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
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
我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首诗时,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指导学生诵读:
一、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谈谈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景,当时的心情怎样?
2、今天,我们带着这种依依惜别之情送别另外一个好朋友,好不好?请同学们翻开书本100页(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生齐读课题,师:同学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的?(“送”)谁送谁呢?(李白送孟浩然)李白在什么地方送孟浩然呢?(黄鹤楼)孟浩然要去哪里呢?(广陵)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学生评价)齐读课题。同学们从题目中得知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李白)
师:是呀,李白和好朋友就要离别了,在那没有交通工具的年代,他们相隔千里迢迢之外,下一次相遇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呀,让我们和李白一起送送他的老朋友一程吧!
二、以读解句。
1、师感情朗读。
2、学生感情朗读。
3、个别读。
4、问答解词句:
(1)我们知道,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辞,即将启程到很远的广陵去了,那么诗中的故人是什么意思呢?(好朋友)这是的什么时节呢?(三月)这是时孟浩然又怎么下扬州了呢?(扬州就是广陵)感情朗读这两句。
(2)老朋友坐船走了,李白独自一人站在岸边,只看到什么?(老朋友的船孤孤单单的越走越远了,直到消失在水的尽头)老朋友的船不见了,李白只看见什么呢?(汹涌的长江水向东流去)感情朗读这两句。此时,李白的心情的怎样的?(依依惜别之情)
(3)师:是呀,他们就这样离别了,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朗读这首诗吧。
三、悟情
1、师:李白和孟浩然两个好朋友想到这次分别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在见面,他们这时的心情怎样?(依依惜别之情)
2、让我们再次带着依依惜别之情朗读诗文吧。(学生读)
第二篇:学生古诗文诵读指导策略
浅谈小学古诗文诵读
开安镇第二中心小学 王海英
一.新课程对古诗词的关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
让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察,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背诵是儿童的天性,此时儿童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背诵是不需要理解,不用分析,是在脑筋愉悦的状况下记住,所以对小孩身心有益。”。距离,生成多维的个性体验;模糊,生成了弹性的心灵感情;朦胧,产生充盈的至真美感。让学生在一生中学习、工作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点经典,接受
经典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这也是做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准备,同样达到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进行古诗文诵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价值寻思
1、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语感。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对语言的直觉的全体的感受,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就是整体感知,整体吸收,形成语感。如拿到一篇古诗文,让学生反复诵读,形成积累,这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我们知道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诵读对要求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学生将所感觉到的规范的言语对象(古诗文)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
2、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已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及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修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现在之一是对他人的关怀,对人民的关爱,对民族疾苦的同情。如古诗《悯农》《古风》《田上》《田家》《伤田家》《蚕妇》《陶者》等等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古诗词中就有大量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大量阅读此类文章,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博大,感受万物的奥秘,顿悟人生的真谛。从而
达到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增加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孩子在言语声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叶圣陶语)。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只守住教材中的几首古诗,就如单脚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更能扩大阅读面,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4、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良好美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正是记忆力、想像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阶段让儿童诵读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像力,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
儿童终身受益。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像,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领悟诗句的哲理美。“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
5、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写作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诵读古诗文,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的精妙之处,赏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三.小学生古诗词诵读的实践探索
(一)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内容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等。
(二)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途径和方法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意义重大,而如何开展古诗文诵读也是一件关于诵读实效性和兴趣性的问题。美妙绝伦的东西用千篇一律的方
法去操作,去实施,也会日久生厌生烦而为此拒绝的。为此,我配合语文教学尝试了以下方法;
1、开展早晚吟诵诗活动。每日用早上十分钟时间读诗、词,解诗词;下午放学抽五分钟吟诵。每周一二首诗词,一段《三字经》,教师及时抽查,让学生达到“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另外,我根据儿童喜欢唱歌的特点利用歌曲的形式帮助他们来背诵,把一些要背的诗歌、韵文等填入孩子熟悉的曲谱里,让他们边唱边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学期下来能背二三十首诗,一部分《三字经》。你看,课余时分他们常抑扬顿挫,甚至摇头晃脑,尽情抒发那些经典诗词。
2、据时、节气等定时开展“最美诗篇”朗诵会。根据节假日及季节节气等开展诵诗会活动,如国庆节让孩子搜集抄录古今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歌,举办“爱我中华,卫我国土”的诗歌朗诵会,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根据孩子爱看电视剧《三国演义》,让他们背关于三国的诗词,于是《赤壁怀古 念奴娇》《观沧海》《借箭》等从他们口中流出。元宵节背《青玉案 元夕》,母亲节背《游子吟》,春季背《咏柳》、《元日》、《忆江南》、《春夜喜雨》,夏季背《小池》、《四时田园杂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背《山行》、《秋夕》、《水调歌头》、《月下独酌》,冬天背《别董大》、《雪》、《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咏寒松》,有时让他们诵诗接龙,诵诗擂台赛,抢答,评选背诗小能手等形式,孩子们在“比、学、赶、帮、超”中增强了团结协作,也感受熏陶、领略诗趣。
3、期未开展“与古诗文亲密接触”活动。一学期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诗词,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期未开展大汇报活动,让学生一展风采。学生有的拿起彩笔为古诗作充满灵性的诗配画;有的拿起毛笔写下古诗文书法作品;有的三五个小伙伴一组表演了生动有趣的诗文剧;有的展开合理的想像,为《赠汪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改写成生动具体、有血有肉的短文;有的拿起麦克风,用现代歌曲的旋律来吟唱起《虞美人》《水调歌头》;还有的当场朗诵自已创作的古体诗。“谁知道哪块云彩会落雨”,真是厚积而薄发,孩子们漫游在诗的王国里,这是童心的发现,是童真的抒发,是童趣的放飞,这正是学生释放灵性,激活创造潜能,点燃思维火花时刻。
4、开展亲子共诵古诗文乐园。我在班级里建立了亲子诵读古诗文乐园,让父母和子女携手诵读起穿越时空与古代大师对话,与圣贤交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班队邀请一批家长与孩子组队参赛,孩子背不下的家长接着背,家长背不下的孩子接着背,超出一分钟背诗最多的家庭,因为有了亲子共诵,诵读古诗文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家庭生活在也由此洋溢着温馨和愉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庭文化的品位,熏陶感染了一种书香气息。
(三)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翻开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大量的古典诗词映入眼帘。编写者的意图不言而喻,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打造学生的精神底子,重铸人格。
然而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对传统文化知识仅仅是初步接触而已,古文化基本功相当贫瘠,要想让他们喜欢古诗文、热爱古诗文,需要老师花一番功夫。我们从托兰斯所提倡的创新性阅读中得到启示,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让古诗文诵读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以下六种古诗文教学的方式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尝试的:
1、诗中掘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产生。为了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对古典诗词产生探究感,教师常常向学生激疑。如教《春晓》时,教师问学生,“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还是“不知”?在这看似无疑处设疑,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学生说,“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各种理解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诗的意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2.诗词比读。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阅读古典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对诗词进行思路比较、中心比较、语言比较、意境比较等,在比较中读出异同,读出优劣。我们把《渭城曲》、《别董大》、《赠汪伦》这三首诗同时教给学生,并让他们比较三首都写离别的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品
味、理解,找出《渭城曲》以乐景写悲情,“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让人不忍;《别董大》却以悲景写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却是叙事体情,“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教师补充畅当的同题诗作,让学生比较其优劣高下。学生也能在讨论中得出:王诗不仅写登楼所见,更写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自然比片面写景要更胜一筹。如此比读,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创造性的思维也得以发散。
3.诗留余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好的诗词也有这种味道。如果教师能根据这一特点顺势引导学生延伸情节或用对联等概括内容、表达感受,再或者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凡此种种,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深化中心。这时的课堂,学生往往踊跃参与,情绪高涨,妙语连珠,令听者惊叹。学生用《登高》是流浪者的心曲,《山居秋瞑》是隐居者的恋歌来点评《登高》和《山居秋瞑》;用“长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来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思想境界;用对联“写情写景写胸襟,问天问地问人生”来解说《水调歌头》……这时,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连翩,他们成了思想的主人,创造性地走进诗歌瑰丽的殿堂。
4.实景赏诗。观察是思维的知觉。结合古典诗词教学恰当地开展一些走进大自然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时,我于“缺月挂疏桐”的晚上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上,大地当教室,青天作黑板,星星点灯,虫吟奏乐。讲讲古老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听听优美的配乐朗诵,抬头找找牛郎织女星的位置,再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学生的心畅游在浩瀚的苍穹,古人与我们竟是如此地接近!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我们教学古典诗词的源泉,四季更替,山水日月更是我们教学古典诗词的天然道具。熟悉的画面,暗合的诗意,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5.描摩诗境。古典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炼的文字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将这些诗词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原诗,而且也使他们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老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们再引导学生演一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儿童,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声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老师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村居》,课外学一学、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在教《山居秋瞑》时,就出现过这么一个亮点,学生当场将原诗作了如下的描述:雨说停就停了,山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
袅娜娜的炊烟在秋风中缓缓流动。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梢。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
6.活用古诗。在学生背诵积累了相当量的古诗词以后,教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古诗词名句与习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各具灵性与文采。平常学生的作文日记中看到垂柳想到“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游看到雪白的梨花,情不自禁地念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家乡的蜜橘》时,自然用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游览西湖观赏荷花时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称赞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虽然学生运用的诗句不一定很成熟,但至少说明诗句进入他们的生活,激活他们的情趣,达到了积累与生命的体验的相结合,提高写作水平能力
7、品味审美。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心理引导和情感陶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不只是引导学生感知美、感悟美,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不只是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和领悟诗歌的内涵,同时要注重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培养其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诗歌描写的人、物、情、景的分析。知道为何美?美在何处。对美形成一定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如在教学《墨梅》这首诗的时候,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为什么美?美在那里?使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古典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古典诗词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之一起高高飞翔,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研究课题。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多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古诗文,不求追根寻底的理解,只要有大致的理会,模糊的了解即行,因为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沉淀、累积。长大以后,让他们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而逐步加深理解吧。那一天的豁然开朗、恍然顿悟之后形成的东西就是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人文素质,就是一辈子的概念。当然,古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创造性地继承,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体验诗意化的生活,迸发出澎湃的创造活力
第三篇: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之我见
木老元乡中心学校
郭 强 2012年4月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之我见
内容摘要: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历代的古典诗文,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精神灯塔,光照千秋万代…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历代的古典诗文,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精神灯塔,光照千秋万代;它们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大河,灌溉各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家园。它们不仅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还给人以艺术享受。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是知诗人,解诗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记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厌恶学古诗文,因为单调乏味的背诵让他们觉得无趣,有一种被迫学习的倾向。经典诵读如何走出传 统教学的窠臼是我们语文教师亟待共同探讨的问题。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浅地总结出以下几点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方法。
一、语调的抑扬顿挫
“诵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进行记忆,还在于帮助理解,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体会古诗文的意境,理解其中的含义。古代人诵读古诗文时往往摇头晃脑,语调抑扬顿挫,在今天的人看来还有点滑稽可笑,可实际细细琢磨,古人能创作出那么多精粹的古诗文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意境的体会、含义的理解比我们现代的人要深刻的多。那些传统的诵读方法其实不是古董,而是颇有深意的。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抑扬顿挫的诵读方法,孩子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很有趣,学习起来很有积极性。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诵读比赛,孩子们都会兴奋不已,既提高了诵读能力,又增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孩子们不会感到古诗文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二、注意把握节奏感
古诗文在创作上节奏明快,很重视韵律之美。把握好节奏,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思。节奏一般是按音节或意义来划分,我以宋代陆游的《示儿》 为例来说明。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可以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也可以按“二二二一”的节奏形式来划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那些连在一起的单音节词诵读时一般要把它断开,理解起来才不会弄错。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一句,其中的“妻子”是两个单音词,它的意思是指“夫人和孩子”两个人,不是我们今天所称呼的“妻子”了。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把它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从而可以看出,划分节奏不仅表现的是韵律美,还有助于对古诗文意思的理解。划分正确,可以让孩子们感觉到古诗文的音乐美,理解起来也不会产生歧义。我们要教给学生划分节奏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划分。
三、肢体语言的运用
人类的肢体语言是丰富多姿的,而每个肢体语言的展现往往是人类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表达出一个人激动、平静,高昂、低沉或 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感。在诵读古诗文的时候,我倡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辅助表达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刚开始诵读时学生不习惯,扭扭捏捏,动作不大方,经过慢慢的鼓励和引导,他们有了大胆的尝试。看到学生的进步,我给予了肯定,他们就越发放松,效果越来越好。不管他们用的是怎样的肢体语言,只要对学习有帮助,我都支持。例如,在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读到“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时,学生们表情激动,把“高兴得要发狂”的意思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也为此也激动不已。在学习时也可以让学生用表演或歌唱的方式来加深对古诗文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这样的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会感到乏味,而且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游子吟》、《长征》等古诗文时,我就让学生用歌唱的形式来感悟诗的意境,学生感兴趣极了。
四、创设美妙的情境
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并开启他们的视觉和听觉等多个感管通道,选择合适的音乐和画面同时作用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就会给经典的古诗 配上节奏,即兴来一段精彩的说唱,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享受到了阅读的审美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美妙的情境,学生便会如痴如醉地体验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美妙意境;用饱满的激情吟诵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诗词,学生体验到的是诗中闪烁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用惟妙惟肖的体态,尽情、大胆地表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句便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考,都能让课堂上出现激烈的思想交锋,智慧的碰撞。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感染,并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去诵读。
五、展开大胆想象
想象是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对古诗文的学习很有必要。古诗文里所描述的内容都是离我们现实生活比较遥远 的东西,如果不加以想象,光凭几句深奥的描述,很难把其中的意思理解清楚。我常鼓励学生要学会大胆想象,把诗的意境感受到心里,才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一文时,让学生诵读体会,并展开想象,把“春雨润物无声,雨后花团锦簇”的美好意境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在大胆想象后,我让学生用文字或画面的形式把自己理解的诗境表达出来,结果他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异。
总之,童心就是诗心,孩子们喜欢,古诗才会有生命。指导学生诵读,就是为了唤起孩子对古诗的情感,激发孩子学古诗的兴趣。不仅仅要用眼睛去感知,更要用情感、心灵,用生命全身心的感悟。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教无定法,我们当老师的,不管怎么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喜欢学习,那学习不就成了和游戏、玩耍一样快乐的事了吗?
第四篇: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
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
我国古典诗文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和积淀,具有感发人心、陶冶性情、塑造人格、增长知识的功能。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期,是人格培养、知识增长的重要时期,如果让每位学生从儿童时期就养成诵读和欣赏经典古诗文的习惯,既能使学生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古诗文的内涵,受到良好的礼仪文化教育,又能继承、发扬这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因此用古诗文经典诵读浸润孩子的人生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诵读好古诗文,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重要性。
面对如此繁重的古诗学习任务,如果不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一味敦促其死记硬背,这无异于苦役,还会挫伤学生对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可在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就是把古诗及诗意一齐交给学生,要求其死记硬背,让学生都怕了老师,也怕了古诗,而且效果也不怎么样。
由上可见,在古诗文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尽管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任务繁重,如能激发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就另当别论了。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好学。这正如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所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是催促一个人去做事的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要让学生不把学习古诗文看作是苦差事,那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学习古诗当成一种需要,一种享受。
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与方法。
毕竟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策略就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从课内到课外,再从课外到课内,课内课外相辅相成。培养起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读。
读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谓反复诵读能领会文章旨意。《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提到:“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理论上讲,读,表面上看,只是学生的一种有声或无声的行为;从心理学看,读时潜蕴在大脑深处的语言感悟能力,即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分析、整理、概括等能力,却构成了语言能力的核心。因此,我在古诗文教学时,首先强调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直到读熟为止。
当然,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朗读节奏是关键。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古诗节奏停顿的小技巧。
背。学习古诗,积累是重要目的。也就是说,学习了古诗,懂得了古诗的蕴含的音韵,那么,在谈话、写作的时候,欲引用时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这才是工夫,学习古诗是为了运用,而不是让学生成为长腿的书橱。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不积累古诗,谈何容易呀?所以,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古诗又是关键。
(一)、课内诵读经典的途径 1.开展课前十分钟诵读。我们利用每节课课前2、3分钟让学生诵读,并且列入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学年背诵古诗文80篇,小学阶段共背诵古诗文不少于500篇。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篇目大大超过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数目。
2.开展古诗星级测试。我校建立了古诗文经典诵读星级制度,规定了考核要求,制定了《小学古诗文诵读过级实施方案》以及测试标准。每年5—6月份,我校组织并培训科任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古诗文过级测试。过级测试要求学生通过抽签决定背诵自己所在年级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教材中的6首,每个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要求过2级,6年共过12级。只有熟练背诵全本教材上的古诗文,才能顺利通过。
(二)、课外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途径
1.营造社会氛围。儿童心理是很注重模仿的,如果他们看到很多人都在读古诗文,就会产生诵读的兴趣,所以营造人人读古诗的社会氛围,会使学生的诵读兴趣大大提高。
2.“成就感”可以提高兴趣。学生读得愈好就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学生的这种“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他们有进步,教师就应当加以赞赏,使学生保持诵读的兴趣。
3.“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诵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在于读的方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回答„„花样多了,学生自然会感兴趣。
故事引导,理解诗意。
故事是儿童的最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古诗也不外乎写景叙事抒情,基本上可以改编为故事。采用给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发挥想像、进而理解诗意,这是我的一个大胆尝试。即教师先出示一个故事(也可让学生自己讲故事)。然后再让学生讲这一个故事,要能复述故事梗概。例如:我在教授《送元二使安西》时,采用故事(教师自编):
元二是唐朝的一个官吏。一天,皇帝派大臣到元二家宣读圣旨:命元二出使安西。元二就要远行了。好友王维快马加鞭来到渭城,送别元二。这天清晨下了一场小雨,润湿了路上的尘土,旅店旁的一棵棵柳树也被雨水冲洗得更加青翠欲滴了。王维在为元二饯行的酒桌上,含泪语重心长的说:“老朋友,请再喝完这一杯美酒吧,等你走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像我一样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临别时,王维说:“在外一定要保重身体啊!”元二拱手作辑,转身离去。只有老友王维还伫立在那里,默默为他祝愿:“元二,祝你一路平安。”
故事熟悉之后,让学生自己整理出诗意。(这适合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还需要教师的引导,给出其大意。)
故事引导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从故事中悟出诗意(故事内容就是对诗意的诠释);还可把枯燥的诗意讲解化作趣味性的领悟。作业巩固,深化理解。
在大力倡导为学生减负的新课改精神背景下。作业的设计要体现科学、精炼、高效的原则。我认为在古诗方面,两种题型足矣。一是读背、默写古诗:二是将古诗改写为故事(改写时学生可充分发挥想像,写得有血有肉最好)。
这样的作业,既积累了古诗,巩固了诗意,还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举两得。还还至于加大学生的作业量。
三、课外学习古诗文兴趣的拓展引导。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光是教材编排的诗歌,我认为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也就是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学习技巧运用到独立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能有体会到学习成就的快乐,这才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为此我在课外给学生提供了供其学习的诗歌。
1、选择诗歌的原则是贴近生活,浅显易懂。
我为学生挑选的诗歌:有古诗中有不少是贴近儿童生活,而又没有选入教材的;有写(包含)春夏秋冬、日月山水、梅兰竹菊的诗歌;有写离情别绪的;有思乡思亲的;还有一些包含浅显哲理的诗歌等。这些诗歌是分门别类的。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当然,也是为学生积累不同的素材打基础。
2、我把选好的诗歌提供给学生,一般每周一首,附上学习的要求。(要求:积累诗歌,这包括读读背背、默写;说说诗歌写了件什么事,或描写了什么场景,或是阐述了什么道理等。你能把它改写为小短文吗?)每周老师都利用语文课进行适当的学习交流,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励学生去学习。
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使学生能更加有效地从古诗文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中汲取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精华,充分领略汉语言微言大义的魅力,体验余韵悠长的、咀嚼不尽的文学之美。俗语云:“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教学要得法。”我还将努力的探索,实践。培养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多学诗歌,去享受到古诗文中的思想精髓,去享受审美的愉悦,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诗歌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继续宏扬其魅力,滋养一代代的中国人。让更多的学生在记诵经典、沐浴圣人先贤思想恩泽的同时,逐渐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明理崇学的翩翩少年君子。
1.2可提高文化知识修养
优美的古诗文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诵读这些名篇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灵敏的文言语感,弄通文言语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使学生便于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教古诗文,常常离不开对疑难词句重要语段的翻译。教师在课堂上点出了课文重点词句的翻译,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根据上下文语境体会、理解和记忆。并且在诵读中,还可形成良好的语感,既理解了课文,又领会了作者的情感。做到文感和情感的统一。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可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古代文化知识。我们学的古诗文,大都是作家的经典之作,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如古代四言诗的典范《诗经.硕鼠》;古代议论文的典范《荀子.劝学》,史传文学的经典《廉颇蔺相如列传》;五言律诗典范杜甫的《春望》等,这些名著不仅是古代语文的精品,也是古代文化遗产的精华。它浓缩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对自然、人生、社会、科学、艺术、哲学等文化积淀,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意志和品质。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些古诗文时,不但学习了其中虚词、实词灵活多样的用法,还学习了动词的活用、介词结构后置、疑问代词后置等特殊的语言现象。也学习了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3)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快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和成语,可以做为我们学习、生活的座右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望洋兴叹”、“完璧归赵”、“不求甚解”、“锲而不舍”、“贻笑大方”、“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等等,这些词句都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字字珠玑,脍炙人口。我们的老一辈学者们,无不具有浓厚的文言文功底,他们之所以这样就是诵读了无数的名篇佳作。学生们更应该利用得天独厚的记忆力,熟读成诵名篇,从而奠定起“满腹经纶”的基础。
(4)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写”,一些学生就是因为积累的材料少,无话可说,因此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多诵读古诗文,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写作时就会自觉的运用,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使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此外,古人的一些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学生写作时也可以借鉴,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1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激发学生学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热情,是我们师者的关键问题所在。
(1)把讲与读结合。笔者在进行古文教学时,对文中每个段落都要先讲解重点的字、词、句,再由学生参与译文理解文意,讲后一段读一段。先是笔者来范读,学生再进行全班齐读或单独诵读或小组诵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笔者主要采用“背诵接力”、“默写比赛”、“小组竞争”、“小组个人评优”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热情。
“背诵接力”就是用接力式背诵,每组抽一个人开始背诵,前一人出现差错或者遗忘时,小组其他同学接续,看哪一组用的人少。
“默写比赛”就是全班同学同时默写,学生互改,小组总评分,选出得分最高的同学和小组。
“小组竞争”就是各组选出一名代表,参加读、背、默写比赛,以代表成绩记入小组成绩,评出先进小组。
“小组个人评优”就是每次竞赛都记下小组个人成绩,一阶段后进行总评,选出小组优胜个人。通过这些宽松,有趣味的竞赛活动,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精神集中的状态,激发、提高他们诵读的兴趣。
(3)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在诵读古诗文时,常会情不自禁的被作者描绘的情景所感染,教师可抓住学生这个情感契机,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以至在诵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词中运用比兴手法,“借水怨山”,作者以眼前景(清江水和无数山)道心上事(追忆金兵往事,感叹中原沦亡,壮志难酬),达到了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词的开头一句就把词境从百里外的郁孤台,收至江西造口的江清水,紧接着“行人泪”三个字直点造口当年之事。词人身临宋太后隆祜及宋高宗被金兵追至之地,愤金兵之狂,羞国耻之未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词人因怀想隆祜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遥望汴京,然而,被无数青山重重遮住,望不见也。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在郁苦凄迷的景中,理解作者的愤慨之感,才能在诵读时做到声情并茂,如临其境。
2.2加大诵读古诗文在考试中的比重,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在已往的考试中,我们只侧重于对字、词、句子的翻译、理解,考查背诵的内容较少,笔者认为可以加大一些比重,引起学生对诵读的重视。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督促学生加强诵读,使他们在诵读中品味古诗文的语言风格,懈悟句句箴言,顺应层层波澜,体会种种情感。在诵读中,积累文学精华和思想才富,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做到“下笔微云超泰山”。
第五篇: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诵读
看了这位老师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实录后,我有以下感受:
1、这位老师注重了情感场景的创设,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感情景中朗读这首诗,体会不同的情感,读出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读出了相同的感情。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
2、这位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横向知识的传授和横向知识的联系,如她在教学中引用了不少同类的诗,让学生读,体会情感,既让学生学习了同类的几首诗,又让学生深化了对这首诗的理解,引用起到了促进作用。
3、这位老师还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肯定了学生的几种学习古诗的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自学古诗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4、这位老师在阅读方面做的很好,会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阅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5、这位老师还会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的意思,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值得借鉴。
下面谈谈我在古诗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诵读的几点做法:
1、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提出不认识的字,通过小组或班际交流解决生字问题。
2、教师范读,扫清学生阅读障碍。
3、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进行评价,再分组读,全班齐读,教师指导读法。
4、学生进行比读,评价、鼓励。
5、品读,边读边悟,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一句,与大家交流,再提出不懂的词句,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6、整体赏读,课外阅读,或将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同类或者同一作者的诗读给大家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