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
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展创造性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育的引导者能够使学习者充分发挥创造力,用音乐打开学习者想像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
1、培养形象思维,发展想像能力。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想像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音乐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应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引导”就是教师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利用谈话、讲授、讨论、图画、演示、创设意境等多种手段点拨、启发学生,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使学生感受乐曲特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欣赏经验去联想、想像、体会、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低年级可采取游戏情景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乐曲的情感和音乐形象,对中高年级采取活动参与模式,引导培养学生在随意和注意中感受和发现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之分,有音色和音区等各种区别。初中阶段采取体验评价模式,要引导学生从音乐现象的感知积累中,逐步认知和掌握音乐的规律,发展音乐想像能力,逐步探索音乐要素表现特征和作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又要注意给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像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教
师的启发和引导,将学生领入音乐情景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像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培养发散、聚向和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而聚合思维是运用已知信息.转一个方向聚敛行进,去获取正确答案的过程。前者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但二者必须的有机结合,才是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如,在音乐课中常有创作音乐结束句的练习,这类练习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对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想像,让他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展开各自的想像,大胆尝试进行音乐创作。鼓励学生完成多种不同乐句(结束句)的创作练习。然后,通过音乐实践(演唱、演奏)分析,确定更为合适和较为合适的答案。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步学到思维的方法,进而逐步形成提高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常能引发创造性思维,取得创造性结果。如司马光砸缸,司马光想到“使水离人”(逆向思维),砸缸放水,救了小孩,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佳话。而司马光的小伙伴想的则是“使水离人”(顺向思维),可当时的条件做不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重视学生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协调发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加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又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能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二、找准创新的途径,优选创新的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要牢牢把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注意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目标,依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及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体验、感悟、记忆、积累、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与能力。
1、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氛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要创设一个能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的教学氛围。这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班集体。处于这样的集体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使创造性思考成为一种习惯。(2)形成宽容、理解的气氛。创造型的课堂教学始终充满着温暖宽容的气氛,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好的想法和方法应给予鼓励,不成熟的想法也不要嘲笑和指责,从而使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阐述自己的主张。(3)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理特征,运用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保证。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唤起学生的音乐注意,熏染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作心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前播放一些相关的音乐作品或音响资料,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之中,一种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的那种特定教学情境,即学生对音乐创作学习期待的、渴求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就随之形成了,从而为创
造性教学的有效展开作了铺垫。
2、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充分理解和挖掘教材各项教学内容中的创造因素的内涵。如自制简易打击乐器、听音响做体态动作、昕音响绘画、听音乐故事、结合器乐教学为歌曲编配简易伴奏、结合歌曲教学进行抒发音乐情感创造性的表现和处理。结合欣赏教学有创造性地回答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提出的问题等,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养成爱好音乐的良好态度,树立学习音乐,学好音乐的信心。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探索、刨新、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和领路人。课堂教学活动要变单向传授、被动接受为多维互动、主动高效学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培养。了解音乐艺术及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理解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使其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选用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针对音乐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如
体感运动法、节奏(旋律)问答法、曲式结构体验法、符号表达法、二度创作法、即兴演奏法、指挥练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探求,形成主动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动口表达,动手操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4、针对学科特点,恰当选用教学手段。科学适宜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用教学手段要针对音乐学科的特点,突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应采用优化的音源器材和资源,在使用CAI课件时,要注意其不可替代性、交互性和效益性。特别是课件是否发挥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防止出现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旧教学观念服务的现象;避免以视觉形象代替听觉感受,盲目追求形象化,忽视学生想像力的做法。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音乐、感悟音乐,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校园网,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学习音乐、获得创新的学习效果。
5、加强音乐活动教学。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编创歌、舞、音乐剧等活动。音乐活动课特别注意音乐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它有助于学生扩大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
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开展音乐活动课可以有效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6、努力改进评价方法。对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会影响到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仅局限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范围,那么,音乐学习将变得失去意义。因此,教师应将学生在音乐学科知识、技能方面的进步与学习品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整体人文艺术修养的深化等各方面结合起来。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重视学生的自评,要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情感的表现。教学评估要体现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要根据各学段不同的目标及学生不同的音乐水平恰当选用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在众多的考核项目中,让学生自选有兴趣、有特长的项目进行考核,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扬长避短,满足表现欲,发展特长。
音乐教育是活力、激情;是创造;是不断追求,同样新的世纪要求人他们是有活力、不断创造的一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进行音乐课创新教学研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创立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开拓型、创新性人才。
第二篇: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确有着其它学科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从人脑结构看,人脑的左半脑是语言脑,右半脑是艺术脑。人的形象思维、创意思维是靠右半脑实现的。音乐开发右脑,并促进左脑的发展。
(二)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音乐的熏陶与影响,从音乐中吸取欢乐和力量,从音乐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与体验,从音乐中受到启发或灵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中国的“地质之父”李四光不但放射着“科学之光”,而且闪耀着“艺术之光”,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追溯历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李大钊、鲁迅、周恩来,都十分喜爱音乐。放眼世界,印度的泰戈尔亦精通音乐、擅长作曲,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三)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情动力是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四)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然而,当前音乐的教育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弊端。
二、当前音乐教育的弊端
(一)观念陈旧。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而我们有很多教师习惯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在音乐课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
(二)没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的途径,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三)创新课缺乏音乐性。有些创新课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打着音乐的旗号上成美术课或手工课。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就让他们进行想象画,使学生的想象脱离了音乐情境而作漫无边际的幻想,把音乐之美置于创新之外,使创新成为一种虚设形式。
(四)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新课程对教学考核的标准不再作统一规定,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目前中学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僵硬化。考核时学生为了取得较好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此外,学生缺乏创新的自信,缺乏竞争意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流于形式,没有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去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当,影响师生情感交流,限制了思维的灵活性等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因此,音乐创新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经验、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来进行。
三、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要启发想象,唤起创新。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力。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形象,创造音乐情节,从而更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生理听觉为基础,心理想象为出发点,有思考地听赏音乐,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
2、提醒学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感觉音乐。
3、提倡独立性思维品质,鼓励他们在听赏过程中独立地感觉音乐带来的震撼,让他们拥有创造的灵感。音乐结束后,让同学们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二要设置情境,引发创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与音乐情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觉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式有:
1、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
2、妙趣横生的气氛渲染,如在实验音乐——《阳春三月》的实践课中,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集镇的春节》的场景,一时间叫卖声、口哨声、喝彩声、掌声等交织在一起,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还不时地擦出创造的火花。3丰富的电教手段。以实物体会情景,以图象再现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理解他们理解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要树立自信,肯定创新。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才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但在创作时,他们又都觉得音乐艺术是那样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学生对于音乐形象的描述,可能会出现扩大,缩小,重组,甚至变形的现象。对此,教师要有求新求异的观念,支持学生的奇异思维,可设定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同学们进行论证和反驳。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我们就投他一票,支持他。这样,在有知不觉中,学生的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得以展,对音乐的理解了进一步加深了。
四要主体参与,激励创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积参与探究与创造,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点,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切实从学生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出发,在实践中培养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方法、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如:在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创作平台,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茉莉花》的歌词创编旋律。创作规则:歌词不变,风格不限,通俗、民族、儿歌均可,创作时间5分钟,每组可选代表演唱,也可合作演唱。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要打破盲从,促进创新。在课上,我故意安排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在课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时,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看谁发现的错误多。” 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只要建立起这样的激励机制,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被动接受”型转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
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他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去开创音乐教育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姓名:李丹梅
工作单位:偃师市大口乡浮阳中学
第三篇: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李丽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有不同的兴趣点。在教育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就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应把握住学科特点,找出学生对所授学科、章节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想不让他们探持、创新都难。为此,教师应该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所授学科的兴趣。为学生自觉主动探求知识,自觉创新打下基础。
二、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而学习过程是与其他同学不断的探究、讨论、总结中完成的。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共同合作,才能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学习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既然可以开发学生的空间知觉智能,又可以达到让学生自我认识,学会协调人际关系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从生活走向学习,从学习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锻炼的舞台,从而体现教改的“人本主义”思想。因此,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四、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互相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动手动脑,甚至分工协作。但是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能参与到群体中来;有的同学只求独善其身,自己探索学习;而个别所应快的同学则不屑与其他的同学共同学习„„。以上现象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时时注意出现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教育,让学生清楚互相协作的重要性,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从而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的,更大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更快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五、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捷径。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但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而且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随时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慢慢理解、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间接的纠正他们不规范、不正确的学法。这样学生就少走弯路,能尽快的掌握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学习的空间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用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让学生改掉不爱动手,不爱说话等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四篇: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论文: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
山东省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赵保英
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 激发学生思考潜能,培养良好思维品质;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生物教学成效呢?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在生物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构建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中,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才能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只有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能消除胆怯以及与老师之间的隔阂,从而带着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探究,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二、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炼学生的创新意志。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中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中各种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即便是错误的回答,甚至当时看似荒唐的回答,也绝不能全盘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捕捉每位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获得经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应坚持使用一些富于激励性的语言,比如:“你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的回答很独特”、“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等等。
三、尽力增加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法和利用各种途径,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旁栏思考题、小资料、问题探讨、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简易的探究性实验和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课堂上给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学成果,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良好习惯。
四、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实践是一项十分复杂、自由度极大的创造性劳动。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常都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背”,这种僵硬、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全面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对于“绪论”、“生物的进化”、“植物的激素调节”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定向质疑――引导探索――反馈运用”的探索式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一些结构性、过程性的教学内容,可采取“观察探究――分析思考――归纳总结”的引导发现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一些浅显易懂、内容生动的教材,可采取“提问激趣――自学阅读――引导归结――补充评讲”的读书指导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幻灯、投影、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灵活结
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主动获取知识的喜悦,很好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努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经历、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上学生一句无心的话、一个突发的念头,都是他们身临其境的不自觉行为,是思维的真实流露,有些问题完全超越教师的思维,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但这些问题有时能拓宽思路,引导教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挖掘,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究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珍视学生的“奇谈怪论”,要给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充分暴露出学生思维上的差异,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大胆鼓励质疑问难和求新求异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宋代张陆说过:“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
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思考问题,从而独辟蹊径,提出自己标新立异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敢发前人所未发;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质疑求异,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注重运用探究法开展教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等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使学生能够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且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方法。一方面,高中生已经具有了
强烈的参与教学过程的欲望;另一方面,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教学法组织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将其以一组探究思考题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究学习,让学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由此来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改革,努力探索,优化生物教学,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传统课堂转变成为一个高效自主的课堂,用教师 “教”的创新火种,去点燃学 生“学”的创新火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既得到知识,又发展个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第五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0401郑颖04501045
选题性质:应用研究
选题目的及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和责任所在。因此,应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所谓“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时间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指挥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对升学、教学、考试等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我国在高等教育选拔方面过于注重分数,而在就业方面又过于注重文凭。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才能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学到更多的知识。而这些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现在,我国已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试图探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自身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韦耀辉《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自《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6月
任桂珍 张述梅《简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自《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3期 廖海鳌《浅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自《综合天地》2006年1月 胡自琴《中学语文教学新途径初探》摘自《湖北教育》2005年2月
徐勇鹏《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自《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1期 欧盛伟《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自《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下半月刊
郭照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02年9月
钱同舟《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005年10月
黄鹂凤《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摘自《教育艺术》2006年3月(以上参考文献均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