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变态心理学(一)》自考笔记(十一)
第十一章 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第一节 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概述
1.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易感性: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都会涉及先天易感性和后天环境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有些精神障碍的易感性是由于遗传因素或胎儿期的问题所致,而有些精神障碍的原因来自于儿童出生后的经验。一个易感的儿童最终是否会患上某种障碍,取决于环境的质量和孩子的心理复原 力。
2.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特点:从5个方面来区分成人早期精神障碍和儿童期精神障碍。
3.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类型:本章丰要介绍的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及遗尿症。
第二节 精神发育迟滞
1.精神发育迟滞的概述: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在童年时期就明显表现出来的精神障碍。病人的智力和适应性功能都低于正常水平,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与人沟通、生活自理、家庭生活、社会技能等。2.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描述及分类
(1)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描述:精神发育迟滞指一组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的综合征,特征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起病于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本症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伴有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其智力水平(按标准化的智力测评方法得出)低于正常。智商在70-86为边缘智力。
(2)精神发育迟滞的分类:精神发育迟滞分为4个水平:轻度、中度、严重、极重度。(3)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标准
3.精神发育迟滞的可能原因:造成精神发育迟滞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生物和环境两大因索。
(1)生物学因素:主要是基因遗传的影响。
(2)环境因素:母亲所患的慢性疾病、出生时体重过低、躯体虐待及头部的撞击、周围环境中过少的智力刺激,都可能造成精神发育迟滞。
4.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需要接受特定的教学项目,如社交技能训练、语言训练、行为训练等。
第三节 孤独症
1.孤独症的概述
2.孤独症的临床描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多见于男孩,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儿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具有某方面较好的能力。(1)语言发展:孤独症儿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运用和理解口语很困难,他们语言发展缓慢、表达困难。
(2)社会性发展:孤独症儿童的另一个特征是冷淡,他们很难与其他人建立友谊,对他人的情绪也很难做出回应。
(3)僵化表现:孤独症儿童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很差,经常对~个或多个物体有极度的依恋,一些儿童表现出刻板的行为或活动。
(4)智力发展:孤独症可以表现在智商的各个水平上,IQ是反映其预后的一个指标。3.孤独症的诊断标准:起病年龄通常在3岁以内。病人人际交往困难,极度孤独,不能与周围的人进行情感交流。言语发育延迟或不发育,刻扳重复一些词语,言语表达异常,言语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兴趣狭窄,对某种东西特别依恋,存在强迫性的仪式行为。4.孤独症的可能原因
(1)生物学因素:行为遗传学者认为孤独症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另一个可能的病因是错误的神经传导。
(2)心理学因素:有研究者认为父母的行为会对儿童的行为造成影响,但这种理论至今仍未被证实。
5.孤独症的治疗:对孤独症的治疗主要在于提高病人的沟通技能和日常生活技能,减少他们的行为问题。
(1)生物学治疗:目前没有发现有效的治疗孤独症的医学方法。
(2)心理社会治疗:行为主义疗法注重技能的塑造和对问题行为的治疗,但还没有合适的方法来教会孤独症的儿童一些重要的、精细的社会技能。
(3)综合治疗:综合方法包括学校教育、心理支持,行为主义疗法、药理治疗和父母支持的共同作用。
第四节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1.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发生于儿童时期(多在3岁左右),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同时有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以及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症状发生在各种场合(如家里、学校和诊室),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包含了两类症状,一类为注意缺失的问题,一类为多动。
2.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可能原因:遗传因素、脑功能异常、社会环境、家庭影响都可能是造成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原因。
3.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治疗:常见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两种。(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减少儿童的多动和冲动。
(2)心理行为干预:心理行为干预的治疗集中在一些更宽泛的问题卜,如改 善学业成就.减少破坏行为,改善社交能力等。
第五节 儿童情绪障碍
1.儿童情绪障碍:是指在儿童时期发病,以焦虑、抑郁、恐怖及强迫等情绪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这些异常情绪与儿童的生长环境有关,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2.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类型.
(1)反应性依恋:反应性依恋障碍主要症状是儿童与他人交往能力的显著失调。反应性依恋分为两种类型:抑制性反应性依恋障碍和非抑制性反应性依恋障碍。
(2)分离性焦虑: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儿童过度地需要他人的照顾,有一些儿童会为他们可能与家人分离而整日感到恐惧。
(3)恐惧症: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定恐惧情绪,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其中最常见的是学校恐怖症。3.情绪障碍的可能原因(1)生物学因素(2)心理学因素(3)社会因素
4.情绪障碍的治疗:精神病医师正逐渐增加使用抗抑郁剂来处理儿童的情绪障碍。儿童恐惧症对于行为治疗的反应非常好。认知疗法可以用来治疗较大的孩子或年青人的情绪障碍。
第六节 学习障碍
1.学习障碍的概述
2.学习障碍的主要类型:学习障碍主要有3种类型:阅读障碍、书写障碍、书面表达障碍。3.学习障碍的治疗:在治疗时,根据不同的学习障碍,治疗师会制定不同的方案,如对书写障碍的儿童进行视知觉训练,对阅读障碍的儿童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和行为治疗等。
第七节 其他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1.品行障碍
(1)品行障碍的临床描述: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下,儿童、少年反复持久出现的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或规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行为障碍。
(2)品行障碍的可能原因:品行障碍的可能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两大类。
①生物因素。与儿童、少年时期颅脑、面部外伤、围产期的损害、智商相关。
②家庭环境因素。家庭非常不和睦;缺乏爱和温暖的亲子关系;双亲对孩子缺少监督或监督无效;双亲对孩子的管教过严或不当。(3)品行障碍的预防和治疗:
①品行障碍的预防。从家庭养育管教和学校教育培养两方面入手;
②品行障碍的治疗。最有效的干预者是病人的父母亲;在社区内建立一种居留性集体之家也有助于品行障碍的治疗。2.抽动障碍
(1)抽动障碍的基本类型及其临床描述:抽动是指身体任何部位出现不自主的、无目的、重复的、迅速的肌肉收缩所致,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运动或发声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3类。
(2)抽动障碍的可能原因:围产期损害与一些心理因素均可能造成抽动障碍。(3)抽动障碍的治疗:药物治疗大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症状轻微者无需特殊治疗,但应注意为患儿提供良好的环境。
3.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儿童仍不能控制排尿,在日间或夜间反复出现不自主排尿。有夜间遗尿、昼间遗尿和昼夜遗尿3种,以夜间遗尿为多见。【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精神发育迟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特征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B.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C.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
D.患病率约为1% 2.以下哪项不属于孤独症病人的典型表现()。A.运用和理解口语困难 C.行为僵化
B.待人冷淡 D.容易冲动
3.儿童情绪障碍又叫做什么?()A.儿童神经症 C.儿童情感失调
B.儿童期反应性障碍 D.儿童精神症
4.诊断学习障碍时需要与 相区别。()A.儿童情绪障碍 C.孤独症
二、名词解释 1.精神发育迟滞: 2.广泛性发育障碍: 3.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4.分离性焦虑:
三、填空题
1.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主要类型包括、____、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学习障碍和 等。
2.部分孤独症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同时,具有某方面较好的能力,被称为。3.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包含两类症状,分别为 和____。
四、简答题
1.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2.精神发育迟滞的类型有哪些? 3.孤独症的临床描述主要有哪些? 4.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五、论述题
1.试分析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特点。
2.举例说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临床描述,并分析该障碍的产生原因。
六、案例分析
B.多动症 D.精神发育迟滞 小强,9岁的男孩。自幼活波好动,7岁上学,学习成绩中等,现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入学后就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在座位上不时扭动,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有一点响动立即左顾右盼,上课不能注意听讲,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常与同学发生冲突。近一年来状况更加严重,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地坐着,常常动个不停,一会儿玩铅笔、课本,一会儿找同学说话,严重影响课堂秩序,为此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虽然能暂时安静几分钟,但不久又恢复原状。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按时完成,作业本及课本上涂的乱七八糟。下课以后,小强更是动个不停,经常与同学追赶、打闹,为此常常摔伤。常因小事打骂同学。喜欢插话,经常打断别人说话。平时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常因小事跟家长大发脾气。在家里小强也闲不住,上窜下跳,不能安静,对父母的行为稍不如意就会非常不高兴或冲出门外。父母的管教对小强起效甚微。
小强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足月顺产,生长发育良好。3岁的时候进入幼儿园,表现出活动较多,但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小强的性格外向,做事任性,容易发脾气。
小强的父母均为知识分子,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对孩子期望较高,要求也较为严格,面对孩子这种难以管教的表现感到焦虑和不安,而且经常打骂孩子。
请根据本章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小强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2.小强有哪些这种障碍的典型临床描述?
第二篇:《变态心理学(一)》自考笔记(八)
第八章 进食与睡眠障碍
第一节 进食障碍
1.进食障碍的概述: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心理障碍,包括与体重和进食有关的极端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其严重的情绪和躯体问题对生命有威胁,主要有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等。
2.进食障碍的主要类型:进食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
(1)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个体担心发胖而采取限制饮食、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减轻体重。个体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甚至已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常有内分泌紊乱,女性表现为闭经(至少已连续3个月经周期)(2)神经性贪食: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多数病人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发病年龄较神经性厌食晚。
3.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内分泌功能和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许多研究证实,下丘脑在该症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进食障碍病人存在着多种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
4.心理学因素:很多受进食障碍困扰的年轻女性往往有明显的个性缺陷:暴食的女性总是觉得她们的身材偏胖,她们的理想体重总是比相同身材的控制组要瘦一些;另外,严重的情感刨伤和内心冲突也可引起食欲旺盛。
5.社会因素:当前的社会文化要求女性的理想身材是苗条的、柔软的,女性承受了相当大的要符合这个理想标准的压力,这是造成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进食障碍与家庭互动模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而且进食障碍的发生与家庭中的不良因素密切相关。
6.综合模型:没有哪一个因素能够单独引起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二者共司作用的结果。7.进食障碍的预防和治疗
(1)进食障碍的预防:三级预防系统,初级预防是针对易感人群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以减少其发生;二级预防主要是对处于进食障碍初期阶段的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三级预防主要是对病人进行系统的治疗,减少复发,尽量减轻对病人功能的影响。(2)进食障碍的治疗:进食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治疗。其中对神经性贪食最有效的药物是抗抑郁药物。心理社会治疗包括认知一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
第二节 睡眠障碍
1.睡睡眠障碍的概述:判定一个人是否存在睡眠问题的方法之一是观察个体在白天或清醒状态下的行为。如果个体由于睡眠原因而导致疲惫无力,变得易躁、易怒,社会功自受损、上作效率降低,那么个体可能已经患上了睡眠障碍。2.睡眠障碍的主要类型: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和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
(1)失眠症:失眠症是指失眠是由有机体内部引起的睡眠启动(入睡)和维持困难(易醒)或者是精神未复原的睡眠。个体因为不能睡眠而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情绪又会反过来干扰睡眠,从而使他感到更加焦虑。失眠症产生的原因包括:
人体生物钟以及生物钟对人体体温的控制、药物滥用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个体的心理压力、应对不良睡眠的方法。
(2)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是指睡眠觉醒节律与所要求的不符,导致对睡眠质量的持续不满状况,病人对此有忧虑或恐惧心理,并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包括3种类型:原发性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时差反应型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倒班型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
(3)其他睡眠障碍:包括嗜睡症、睡行症、夜惊、梦魇等。3.睡眠障碍的治疗
(1)药物治疗:治疗失眠症最常见的方法是药物治疗,治疗失眠的药物包括两大类:短期作用类和长期作用类,但是失眠症的物治疗存在许多副作H=j。
(2)行为治疗:治疗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最好是重新调整睡眠方式,晚几个小时睡觉,直到睡眠时间恢复正常为止;另一种方法是用亮光刺激大脑,从而改变生物钟。
(3)心理治疗:在治疗当中引入了一些的心理疗法,如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不同类型的睡眠问题。【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特征存在于90%以上的进食障碍病人中,其中哪一条是不正确的。()A.高智商
B.年轻女性 D.济条件优越 C.上层社会
2.下列描述神经性厌食的不正确的是。()A.其主要症状是暴食
B.通常导致电解质失衡,从而产生严重的医学问题 C.有此障碍的个体通常减轻体重的行为很成功 D.停经,并持续至少三个月经周期
3.小惠是个汽车司机,他平均每晚只睡3~4个小时,第二天很难维持正常的工作,有时正在驾驶的时候就睡着了。他的这种情况可能属于()。A.嗜睡症
B.失眠症 D.睡行症 C.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
二、名词解释 1.神经性厌食: 2.神经性贪食: 3.失眠症:
4.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
三、填空题
1.进食障碍是以严重异常的进食行为为特征,主要包括 和两大综合症状。2.近年来发现的对生物钟有影响的激素是。
四、简答题
1.神经性厌食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神经性贪食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造成失眠的原因确哪些?
4.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有哪几种类型?
五、论述题
1.论述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的异同点及其内在的联系。2.分析进食障碍的产生原因与治疗原则。
六、案例分析
欣欣,女性,24岁,身高172厘米,某高校大四学生,高高的个子,修长的身材。仔细观察后发现,她面色苍白,颧骨下端比较丰满,牙齿上许多的褐色斑点,手背上有被牙齿咬过的伤痕。由父亲陪同前来就诊。实际上,父亲在此之前已经多次在电话和咨询门诊中咨询女儿的情况,并因此意识到问题严重,这才下决心前来诊治。
父亲比较有权势,家里生活水平高,据父亲描述,女儿从小胃口很好,营养也好,小学二年级在班里就是最高、最壮的一个,初中三年级时体重达到90多公斤,身高近170厘米。她一直生活的很愉快,直到高中。高中阶段,她仍然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生活。她脑子很聪明,思维很敏捷,特别能言善辩,学习也比较出众,父母和亲戚都为之自豪。但高三的一个假期,在父亲单位的一次聚会上,叔叔阿姨们的谈话中偶然提到针灸减肥很有效,欣欣萌生了去尝试一下的想法,就这样开始了减肥。结果,减肥效果的确不错,体重明显下降。由于体重的下降,她的身材也苗条了许多,家人、亲戚朋友和同学们大加赞赏,使她尝到了体重下降带来的好处,并由此开始了间断性的减肥。
上了大学后,由于地区差别,进校时的成绩在班上不算好,加上不喜欢父亲给自己选定的专业,欣欣感到学习很吃力.上学以来的那种优越感一下子没有了,感到非常沮丧,进食增加,体重增加也较快,为此更加焦虑。此时,想起苗条身材的魅力,学习不出色,体形出色一样可以增加女孩子的自信心,所以,便开始了更加严格的减肥计划。由于严格的节食,她往往坚持不了几天,就饥饿难忍,于是开始大吃,暴食之后又感到焦虑而诱发呕吐,服用泻药。从此后,这个恶性循环就开始了。近6年来,暴食、呕吐、导泻,一直在这个怪圈中走不出来。她还逼迫家人同意自己去作隆鼻,减少腹部脂肪和将腹部皮肤拉紧的各种手术,如果不同意就要自杀。她曾经自伤过,至尽前臂还留有疤痕。她整个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脾气很暴躁、说谎、抑郁、生活没有兴趣、没有一点自信、敏感、多疑、她觉得自己非常痛苦。还不如一死了之。
请根据本章有关进食障碍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欣欣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2.欣欣有哪些这种障碍的典型临床描述? 3.试分析造成欣欣患上进食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第三篇:北大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
北大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2)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
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及许多器质性综合症称为精神病。这些主要的心理障碍均表现为有情感、思维及对现实理解的紊乱。精神分裂症的思维障碍为突出症状,多起病于青壮年,有几个类型,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城市居民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精神分裂症是各类精神病症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患病率最高的为最低社会阶层;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患病率。
二、精神分裂症病因:1.生物化学因素:可能由于体内代谢异常,产生有毒中间物质所造成的自体中毒。
2.社会心理学原因(1)家庭模式:几乎所有的精神分裂症都是来自那些很混乱的家庭环境:母爱剥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父母。
(2)社会学习理论:精神分裂症的四种主要成分:①破裂的思想②淡漠③社会行为的退缩④言语的奇特。(3)社会环境因素:精神分裂症多发生在经济水平低或社会阶层低的人群。
(4)心理动力学理论①弗洛伊德的观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把退回到以前的一种更原始的顺应水平视为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基本原因。②新弗洛伊德的观点:新弗洛伊德学派不完全同意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裂症退化的观点,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焦虑的作用。他们认为精神分裂症是起源于人的焦虑并以混乱方式对待他人的一种疾病状态。
(5)中国和欧洲的某种学说。精神分裂症是否存在,西方学者认为还是个问题。持这种社会标记观点的人在西方大有人在。
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1.思维障碍:①思维障碍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和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过程呈现内向,集中于内在的感知及矛盾。这种过度集中的内在过程,如想象和动机,称内向性思维或孤独性思维。②精神分裂症的思维障碍还表现为前逻辑性思维,患者的智能过程似乎是原始的、不完全的,就像婴儿一样。③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过程中的特征性症状是: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交谈时表现为对问题的回答不切题,对事物的叙述不中肯,使人感到不易理解,称为思维松弛◎;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即破裂性思维;甚至个别语句之间缺乏联系,称“词的杂拌”◎。④有时病人可在无外界原因的情况下,思维突然中断,即思维中断;或涌现大量思维内容并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称思维涌现;有些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词或动作,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以外别人无法理解的意义,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将两个或几个完全无关的词拼凑起来,赋予特殊的意义,称语词新作。
2.情感淡漠:①情感平淡,情感不协调,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及周围环境不协调是精神分裂症的另一个主要特征。②精神分裂症患者亦表现出情感不恰当,情感反应与环境不协调,与思维内容不配合。病人可以为琐事而勃然暴怒,谈论有关使别人沉痛的事件时,患者反而发笑或取乐,或含笑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称为情感倒错。③在少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还可以看到另一种称为细腻的敏感性的情感障碍,患者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好像有非常敏锐的而且明显的自知力、洞察力,似乎有一个神秘的妙诀,能够观察或者推测他人的思想,这种过度的敏感性,使患者对一般生活应激难以耐受。
3.意志活动减退及运动障碍:①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与环境完全不配合,伤害自己的身体,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称为意向倒错。②病人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被动、退缩,即意志活动减弱。③精神分裂症患者除了行为与环境不配合外,有时甚至表现为行为、姿势及活动表现奇特或异常。
4.其它常见症状:①妄想:思维障碍导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称为妄想,妄想可见于许多类型的精神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内容荒谬的特点,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影响妄想最常见。原发性妄想在精神分裂症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是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也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②幻觉:即不真实的知觉,常常伴发于妄想。
5.自知力障碍: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普遍常见症状是缺乏自知力,即否认自己的病态体验是不正常的、病态的,却坚信其幻想、幻听等病态思维。
五、精神分裂症的类型:①单纯型:本型青少年时期发病,起病缓慢,持续进行,病情自动缓解者少。②青春型: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特点是多发病于青春期,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明显的思维障碍。
③紧张型:紧张型精神分裂症起病较快,多在青壮年期发病,以木僵状态多见。④妄想型:又称偏执型,发病年龄多在青壮年或中竿,原发症状为迫害妄想。
六、躁狂症和抑郁症。(看一下书,不是重点)P136
第五章 情感障碍与自杀
一、情感障碍:也称心境障碍,是指一组以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一般被描述为燥狂症或抑郁症。燥狂症患者以其活动过多,说话过多和对自己的成功、幸福的夸大观念为特征;抑郁症表现为自感无价值,反应迟钝,动作费力,过度悲观和不快乐。
二、克雷佩林创造了燥狂抑郁性精神病这一术语,并作为情感障碍的同义词沿用至今。
三、情感性精神病的显著特点是:大部分病人会复发;不治自愈率很高;几乎所有抑郁症的病人甚至某些燥狂症病人,都有发生自杀的可能。
四、情感性精神病也是一样,是许多病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合体。每一种病都有可能是(个体易感性)、(外界压力)和(环境因素)以不同比例相结合的结果。人本主义理论:用(依赖)和(独立)来解释情感障碍。精神分析理论:把抑郁看做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形式。
行为主义者认为:抑郁症是正常行为强化减少,相对异常情绪奖励增加的结果。社会学解释:(1)高度的成就感需要。据报告,智力水平和社会抱负高的人较容易发生情感障碍。(2)母子分离。
五、燥狂症的典型症状:情感高涨、思维活动加速和言语动作增多。
重度的燥狂兴奋称为(谵妄性燥狂)。
六、抑郁症
1.各类型抑郁症,都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不易认出的心理障碍,城市人口重大约有(10%)的成年人患有某些抑郁,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2.主要特点是:①情绪低落②思维缓慢③言语动作减少、迟缓。
3.抑郁症最常见的诱因包括:(1)婚姻上的不和谐、分居或离婚。
(2)严重的躯体疾病。(3)失业、破产或丧失社会地位。
(4)重要人员的死亡。(5)担负不了自己的责任。
4.抑郁症的症状有昼重夜轻的特点,情绪消沉以早晨最重。
抑郁症病人最危险的症状:自杀企图和行为。
睡眠障碍中以早醒最具特征性,亦可出现入睡困难。
七、躁郁性精神病:既有情绪高涨,又有情绪低沉,可以表现抑郁和燥狂交替出现,两组症状间没有“正常”的间歇或没有正常情感的间歇期。
八、治疗:单相抑郁症可以用包括(丙咪嗪、阿密替林)在内的三环药物有效的治疗。例:氟西汀、帕罗西汀。氯丙嗪和氟哌啶醇能较快地控制急性躁狂的症状,碳酸锂对躁狂和轻躁狂都有效,在较少范围内也适用于(抑郁症)。对严重急性燥狂及严重的、有强烈自杀企图的抑郁患者,抗抑郁燥狂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可合并使用(电抽搐疗法)。
九、认知行为矫正:(1)任务分级法;(2)把不愉快的活动转到愉快的活动。(3)改变消极观点: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
(4)诱发不相容情感。(5)改变自我语词。①普里迈克原则可以帮助病人坚持积极的陈述从而治疗抑郁症。②普里迈克原则规定,可能性高的行为(既一个人经常表现的,经常做的行为)可以强化并增加可能性低的行为(如:积极的自我陈述)。(6)基础意象法:此方法为一种系统脱敏法的变式,拉兹勒斯称之为“常规速强化时间投射法”。通过愉快活动的想象与对未来的领悟相配合的方法,时间投射法便产生积极的期待,因此而产生希望。
十、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1974)全世界每天至少有1000人自杀死亡,许多国家中自杀均为人类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并且在青年人死亡原因中,自杀列在了前三位之中。男性45岁以后,女性55岁以后自杀率较高。城市自杀率高于农村。
十一、有意识地、自愿地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称为自杀行为。自杀的过程分三个类别:①自杀意念;②自杀未遂;③自杀死亡。
十二、哪几类病人容易自杀?1.约1/4的抑郁症病人企图自杀,几乎全部病人打算自杀。严重的抑郁症病人病情突然缓解时最容易出现自杀问题。病情缓解只是表面上的,常常是病人因为暗自找到了“出路”而感到宽慰的结果,他们感到满意而不再沮丧,因为他们已决定杀死自己。
2.精神分裂症病人(尤其是偏执妄想型病人),可为偏执或幻觉所驱使而结束他们的生命。对酒或药物有依赖的病人有较大的自杀危险,尤其在自动或被迫戒掉的时期。有的人对其自身的同性恋冲动感到害怕,体验到了一种所谓同性恋惊恐,他们有时可能突然出现自毁行为。
十三、精神检查中三种情绪迹象表现与自杀有关:1.许多病人表现自暴自弃,活着没用,全都完了,最好是就此自我结束。2.有些病人在抑郁后表现空虚的欣快,同多数自杀者一样,他们为自己能否把自杀计划进行下去而搞的精疲力竭,现在最后决断应该结束这一切,并对自己的决定感到轻松和“愉快”。3.精神运动迟滞,病人回答问题很慢,动作也缓慢吃力,他们表露出生活是个不可克服的困难的想法。
十四、可能会加强自杀企图的几种因素如下:(1)容易得到致命的工具。
(2)缺少容易得到的支援系统。(3)不可挽回的损失所造成的生活压力。(4)严重的失眠而大量饮酒或服药。(5)抑郁症。
十五、自杀的原因?
1.精神动力学的解释。① 弗洛伊德认为自杀与抑郁症一样,是罪恶感和侵略感转向自身的结果。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自杀代表死的愿望战胜了生命的力量。② 另一种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认为自杀的人实际上是在谋杀,他们把另一个人的自我或本体“掺和”进了自身,并通过杀死自己来处置这个他所愤恨的人。③其它的精神动力学派学者也从精神分析理论中获得启示,强调认为隐藏在自杀背后的情感与侵略相似。
④斯尼曼把自杀看做是恳求帮助。⑤贝克认为失望是多数自杀背后的促成因素。
2.行为学派的解释: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自杀是其对强化的认知转变所致,自杀者在生活中看不到奖励,把死亡看作是强化,认为死亡可引起别人的注意、同情、报复及其它他们想获得的强化。
3.社会文化的解释:不同的国家自杀率有很大的不同,据世界卫生组织(1974、1978)统计,墨西哥的自杀率最低,为2/10万,匈牙利的自杀率最高,约26/10万,美国比墨西哥高出5倍,奥地利高出12倍。日本的自杀率相当高,而杀人率低;相反,墨西哥的自杀率很低,却有相当高的杀人率。
自杀的治疗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的方式。
第六章 心身疾病
一、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称为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有时这些疾病的起因仍然可能是纯生理的,但这些疾病更常见的是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心身疾病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躯体变化。
简答:身和心的联系?有关心身疾病的概念目前已趋向一致,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心理和躯体现象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心理因素在众多致病因素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对每一病理过程均起一定的作用。所以,一般认为心身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任何时候,只要有心理活动就有生理反应,如果不良的生理反应持续过久,就会造成躯体的损害,甚至造成器质性疾病。心身疾病的特点:①心身疾病以躯体症状为主,如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②心身疾病与情绪和人格因素明显相关。③躯体变化与正常伴发于情绪状态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强烈和持久。④有别于神经症或精神病。
二、心身疾病的致病学说。
1.应激理论。心身疾病是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的疾病,心理应激,即由紧张刺激而引起的生化改变最终导致自我损害,便是心身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刺激物并不能直接造成心身疾病,它们必须引起心理应激,而后通过生理渠道导致躯体性病变,当然,心理应激不是造成心身疾病的唯一因素,也不是所有的心理应激都能致病,只有强烈的、持久的心理应激发生于一个具有脆弱器官的个体身上,才有可能导致心身疾病。器官的脆弱易感性是遗传和某些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亚历山大是把心理动力学作为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的代表者,他以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认为心身疾病的发生不外乎心理和生物学两类因素。在疾病发生时,特定的未解决的潜意识的冲突与一些躯体疾病有因果联系,被压抑的情绪和心理冲突可伴随某些躯体疾病。亚历山大还采用退行来解释人格特征所造成的心身疾病。②弗里
德曼和罗斯曼有关A型性格和冠心病的研究在心身疾病研究中比较成功。他们将性格分为A型和B型:A型人动作快,没耐性,好争斗,易激动,整天忙忙碌碌;
B型人悠闲自在,不好争强,总想在生活中过得舒服一些而不计较取得什么成就。在食物、年龄、吸烟、以及其它与健康有关的因素均相等的情况下,A型人冠心病和心脏病发作明显大高于B型。
二、特异性反应假说 :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于是有人提出每个人对于刺激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反应型式,因此而患不同的心身疾病。
1.体质。2.学习:持学习观点的学者们主张,单一的强化反应式有情绪反应决定的。因为在任何时候,一个人只要有情绪活动,就会发生许多自主神经的变化,这种情绪活动和自主神经系统变化之间的联系一旦被强化,酒可能被固定下来。进一步研究发现,心身疾病本身又可以作为一种刺激,造成一些内在反应,这种反应又可以引起或加强心身疾病,如此恶性循环不已。3.经典条件反射:凡是可以引起植物神经反应的中性刺激,如气味、颜色、食物、人等,都可引起心身疾病。4.心理防卫机制:大多数人能够通过心理防卫机制来处理不愉快情绪及其冲突所致的焦虑,不会引起心身疾病。但是当心理防卫机制破裂时,既现有的心理防卫机制不足以减轻个人的焦虑而出现慢性焦虑状态时,就可以使具有易感素质的人出现心理生理功能障碍。疾病和环境紧张刺激并不完全平行,只是那些对紧张性刺激不善于随机应变、缺乏某些基本能力的人,在他们的社会地位日趋下降的同时,将创伤性的生活体验积累起来,从而造成了心身疾病。
三、从心身医学的观点出发,心身疾病的发病过程是:紧张刺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细胞疾病→组织结构改变。
四、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①心理分析②行为治疗③认知疗法④森田疗法⑤音乐疗法⑥艺术疗法等。
五、常见的心身疾病。
1.原发性高血压:(1)循环系统的心身疾病包括:①原发性高血压、②冠心病、③心律失常④心脏神经症等。(2)原发性高血压早就被列为典型的心身疾病,但其原因至今未定。大多数病人找不到明显的生理原因,于是采用了“原发性”这一医学术语,来形容原因不明的高血压。早期的跨文化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多见于应激与冲突明显的社不逆会。
凡是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对视、听觉过度刺激的工作环境,均易使血压升高。应激引起血压升高已被普遍接受。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对应激具有高反应性,这种高反应性强化了血压的进一步升高。
(简答)精神动力学派对高血压的看法是:①血压是防御机制的结果,是由于压抑的焦虑或愤怒所致,大多数人受超我或社会规范制约,不能将愤怒表露出来,而将愤怒埋在心中,这种压抑的情绪不断刺激心血管,使其发生变化,导致了高血压。② 遗传和生物学因素,对造成高血压也起一定的作用。今年来生物反馈指导下的松弛训练用于高血压的治疗,特别有效。
2.消化性溃疡:溃疡病的主要症状是饭后几个小时或饭前胃部疼痛。
(1)亚历山大把生理学与心理分析的理论相结合,提出有三个因素参与溃疡形成的假说:①遗传易感倾向;②长期的人际关系冲突;③社会应激的激活。(2)劳动环境应激或重大的心理刺激也可致溃疡病。
(3)精神分析学派对溃疡病的看法是:这种人依赖性很大,表面上好像极具攻击性,但骨子里还是渴望母亲的保护。艾尔普等发现溃疡病人具有孤独、自负与焦虑、易抑郁等个性,因此推论:③不良的个性染上不良的习惯导致对社会的不适应,再加上较多的生活事件压力尔导致溃疡病的发生。④遗传因素对消化性溃疡也很重要。
某些人消化液分泌过多是先天性的,他们更容易罹患消化性溃疡。⑤ 研究结果已证实,饮食与溃疡病有关。饮食无规律,长时间饥饿之后过食,周而复始也易导致溃疡的形成。⑥大量的证据说明,溃疡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饮食、遗传因素、焦虑、长期紧张应激或恶性刺激,以及其它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乐消化性溃疡。
3.支气管哮喘:哮喘发病中的另一个与哮喘有关的心理因素是家庭关系,特别是母子关系;另一个是哮喘病人极易受暗示。精神动力学派认为,哮喘是母亲过分溺爱孩子,孩子又过于依赖母亲的结果。
4.偏头痛;5.饮食障碍:常见的有过食和神经性厌食,过食最终导致肥胖;神经性厌食多见于女性,病人看起来几乎象个骨头架子。饮食障碍的原因很复杂,有些饮食障碍食继发于其它机体疾病,对这类饮食障碍,通过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可以得到治愈,有些饮食障碍则无躯体疾病原因,而往往是由于心理原因所致。
肥胖症:收入低的阶层和受教育差的人,肥胖者的人数比总人口中的胖子高出5倍。神经性厌食:布鲁奇发现患有厌食症或肥胖症的病人缺乏识别饥饿与饱食的感觉。对饮食障碍的治疗通常采用医疗措施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行为疗法尤其有效。
第四篇:个人读书笔记 之 变态心理学笔记
自考 变态心理学教材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
第二节 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
第三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第二章 心理病理现象
第一节 心理病理现象的概述
第二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
第三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
第三章 神经症
第一节 神经症的概述
第二节 焦虑症
第三节 恐惧症
第四节 强迫症
第五节 神经衰落
第六节 疑病症
第四章 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 癔症的概述
第二节 癔症性躯体障碍
第三节 癔症性精神障碍
第四节 应激相关障碍
第五章 人格障碍
第一节 人格障碍的概述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
第六章 心境障碍
第一节 心境障碍的概述
第二节 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心境障碍的可能原因
第四节 心境障碍的治疗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概述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可能原因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的预防和治疗
第八章 进食与睡眠障碍
第一节 进食障碍
第二节 睡眠障碍
第九章 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第一节 几个重要概念
第二节 性功能障碍
第三节 性别认同障碍
第四节 性指向障碍
第五节 性偏好障碍
第十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第一节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概述
第二节 麻醉药品
第三节 精神药物
第四节 其他依赖性物质
第十一章 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第一节 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概述
第二节 精神发育迟滞
第三节 孤独症
第四节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第五节 儿童情绪障碍
第六节 学习障碍
第七节 其他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第十二章 老年期精神障碍
第一节 老年期精神障碍的概述
第二节 谵妄、痴呆和器质性遗忘
第三节 老年期常见的其他精神障碍
各章学习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
学习重点
1.心理障碍的概念
2.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
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中10种心理障碍的名称【1.器质性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
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
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
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学习难点:
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心理障碍的形成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心理障碍的诊断偏差【行为发生的情景,诊断者的预期,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以及文化环境因素】
第二章
精神病理学是研究精神活动的种种异常及其心理机制的临床基础学科。
学习重点:
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应从3方面进行考虑【纵向比较: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横向比较:与周围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进行精神检查时的5点注意事项【1,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及存在哪些精神症状2.,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严重程度3,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即与病因直接有关的、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哪些症状是继发的,即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的;4,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减少误诊;5,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以利于治疗和消除症状】;
幻觉、妄想概念及临床描述【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直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按照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
妄想: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临床上可分为一下几种: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妄想,夸大妄想,嫉妒与钟情幻想,其它妄想】;
自知力的概念及临床作用【自知力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学习重点:
精神症状的特点【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4,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或社会功能损害】;
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造成某一症状的表现不典型;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灯都可能影响病人的症状表现】;
精神症状的分类包括十种常见的精神症状:
1,感知觉障碍感:感觉障碍【多见于神经系统病变和神经症等精神障碍】
知觉障碍【多见于意识清晰度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难的病人中】感知综合障碍【病人可以感知客观事物本身,但是却对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了
障碍】
2,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又称意念飘忽,多见于躁狂状态;思维
迟缓;思维中断;持续言语;病理性赘述;思维松弛;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
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妄想、夸大妄想、嫉妒与钟情妄想、其它妄想2.强迫观
念:强迫性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回忆、强迫性对立观念3。超价
观念:带有强烈的情感和动机,它对病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有着显著的影
响,常常会导致人际冲突。可见于某些人格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病人】
3,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减退、注意转移】
4,记忆障碍【记忆减退,记忆增强,遗忘(顺行性遗忘---只能回忆病前经历,逆
行性遗忘---外伤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和选择性遗忘---多见于与心因
有关的精神障碍),错构(记忆的错误),虚构(以一段虚构的故事来填补他所
遗忘的某一片断的经历)】
5,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
6,情感障碍【必定涉及情绪和心境问题,常见的情感障碍:高涨,抑郁,焦虑,恐怖,情感淡漠,情感脆弱,情感倒错】
7,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意志倒错,矛盾意向】
8,运动行为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作态与特殊姿势,刻板动
作,模仿动作,抽动,强迫行为,冲动与攻击行为】
9,意识障碍【嗜睡,意识浑浊,昏睡,昏迷----以上四种主要见于脑器质性和躯
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朦胧状态;谵妄;意识改变状态】
10,自知力 【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精神症状综合征的种类【5种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1,幻觉妄想综合征---以幻觉为主,多为幻听,在幻觉的背景上又产生被害、影响等形式的妄想。特点是幻觉和妄想密切配合,相互依存,互相影响。2,精神自动综合征---在意识清晰状态下产生的一组综合征,包括假性幻觉、被控制体验,内心被揭露感及系统化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相互联系的综合征。3,紧张综合征---以病人全身肌张力增高而得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两者可交替出现。4,遗忘综合征---又称珂萨可夫综合征。其特点是近记忆障碍、遗忘、定向障碍尤其是时间定向障碍、虚构症等。5,Cotard综合征---以虚无妄想或否定幻想为核心症状的一种综合征。病人认为自身内部器官和外部现实世界发生了变化,部分已经不存在了。】。
人的正常精神活动按照心理学分为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
第五篇:0031_自考心理学笔记
1.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生物节律:指生物的周期性变化。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4.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人的日周期实际是25小时。
5.感觉阀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发生变化所需的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心理学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工业与组织、广告与消费、法律与犯罪 7.心理学意义:1.认识内外世界2.调整和控制行为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8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一般来说,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9.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注意集中在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C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地变化,实际在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也很低,因此,它才不断变化,不会停留在一个问题上。D睡眠状态-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可以讲,这个时候,注意已经基本停止了活动,只有受到很强的刺激,才会引起注意,转入有意识的状态。
10.第一阶段-过渡期-α波、第二阶段-轻睡期-θ波、第三、四阶段-沉睡期-δ波、REM阶段-快速眼动睡眠
11.失眠的种类: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 12.梦的特征:梦境与自己有关、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13.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14.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1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换为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1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17.基本的听觉现象:声音的属性、听觉的适应于疲劳、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18.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9.知觉的机制:深度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
20.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1.社会知觉的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2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 23.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4.记忆的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25.记忆的类型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2.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 26.遗忘的原因消退和干扰。27有意遗忘的作用 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28遗忘的影响因素: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绪的作用
29如何提高记忆力:1.地点法2.韵律法3.记笔记
30.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31.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 外界刺激→产生注意,选择信息,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找出新信息中包含的内在联系,与被激活的原有信息相联系→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简言之,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在的反应。
32.学习的分类:A依学习方式划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B依学习内容划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33.学习的策略与方法A复习策略:复习时间、复习次数、复习方法B组织策略:群集、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 3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35.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36.思维的机制: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37.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38.问题解决的概念: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及心理操作,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初始状态变为目标状态
39.推理的一般过程:三阶段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
40.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式和方法步骤
(一)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缺点:费时、费力、缺乏效率
(二)启发式: 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启发式方法 缺点:不保证能够准确的找到答案常见的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核心:讲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2、爬山法以退为进
3、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
41.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4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1.智力因素2.人格因素3.环境因素4.动机因素
43.创造力培养1.建立目标与意向2.训练基本的技巧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概念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12.运用例子 44.智力的发展特征: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45.如何看待智力差异:A智力的个体差异:首先,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及其不同。其次,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此外,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一是稳定发展;有一些人早熟;有一些人大器晚成B智力的团体差异: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除此之外,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差别。
在同一群体内部,人们在智力测验分数上的差异可能归因于遗传因素,但不同团体在智力测验平均IQ分数伤的差异则应更多归因于环境的不同。同时,智力测验本身的文化部公平性也是造成不同团体间差异的原因之一。
46.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斯皮尔曼)卡特尔认为,一般智力(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量度量。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量度量。47.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48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他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49.心理测验的性质:
1、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是一种科学构想;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心理测量具有误差;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50智力测验与向性测验、成就测验的区别: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和成就测验(成绩测验或教育测验)同属于能力测验范畴,三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A心理测验最早开始于为筛选学习困难儿童而编制的智力测验,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通用的智力测验都可视为对个体的基本能力素质的考察。B性向测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其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的潜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C 成就测验主要考查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51智力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家庭环境3.学校教育4.社会实践 52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53.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源泉。
54.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55.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56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57本能理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成长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认知与期待理论 5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59.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60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61情绪状态:心境、激情、应激
62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63.表情的种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
64说明情绪情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作用:A动机作用: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B调控功能:促进功能、瓦解作用C健康功能D信号功能
65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66人格的特性: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 67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68气质与性格的区别:气质具有天赋性,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69自我调控的三个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70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71现代特质理论:人格五因素模式。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谨慎性。可以通过NEO-R人格调查表来测定。
72类型的三种模式:单一模式-T型人格;对立型人格-内向与外向人格;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
73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74认知方式类型:冲动型;沉思型;系列型同时型 75人格测量的主要方法1.测验法: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青年性格问卷2.投射法:罗夏克墨渍测验、主体统觉测验、句子完成法
76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早起童年经验5.自然物理因素
77舒茨: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①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与人交往。被动性:期待与他人交往。)②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表现主动性:支配他人。被动性:期待他人支配。)③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与人交往。被动性:期待与他人交往的情感表达。)
78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1.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与别人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2.合群需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3.自我肯定需要: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人际交往是认识自己的主要社会来源。
79沟通的概念 广义: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1
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80沟通的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背景
81人际喜欢喝吸引的条件1.相似性与互补性: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一般相似性起决定性作用,但当交往双方角色不同,需要不同时,人们倾向喜欢那些行为与角色相符合的人。双方角色不同,行为不同时,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能够互补。2.个人品质: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因素变得不再重要,交往者的内在品质越来越重要。热情是令人喜欢的重要个性品质,开朗比冷淡更具吸引力。真诚、幽默、有涵养、礼貌、有能力、聪明等,也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外表的特点,比如容貌、体形、服装等因素。外貌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也具有辐射效应。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尤是交往初期。
82人际关系测量的基本步骤: 1.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2.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83社会测量法应用:了解群体内部中1.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2.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3.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
84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85群体特性:群体规范、群体的凝聚力、群体中的角色、群体的领导 86群体的功能:1.给成员心理上的归属感(情感方面影响)2.使成员具有认同感(认知方面的影响)3.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行动方面的影响)总之,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知、情、意三方面无所不在。
87社会助长: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88从众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
89去个性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论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去个体化。
90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社会助长与社会堕化、去个体化、群体的决策行为: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从众与服众
91从众与服从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A从众原因:①行为参照。个体在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害怕面临压力,缺乏社会支持,处于孤立状态。B服从原因:①合法权力。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力,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②责任转移。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服从可以将错的责任转移。C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群体的权威性,个体的人格,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与个体差异。D影响服从的因素:①命令发出者。他的权威性,对执行命令者是否关心、爱护,是否监督命令执行的全过程等。②命令的执行者。他的道德水平、人格特征、文化背景等。③情境因素。92心理健康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93心理健康的标准:有正常的智力水平;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94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95压力也叫应激,由汉斯·薛利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96压力的来源: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
97压力的影响因素
1、经验
2、准备状态
3、认知
4、性格
5、环境 98压力的应对: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的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99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100挫折的类型:挫折既包括挫折情境,又包括挫折感受,两者关系密切。挫折情境导致挫折感受。
101挫折产生的原因一般可以概括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指环境方面的,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常常是个人意志或能力所不能左右的。内在因素则主要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阻碍了目标的实现,包括个人的生活条件、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经济水平等。102挫折的防卫方式常见的防御机制可分为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御、掩饰性防御、逃避性防御、攻击性防御五大类。
具体表现为十种方式:否认、幻想、压抑、投射、反向、转移、退行、、文饰、补偿、升华
103挫折的应对策略:正确认识挫折;改变不合理观念:常见的不合理观念有:(1)此事不该发生(2)以偏概全(3)无限夸大后果;加强修养,勇于实践;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104焦虑障碍就是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105焦虑类型: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恐惧症(广场、社会、特殊恐惧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症
106焦虑的应对策略:认清焦虑状况;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学会放松自己;运用想像减轻焦虑;进行理性思考;接受专业治疗
107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这一阶段,是心理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的阶段。传统的心理发展观点认为,从婴幼儿期到青年初期是个体的形成阶段,成年期是稳定阶段,老年期是衰老和死亡的阶段。实际上心理的发展并不是随着生理的成熟而告终结的,心理的发展是从个体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的持续过程。
108关键期.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
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109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应该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个体心理发展的每一个时期的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应该是划分心理年龄阶段的主要依据;第二,在划分心理年龄阶段时,既要看到重点,又应该看到全面。因此,各心理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个体不同时期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以及生理发展和言语发展上。110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但另一方面,相同的教育条件和社会环境在不同的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也就会形成一定的差距,表现出可变性。
111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0~2岁儿童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发展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典型特点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自我中心”程度下降,开始克服“片面性”,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进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112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113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对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对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的关系。
115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理论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要依次经过几个阶段,不能超越,只能循序渐进。后来,增加了“过渡阶段”。
116青少年个体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
1、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对友谊非常重视;与父母产生冲突、代沟;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
117成年初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一)求职与升学
(二)婚恋与生育 118中年危机的主要原因自身生理变化、家庭生活变化、事业变化 119心理定势坚持用原有的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120前摄干扰: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121认知:世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
122关键期:个体在某一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映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这个阶段或时期,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
123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客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才去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124投射测验: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人格理论为依据。一般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特征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退出若干人格特性
125心理状态:在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
126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
127从众:个体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