,去开创美好的人生的局面也就为期不远了。作为数学教师的心血也就没有白费。
第五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韩晓辉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