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学业分层测评7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语言运用层]
1.下面是一首鲁迅先生写的诗,诗中空缺四句,排列正确的一组是()【导学号:91110023】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怒向刀丛觅小诗 ②月光如水照缁衣 ③忍看朋辈成新鬼 ④吟罢低眉无写处 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解析】 按照韵脚和诗意,应该是押“i”韵,“城头变幻大王旗”是写战争频繁,接下来是身边的朋友在战乱中不幸丧生,自己无处发泄忧愤之情,只能借助诗文寄托哀思,却无处可写。由此可断定诗句顺序。【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导学号:91110096】
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如果秦少游(人名)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C.“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D.自从电影《疯狂的石头》以挟山超海之势席卷全国之后,轻松搞笑的影片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鸡犬不宁》《大电影》等都纷纷以搞笑、恶搞成为吸引观众的卖点。
【解析】 A项,长歌当哭: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不能用于形容唱歌。B项,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是贬义词。与语境不符。D项,挟山超海:比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不能形容气势。【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导学号:91110024】
A.有人将韩寒与鲁迅作了一番对比,韩寒作为新生时代的人物,他同样有自己的方式,但鲁迅是一个时代出现的特殊人物。
B.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先生远道而来,为现场的观众朗诵了鲁迅先生在厦大执教期间写下的著名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庆祝厦门大学建校89周年。C.“五四”新文化运动促成了一大批追求自由、平等和现代精神的中国新女性,如向警予、许广平、刘和珍、丁玲等等。
D.许广平担任了学生会总干事,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与刘和珍等携手并肩战斗,进而写下了大量揭露和批判段祺瑞政府黑暗统治的檄文。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应为“鲁迅是一个时代出现的特殊人物,但韩寒作为新生时代的人物,他同样有自己的方式”。C项,成分残缺,应在“新女性”后加“的产生”。D项,“进而”是“继续向前,更进一步”的意思,表递进关系,从整个句子的意思看是并列关系,1 因此,可把“进而”改为“并且”。【答案】 B 4.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要求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同。【导学号:91110098】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文学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命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属于句子仿写,首先要找出所给例句的句式特征,所写句子一定要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然后要看例句使用的修辞,所给例句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所写句子也要保持一样。另外,还要注意语言流畅、有文采,能体现出鲁迅作为文学家和革命家的本色。【答案】(示例)(文学家的鲁迅,)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雁鸣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革命家的鲁迅,)是血雨腥风中的一柄利剑,剑锋直指黑暗时代的魑魅魍魉 5.“三一八”惨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社会上许多有志之士都表达了对烈士的同情与敬仰,对段政府的谴责与痛恨。在刘和珍和杨德群的追悼会上,周作人也写了一副挽联: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请你就挽联表达的意思及使用的手法作简要赏析,100字左右。
【解析】 对联使用的是假设及反问两种手法,思想内容在题干中已经有所提示。
【答案】 这副对联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上联是假设,以老母倚门等她们回家和亲朋盼信这富有天伦色彩的细节描写为假设内容,表达自己的痛惜之情;下联是设问,以她们活着所经历的生活为回答内容,表达对段政府的谴责与痛恨。
6.(2015·全国卷Ⅱ)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解析】 本题考查看图识图和分析概括图形寓意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图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本图关键的地方是“鸽子”“旗帜”“橄榄枝”,要明确这些与“联合我们的力量”之间的关系。
【答案】(示例)图形由橄榄枝和多面旗帜组成,这些旗帜又巧妙地构成一只飞翔的鸽子。2 旗帜代表不同国家,鸽子代表和平,飞鸽衔着橄榄枝,强化了和平寓意,整个图形表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导学号:91110097】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毕淑敏
①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
②马萨达在亚拉姆语中是“堡垒”之意。它位于死海西岸边的峭壁上,看不到丝毫绿色,和周围充满盐土气息的绵延小丘,没有太大区别。马萨达山脚下的砂石大地上,绘有粗糙的水纹状痕迹,这位不拘一格的大手笔涂鸦者,乃是死海日复一日的咸浪。由于气候干旱变暖,死海不断瘦身,留下了这身宽体胖时的飘逸衣褶。
③上得山来,马萨达的顶部倒很平坦,像一幅巨大的土黄色桌面。放眼四看,它是森严堡垒和华美宫殿的奇异混合体,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和绚烂华美的宫廷遗址绞缠一处,比肩而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④站在马萨达西围墙处,迎猎猎罡风,俯瞰这处长堤,会感受到它志在必得的凶险用心。再放眼,可看到山下平坦地,有8处呈长方形或是菱形的营盘痕迹,那就是罗马大军的驻扎地。公元73年4月15日,也就是逾越节的前一天晚上。马萨达首领爱力阿沙尔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讲话:“勇敢忠诚的朋友们!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的犹太人,也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为了让我们的妻子不受蹂躏而死,让我们的孩子不做奴隶,我们要把所有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不过一样东西要除外,那就是我们的粮食。它将告诉敌人,我们选择死亡不是由于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不愿做奴隶而生!”话语在马萨达上空激荡,如同钢铁的风铃被飓风抽打,坚硬的声响摇撼夜幕,群星颤抖。⑤这是全体殉难的信号。
⑥第二天一大早,罗马人以为会遭遇马萨达守军的殊死抵抗,他们披上铠甲,搭好梯桥,对城堡发起了猛烈的袭击,不料迎接他们的只有早起的鸽子咕咕啼声。罗马人走入焦黑的城堡,没有看到一个敌人。正确地讲,是他们没有看到一个活着的敌人。殚精竭虑攻下的,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尸骸„„
⑦在微茫的晨曦中,一抹猩红从死海东岸娩出,带着咸而湿的冷冽,一如渐渐暗凉下去的忠魂之血。死海的日出,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无数跳跃的光芒在黏腻的海面上飞速滑行,如同金红翅膀的鲲鹏展开血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俯冲着扑到了马萨达山下。⑧也许有人会说,既然马萨达的勇士们都集体殉难了,后人如何知道这可歌可泣的故事?原来,有两个妇女和5个小孩躲在一处蓄水池里,得以在集体殉难中幸免。一名妇女历尽艰辛,找到了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向他叙述了亲眼所见的故事。人们因此得知了罗马军队破城之前发生的一切。从此,犹太人亡却了家园,足迹从迦南大地上蹒跚远去,背影流散到了世界各地。
⑨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马萨达于是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这里曾经以少抗多以弱抗强,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奴役的命运。这是理想主义的千古绝唱,这笔精神遗产,不仅属于犹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⑩以色列国防军每年都会在马萨达举行庄严的仪式,以纪念英烈。宣誓词是:“马萨达永不再陷落!”一个“再”字,寓意深刻。“陷落”是一个可怕的词。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城市很多国家,都曾经陷落过。原因不外乎天灾和人祸。长安的陷落、罗马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巴黎的陷落、南京的陷落„„陷落之后是血泊和杀戮,是肝脑涂地和尊严尽失,是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
⑪国与国之间所有的攻伐,说到底,是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面对无法调和的利益之争时,3 如果不想进入殊死的博弈,人们通常会说把“蛋糕做大一点”。我以前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法,各方各得其所,谁的利益都不受损失。直到2008年春夏,我买一张船票环游地球。3个多月绕地球一圈航行下来,最重要的发现却是地球这块蛋糕,不可能做得更大了。
⑫世界上的事情,有时真是诡异。越简单的东西,越是要付出大代价,才能参透。但我相信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一句“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单独成段,借“高昂的头颅”突出表现了马萨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B.作者写了马萨达的地理位置、外貌特征、顶部地势、建筑特点,说明马萨达这个堡垒既具有政治意义,也有军事功能。
C.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写眼前的马萨达风貌,又回忆了马萨达的勇士们集体殉难的场景,使文章内容丰富,内涵更加深厚。D.“殚精竭虑攻下的只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尸骸„„”,一个省略号,其中包含着罗马人的惊讶、作者的感叹与敬佩,言有尽而意无穷。
E.作者登临古战场,思绪贯穿古今,并联系自己的经历,引发了众多有关战争、国与国相处之道的思考,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担忧。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马萨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错。应是借“高昂的头颅”表达了自古以来,犹太人就有捍卫自由与家园的斗争精神。E项,“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担忧”错,通过最后一句“但我相信马萨达永不再陷落”可知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答案】 AE 8.请结合前后文,分析第⑦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段景物描写是虚写,是作者想象马萨达人集体就义后清晨的景象,明白这点,可方便理清写景的内容及理解景物背后的内涵。本段景物描写分为两层:具有一种惊心动魄之美的日出,日出的光芒如同金红翅膀的鲲鹏展开血羽,俯冲到了马萨达山下。这些描写很明显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其作用就是烘托与赞美马萨达人的英勇无畏与慷慨赴死的悲壮。【答案】 用晨曦中的一抹猩红渲染烘托出马萨达勇士们殉难时的悲壮苍凉氛围,借死海日出的惊心动魄的美热情讴歌了马萨达勇士们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慷慨赴死的悲壮。
9.文中讲“宣誓词是:‘马萨达永不再陷落!’一个‘再’字,寓意深刻”。请分析其深刻寓意。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关键句含意的能力。“再”有两层含义,从表层来看,“再”说明马萨达曾经陷落过;从深层来看,“再”表达的是一种誓死卫国的决心。
【答案】 说明马萨达曾经陷落过,表达对过去沦陷的悲痛,表现了以色列人民誓死保卫马萨达、保卫国土的决心。
10.综合全文,请探究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深刻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这是一篇游记类的散文,作者登临古地,引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众多思考:从历史来看,作者回忆了马萨达人反抗罗马人的集体就义的场景,意在告诉读者,追求自由之心千年来一向如此,并进一步反思战争与杀戮带来的可怕后果,告诫人们珍惜和平;从现实来看,作者联系自己环游世界后的感触,思考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彼此的利益关系。这些都是作者的思考,答题时可以重点思考最后四段的内容。【答案】 ①从古至今,人类反抗压迫和保卫自己家园的斗争精神不灭,追求自由之心不改。②战争与杀戮的结果是生灵涂炭、尊严尽失、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③地球的资源与空间有限,人类必须找到兼顾所有人利益的平衡点,停止争夺,和平共处,才有真正的和平。④相信人类会意识到和平共处的重要性。而且对未来的和平充满了期待和热望。
第二篇: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记念刘和珍君学业分层测评
记念刘和珍君
[语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以前看小说、电影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剧情,两人________,在异地相识,却发现对方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而且压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其实,现实生活中,还真的可能会有另外一个“你”。
②茫茫人海中,与一个人能够________,再擦肩而过,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你生命里来去匆匆的身影,正是在人生旅途中忙着赶路的过客。
③一位目击者说,我开始以为这位小伙子是车内乘客的亲人,才那么拼命去救人,后来才知道,原来他跟车里的人________。
A.素不相识 素未谋面 萍水相逢 B.素未谋面 素不相识 萍水相逢 C.素未谋面 萍水相逢 素不相识 D.素不相识 萍水相逢 素未谋面
【解析】 素未谋面 :素,向来;未,没有;谋面,见面。表示从来没有见过面,大家相互不认识,不熟知。符合①句中“两人”的实际。萍水相逢:萍:浮萍;是随风飘荡,聚散离合不定的一种蕨类植物。像浮萍随水漂泊,比喻互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符合②句语境。素不相识:素:平素,向来。相识,相互认识。向来不认识的人或物(多用于人)素不相识。符合③句中“小伙子”与“车内乘客”的关系。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世间口若悬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然而真如杨震一般,话从口出后即使无人监督,心却一如既往遵从己言却是寥寥无几。
B.生活中一定学会待人处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别过也别不及,不偏也不倚。这就是“中庸哲学”的核心思想。
C.持久拼搏这朵争奇斗艳的花儿浸染了挑战自卑的苦水,持久拼搏这柄刺破长空的利剑浸染了战胜自卑的血泪:我们坚信,三台中学高2015级全体同学一定会用持久拼搏赢得2018年高考胜利!
D.全体语文老师负责命制此套试题,我们虽然校对了数次,但还是害怕有疏漏的地方,那种好像如芒在背的感觉也不禁让我们感叹:同学们做题辛苦,老师们命题也不轻松喔。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应在“却是”前加“的人”。B项,结构混乱。“生活中一定学会待人处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句式杂糅。D项,成分赘余,删去“好像”。
【答案】 C 3.为画线处选择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正确的一项是()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____________;岩面和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
A.厚厚的云在我们顶上罩着 B.层层的云在我们顶上浮着 C.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D.薄薄的云在我们顶上压着
【解析】 原句所写的是秋天薄阴的天气,但是所写的情感仍然是喜悦的,和谐的。A、B两项与原句“薄阴”语意相反,可排除。D项虽然与“薄阴”相符,但是“压”给人一种压抑感,与原句的情感色彩不符;并且与“薄薄的”不相搭配,可排除。
【答案】 C 4.根据例句,自选话题,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解析】 根据“真的猛士”判断,选择的话题对象应该是正面的;句式应是“真的„„,敢于„„,敢于„„”;表达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答案】(示例)真的智者,善于处理复杂的关系,善于避开生活的误区。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同的自然观,使西方人与中国人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前者焦躁、忧郁而深沉,①____________。在中国文学艺术家眼里,自然本身的气质就是静,偏向女性的特征。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大多是能生静之氛围的意象。西方人的自然常常是喧哗与骚动的自然,②____________,它的生命宛如炸药桶,③____________。
①
②
③
【解析】 ①处填和上句词语相对应(相反)的内容。②处结合前面“偏向女性的特征”考虑相对应的内容。③处叙述上一句内容“炸药桶”的特点。
【答案】 ①后者平和、达观(安详、静雅等)而洒脱 ②倒是有男性的特征
③任何时候都有爆炸的可能(动感强等等)6.人民网观点频道刊出一幅漫画,漫画的标题是“某省某厅局一年1068个会”。根据漫画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人民网观点频道刊出这幅漫画的“观点”是什么?请用问句表达。
(2)请赏析漫画的精巧构思。
【解析】 在解答第一题时要结合题干中漫画的标题来总结答案,一年365天,却能开1068个会,那么也就是说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开会了,那么具体的事情由谁来干,什么时间来干,就成了一个问题,同时注意题干要求用一个问句来回答。第二题要结合“会”这一字的构成来回答,同时一定关注“人”和“云”之间的“手”,然后结合“会多”来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示例)(1)领导沉溺在人山会海中,哪还有精力干实事,办正事?(或:“大家沉溺在人山会海中,哪还有精力干实事,办正事?”)(2)漫画利用汉字会意结构特点,简体汉字“会”由“人”和“云”组合而成。“人”在上,形如一座山峰,暗示参加会议的人数之多;“云”用波浪图案设计,意为“云海”,暗示会议数量之多。在“人”和“云”之间还有一只手伸着,讽刺领导已经深陷人山会海之中难以自拔。(只要围绕讽刺会议过滥这一点,在结合图画的形象性解析就行)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7~9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周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得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
岖的旅途谁来领导?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挣扎,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7.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又拉近了读者与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A项,作者连用六个“满”字,用排比句式增强了控诉的语气,使人读来潸然泪下,而非鲜花和素联。C项,这里不是泛指当时的老百姓,而是指那些甘心当奴仆、仇视革命者包括反动派爪牙在内的东西。D项,本文凄婉哀怨,在文章最后揭示了作者的担忧,而不能盲目拔高成“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
【答案】 B 8.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9.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
【答案】 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会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本文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第三篇:《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讲课教师平遥三中 李国栋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明确人物形象,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
3、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句子含义。
2、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学难点】重点语句的理解。【主要教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拟定两课时 【时代背景】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以下见课文注释①)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第一课时(本节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二、资料链接
1.通过复习,简介一下本文作者。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2.解题:
(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4)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文章总体思路(读·研)
提问: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同学们,你们以前一定写过不少此类文章,你们一般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呢? 学生回答:一般是通过叙事来凸现人物形象,另外还要交代事件的缘由和结果。
(让学生带着自己已往的经验,采用边读边勾画、做标记的方法初步疏理文章的整体思路)学生思考: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提问: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提问: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直义。
教帅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乎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具体研习(研·点)
1、理清三、四、五部分的思路 问题设计:
A、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并找出文中的依据。——明确:
事迹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⑻中弹牺牲。
刘和珍是一个积极要求进步的热爱祖国的青年学生。她善良温柔,渴求真理,向往革命,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嫉恶如仇,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斗争,勇赴国难,不怕牺牲。B、小结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哪类人动向作者态度和感情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尊敬激励 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污蔑 抨击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淡漠 唤醒
3、总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五、总结全文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领会。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
六、拓展练习(练)
请为刘和珍写一篇颁奖词100字 例文:屠呦呦 莫言
革其成就带来重大变
§ 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杀死疟疾寄生虫有显著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疾寄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这也能解释它在对抗严重疟疾上的强力功效。青蒿素对遭受严重寄生虫病患者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研究成果对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这一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七、感悟提升(悟)§ 抗战胜利70周年 § 国庆节 § 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性
八、作业
第四篇:第七课 记念刘和珍君
敖国梁编*****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教案*****新人教版
第七课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的】
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从而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愤”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哀悼死难者,控诉反动派,唤醒麻木的民众。【教学方法】讲析法、问答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作者背景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年。血腥的镇压、无耻的造谣污蔑,激起鲁迅先生的满腔愤怒。在此情况下,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这次事件中蒙难牺牲的爱国学生的痛悼与怀念之情,同时也是为了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同敌人进行更有效的战斗。
三、整体感知
第-1-页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敖国梁编*****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教案*****新人教版
1、课文题解: 《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参见课文注释)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君”是对人的尊称。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不只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提醒人们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烈士鲜血。
2、熟读课文,掌握下列字词:
寥(liáo)落 洗涤(dí)黯(àn)然 噩(â)耗 尸骸(hái)攒(cuán)射 长歌当(dàng)哭 杀戮(lù)菲(fěi)薄
正告:郑重告诉。寥落:稀少。痛定:痛苦平息。出离:超出。深味:深深体会。菲薄:微薄。直面:同“正视”,正面注视。羽翼:鸟翅,这里指帮凶。赁(lìn)屋:租借房子。引退:辞官,这里是告退。不惮(dàn):不怕。喋(diã)血:流血满地。无端:无故。虐杀:残暴地屠杀。攒射:集中扫射。惩创(chãngchuàng):处罚惩治。浸渍(jìnzì):浸润,渗透。山阿(ē):山陵。殒(yǔn)身不恤(xù):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死亡;恤,顾虑。
3、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脉络:(摘自《教师教学用书》)全文共七节,作者已经标明。这七节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节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节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节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1)关于文章缘起(课文第一、二节)。分两步,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2)关于烈士事迹(课文第三、四、五节)。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课文第六、七节)。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三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记念的目的。第一节:写作缘由——悲哀愤怒;第二节:写作必要——唤起民众。
第二部分:记念的内容。第三节:交往始末——暗自诧异;第四节:遇害事实——凶残至极;第五节:遇害经过——从容转辗。
第三部分:记念的意义。第六节:经验教训——选择战法;第七节:死难意义——奋然前行。
4、文章涉及了哪几类人?各指什么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
“真的猛士”——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有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能为中国献身的中国人。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
第-2-页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敖国梁编*****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教案*****新人教版 的青年”。(悲)
“庸人”——处在中间状态的麻木的国民,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衰亡民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哀)
“有恶意的闲人”——反动势力,鲁迅又称他们为“所谓学者文人” 或“当局者”或 “流言家”,包括段祺瑞执政府。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愤)
总之: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燃烧。
5、理解和把握第四节这个语段的思路: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后理解该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共13句)明确:⑴ // ⑵⑶⑷ // ⑸⑹⑺ // ⑻⑼ // ⑽⑾⑿⒀。本节主要记述惨案概况,指出刘和珍等人是被反动派虐杀的。思路围绕惨案按照时间顺序展开:⑴听到噩耗;⑵—⑷颇为怀疑;⑸—⑺尸骸为证;⑻—⑼流言诬蔑;⑽—⒀悲愤号召。
四、课堂小结: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第二课时
一、问题设置
1、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一词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而“刘和珍君”正是本文叙述的主体。那么,课文中有哪几节集中叙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第三、四、五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也即是纪念的内容。
2、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3、第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句子“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文中出现了三次,那么“必要”何在呢? 明确: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第一节第三段末)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第二节)鲁迅先生正是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才“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5、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明确:其一,青年的血:“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其二,学者文人:“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第一节第三段末)既揭露了的敌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
6、“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中,“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第一节第三段末)
明确:“它们”指反动派。“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
7、“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
第-3-页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敖国梁编*****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教案*****新人教版
分别指什么人?(第二节)
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他们当然承受着超乎寻常地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8、学生自读第一、三、四、五小节,思考归纳出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①预定《莽原》—→追求真理(第一节第二段)。②“风潮”领袖—→敢于反抗(第三节第二段)。③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第三节第二段)。④府门喋血—→勇敢坚强(第四节第一段)。⑤难中救助—→从容善良(第五节第二段)。第四节主要记述惨案概况,指出刘和珍等人是被反动派虐杀的。
9、为什么详写府门喋血?
明确:喋血过程:请愿—→中弹—→未死—→头胸被猛击两棍—→死掉。这样的详写府门喋血,其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其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10、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惨案“悲愤”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品析。
①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第四节第五段)
明确:(a)“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默无声息”了。(b)“沉默”有两种含义、两种结果:一是“爆发”,沉默的过程正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先兆;一是“灭亡”,甘受压迫,国家、民族更加衰颓下去。作者选用选择复句,启示人们: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用,必须起来斗争,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殷切期望。
②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第五节第三段)
明确:(a)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的从容”;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b)“伟大”一词有 “赞颂”说与 “反语”说。持“赞颂”说的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当„„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使用并不恰当,用了这个介宾短语使句子成了无主句,如删去,就不难理解“这”指代前一句,侧重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赞颂刘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持“反语”说的认为这是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样也就能与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相协调一致。(c)“文明”“伟绩”“武功”等都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③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第四节第一段)
明确:句中的“中国人”是指反动的统治者。鲁迅一向把敌人看得很坏,认为“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他们都不会错。“然而”一转,指出段政府这一次坏到连作者都怀疑了——阴险狠毒之甚真是坏出了格。
第-4-页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敖国梁编*****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教案*****新人教版
11、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理解?
明确:不赞成,应改变斗争方式——“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第六节第一段)“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12、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第六节第二段)
明确: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
13、作者是怎样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的?齐读课文并思考。明确:
(一)高度赞颂——“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第七小节第二段)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二)将来意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第七节第三段)①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②“苟活者”首先是说自己。因为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同时也是为映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其次,“苟活者”也是说那些不敢斗争,暂得偷生的“庸人”。鲁迅先生希望这些人能看到希望,起来战斗,这也是战斗的号召
14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第七节第四段)
明确:在此,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
二、艺术特色
1、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作者对文章开头参加追悼会的情景,刘和珍生平以及遇难情况,都作了简要的记叙,追叙了刘和珍和蔼善良、刚毅从容的形象;对烈士的尊敬与哀悼,对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与下劣,作者抒发了“悲”“愤”交集的情感;对斗争的方式和死难的意义则又有深刻的分析和议论。简练的记叙、强烈的抒情、深刻的议论融于一体。记叙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可以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而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则可以深化记叙的内容,起到揭示事物本质,提高读者认识水平的作用。
2、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
3、反复回旋,跌宕起伏。
4、语言精练、议论深刻。多处运用了排比、比喻、反语、对偶、反复等修辞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主题思想(另可参看《教师教学用书》)
本文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
第-5-页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敖国梁编*****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教案*****新人教版
行,有力地抨击帮闲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高度赞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板书设计】
程君正告写作必要沉痛悼念(悲)预定莽原洋溢艰于记念缘由无话可说悲愤控诉(愤)(一二)阴险悲愤猛士:直面正视正面讴歌写作目的(悲)庸人:偷生忘却含蓄批评不屈、反抗刘和珍君微笑、温和深情缅怀(悲)简练的记叙记忧虑、泣下念棍棒虐杀惨象刘追忆学生惨案经过深刻的议论无情揭露(愤)和(三四五)受人利用流言珍君欣然前往强烈的抒情惨案细节热烈赞颂(悲)愤从容转辗至多:意义寥寥教训至少:浸渍人心记念意义深沉思索(痛)(六七)中国女子是以为证意义苟活者:看见希望真的猛士:奋然前进完美结构
四、课文小结:
今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同时也是记念伟大的鲁迅先生,让我们把最诚挚的敬意奉献在逝者的灵前:长歌当哭,控诉卑劣行径;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希望是有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刘和珍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她心系民族的生死存亡,心系人民的安危,可以说是心忧天下,她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也是青年学生,生活在幸福的现代社会,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怎样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记念刘和珍君》2—4节。
2、完成课文后面的练习题。
第-6-页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第五篇:《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爱国青年的民族精神,彰显爱国情怀;
2、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领悟作者在叙事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观点与态度,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间:约两分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板书:纪念刘和珍君)
二、展示学习目标:(时间:约一分钟)
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爱国青年的民族精神,彰显爱国情怀;
2、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三、简介作者并解题(时间:约四分钟)
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有哪些?(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等,展示鲁迅的两首诗。
2.解题:
记:相当于“纪”,并不是另有其意。“纪念”一词说明本文是一篇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而“君”是对人的尊称。
作者写此文绝不是只纪念刘和珍一个人,而是为了赞颂向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那样的爱国青年,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激励人们继续前进。因此,《纪念刘和珍君》不是一般的纪念文章,也不详写刘和珍的生平。
四、文章写作背景(时间:约两分钟)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展示几张有关抗议活动以及刘和珍的照片)
五、检查预习(准确读出下列词语)(时间:约两分钟)
徘徊 长歌当哭(dàng)
菲薄 踌躇 桀骜 黯然 噩耗
肆无忌惮 喋血 攒射 屠戮 浸渍 绯红 和蔼 殒身不恤
六、自学指导一:(运用速读法,时间:约五分钟))
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记念性的文章,记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①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②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生前事迹,遇难经过)②交代写作的缘起。③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总结: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合并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表明写作目的(1、2);
第二部分、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3、4、5); 第三部分、总结教训和意义(6、7)。
七、自学指导
二、(运用精读法,时间:约十二分钟))
1、阅读第一(1、2)部分,思考作者的笔触都涉及到了哪几类人?作者对他们的都抱有怎样的情感?
明确: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
反动势力(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八国联军、中外的杀人者)
中间状态的“庸人”(“无恶意的闲人”)作者态度:爱国青年:沉痛哀悼 热烈颂扬 激励告诫
反动势力:愤怒 控诉 痛斥
中间状态的“庸人”:失望 批评 呼唤 2.品味语句: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 ?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
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
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
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①悲痛的悼念②愤怒的揭露③沉痛的总结
八、合作释疑(时间:约八分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为什么说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合作)
“真的猛士” 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 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是说明真的猛士看到民族的衰亡,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看到爱国志士被杀戮,感到万分哀痛,所以说是“哀痛者”。
同时,他们又为自己能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因而感到莫大的幸福,无论是奋斗还是牺牲都是幸福的。
九、当堂检测:(时间:约八分钟)
背诵文中名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十、小结:
写作缘由:祭奠英烈、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十一、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研习课文第二、三部分,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爱国青年的民族精神,彰显爱国情怀;
3、领悟作者在叙事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观点与态度,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自学指导
一、(运用精读法,时间:约十三分钟)
细读课文第二、三、四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目为“记念刘和珍君”,文中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2、本文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为什么不采用顺叙,作者从哪里切入的呢?这样切入有何好处?
3、课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的”,这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一、所记念的刘和珍是怎样的人?
想象中的刘和珍—— 桀骜,锋利 第一次见到刘和珍—— 微笑着,很温和 赁屋授课时的刘和珍—— 微笑着,很温和 教职工准备引退时的刘和珍—— 黯然至于泣下 怎样的刘和珍喋血—— 微笑着的,和蔼的 怎样的刘和珍死掉了—— 微笑的,和蔼的
思考:课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的”,这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刘和珍的和蔼、善良、温和更加突出敌人的凶残及反动文人的卑劣,讽刺和揭露了段祺瑞政府的野蛮暴行,体现了作者的极度的悲愤,爆发出作者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
追忆刘和珍事迹: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善良、温和 毅然预定《莽原》全年------追求进步、渴求真理 学生自治会成员,被开除------有斗争反抗精神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有斗争反抗精神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有责任感
向执政府请愿、欣然前往,无端在府门前喋血------有爱国精神献身精神
★总结刘和珍其人:刘和珍:是一个追求真理、敢于反抗、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勇敢坚强、从容善良,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2、明确:顺叙应从刘和珍的生平写起,本文却采用倒叙,从追悼会切入,直奔主题。为全文奠定了悲愤的感情基调。本文标题是“纪念刘和珍君”为什么不采用顺叙,作者从哪里切入的呢?
三、自学指导
二、(时间:八分钟)
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意思? 明确:“惨象”,即大屠杀,足见反动派的残忍;
“流言”,即御用文人的舆论,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足见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
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一武一文,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2、在这野蛮而又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民族渐衰至亡,终于“默无声息”了。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惨象——长期镇压,不敢说话;
流言——不断诽谤,无法说话。
在这野蛮而又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民族渐衰至亡,终于“默无声息”了。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这是一个选择复句。表达了作者:
1、这不是真正的沉默,而是对反对派造成这种沉默现状的极大愤慨。
2、作者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的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
3、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号召力极强。
四、自学指导三:(时间:三分钟)
读课文第五节,思考品味下面红字的用法。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这: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
1、“赞颂说”—赞颂刘和珍等人的沉勇友爱、临危不惧。
惊心动魄的伟大:
2、“反语说”—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与下文的反语一致。伟绩、武功反语,讽刺了中外反动者对自己的暴力行径沾沾自喜的丑恶嘴脸。
五、合作释疑一(时间:约六分钟)
研读第三部分,思考几个问题:
1、“街市依旧太平”有何深意?
形象地反映了段祺瑞执政府的反动统治并未改变,引出下文对学生请愿活动的评论。
2、“无恶意的闲人”指的是:
一般庸俗的市民。他们在政治上不反动,但是极端冷漠麻木,烈士的鲜血只是他们闲聊的材料。
3、“有恶意的闲人”指的是:
走狗文人。他们造谣、诬蔑,是反动统治者的帮凶。
4、思考:(1)“煤的形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把什么比成了什么?(3)煤的形成有什么特点?(4)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明确:(1)比喻。(2)把“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过程。(3)付出的代价大,收效很小。
(4)历史的每一小步前进,都是建立在人类大量的流血牺牲的基础上的。
六、合作释疑二(时间:约四分钟)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思考:“依稀”,“微茫”这两个词的含义? 明确:“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烈士的精神将激励人们继续战斗。
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拓展延伸
二、“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
明确:徒手请愿者虽也流了大量的血,但却只换了个“街市依旧太平”,而于历史的进步毫无裨益。它虽然是革命斗争,但不是有意义的斗争。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不赞成徒手请愿,不赞成用青年的生命,去换取寥寥的意义。
七、当堂检测(时间:约五分钟)
请你为刘和珍写一幅挽联,以寄哀思。
参考:赴国难真猛士显真精神,悼芳魂小女子铸大勇毅。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震耳,弹雨淋头。
八、总结:文章主题(时间:约一分钟)
本文通过追述刘和珍生前事迹,详写其遇难经过,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刘和珍等烈士被枪杀的悲痛之情,表达了对反动当局和其御用文人的愤怒之情,否定了徒手请愿,但依然鼓励青年人奋然前行。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