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世纪的钟声呼唤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教育更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教学地位和职责,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 依据学科特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且落到实处呢?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情感,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对学生整体而言,应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决不能因学生一时成绩的差异而区别对待。对学有所难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对其点滴进步都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境界使学生乐于创新。教师在每学期排座位的办法上亦让学生热烈地争论。例如,40张小桌有多少种排位方法。通过热烈的讨论得出很多排位方法:如圆形排法,方形排法,还有的同学把40分解成20×2,8×5,10×4,40×1得出几种直线排法,还有的同学反驳说排座位要结合实际等等。我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加以引导。这种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了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的,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体贴、理解和宽容。
三、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可见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消除学生的“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新知的探索中,培养学生好问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何事、何地、何人、何时、何如、何去,乃至几何。好问,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有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
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造出一种新法则:“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再如,教学“体积”的概念,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空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空间,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由于小学生不善于抽象,常常通过具体、形象、直观更容易理解。譬如某一空间,放了一张桌子,就不能再放另外的物体,因为这一空间已被桌子所占了。由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空间概念之后产生联想,展开想象。有学生说:“老师,我在电视上看到,许多国家的城市街头,十分拥挤,主要是街头的空间被房子占有,要是所有的房子都没有一楼,那街头就不会这样拥挤了。”
由此可见,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好想象,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
第二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1.动手实践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
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3.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
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四、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十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又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数学思维的启迪与培养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强弱,不仅与知识理论、水平有关,而且与思维方式有关。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并收到了较好成效。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1、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40÷2÷10=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10=125.6(立方厘米)。
2、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获得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教学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
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
2、两个同学同时相背而行;
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
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50)×2-200=20(千米)。
(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50)×2+200=420(千米)
(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60×2+200-50×2=220(千米)(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2+200-60×2=180(千米)。
二、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物质之间一些相似性质从而推导出其它方面也类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1、运用比较辨别,启迪学生思维想象
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 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面一道例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
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又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 +下底)×高÷2。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 =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心理学认为: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
1、设计开放性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张教老师欲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了尽可能少花钱,他考察了A、B、C三个商场,他想购买的笔记本电脑三个商场都有,且标价都有是9980元,不过三个商场的优惠方法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A商场:全场九折。
B商场: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C商场: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张老师应该到哪个商场去购买电脑?请说明理由。
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题,因此我启发学生,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少花钱这一个特定的条件去进行分析与解答。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的结论:
因为每台电脑的价格均为9980元,而去A商场是全场九折,因此张老师如果去A商场购电脑,那么张老师应该付:9980×90%=8982(元)。
因为B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张老师如果只买电脑,需付:9980-900=9080(元);张老师如果再买其它的物品凑满10000元,需付:10000-1000=9000(元)。
因为C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张老师在C商场购买电脑时,只要再多买20元物品,即凑满10000元,最多需付:10000×88%=8800(元)。
因此,张老师去C商场购电脑花钱最少。
2、培养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启学生创新思维大门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让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一些问题提出具有独特的的、富有说服力的新观点和新境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门。
如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0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如果在长方体水箱中放进一个长和高都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那么水面将上升多少厘米?
这道题大部分同学都只想到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这时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候水面上升的高度即为:20×20×10÷(40×25)=4(厘米)。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即不是将20×20作为底面,而是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的这一种情况,同学们却忽略了。这时我向学生进行了演示:我将一块铁块按未曾全部浸没在水中的情况进行了演示,并启发学生除了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还有没有其它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并进行了讨论,认识到还要考虑到另一种情况,即以20×10作为底面放入水中,因此很快得出结论,如果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时候铁块没有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的高度应该为:
40×25×10÷(40×25-20×10)-10=2.5(厘米)。或者用方程进行求解。设水面上升X厘米,则可得方程: 20×10×(10+X)=40×25×X,解得:
X=2.5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丰富多采的创新气氛;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我们就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为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严爱统一
时下,很多人慨叹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这是一个现实,对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是一种责任和挑战。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教学出色,还要有管理、驾驭班级的能力。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个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更肩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是否端正、向上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且任重道远。良好的班风形成,除了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使班级有内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并确立班级和个人的奋斗目标,使集体和个人能健康、向上、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要在“严”和“爱”上下功夫。下面就从我的班主任管理实践出发,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严的教育。学生毕竟是孩子,来校学习接受教育的,再优秀的学生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因此,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严”并非苛刻、死板、固执己见,而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进行正确、严格的教育和引导。
1、严而有理。当班级出现不正常现象或学生违纪甚至多次违纪。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及时了解情况,分清对错和利害,然后发散思维,初步拟出几种教育措施,接着幻想一一实施,最后择优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措施。譬如,有一次以两位值周班长为首的六位学生逃课到操场打篮球。知情后,我初步拟出几种处理方案:第一,批评几句,写一份书面检讨;第二,罚站反省,再接受批评;第三,请家长来校;第四,心平气和地让他们认识到这次行为给自己、给班级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并在全班同学面前作公开的检讨和保证。为了让这几位逃课的学生既深刻地认识错误,又能在班级内消除影响,以理服人。我便选择了第四种方案,且效果很好。
2、严而透情。人性和时代的特点证明打骂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育中不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非常真诚地关心他、帮助他。在具体的实施中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变痛恨为痛心、发怒为宽容、责骂为劝慰、殴打为抚摸、训斥为商量、罚站为请坐、冷漠为热情。上文中的例子,那几位逃课的学生犯了错误,肯定害怕、担心,甚至有学生会想看你能把我怎样。此时,如果你变发怒为宽容,先请学生坐下。这样,那怕是再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使之为所犯的错误感到后悔、不安,那么接下去的说理教育就好开展了。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是锤的敲打,而是
水的抚摸,才使石子变得这般光滑剔透。
3、严而垂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说一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
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品德高尚、言行规范、严于律己。学年初我刚接班时,刚进教室,只见地面一片狼藉,学生熟视无睹,靠“骂”肯定无济于事。于是,我便弯下身
去捡,当捡到一学生的脚下时,那学生便红起了脸,并说:“老师,我来捡。”我只笑着点头,其他学生都赶忙把自己四周的垃圾捡起来扔进桶里。自此以后,卫生保持情况好多了,每当我躬身捡垃圾时,学生都条件反射般低头四顾,确保自己的“包干区”无事。
二、爱的教育。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教育更不能没有爱,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因此,在我们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给予他们父母、朋友般的爱。
1、爱要不宠。对学生的爱,是指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状况等,而不是无纪律、无原则的溺爱和纵容。自从我踏上讲台,就十分信奉这样一句话:“宁可让学生在不懂事的时候责怪我,而不要让学生懂事后责怪我。”这就是在“严”的前提下的真正的爱。还是拿前文的第一个例子来讲,逃课的学生中有班级的两位班长,假如因为有两位班长在列就轻描淡写地处理,姑且不说班级同学有意见,今后的工作不好开展,就这两位班长会认为犯了错误就可以享受特权,连老师也要给他们几分面子,而不思过错、骄傲自大,可以说这对他们本人今后是相当不利的。这不是爱,是宠是害!当然有时优生犯错,为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可根据所犯错误的大小采取适当的形式或场合来教育引导,从而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并深刻认识到:“自己还有不足;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孩子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2、爱不失衡。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爱优生是人,爱差生是神。”我们教师虽不是神,但应具有这样的胸怀和追求。再者,教育对象不可能素质能力都一样,同样来校接受教育,不应当受到歧视和忽略。另外,“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哪怕是差生,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关心和平等对待,他们就会自然觉得你这位教师可亲可敬,进而相信你,听从你的教育。上文中逃课的还有四名学生,他们可以说是班级后进生的代表。他们见两位班长首先在班级作了检讨,还会有什么意见呢,并且在他们本人还有其他的后进生的心中,都会觉得教师公正、不偏心。
3、爱要可感。学生毕竟是孩子,虽你具备了对他们的爱心,但板着脸去教育,学生还是难以感受到爱,从而不敢接近你、信任你。这就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爱意。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言传情、以目传情、以手传情。比如在和学生谈话结束时,摸摸他的头或拍拍他的肩膀,再说句鼓励的话,足以让学生心花怒放,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千万不要吝啬微笑,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每一个爱心的举动。
总之,对学生的教育,既要严,又要爱,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它们并不矛盾冲突,狐立地存在和实施,而是辩证统一的。我想,“严”和“爱”将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永恒的主题。
转化学困生工作之我见
雷州市附城镇榜山小学 劳华芬
当今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学困生的转化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方面,作为班主任我遇到了很多棘手问题。在此,谈一下自己在工作中得到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班主任要恩威并举,严慈兼施。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班主任对学生要求严格是对的,但是我们有些班主任因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育学生时,只是片面奉行“严师出高徒”,对学困生只是一味地强调严格要求(保持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去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不与他们推心置腹地谈心,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不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结果师生之间的距离越严越远,甚至出现学生顶撞班主任的现象。
其实为师之严必须严厉中蕴含慈爱,若只严不爱,严就变成了压,其最终结果是学困生无法理解班主任的良苦用心,总认为班主任在有意跟他过不去,从而产生逆反情绪。爱并不是严的对立面,对学生爱并不是对学生放纵。学困生更需要班主任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倾注一片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我们作为班主任必须掏出一颗真心去与学生沟通,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用热心关怀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去创造尊重理解的氛围。让他们感觉到大家不是在讨厌他、排斥他,而是在关心他,爱护他。有了这种真诚的爱,班主任才能赢得他们的信赖,使他们乐于接受教育,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班主任要抑扬有度,善于疏导。
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一般学习成绩差,思想素质差,纪律观念不强。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没有希望,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无心向学,不思上进。有的经常聚众捣乱,损毁公物,嘲讽、打击优秀生……对学困生的这些思想行为,有的班主任认为批评鞭策见效快,总是喜欢将他们作为反面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点名批评,指责教训,对他们的表扬和鼓励却非常吝啬。于是他们产生自卑感,总觉得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心境复杂,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自信心全无。学困生的缺点往往掩盖了他们的优点,所以,我们作为班主任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抑中带扬。对他们应谆谆教导,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因势利导,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指责。平时,哪怕他们只有一点微小的进步,班主任都要及时表扬,使他们感知到班主任的关注和期望,从而增强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
例如,我班的谢仕林,他学习基础很差,作业乱七八糟,又经常迟到、早退,上课打瞌睡,学习漫无目标,对自己的前途毫无信心。但我发现他很爱好体育,于是我马上找他谈话,充分肯定了他的能力,鼓励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将来报考体校。同时也指出他平时的缺点。这样,我给他指明了方向,使他不但找回了自主,而且认清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现在,他已改过自新,不仅体育成绩突飞猛进,而且其它文化科目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三、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及时表扬。
俗话:“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作为班主任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学困生,他们既有缺点也有优点,只是由于平时他们缺点太多,优点往往被班主任所忽视,班主任应该相信任何一个学困生都有潜力,都有自己的长处,即闪光点。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全面分析学生,对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情况
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调查,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启发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发愤图强,努力拼搏,严禁要求自己,就一定能取得进步,取得成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例如,我班的学生谢仕严,学习懒惰,成绩很差。但有一天,他听说检查组的领导要来我们学校检查,可能会到教室里检查摆设、布置、公物安全等情况,他就主动把我班教室打扫干净。我知道后,立即在班里公开表扬他,要求大家向他学习。我还抓住他的这个闪光点,常常与他谈心,互相沟通,逐渐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让他知道班主任、同学对他的关心和期望,使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所长,只要肯用心做,一定能做出成绩来,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现在,韦朝远已改掉了坏习惯,还经常虚心地请教成绩好的同学。据科任老师反映:现在,谢仕严不但上课纪律好,而且作业也清楚多了。
四、家校联手,相互配合。
转化学困生,班主任是主要的、必不可少的角色,但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也不能忽视。因为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班主任,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深刻。作为班主任,我平时积极和家长联系,从家长那里获取了很多学生在家的表现,这样我对学生的了解就更加全面了。
五、班主任要善于捕捉最佳教育时机
马卡连柯指出“任何教育方法都不是永远绝对有益的,最好的方法在若干情况下也会成为最坏的方法。”这就说明教育方法本身具有二重性,其使用效果取决于时间、地点、条件,取决于运用方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际。因此,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应善于捕捉最佳的时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面对脾气暴躁的学困生,我绝不会拍案而起,粗暴地训斥,使矛盾更加恶化,我会采取“避其锋芒,以柔制刚,静待时机”的策略。待我工作完毕后,我会若无其事地叫他发放作业本,或者帮助班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此学生感到意外之余,犹豫间他的怒气已消了大半,等他完成我叫他做的事情时,他的情绪已平静下来了。这时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对学困生进行思想教育,要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需要对时间、地点条件进行综合具体分析,要从教育的实际出发,把握好他们的思想“脉搏”,教育的结果才会水到渠成。
总之,我们要怀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对那些学困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他们转变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如何正确把握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
转眼间本人从事教学工作已有九个年头,期间已带出四届毕业班,今年学校又安排我教六年级的数学,这也使我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下面我就针对学生在毕业总复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简单地谈谈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教学工作。
大家都知道,在知识掌握或技能形成的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高原现象”。小学生在数学总复习期间常会出现“高原现象”。其一般表现为:上课无精打彩,经常不自觉地走神;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是屡做屡错,不思改正。这让一些从事毕业班教学的老师们抓破头皮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只好增加练习量,但效果并不好。其实从客观上看,数学本身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后出现暂时的停顿甚至倒退现象是正常的,我们不应该畏惧或无视这种现象,如何让这种现象在最短时间内过渡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其实“高原现象”期变长、变恶劣从主观上说,是教师对教材钻得不“深”,对学生还研得不“透”,总复习时过分强调练习量,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厌倦的心理。据此,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把握复习课特点,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前,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总复习期间,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因此,要克服“高原现象”,教师在总复习时要正确把握复习课特点,在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功夫。复习时既要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又要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从而真正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以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办法很多,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即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做学生的良师,更做学生的
益友。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数学总复习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情感,把全班学生吸引到教师的周围,并及时给予他们直接的、有效的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困境,克服“高原现象”。具体地说,总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
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俗话说十个手指也有长短,即使完美的教学也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所教内容。因此当学生出现有知识漏洞时,绝不能一味地批评、责骂,这样只会造成师生对立。给教学工作带来阻力。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首先找自己的原因,想想自己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是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然后再用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此外,当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有普遍性的错误时,先要作自我检讨,这样做会使学生倍受感动,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纠正错误。
2.理解学生。
复习课学生们往往不感兴趣,作为教师应该冷静地分析原因。其实,发生这个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部分学生因已经掌握了有关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重复,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不集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新授时掌握不全或没有掌握,复习时教师又枯燥地讲授知识点、注意点等学生当然不容易接受。因此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复习课的特点灵活把握揭示目标、再现知识、疏理沟通和深化提高四个阶段。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召开“我喜欢怎样的复习课”的主题班会;与学生谈心,走进学生生活;进行家访等等,为改革复习课教学提供了依据。
3.相信学生。
19世纪德育教育家莱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筑大厦,教他建筑。复习课若能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我依据教材,把毕业班的数学总复习划分为整数、小数(分数)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统计图表、应用题等七大知识块,每个知识块又分若干个知识点,再把各个知识点绘成一个知识链,让学生对照“链”上的各个知识点去回忆,哪些地方已经懂了,哪些地方还不懂或不太懂,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由不会的学生提问,会的学生讲解或辅导,教师巡视、点拨。
再如:在复习数的整除这一块内容时,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整理知识点,还请几个同学合作上台为其他学生上这节复习课,本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体验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追求。复习课,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为使学生获得成功,我们应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组织教学,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回答,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每个目标层次上做到快速反馈,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对于差生,我们更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口算题做得好或是书写认真,都要及时予以表扬、肯定。
另外,总复习期间,我还通过开展“三自”活动:自订一本数学改错本,自办一期数学小报,自出一份期末试卷,并进行交流、评比,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以不断的成功来淡化高原效应。
四、运用激励方式,培养勤奋品质和坚强意志
激励是一种教学管理的艺术,又是一种教学调节的手段。小学生的意志从总体上说是比较薄弱的,而克服“高原现象”恰恰需要比较坚强的意志,可运用榜样激励这一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1.讲名人或伟人故事。
通过介绍毛主席少年时代在湖南长沙求学时,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特意选在长沙街头读书;鲁迅儿童时代为了提醒自己上学不迟到,在桌上刻一个“早”字等故事来教育学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行的。
2.言传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搞好教学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教师积极投身教改,撰写科研论文,参加自学考试。当学生知道老师比他们还辛苦,既要备课、上课,还要学习、写文章,就会受到感动,受到鼓舞。例如,上学期,我参加了本科学习、骨干教师培训等,期中时还参加区教坛新秀比赛获得二等奖,同学们听了以后都很有感触,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3.让优秀学生谈经验与体会。
班级中的优秀学生,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得益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他们整天和同学们生活在一起,这样的榜样来自身边,真实可信,学生易仿、易学,利于同学们相互学习,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和巩固,从而有效地防止“高原现象”的发生。
第三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体会。
一、直观操作、激发创新兴趣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通过动手操作进行直观思维,从而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例如讲“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通常由老师在堂上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我在讲这节课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有的学生先把两块大小不等的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其中一个是圆锥体,另一个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把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或圆柱体,通过长方体或圆柱体的体积求出圆锥体的体积,再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确良1/3。有的学生则把圆锥体放在圆柱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进而,容器里的水没过圆锥体,通过测量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得出圆锥体的体积,然后再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还有的是用传统的方法(如“倒沙子”)得出结论。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在动手操作、计划、比较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提高了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同学们就会去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兴趣。兴趣越浓,创造力就越能得到发挥。
二、游戏激起,迸发创新火花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不稳定的,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游戏是儿童最乐于接受且最愿意参与的一种活动。游戏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表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更加轻松愉快。在数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夺红旗”“找朋友”“小小邮递员”“摘苹果”“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学生喜欢的游戏。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时,教师给学生讲故事《猴王分饼》: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子。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一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三块。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小猴分得最多吗?”“猴王这样分,公平合理吗?”这样教学把学生引进积极思维的境地,学生情绪受到感染,激起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法,不断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探索新知,培养创新的意识
探索新知识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关键所在,也是整节课的核心。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基本上都是在这一环节完成的。因此,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目地地去观察,动 手操作并相互交流。
——鼓励质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即使学生提出不恰当或荒唐的问题,也应给予积极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如在教学“十几减9或8”,在课将要结束时,我问:“同学们还有其他想法吗?”一位学生发言:“老师,12-8,2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2得6,再用10减6得4,因此12-8=4。这样做可以吗?”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我及时表扬了这位不迷信教材和教材,善于发现问题并敢地提出问题的同学,然后引导同学们探索正确与否,并达成共识:这种做法是合理的。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发散探索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或固定模式,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法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与众不同途径; 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联想。联想是创新的翅膀。要有所创新,就必须提出和解决众人“没想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包含在很多平常的现象中,只有那些善于联想的人才能想到。
四、巧设练习,强化创新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联结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努力将学生的创造潜能释放出来,卓有成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这种练习时,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一题多样、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人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练习。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总之,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提高,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以促进他们茁壮成长。我从实践体验者的角度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浅谈几点:
一、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否,只要他们能表达出来,教师都应给予鼓励,要及时赞赏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引导扶正有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例如: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满腔热情、语言清新,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这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生也就有了独立、自主思考和创新的机会。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敏锐地把握机会,并勇于付诸探索实践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并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学生的“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若平铺直叙地见解,只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对此毫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给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促使他们各个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他们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小游戏,老师先出示一些能被2、3、5整除的数,然后宣布游戏规则:“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哪些数能被5整除,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又能被2整除”。游戏结束,显然是教师获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老师为什么一下子就能判断出任意一个数能被2、3、5整除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样就会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此时达到了教育的最佳时机。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盖房子用的铁架或者木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呢?固定东西时,为什么要钉成三角形呢?„„”这些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未知欲,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注重培养多种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使学生会创造。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培养其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精神的科学态度,就是促成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能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知识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学生从小肯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像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像开始。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四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条件,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先出示题目:25×72×4、99×99„„接着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打草稿、抄答案,足足忙了一阵子,有的还算错了。这时我却轻松地将各题的答案写在了等号后面,学生们一脸疑惑,猜不透老师是怎样“神机妙算”的。这时,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要用新方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对这些题进行简便运算。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进一步的探究,再加上教师语言鲜明的鼓励、评价,使学生一直处于情绪高涨的状态,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探索、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长期的、师生双边统一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课堂学习中不懈努力,积极探究,才能真正具备创新意识。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的几点体会
罗旧小学
周福刚
摘要 :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小就向学生灌输竞争思想,使竞争意识与儿童的成长同步进行。心理学家托伦斯曾做过竞争条件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验,结果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等方面都远远优于非竞争条件下的情况。我们的竞赛活动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竞争的机会,它能极大地激发同学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和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思想品质。
关键词:小学 数学 竞争意识 培养
一、竞争的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实践证明竞争可以让学生产生这种状态。什么是竞争呢?教育心理学认为:竞争是指为了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过程。
二、竞赛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结构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数学学科课--数学活动课--数学兴趣课--数学竞赛活动。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基础向高深延申,从而构成一个坚实的宝塔结构,其中的竞赛活动就是这个宝塔的塔顶。在这一体系中,数学学科课和数学活动课尽管教学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法定的教学内容,都有法定的教学时间,都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学,也就是“下要保底” 的教学;而数学兴趣课和数学竞赛活动则是“上不封顶”的教学。因此,我们的数学竞赛活动应当以数学学科课为基础,以数学活动课为阵地,以数学兴趣课为助推器,它不能脱离课堂教学,也不能自成体系。这样,既保证了全体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知识,提高数学素质,又能促使那些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可见,好的小数竞赛活动不仅无碍素质教育,而且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认为,小数竞赛活动是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几种方式。
1、在数学课上适当采用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竞赛时比平时正常情况下更能投入学习。竞赛时,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得第一,得到表扬,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强。如在分组教学中学生做练习题目时我就让最先完成的那个同学在自己组的小黑板上展示自己的题目。
如做简便运算:
168-52-48 125×88 1300÷25÷4 小组内的同学争先恐后的认真做题目,都想上去展示;但是老师又讲了当你认为别人做错了时候有上去更正的权力。有的学生很快做好了,但很又被人更正过来了,有点不好意思,所以在下次做时格外小心认真。还有就是一些学生的字迹不够工整也被别人更正了,下次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2、在单元测试时我也采用了竞赛的形式。
我把一个班的同学都分成了两人一组形成了竞争对手,让成绩和能力相当的学生组成对手。看哪个同学进步的快,分数较低的那一位同学要值日一个单元,至到下次他考赢了他的对手,再让对手去值 2 日,有些同学边赢了三次很高兴,但第四次考不赢了,他也知道了对手的强劲,又在暗下决心再努力了。
3、在小组内学生的组是让学生成绩作主的。
在单元测试时,我把每次学生的成绩都登记下来,在小组分数最高的那个同学担任小组长。小组长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光荣,很多同学都想当这个小组长。有的同学连任几次,也有同学交替担任形成了一种竞争氛围,还有情况有的同学好不容易和原组长考了一样的分数,他向老师求当小组长,我让他自己和原组长商量,原组长也很大量让给他了,他也很高兴很尽职地工作也更加努力地学习。
4、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形式和方法很多,还有待我们去发掘。如:如口算题开火车、接龙、看谁算得又队又快、夺小红旗等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通过竞赛活动,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高。
数学能力是儿童超出各科知识之前首先表现来的能力,并极具发展潜力,数学竞赛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使得他们不拘泥课本,突破思维定势,敢于创新,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把数学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数学能力,使那些天资优异的孩子们的才华得以最充分的开发。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需要。通过教学的多样也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以上是我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几点体会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教学月刊数学版》
联系方式:电话*** QQ:63227233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