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绍聪(广西区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英石小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主要指的是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而创新意识是一种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描写了大量的物、人、事,这些物、人、事本身就产生了一种创新的感召力。如:物——世界上最古老的赵州桥,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适应变化的新型玻璃,功能齐全的电子计算机等;人——如草船借箭的诸葛亮,机智勇敢的小交通员,做风车的牛顿,弹钢琴的贝多芬等;事——如田忌赛马为什么会赢?毕升的印刷术是怎么发明的,铁牛是如何捞上来的,乌鸦又是怎么喝到水的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创新意识熏陶的好内容。如创造性转换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某些结构相似、相对匀称,能显示语言和谐统一美的句子,首先理解句子意思,领悟句子结构的基本规律,之后进行模仿性的转换练习。
在《桂林山水》一课中,学生领悟了对漓江“静”、“清”、“绿”的特点描写,每分句用“啊”来表达情不自禁的赞叹,春游公园后有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进公园我们就好像来到了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香啊,远远地就闻到了阵阵扑鼻的香味;公园里的花真美啊,阳光下花儿争奇斗艳,彩蝶飞舞,蜜蜂歌唱!”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自觉学习,主动参与,才有可能积极思考,进而创造性地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首要的就是要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切实地经历自读、自悟、质疑、讨论、说写训练和自我或相互评价的过程。下面的教学片断,就很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坐井观天》的教学片断:
师:刚才大家读了这个故事,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个故事讲了青蛙和小鸟争论天到底有多大? 师:这么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演一演? 生:(情绪高昂)想!
师:想要演好戏,必须先读好剧本。下面,就请大家去找小伙伴分角色练习朗读。(学生自由结合,分角色练习朗读,师巡视,参与其中,关注学困生)师:谁想给大家读一读?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听,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生:我和A同学分角色朗读,我当小鸟,她当大青蛙。(学生读)
生评价:我认为他们读得流利,声音也洪亮,但是“你从哪里来?”没有读出大青蛙的疑问的语气。
生:我想请B同学读小鸟,请老师读旁白,我读大青蛙。师:我很乐意与你们合作。
生评价:我认为B同学读得好,因为他读出了天无边无际的感觉。
生评价:我觉得C同学读得好,尤其是读“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读出了青蛙自以为是、不相信别人的感觉。
再如《赤壁之战》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最好能摆脱“情节分析”,集中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揭示课题,初读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经师生共同筛选,确定以下3个问题:
1.黄盖为什么会想出火攻这个办法?这个办法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这三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要求学生潜心阅读,从全文的字里行间、赤壁之战这一整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依据事实去分析问题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比随课文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要好得多。由于问题集中,教学环节减少,能留出更多整块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只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学生就能真正成为会学习、会思考、能创新的主人。
三、引导生疑,诱导质疑,善导释疑
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
(1)引导生疑。如在教学《全神贯注》时,可让学生找出描写罗丹如何工作的句子,然后问学生:“如果你们经过努力做完一件事情后,会有什么表现?”学生议论纷纷,教师再通过读抓住“痴痴地微笑”、“轻轻地呼了一气”等关键词,引导学生注意罗丹做完工作后的殿堂表现,最后引导学生生疑:“对罗丹的这些异常表现,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举起了手,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2)诱导质疑。如教学《中彩那天》时,有的学生提出“我”为什么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这样的问题,显然价值不大。教师可启发学生调整提问的角度:“这两句是写父亲如何表现的句子,请再想一想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学生恍然大悟,他们提出:“中彩后,父亲应该是很高兴的,可他为什么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为什么他咆哮着要我滚开?”等问题。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3)善导释疑。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教这段时,教师归纳后可以抓住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一是课文中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面一次加了引号,而后面一次不加引号呢?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在理解句意、体会语境之后很快就弄明白了。二是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力气,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学生通过思考,经过教师点拨,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教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再深一层。这样的点拨,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材。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就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于成规,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育者还要做到包容多样性,鼓励独创性,支持求新求异、挑战权威,让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材,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些新的问题。
如教学《航天飞机》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语:“航天飞机的功能其实远不止这里提到的一些,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航天飞机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你们可以从网上或其它地方去寻找,把找到的资料拿到班上互相交流。”以此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知新的知识,获得新的信息。
对课堂上学生的质疑与教师观点不同的意见,教师应该乐于接受。在学习《燕子》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燕子在水面上飞行时为什么点水?”教师从容不迫地回答:“燕子在水面上飞行用尾尖或翼尖点水是因为它在吃到水面上的小鱼小虾时,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不至于一头扎到水里去。”教师的话音刚落,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燕子吃小鱼、小虾是错误的。我在书上看过,也观察过,燕子不吃小鱼小虾。它在水面飞行时,吃的是小飞虫。”学生能对老师所说的“结论”提出带有挑战性的质疑,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正需要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文章的主旨以结论的形式告诉学生,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否则会损坏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总是用“揭露资本主义黑暗”之类的语言来揭示文章的主旨,处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他们能分清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吗?况且这种认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不相吻合,显得陈旧僵 化了。对大多数文学作品,最好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情感,以达到开阔视野和积累语言的目的。对作品的中心思想,不必“高度统一”,不妨让学生见仁见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领悟,给他们自由,让其各持己见,只要他们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妨给学生留些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感悟,切忌直陈其事、灌输结论、一听无余。只有那种“言有尽而意未穷”思之得之,才能使学生回味无穷,方能激发创新的兴趣和欲望。
(作者电话:***;信箱:jsc3318690@163.com)(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7-8期,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文山州广南县曙光初级中学文明生
【关键词】创新,意识,学生,培养,如何,教师,范进,问题,评价,提出 曾几何时,记得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职责和使命。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浅谈:
一、激发兴趣,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二、鼓励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
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作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胡屠户是什么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再如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就《孔乙已》的主题而言,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
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一说法,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
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
三、启发想象,开拓语文教学的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殉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仕表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
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
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创造性的表演。
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角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
四、正确评价,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伴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伴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 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 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
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首看其科技发展的快慢,而科技的发展取决于是否拥有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人,为此,语文教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发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要求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通过插图,我作了这样的处理,首先提问:①谁在十里长街送总理?②你认为课题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③插图是怎样描绘人们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等等,通过我的启发,学生都能认真仔细
地观察。
二、营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的老师上课,常常一脸的严肃态度,要不要就斥训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弄得教室死气沉沉,学生很少发言;而有的老师上课,常常面带微笑,用商量和启发的口吻来引导学生发言,使得教室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积极。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那种专制的“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遏制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发展;而那种启发、诱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却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动脑动嘴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活跃和学习创新的发展。可见,和谐、活泼、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如教学《争画》一课时,我则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共读、共讲、共议,只有他们有困难时,适当地进行点拨和指导,让他们在我身上获取平等主动参与意识。
三、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心理学研究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这样的大事。”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心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教师无形中也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事实,往往还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也就习惯了当消极的听众,这就更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新观念,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提问,不怕犯错,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民主宽松的良好的课堂环境。首先,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当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提供答案,要有意给他们造成暂时的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也更加活跃,这将激励其运用内在的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因此,作为教师,我会这样对学生说:“把握时机,努力尝试,标新立异也会让人感觉不错,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如在教学老舍《养花》时,先让学生读几次题目,再问学生:你们读了题目会提些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就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谁养花?为什么要养花?另一个:他养什么花?怎样养花?养花有什么用?是拿去买吗?„„这时老师就接着说:“你们认真读课文就知道啦!”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散。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问题,不知不觉中就学懂了课文,教师就不用费太多的口舌,学生创新
思维的培养也得到了提高。
四、优化知识,丰富创新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
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
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
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
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五、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人类的进步。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心理学研究却表明,一般人只使用了大脑想象区的十分之五。儿童少年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想象的潜力,无论多么荒唐的设想,多么奇异的考虑,都要热情保护,使他们的想象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更加绚丽,更加美妙多姿。
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
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即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象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六、标新立异,树立创新榜样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七、培养自学,形成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知识基础,自学的方法与技巧,自学的人格品质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第四篇: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一、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氛围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艺术种类中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通过师生的双
边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必须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情绪愉快、观察灵敏、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
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小学阶段儿童对艺术偶像是很崇拜的。我顺其童心,充分利用艺术偶像的力量为教学服务。学生都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他们说,一只小鸡,一对小虾,在其笔下都特别的有趣。《古诗配画》一课中,我便抓住这一点来启发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齐白石爷爷曾经画过这样的一幅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意思是说,青蛙的声音从十里山泉里传出来。大家知道,山呀,水呀,人呀,物呀,都好体现。这声音要画出来可就麻烦了。”我先让学生去思考议论,而后讲述齐白石爷爷是这样体现的:几只小蝌蚪从山泉里流出来。听到这里,学生己是恍然大悟了。只要教师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想象能力。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新的桥梁
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人生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体会。
一、直观操作、激发创新兴趣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通过动手操作进行直观思维,从而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例如讲“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通常由老师在堂上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我在讲这节课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有的学生先把两块大小不等的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其中一个是圆锥体,另一个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把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或圆柱体,通过长方体或圆柱体的体积求出圆锥体的体积,再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确良1/3。有的学生则把圆锥体放在圆柱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进而,容器里的水没过圆锥体,通过测量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得出圆锥体的体积,然后再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还有的是用传统的方法(如“倒沙子”)得出结论。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在动手操作、计划、比较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提高了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同学们就会去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兴趣。兴趣越浓,创造力就越能得到发挥。
二、游戏激起,迸发创新火花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不稳定的,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游戏是儿童最乐于接受且最愿意参与的一种活动。游戏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表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更加轻松愉快。在数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夺红旗”“找朋友”“小小邮递员”“摘苹果”“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学生喜欢的游戏。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时,教师给学生讲故事《猴王分饼》: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子。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一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三块。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小猴分得最多吗?”“猴王这样分,公平合理吗?”这样教学把学生引进积极思维的境地,学生情绪受到感染,激起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法,不断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探索新知,培养创新的意识
探索新知识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关键所在,也是整节课的核心。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基本上都是在这一环节完成的。因此,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目地地去观察,动 手操作并相互交流。
——鼓励质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即使学生提出不恰当或荒唐的问题,也应给予积极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如在教学“十几减9或8”,在课将要结束时,我问:“同学们还有其他想法吗?”一位学生发言:“老师,12-8,2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2得6,再用10减6得4,因此12-8=4。这样做可以吗?”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我及时表扬了这位不迷信教材和教材,善于发现问题并敢地提出问题的同学,然后引导同学们探索正确与否,并达成共识:这种做法是合理的。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发散探索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或固定模式,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法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与众不同途径; 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联想。联想是创新的翅膀。要有所创新,就必须提出和解决众人“没想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包含在很多平常的现象中,只有那些善于联想的人才能想到。
四、巧设练习,强化创新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联结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努力将学生的创造潜能释放出来,卓有成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这种练习时,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一题多样、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人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练习。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总之,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提高,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