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探小学低年级古诗文诵读教学
小学低年级古诗文诵读教学初探
内容摘要:
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培养孩子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
关键词: 经典诗文 诵读 教学 方法 人格 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近年学校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又一大亮点。学校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在与国家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展开的,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低年级学生有他们的生活圈,有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小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决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的方式多样化
1、早读诵读,养成习惯。每天早晨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或学习新的篇章,或温习旧的内容,由学生自主,教师指导。
2、课前诵读,营造气氛。每节课前3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诵读。
3、校内互动,师生共读。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同一
首诗,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课余聊天、查阅笔记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以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实际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或寻找学生阅读中的闪光之处,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4、校外延伸,亲子同读。利用家长会宣传读书的重要性,对学生人生的影响,端正家长的读书观,赢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认识到: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终身乐读的习惯,家长的支持配合至关重要。家长与学生同步诵读相同的内容。一是为学生做出表率,同读同悟,教学相长;二是为学生解疑释惑,扶助学生的学习,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实现父母与子女同读、同写、同感悟、共交流。
5、重在诵读,不求甚解。低年级学生经典诵读重在“读”,读的正确、流利,直至成诵,可视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宜作过多地讲解,对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对内容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典故可以进行简介,或指导学生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学生以自学自悟为主,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作明确、具体的要求。越是经典的篇目,越难以理解,甚至发生歧义,当前的任务是让学生牢固记忆原文,等待将来学生的阅历和知识丰富了,自己会寻找到最佳的答案。
6、结合活动,快乐诵读。经典诵读要与竞赛、演讲、辩论、抄录、歌咏、绘画、手抄报等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切忌一成不变,枯燥乏味,把诵读变成了“苦读”。
二、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的方法灵活化
小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训练,对于积累经典诗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将经典诵读活动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国学从神坛走向常态,从书架走向心灵,从活动走向课程,将国学诵读活动继续推向深入。校园里时时处处传来充满童真稚气的、朗朗的古诗文诵读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管理引航,营造氛围
1、创设环境,展示经典。环境的营造为学习提供氛围,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班级是学生每天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班级里的任何布置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十分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尽可能地使班级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气。首先是创建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图书带来,放到了我们自己的书橱里,不但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书,还可以向大家推荐好书,大大增加了大家的读书量,真正做到了好书共赏,还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同时,在书柜上贴上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小标语,让小小的书柜鲜活起来了。其次是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如“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让读书成为终身的必需,让读书成为永远的习惯”等,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染。三是在黑板的左方,开设“我写大家读”的每周一诗,“我们的约定”;黑板的右方设“读经之星”、“诗歌园”等。四是在教室后边的“学习园地”栏里,展示学生的作文,绘画等优秀
作品。通过加强了书香班级的建设后,我发现课余时间,班里不再那么吵闹了,更多的是看到同学们留恋在那优美的作品展下,在五彩缤纷的图书角旁。
2、落实时间,诵读经典。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 在班里设有“每周一诗”,推荐一首古诗文,推荐的古诗文可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而定,如学了《赠汪伦》后,推荐几首送别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等;也可以按时令季节而定,如春天推荐《江畔独步寻花》、《早春》等,清明节前后推荐《清明》或《春望》、《过零丁洋》等爱国诗词。总之,让整个班级充满诗韵,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走进教室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
3、课堂教学,渗透经典。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经典诗文,各单元也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如学了《草》后,推荐《咏柳》、《咏梅》等咏物诗,以达到学一篇而会一类的目的。
4、创办专刊,载摘经典。从众多古诗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手抄报,对于低年级学生老师要重在指导,并在板报上展示优秀作品。那一份份充满着汗水和心血的作品不仅让学生们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了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浓厚兴趣。
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书香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二)诵读引领,学会积累
传统经典诗文,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学生诵读经典诗词 教师须做好引导。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1、表演背诵,理解记忆。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用于低中年级学生更合适。例如,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2、据意背诵,分类记忆。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篇、叙事篇、爱国篇、思乡篇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爱国诗《过零丁洋》、《示儿》等;写景诗:《西湖》《山行》等;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3、绘画背诵,提升记忆。教写景诗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描写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时,学生根据老师讲述诗句意思作画,并给画编一个故事,这样学生自己画画,不但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能牢牢记住诗句内容。
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还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三)、活动引入,深化经典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源泉。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1、利用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有关传统佳节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2、针对年段,开展竞赛。为了使学生学习经典诗文不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开展 “古诗朗诵”擂台比赛。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个
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稚嫩的童音回荡在校园上空!为了让学生从经典美文中汲取营养,规范言行,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学经典,知礼仪,守法纪”知识竞赛,可结合诵读内容讲述礼仪及法纪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致盎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学生的班训;“温故而知新”成为学生学习的座右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成为了学生们做人追求的目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为了学生们的人生态度„„在学习生活中会引用经典诗文已成为学生们最引以为豪的行为。
三、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的成果明显化
经典是民族永恒的宝藏,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积累,影响了学生在精神理念、道德礼仪、文明风尚等诸多方面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扎实地学好语文,拓展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1、以诗育德,塑人格美。
从古代经典中学会立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从未间断的经典是古代的先哲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用毕生所学为我们总结立人之经验,在思想道德方面给我们以启迪。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思想艺术化,以诗词曲赋的形式记载下来,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教育内容。通过诵读,让学生在了解、比较、品析、参悟和创造的活动中,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形成善的心性,雅的情趣和美的人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在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反复背诵中学会从诚信、忠诚、虚心等方面学会做人,《游子吟》的反复诵读使我们学会报答,学会感恩。其实父母的付出又何尝不需要回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这些古典诗词的诵读,从而使学生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让低年级学生懂得友情的重要,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应该彼此谦让。有位学生对我说,学了《跪羊图》后他每天都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古代诗文离我们较远,因此只有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其中的感情,从中学会立人,学会处事的精神!
2、以诗启智,渗智慧美。
古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蕴藏着丰富的精神与智慧的能量。大量的诵读和积累能够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诗歌语言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孩子们在诵读中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淀人文素养,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当看到2008年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班里的黄韵颖马上随口道出了〈〈论语〉〉中的诗句:“四海之内皆兄弟”;课堂上同学们也能用名言名句回答问题,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而不思则罔”等;写作文时语句通顺了,还会引用诗句了。
3、以诗品味,悟艺术美。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蕴涵着丰富美学价值,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吟诵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每期主题:“与经典同行”手抄报比赛都是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班里的余佩含等十位同学参加学校评比获奖。孩子们设计的好书推荐卡更是五彩纷呈,特显个性。
4、以诗陶情,促和谐美。
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无不以其抒情的美、技巧的美来感染人,以其丰富的意象和美妙的意境,对人的性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延伸和升华。读之则朗朗上口,诵之则心领神会,吟之则意气飞扬。在诵读中生命的能量在无比的欢愉中得到释放,心灵在自由而舒展的意境中获得怡心的体验和感受。同时,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关注,学生的变化让家长们喜上眉梢。他们也加入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手捧经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品味,让书香飘满家庭。有的家长还积极主动到学校献计献策,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学生的种种变化犹如一股飓风,给四平八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这个日
新月异的社会带来了新鲜空气。“孩子读了这些经典著作后,说话和做事情,和以前大不相同。有一次,孩子评选班干部落选后,回来心情很不好,就读起了国学经典中的词句,还警戒自己失败不要气馁。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他们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位家长如此说。
对学校教育而言,通过古诗文诵读营造一种适应生命成长的“书香”只是一个点的突破。它正像那宣纸上的一个生动的墨点,通过全校师生反复濡染,才让我们闻到了书墨飘香,听到了生命律动,看到了满园春色。把蕴含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精华的文化典籍交到孩子的手中,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不只是今天的收获,更是明天的求索。
第二篇:小学古诗文诵读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chì)勒(lè)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风
(唐)李峤(qiáo)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cái)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凉州词(唐)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guàn)雀楼(唐)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春晓
(唐)孟浩(hào)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9、凉州词
(唐)王翰(hàn)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出塞(sài)(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芙(fú)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鹿柴(zhài)(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17、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0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1、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2、别董大(唐)高适(shì)千里黄云白日曛,水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nǎi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5、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6、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27、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8、游子吟(yín)(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9、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lì)翁,独钓寒江雪。30、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ruò)笠(lì),绿蓑(suō)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1、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dùn)逃。欲将轻骑(jì)逐,大雪满弓刀。
32、望洞庭
(唐)刘禹锡(x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3、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4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5、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6、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7、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zhì)子学垂纶(lún),侧坐莓(méi)苔(tāi)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8、悯(mǐn)农(唐)李绅(shēn)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9、悯农(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sù),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0、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1、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2、清明
(唐)杜牧(m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3、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4、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5、雪
唐·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46、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47、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8、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49、逢雪送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50、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51、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5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3、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4、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5、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6、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7、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8、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9、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0、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61、塞下曲(其二)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62、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63、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4、从军行 唐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65、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66、塞上听吹笛 唐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67、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68、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9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74、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70、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71、春雪 唐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72、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73、忆扬州 唐 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75、剑客 唐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76、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77、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78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79、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80、农家 唐
颜仁郁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81、社日
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82、台城
依旧烟笼十里堤。
83、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4、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85、虫釜
第三篇: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之我见
木老元乡中心学校
郭 强 2012年4月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之我见
内容摘要: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历代的古典诗文,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精神灯塔,光照千秋万代…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历代的古典诗文,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精神灯塔,光照千秋万代;它们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大河,灌溉各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家园。它们不仅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还给人以艺术享受。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是知诗人,解诗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记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厌恶学古诗文,因为单调乏味的背诵让他们觉得无趣,有一种被迫学习的倾向。经典诵读如何走出传 统教学的窠臼是我们语文教师亟待共同探讨的问题。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浅地总结出以下几点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方法。
一、语调的抑扬顿挫
“诵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进行记忆,还在于帮助理解,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体会古诗文的意境,理解其中的含义。古代人诵读古诗文时往往摇头晃脑,语调抑扬顿挫,在今天的人看来还有点滑稽可笑,可实际细细琢磨,古人能创作出那么多精粹的古诗文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意境的体会、含义的理解比我们现代的人要深刻的多。那些传统的诵读方法其实不是古董,而是颇有深意的。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抑扬顿挫的诵读方法,孩子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很有趣,学习起来很有积极性。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诵读比赛,孩子们都会兴奋不已,既提高了诵读能力,又增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孩子们不会感到古诗文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二、注意把握节奏感
古诗文在创作上节奏明快,很重视韵律之美。把握好节奏,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思。节奏一般是按音节或意义来划分,我以宋代陆游的《示儿》 为例来说明。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可以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也可以按“二二二一”的节奏形式来划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那些连在一起的单音节词诵读时一般要把它断开,理解起来才不会弄错。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一句,其中的“妻子”是两个单音词,它的意思是指“夫人和孩子”两个人,不是我们今天所称呼的“妻子”了。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把它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从而可以看出,划分节奏不仅表现的是韵律美,还有助于对古诗文意思的理解。划分正确,可以让孩子们感觉到古诗文的音乐美,理解起来也不会产生歧义。我们要教给学生划分节奏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划分。
三、肢体语言的运用
人类的肢体语言是丰富多姿的,而每个肢体语言的展现往往是人类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表达出一个人激动、平静,高昂、低沉或 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感。在诵读古诗文的时候,我倡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辅助表达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刚开始诵读时学生不习惯,扭扭捏捏,动作不大方,经过慢慢的鼓励和引导,他们有了大胆的尝试。看到学生的进步,我给予了肯定,他们就越发放松,效果越来越好。不管他们用的是怎样的肢体语言,只要对学习有帮助,我都支持。例如,在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读到“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时,学生们表情激动,把“高兴得要发狂”的意思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也为此也激动不已。在学习时也可以让学生用表演或歌唱的方式来加深对古诗文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这样的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会感到乏味,而且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游子吟》、《长征》等古诗文时,我就让学生用歌唱的形式来感悟诗的意境,学生感兴趣极了。
四、创设美妙的情境
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并开启他们的视觉和听觉等多个感管通道,选择合适的音乐和画面同时作用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就会给经典的古诗 配上节奏,即兴来一段精彩的说唱,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享受到了阅读的审美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美妙的情境,学生便会如痴如醉地体验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美妙意境;用饱满的激情吟诵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诗词,学生体验到的是诗中闪烁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用惟妙惟肖的体态,尽情、大胆地表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句便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考,都能让课堂上出现激烈的思想交锋,智慧的碰撞。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感染,并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去诵读。
五、展开大胆想象
想象是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对古诗文的学习很有必要。古诗文里所描述的内容都是离我们现实生活比较遥远 的东西,如果不加以想象,光凭几句深奥的描述,很难把其中的意思理解清楚。我常鼓励学生要学会大胆想象,把诗的意境感受到心里,才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一文时,让学生诵读体会,并展开想象,把“春雨润物无声,雨后花团锦簇”的美好意境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在大胆想象后,我让学生用文字或画面的形式把自己理解的诗境表达出来,结果他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异。
总之,童心就是诗心,孩子们喜欢,古诗才会有生命。指导学生诵读,就是为了唤起孩子对古诗的情感,激发孩子学古诗的兴趣。不仅仅要用眼睛去感知,更要用情感、心灵,用生命全身心的感悟。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教无定法,我们当老师的,不管怎么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喜欢学习,那学习不就成了和游戏、玩耍一样快乐的事了吗?
第四篇:小学低年级诵读经典教学资料
小学低年级诵读经典教学初探
上峪联小 贾培华
内容摘要: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
关键词:
经典诗文
诵读
教学
方法
人格
诵读经典,静化灵魂,感悟人生。特别是小学启蒙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等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吟诵经典,启迪心智,清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以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近年学校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又一大亮点。学校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在与国家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展开的,是根据本地的课程资源状况,发挥本校办学优势和特色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的。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
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选择诵读所需要的文章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可读性、有益性、适应性是选择文章的重中之重。我们更应该引导低年级学生把所学所读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学会做人之道。人之所以要参加社会实践,就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个体,是不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低年级学生有他们的生活圈,有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小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决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的方式多样化
1、早读诵读,养成习惯。每天早晨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或学习新的篇章,或温习旧的内容,由学生自主,教师指导。
2、课前诵读,营造气氛。每节课前3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诵读。
3、校内互动,师生共读。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同一首诗,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
课余聊天、网络对话、查阅笔记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以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实际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或寻找学生阅读中的闪光之处,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4、校外延伸,亲子同读。利用家长会宣传读书的重要性,对学生人生的影响,端正家长的读书观,赢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认识到: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终身乐读的习惯,家长的支持配合至关重要。家长与学生同步诵读相同的内容。一是为学生做出表率,同读同悟,教学相长;二是为学生解疑释惑,扶助学生的学习,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实现父母与子女同读、同写、同感悟、共交流。
5、重在诵读,不求甚解。低年级学生经典诵读重在“读”,读的正确、流利,直至成诵,可视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宜作过多地讲解,对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对内容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典故可以进行简介,或指导学生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学生以自学自悟为主,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作明确、具体的要求。越是经典的篇目,越难以理解,甚至发生歧义,当前的任务是让学生记忆牢固原文,等待将来学生的阅历和知识丰富了,自己会寻找到最佳的答案。
6、活动结合,快乐诵读。经典诵读要与竞赛、演讲、辩论、抄录、歌咏、绘画、手抄报等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切忌一成不变,枯燥乏味,把诵读变成了“苦读”。
二、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的方法灵活化
小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训练,对于积累经典诗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将经典诵读活动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国学从神坛走向常态,从书架走向心灵,从活动走向课程,将国学诵读活动继续推向深入。校园里时时处处传来充满童真稚气的、朗朗的古诗文诵读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管理引航,营造氛围
1、创设环境,展示经典。环境的营造为学习提供氛围,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班级是学生每天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班级里的任何布置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十分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尽可能地使班级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气。首先是创建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图书带来,放到了我们自己的书橱里,不但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书,还可以向大家推荐好书,大大增加了大家的读书量,真正做到了好书共赏,还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同时,在书柜上贴上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小标语,让小小的书柜鲜活起来了。其次是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如“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让读书成为终身的必需,让读书成为永远的习惯”等,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染。三是在黑板的左方,开设“我写大家读”的每周一诗,“我们的约定”;黑板的右方设“读经之星”、“诗歌园”等。四是在教室后边的“学习园地”栏里,展示学生的作文,绘画等优秀作品。通过加强了书香班级的建设后,我发现课余时间,班里不再那么吵闹了,更多的是看到同学们流连在那优美的作品展下,在五彩缤纷的图书角旁。
2、落实时间,诵读经典。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 在班里设有“每周一诗”,推荐一首古诗文,推荐的古诗文可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而定,如学了《赠汪伦》后,推荐几首送别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等;也可以按时令季节而定,如春天推荐《江畔独步寻花》、《早春》等,清明节前后推荐《清明》或《春望》、《过零丁洋》等爱国诗词。总之,让整个班级充满诗韵,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走进教室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
3、课堂教学,渗透经典。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经典诗文,各单元也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如学了《草》后,推荐《咏柳》、《咏梅》等咏物诗,以达到学一篇而会一类的目的。
4、创办专刊,载摘经典。从众多古诗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手抄报,对于低年级学生老师要重在指导,并在板报上展示优秀作品。那一份份充满着汗水和心血的作品不仅让学生们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了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浓厚兴趣。
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书香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二)诵读引领,学会积累
传统经典诗文,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学生诵读经典诗词 教师须做好引导。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1、表演背诵,理解记忆。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用于低中年级学生更合适。例如,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2、据意背诵,分类记忆。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篇、叙事篇、爱国篇、思乡篇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爱国诗《过零丁洋》、《示儿》等;写景诗:《西湖》《山行》等;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3、绘画背诵,提升记忆。教写景诗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描写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时,学生根据老师讲述诗句意思作画,并给画编一个故事,这样学生自己画画,不但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能牢牢记住诗句内容。
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还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三)、活动引入,深化经典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源泉。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1、利用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有关传统佳节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2、针对年段,开展竞赛。为了使学生学习经典诗文不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开展 “古诗朗诵”擂台比赛。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稚嫩的童音回荡在校园上空!为了让学生从经典美文中汲取营养,规范言行,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学经典,知礼仪,守法纪”知识竞赛,可结合诵读内容讲述礼仪及法纪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致盎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学生的班训;“温故而知新”成为学生学习的座右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成为了学生们做人追求的目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为了学生们的人生态度„„在学习生活中会引用经典诗文已成为学生们最引以为豪的行为。
三、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的成果明显化
经典是民族永恒的宝藏,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积累,影响了学生在精神理念、道德礼仪、文明风尚等诸多方面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扎实地学好语文,拓展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1、以诗育德,塑人格美。从古代经典中学会立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从未间断的经典是古代的先哲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用毕生所学为我们总结立人之经验,在思想道德方面给我们以启迪。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思想艺术化,以诗词曲赋的形式记载下来,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教育内容。通过诵读,让学生在了解、比较、品析、参悟和创造的活动中,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形成善的心性,雅的情趣和美的人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在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反复背诵中学会从诚信、忠诚、虚心等方面学会做人,《游子吟》的反复诵读使我们学会报答,学会感恩。其实父母的付出又何尝不需要回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这些古典诗词的诵读,从而使学生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让低年级学生懂得友情的重要,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应该彼此谦让。有位学生对我说,学了《跪羊图》后他每天都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古代诗文离我们较远,因此只有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其中的感情,从中学会立人,学会处事的精神!
2、以诗启智,渗智慧美。
古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蕴藏着丰富的精神与智慧的能量。大量的诵读和积累能够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诗歌语言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孩子们在诵读中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淀人文素养,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当看到2008年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班里的黄韵颖马上随口道出了〈〈论语〉〉中的诗句:“四海之内皆兄弟”;课堂上同学们也能用名言名句回答问题,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而不思则罔”等;写作文时语句通顺了,还会引用诗句了。
3、以诗品味,悟艺术美。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蕴涵着丰富美学价值,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吟诵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每期主题:“与经典同行”手抄报比赛都是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班里的余佩含等十位同学参加学校评比获奖。孩子们设计的好书推荐卡更是五彩纷呈,特显个性。
4、以诗陶情,促和谐美。
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无不以其抒情的美、技巧的美来感染人,以其丰富的意象和美妙的意境,对人的性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延伸和升华。读之则朗朗上口,诵之则心领神会,吟之则意气飞扬。在诵读中生命的能量在无比的欢愉中得到释放,心灵在自由而舒展的意境中获得怡心的体验和感受。同时,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关注,学生的变化让家长们喜上眉梢。他们也加入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手捧经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品味,让书香飘满家庭。有的家长还积极主动到学校献计献策,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学生的种种变化犹如一股飓风,给四平八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了新鲜空气。“孩子读了这些经典著作后,说话和做事情,和以前大不相同。有一次,孩子评选班干部落选后,回来心情很不好,就读起了国学经典中的词句,还警戒自己失败不要气馁。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他们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位家长如此说。
对学校教育而言,通过古诗文诵读营造一种适应生命成长的“书香”只是一个点的突破。它正像那宣纸上的一个生动的墨点,通过全校师生反复濡染,才让我们闻到了书墨飘香,听到了生命律动,看到了满园春色。把蕴含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精华的文化典籍交到孩子的手中,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不只是今天的收获,更是明天的求索。
第五篇:小学古诗文诵读
小学古诗文诵读
《风》——唐·李峤
作者: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1、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2、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简析]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
《渡汉江》
作者: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解】:
1、岭外: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韵译】:
久在岭南居住,家乡音讯全无; 经历一个寒冬,又到立春时候。距离家乡越近,心中越发不安; 遇人不敢相问,唯恐消息不祥。
【评析】: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春日偶成》
年代:【宋】 作者:【程颢】 体裁:【七绝】
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译文]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春风轻轻地佛着人面,时当近午,我漫步于野花之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旁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乐,说我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在大好时光里偷懒闲耍。
《江上渔者》
【年代】:北宋:范仲淹
【出处】:《范文正公集》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爱:喜欢。
3.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4.君:你。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5.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6.**:波浪。
7.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解释】:
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是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请你们也注意一下那出没在惊涛骇浪中的捕鱼人吧!这里虽然没有直言打渔人的艰险,但情溢言外,读者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这里隐喻比直言更为可取,更具有艺术魅力。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②日日晴,小溪泛尽③却山行④。绿阴⑤不减来时路⑥,添得黄鹂⑦四五声。
注释: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黄莺。
诗意:
梅子黄的五月,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晴朗的日子。坐着小船游到了小溪的尽头,回程正好走山路,现在看到的是一路绿荫浓浓并不比以前看到的少,而绿荫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宿新市徐公店》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体裁:【七绝】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语意理解: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径:小路。树头:树的枝头。阴:树阴。
未成阴:是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急走;快跑。
无处寻:找不到了,此处有“分不清”之意。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象被山口咬住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陂 : 指池塘。
衔 : 口里含着。
漪 : 水波纹。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长恨:常常惋惜。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想不到春天是反到这里来了。
《冬夜读书示子聿(yù)》——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观书有感》(其一)
朝代:南宋 诗人: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③。
《观书有感》(其一)诗句译文:
书法方幅
半亩之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开一面镜子(:比喻一方书法作品展开),池塘水面上荡漾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比喻纸上的留白与书法线条相映成趣,飞扬生动)。
问这池塘它为何这样清澈呢(:这书法作品何以如此清新隽永呢)?
那是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那是在于书写者内心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
《赠刘景文》
作者: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刘景文】名季孙,东坡曾誉之为“慷慨奇士”。
【擎雨盖】指荷叶。秦韬玉有“卷荷擎雨出盆池”
【傲】经久貌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田园乐》
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
《山中杂诗》
朝代: 梁
作者:吴均
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③檐(yán):房檐。
【意译】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园果》
【唐】
王建
雨中梨果病,每树无数个。小儿出入看,一半鸟啄破。
《条山苍》
唐
韩愈
条山苍,河水黄。
浪波沄沄去,松柏在高冈。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艇:船。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一道:一路。
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小娃:小女孩儿。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开:分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面的浮萍上留下了船儿划过的痕迹。
《努力》(汉乐府)
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方今少年,理当展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