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4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第一篇: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诵古诗,品古韵》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方法,积累名句。2.发展语言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

3.激发以多种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品味古韵,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教学难点:诵读经典,体会诗人表达的意境以及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 导入:看图猜诗

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词的诵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五年级也学了几首诗了,看看大家能通过图片直接吟诵出来吗?

(看图猜诗)

师: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的历史中,古诗文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我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华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今天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古诗分享课,看看通过我们本册学习的古诗,我们又能了解哪些知识呢?

二. 分组交流

师:在课前,我们已经按小组进行搜集资料了,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将本组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稍后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汇报。

分组情况:六组,每组找两名同学重点汇报,其他组员进行提供资料及补充 一组:按情感分类(豪情壮志诗、表达喜爱之情)二组:按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三组:写作内容(边塞诗、送别诗、抒情诗等)四组:写作方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五组:按季节(春、夏)六组:按季节(秋、冬)三. 全班汇报

一组:介绍其他的豪情壮志的诗以及表达喜爱之情的诗

师:感谢第一组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古诗分享,相信大家都有了新的收获,是啊,古人就是这么的智慧,用吟诗来传递自己的情感,一词一句就代表着内心强烈的感情。

二组:分别举例含有修辞方法的古诗

师: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仙李白的诗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他的诗,强烈的字眼,夸张的手法,确实让我们不禁为之震撼。一幅幅真实又灵动的画面似乎就通过诗句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组:边塞诗、送别诗、抒情诗等

师:我们也可以从诗的内容进行整理,相信通过这几位同学的介绍,让我们不禁能感受到

四组:写作方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师:

五组:春夏篇 六组:秋冬篇

师:春天我们会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夏天我们会吟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我们会吟“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天我们会吟“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一首首千古绝唱的古诗犹如夏花般灿烂,秋叶般静美。

四. 拓展提升

师:古诗就像海,她蕴积深厚而壮阔波澜,古诗就像山,她深邃凝重而意境深远。一首首闪烁着智慧的经典,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

师:古诗词之所以能历经时间的冲刷而流传至今,还与这些古诗背后或凄美或睿智的故事有着源远流长的根源!

五. 互送书签

师: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汇,时间总是飞快地在我们的指尖划过,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感受与收获,请你拿出桌上的书签,写下你感受最深的两句诗,也可以写下你最想说的话!

六. 课堂小结

师:“关关雎鸠”的魅力,“大漠孤烟直”的浑厚,“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洒脱…… 古诗中那些优美的诗句,滋养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希望这节课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起同学们对诗歌的热爱和传承,让我们在古诗的陪伴下茁壮成长!

第二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孤帆”等 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收集李白与孟浩然的生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同学们,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怎样?

预设:伤心、难过、依依不舍„„

2、引出送别诗 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指导读诗题

题目这么长,谁能读一读?指名读。师纠正节奏。范读。齐读。

2、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题目中哪个字表示是“去”的意思?

3、介绍写作背景

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出示课件。

4、了解黄鹤楼、广陵

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地名,黄鹤楼、广陵。谁去过黄鹤楼,你能给我们介绍下黄鹤楼吗?出示课件:黄鹤楼、广陵。

5、再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生自由读诗。

2、同学们看你们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请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3、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4、学生评价。

5、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节奏 读古诗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老师用单斜线在诗中作出了停顿记号。谁来读?

6、师范读古诗。

刚才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带劲,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

7、指导学法

读顺诗句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理解诗句的意思。你们有哪些弄懂诗句意思的好方法呢?

预设:

生1:看课下的注释。生2:看插图,展开想象。生3:查工具书,借助资料。

8、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9、你读懂了哪一句,谁来说说?

四、交流感悟,品读诗句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千年前的唐朝,去看看两个好朋友分别时的情景。谁来读读诗的前两句?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

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

2、“西辞”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下扬州”呢?

3、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图,帮助学生理解。古人说: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孟浩然乘船从江上走,想必是顺流而下了,所以说下扬州,也因此在前一句诗中用到了西辞。“西辞”是向西辞别的意思。出示课件。

4、这两句还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烟花三月。

5、“烟花”是什么意思?

预设:烟花指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一样。

6、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你能再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吗?指名答。

7、同学们,想像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预设:

生1:“烟花三月”就是指春天的美景。生2:各种花都开了,五颜六色,很美。

8、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不胜收的烟花三月吧。播放课件,欣赏江南春景图片。

9、你们能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种美景呢? 预设:鸟语花香、花红柳绿、引人入胜、春花烂漫、美不胜收······

10、古人又是怎样用诗句形容春天的景色的呢?

11、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古诗。

12、教师课件出示描写春天的古诗。

13、古人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真是词美,诗美,景也美呀!板书景美。

14、你能带着这种美的情感读诗的前两句吗?

15、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可李白无心欣赏这样的美景,因为好友孟浩然即将远行。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踏上了小船。

课件出示后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指名读。

2、黄鹤楼号称天下第一名楼,加上此时正是烟花三月,长江上应当是船只如云,游人如织,为何李白看见的只是一叶孤帆呢? 预设:因为李白到这里是送孟浩然的,他心里只想着孟浩然,不想让孟浩然走。

3、诗人的心中只有----孟浩然,所以看到的自然只有孟浩然的-----孤帆。

板书:孤帆。

4、孤帆渐渐远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呢?

5、你还能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这份难过与不舍呢?

预设:

生1:我能从“远影”中体会出来。帆船远去,已经成了黑影。可李白仍然站立在江边,不肯离去。板书:远影

师:你能读出李白的心情吗?

生2:我还能从“碧空尽”中体会出来。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船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可李白还在望啊望啊,他的心中有万分不舍。

师:“尽”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读出这份难舍难分吗? 生3:我还能从“唯见”中体会出来。

师:唯见是什么意思?这时候诗人只看见了什么?

生:唯见是只看见的意思,这时诗人只看见了滚滚长江水流向天边。

6、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吗?

7、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长江水寄托着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啊!

板书:情深。

8、你能读出这份深情吗?教师指导朗读。

五、说话练习,感受古诗韵味

1、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站在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出示课件:

他们曾经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他们曾经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他们曾经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将句子填充完整。

3、谁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有黄鹤楼为凭,有长江水为证。让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吧!

4、播放音乐《送别》。分男女生齐读古诗

5、同学们,学了这首诗歌,老师相信,如果你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吧。

全班齐读。

6、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谁没有亲戚朋友呢,同学们,愿你们多读古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景美 孤帆远影

情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后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送别诗中的名篇之一。短短28个字,描绘出了诗人和友人依依送别的情景,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读来阔大深远,韵味悠长。设计这节课时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诗人和孟浩然之间送别的画面,感觉古诗的韵味。

导入时,我抓住送别,创设情境: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感受烟花三月的美景、体会诗人李白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学习热情高,表现欲强。

本诗“烟花”一词的理解是难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想像烟花三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然后出示了一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用优美的四字词语描述这种美丽的景象,再过渡到描写春天的诗句,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想像空间,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古诗积淀。在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时,我抓住“孤帆”设疑:黄鹤楼号称天下第一名楼,加上此时正是烟花三月,长江上应当是船只如云,游人如织,为何李白看见的只是一叶孤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因为李白到这里是送孟浩然的,他心里只想着孟浩然,不想让孟浩然走;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他的眼里也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孤帆”;“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时我继续追问:孤帆渐渐远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呢?你还能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这份难过与不舍呢?通过移情,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诗人对友人真挚的情感。在语言训练环节,我出示了一组句子,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他们曾经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他们曾经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他们曾经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组排比句,读来荡气回肠,不舍与惜别之情表露无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感情的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一个好方法。初读古诗环节,我让学生放声自由诵读,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明白古诗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韵味。交流感悟环节,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想像美读诗文。整堂课我以读促悟,读中悟情。朗诵形式多样,既有富有个性的个别朗读,也有男女分组齐读,全班齐读等形式。既有同桌互读,又有教师、学生范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感受到了古诗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

当然教学中也有不足,如在引导学生品悟后两句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了“孤帆”之后,问学生你还能从哪些词中体会出这份难过与不舍。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一下子答不上来。如果在理解“孤帆”之后,让学生代李白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再抛出这个问题,相信学生体会起来会更容易。

第三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Fpg 《經典古詩文誦讀》教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目標

1、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孤帆”等 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體會朋友之間の友情和依依惜別の感情。

3、結合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詞典,體會詩句の含義,體會詩の意境。

4、培養學生搜集資訊の能力、自主學習の能力、想像の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詩歌の內容,體會作者の思想感情。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古詩,搜集有關描寫春天の詞語。收集李白與孟浩然の生平資料。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課前播放李叔同の《送別》。同學們,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別の經歷嗎?那你當時の心情怎樣?

預設:傷心、難過、依依不捨……

2、引出送別詩

Fpg

Fpg 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別後就很難再見面了,所以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の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

今天,我們來學一首唐代詩人李白の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讀懂詩題,瞭解背景

1、指導讀詩題

題目這麼長,誰能讀一讀?指名讀。師糾正節奏。範讀。齊讀。

2、你能讀懂題目の意思嗎?題目中哪個字表示是“去”の意思?

3、介紹寫作背景

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麼人嗎?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我們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の故事。出示課件。

4、瞭解黃鶴樓、廣陵

題目中出現了兩個地名,黃鶴樓、廣陵。誰去過黃鶴樓,你能給我們介紹下黃鶴樓嗎?出示課件:黃鶴樓、廣陵。

5、再讀課題

三、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下麵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准字音。

出示課件。生自由讀詩。

2、同學們看你們讀得津津有味,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其他同學請認真聽,聽聽他讀得怎麼樣?

3、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麼樣?

4、學生評價。

5、出示課件,指導讀出節奏

Fpg

Fpg 讀古詩要讀准字音,更要讀出古詩の節奏。老師用單斜線在詩中作出了停頓記號。誰來讀?

6、師範讀古詩。

剛才聽同學們讀得這麼帶勁,老師也忍不住想讀讀這首詩。

生齊讀。

7、指導學法

讀順詩句是學好古詩の第一步,接下來,我們就要去理解詩句の意思。你們有哪些弄懂詩句意思の好方法呢?

預設:

生1:看課下の注釋。生2:看插圖,展開想像。生3:查工具書,借助資料。

8、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9、你讀懂了哪一句,誰來說說?

四、交流感悟,品讀詩句

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千年前の唐朝,去看看兩個好朋友分別時の情景。誰來讀讀詩の前兩句?課件出示詩の前兩句。

課件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1、故人指誰?

2、“西辭”是什麼意思?什麼叫“下揚州”呢?

3、出示黃鶴樓和揚州の地理位置圖,幫助學生理解。古人說:滾滾長江東逝水,可見長江是自西向東流の,黃鶴樓在揚州の西面,也就是上游,孟浩然乘船從江上走,想必是順流而下了,所以說下揚州,也因此在前一句詩中用到了西辭。“西辭”是向西辭別の意思。出示課件。

4、這兩句還告訴我們什麼?

Fpg

Fpg 板書:煙花三月。

5、“煙花”是什麼意思?

預設:煙花指花開得很繁茂,像浮動の煙霧一樣。

6、理解了這些詞語の意思,你能再說說前兩句詩の意思嗎?指名答。

7、同學們,想像一下,煙花三月是一個怎樣の季節? 預設:

生1:“煙花三月”就是指春天の美景。生2:各種花都開了,五顏六色,很美。

8、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美不勝收の煙花三月吧。播放課件,欣賞江南春景圖片。

9、你們能用哪些四字詞語來形容這種美景呢? 預設:鳥語花香、花紅柳綠、引人入勝、春花爛漫、美不勝收······

10、古人又是怎樣用詩句形容春天の景色の呢?

11、生交流課前收集の古詩。

12、教師課件出示描寫春天の古詩。

13、古人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真是詞美,詩美,景也美呀!板書景美。

14、你能帶著這種美の情感讀詩の前兩句嗎?

15、春光明媚の陽春三月,是多麼富有詩情畫意啊,可李白無心欣賞這樣の美景,因為好友孟浩然即將遠行。不忍別,終須別,孟浩然踏上了小船。

課件出示後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指名讀。

2、黃鶴樓號稱天下第一名樓,加上此時正是煙花三月,長江上應當是船隻如雲,遊人如織,為何李白看見の只是一葉孤帆呢?

Fpg

Fpg 預設:因為李白到這裏是送孟浩然の,他心裏只想著孟浩然,不想讓孟浩然走。

3、詩人の心中只有----孟浩然,所以看到の自然只有孟浩然の-----孤帆。

板書:孤帆。

4、孤帆漸漸遠去,如果你是李白,此時此刻,你の心情如何呢?

5、你還能從哪些詞中體會出來這份難過與不舍呢?

預設:

生1:我能從“遠影”中體會出來。帆船遠去,已經成了黑影。可李白仍然站立在江邊,不肯離去。板書:遠影

師:你能讀出李白の心情嗎?

生2:我還能從“碧空盡”中體會出來。師:說說你の理解。

生:船消失在水天相接の盡頭。可李白還在望啊望啊,他の心中有萬分不舍。

師:“盡”是什麼意思? 師:你能讀出這份難捨難分嗎? 生3:我還能從“唯見”中體會出來。

師:唯見是什麼意思?這時候詩人只看見了什麼?

生:唯見是只看見の意思,這時詩人只看見了滾滾長江水流向天邊。

6、你能用自己の話把後兩句詩の意思連起來說說嗎?

7、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這長江水寄託著詩人對朋友の一片深情啊!

板書:情深。

8、你能讀出這份深情嗎?教師指導朗讀。

五、說話練習,感受古詩韻味

1、孟浩然坐著小船,順江東去了,李白站在江邊,思緒泉湧。他與孟浩然の交往還歷歷在目。

Fpg

Fpg 出示課件: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生將句子填充完整。

3、誰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李白與孟浩然依依惜別の深情,有黃鶴樓為憑,有長江水為證。讓我們和李白一起去“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吧!

4、播放音樂《送別》。分男女生齊讀古詩

5、同學們,學了這首詩歌,老師相信,如果你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兩個人——李白、孟浩然。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最後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吟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吧。

全班齊讀。

6、人分千裏外,情在一送中,誰沒有親戚朋友呢,同學們,願你們多讀古詩。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煙花三月

景美 孤帆遠影

情深

Fpg

Fpg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後反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送別詩中の名篇之一。短短28個字,描繪出了詩人和友人依依送別の情景,表達了朋友之間の深情厚誼,讀來闊大深遠,韻味悠長。設計這節課時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朋友之間の依依惜別之情,並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想像詩人和孟浩然之間送別の畫面,感覺古詩の韻味。

導入時,我抓住送別,創設情境: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別の經歷嗎?那你當時の心情怎樣?既拉近了學生與文本の距離,又調動學生の生活體驗,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の熱情。

在解決問題の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理解古詩の背景,感受煙花三月の美景、體會詩人李白對朋友依依惜別の深情,並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學生學習熱情高,表現欲強。

本詩“煙花”一詞の理解是難點之一,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先讓學生想像煙花三月是一個怎樣の季節,然後出示了一組春天の圖片,讓學生進行感性認識,接著讓學生用優美の四字詞語描述這種美麗の景象,再過渡到描寫春天の詩句,不但拓展了學生の想像空間,還訓練了學生の語言,同時也增加了學生の古詩積澱。在引導學生理解後兩句詩時,我抓住“孤帆”設疑:黃鶴樓號稱天下第一名樓,加上此時正是煙花三月,長江上應當是船隻如雲,遊人如織,為何李白看見の只是一葉孤帆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の回答精彩紛呈:因為李白到這裏是送孟浩然の,他心裏只想著孟浩然,不想讓孟浩然走;因為李白の心裏只有孟浩然,所以他の眼裏也只有孟浩然乘坐の那只“孤帆”;“孤”字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孟浩然依依惜別の深情……這時我繼續追問:孤帆漸漸遠去,如果你是李白,此時此刻,你の心情如何呢?你還能從哪些詞中體會出來這份難過與不舍呢?通過移情,讓學生走進詩人內心,體會詩人對友人真摯の情感。在語言訓練環節,我出示了一組句子,讓學生進行Fpg

Fpg 說話練習: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一組排比句,讀來盪氣迴腸,不舍與惜別之情表露無遺。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感情の朗讀是體會古詩感情一個好方法。初讀古詩環節,我讓學生放聲自由誦讀,通過教師範讀,讓學生明白古詩僅要讀出節奏更要讀出韻味。交流感悟環節,我通過創設情境,引導讓學生在理解詩句の基礎上展開想像美讀詩文。整堂課我以讀促悟,讀中悟情。朗誦形式多樣,既有富有個性の個別朗讀,也有男女分組齊讀,全班齊讀等形式。既有同桌互讀,又有教師、學生範讀。在反復朗讀の基礎上,學生感受到了古詩深邃の內涵和獨特の韻味。

當然教學中也有不足,如在引導學生品悟後兩句詩時,我引導學生理解了“孤帆”之後,問學生你還能從哪些詞中體會出這份難過與不舍。這個問題提出之後,學生一下子答不上來。如果在理解“孤帆”之後,讓學生代李白說說自己の心裏話,再拋出這個問題,相信學生體會起來會更容易。

Fpg

第四篇:九下诵读古诗文经典教学设计

“诵读古诗文经典”活动设计方案

古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正如江泽民同志曾说的:“中华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理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确立以古诗文为突破口,实施“诵读古诗文经典”活动,以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含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

本活动方案的实施,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诵读认识

吟诵、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育基本的读书方法。古人写文章、作诗注重音律,文言文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而诗词曲赋语言的精美更不待言。唯有大声吟诵,熟读至背,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形成语感。真所谓“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学生明确了诵读的重要性,就会充满热情的投入其中,品尝大量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二、制订诵读计划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克服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认真制订诵读计划。诵读内容:《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中短小精悍的篇目40篇左右;《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耳熟能详的篇目20篇左右;《初中学生必读古诗文》中较浅易的篇目;《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部分诗词,编排经典系列。如按作者编排,则有李白系列、杜甫系列、苏轼系列等;如按内容编排,则有送别系列、怀念系列、山水系列、花鸟系列等;如按形式编排,则有咏物系列、情景系列、比喻系例等,使学生诵读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比较有系统性。时间安排:每周一节课、晨晚半小时、假期不放松。

三、安排专题讲练

文言文没有现代文好懂,古典诗词没有散文、小说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古诗词中越是典范作品越不能直接说理或简单抒情,它的隐藏性和学生的接受性之间有着较大的距离。教师有必要进行专题讲练,以提高学生解读、欣赏古诗文的能力。拟安排的内容有:《我们为什么学习文言文》、《如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古典诗词中的比喻例谈》、《“诗眼”欣赏之方法》、《古典诗词的意境创造》、《古典诗词中的理趣》、《诗人风格漫谈》等。

四、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使方案的内容向着纵深拓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拟制定以下多项活动:(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五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2)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3)古诗名句填空比赛。(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

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5)诗词短剧表演。学生选择诗词作品或诗人故事描写出短剧,自导自演。先在班级表演,择优在学校大型文艺会演中表演。如杜甫《饮中八仙歌》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可着重表现李白潇洒豪放、蔑视权贵的品行;白居易《琵琶行》有凄婉的情怀、悠扬的音乐、经典的诗句等等。(6)仿写改写和创作。在大量诵读、多方面熏陶的基础上,鼓励、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改写和创作。仿写从四言、五言、七言到长短句都可,改写指改成散文诗、散文、短剧、小说等,创作则更不拘形式。期末汇编成个人诗集。(7)编写古诗文专集和个人诗集。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完成。专集必须有集名、封面设计、目录、主题等,尽可能有艺术特色。

五、评估验收成绩

古诗文诵读必须注重实效,强调过程,注重评估。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记录学生的每一个成绩、评价学生的每一份收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朝着活动的纵深发展。每个学生拥有一张古诗文诵读成绩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成绩。同时,将古诗文诵读成绩作为语文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工作保证了活动的持续、有序、有效的进行。

第五篇:古诗文诵读

古诗文诵读,传承传统文化

杨秀英

每当清晨,阵阵清脆悦耳的诗文诵读声传出教室。这就是我们五年级呈现的早读风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江泽民同志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为了进一步落实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发挥学校这一教育基地的强有力的教育作用,我们学校进行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诵读活动也已成为我校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活动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1)横向比较:世界各国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正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的诗文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相反一大行英文字倒不容易成为诗。”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文的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编一些优秀古诗文作为课本的延伸和补充。

(2)纵向比较:我国近年来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古诗文的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中华文化经典源远流长,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也号召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作祟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损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多背诵古今优秀诗文。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在青少年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也普遍关注。他们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在全国上下矢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需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注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古诗文的普及和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据此,我教研室自身以子课题的形式特申报并组织《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素养》这一科研课题,以使广大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得以切实的增强。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经典诗文”的“经典”是指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意思;这里“诗文” 的“诗”主要是指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等,“文”主要是指四书五经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贤文。“诵读经典诗文”的“诗文”主要是就中华诗文而言,但也不排斥遴选国外的精品诗文进行诵读。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诵读经典诗文”有时简说为“诵读经典”,甚至进一步简说为“读经”,在这种情况下都是特指“诵读经典诗文”的意思。

(2)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关系。“经典诗文”富于哲理,给人启迪,语言精粹,极富情趣,诵读之后,既利于自己修身养性,又能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流畅练达。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就与“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有了十分紧密的联系,使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地结合了起来。本课题虽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由于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师生一道成长,教师在与学生的一道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了人文的熏陶和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是十分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的,是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

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诵读经典诗文,提高人文和语文素养》这一科研课题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前的中小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基本礼仪较差,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不够。概言之,对青少年的教育危机乃当今世界最大的隐忧。到哪里去寻找拯救的出路?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中华文化经典源远流长,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1999年春节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号召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作祟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损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亦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首。据此,我们拟以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为课题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具体地说,此课题研究之意义主要是:

(1)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

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古诗文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对于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而古典诗歌兼跨德育、智育和美育范畴。读一首诗就好比结识一位朋友,欣赏古代优秀诗文就如同与一批历史上最杰出的中国人对话,无形中在气质上、人格上都受到感染。古诗文可以使我们以一种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体味多姿多彩的人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掘诗意和哲理。古代诗文中的人生意境可以成为一个人事业发展的深厚土壤。

(3)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能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当年,以“兼容并包”著称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经拒绝聘用一位才华出众的留学生,只因为那位留学生不肯用中文交谈。翻译家傅雷身处逆境时,仍然要求远赴英国的儿子傅聪用中文通信,并对他在信中引述《论语》中的一段话感到欣慰。蔡元培和傅雷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但都把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视为立身之本。他们胸中激荡的爱国主义情思令人感奋。古典诗文是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载体,也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古诗中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激励着学生为保卫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绘了山河的壮丽。在反反复复的吟诵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4)吟诵经典诗文合乎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敬宜说,中国古典诗文之美,光阅读是不够的,还要出声吟诵,历史上甚至出现过许多吟诵流派。中国古典诗文讲究音律美,只有吟诵才能对其气势、情感和韵味有一番真切的领悟。他早年曾师从国学大师、交通大学首任校长唐文治,对这位桐城派传人辅导学生吟诵诗词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深感受益匪浅。古诗文中有些诗词很难懂,让学生背这些难懂的东西有必要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哪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古诗词中确有许多难懂的东西,但是不能因为难懂就不让学生背诵。我们必须像牛吃草一样,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15岁以前)把这些虽然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甚至全然不懂但对学生未来人生有重要影响的诗句“吃”下去,然后用学生一生的阅历、经验去“反刍”。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切实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情结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研究的基本方法

(1)本课题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我们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全面推进、深入开展诵读活动。学校作为活动的生力军,应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使经典诵读成为持久、长远的大范围活动。本课题虽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由于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师生一道成长,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人文的熏陶和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十分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和语文素养,是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此外,亲子共读同样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且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单靠在校时间,诵读得不到保证,而让学生在家和父母一起背诵,让父母帮助、督促学生背诵,就能弥补在校背诵不能及时检查反馈的不足,使诵读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而且,用学生的诵读带动家长诵读,能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也是建设学习型家庭的需要。师长和学生共读古文经典,利在百代,功在千秋。(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①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城区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②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经典诵读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③行动研究法。强调对我校语文教学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语文素养退化,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措施,拟定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④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为“经典诵读”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2.研究的主要过程(1)研究人员的组成

课题负责人赵凤玲是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从教以来,她倾情致力于课题的研究,长期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己任,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文综合素养。她尤其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多年来在学生中播撒经典诗词的种子,并已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是一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厚实理论功底的教研员,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2)研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①确立课题方案,明确诵读研究的方向 ②厚实文化底蕴,推进诵读研究的展开 ③搭建展示舞台,初显诵读研究成果

三、研究的成果

1.理论成果 从申报课题起,我们的语文评优课就围绕该课题去研究和开展,坚持每个学年都开展 “经典诗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将诵读、研读经典诗文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去,这要求教师重视古诗文教学,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古诗文教学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探索,现将研究的经典诗文教学模式归纳如下:

(1)自主阅读课

传统的古诗文阅读逐字逐词逐句繁琐分析理解的教法,造成了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现状。“自主阅读”模式以学生有组织有步骤的自主阅读为主要特征,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般有以下几个教学流程:

①读正确。学生接触课文,首先要扫清语音、句读障碍。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明诗意。学生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自读自悟,了解诗文大意,理解重点字词。

③悟诗情。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赏析、感悟人文内涵。抓住那些画龙点睛的字词,即“诗眼”,反复品味推敲,以此举一反三提升诵读古诗词的能力。通过对关键字和重要语句的理解、品味和品读,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真切地体会和感悟诗人的情怀,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④读出味。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古诗文,让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意境,最后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读的形

式是多样的:创设情境读、配乐朗读、男女生轮读、师生合作读、个别读、齐读、小组读、竞赛读、想象读、排比式“逻辑引读”„„(2)诵读课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教读古诗词应在指导学生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词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词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诵读课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正是因为诗词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最适宜诵读,因此诵读就成了破解古诗词的首要任务。教师诵读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

①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②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③注意节奏。如教学生按表音节奏划分或按表意节奏划来朗读。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④读出韵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读出结构齐整,运用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在诵读训练时,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在教学中可采用“三段诵读法”。即第一阶段: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在“知诗人”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把握诗句中的重读音节、声调、节奏及其变读,让学生在反复吟读中体味古诗词的音乐美。第二阶段: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阶段: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这一阶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试读,教师点拨后,学生自由诵读,读出语气和语势。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通过三个阶段的反复吟诵,使学生熟悉了作品;通过语音、语流、语气的朗读指导和学生对作品的直接感受,使他们能够读准诗词的节奏、读出诗词语气和语势。这样,学生就在朗读中理解了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到了古诗词的的感情和气势,初步把握住了诗词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3)鉴赏课

①题目的鉴赏。读诗必读题,读诗先读题,是品诗的必由之路。对古诗词题目的鉴赏并不是指一般的题意的解读,而是特指一些构思独特、耐人寻味的诗题。这些诗题或是画龙点睛,或是题文照应,或是隐藏意境,或是统领全诗,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诗题慢慢品味,把诗题教学渗透在整个品读过程中,启发学生把这样的诗题作为钥匙,来开启诗词艺术殿堂的鉴赏之门。

②语言的鉴赏。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一首诗词中值得品味推敲的词语很多,是否需要字字求解呢?当然不必。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发现和选择那些画龙点睛的字词,这些字词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些字词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诗眼”。抓住了“诗眼”,就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的“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如果古诗词教学只停留在对字词表层意思的讲解,那就显得苍白、肤浅了。

③意境的鉴赏。读诗如果能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叶圣陶说得好:“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对名句的鉴赏能力,教学时把自己的鉴赏心得引发为学生的学习所得。古诗文教学的精髓在于诵读,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把孩子们引入诗境的金钥匙。

④表达方法的鉴赏。小学生诵读的古诗词许多是写景抒情诗。诗人充分运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比如古诗中有不少写花、写鸟的诗句。但诗人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感受。景物所抒发的情感就不尽相同。如杜甫《春望》笔下写的花、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是出自“国破山河在”的触目惊心的感叹。同样是杜甫写的《绝句》,写的花、鸟却是“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笔下是明净绚丽的春景,画面充满勃勃生机,反映了诗人当时经历了许多奔波流离之后,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情。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4)拓展课

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找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找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找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等等。这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古诗词教学,如何将课上得有厚度,拓展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对文本的一种超越。一篇带多篇,几乎是教古诗词作为拓展延伸的共同做法。教学时以诗比诗,以诗带诗,诗中有诗,在比较中加深感悟诗句的内涵和美感。有的是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词牌,不同作者的对比。为加大经典诗词的阅读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扩展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就可以收到相互引证,相得益彰的效果。以张宁老师的课为例,以《认识李白》为主题,筛选了两首较能体现李白诗仙的风范,又适合小学生诵

读的《独坐敬亭山》《月下独酌》进行了组合教学,抓住李白两首诗《独坐敬亭山》《月下独酌》的题眼“独”,启发学生把这样的诗题作钥匙,开启诗词艺术殿堂的鉴赏之门。对于同一主题的古诗(如送别诗、思乡诗等),我们还可以采用“以点带面,横向比较” “主题延伸,深入人心”,先扶后放,增加学生古诗的内在积累,提高学生古诗鉴赏水平(如《游子吟》、《赠汪伦》等)。对经典诗文教学模式的探讨会使我们更好地找到学习和吸收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实践成果

经过了近几年的研究实践,大家感觉到学生的人文素养日渐丰厚,各方面得到了发展,教师的素质得以提升。

①校园散发淡雅诗香

我们极力创设浓郁的人文校园环境,为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服务。各校的校园装点得诗意融融,韵味浓浓。橱窗里,每周有精心绘制的诗配画;草坪上,精美的诗文牌随处可见;长廊边,两排供师生施展才华、交流诗文知识的诗文碑廊吸引着不少目光;墙壁上,各校师生合作的“诗声琴韵”、“诗海扬帆”、“诗文之路”等墙报令人应接不暇。各校尽一切可能让校园内每一块板壁说话,让每一个景点益智,让每一个空间出彩,使校园在诗文化的浸润中日益散发出淡雅的诗香,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栖息徜徉。

②师生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古诗文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却思想单纯、生活单调,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通过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活动,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铸炼民族精魂,从而使学生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中不至于茫然失措迷失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了学生,“活”了教师,也活了“学校”,教师提高了人文素养,增加了人文底蕴,学校也形成了“人文见长”的特色。

③学生素养得以浸润

学生们在经典诗文的浸染下,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开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课堂上,学生背诵起诗文可谓滔滔不绝,“好诗佳句”常常是脱口而出„„而家长们对这项课题活动的展开,起初比较多地着重于开发孩子的记忆能力,后来家长发现参加活动后,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出口成章。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孩子们在经典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培养了气质,大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范。这跟我们的预期目的完全是一致的。

④教师素质得以提升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古诗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认识到进行经典诗文诵读的研究,不是追求一种时尚,而是在教育者心中根植一种理念;不是追求一种形式,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一种策略;不是一种功利行为,而是一种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投资。

⑤素质教育得以深化

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因此,我们努力寻求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我们依托古诗文诵读研究,实现古诗文诵读与德育、与音乐、美术等各学科、与家庭教育、与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结合,力求把学生的精神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人文空间,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大量经典诗文过程中激发灵感,增强其原创力。同时,借助经典诗文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有待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经典诵读活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积累民族文化、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中也发现由于年代久远、经典文章难于理解、古今用词差异、诵读时间局限等方面的原因,经典诵读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诵读模式大同小异,诵读特色不够明显。在调查中发现,各校诵读活动存在着诵读形式呆板、形式划一的缺点。这样的诵读方式对于天性烂漫、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变成了一种桎梏。

2.诵读和理解存在矛盾。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过程中,诵读与理解之间的矛盾问题总是被不断地提出来。如果学生问“这句话、这段话怎么理解”,家长或辅导员该如何做?我们从实践中感知,认为当学生不提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可以不作解释,但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应该解释。我们是不要求他们现在就懂,他们以后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悟,去理解,但是当他们现在就有想懂的欲望的时候,我们应该满足儿童进一步求知的正常而且是值得鼓励的要求。

3.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繁重负担。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对学生作业量、作业时间有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考核制度从根本上未能彻底改观,评价仍是以书面考试为主,因此负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减轻。经典诵读工程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三年多的诵读活动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好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 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我们深深地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在诵读经典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厚实了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下载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文诵读

    四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满江红(写怀)(南宋)岳飞长歌行怒发冲冠凭栏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潇潇雨歇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抬望眼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仰天长啸百川东到海,何时......

    如何诵读古诗文

    古诗文诵读 一、重点《古诗文诵读下》,以及必修一~五的背诵篇目,《唐诗宋词》要求背诵点。 二、具体做法。 1、 每周安排好诵读内容,每日晨读时背诵,课前五分钟检查,采用集体背诵......

    古诗文诵读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主题活动 活动主题目的:为了让中华经典诗词在校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让学生了解、热爱、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祖国的风土人情,鼓舞人......

    如何诵读古诗文

    如何诵读古诗文 众所周知,学习古诗要多读,在读中想象诗境,感悟诗情,用古人的话来说便是“因声求气”。一般古诗教学常常是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重点读,读得......

    加强诵读教学 促进古诗文教学

    加强诵读教学 促进古诗文教学 林慕英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只......

    古诗文诵读教学模式

    古诗文诵读教学模式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

    古诗文诵读教学标准

    经典诵读课程标准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的教法,翻译和语法的讲解便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两大支柱。老师只顾“填”,而学生又不是“鸭”,怎能不生厌恶之情?把一篇篇充满着......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之我见 木老元乡中心学校 郭 强 2012年4月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