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时间:2019-05-14 14:0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郸城县城关镇北环小学 河南 郸城 477150)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最特色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我们的教育一样也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 萌发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深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二、主动探索 引发创新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三、沟通纵横 激发创新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红花比黄花多4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4朵、红花减少4朵和黄花一样多。

又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生数的11/

12、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12/

11、六一班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11:

12、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12等。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例如,在“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按课本顺序而是在介绍年月日有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年多少天?学生纷纷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1)31*7+30*4+28 31*7+30*4+29(2)90+91+92*2 91*2+92*2(3)31*12-4-3 30*12+7-1 等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充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激励成功 培育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篇: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石芫中心小学

张才高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想,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数学广角”(人教版三下)教学目标三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教学时,我从森林运动会上各种动物报名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引入,结合学生出示了一张排列无序的表格,问:参加比赛的动物有多少种?学生答案不一,分别是17种、15种、14种,由此激发学生要重新整理表格的要求。于是我对小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整理好以后,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种动物。随后配合电脑演示,将小组整理好的表格有层次地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并在电脑的帮助下逐步呈现出韦思图的构造,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合理引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获得对韦思图的演变过程及其含义的体验,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第三篇: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安顺学院2010届毕业生论文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 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既是民族进步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

人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创新就显得越发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

述“为什么以及怎样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程改革之后,教学方法的指导

思想提倡了启发式教学和反对注入式教学,这些方法的提出,不外乎就是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创

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

能的一种心理趋向。现代社会是飞跃发展的社会,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

中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这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创新意识。

关键词: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引 言

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的智力为基础,在想像力、综合力和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力量的帮助下,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拓展,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人类智力的最高表现,是智

慧的顶峰。

而化学科学跟其它科学不一样,它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但它与生物、物理、数

学以及其它科学紧密联系。在学习的时候,它要求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综合”。所以想让学生学好化学,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

仅要懂得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而且要懂得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知识的应用。那么,在化学教学课堂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

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又是中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这需要在教学课堂中要有一定的教学氛围。如果没一个好的教学气氛,只

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这对于学生来说,这只是一种催眠曲,这样培养中学生成长成才

从何谈起?不要说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反而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埋没了人才,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又从何而来?所以,为了同学们的未来,为了祖国的希望,在教学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做到以生为友,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课堂

参与能力,体现师生双向思维活动的过程。

1.1激发学生兴趣

浓厚的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智力潜能处于最活跃状态,是创新思维形

成的前提条件之一。情感的投入是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的最好方法

1.2认知引导,注重开拓

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通过自身而不是教师的思维活动,掌握所学内

容的本质和规律。千万不要扼杀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所以教师应树立教学民主

思想,与学生建立亲切、和谐的关系,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和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积极思考,勇于创造。要创设宽松的、富有活力的教学气

氛。

1.3不要偏心

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偏心的现象。其实,这样你有可能培养出一些尖子生。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两极分化。也就是说,成绩好的学生的越来越好,而差生呢?可想而知,这

就不用想了。所以教师在平时应当要花较多的时间辅导和鼓励差生,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尽

量赶上一般。

1.4要有耐心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耐心,也就是说有的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偏离主题意思,但也不是无不道理。教师要控制好思维成果显示的时间,不要轻率

中止学生的思维,即使学生的思维成果一无是处,也不能采用严厉的语句训斥学生,更不

能用轻蔑的语言来冷淡、挖苦学生。教师应宽宏大度,肯定学生的创新性,积极引导,给

予鼓励,做到教学相长[1]

2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

融洽的课堂气氛建立后,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良好的问题或真实的学习情景也能唤

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进而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迪和引导下,使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和发展智能的过程中

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思考力。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是用什么物质?” “能否用稀硫酸和大

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取?” “能否用碳酸钠等物质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装置

可选用前面学过的哪种装置?”“二氧化碳能用什么方法收集?” 然后师生共同进行实验

探究得出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问题情景的创设和设问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设问大致有

四种类型:一是判别性问题,即“对不对?”“是不是?” 这类问题思维要求较低,难以

激发创新性思维。二是叙述类问题,例如“是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可以训练

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要求也不高,同样不能激发创新性思维。三是论述性问题,例如设问

“为什么?”这类问题可以训练学生记忆力,也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乃至创新性思维能力,但这样问题的答案多属唯一的。四是扩散性问题,例如设问“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

些可能性?”或“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这类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有新的想法、解法、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创新

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上述设问类型中居多的是第一类和第二类,而第三、四

类较少。为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好第三、四类问题情景,多些探索与实践,有利于优

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

3渗透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笛卡尔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3]。尤其是化学科学,其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

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传授化学知识的时候,渗透科学思维方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为此,我们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知识向能力迁移的内在规律,抓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构建渗透科学思维方法的科学体系,以达到素质教育之

要求,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例如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从而有可能进行创造性活动。

因此,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

法,尤其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节结束时讲述:这一节我们采

用的是实验、归纳总结得出定律,理论上加以解释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上还常采用理论假

设,实验加以验证的方法,这是科学家最常用的两种科研方法。

具体的科学方法有:比较和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基本方法,观察、实验等感性认识方法,科学抽象、假说(探究)、模型等理性认识方法。

例如,教学“二氧化碳的密度”时,教师做完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后可借机激发学生自

己设计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密度的大小

需要控制变量——质量和体积。可以是在相同质量的条件下比它们的体积;也可以是相同

体积比质量。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学生设计出了“用托盘天平比较同体积的二氧化碳和空

气的质量”等很多操作性较强的实验方案。

4积极鼓励学生质疑

创新的过程一般被认为有下列过程:发现问题→制定方案→进行验证→形成结论,可

见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新过程的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建立,对于教学而言,从

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培养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不盲从教师及教材、不迷信权威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初具创新型人格特质。批判性思维就是拒绝盲目从众,不人云我云,就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事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初中化学“空气的组成”

教学中介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创立“氧化说”,打破“燃素说”。但在拉瓦锡之前,舍

勒和普利斯特利等化学家都发现了氧气,由于受“燃素说”的影响,盲目崇拜权威,缺乏

怀疑批判精神,结果让真理从自己鼻子底下溜走了。而拉瓦锡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怀疑,勇于创新,通过科学实验和思维,提出了燃烧的“氧化说”,打破了“燃素说”,掀起了

一场全面的“化学革命”。[4]

又如,在做饱和溶液降温结晶的实验时,可能有学生突发奇想:“晶体是从试管底部

往上长的呢?还是从上往下落呢?”为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我们可以打破原定教学计划

让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结果出乎意料:晶体首先是从底往上长,一段时间后却是从上往

下落的。这时,学生纷纷猜想原因并动手设计实验来证明他们的想法。最终没有得到圆满的答案,但这并不是最重要了的,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已被大大激发出来了。正如爱因斯

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又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

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

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

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

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

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思维效率从低到高的顺序是看、听、写、讲。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解决或突破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又可以使学生相互激励。集思

广益的讨论,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

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克服“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不能光讲思维的结果,还要讲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因为创造性思维它不仅

仅依靠知识的传授来激发,更重要的要通过创新思维过程的显示来激发,从而不断地排除

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和成功体验,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5]。

5更新实验观念

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

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所以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性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初中化学实验的“验证性”比较重,但不宜一味地把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因为验

证性实验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化学学习和科学

探究的基础。而应该积极挖掘验证实验中的探究因素,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探究

过程,在“做科学”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能力[6]。

首先,验证实验探究化。实验教学,除了规范操作外,还应巧妙设疑,促发学生思考,这样的实验教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还具备探究意味。实验前可问:该实验要解决什么

问题?如何解决的?实验中可问:用什么仪器(试剂)?操作顺序怎样?实验后可问:解

决了什么问题?又引出什么问题?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验证性实验做完后,可问:

你能证明钟罩内剩余气体真的不支持燃烧吗?学生认为可拔开橡皮塞用点燃的蜡烛去试,但操作的结果却是蜡烛正常燃烧(因为钟罩内气压小,拔开塞子时外界空气乘虚而入)!学

生惊讶不已,探究欲望顿生。在一番探讨之后,得出了先往水槽中加水,使钟罩内外水面

一致后再做烛火试验的创新解决方案。

其次,验证实验范例化。现行教材中的许多实验蕴含着化学思想、化学规律,体现着

化学的研究方向,是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典型教例,是学生模仿的范例。例如,教材为

了证明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作用,设计了三个实验:①只加热氯酸钾、②只加热

二氧化锰、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这种直接对比的设计手法值得学生借鉴和

模仿。

最后,自主探究创新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学习后,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设计

探究方案。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由于现象不明显,课本上也没有相应的验证实验,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们抓住反应后无气体、气压减小这一特点结果设

计出了许多新颖的方案,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总之,教学中可以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学设计、找方法,引发创造思维;利用分组实

验让学生想问题、创方案,诱发创新意识;利用研究性实验让学生找问题、促情感,训练

创造思维。

当然,并不是让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就能把化学学好,这需要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掌握。

参考文献

[1]陈张跃.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史研究,1998(3).[2]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出版社,2004(1).[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钟俊敏.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方法[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朱新春、睢文龙、廖时人.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清华大学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M].2001.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宿州市第十二小学

侯加奎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兴趣

自主探究

实践

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一、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更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更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从数学的学科特点出发,注意引导、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我在教学北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什么是周长》一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测量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这个数学活动,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测量的方法,而是采取以下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

师:像这样的一片树叶(课前准备),它的周长究竟有多长呢?(学生猜想它的长度,激发寻求正确答案的愿望)我们想知道谁的答案更接近这片树叶的的周长,我们最好怎样做?

生:动手量一量

师:老师给你们提出几点小建议,可以参考一下: 1)想一想:你们准备怎样测量树叶的周长?(依法思 考,诱发创新欲望)

2)选一选: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课前准备的直尺、棉线和一根小棒)

3)量一量: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4)说一说:树叶的周长是多少?完整说说测量的方法。通过这样一个数学活动的安排,充分调动学生操作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非简单按照老师要求去做的操作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而且对如何操作有了切身的体验,形成一定的经验。学生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操作方法各异。有的把树叶沿直尺边缘滚动一周,直接读出数据;有的学生用小棒沿着树叶的边缘围,看一共用了几个多一点的小棒,算出树叶的周长;学生的测量方法有的看似稚嫩,但他们都创造性地使用身边的工具来测量,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潜能。

二、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进一步探究发现问题的原因,让学生经历“思考—质疑—解惑”的过程,体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练习时,有一位学生计算35-8=33.显然,这个答案错误。为了让学生弄清错误的根源,我耐心的询问:“孩子,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因为个位5-8不够减,所以我用8-5=3,再与十位上的3合起来就是33.”其他学生笑了,这位学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但脸上还是充满了疑惑。我接着耐心地去鼓励他:“你再仔细观察一下,个位上的5-8不够减,差几?该怎么办?”其他学生也开始动脑去思考,想出了各种办法:(1)30-8=22 , 22+5=27.(2)15-8=7,20+7=27.(3)10-8=2,25+2=27,„„这时,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用8-5也可以,因为5比8 少了3,所以再从30里去掉3就可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在我的引导下进行了自主探究、质疑,分析所出现的问题原因。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学会了创造性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它的意义也远远超过了获取知识本身。

三、注重多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并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解答问题时,不能机械地模仿,复制,应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典型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局限于单一角度,不受一种思路的束缚,从而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目的,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做了如下设计:“三根小棒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能!”然后,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4根长度分别为1㎝、2 ㎝、4 ㎝、5 ㎝的小木棒,要求他们用其中的3根收尾连接成三角形,然后提问“是不是任意3根小棒都能摆成三角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被激发出来,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通过操作、观察、实验、讨论、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得出了结论。创造性的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探索结论而不是教师把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在活动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猜测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新思路,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发散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习惯。,四、注重生活实践,激励学生创新。

数学离不开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也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一种创造。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应用知识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的意识。例如,在学习面积以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学校花坛的种植方案,一半种花,一半种草,怎样设计最好看?我们将选择一种最佳方案交给学校,评出最佳设计师。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这是一个开放题,内容源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种美化校园的激情驱使他们认真投入思考的创造。学生的创造欲望高涨,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的乐趣,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多给学生提供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拿起钥匙开启智慧的大门。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让学生的自主质疑充满课堂。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问,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兴奋的、自主探索的状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充满智慧和挑战的空间里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创新型,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服务。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曲靖市陆良县小百户镇中坝小学

季绍云

[内容提要]: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形式,教师要营造氛围,教给方法,提供机会,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问题意识

数学教学

敢问

会问

善问

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其实是学生思维的教学。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笑容可掬,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千万不要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言,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见解,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甚至是不切主题的异想天开的问题,教师都应该认真倾听,并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悉心的诱导,发自内心的鼓励性语言,饱含赞许的深情的目光等,在宽松融洽的氛围里,给予积极的肯定,热情的鼓励。有了这种民主氛围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积极开动脑筋,不惟书,不惟师,有十足的勇气发问,有百倍的信心探究,做到敢想敢问;老师才能善待学生的独特解法,容忍学生的“出格”想 法,使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得到发展。有位老师教学完“十几减9”新课准备总结算法时,突然有位学生发问:“老师,15-9,5不够减9,我是反着减(倒着减),就是先用9-5=4,再用10-4=6,所以15-9=6,这样算可以吗?”老师在备课中并没有把这种情况考虑到,一下子愣了。很快,这位老师异常激动,抚摸着这位学生的头,大加表扬了他敢于提问,发表问题独到之见的勇气,并当即师生一起探讨,最后,达到共识,发现了这种算法不但合理,而且很有独创性。有了教 学的民主,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质疑的勇气,而且保护了学生创新的火种。

二、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敢问”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问到要害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1、可从哪些方面提出数学问题 ⑴在知识的“来龙”上提问

如果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但又搞不清的,那就在此提问。如学习“千米的认识”时,就可提出“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的”等问题。

⑵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提问

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还搞不清或说不出来,就可据此提问。例如:a、某一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就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涵的拓展上提问。b、一种计算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就在算理上下功夫提问。c、某一应用题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列式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别的解法或更好的解法?就抓住主要问题提问。

⑶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提问

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弄不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而把知识看成一盘散沙似的孤立个体,可就此提问。如学习“约数和倍数”时,对除尽、整除、约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分不清,可以通过提问理清概念。

⑷在知识的“去脉”上提问

如果学习了某个知识以后,却不了解它的作用,也可以提问,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有创见地问。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不知道它的作用,可以提出为什么要学它,是否同化简分数及分数的计算有关等问题。再如,学习“三角形不变形、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时,可以提出为什么它们具有这种特性?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所知道例子有哪些?

2、引导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⑴观察法

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的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内在的联系和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体实物拿出来,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自主提问:a、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b、长方体有多少条棱?c、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⑵追问法

当接触到一个问题或者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可以顺着其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究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是“为什么„„?”例如,在教“比的意义”,说比的后项不能是0时,学生追问为什么,并提出球赛时为什么经常出现1:0、4:0、5:0„„?教师除讲清道理外,对追问学生应大加表扬。

⑶类比法

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来。例如,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便可以联系“

8、7的乘法口诀”提出问题;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9的乘法口诀?前后各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

三、提供机会,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并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着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积极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捕捉“问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

1、学生对课题提问。

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善于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学什么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学生举手如林,有的说:“为什么量角器要制成半圆形的呢?”“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各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度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也就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2、学生对教材提问。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知识的载体。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结语语言精炼,叙述严谨,科学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例如,教学“分数化成百分数”时,请学生研读结语:分数化成百分数,一般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再请学生提出问题,结果有的学生问:“这里有两个‘一般’,它们的‘一般’之外指的是什么?该怎样呢?”经学生这样质疑推敲,深谙弦外之音,体现思维灵活性。再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里有道习题:做同一种零件,王师傅2小时做15个,李师傅3小时做20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教学时,在学生依题意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对此题提问,有学生发问:“为什么要化成带分数后再比较,不化成带分数就不 能比较了吗?”学生能够这样质疑更是难得,不惟书,敢于挑战权威,体现思维的批判性。可见,引导学生对教材提问,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学生对解法提问。

目前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还是只看解答结果的正误,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忽视了对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相对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方法。例如,在四年级“一般应用题”练习课教学中,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某工厂加工一批服装,原来每天加工60件,需要6天完工。现在要想提前一天完工,平均每天要比原来多加工多少件?多数学生的解法是60×6÷(6-1)-60=12(件)。评价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解法: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呢?好在哪里?是怎样想的?最后请两名解法与众不同的学生展示解题的过程:60÷5=12(件),并交流解题思路。同一个问题,让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体现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

4、学生对教师提问。

学生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其实“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教育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简单地接受和信奉,而应持批判和审慎的质疑态度,时时处处能主动探索和发现,不惟师、不惟上。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教师有意出示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各1个,通过实验演示,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以后,让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有个学生提出:老师你是怎么想到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为什么不用其他的圆柱与圆锥呢?在这位同学的启发下,课堂气氛活跃,许多同学又提出如下问题:老师,既不等底又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是不是也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呢?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激烈争论,在争 论中教师再拿出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几组圆柱和圆锥教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验证以上这些情况是否有可能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这种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5、学生对学生提问。

每节课我都注意留些时间让学生互相提问,让学生争当小老师考考对方,可采用分组竞争、争夺“智慧星”、争当“数学小博士”、“聪明小一休”等多种游戏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生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在小结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考考对方,不少学生积极发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边长乘4等等,学生所提的问题都一一被其他同学答出。有的学生进一步提问:能不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不能利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些问题提出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讨论。这样,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和热情。

6、学生对生活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就在学生身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努力训练学生成为“善于提问者”。教学中要注意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掌握了圆心、直径、半径以及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些知识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学生提出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锅为什么是圆的?”“VCD光盘为什么是圆的?”“运动场上跑道的两端为什么是半圆形的?”等实际问题。学生在经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深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问题,才会有思维;有问题,才会有求异;有问题,才会有创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问题充满课堂,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是教师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朱建伟、詹红英:问题意识是怎萎缩的[J]。北京教育,2002(5): 第42~43页。

3、严育洪: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教学数学[J]。江苏教育,2002(3B):第25~26页。

4、孙明金: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J]。福建教育,2003(12A):第47页。

5、余红:浅谈质疑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学研究,2004(6):第40页。

6、方凤:浅谈问题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J]。福建教学研究,2004(12):第11页。

下载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共5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摘 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这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笔者就如何......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关中学吴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一轮课堂改革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不断更新......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教育是创新人才的摇篮,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学校和教师应当怀着对国家民族兴衰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以科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内容提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本文从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创设问......

    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屏边新现中心校万值华古语说教师的作用在于“解惑答疑”。在很长的时间里,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就是解决课本上提出的问题。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