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教育是创新人才的摇篮,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学校和教师应当怀着对国家民族兴衰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探索与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为目的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实践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只有认真改革课堂教学教法,才能正确进行创新教育。教师要提高每一堂课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努力探索适合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使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地学习和发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性教学的意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本人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理论,树立创新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单一性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虽然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因受“应试教育”和当前评价方式的影响,许多教师迫于教改的形式,课堂上只是在口头上喊“创新,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重覆旧辙,不敢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与学习。即使学生参与了教学,也是教师事先布置好的,学生只是充当了教师“导演”的一个角色而已,主体性、创造性的教学只是摆的花架子。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仍然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和培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新理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二、营造自主、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创设自主、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并在整个过程中以饱满的激情激活课堂。教师应彻底摒弃“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 自由”是保护青少年创新天赋的两个重要条件。
对学生持宽容态度,不歧视、不厌弃,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创造性的幼芽。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决不强迫学生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消除他们在课堂上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心情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大胆想象,从而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三、学会创设问题的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要从培养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出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行为目标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把教学目标变成一个或几个学习目标,实现“三个维度”的统一。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问题的探究,鼓励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功能。对于问题的答案或处理意见有分歧、解决开放性发散性思
维训练时,教师要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合作中,通过师生交流、辩论;生生交流、辩论;小组之间的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在认知冲突、知识间的矛盾中,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积极思维状态。进而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需要。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敢说、敢想、喜欢与人合作的精神,实现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高创新意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条件,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争取他们成功的能力和成功心理得到高层次的发展,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鼓励,有助于学生形成“乐学”的心态,再加上教师语言鲜明的评价,使学生一直处于情绪高涨的状态,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学识、经验和优点不同,教育教学内容、手段不同,要使赞赏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掌握表扬方法,让它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表扬方法多样:明确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记得很流利”,“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很有创新精神”,“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我知道你会成功的”;亲切而有力的动作,如点头以赞同,竖起拇指表示夸奖,与学生握手表示感谢,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肩膀表示欣赏;生动而自然的表情,如听学生讲话神情要专注、面带微笑,学生的问题提得好或回答得好显得惊讶、欣喜;还可以辅之于适当的小奖品。这些方法穿插揉合应用,效果将更显著。
五、提高创新能力,还要注重开放题的教学。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新旧教学观念、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更新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大胆改革,勇于实践,从培养学生参与教学入手,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第二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关中学吴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一轮课堂改革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点,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全面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营造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创新动力 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不能持久。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任何教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了,音乐教师当然也不例外。可见,音乐课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唱唱歌、听听音乐这类简单轻松的事情,而是真正要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而《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师根据中学生特点,重视和发掘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充分让学生展开想像, 激励创新意识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1
正是这些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像、联想的广阔空间。如欣赏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雪橇》时,我不出示课题,先让学生倾听乐曲,听完后提问:“这首乐曲表现了怎样一种场面?你有哪些感受?”这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我看到了广阔的草原;有的说我感到自己骑在马背上在田野里奔跑;还有的学生说我好像听到有人在歌唱„„复听乐曲时,声像结合演示雪橇由远至近———行进———飞奔远去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展开丰富的想像。好多学生把自己想像为赶车人,随着音乐轻声哼唱,当哼唱到:“ff”特强的旋律时,许多学生都喊出了“驾”的赶马吆喝声,有的还做着扬马鞭的动作,场面非常热烈。这样,学生创新意识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引发了许多奇思妙想,充分展示了他们创新替力和聪明才智。
三、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新观点、新事物和新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独立思想、动手能力强的一代新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是配角,学生是主角。因此,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自己搜集资料,自己总结观点或得出理论,自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自己独自提出、发现问题,自己独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合作观、进取的竞争观、创
2新的思维观,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青春舞曲》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布置各小组通过《青春舞曲》这首歌来分析中国民歌的特点。学生可通过书本、杂志、网络等多方面的途径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并通过小组讨论来总结出中国民歌的特点所在。可见,研究型学习是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将问题抛向学生,一改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掌握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四、给学生提供探究平台,拓展创新空间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平台,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形象遵循艺术创作形成的“整体—局部—整体”的规律,把学习的过程作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像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在“力度记号”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录像,火车由启动向远处开去,然后由远处向近处开来,想一想声音有哪些变化?然后分小组讨论,并请学生用自己理解的动作和图形表示出来。后来学生创编的动作和画的图形各不相同,虽然是各式各样,但是所表现的力度是一致的: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这时我乘机揭示音乐王国中的力度记号为“f ”、“p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创编动作、画图,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尝试创新。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不受教师“先入为主”观念的制约时,自己“试一
3试”,可试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歌表演《小猪睡觉》,预先布置学生去想像小猪的形象,上课时让学生观看一段小猪的生活录像,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茅塞顿开,边看边模仿。待看完录像后,播放范唱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情绪和歌词内容自由想像创作,如小猪进食的神态、睡觉的姿势……再通过启发、揭示、示范指导学生分段、分组想像创作。学生积极投入,创作了很多动作,表演了各种情景。这种让学生试一试的方法,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发挥想像,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总之,初中音乐课堂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阵地。只要我们不断创造性地挖掘、创造性地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从而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自我提升的殿堂。
第三篇: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安顺学院2010届毕业生论文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 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既是民族进步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
人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创新就显得越发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
述“为什么以及怎样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程改革之后,教学方法的指导
思想提倡了启发式教学和反对注入式教学,这些方法的提出,不外乎就是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创
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
能的一种心理趋向。现代社会是飞跃发展的社会,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
中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这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创新意识。
关键词: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引 言
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的智力为基础,在想像力、综合力和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力量的帮助下,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拓展,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人类智力的最高表现,是智
慧的顶峰。
而化学科学跟其它科学不一样,它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但它与生物、物理、数
学以及其它科学紧密联系。在学习的时候,它要求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综合”。所以想让学生学好化学,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
仅要懂得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而且要懂得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知识的应用。那么,在化学教学课堂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
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又是中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这需要在教学课堂中要有一定的教学氛围。如果没一个好的教学气氛,只
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这对于学生来说,这只是一种催眠曲,这样培养中学生成长成才
从何谈起?不要说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反而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埋没了人才,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又从何而来?所以,为了同学们的未来,为了祖国的希望,在教学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做到以生为友,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课堂
参与能力,体现师生双向思维活动的过程。
1.1激发学生兴趣
浓厚的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智力潜能处于最活跃状态,是创新思维形
成的前提条件之一。情感的投入是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的最好方法
1.2认知引导,注重开拓
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通过自身而不是教师的思维活动,掌握所学内
容的本质和规律。千万不要扼杀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所以教师应树立教学民主
思想,与学生建立亲切、和谐的关系,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和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积极思考,勇于创造。要创设宽松的、富有活力的教学气
氛。
1.3不要偏心
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偏心的现象。其实,这样你有可能培养出一些尖子生。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两极分化。也就是说,成绩好的学生的越来越好,而差生呢?可想而知,这
就不用想了。所以教师在平时应当要花较多的时间辅导和鼓励差生,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尽
量赶上一般。
1.4要有耐心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耐心,也就是说有的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偏离主题意思,但也不是无不道理。教师要控制好思维成果显示的时间,不要轻率
中止学生的思维,即使学生的思维成果一无是处,也不能采用严厉的语句训斥学生,更不
能用轻蔑的语言来冷淡、挖苦学生。教师应宽宏大度,肯定学生的创新性,积极引导,给
予鼓励,做到教学相长[1]
2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
融洽的课堂气氛建立后,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良好的问题或真实的学习情景也能唤
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进而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迪和引导下,使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和发展智能的过程中
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思考力。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是用什么物质?” “能否用稀硫酸和大
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取?” “能否用碳酸钠等物质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装置
可选用前面学过的哪种装置?”“二氧化碳能用什么方法收集?” 然后师生共同进行实验
探究得出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问题情景的创设和设问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设问大致有
四种类型:一是判别性问题,即“对不对?”“是不是?” 这类问题思维要求较低,难以
激发创新性思维。二是叙述类问题,例如“是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可以训练
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要求也不高,同样不能激发创新性思维。三是论述性问题,例如设问
“为什么?”这类问题可以训练学生记忆力,也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乃至创新性思维能力,但这样问题的答案多属唯一的。四是扩散性问题,例如设问“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
些可能性?”或“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这类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有新的想法、解法、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创新
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上述设问类型中居多的是第一类和第二类,而第三、四
类较少。为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好第三、四类问题情景,多些探索与实践,有利于优
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
3渗透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笛卡尔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3]。尤其是化学科学,其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
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传授化学知识的时候,渗透科学思维方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为此,我们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知识向能力迁移的内在规律,抓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构建渗透科学思维方法的科学体系,以达到素质教育之
要求,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例如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从而有可能进行创造性活动。
因此,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
法,尤其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节结束时讲述:这一节我们采
用的是实验、归纳总结得出定律,理论上加以解释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上还常采用理论假
设,实验加以验证的方法,这是科学家最常用的两种科研方法。
具体的科学方法有:比较和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基本方法,观察、实验等感性认识方法,科学抽象、假说(探究)、模型等理性认识方法。
例如,教学“二氧化碳的密度”时,教师做完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后可借机激发学生自
己设计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密度的大小
需要控制变量——质量和体积。可以是在相同质量的条件下比它们的体积;也可以是相同
体积比质量。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学生设计出了“用托盘天平比较同体积的二氧化碳和空
气的质量”等很多操作性较强的实验方案。
4积极鼓励学生质疑
创新的过程一般被认为有下列过程:发现问题→制定方案→进行验证→形成结论,可
见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新过程的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建立,对于教学而言,从
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培养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不盲从教师及教材、不迷信权威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初具创新型人格特质。批判性思维就是拒绝盲目从众,不人云我云,就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事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初中化学“空气的组成”
教学中介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创立“氧化说”,打破“燃素说”。但在拉瓦锡之前,舍
勒和普利斯特利等化学家都发现了氧气,由于受“燃素说”的影响,盲目崇拜权威,缺乏
怀疑批判精神,结果让真理从自己鼻子底下溜走了。而拉瓦锡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怀疑,勇于创新,通过科学实验和思维,提出了燃烧的“氧化说”,打破了“燃素说”,掀起了
一场全面的“化学革命”。[4]
又如,在做饱和溶液降温结晶的实验时,可能有学生突发奇想:“晶体是从试管底部
往上长的呢?还是从上往下落呢?”为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我们可以打破原定教学计划
让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结果出乎意料:晶体首先是从底往上长,一段时间后却是从上往
下落的。这时,学生纷纷猜想原因并动手设计实验来证明他们的想法。最终没有得到圆满的答案,但这并不是最重要了的,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已被大大激发出来了。正如爱因斯
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又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
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
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
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
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
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思维效率从低到高的顺序是看、听、写、讲。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解决或突破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又可以使学生相互激励。集思
广益的讨论,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
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克服“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不能光讲思维的结果,还要讲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因为创造性思维它不仅
仅依靠知识的传授来激发,更重要的要通过创新思维过程的显示来激发,从而不断地排除
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和成功体验,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5]。
5更新实验观念
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
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所以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性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初中化学实验的“验证性”比较重,但不宜一味地把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因为验
证性实验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化学学习和科学
探究的基础。而应该积极挖掘验证实验中的探究因素,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探究
过程,在“做科学”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能力[6]。
首先,验证实验探究化。实验教学,除了规范操作外,还应巧妙设疑,促发学生思考,这样的实验教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还具备探究意味。实验前可问:该实验要解决什么
问题?如何解决的?实验中可问:用什么仪器(试剂)?操作顺序怎样?实验后可问:解
决了什么问题?又引出什么问题?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验证性实验做完后,可问:
你能证明钟罩内剩余气体真的不支持燃烧吗?学生认为可拔开橡皮塞用点燃的蜡烛去试,但操作的结果却是蜡烛正常燃烧(因为钟罩内气压小,拔开塞子时外界空气乘虚而入)!学
生惊讶不已,探究欲望顿生。在一番探讨之后,得出了先往水槽中加水,使钟罩内外水面
一致后再做烛火试验的创新解决方案。
其次,验证实验范例化。现行教材中的许多实验蕴含着化学思想、化学规律,体现着
化学的研究方向,是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典型教例,是学生模仿的范例。例如,教材为
了证明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作用,设计了三个实验:①只加热氯酸钾、②只加热
二氧化锰、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这种直接对比的设计手法值得学生借鉴和
模仿。
最后,自主探究创新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学习后,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设计
探究方案。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由于现象不明显,课本上也没有相应的验证实验,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们抓住反应后无气体、气压减小这一特点结果设
计出了许多新颖的方案,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总之,教学中可以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学设计、找方法,引发创造思维;利用分组实
验让学生想问题、创方案,诱发创新意识;利用研究性实验让学生找问题、促情感,训练
创造思维。
当然,并不是让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就能把化学学好,这需要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掌握。
参考文献
[1]陈张跃.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史研究,1998(3).[2]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出版社,2004(1).[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钟俊敏.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方法[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朱新春、睢文龙、廖时人.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清华大学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M].2001.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宿州市第十二小学
侯加奎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兴趣
自主探究
实践
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一、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更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更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从数学的学科特点出发,注意引导、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我在教学北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什么是周长》一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测量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这个数学活动,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测量的方法,而是采取以下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
师:像这样的一片树叶(课前准备),它的周长究竟有多长呢?(学生猜想它的长度,激发寻求正确答案的愿望)我们想知道谁的答案更接近这片树叶的的周长,我们最好怎样做?
生:动手量一量
师:老师给你们提出几点小建议,可以参考一下: 1)想一想:你们准备怎样测量树叶的周长?(依法思 考,诱发创新欲望)
2)选一选: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课前准备的直尺、棉线和一根小棒)
3)量一量: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4)说一说:树叶的周长是多少?完整说说测量的方法。通过这样一个数学活动的安排,充分调动学生操作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非简单按照老师要求去做的操作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而且对如何操作有了切身的体验,形成一定的经验。学生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操作方法各异。有的把树叶沿直尺边缘滚动一周,直接读出数据;有的学生用小棒沿着树叶的边缘围,看一共用了几个多一点的小棒,算出树叶的周长;学生的测量方法有的看似稚嫩,但他们都创造性地使用身边的工具来测量,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潜能。
二、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进一步探究发现问题的原因,让学生经历“思考—质疑—解惑”的过程,体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练习时,有一位学生计算35-8=33.显然,这个答案错误。为了让学生弄清错误的根源,我耐心的询问:“孩子,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因为个位5-8不够减,所以我用8-5=3,再与十位上的3合起来就是33.”其他学生笑了,这位学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但脸上还是充满了疑惑。我接着耐心地去鼓励他:“你再仔细观察一下,个位上的5-8不够减,差几?该怎么办?”其他学生也开始动脑去思考,想出了各种办法:(1)30-8=22 , 22+5=27.(2)15-8=7,20+7=27.(3)10-8=2,25+2=27,„„这时,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用8-5也可以,因为5比8 少了3,所以再从30里去掉3就可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在我的引导下进行了自主探究、质疑,分析所出现的问题原因。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学会了创造性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它的意义也远远超过了获取知识本身。
三、注重多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并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解答问题时,不能机械地模仿,复制,应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典型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局限于单一角度,不受一种思路的束缚,从而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目的,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做了如下设计:“三根小棒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能!”然后,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4根长度分别为1㎝、2 ㎝、4 ㎝、5 ㎝的小木棒,要求他们用其中的3根收尾连接成三角形,然后提问“是不是任意3根小棒都能摆成三角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被激发出来,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通过操作、观察、实验、讨论、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得出了结论。创造性的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探索结论而不是教师把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在活动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猜测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新思路,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发散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习惯。,四、注重生活实践,激励学生创新。
数学离不开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也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一种创造。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应用知识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的意识。例如,在学习面积以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学校花坛的种植方案,一半种花,一半种草,怎样设计最好看?我们将选择一种最佳方案交给学校,评出最佳设计师。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这是一个开放题,内容源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种美化校园的激情驱使他们认真投入思考的创造。学生的创造欲望高涨,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的乐趣,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多给学生提供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拿起钥匙开启智慧的大门。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让学生的自主质疑充满课堂。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问,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兴奋的、自主探索的状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充满智慧和挑战的空间里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创新型,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服务。
第五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要求“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的呼唤,是历史赋予学校的重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1、利用教材更新学生观念培养其创新意识
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因此,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鼓励“善问”。李政道教授对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你们一辈子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众所周知,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环节,但它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要善于与学 生一道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在我教学时,学生能积极提出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及时鼓励,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
(2)积极思考。在讲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时,课上就有同学提出:k=0时函数有没有图像?课本也无专门介绍。但在二次函数y=ax 2 +bx+c(a≠0)中出现对称轴x=-b/2a,这类无自变量函数的图形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容易忽视。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善于激发和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鼓励学生探索,发表独特(哪怕有错误)的见解,不迷信“标准答案”,保护创新欲望,开发创新潜能。
(3)大胆猜想。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要急于下结论,应主动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帮助学生了解错在哪里,让学生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不断获得学习机会。同时,对敢于设想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我在看某所中学进行的“圆锥”教学录象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形状,学生回答是圆、半圆,扇形等,居然还有一名学生回答是梯形!教师积极引导、分析,因时因势利导,要求这位学生回家后去试剪一个梯形,当学生知知道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后,教师又不按母线剪开,而是剪成一条曲线,形成一个不规则图形,同时,要求学生求出其面积。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成就动机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源泉。有成就动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教师要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出快乐,要让学生在答对一个问题、完成好一次作业、取得一个较好的学习成绩中获得满足感。教师只有这样去进行数学教学,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创设充满生气与活力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努力创设一种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团结互助,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入一种愉悦、宽松的思维境界,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达到真正高效率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之目的。如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新奇感(运用多媒体演示篮球运动轨迹引入“抛物线”)、运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增加趣味性(用彩票中奖预测引入“概率”)。
4、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适当地暴露、再现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特殊化、归纳、猜想、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展开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使他们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从而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数学教育的本质功能,另一方面,要注意有效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弄清他们解题过程中真正的思维障碍,以提高思维训练的针对性。
例如,冀教版课本介绍用“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测定池塘宽度的方法。我们不妨让学生尝试测量高楼、大树、旗杆,提出测量方案,完成测量任务,撰写测量报告。这样,既巩固运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通过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会:面对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时,应如何多角度地分析其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架起“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桥”,当一条解题思路受阻时,应该如何变换思维角度,进行有效的类比、联想或把原问题作等价转换,或先将问题特殊化或一般化,如此等等。更重要的是,在对问题的思维、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并学习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有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培养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体验成功的愉悦和欢乐,增强自信。
5、提倡解题后的反思,完善知识结构,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奠定其创新的基础。
如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时,碰到下面一题:
问:当m为何值时,方程mx 2 + 2(m-1)x + 2(3m+1)= 0 有正实根。在学生做题后,出现问题较多,此时可让学生自查,归纳出以下常见几种毛病,这样既完善了知识结构,又让学生养成全面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出现的可能错误归纳如下:
(1)只考虑是一元二次方程,而没有考虑m=0时,此等式也是方程。
(2)当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没有考虑到两根的符号有多种情况。
(3)列不等式组,易丢失条件,如当题目变为:求解m为何值时,方程两根异号?应列不等式组
容易丢失m ≠ 0这一条件,对判别式易得出:[2(m-1)]2-4m · 2(3m+1)≥0
(4)不等式组错解。
以上几种都是学生较会犯的错误.通过上面四种可能情况的分析,扪心自问我有没有遗忘四种情况中的哪一点.这样不仅能够及时找出自己的错误,弥补知识的缺陷,加深学生对所犯错误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是奇妙的科学,它的变化是无止尽的,在教学中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发展学生灵活解题的技巧,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联想、类比的方法去解题的习惯,培养了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定要求学生搞什么创造,发明什么新东西。学生能够通过对数学问题思考、探索,独立获得结论,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创新。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从这方面引导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为今后真正创造打下基础。
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高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创新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是今后教育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