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是培养学生能力教学[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05:1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启发式是培养学生能力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启发式是培养学生能力教学》。

第一篇:启发式是培养学生能力教学

启发式是培养学生能力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启发式教学,是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教学方法,他历来反对注入式和竹筒倒豆子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根据他的这一教学思想,笔者认为,凡书本知识,教师不要像竹筒倒豆子式直接传授给学生,而要启发学生动脑思维掌握书本知识,学生久而久之的动脑思维,便产生思维能力。通过数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毛主席的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小学中高和初中年级的语文教学,教师如何启发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启发式教学的优越性以及其教学效果,主要体会有:

一、启发学生备课、讲课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课的教学,如何启发学生备课、讲课?其方法步骤是:以课文前三课为重点,第一课为重中之重——操作练习。先做好示范:范读课文,板书生字、新词,逐句讲解分析课文,口述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板书写作体裁和写作特点。然后检验:课文从头至尾,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解课文中一句话大意,点名或轮流完毕,接下来讲解每段大意,联系每段,各抒己见讲全文大意。操练至每生基本弄懂弄通为止。以上操练是以后指导学生备课讲课的示范。备课分为:查阅字典,理解字词;表情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解课文中每句;连接每句归纳段意;联系每段综合全文大意等。然后,将备好的课,按程序和视学生理解课文程度分步指导学生实施自己讲课,培养学生在备课,讲课方面的思维能力。

二、启发学生改写作业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改作业,包括学生自改、互改和典型作业集体改。改作业先要写作业,如何写作业,以难度较大的写作文为例,先要选择好题材,学会用自己的话将长课文缩写成短文,诗词类扩写长文,从看电视、图书、写主要人和事。学生写的作文,照教师批改示范进行互改,待互改完毕,挑两篇上等文板书,接着引导学生评议、修改,又完毕,各自作文再行自改、滕写,如此修改一至三次,每生的作文达到范文基本要求为止。课文中的作业同样是以自改、互改、集体改方式改写,培养学生在改写作业方面的思维能力。

三、启发式教学的优越性

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重在于锻炼,而锻炼要有场所、时间、机会锻炼,这是百业成功者必备的条件。譬如某师傅将游泳知识原本传授给某人,通过努力,已掌握了游泳知识,但是,掌握了游泳知识并不等于会游泳,而真正会者,是在师傅传授知识的同时又在水中进行游泳锻炼,才能成为有游泳能力的人;又譬如某企业家,从师傅或书本中学会了企业经管知识,他又有时间、机会在岗锻炼,久之,便有经管能力,企业就会成功;学生也是这样,教师因人制宜的培养学生备课,讲课,改写作业,这操练本身内含教师启发式教学,学生自学式教学,学生互补式教学,通过这些渠道,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以传统教法足矣,可启发式教法不满足,还要得到能力,能力的培养,重在于锻炼,也只有上述渠道,学生就能享有与百业一样的同等待遇——学生才有场所、时间、机会锻炼思维能力。这是其一。其二,启发学生讲课,只要学生开口一讲,便可发现或了解学生已或未掌握的书本知识,利于有的放矢补救;学生最担心讲课讲错少面子,在教师因人制宜指点下,力争少讲错或不错,让学生感到越讲越有味,越讲越激发讲课兴趣;讲课又涉及到备课的内容总是新的,未有现成答案用来照抄的空间,学生对自已备的课,觉得存在一些问题,急需得到完美的解答,这就很自然的认真听取他人通过备课的讲解课文,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既有发挥学生开拓能力空间,又无形中改变了教师讲课时,有学生搞小动作的,思想开小差的,东张西望的,未懂装懂,听不听课无所谓等等陋习。

其三,启发学生改写作业,一是通过互改,彼此发现常见错别字之类的错,无论是谁,接二连三的出错,屡屡次次要他人指正不应出现的错,感到难为情,这就能促使学生认真写好每一作业;二是通过集体修改难度较大的作业,使作业质量达到精益求精,好上加好。譬如:每次挑两篇上等记叙文板书,指点学生查看,分析作文是否有六要素,层次是否清楚,中心是否突出,词语是否得当等。待各抒已见评议后,程度不同得到启发,觉得自己的作文还有差距,然后自发再行修改,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其四,指导学生互改和集体修改作业,有利于每天的作业做到既有布置,又有相互检查、互促改正,对做得较好的作业集体评议、修改,促使每次布置的作业,得到高质量的落实,同时通过每次的修改,在改写能力上得到提升。再也不是教师改作业那样,学生写作业可以马马虎虎,教师辛辛苦苦批改作业后,学生看一眼或干脆不看装进书包里了事等弊病。总之,启发式教学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教学,优越性应有尽有。

四、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效果

(1)每到一校所任普班语文,在管辖区内,不但语文总体成绩常年名列前茅,而且连带影响该班数学成绩出色;

(2)1980年,全县小学附设初中班,县教育局直抓初一起点班,我所带的初一40人,人均基分是49分,学年度末经检测、验收的结果是:语文平均成绩在89个班级中名列集体第一,郭老师带的数学名列集体第二,学生个人成绩,名列一、二、三名的均为我班学生;语、数两科总体成绩超过了重点班;

(3)我班学生升入初中阶段,有冒尖成绩,无意中发现,我班学生在就读的初、高中学校,连续7届分别拔尖等等。

总而言之,上述业绩的取得,是由于学生备课,讲课,改写作业等一切启发式教学措施,都是围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中心,发挥学生思维能力作用,产生连锁效应[辖区普班总体成绩,语文常年领先;连带影响数学常年出色;连带影响今后乃至初中高中阶段成绩出色]的教学效果。之所以取得这三个连锁效应的教学效果,是毛泽东启发式教学方法,能产生超前效果的缘故;也是基础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道理之所在。

笔者缪家规:系江西省星子县华林小学原校长

现在通讯地址:江西省星子县林业局.

第二篇:启发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启发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陈花兰

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在我投入教育工作十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找到了启发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的灵魂,它通过巧设问题来开启学生思维、展开讨论探究、打开学生智慧,轻松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把历史课变成获取丰富历史宝藏的乐园。

巧设问题 正问启发: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端此,问题式教学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及引申处等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关键的实质问题上展开讨论、学会思考、学会分析。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因此,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才是开启历史智慧之门的最佳钥匙,各历史小组针对同一历史事件展开提问,相互谈论,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思维创新。例如陈花兰老师在教学中国近代化开端—《洋务运动》(川教版,以下引自篇目同版本)一课,就引导学生自主提问,通过小组谈论,第一小组提出了①当时清代为什么要开展洋务运动?第二小组提出了②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第三小组提出了:③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口号是什么?第四小组提出的是:④洋务派的主要主张是什么?第五小组提出⑤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第六小组提出⑥你怎样评价洋务运动?陈老师对学生们的问题加以引导,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合作学习,解答了以上问题。班长王强同学举手发言: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因为只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变革落后封建统治制度;陈涛同学马上补充说:由于学习西方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杨欣同学说: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提出质疑 反问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它思维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辨证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梁毅老师教学《鸦片战争》时,引用教材内容: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这里梁教师提出了逆向思维问题: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林模同学说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李强同学说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梁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再次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陈天宇同学回答: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那么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 郑亮同学说:中国禁烟。这样同学们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来分析问题。学到了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创设情境 观察启发: 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从观察所得来提出问题。情境观察有以下几种:亲近历史,如临其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片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观看电影展示情境。不同的篇目采取不同的情境观察方式,如欧阳庭虎老师在教学《俄国农奴制废除》时,先展示“俄国庄园作坊中的农奴”图片,学生了解情境、观察图片后,得出19世纪中期以前,俄国面临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危机。欧阳教老师及时提出思考问题,图片中的情境通过什么手段得以解除?问题击重本课重点,让学生形成历史表像和形

象思维,然后在欧阳老师点拨和启发下,学生由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找出历史事件的规律,加强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再如廖飞飞老师在教学《红军长征》一课时,选取了电视剧《长征》的开头、飞夺卢定桥、过雪山草地、及三大主力会师剪辑成10分钟的音像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同时廖老师配合录像提出相关思考问题: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经历了四川的哪些河流?过雪山草地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意志?长征精神对你有何启示?通过观看、体会、思考,同学们轻松解答了以上问题,不仅可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意志质量和爱国情操。

意境感染 情感启发: 这是教师用真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语言艺术,创设意境,诠释主题,可以通过讲故事、演小品、诗歌朗诵等方式来达到最佳效果。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从而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兰峻老师在讲林则徐虎门硝烟时,让学生演小品;学习鲁迅、李大钊的伟大人格用讲故事;学习周恩来、毛泽东的革命事迹用高亢的诗歌朗诵等方式;为正义的事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而献身的光辉形象通过一系列意境创设,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增强了学生的情感、情操和价值观。

正反思维 对比启发: 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几个层面。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经过启发思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

例如欧阳庭虎老师教学“商鞅变法内容”时,从每点内容的“废”和“立”来对应提问?欧阳老师提出了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③建立县制(上层建筑变革):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使同学们彻底理解了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清楚地看到,变法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可使学生了解分析问题的两个基本层面,正反结合、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比较思维 模拟启发: 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进行简单归类、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深入浅出,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鉴别能力。例如文继伟老师对“美国独立战”和“美国南北战争”进行比较时,首先让学生提出比较的项目,即二者的可比点,从中找到美国历史上两次重要战争的异同以及两次战争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认识美国在短短200多年的历史中是怎样由“蚂蚁到大象”转变的?把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鸦片战争”进行比较,从参战国、战争爆发根源、性质、签订不平等条约及条约内容、战争结果进行比较,找出相似之处,谭思怡同学得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范围扩大的史实;王自超同学根据谭思怡同学的思路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这样从纵向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从横向揭示历史事件的广度。

综合归纳 辐合启发: 此法一般用于解决问题,提出无数个问题,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华罗庚先生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将某一阶段、单元或同类的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归纳,经过启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深刻、牢固的结论;也可用在同类历史史实之间的辐合思维。例如陈花兰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时,让学生回忆一战爆发的根源,然后提问: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都是什么矛盾导致的?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综合分析,张扬同学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固有矛盾和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及势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李倩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这是帝国主义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而得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发动机”的结论。

圆点思维 扩散启发: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例如,梁毅老师在教学《日本明治维新》一课

时,让学生列出明治维新的相关问题:背景、口号、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1)以其中某一个方面(以背景)为中心问题,展开扩散思维,19世纪中期以前日本面临什么样的社会危机?又面临怎样的民族危机?日本采取什么措施来摆脱危机?摆脱危机后日本走上了什么道路?(2)以明治维新的口号为中心问题,展开扩散思维,提出“富国强兵”思想的原因是什么?那些改革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这种思想给日本带来什么影响?给亚洲邻国又带来了什么影响?⑶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异同?⑷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戍变法的成败比较?⑸你对改革有什么认识?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多方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既能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还有推理启发、判断启发等,启发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目就是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

第三篇: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摘要]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心智技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心智技能的核心心理成分是思维。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一项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措施。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长期的熏陶,教师应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引路人。

[关键词]

启发

培养

思维品质

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变化和完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从学生思维规律出发,善于引导、启发,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改进教学方法,提倡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出发点和归宿。笔者结合八年级“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节的习题讲解,就如何运用启发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谈一点看法:

一、设疑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设疑启发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使学生努力开动脑 筋思考,以求解决问题的启发方法。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思维活动的深度,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在设疑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的方法在于通过将设计的问题加以深化,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问题1]配制1000毫升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需加水多少毫升?

这是课本第34页的一道例题,作为科学教师都知道这是溶液计算中最常见的一类题型,考纲中有要求,但在教学中困难较大,学生很难掌握,我在讲这节课时,不是急于要求学生列式计算,而是通过“质疑——讨论——归纳”这一教学程序,使学生在计算之前,彻底弄清概念。我先向学生提出了以下系列问题:①98%的浓硫酸和10%的稀硫酸的组成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浓硫酸和稀硫酸溶液的质量如何计算?③浓硫酸和稀硫酸中溶质硫酸的量如何计算?④浓硫酸加水稀释成稀硫酸的过程中溶液、溶质和溶剂这三个量怎样变化?学生在教师递进的式的设疑启发下认真回忆旧知,积极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讲解以下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解题时抓准溶液和溶质质量之间的本质关系。

[知识点1] 硫酸溶液中溶质是硫酸(一种液体),溶剂是水,硫酸溶液按浓度分为浓硫酸和稀硫酸,98%的浓硫酸和10%的稀硫酸在组成上是一样的,无非是溶质质量分数的高低不同。

[知识点2] 从“溶液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量+溶剂质量)”公式可知,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3]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4]溶液稀释时,应抓住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来进行列式计算。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层层剖析,要求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层,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深刻性。

二、直观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直观启发是指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看图表、看影像等启发学 生积极思维,深刻认识科学现象和规律的启发方法。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 的反应速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敏锐、快速反应,善于运用直觉思维,善于把问题转化。它是思维活动的速度。在直观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敏捷的方法是依据直观现象,加强“示范”效应,缩短思考和领悟时间,使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结论被具体化、浅显化,被学生及时表述出来。如在上述[问题1]中,对学生来说硫酸溶液的组成是一个知识的空白点,我在讲述时,同时展示给学生一瓶浓硫酸,标签上有“ 硫酸 500ml 分子量:98.07 含量:95~98% 性状:强腐蚀等 ”字样,通过观察,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讲加水稀释时,为避免学生出现“浓硫酸溶液的体积加上水的体积等于稀释后稀硫酸溶液体积”的错误,我向学生重现了七年级把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毫升的实验,使学生懂得稀释时体积不能相加;为了使学生对稀释过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如下的图例,一方面对知识进行了整理,另一方面在画图的过程中叫学生去思考、分析。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从看到想到答,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类推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类推启发是根据两个不同对象的部分相似属性,而推出这两个对象的其他属性也相似的一种启发方法。通过类推可以借助于已知的对象达到对未知对象的某种程度认识,起到触发联想,使学生陌生的知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学生善于分析联想,能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避免出现思维阻塞。因此必须让学生适时参与类推过程,提高学生的推断能力。还是上述[问题1]中如何求1000毫升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密度为1.07克/厘米3)中溶质硫酸的质量,在教师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在计算中往往错误百出,如果要学生做“假如我校有40个班级,每班人数一样,全校共有2000名学生,我们班女生占班级人数的40%,问我班女生有多少人?”类似的数学题,学生会比较轻松地解答。相比之下,说明我们的学生平时缺少这种类比思维的训练,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这个概念问题的处理上,我以大家最熟悉的水为例,一步步加以启发:水的密度是1克/毫升,所以1000毫升水的质量是1000克;而10%稀硫酸的密度为1.07克/厘米3,则1000毫升10%的稀硫酸的质量应为1000厘米3×1.07克/厘米3=1070克;水是纯净物,而稀硫酸是混合物,1070克是溶液的质量,应包括溶质和溶剂两部分,而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显然,溶液中溶质

33的质量应为:1000厘米×1.07克/厘米×10% =107克,这样很自然地得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计算公式。通过水和稀硫酸的类比,让学生参与这个分析过程,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类推启发往往能指点迷津,使学生的思维流畅,进入豁然开朗,妙不可言的境界,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四、比较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比较启发是通过揭示知识的差异,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将两个或多个概念、问题、解题方法等进行比较,可以启发思维、开阔思路,使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本质认识更准确、更深刻。思维的灵活性是善于根据各种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和改变原来思维方向的品质。它是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在比较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关键是抓住可比知识,运用比较手段来启动思维,活化思维,开拓新思路。[问题2]实验室要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在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时,若指针偏右,应进行的操作是。

我在讲解这道题目时,发现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将右盘的平衡螺丝向右调,直至天平平衡”,也有少数同学给出“往左盘中添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的答 案,至于哪个答案对,学生还不能决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这道题目的理 解还不是很深刻,老师要凭一句二句话也不能将这个问题讲深讲透,于是我想到 给学生们设置下面两个场景,要求学生认真加以比较。

[场景1]小张同学,周五放学回家,还有没用完的零化钱,打算买几斤橘子孝敬爷爷,放学后,他来到一小贩摊前,挑了几个又大又好的橘子叫小贩过称,想一想,小贩是如何操作的?

[场景2]小王同学也想买橘子去孝敬爷爷,但他手边只够买1斤橘子的钱,他对小贩说“给我买1斤橘子”,想一想,小贩是如何操作的?

两个场景一提出后,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展开了讨论,有的窃窃私语,有 的大胆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有个学生直接联系到了刚在的问题,认为“场景2 中,小贩应该先把秤纽打到1斤的位置,然后在秤盘上放上橘子,不够添上,多 了取下,现在要称取7.5克食盐,正确的操作应是先在右盘放上7克砝码,再将 游码移到0.5克处,然后在左盘中加食盐,现在指针往右偏,说明右边重,正确 的做法应该是往左盘内添加食盐。”我对这个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充分的肯定,又 发动学生对两个场景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学生领悟后,及时把知识迁移到题 目上来,使学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这道题的教学设计中,为了突破陈旧的思维 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打开思路,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两个场景,加强比 较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比较中克服认知障碍,经过多向思维后获取知识,培养 了思维的灵活性,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五、研讨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研讨启发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学生不易理解或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达到启发思维,引出正确结论的启发方法。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方法新颖独特,富有创见。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在研讨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广泛的联想,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开发创造潜能。

[问题3]某同学配制一定质量的0.9%的生理盐水,如果配制的生理盐水的质量分数小于0.9%,则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举3例)

讲这道题目时,我首先给出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公式”,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质量分数分数小于0.9%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研讨。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是溶质偏少了或溶剂偏多了”。讨论有点眉目了,我及时鼓劲,“好!那么我们再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一下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展开讨论,提供了许多有创造性的答案,经整理如下:

(1)取氯化钠时将砝码和食盐的位置调错,把食盐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2)量取水时,仰视刻度,导致实际量得的水大于理论值;(3)天平长期使用后,砝码被磨损;

(4)将食盐倒入烧杯中时,有少量固体洒落;(5)配制食盐水的烧杯中原来有少量的的水。(6)称量前未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在整个过程中,我想点拨的是“导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低的原因是溶质太少或溶剂太多”这一思路,接下来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辨。通过讨论争辨,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六、归谬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归谬启发是指将学生中出现的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的片面性有意推向极端,从而暴露出其中的谬误,使学生重新开辟新思路的启发方法。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对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评定的思维品质。它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在归谬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于让学生参与归谬过程,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思维过程及结论进行评价,在批判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认识。

[问题4]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请你提出合理的猜想。

这是一道概念题,学生对“水的质量的多少是否影响物质的溶解速度?”这一认识比较模糊,不少的同学的答案中有“水的质量的多少,是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识,是基于他对生活中看到的把一定质量的糖放进一杯水中,发现杯底还有少量的糖未溶,往杯里加水,糖溶解了诸如此类的例子而得出的肤浅的认识,实质上他是把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两个概念混淆起来,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在这个问题的解释上,我就让学生一起参加归谬过程,“假如把糖放进杯子中,水的量越多,溶解速度越快,那么在同样的温度下,把这些糖放到大海里去,这些糖应该瞬间就溶解了。”学生回答“不是”,..“可见,水的量的多少对固体溶解的速度没有影响,水的量越多,只能说明一定温度下溶解的溶质越多,溶解度和溶解速度是两码事”。通过这样讨论、质颖,不但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学生获取的不单纯是书本上的知识,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多种多样。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播者,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思维。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灵魂是思维,离开思维,什么样的活动都难展开,而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形成、思维构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琦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进军杨庆泰“物理教学如何启发学生思维的探究” 《中学物理》2003年第7期

第四篇:启发式教学

一、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做到胸中有丘壑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这个备课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①研究教材——确定目标,梳理知识点的分布。整套人教版初、高中教材共十二册,内容可说是浩如烟海,庞杂繁复。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大略或更为具体的了解,熟悉各知识点在各册中的分布,了解初、高中阶段各学期乃至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正确把握整个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及各学期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初就应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在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对整个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各学期的教学目标、任务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一篇课文、一次作文训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45分钟中全部顾及,因此要敢于取舍。有的新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面面俱到,觉得这也重要,那也必须,舍不得放手,结果自然会变成“满堂灌”。在教学目标要求下,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这都是备课时应该明确的。

②研究学生——划分层次,顾及不同程度学生。在备课中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学,是完全失败的教学。同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接近的,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往往会造成“启而不发”。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提问题的老师。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一个成功的教案应顾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一堂课中既应让程度高的学生有所得益,也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 的,不致拔高了一些人却抛下了另一些人。总之,备课时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就为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基础。

二、“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地、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比如《我的小桃树》这篇文章很多老师觉得不好教,文章容量大,主题也隐藏得较深。笔者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文章题目《我的小桃树》,作者怎样表现小桃树的“小”,它的遭遇如何?(用文中的文字回答)②文中“我”的遭遇如何?(概括回答)

③小桃树和“我”的遭遇有何共同之处?(答:两者都是瘦弱的,都经历了风雨、生活的磨难,但都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从小桃树的枝头“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坚信美好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④作者把“小桃树”的遭遇与“我”的遭遇结合在一起来写,贯穿全文,这两条线索有何特点?(答:两条线索一“明”一“暗”。)⑤题目《我的小桃树》是个什么短语?(答:偏正短语)强调“我”的作用是什么?(答:说明小桃树已成为我的化身,是我的命运的象征。它“蓄着我的梦儿”。)

这几个问题都是同学精读课文后能够回答的,不会太深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就基本上可以说是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开拓思维,从而在旧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新的提高。问题的设计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由具象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发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得到解答,学生藉由这些问题的引导得到启发,学得新知识。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可以在导语中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恰到好处》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我们学过《杨修之死》,塞北送酥一盒给曹操,操自书‘一盒酥’于盒上,杨修以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古人汉字竖排)为由‘分食之’,犯了曹操大忌,几次之后,就被杀了。杨修是因何犯忌?(学生答:恃才放旷。)而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更得到重用。可见纪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答:圆滑、惯于拍马„„)那么,在为人上我们既不恃才张狂,也不圆滑拍马,这就要做到„„(学生马上答道:恰到好处。老师板书课题)”此则导语的问题复习旧知识,讲了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性格,新颖有趣地导入新课。另外,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应注意在一堂课进行总结时提出有关下一节课内容的问题,激疑导新。单元与单元之间也有承接过渡,同样可以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

战国末期的《学记》要求教师做到“善喻”。要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教师还要善于打比方,善于创设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得更为自然,而思想也会更为活跃,也更能激发灵感。要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其间,设身处地地去理解里面蕴含的内容和丰富意味。如“水漫过经石峪”(《雨中登泰山》)中要讲出“漫”一词的好处,就可让学生设想情境,“水漫过”可见水的速度不急,轻缓的;用“水流过”是较为一般的用法,“漫”与之相比可见面积之广,而经石峪之大如在眼前;轻缓而面广,象一匹轻纱,“纱”薄而字见,显得很有诗意,写出了经石峪的美景。用“冲”则太急,用“淹”失之轻妙,且水也太深,意味全无。

三、加强检查,恰当运用奖惩,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成功地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除了备课时要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要善于设计问题外,还应辅以一定的检查。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让学生有适量的双基训练。学生不会总是那么自觉,如果教师只是在口头上布置,而不进行检查,时间长了,学生容易养成懒散的坏习惯,教学任务也完成不了,而教师更是无从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缺少检查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因此应该对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检查,学期考试、单元测试、口头提问、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等。通过检查,教师掌握学生学习能力和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检查与“减负”并不是对立的,相反,适当的检查有利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使检查落到实处,必须运用一定的奖惩。奖惩,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一切形式的评价。诸如:表扬、鼓励、肯定、打高分,批评、训斥、否定、打低分;乃至教师对学生的举止、表情、语调都属于这个范畴。任何的奖惩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影响,在运用奖惩时应以奖为主、辅之以罚。恰当的奖励,产生的是积极的心理效应,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著名哲学家斯宾塞说:“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即使是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学生的学习动机便会由被动而转为主动。相反,奖而失当,容易造成学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不利于其取得进一步的进步;罚而失当,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师形成对抗心理,导致厌学情绪,造成消极的心理效应。但这并不表示就不要惩罚,只有奖励没有惩罚,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会对检查无所谓,因此适当的惩罚还是必要的。比如,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课后让其留下继续完成是应该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的前提,“浅入深出”、恰当地设计问题是关键,加强检查,以奖为主、辅之以罚是其保证。经过这三个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便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经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最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贯彻启发性原则,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要鼓励学生好学善问,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不单是教给学生某一个知识点,而是要为着给学生一种能力,凭借自己以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进一说,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诱导时,要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而不是被动跟着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不是由教师强迫学习,在思维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点,但是不能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启发性原则的提出,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学生学习的有用理论,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堆砌起来的,而是一个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复杂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只能在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中实现,只有学生对各门学科都能自觉自愿地学习,并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好。启发性原则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目的必然要求,为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具有学习的自学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要贯彻启发性原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激励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并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进行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学生的理想、兴趣、愿望、情绪、态度等多种因素支配,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学生的学习才有目标和动力,就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和理想方面的教育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也是学生能动的过程,无论是认知活动,还是创造性开发,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气氛和人际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要受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活动和师生关系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运用各种启发形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潜力,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思维总是伴随问题产生的,否则就没有思维的对象和内容,也就没有思维的必要了。如果学生还能提出学习中的问题,这本身就标志着学生还在进行着思维活动,也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古人云:学则须疑。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才有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准备,对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借助个别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启发大家进行思考。学生只有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要让学生在独立分析事物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推理、判断等几种逻辑思维方法解答问题。学生正确思维方法的形成,大量的经常的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来实现的,教师设计的教学进程体现了教师的思维方法,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要求并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来解决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教材内容,或举例说明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开展调查活动、实验作业,学科小组活动、查阅文献书刊和运用工具书等。这些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总是的能力。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师生关系融洽,是调动学生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情感,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主动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同教师配合,学习积极也就难以发挥。为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师生关系问题,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通过师生的努力,形成尊师爱生、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总之,启发性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结合起来,处理好了教与学,学与思,学与用的关系问题,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真

二OOO年九所谓的教学原则,是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这一双关的作用,应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众多的教学原则中,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中学政治课教学最带有指导性意义的根本方法。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认识规律,也反映了教育教学所揭示的教学规律。它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直观的、现代化的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师和学生双边学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习惯。现行的政治思想课教材进行了新的编排。因此,老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灵活地体现启发性教育原则,依据中学生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按照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规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笔者的一贯做法或观点是:

一、认真钻研政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钻研教材是写好教案,上好课的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以及有关的参考书。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读懂、读透、读化教材。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要清楚,弄懂;透,即要透彻了解政治课教材的结构,知识相互联系、重点、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运用自如,教好学生;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和思想性溶化在一起。另外,思想品德的教学要注意了解当前的形势任务,结合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才能写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讲述重点突出,讲释难点清楚,层次分明,这样的教学活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搞好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检验教师的劳动成果。市、县的教研部门,应积极地组织评选、推广、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既是对一般教师工作的一种监督,也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检验、鞭策和鼓舞。

二、设计生动导语、运用多样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的第一环节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课的成败,对于上好一堂品德课是非常重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一般我们常用的是“以旧引新法”。这种方法就是将前一课讲过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或老师复述一遍,从而唤起学生的记忆,巩固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为新的讲授作好准备。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以达到启动学生思想的目的。

三、带问题阅读教材、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

针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趣味性、可读性较强的特点,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然后再围绕着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精心思考问题、巧妙提问学生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有句古语叫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教师解之,责无旁贷;学生不疑,教师应该设之,这是善教者的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巧妙设置疑问,适时地提出疑问,就会使学生产生“解疑”的愿望,之后,教师再作解释,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地说,设疑就是:或提出疑问,先得出结论,然后再细细分析,这样可以先声夺人;或设而不解,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老师只有在适当的时候稍加解释,往往效果更佳;或化大疑为小疑,解其一疑又设一疑,进而深入解之,这样解中有设,设中有解,如同引导学生

一、重视班级干部人选。

既然班干部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在人选上应慎重行事;

1、注重班干的任选过程,可采用班级学生选举和班主任直接任命相结合,在 此期间,应注意会同班级上部分学生和班级任课老师的意见,多方面结合。

2、注重班干的素质,本人认为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有责任心,能吃苦,要有为班级服务的意识;

②品学兼优,尽管成绩不是衡量班干称职与否的唯一标准,但是班干部必 须要服众,必须是班级学生学习的 加强班

学生毕竟是孩子,很少接触社会,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缺少主见,因此必须加强对班干部的培训,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教给学生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同时为了加强对班干部的管理,让他们能够以身作则,本人实行班干考评积分制,对一段时间下来表现较好、积分较高的班干进行全班表扬,以激励他们工作的自信心,反之,对一段时间下来,不能以身作则、带头违反校纪班规、同学反映不好(通过与班级其他学生谈心了解)、积分较低的班干给予临时撤换,毫不手软。

三、大胆“放权”,给班干充分发挥自身管理才能的机会。

要想用好班干,必须给班干树立在班级的绝对权威,要大胆“放权”,要让全班

学生知道“班主任不在时,班干就是班主任,所有同学必须无条件服从”,出现问题时,班主任予以配合处理,这样班干做起事来才会得心应手,证明自己的价值,否则做什么事都畏手畏脚,那么整个工作就无法开展。

四、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强化相互协作

一个班级班干有好几个(如班委:正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劳动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团支部: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如果职责不明,做起事来就会相互推诿,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如果职责明确,各人该做什么事都有合理分工(每个人都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事),那么效率就会提高,事半功倍;与此同时,必须强化班干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这样可以在班级上形成较好管理网络,实现良性循环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任课老师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班集体的好坏。班主任工作虽然艰辛,但苦中有乐。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让我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为以下的几点。

一、班主任工作一定要严

班主任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不放松,不迁就。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作为班主任要在思想、学习、行为规范上严格要求学生。无论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要求,还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都要教以正,管以严。“严”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开学的时候要给他们立规矩,教他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二、班主任一定要有爱心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个成功班主任的秘方。人都是有感情的,学生很注重和老师的感情,老师关心他们,他们会从心里有一份感激的。爱需要用心去爱,平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经常找他们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他们就尊重老师,就相信老师,就听老师的话,就按老师的要求做。同时了解一些家里的情况和学习上的一些情况,从点滴做起。例如本班的张强同学,他平时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考试成绩下降。我立即进行家访。了解家庭情况,原来是一个失去母爱的学生,家庭生活困难,单靠其父亲打工艰难过日子。我主动找他谈话。学习上细心辅导,并安排一位优等生同桌,在生活上帮助他,及时为他送上作业本及笔,让他感到老师时刻关心她。一段时间后。终于能从该同学的脸上看到了笑容,考试成绩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对学生关心、爱护不仅仅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更重要是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从而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爱护学生既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又是教师素质的最好的体现。也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基础。

三、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学生的表率

“才高为师。身正成范”。班主任的言行会影响学生,所以班主任一定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这样班级才会和谐,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有责任心。做班级的主人,首先班主任要有责任心,把班级看成自己的家。每天,提早几分钟到校,站在教室门口,等学生的到来,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另外平时无课时,与各科任教师多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掌握班上的动态。遏制不正之风的抬头,班级的纪律也会很快好起来的。如果班主任做事拖沓。学生也会拖沓。班主任老师说话要算数,不能说了不做。不能言而无信,老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班主任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四、班主任工作一定要放手

班级的事情事无巨细,都要班主任去管,就是有三头六臂,也管不好。所以班主任要学会放手。因此,一开学,我就选思想好的、学习好的、群众基础好且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工作。然后对他们进行具体的分工,让他们明确他们具体的职责,并教给他们工作方法,指导并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同时利用班干部更多地同学生接触,多了解学生,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更具体的情况。班干部工作有成绩时,我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他们工作有失误时,我就更细心地引导他们开展工作,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热情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克服缺点,平时多些同他们谈心,让他们认识到:他们是老师的小帮手,他们的努力工作才能使班集体越来越好

五、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不但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也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也注重对“后进生”的关注,比如在课堂提问一些适应于“后进生”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参与回答,从而激起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或平时的课堂板演也经常让“后进生”也一显身手等。总之,要转化“后进生”,要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只要我们不厌其烦地做好教育工作,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进生”一定能进步,最后成为一名好学生。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式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此充满信心、倾注心血,则一定会有收获。

第五篇: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感到无话可说,感到无材料可用,不知从何处下笔。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为写作丰富材料。那么究竟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于是我结合平时对作文教学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对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探索。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增强学生的作文自信,培养浓厚的习作兴趣。

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与语言的统一。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通过多种形式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再也不把作文当做是负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通过写作来自我表达,通过写作来与人交流。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开放课堂,激发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谁也无法预料在倍感压抑的氛围中,学生能够灵思不断,感悟无穷。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的:

平时上课可利用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演讲,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内容就以平时的生活经验,或观察所得,或读书心得为主,可以是当天新闻,道听途说,童年趣事,人物简介等等,每次两三个人,天天锻炼,日积月累,以养成会说话的习惯。

每周上好两堂作文课,课堂上可以是:

1、活动作文: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例如“传球比赛”,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人物神态、动作、心情等。10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学生兴致高涨,非常认真。

2、想象作文:通过教学情景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孙悟空多媒体动画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假如有七十二变;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成语接龙;根据“雪天、小熊、房子”几个词语进行想象作文等。

3、妙语锻炼:借鉴广告语的创作,确定一个对象,然后要学生尝试以不同的角度、句式来表达,看看谁的语句最佳。此外,还有文章续写、改写、扩写等。

二、运用灵活的学习方法,获取广阔的学习素材。

1、多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是写作文章的建筑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到哪里去积累呢?我们要告诉学生要善于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后又是有一些有趣味的小知识、小资料等,这些东西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供学生在记叙文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可供学生作为议论文的依据,已足以应付一般性的作文需要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语言材料积累的多了,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写作时才能文思敏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多读书。读书就象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让蚕不断的吃桑叶,自然它就会吐丝,不给它吃桑叶,它就不能吐出丝!所以丰富学生写作材料,要多读书,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会感到空洞无物,无所适从。

首先,教师不应再将目光、精力全放在教材所给的文章上,要从课上、课下抽出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采用多种读书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去读书,也可以把图书馆的书借给学生去读,也可以鼓励学生订阅图书杂志和报纸,让学生从课外的书本上搜集一些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学生都很感兴趣,搜集得很认真。然后,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来的材料,达到了互为补充,共同积累的目的。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读书心得展„„让学生读有所用。读书讲故事,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也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背诵优美的语言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

不仅要阅读,还要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包括以下方面:

1、作摘记: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神话、典故和史实等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

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

3、写心得:写出感想、收获或思考、评价。

三、指导学生自己批阅、修改作文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意义,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自己修改习作,而不是代替他们来改文章。只有师生双方达成了共识,才有可能形成“老师敢于放手,学生乐意修改”的良好局面,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1)指导学生运用“抄读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实践证明,“抄读”的确是指导学生修改文章的有效方法,它可以精练词句,突出主题,听取意见,加工修改。同时通过誊写作文又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

(2)启发学生参加作文批改、评讲的过程,教给他们写作知识,作文评改,应该对学生采取“扶”的方针,即通过启发学生参加批改评讲的过程,教给他们写作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这样才能逐步达到“教为不教,改为不改”的目的,也才能由“扶”到“放”了。根据具体作文的文体和要求的不同,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如集体“面批”法或小组“互批”法。

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首先,学生对批改同学的作文很感兴趣,积极性高。他们自己写作时常有粗心大意、马虎潦草的毛病,看别人的作文却相当认真、仔细,眼睛尖,会挑剔。更重要的是他们或多或少都能从这种互相批阅、讨论、修改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特别注意让那些平时写作较差的同学批改那些写作较好的同学的作文,使之在批阅的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精心评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实际教学中,评价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更应该注重实效,善于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闪光点。并要播散爱心,关注优生,情系差生。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如果使用唯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就会使暂时落后的学生丧失信心,逐步成为差生。评改时要因人而异,在评价上不用唯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而是按照个体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不一味地去批评,尽量不随意修改,尽量用一些启发性的评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让他们有所适从,看过评语后,茅塞顿开,兴趣盎扬,回味无穷,引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与激情。兴趣是求知的起点,而学生的下一次写作兴趣,就源于老师的批语。特别是现代学生的叛逆性,更加喜欢教师的认同。所以评语不可太过于随意,应在批语上多下工夫,寻章摘句,力求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当看到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构思巧妙,字字珠玑,句句锦绣的佳作时,情不自禁评上一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并激励他追求下一个目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于一些语言清新质朴的文章,也要赞上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欣喜、激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就是一些整体水平不高,但还有一些颇为精巧的地方,如仅仅是一个词语准确生动,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些赞美、欣赏、激励性的批语,不仅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更多学生往往带着欣喜、带着骄傲去阅读、去感受、去欣赏。例如:有一位学生平时作文水平一般,但他为了拿高分,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抄袭了一篇文章, 这令我为难了,该怎么办?最后我在他的作文上评了一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须努力,你定行!老是期盼着你下一篇的亲笔佳作”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从而自己去修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一反三,有效地提高了他的写作水平。可见,赞美是一道射进学生心灵的阳光。学生的写作犹如演员的演出,他们当然也希望得到观众的掌声和鲜花,教师这位唯一的观众对他的由衷的赞美和掌声,必定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突显他们的特色,张扬他们的个性。总之,我们要大力提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

下载启发式是培养学生能力教学[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启发式是培养学生能力教学[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学生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本人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着“塑造心灵,启迪智慧”总体思路,做到务实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追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学习先进教......

    培养学生讲话能力

    培养学生当众讲话的能力刻不容缓学生在校内校外乃至家庭生活的众多场合中,与他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其主要渠道都是靠说话,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也必须发展学生说的能力。现在的......

    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对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性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好学生的作文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

    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改革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例如,一篇好的文章,......

    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方案

    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方案 柯向荣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正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信息迈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

    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

    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 我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首诗时,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指导学生诵读: 一、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谈谈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景,当时的心情怎样?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计算课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望而生畏,对计算是退......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 十堰市文锦学校 曾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语文教学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