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文诵读阅读指导课
《古诗文诵读》阅读指导课教案
邯郸县第十六中学
张莉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诗词,乐于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3、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习惯,一边读一边想。体会诗词的意思。
4、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古诗的意思。
5、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习制定规划,每天固定阅读时间不少于10分钟;养成与同学交流资料与讨论的习惯,在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点: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古诗的意思。
3、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习制定规划,每天固定阅读时间不少于10分钟;养成与同学交流资料与讨论的习惯,在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教学方法:
指导读、小组诵读、全班诵读、成果展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古诗文是五千年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以它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积累古诗文,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进知识,丰富想象,同时还能从古诗文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让我们赶紧穿行古诗文王国中吧,去唐诗、宋词、元曲......中,领略祖国文化的瑰丽多姿。板书:古诗文诵读
二、搜集古诗,分类诵读
师:经过我们的学习、搜集,我们积累了许多的古诗词,经过划分大致可以分成“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五部分。
第一部(闲情)
1、儿歌《春晓》,全体朗诵《春晓》带入诗境(多媒体展示)
《春晓》(唐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伴随着甜美的童音独唱,惊醒了熟睡的人们,让我们一起欣赏《春晓》。
2、看图诵诗
师:一曲儿歌《春晓》,为我们展现了悠闲、恬静多彩的生活画卷。神奇美丽的春天景色,能不叫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造化神工?看,各小组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诗人笔下的自然风光图。
① 一小组:(出示图)双飞的燕子,夹岸的柳树,这画面描绘的是宋朝诗人徐府的——《春游湖》(小组成员齐背)
徐府(宋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② 二小组:(出示图)这一池的碧叶,映日的荷花,使我们想起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组成员齐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③ 三小组:(出示图)夕晖晚照,枫叶流丹。下面由三小组背诵杜牧的——《山行》(小组成员齐背)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④ 四小组:(出示图)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我们小组为大家带来柳宗元的——《江雪》(小组成员齐背)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结:在诗的语言中,我们感受着文人们悠然适意的闲情。在诗的语言中,我们感受着文人们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第二部(友情)
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让我们吟诵着动人心魄的友谊诗篇,去寻找生活和学习中的知己吧!(背诵篇目:《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小结:在诗的语言中,我们感受着朋友们之间的鼓舞与鞭策。人的情感世界可谓千姿百态,在人类美好感情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尤为鲜艳芳香的花卉。那就是最炽热的,最深挚的,最无私的亲情。
第三部(亲情)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请听女声小合唱《游子吟》,播放《游子吟》(唱诵结合)
旁诵:(A)听,一支淳厚深挚的母爱颂歌唱起来了
(B)没有谆谆叮咛,没有涟涟别泪,一片母爱的纯情凝聚在临行缝衣那无声的场景之中。
师:一首《游子吟》深深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赢得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
第四部(乡情)
师:短短的诗句,透着浓浓的亲情。淡淡的忧愁,遥寄深深的思念。“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这是思乡游子绵绵不断的情思。那古老深厚的乡土故园之情,牢牢地根植于人们的心田。
在思乡的诗句中,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让我们一起来表演朗诵吧。
1、表演朗诵《静夜思》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女同学齐诵《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二首》(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五部(爱国情)
师:谁不爱故乡,谁不恋故土,这是一种儿女对母亲般的关心思念。
祖国是故乡的延伸,“家国”两字从来就是紧密相连的。当国家遭受战乱之时,诗人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一首首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捧出的无疑是一颗为国捐躯的拳拳赤子之心。下面请各组的同学背诵爱国名篇名句!
1、背爱国诗句《示儿》、《己亥杂诗》、《夏日绝句》等。
《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出示爱国名句齐读。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3、出示作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齐读)
三、智勇闯关
1、名篇名句接龙 师:采菊东篱下
生:————————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
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生:————————————————
2、古诗趣味填空
(1)几处早()争暖树(2)惊起一滩()(3)枯藤老树()(4)北风吹()雪纷纷
四、课堂总结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所以说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因此,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要多积累、多运用,立志为传承民族文化而努力奋斗。让民族文化激励我们前进!
五、作业
阅读唐诗、宋词、元曲,分类诵读。
板书设计:
古诗文诵读
闲情
友情
亲情
乡情
爱国情
第二篇: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之我见
木老元乡中心学校
郭 强 2012年4月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之我见
内容摘要: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历代的古典诗文,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精神灯塔,光照千秋万代…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历代的古典诗文,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精神灯塔,光照千秋万代;它们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大河,灌溉各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家园。它们不仅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还给人以艺术享受。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是知诗人,解诗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记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厌恶学古诗文,因为单调乏味的背诵让他们觉得无趣,有一种被迫学习的倾向。经典诵读如何走出传 统教学的窠臼是我们语文教师亟待共同探讨的问题。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浅地总结出以下几点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方法。
一、语调的抑扬顿挫
“诵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进行记忆,还在于帮助理解,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体会古诗文的意境,理解其中的含义。古代人诵读古诗文时往往摇头晃脑,语调抑扬顿挫,在今天的人看来还有点滑稽可笑,可实际细细琢磨,古人能创作出那么多精粹的古诗文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意境的体会、含义的理解比我们现代的人要深刻的多。那些传统的诵读方法其实不是古董,而是颇有深意的。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抑扬顿挫的诵读方法,孩子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很有趣,学习起来很有积极性。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诵读比赛,孩子们都会兴奋不已,既提高了诵读能力,又增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孩子们不会感到古诗文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二、注意把握节奏感
古诗文在创作上节奏明快,很重视韵律之美。把握好节奏,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思。节奏一般是按音节或意义来划分,我以宋代陆游的《示儿》 为例来说明。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可以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也可以按“二二二一”的节奏形式来划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那些连在一起的单音节词诵读时一般要把它断开,理解起来才不会弄错。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一句,其中的“妻子”是两个单音词,它的意思是指“夫人和孩子”两个人,不是我们今天所称呼的“妻子”了。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把它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从而可以看出,划分节奏不仅表现的是韵律美,还有助于对古诗文意思的理解。划分正确,可以让孩子们感觉到古诗文的音乐美,理解起来也不会产生歧义。我们要教给学生划分节奏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划分。
三、肢体语言的运用
人类的肢体语言是丰富多姿的,而每个肢体语言的展现往往是人类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表达出一个人激动、平静,高昂、低沉或 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感。在诵读古诗文的时候,我倡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辅助表达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刚开始诵读时学生不习惯,扭扭捏捏,动作不大方,经过慢慢的鼓励和引导,他们有了大胆的尝试。看到学生的进步,我给予了肯定,他们就越发放松,效果越来越好。不管他们用的是怎样的肢体语言,只要对学习有帮助,我都支持。例如,在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读到“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时,学生们表情激动,把“高兴得要发狂”的意思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也为此也激动不已。在学习时也可以让学生用表演或歌唱的方式来加深对古诗文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这样的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会感到乏味,而且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游子吟》、《长征》等古诗文时,我就让学生用歌唱的形式来感悟诗的意境,学生感兴趣极了。
四、创设美妙的情境
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并开启他们的视觉和听觉等多个感管通道,选择合适的音乐和画面同时作用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就会给经典的古诗 配上节奏,即兴来一段精彩的说唱,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享受到了阅读的审美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美妙的情境,学生便会如痴如醉地体验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美妙意境;用饱满的激情吟诵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诗词,学生体验到的是诗中闪烁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用惟妙惟肖的体态,尽情、大胆地表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句便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考,都能让课堂上出现激烈的思想交锋,智慧的碰撞。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感染,并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去诵读。
五、展开大胆想象
想象是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对古诗文的学习很有必要。古诗文里所描述的内容都是离我们现实生活比较遥远 的东西,如果不加以想象,光凭几句深奥的描述,很难把其中的意思理解清楚。我常鼓励学生要学会大胆想象,把诗的意境感受到心里,才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一文时,让学生诵读体会,并展开想象,把“春雨润物无声,雨后花团锦簇”的美好意境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在大胆想象后,我让学生用文字或画面的形式把自己理解的诗境表达出来,结果他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异。
总之,童心就是诗心,孩子们喜欢,古诗才会有生命。指导学生诵读,就是为了唤起孩子对古诗的情感,激发孩子学古诗的兴趣。不仅仅要用眼睛去感知,更要用情感、心灵,用生命全身心的感悟。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教无定法,我们当老师的,不管怎么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喜欢学习,那学习不就成了和游戏、玩耍一样快乐的事了吗?
第三篇:学生古诗文诵读指导策略
浅谈小学古诗文诵读
开安镇第二中心小学 王海英
一.新课程对古诗词的关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
让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察,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背诵是儿童的天性,此时儿童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背诵是不需要理解,不用分析,是在脑筋愉悦的状况下记住,所以对小孩身心有益。”。距离,生成多维的个性体验;模糊,生成了弹性的心灵感情;朦胧,产生充盈的至真美感。让学生在一生中学习、工作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点经典,接受
经典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这也是做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准备,同样达到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进行古诗文诵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价值寻思
1、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语感。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对语言的直觉的全体的感受,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就是整体感知,整体吸收,形成语感。如拿到一篇古诗文,让学生反复诵读,形成积累,这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我们知道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诵读对要求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学生将所感觉到的规范的言语对象(古诗文)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
2、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已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及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修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现在之一是对他人的关怀,对人民的关爱,对民族疾苦的同情。如古诗《悯农》《古风》《田上》《田家》《伤田家》《蚕妇》《陶者》等等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古诗词中就有大量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大量阅读此类文章,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博大,感受万物的奥秘,顿悟人生的真谛。从而
达到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增加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孩子在言语声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叶圣陶语)。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只守住教材中的几首古诗,就如单脚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更能扩大阅读面,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4、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良好美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正是记忆力、想像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阶段让儿童诵读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像力,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
儿童终身受益。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像,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领悟诗句的哲理美。“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
5、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写作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诵读古诗文,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的精妙之处,赏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三.小学生古诗词诵读的实践探索
(一)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内容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等。
(二)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途径和方法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意义重大,而如何开展古诗文诵读也是一件关于诵读实效性和兴趣性的问题。美妙绝伦的东西用千篇一律的方
法去操作,去实施,也会日久生厌生烦而为此拒绝的。为此,我配合语文教学尝试了以下方法;
1、开展早晚吟诵诗活动。每日用早上十分钟时间读诗、词,解诗词;下午放学抽五分钟吟诵。每周一二首诗词,一段《三字经》,教师及时抽查,让学生达到“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另外,我根据儿童喜欢唱歌的特点利用歌曲的形式帮助他们来背诵,把一些要背的诗歌、韵文等填入孩子熟悉的曲谱里,让他们边唱边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学期下来能背二三十首诗,一部分《三字经》。你看,课余时分他们常抑扬顿挫,甚至摇头晃脑,尽情抒发那些经典诗词。
2、据时、节气等定时开展“最美诗篇”朗诵会。根据节假日及季节节气等开展诵诗会活动,如国庆节让孩子搜集抄录古今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歌,举办“爱我中华,卫我国土”的诗歌朗诵会,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根据孩子爱看电视剧《三国演义》,让他们背关于三国的诗词,于是《赤壁怀古 念奴娇》《观沧海》《借箭》等从他们口中流出。元宵节背《青玉案 元夕》,母亲节背《游子吟》,春季背《咏柳》、《元日》、《忆江南》、《春夜喜雨》,夏季背《小池》、《四时田园杂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背《山行》、《秋夕》、《水调歌头》、《月下独酌》,冬天背《别董大》、《雪》、《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咏寒松》,有时让他们诵诗接龙,诵诗擂台赛,抢答,评选背诗小能手等形式,孩子们在“比、学、赶、帮、超”中增强了团结协作,也感受熏陶、领略诗趣。
3、期未开展“与古诗文亲密接触”活动。一学期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诗词,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期未开展大汇报活动,让学生一展风采。学生有的拿起彩笔为古诗作充满灵性的诗配画;有的拿起毛笔写下古诗文书法作品;有的三五个小伙伴一组表演了生动有趣的诗文剧;有的展开合理的想像,为《赠汪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改写成生动具体、有血有肉的短文;有的拿起麦克风,用现代歌曲的旋律来吟唱起《虞美人》《水调歌头》;还有的当场朗诵自已创作的古体诗。“谁知道哪块云彩会落雨”,真是厚积而薄发,孩子们漫游在诗的王国里,这是童心的发现,是童真的抒发,是童趣的放飞,这正是学生释放灵性,激活创造潜能,点燃思维火花时刻。
4、开展亲子共诵古诗文乐园。我在班级里建立了亲子诵读古诗文乐园,让父母和子女携手诵读起穿越时空与古代大师对话,与圣贤交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班队邀请一批家长与孩子组队参赛,孩子背不下的家长接着背,家长背不下的孩子接着背,超出一分钟背诗最多的家庭,因为有了亲子共诵,诵读古诗文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家庭生活在也由此洋溢着温馨和愉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庭文化的品位,熏陶感染了一种书香气息。
(三)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翻开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大量的古典诗词映入眼帘。编写者的意图不言而喻,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打造学生的精神底子,重铸人格。
然而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对传统文化知识仅仅是初步接触而已,古文化基本功相当贫瘠,要想让他们喜欢古诗文、热爱古诗文,需要老师花一番功夫。我们从托兰斯所提倡的创新性阅读中得到启示,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让古诗文诵读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以下六种古诗文教学的方式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尝试的:
1、诗中掘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产生。为了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对古典诗词产生探究感,教师常常向学生激疑。如教《春晓》时,教师问学生,“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还是“不知”?在这看似无疑处设疑,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学生说,“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各种理解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诗的意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2.诗词比读。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阅读古典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对诗词进行思路比较、中心比较、语言比较、意境比较等,在比较中读出异同,读出优劣。我们把《渭城曲》、《别董大》、《赠汪伦》这三首诗同时教给学生,并让他们比较三首都写离别的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品
味、理解,找出《渭城曲》以乐景写悲情,“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让人不忍;《别董大》却以悲景写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却是叙事体情,“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教师补充畅当的同题诗作,让学生比较其优劣高下。学生也能在讨论中得出:王诗不仅写登楼所见,更写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自然比片面写景要更胜一筹。如此比读,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创造性的思维也得以发散。
3.诗留余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好的诗词也有这种味道。如果教师能根据这一特点顺势引导学生延伸情节或用对联等概括内容、表达感受,再或者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凡此种种,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深化中心。这时的课堂,学生往往踊跃参与,情绪高涨,妙语连珠,令听者惊叹。学生用《登高》是流浪者的心曲,《山居秋瞑》是隐居者的恋歌来点评《登高》和《山居秋瞑》;用“长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来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思想境界;用对联“写情写景写胸襟,问天问地问人生”来解说《水调歌头》……这时,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连翩,他们成了思想的主人,创造性地走进诗歌瑰丽的殿堂。
4.实景赏诗。观察是思维的知觉。结合古典诗词教学恰当地开展一些走进大自然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时,我于“缺月挂疏桐”的晚上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上,大地当教室,青天作黑板,星星点灯,虫吟奏乐。讲讲古老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听听优美的配乐朗诵,抬头找找牛郎织女星的位置,再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学生的心畅游在浩瀚的苍穹,古人与我们竟是如此地接近!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我们教学古典诗词的源泉,四季更替,山水日月更是我们教学古典诗词的天然道具。熟悉的画面,暗合的诗意,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5.描摩诗境。古典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炼的文字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将这些诗词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原诗,而且也使他们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老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们再引导学生演一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儿童,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声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老师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村居》,课外学一学、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在教《山居秋瞑》时,就出现过这么一个亮点,学生当场将原诗作了如下的描述:雨说停就停了,山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
袅娜娜的炊烟在秋风中缓缓流动。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梢。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
6.活用古诗。在学生背诵积累了相当量的古诗词以后,教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古诗词名句与习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各具灵性与文采。平常学生的作文日记中看到垂柳想到“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游看到雪白的梨花,情不自禁地念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家乡的蜜橘》时,自然用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游览西湖观赏荷花时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称赞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虽然学生运用的诗句不一定很成熟,但至少说明诗句进入他们的生活,激活他们的情趣,达到了积累与生命的体验的相结合,提高写作水平能力
7、品味审美。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心理引导和情感陶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不只是引导学生感知美、感悟美,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不只是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和领悟诗歌的内涵,同时要注重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培养其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诗歌描写的人、物、情、景的分析。知道为何美?美在何处。对美形成一定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如在教学《墨梅》这首诗的时候,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为什么美?美在那里?使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古典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古典诗词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之一起高高飞翔,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研究课题。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多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古诗文,不求追根寻底的理解,只要有大致的理会,模糊的了解即行,因为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沉淀、累积。长大以后,让他们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而逐步加深理解吧。那一天的豁然开朗、恍然顿悟之后形成的东西就是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人文素质,就是一辈子的概念。当然,古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创造性地继承,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体验诗意化的生活,迸发出澎湃的创造活力
第四篇:小学古诗文诵读指导浅谈
小学古诗文诵读指导浅谈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电化教育馆
甄西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几年来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的教学实验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实践中,我按照“先求熟读,不急求懂”的原则上,组织学生吟诵。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讲究吟诵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四种吟诵诗文的方法:一是琅琅出声诵读法。让学生高声朗诵,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二是低声慢吟诵读法。要求学生放低声音,放慢速度,轻声诵读,边读边体会,读出诗文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三是欣赏入境诵读法。把诵读过程作为欣赏诗文的过程,积极想象,把自己融会到诗文的意境之中,今天读,明天读,逐渐读出诗文的韵味。四是“不求甚解”诵读法,对内容难懂,生字较多的诗文,则让学生一知半解的诵读,只求熟读记牢,为学生“反刍”提供材料。在注重学生的吟诵方法的同时,我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地处理“诵,说,写”的关系,在低年级重点进行诵读训练,在中高年级则以诵读为手段,着力于学生“想,说,写”能力的培养。这样使诵读训练与说写训练有机适时地结合起来。
二、诵读古诗文,可以不讲诗文意思
有人一听不讲诗文意思,大约立刻就要想到死记硬背上去了。其实这里的不讲意思,并非一点不讲,而是区别于语文课堂上的具体分析而说的,详细讲解诗文一则没有时间,二则学生也难于理解。老师只对诗文背景内容作一简介,让学生大致了解即可。这一尝试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1、儿童时期是记忆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具有的能力被称为“童子功”,是日后无法弥补的。一个成人与一个孩子背诵同样的内容,成人记得快,孩子记得慢,但过上几天,成人就会忘了,而孩子记得。有规律地进行复习,孩子则能达到终生不忘,而这一点是成人做不到的。
2、有位教育学教授把孩子背诵古诗比作是在孩子脑中形成一座冰山,随着时间推移,阅历增加,它会慢慢融化,滋养他的一生。我班上有名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背诵了《白雪歌》,到下学期写作文时,他描写雪后树木挂雪的景色,就恰当地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
三、开展“我们一起来”活动
因为我很喜欢古诗文,所以非常愿意与学生们一起高声诵读。“我们一起来”是我朗诵指导中常说的一句话。一首新诗,我愿意先读给学生听,让他们在欣赏中感受诗韵,并扫清生字的读音问题,然后,我喜欢请全体同学起立,站得挺拔,放开声音跟我一起来读,开始大家声音小,两边之后,他们已经把握了快慢高低,声音逐渐朗朗起来。而且在共同诵读中感觉我和学生的情感似乎流淌在一起。老师的情感倾向自然影响了学生,使他们更喜欢诵读古诗文了,班上曾有一个极少开口讲话的女学生,在同学们朗朗诵读的感染下,也对诵读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大大增强了自信心,语文课上也开始举手发言了。有学生在班内“悄悄话小信箱”中给我写下了这样的话:“老师,我喜欢你跟我们一起背诗„„”
四、诵读古诗文与发展学生能力相结合
诗的特点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指导学生有感情诵读,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要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诵读古诗就是一个语言感受过程,而语言感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欣赏一首诗,便是在造一首诗。”学生在诵读诗文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正如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就会产生一千个林黛玉一样。学生加入自己的情感经验把文字这原本抽象的符号进行创造和想象。基于此,我尝试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诗文配以画面。事实上他们能创造出一个想象的、合情合理的图画,也颇有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受。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整个小学阶段不下三十首古诗,再加之现在要求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必背古诗在70-100首。可见,要求小学生学习古诗的数量是不少的,古诗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
从教材的编排看,古诗课文几乎都编在一组课文的最前面,都是讲读课文。从语言文字看,古诗篇幅短小精悍,词句优美,语言含蓄,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从结构上看,古诗节奏感强,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具有韵律美。从教学要求上看,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一方面要学生认识祖国的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民勤劳智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唯其如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指导和学习,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五篇:郎静古诗文诵读指导初探
古诗文诵读指导初探
南阳路一小郎静
古诗文经典是孩子们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但在现实教学中对于古诗文诵读的指导仍然让我些许困惑,寒假中读了《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书,书中众多名师都围绕古诗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比如王崧舟老师关于古诗教学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的论述,周一贯老师关于古诗文诵读与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传承......这些文章让我受益匪浅,回顾自己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措施,还是有一些成功之处的:
1、基础诵读法。即要做好矫正字音,把文章读通读顺。周一贯老先生也从“注重识字”和“赏识声韵”两方面进行了说明,这与语文传统教学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诵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在了每个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那么,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就得把字读准,读通,读顺。在这个步骤上,老师起关键作用,必须好好地纠正中段孩子们的发音问题,及时改正。
2、情感融入法。要做到情感融入去诵读,要做好的准备自然就是梳理好文章内容,把握住情感抒发的技巧。要诵读好一份内容,首先就要把内容先梳理清楚。我们需让中段的孩子们从大体上掌握作品的情感基调,把握语句的划分。老师们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诗文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去搜集与之相关的古诗文。如学习《示儿》这首诗,引导学生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很快就领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
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古诗时,同学们很快会诵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送别诗句。另外,我们要指导中段孩子注重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心理变化等问题。在这一步骤上,老师需要起示范作用。
3、模仿诵读法。模仿诵读最讲究的是个韵味。模仿,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他人是怎么把这个内容给读好的,例如重音,节奏,起伏等。当然,模仿的意义在乎更好的理解情境中所包含的感情,意义,思想等内容。作为中段的孩子,只有理解了这份情感,才能懂得这些经典的韵味所在。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需要起引导作用,引导中段孩子怎么读,怎么好,再让他们自己试着做。
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背熟古诗文的基础上、逐步向掌握作者思想脉络,了解作品大概意思、感悟古诗文意境之美过渡,这仍是一个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