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
摘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所以说知识全面广博、基础扎实牢固是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本文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加以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
一、特点和优势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较短,它的培养模式与其他类型、其他阶段的音乐教育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1、师范性
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指出:“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教育部教师教育司原司长马立也说过:“教师教育专业实际上包括了2 个专业,即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简言之,音乐教育系的优势在于师范性和专业性。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不以某一“专项”理论、技能、知识为主,而是求全面,也就是“一专多能”,不求在某一领域有多么深厚的造诣,而是追求正确的方法,以能够为日后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以正确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为目标。知识全面广博、基础扎实牢固是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此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具备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学法等理论课程。新时代所需要的音乐教师是集音乐教学与音乐研究于一体的学者,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为音乐教师提供新的教育思想,更好的指导音乐教学实践。所以理论知识的学习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中不难看出,专业性始终贯穿始终。高校优秀的师资为学生们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能够胜任中小学教学所需要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多项音乐专业基本技能、技巧的能力,具备丰富的民族音乐和多元文化的知识。
因此,音乐教育“师范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深厚的音乐教育理论素养,二者必须兼备。
2、课程设置的连续性
从上述两所院校的调查中不难发现,两所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面都遵循由易到难,有浅入深的过度,课程设置层层深入,连续性强,尤其注重基础性,为学生们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科一二年级,课程内容大多是音乐理论、技能等音乐学科的专业知识,如音乐名作赏析、民族民间音乐、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为学生们感受和理解音乐,体验多元文化等打下宽厚的基础,为学生具备全面的音乐学科素养提供了条件。而本科三四年级,课程内容开始偏重于教育理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学法等,为学生们日后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强化教育理论的有关内容。
3、音乐技能的实用性
音乐技能的综合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最为实用,如合唱指挥、即兴伴奏、自弹自唱(天津音乐学院开设)、音乐创作等,这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调查中,两所院校实用性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大,例如即兴伴奏、合唱指挥都平均开设 2-3 学期,这体现了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日后的音乐教学,这也是音乐教育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点:技能专业而且综合能力强。因为一堂音乐课的顺利进行,不单单需要教师只会弹或者只会唱,还需要通过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加强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问题
1、高校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缺乏沟通
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母机,它担负着为中小学输出高素质师资的责任,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高师音乐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的调查中发现,本应紧密联系的两个个体,却彼此互不联系,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基础音乐教育漠不关心,对《音乐课程标准》了解甚少,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动向不闻不问,究其原因高校音乐教育在学生一入校的时候,就未给他们明确的定位,使大部分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音乐教师缺乏认同感,所以造成学生们在校期间与基础教育的沟通与联系太少,没能尽早进入到音乐教师的角色中来。
2、实践太少
教师教育研究已证明:“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在理论性、实践性及个性的三大逻辑点的基础上发展的。”由此看来,实践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情况中,教学实践的机会太少几乎是每所高校都面临的问题,仅靠最后 6 到 8 周的实习时间初步具备教学的能力都有困难,更不用说利用教学实习使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以尽快适应日后的音乐教学工作。
3、理论知识与教学方式方面
对音乐教师教育来说,音乐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同等重要,但在课程与时间安排上,应以音乐学科知识为主,教育学科知识、人文学科知识为辅。“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课所占比例不足 10%,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据统计,英国为 25%,德国为 30%,法国为 20%,两相比较,足见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薄弱。”
本篇文章来源于原文链接:
第二篇:高校学生干部现状及其能力培养
高校学生干部现状及其能力培养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高校学生干部:高校学生干部是指在高校学生中正式群体或组织中担任领导或管理工作的学生,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学生干部既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对象,又是最基层的组织实施者,同时也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学校教育、管理链条上重要的一环。
学生干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起到了桥梁、助手和骨干作用,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学生的头头:这种特定地位使他们能最及时准确地掌握和反映广大学生的愿望和要求,给教育管理者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博、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起到了耳目预测的作用。同时又因为他们是学生的头头,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与教育管理者接触和受教育的机会较多,对党的方针政策、形势任务、学校各项工作的安排、实际情况能有较多机会的了解和比较合理的看法,并且能直接将这些情况传递给广大学生,及时使上情下达,起着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有利于统一学生的思想,协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步伐。另外,由于学生干部是从学生队伍中推选出来的优秀分子,因此他们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犹如滚雪球一样,能把中间和落后的学生层也带动起来,他们在学生集体中自然形成的威望和获得的信任,加上与学生朝夕相处、共同学习、生活,又熟悉学生的心理及思想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他们去进行的工作有时能起到教育及管理者起不到的作用。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特定地位又使他们成为学生思想教育、学习、课余生活等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起到了学生集体的领导作用。因此,学生干部可称为学校工作中教育者、管理者之外的第三方面军,其地位和作用绝不能忽视。在工作过程中,学生干部具有以下特点:
1.身份的双重性:在学校和同学之间扮演着自组织者与组织者、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受服务者与服务者、受管理者与管理者、受引导者和引导者的双重角色。在整个学校管理工作中,学生干部既要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管理,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同时,又要参与管理工作,甚至在一定情况下,对某些管理工作负主要责任,从这一角度看,又成了管理者。
2.工作的独立性:现在各高校基本上形成了以学生为主题,老师为指导,学生干部独立开展学生活动工作的格局。学生干部具备可以独立自主的计划、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
3.工作的义务性:学生干部与其他干部的区别就是学生干部的工作是义务的,虽然少数岗位有一定的酬劳,但总体上以义务为主。学生干部无论其“级别”(指校、系、班级的区别)、“政绩”如何,都是无酬的义务劳动。
4.群体的同龄性:由于学生年龄基本差不多,而学生干部都来自于学生,这就构成了学生干部在年龄结构上得同龄化。
但是学生干部在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个别学生干部无法做到小集体服从大集体,在某些需要共同协作的活动中难免出现执行力不足,团队合作的意识淡薄,愿意自我表现,而忽视了很多工作需要各司其职.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活动进程,及其后期结果。如今大学生们几乎都是80后或者90后,在多元化的社会的熏染下每个人都个性十足,这样的个性有益处也有弊端,个性使得学生们更加有创造性,思想也更加活跃但是个别的学生和学生干部不会合作,或者说不想合作,有的是竞争意识过强,求胜心切,拒绝同其他人的合作;有的是自我优越感驱使不屑于与某些方面不及自己的人共事。
2.个别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遵循往届或以前的老路子,工作思路闭塞,缺乏创新:比如,循规蹈矩的按照去年的活动议程策划今年的活动,年年提倡出新,可年年都是老路子,这些学生干部中,有些人认为不出新就不会出错,在思想上就产生了惰性,于是去年举办了什
么活动,今年继续办,去年的策划拿过来直接改改日期就万事大吉。
3.个别学生干部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太得当,引起其它同学或学生干部的反感甚至抵制。学生干部在与学生的沟通当中,常常不自觉地采用那种“我说你听”“我叫你干”生硬的工作方式,或者不考虑他人时间生活,强行的安排工作,当与同学发生观点上的冲突时不由分说要对方服从自己的想法,这些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4.个别学生干部工作太“投入”,导致自身成绩下滑厉害,甚至出现挂科等情况。某公司在当地媒体上发布了一条招聘信息,信息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欢迎对口专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前来应聘(院、系学生会干部及班长除外)。”总经理陈小兵坦言,现在的大学生干部在校期间往往热衷于各种与学习无关的事务,在专业学习上一般都是得过且过,没有下很大的功夫,因此专业并不过硬。
5.个别学生干部出现以导员为单位或地域性较强的小派系,对外有一定的排斥,在安排工作的过程中会对非己成员产生排斥,成为整个组织不和谐的因素,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以致整个学院内部的不团结。
6.个别学生干部在与老师及同学的沟通过程中沟通方式不太到位。学生干部的很多时候都是在扮演老师和同学们沟通的纽带,有时对于老师的任务不能很好的领悟,对于同学们的意见不能及时的获取和反应,没有做好上下协调与沟通的职责。
虽然有这些不太和谐的声音,但是经管学院的学生干部在学院的学生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位学生干部尽职尽责,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学习,克服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燃烧的青春为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工作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既然学生干部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如此大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干部呢?
从学校出发,要求学生干部:
1.“有点精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这种宗旨,要求学生干部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觉悟,这包括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较高的道德修养。
(1)思想政治素养
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利益正在发生着不断的调整与重组,新旧文化冲突不断,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也不断出现,这些也冲击着大学生们的价值观、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的形成。在各大高校中,引导学生群体在时代的浪潮中掌控好人生的航标,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认知观,确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其中,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校中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必须要“打铁先要自身硬”,做到身正为范。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努力学习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和和谐社会等知识,关心时事政治,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识别不良倾向和错误思潮的能力。我们的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的骨干力量,更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真理,给同学们正确的引导和榜样激励。
(2)道德修养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规范。道德是个体自我约束的内在标准,是外在行为表现的内在指导。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学生干部的魅力来自于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个人的道德品质往往比知识素养还要重要,一个人没有知识可以在社会上生存,与其他人可以和睦相处,甚至一样可以得到别人的敬重,但是如果一个人道德缺失,就很难在社会生存,这样的人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孤立和藐视,即使这个人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在某个领域有多么突出的贡献。学生干部要严于律己,使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行人”。作为表率,学生干
部一定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讲诚信、有原则、懂礼貌、知廉耻、识大体。
2.“有点知识”
“大学,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作为各种思想观点、各种理论研究的融合、撞击和集散之地,闪烁着知识的星火。大学是集研究与教学为一体的综合场所,具有它的文化功能。立足于这种氛围下,学生干部要明确自己的首要角色和首要任务,即学生和学习。目前,学习成绩已经成为部分学生干部工作和发展中的“瓶颈”。学生干部的知识素养也深刻影响其对于工作的认识和看法,以及采取的工作方法等方面。
学生干部先是学生后是干部,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干部最忌讳就是本末倒置,即使工作做得再优秀,学习跟不上,就很难在学生中间树立形象学生干部的形象,大家所认同的是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因而不管在哪方面都是优秀的,都是学生中的表率。
另外,学生干部对同学们又具有一定模范榜样作用,学生干部的学习态度、学业精神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身边的同学有潜移默化的效应。一个班级、一个学院乃至一个学校的良好学习气氛与学生干部的带动是有关系的。
所以,学生干部应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在专业和课外学习研究中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从所在的工作岗位出发,要求学生干部:
1.“有点能力”
我们的学生干部和其它的同学们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孩子,但他们之所以要有些“与众不同”,就是因为他们工作在服务同学,辅助辅导员、老师的特殊岗位上,这些学生干部所工作的岗位要求他们最基本的具备一些比较重要、比较基础的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1)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
踏实肯干根基于对学生工作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心。不管是什么职位的学生干部在做工作时一定要务实,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做好本职工作,把一件容易的事情做得不简单,把单调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2)勇于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有创新才有发展,万事起于“新”,展于“新”,成于“新”。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是决不会做老师的“留声机”和“传话筒”,而是创造性的去落实,甚至完善其中的细节,灵活开展工作。在活动中也要运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宽容合作的精神
宽容是一种美德,合作是一种精神。一项任务的成功完成是很多人一起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学生工作中,学生干部之间、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少不了的,中间必定会因为个性、思想认识的不同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一定是兼容并包,以理服人的,能够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不去计较,宽容别人。我们的学生干部要记住,会宽容的人才会生活的快乐,朋友才会遍天下。
(4)观察总结的能力
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在大学里,大多数活动基本都是由学生干部发起、设计、规划和开展的,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指导。学生干部也是在这些一次次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在校内或校际间的活动交流中,要注意观察和总结经验。不注意观察总结,所有事物就如同过眼云烟。不管是别人办活动还是自己组织活动,学生干部定要学会观察总结,发现不足,总结优势。“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学生干部的准备就来源于平时对任何活动的观察、反思和总结,然后在活动中发挥出个人能力,崭露头角。“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做好学生干部应该具备的素养。
(5)为同学服务的精神
在大学中,学生干部是来源于学生,服务学生的。从内心中真正树立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是对大学学生干部的基本道德要求。学生干部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即为同学们全身心服务,为大家无私奉献,不计报酬,有责任意识。因此要求我们的学生干部一定是有公仆精神,集奉献精神、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于一身的优秀学生群体。
2.“有点艺术”
学生干部的工作是沟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干部既代表老师的形象,又体现学生的利益,因此学生干部在说话、工作时的技巧和艺术尤为重要。
首先,学生干部应该要知道自己是帮助老师将工作做的更好,不是给老师制造麻烦的,在传达老师的通知时,一定要注意与同学沟通时的语言艺术,即说话的方式、语气、表情等等,预期效果是既将通知传达给同学,又使得老师以及自身在同学中树立起一种平易、低调的形象。过于张扬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由此便是抵触情绪,低调不是要求学生干部在所有场合都压制自己,在活动中学生干部还是要积极活跃的。站在学生干部这个高度上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充分展示能力的同时还要取得同学的认可。
其次,在工作上是要讲求技巧。在尊重师长,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创造力,切忌在人前抢风头,学会谦让和必要的退步,让一步不代表怯懦,反而有时候给人留下的是懂事理、有内涵的印象。鉴于学生干部的特殊位置,学生干部应时刻提醒自己要在合适的场合适当的展示自己。
从自身出发,要求学生干部:
1.“有点目标”
学生干部在职期间是为同学服务,可是也要知道自己也是一名普通的学生,要学习、要生活而且比其他人更忙碌更奔波。那么学生干部对自身而言首先就应该有一定的目标,包括自己近期的目标、大学四年最终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和未来的人生目标。茫茫然的在学校度过大学时光,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就是对自己严重的不负责任。同时,也浪费了自身在学生干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漫无目的去应付工作,敷衍了事地盲目应付学习,不仅不会做好学生干部,更是浪费了四年的青春时光。学生工作的最大乐趣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干部在工作同时,能够找到自身的发展需求,了解自身的优势特点,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规划好未来人生的职业规划,或者开发出自身的一些潜能。学生干部在走出校门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活着是为了做什么,自身的优点在哪儿,什么是自己最喜欢干的,给自己一个目标,然后持之以恒的去奋斗。
2.“有点收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生干部们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可能大多数学生干部没有什么物质奖励,但是与自身的素养来讲,学生干部一定要有所收获,不能说是在自己辛辛苦苦的工作之后,没有任何提高和改善,没有一点点让自己牢记不忘的。如果在大学里做过学生干部,在某一天满怀的是对大学的抱怨和愤愤,那么这不但是学校的悲哀,更是学生本人的败笔。身为学生干部在精神方面应该总结出自己收获什么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是自我约束力的提升还是个人能力的提高,或者是其他什么方面的,无论是什么,只要是有收获,那么曾经的一切就不是徒劳的,就不是无用之功。
第三篇:浅谈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
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展创造性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育的引导者能够使学习者充分发挥创造力,用音乐打开学习者想像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
1、培养形象思维,发展想像能力。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想像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音乐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应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引导”就是教师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利用谈话、讲授、讨论、图画、演示、创设意境等多种手段点拨、启发学生,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使学生感受乐曲特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欣赏经验去联想、想像、体会、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低年级可采取游戏情景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乐曲的情感和音乐形象,对中高年级采取活动参与模式,引导培养学生在随意和注意中感受和发现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之分,有音色和音区等各种区别。初中阶段采取体验评价模式,要引导学生从音乐现象的感知积累中,逐步认知和掌握音乐的规律,发展音乐想像能力,逐步探索音乐要素表现特征和作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又要注意给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像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教
师的启发和引导,将学生领入音乐情景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像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培养发散、聚向和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而聚合思维是运用已知信息.转一个方向聚敛行进,去获取正确答案的过程。前者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但二者必须的有机结合,才是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如,在音乐课中常有创作音乐结束句的练习,这类练习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对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想像,让他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展开各自的想像,大胆尝试进行音乐创作。鼓励学生完成多种不同乐句(结束句)的创作练习。然后,通过音乐实践(演唱、演奏)分析,确定更为合适和较为合适的答案。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步学到思维的方法,进而逐步形成提高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常能引发创造性思维,取得创造性结果。如司马光砸缸,司马光想到“使水离人”(逆向思维),砸缸放水,救了小孩,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佳话。而司马光的小伙伴想的则是“使水离人”(顺向思维),可当时的条件做不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重视学生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协调发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加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又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能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二、找准创新的途径,优选创新的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要牢牢把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注意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目标,依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及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体验、感悟、记忆、积累、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与能力。
1、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氛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要创设一个能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的教学氛围。这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班集体。处于这样的集体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使创造性思考成为一种习惯。(2)形成宽容、理解的气氛。创造型的课堂教学始终充满着温暖宽容的气氛,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好的想法和方法应给予鼓励,不成熟的想法也不要嘲笑和指责,从而使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阐述自己的主张。(3)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理特征,运用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保证。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唤起学生的音乐注意,熏染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作心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前播放一些相关的音乐作品或音响资料,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之中,一种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的那种特定教学情境,即学生对音乐创作学习期待的、渴求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就随之形成了,从而为创
造性教学的有效展开作了铺垫。
2、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充分理解和挖掘教材各项教学内容中的创造因素的内涵。如自制简易打击乐器、听音响做体态动作、昕音响绘画、听音乐故事、结合器乐教学为歌曲编配简易伴奏、结合歌曲教学进行抒发音乐情感创造性的表现和处理。结合欣赏教学有创造性地回答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提出的问题等,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养成爱好音乐的良好态度,树立学习音乐,学好音乐的信心。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探索、刨新、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和领路人。课堂教学活动要变单向传授、被动接受为多维互动、主动高效学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培养。了解音乐艺术及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理解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使其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选用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针对音乐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如
体感运动法、节奏(旋律)问答法、曲式结构体验法、符号表达法、二度创作法、即兴演奏法、指挥练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探求,形成主动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动口表达,动手操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4、针对学科特点,恰当选用教学手段。科学适宜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用教学手段要针对音乐学科的特点,突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应采用优化的音源器材和资源,在使用CAI课件时,要注意其不可替代性、交互性和效益性。特别是课件是否发挥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防止出现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旧教学观念服务的现象;避免以视觉形象代替听觉感受,盲目追求形象化,忽视学生想像力的做法。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音乐、感悟音乐,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校园网,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学习音乐、获得创新的学习效果。
5、加强音乐活动教学。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编创歌、舞、音乐剧等活动。音乐活动课特别注意音乐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它有助于学生扩大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
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开展音乐活动课可以有效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6、努力改进评价方法。对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会影响到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仅局限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范围,那么,音乐学习将变得失去意义。因此,教师应将学生在音乐学科知识、技能方面的进步与学习品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整体人文艺术修养的深化等各方面结合起来。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重视学生的自评,要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情感的表现。教学评估要体现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要根据各学段不同的目标及学生不同的音乐水平恰当选用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在众多的考核项目中,让学生自选有兴趣、有特长的项目进行考核,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扬长避短,满足表现欲,发展特长。
音乐教育是活力、激情;是创造;是不断追求,同样新的世纪要求人他们是有活力、不断创造的一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进行音乐课创新教学研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创立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开拓型、创新性人才。
第四篇:浅析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思考
浅析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教学改革
摘要:多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任,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仍需进行深入的思考。
多年来,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从现在的课程建设的整体上来看,基本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分析
1.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不足。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在实际设置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的比重过小。
2.教育实践类课程单一,甚至脱离实践。比如以教育实习来说,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七学期一次性完成,时间为4~8周不等,多数为6周,内容是教授中学音乐课。学生在实习前由于实践太少,所以仅从理论层次对于教育活动的认识出发不可能单方面地提高未来音乐教师职业前期的学科教学水平。
3.教材内容单一,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常有必要整改、充实和完善上课的内容和教材等。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有必要和有义务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与符合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音乐教材,把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新的设想
1.课程设置。首先,需要对技能课进行改革,改变重技能、轻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技能课的学习中,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演唱或演奏几首作品,更应当从理论上让学生们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演唱(演奏),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
本文由郑州seo整理
样的不同效果。只有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了,他们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次,改变以往课程的单一性。就拿声乐、钢琴两门专业课来说,长期以来就是相互分离的,这就造成声乐专业的学生不能弹伴奏,甚至于不能在钢琴上视谱,而钢琴专业的学生又不能演唱。这种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开设一种配套的课程,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使二者有机结合。再次,就是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仅仅依赖于音乐学科教学法和普修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会造成作为今后要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学生不甚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学生。最后,就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实践类课程不仅仅是指舞台实践或教育实习,还应体现在学生每个学期的学生实践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小学进行实地的旁听学习,教师应及时掌握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动态,以及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等。
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力求多样化。当前很多教师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涉猎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更加直观。比如在教唱《龙船调》这首作品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峡江情歌》和《新龙船调》的演唱视频,使学生了解到具有同样音乐元素的歌曲。而且同样一首歌,教师可以提供多个歌手的演唱视频,让学生对比地去看不同艺术家的表演及演唱风格,提高音乐鉴赏力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3.教学形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回课的形式来上课。可以同级学生互相上课、听课,或者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上课,等等,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4.教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力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应包括戏剧、歌剧、舞剧等与音乐有关的一切门类,同时还应包括音像资料。教材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技能训练功能等。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原则
1.课程结构以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内容创新为原则。也就是说教学要想创新,首先就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教学思维意识敢于创新,思维要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做是存储燃料的罐子,教师只是负责给被当做“罐子”的学生灌输燃
料,不给他们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因此要想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音乐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革新,弄清对“创新”的认识,教师只有自身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2.课程设置要以紧跟时代步伐、母语文化为本、多元文化并重为导向。音乐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音乐学科与教学艺术结合最密切的科学,音乐教学要创新,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的音乐信息和文化信息,了解国际国内的教学动态,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观念。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创新,应该着重于关注“创新”的发展价值,要看到学生在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就能使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也只有在此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性教学,我们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在学到东西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整体思路要坚持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技能的发展上。教师要转变观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教师要从基础教育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途径,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使之向综合性、应用性发展,培养出复合型声乐人才。也使得我们的声乐课适应新的音乐教育形势,稳步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高校声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5]李津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改革设想[J].中国音乐教育,2007(12).[6]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7]陈泓茹.中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五篇:高校多媒体教学与旅游专业大学生能力培养
高校多媒体教学与旅游专业大学生能力培养
[摘 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针对当前高校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与师生互动、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材教法钻研、多媒体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氛围与课程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培训与教学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能够创设积极的教学环境、逼真的教学情景、直观的教学图像、活泼的教学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旅游高等教育带来深刻变革和影响,推动了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一、多媒体教学在旅游专业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时代需要大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学生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对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比较,最终变成自己的知识。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寻求知识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可见,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文化交流的能力,实现校企互动,达到产学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多媒体教学能够针对就业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宽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空间。
二、高校旅游专业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课件制作,忽视教法研究
为了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课件制作,而花在钻研课本、钻研教法的时间却很少,成为课件的奴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从而挤占了钻研教材教法的时间,没有精心设计教学模式,进而影响到教师教学艺术的锤炼与提高。究其原因,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仅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中加入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忽略了对现代教育思想与教学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水平,忽视了自身的语言艺术和教学风格,只是新瓶装旧酒,片面追求形式,没有根据新的教学要求去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一定优于其他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对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
(二)重视课件演示,忽视学生主体
多媒体是物,而授课对象是人,很多时候,教师频繁进行多媒体操作,忽略了和学生的沟通。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形式,课堂上一切都由电脑完成,用多媒体屏幕代替了黑板板书,重点细节也不给出板书,用现成的软件和网络下载的内容代替了教师的教案,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进。课堂上,教师只是机械地演示课件内容,学生只会像浏览信息一样地阅读教学内容,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记笔记,没有思考时间,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交流。有的教师对计算机使用不太熟练,课件设计不够合理,缺乏艺术性和创新性,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变得较为死板,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参与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三)重视课堂气氛,忽视学习效果
有的教师没有把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喧宾夺主,将多媒体课件制作放在主要位置,而把完成教学任务放在次要地位,忽视课件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往往一味地追求形式修饰,为使课件图文并茂和富于变化,一般都会设计上动画、小动物,还有一些优美的图片。这样会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够合理,就会产生课堂气氛空前好、学习效果特别差的现象,使得学生注意力主要集中到屏幕上,而忽略了对所学内容的感悟、体会和把握。另外,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会出现信息量过多的现象,令学生应接不暇,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要注意课件播放的节奏和频率。
三、高校改进多媒体教学应该处理好六方面关系
(一)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手段是指师生在教学中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介或设备。人们通常把教材、粉笔、黑板、挂图、模型称为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把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称为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两种教学手段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多媒体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也为现代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多媒体在某些方面的功能是代替不了传统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过分依赖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也不能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统筹兼顾,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多媒体自身的灵活多变性,又兼顾传统教学的细致亲切性。一方面,教师不应把课本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屏幕上,由传统教学下的“人灌”变成多媒体教学下“机灌”。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难易程度,控制好演示与板书的频率,把握好讲解与提问的节奏,做到“人”“机”协调、“演”“讲”结合。
(二)处理好多媒体手段与师生互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相互交流、传递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多媒体手段与师生的关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手段为辅助的原则。由于教师演示课件时需要操作机器,较少行走于学生中间,造成师生在空间上产生一定的距离,这就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空间范围,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减少。这样,个别学生上课时容易走神,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要增强与学生交流的意识,走到学生中间讲解,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随时调整教学手段,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处理好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材教法钻研之间的关系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将多媒体课件制作与钻研教材教法两者一视同仁,不可偏废。因此,一方面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与课程教学有关的课件,既可以是现成的,上课时直接拿来为己所用,也可以是间接的,借鉴其中有用的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配置专门的课件制作人员,成立课件制作小组。同一个教研组成员也可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这样就能够减少教师制作课件的时间,从而用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教法。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四)处理好多媒体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手段是信息传递的平台,是师生之间的桥梁,它必须服务并服从于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补充的教学资料一定要与教材内容相统一,不能单纯只是为了使用课件,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里的“人”是指学生,“材”是指课程,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围绕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精心选择教学资源。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选择应该坚持最优化原则,一方面要广泛搜集国内外课程最新知识和学科前沿信息,使得教学内容翔实、教学任务饱满;另一方面要合理取舍,选择与教学目标相统一的知识信息,防止教学资源的“泛滥成灾”,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五)处理好课堂教学氛围与课程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手段为教学目的服务。为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制作的课件要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灵活体现教学内容,准确反映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切忌过多地注重形式修饰,不能舍本逐末,不仅要在课件的界面设计、动画效果上花时间,更要在课程的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方面下功夫,从而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制作出的课件才能形神兼备,不仅能够产生视觉的冲击,还能引起思维的震撼,使学生视野开阔、印象深刻。
(六)处理好多媒体技术培训与教学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课件不是板书替代品也不是文字和图片的简单拼凑,而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技能的生动展示。计算机应用水平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针对目前不少教师多媒体教学水平比较低的问题,高校要提供教师发展的机会,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加强对教师的多媒体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多媒体教学的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使教师能够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教学方案,制作出符合教学内容且适合学生心理的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