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概论论文
艺术源于生活
摘要:艺术源于生活,但却又高于生活。艺术生活及思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我相信这种力量,就如同相信河流中的水一样,任它把自己带到想去的地方,逆流而动,只会带来灾难,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艺术上,只要闭上眼睛,下自己的心灵之河,它就会把自己带到应该去的地方,当感知到它的时候,就不需要再闭着眼睛了,就会感到来自心灵之河的推动力,睁开眼睛,随心而动就可以了。
关键词:艺术
生活
灵感
引言
艺术,迄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通常认为,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互联网纾,表示对互联网纾及自身,对二者关系的看法的一种特殊方式。其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艺术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本质特点是用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所以,艺术的发生基础是人类的语言。
这里所说的艺术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换句话说,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艺术与政治、宗教、经济、道德等相联系,而且积极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它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并且反映世界的真实性。艺术不但反映了现实美,而且也创造着艺术美;它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让人们从中体会到了世间的真、善、美,提高着人们的道德和审美。生活和艺术一样是有生命的,生活本身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人们和生活相处,你若想维持一种关系的话,那么双方都应是平等的,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你。所以应该互相给予、互相接受、互相尊重、互相倾听。
正如艺术概论中所说,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国家,一定的民族,一定的社会制度、教育背景下成长、成熟、发展起来的,他们的艺术源泉来自生活所给予的能量(包括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情感历程和情绪因素等,这些因素或欢乐或悲伤,或感性或理性),这些能量带个了他们的创作冲动。生活是任何一个人、一个艺术家生命中的重要因素,它是生命和智慧得以延伸的源泉,更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源泉。只有艺术家对事情深切地经历过、感受过,才有可能把其思想和精神注入到绘画中,否则将功亏一篑。每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的区别于其他人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也在此行
成。这当然还需要刻苦的磨练绘画技巧方可实现。艺术作品的构成有两个方面:外在的物质形式方面和内在的精神内容方面。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一种精神性的内涵。而作品的形式也要顺应作品的内容。所以社会生活对艺术家带的成长,和其艺术作品风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有着巨大的魅力,是因为艺术家们凭借着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对人生的积极地态度和怀着对艺术的兴 趣和崇高理想而满腔热血的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创作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不仅给人以真实感,而且艺术作品也给人美的享受,他们共同为人类艺术史谱写了美丽的诗篇。
生活中有许多的因素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元素都很重要,就像美术,就像音乐。它们和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情感交织,影响着我们的艺术创作。而创作呢,也就正呼应了生活中的灵感,从根本意义上说,正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才使人类社会的艺术得以发生,并且促进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灵感是美学范畴的一个命题,也是心理学特别关注的现象。设计师的灵感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感悟。不同设计师的作品高度不同、风格各异。灵感源于生活中的分分秒秒,可以是某场音乐会的高潮瞬间、某个画廊尽头驻足的瞬间、亦或是花样。灵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长期潜伏于艺术家的潜意识中,在无意中触及,在突然间顿悟,成为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源泉。艺术灵感,是指在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是艺术家在经过一段长时间“踏破铁鞋无觅处”、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漫长过程中,突然发现了所急切需要的信息的顿悟。艺术灵感沉浸在整个艺术创作的主题里,不把它表现为完美的艺术形象绝不罢休的一种创作情感。灵感是美学范畴的一个命题,也是心理学特别关注的现象。灵感具有三个特征。其一,它是突如其来的,往往出乎作者的意料之外;其二,它是不由自主的,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其三,它是逝之无形的。正因为灵感有这样的特征,故此有一些文艺理论家将之神秘化。最早谈及“艺术灵感”的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柏拉图,他认为“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天才说”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解释文艺源泉的观点,他认为灵感是“天生的心里秉赋”,既不能凭摹仿别人而得到,可又不能把它传至他人,甚至连艺术自己也不知道。近代德浪漫派作家们对这种说法十分推崇。“神灵感召说”、“天才说”完全否定了创作的理性作用,将艺术灵感神秘化,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但是这些说法肯定了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巨大作用,我国西晋时期的陆机对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作
了生动形象的说明。他指出灵感到来之后,创作便进入高潮。“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陆机这段话揭示了灵感所具有的创造性特征,是颇具价值的。
结语: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对艺术的起源了解到了艺术的起源指艺术发生的根源,亦即最初的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众多艺术家的眼光里对艺术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都拥有着相同的观念,艺术起源的主要因素的人类生命的向力,还只是一种内在的、潜在的精神冲动。这种力量必然要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转化为实践活动。在艺术创作的灵感中,是一种来源于众多方面,可以是音乐会的瞬间、某幅画、亦或是某些风景。因为灵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无意中的触碰才能产生突然地顿悟,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因为灵感的产生是突如其来的,不由自主的,逝之无形的。因为灵感有这样的特征,故此有一些文艺理论家将之神秘化。但又是真实存在我们身边的。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学会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事物,产生自己的感悟,并加以一定的创作。拥有一些自己的艺术品是对自己的一种欣赏,是别人对自己的一种赞美。
第二篇:艺术概论论文.
艺术概论作业
————艺术修养与人才培养
84070101班
李明娟
2008040701004 艺术素养对人才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要素,同时人才市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逐渐趋于一体化,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共同发展。人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要求人才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人才培养有许多方面因素,其中既有学校的、也有家庭的,还有社会的,但学校对多元化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大学四年正是我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的教育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影响显著。但人人往往忽视艺术素养对于人才多元化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艺术有着以偏概全的理解,认为艺术是空虚的不实际的,只有艺术系的学生才需要学习,这些观点很明显是错误的。我们应认识到艺术素养对大学生的成长、创造力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艺术素养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大量事实证明,许多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都怀有某种审美情感,而这大都与他们青少年时代所受过的艺术熏陶有很大关系。
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同时艺术修养所特有的对心灵的松弛作用和自由感还可以适当消除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过度的紧张与疲劳,从而为创造性想象的充分展开提供了条件。青春期的大学生,正处于各种心理矛盾最普遍、最突出、最激烈、最难把握的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心态情绪最不稳定、最容易冲动的时期。艺术教育对于疏导人们情感,保持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能够产生明显的作用。
情感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而美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当人们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时,美的内蕴如甘甜的雨露滋润着人的心田,使人的精神得到愉悦,情感得到净化,心理紧张得到放松,心理负担得到转移,从而促进情绪调节和稳定,保持或恢复心理平衡。
其次,艺术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艺术活动与艺术教育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因为,艺术欣赏与创造,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就像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艺术教育并非局限于几门艺术类的课程,它是融合了相关人文艺术的精华,在融通的基础上,打通不同专业的壁垒,在拓宽大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了创造力。
此外,艺术素养还有利于大学生集中精力,在轻松愉快中解决难题。我们通常提到的“乐学”是在重视广大大学生有限发展的潜在性前提下,通过创造学生学习兴趣的环境,培养大学生成功的心理,发展自我学习的内部机制,帮助大学生取得成功。兴趣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种重要的内部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会主动愉快地去接受它、研究它。以兴趣入手进行艺术教育能使大学生产生乐学,创造成功的心理,产生主动学习的因素,特别是面对非艺术类大学生,在艺术方面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更为重要。艺术教育中欢乐、宽松的教学气氛可以激发大学生内在的自发力,产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唤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综合的一对范畴,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其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他一贯主张,未来人才培养必须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而作为未来人才,钱学森认为,应具备大成智慧,即“量智”(科学知识、利,学思维)和“性智”(文化知识、艺术思维)的结合,其素质结构应是真、善的统一,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
首先,从杰出人才的成长轨迹和成就来看,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他们的成功之路,理应成为未来人才培养之路。钱学森时常兴致勃勃地谈起中外历史上以至当代许多杰出人才,在他看来,尽管这些杰出人才从事的具体职业不同,但他们往往是集科学技术、艺术、哲学于一身的“大成智慧者”,表现为多才多艺,因而能够找到智慧之源、创新之路、成功之奥秘,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贡献。如鲁迅,他弃医从文,著有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8个杂文集,这些作品鞭笞封建制度和礼教,倡导科学和民主,融科学性与形象性于一体。国外的,如爱因斯坦,既创立了相对论,而且又十分钟情于哲学、艺术,几乎每天拉小提琴,且弹得一手好钢琴,科学、艺术、哲学交织在一起,成了他一生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等等。从以上这些杰出人才的诸多成就来看,他们的成就不只限于本专业,而是在多个领域。究其原因,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使他们获得广泛的成就,走向了成功。
其次,从钱学森自身成长的经历来看,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为未来人才的培养指明了道路。翻开钱学森的历史,可以从中看出,科学和艺术在他身上,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促动,协调发展,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钱学森出生于名门世家,从小就受到绘画、音乐和文学等多方面的熏陶,得到了很好的艺术方面的启蒙教育。北师大附中文理知识兼顾、科学和艺术兼容的教学机制,不但教给他许多科技知识,而且培育了他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塑造了他全面的素质。尤其是他与从事德国古典音乐专业的妻子蒋英教授的结合,使科学和艺术在这里得到联姻,妻子的艺术思维方式、浓厚的艺术气质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给了他在科学技术上的启迪和帮助,极大地激发了钱学森的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使其避免了机械唯物论、死心眼,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由此,可以看出,父母的启蒙、学校的培育、妻子的艺术熏陶,培养了钱学森科学和艺术特质,拓展了他的思维空间,为他的成功注入了科学的方法。同样,他的成功也为未来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知识不能只局限于专业课,博闻强识是我们的理想目标。学校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特意开设了与艺术有关的一些公共选修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对于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知识积累方面也收获颇多。从西方流行艺术到中国传统艺术,从街头音乐到昆曲、歌剧,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很少接触到的。平时我们也不会去看西方歌剧《猫》,更不会去看中国传统昆曲《牡丹亭》,上了艺术课程才知道日本除了艺妓还有一种传统艺术叫做“能”,也认识了中国天才小提琴家李传韵。
这些知识现在看起来没有什么意义,有些同学可能过耳就忘,但是以后如果别人跟我们谈论起这方面有关知识时,我们虽然谈不上侃侃而谈,至少知道谈的是什么,一个人内在的修养与知识的渊博比外表更吸引人。
参考文献
1.《平凡造就的伟大:钱学森传》,郭梅, 张宇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艺术概论》,杨先艺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三篇:艺术概论 论文
艺术概论 论文
“艺术”一词汉语中最早出于《后汉书》他泛指各种技术才能。儒家讲古人要学习六种技能“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御:驾车)古希腊人把凡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做“技艺”
音乐,雕塑,诗歌,骑射,烹调。
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动态。其特点是生产者把主体强烈的主体艺术—思想,情感,心境,愿望等渗透到生产过程中,主体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气质。艺术风格和语汇,艺术天才和情感符号渗透到产品之中,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它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梵音,可以说“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
艺术家直接描写社会生活状况,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评价,认识感情。
通过各个阶段艺术家的描绘,对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都会有一定的了解。艺术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总管艺术的发展,最突出的印象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
如下的例子:
子虔《游春图》
“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绘自然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经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成熟。画面取俯瞰式构图,重叠的山冈,平远的河水,确实取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游乐于山川中的人物以及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春天的气息,显然是在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以前只在理论上探讨过的山水画技法,这时已经能够部分的作到了,反映出作者观察与认识自然景物的能力显著提高了。
从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点等方面可以明确看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给后世以深重的影响,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倪”
“盛唐期间,山水画出现了重大变革,有异于青绿山水而出现了吴道子笔迹豪迈和王维水墨简淡的山水画。
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特别是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技法,大大的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王洽画松石山水则以疯癫狂放,创“泼墨”之法。唐中期画家张璪,作品多以水墨作山水松石,意趣追摹王维。其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强调的在于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
----《摘自中国美术发展史》
青绿山水画,基本上是用细笔勾勒山石树木,用石青石绿填染为主,既表现了对象的固有颜色,又绿带主观化装饰意味的手法。这是较早的山水画样式,因为使用青、绿为主的颜色而被称为“青绿山水”。
隋入唐生活气息逐渐浓郁。唐朝更加注重了对人物的主观表达重视情感的融入,在艺术作品中的自然乃是“人化的自然”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和愿望的寄托。
各民族美术间的交流;文学与美术的关系较之魏晋时期更加紧密与自觉;同时除人物画之外,山水、花鸟、鞍马等画科开始出现并且独立成科。绘画形象和表现技巧经过不断探索改进而更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实性题材逐渐增多也曲折的表现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郭熙对山水画主张,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全书共分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开篇首先阐明山水画要表现林泉之意,使位居朝堂的士大夫通过山水画欣赏能“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满足他们“泉石啸傲”的精神追求。郭熙强调对真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要“身即山川而取之”,要注意不同季节,角度,气候各条件所形成的变化,对山水远观近觑,四时之景,朝暮之变态可使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仪态。画家必须“神于好,精于勤,饱游沃看”,才能胸有丘壑。他还强调画“可游可居之境”,画出士大夫渴慕林泉的理想佳境。画论中还论及如何创造生动优美的意境,多方面谈到山水形象及章法结构,笔墨技巧。《林泉高致》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米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他对江南山水的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这种以落茄(即墨点)表现江南烟雨景色的山水,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摘自宋代绘画史》
宋代的绘画多为寄兴谴情之作,题材偏重于墨梅、墨竹,山水树石以及花卉,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摹,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畅天真清新的风格。
两宋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鼎盛时期。一方面,绘画自身的形式意义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现在人们的生活在客观的表现画风的变异,现在更加注重于现实的生活的作画。
“元代中晚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数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文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又兼工竹石。
“元四家”山水重于笔墨,讲求风格,但仍然有一定的山水根据。他们在作品中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理想,并题跋诗文加以阐述。形式上重水墨,或稍加淡色浅绛,形成不同面貌。但情感上多流于伤感、淡泊、孤独,反映了时代**中无可奈何的情绪。他们在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自娱”而不趋附社会审美爱好。“仆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四家的艺术观和画风对明代江浙一带的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摘自中国美术史》
在元代绘画中,画家们重视主观情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水墨山水和花鸟竹石的兴盛,把宋金以来形成的文人绘画推向新的高潮。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在元代绘画发展中已跃居重要地位。
元代,文人士大夫绘画成为画坛主流,书法与绘画的关系结合的更为紧密、自觉。从真正意义上,绘画第一次成为“为主体情趣服务的工具”。同时,绘画自身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并且自身的形式意义得以彰显。
说明元代的思想更加开放,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偏向与享受,由于元代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与文人政坛上不受欢迎,于是在绘画界文人士大夫变成为了花坛的主流,元代花坛的转变就是体现了当时的政治背景。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所处的时代背景的特殊变化。“明中期以后,以古称吴门的苏州为中心,形成了波澜日壮的吴门派吴门派画家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致力于宁静典雅、风流飘逸的艺术风格,进而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成为他们山水花鸟画的普遍特点。
徐渭他往往赋予花卉以强烈的主观情感,并且一反吴门派恬适的意趣,直抒愤世嫉俗,激荡难平之情,赋予作品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他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充分表现并且随意控制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四僧”他们十分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独抒性灵,不以再现前人意境情调上的成就为满足,不限于临摹,不囿于挪用古法,分别以激情洋溢或深情凝蓄的个性鲜明的艺术以来自客观世界又有高度加工的艺术形象,丰富了自然美的表现和意境的创造——以主客观结合,又有法则的新手法突破了旧程式,在发挥诗歌书法入画的效用并且结合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上,发展了笔墨技法。他们的风格虽各不相同,但在当时都是新颖大胆的创造。”
——《摘自中国美术发展》
明清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人们的意识开始发生转变,时代背景十分复杂,人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
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的创作要从生活出发,必须深入实际生活,从生活中涉及养分。优秀的艺术家总是紧跟时代的脉搏,艺术来源与生活,但是艺术中反映出来的生活不等于实际生活,而是经过人的头脑加工制作的产物,“来源与生活但跟高于生活”
艺术家都是依据自己的体验经过艺术的概括,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体现出具体的感官和艺术画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古代的山水画的进程就是艺术者们通过对时代社会的概括联想创造出的形象,欣赏者通过想象就能获得可感性和间接性的理解,我们通过山水画的改变知道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背景的改变,导致人民思想和个性的改变,反映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情感是在艺术创造中有重要地位的,说明艺术都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感情的,艺术在表现情感的同时也渗透着思想,如果不好的艺术形象是不能达到清理交融的效果的。对生活要有强烈的感情和理解,如果不是真正的融入生活是很难创造出动人的形象的,无法让人与艺术家产生共鸣,从而读懂艺术家心中的想法。
艺术家的作品都是有想法和生命的,间接的描写了心中的想法和情感。看到山水画的变迁可以知道艺术发展的变迁,艺术的发展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新要求的改变。艺术家的生活时代总能对艺术的风格和思潮产生必然的影响,也必然在作品中打上时代的烙印。所以我们看到了艺术的变迁,便可以理解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实质。
第四篇:白毛女艺术概论论文
《白毛女》
中国现代芭蕾舞发展的趋势
表演艺术:梁晶亮
学号:201006150106
相对于欧洲芭蕾艺术的发展,我国的芭蕾舞蹈艺术发展几乎晚了3个世纪,虽然我国的芭蕾艺术起步较晚,但却呈现出超速向前发展的趋势。
20世纪初曾有外国芭蕾艺术舞团来我国演出,这对我国芭蕾启蒙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芭蕾艺术才通过当时的艺术发展方针真正地在我国兴起和发展。期间苏联来华访问的舞蹈团接踵而来,他们的演出对中国芭蕾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芭蕾艺术跃出其发源地欧洲,已获得了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巨大空间,成为国际性特色舞蹈艺术。
芭蕾舞是一门优雅、高贵而富有浪漫激情的艺术,20世纪中期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艺苑中一株美丽而娇嫩的奇葩。由于芭蕾舞具有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舞蹈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精神,决定了它在中国的发展必然是一个曲折的过程。目前,创作力量薄弱特别是理论研究的缺乏,成为制约中国芭蕾舞发展的重要因素。
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师生为探索芭蕾民族化,根据同名歌剧改编创作了芭蕾舞剧《白毛女》。该剧是我国民族内容和外来芭蕾艺术形式的成功结合,由著名编导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创作、改编,严金萱等作曲,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至今已有40个春秋。在塑造人物方面,该剧既运用了芭蕾语汇,又吸取了中华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等表现手段。并以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优美的传统音乐,相继公演1500多场,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芭蕾舞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舞种,这种局面的形成不仅同芭蕾艺术特性有关,也同芭蕾的介绍、批评和推广密不可分。我国很少有芭蕾舞创作经验的系统总结,更少有芭蕾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使中国芭蕾舞的实践缺乏系统、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长期处于摸索的状态。
回顾历史,不能不看到这样的一个事实:20世纪,整个世界的文学艺术深受政治和经济变革影响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思潮、流派、风格、样式都在相互碰撞、竞争、渗透和促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舸争流、千帆待发的局面。而这些对中国芭蕾舞的影响微乎其微,中国芭蕾仿佛童话中的睡美人继续做她百年美梦,等待她的“白马王子”。无论是现代音乐、文学、美术、戏剧,还是现代舞都无缘与之相识,真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当今中国的芭蕾舞界,一则曰芭蕾舞的独特性,拒绝与外界交流改变自己;二则曰芭蕾舞为皇冠上的珍珠,是舞蹈艺术的顶峰,孤芳自赏;三则曰芭蕾舞一向是以高雅、优美为风格特征,不屑于受到世俗而不规范的现代舞影响,凡此等等都将芭蕾舞置于封闭孤立的状态中。这一现状连跟上世界舞蹈的发展都谈不上,更何谈迎接21世纪舞蹈艺术的挑战。
没有现代艺术观念就不可能有现代艺术作品。现代艺术观念淡薄已成为束缚阻碍中国芭蕾舞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增强现代意识,不时刻关注世界芭蕾舞发展的动态并及时学习和吸收其中的精华以发展自己,中国的芭蕾舞现代化和接轨当今世界芭蕾舞的目标将永远是一个美丽与空洞的幻想而已。因而,大声呼唤新一代优秀编导,大声呼唤杰出理论人才,大声呼唤着现代艺术观念,这是中国芭蕾发达兴旺希望的所在,也是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面对中国芭蕾舞现状,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所谓的发展就是要以创新为基础的继承,以及与变革对立统一的“芭蕾民族化”。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上不仅必须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而且必须保持文化多样性,保持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特性。中国芭蕾舞之所以能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喜爱的艺术品种,能在国际芭蕾舞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主要原因是坚持在走中国特色的芭蕾发展之路时,曾经致力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可以说中国芭蕾舞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民族特色的艺术探索,到今天已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这半个世纪的历程就是要将芭蕾舞这一外来艺术不断加以本土化!
自芭蕾舞进入中国之日起,有远见的艺术家们就开始学习和继承两个传统,一个是芭蕾舞自身的传统,一个是中国舞蹈文化的传统。芭蕾舞经过40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的体系,具有严格的艺术规范。一方面,中国芭蕾舞的发展不能离开世界芭蕾舞发展的趋势,正是通过向西方、前苏联和美国等芭蕾舞艺术学习,并与之展开广泛的合作交流,才开创了中国芭蕾舞的繁荣局面。另一方面,芭蕾舞艺术对民族文化和现实精神状态的表达,也离不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只有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意蕴和深切的现实关怀,才会使中国芭蕾舞具有自己的灵魂。在我国芭蕾舞史上取得巨大成功并获得世界广泛赞誉的经典作品,都是或者吸收传统文化精神或者表现了现代中国人的追求的。
中国芭蕾舞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它只有与现代社会和民族独特的历史境遇、文化传统结合才会产生新的生命力。因此,为了推动芭蕾舞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艺术家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代意识,在继承和发扬民族舞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吸取和借鉴西方舞蹈文化的精髓,使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我们才能使民族芭蕾创作更上一个台阶,让中国芭蕾在世界舞台上翩翩起舞。
第五篇:艺术概论结课论文
河北科技大学
艺术概论结课论文
姓名:张勇 学号:100501234 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102班
艺术的精神
姓名:张勇
学院:机械学院
专业:机械102班
学号:100501234
人的精神生活不妨用一个巨大的锐角三角形来表示,并将它平均分割成若干等分。顶上为最窄小部分,底部面积最大,也最深广。整个三角形缓慢地、几乎不能觉察地向前和向上运动。今天的顶点位置,明天将被第二部分取代,今天只有顶点能理解的东西,明天就成了第二部分的思想和感情。
——《艺术中的精神》 康定斯基
虽然康定斯基作为一个艺术理论家,他的部分观点相当主观甚至自相矛盾,但是作为一名艺术大师,这里的话则是十分准确的概括了艺术或是精神生活,甚至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我不认为他是叫我们如何去创造艺术作品,它实际上是在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精神的理解,在不同文化下艺术将以怎样的特点表现。
艺术作品本身是有一定价值的,但其最主要的价值在于艺术作品的精神。在第一节课上老师问我们什么才可以称为艺术。有人答道“街舞”,老师告诉我们“街舞”不是艺术,“街舞”更倾向于体育。老师为何会这样讲呢?因为街舞没有其所要表达的精神,徒具其表,无有其神。决定一幅画真正价值的不是用的多名贵的纸,也不是用的多好的笔,而是其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那个时代的艺术精神。艺术表达的形式有很多种但是艺术表达的艺术精神却是独树一帜的。虽然人们对艺术起源认为有五种学说:1.“模仿说”2.“游戏说”3.“表现说”4.“巫术说”5.“生产劳动说”但艺术精神却只源自一心。
有人认为艺术概论只是教授我们如何去看画,如何去听曲,其实不然,一幅画的好坏不在于这幅画表达的好坏,而在它背后所代表的时代,代表的现象,代表的文化。这个时候我们就得思考,当我们得到这些知识,我们该把它用在哪里,如何去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是很重要的一课,但这又像学习哲学的人到最后只能把自己的知识重新回归原点一样,学习到的艺术理论知识最后也会帮助你去更加深刻的体会艺术的精神,提升一个精神层次,借此你可以让自己的绘画作品超越单纯的描绘,而具有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甚至是超越时代的价值。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那些太过古怪的事就是无法接受,即使是你明白这些东西很有可能是未来艺术发展的雏形,怎样才能够站在金字塔的高端,这并非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得到的。一个光影的变动,并非如那些评论家说的那么有道理,画家在绘画时简简单单得根据自己的感觉这样加上了一笔,然而却有了那些奇妙的效果,这种感觉,就是艺术家作为一个精神层面对世界,对感情的交流。这就是艺术的精神。每个艺术作品的存在都有精神的伴随。比如看电影不能只看画面,而应看其中要告诉我们的内在含义--即精神。比如电影《雷锋不在的日子》,那一次看电影的场景我难以忘记。在看的时候,有的同学关注的是大卡车的破旧和那时候人们的“傻”,而有的同学则看的是雷锋的事迹,雷锋的精神。这部电影是艺术,但有的人看不到真正的艺术,看不到真正的美。还有电影《天堂的颜色》,一开始我只是时不时看看,后来感觉画面漂亮就仔细看了看。我只在其中看到了表面,当老师最后点评时,我才明白这部电影真正的美,真正的艺术之所在——爱。没有精神的作品不能被称为艺术,正如没有思想的人就是芦苇一样。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艺术精神就是那龙的点睛之笔。
另外,课堂上老师为我们讲过艺术的流派。这些流派就代表着每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有些人告诉我这些空对空的对话没有任何的意义,去研究一个流派的发展不如多做一幅画,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基础的技法与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当你要超越普通,需要的就不仅仅是技法与基础知识作为基础,还要有厚重的文化。事实上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艺术枯竭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艺术表现已经出现了它令人作呕的一面。艺术不是娱乐,当它过分的倾向于通俗化的时候,它的内在精神被众人一览无余的时候,它也就失去了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艺术应该是引导社会进步的旗帜,但当艺术内在精神匮乏的时候,艺术就会变成了大众的玩物,变得毫无价值。我们应该改变这种低俗艺术,让有高尚内在精神的艺术指导社会的进步,促进社会和谐。
总而言之,艺术作品离不开精神,精神依托于艺术作品。我们欣赏艺术,不该只看表面,更应仔细领略其中的情感精神,用之指导自己的人生,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使自己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