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地理论文: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
高级中学《地理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活动。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的轰鸣声进入了整个地球,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迅猛增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口急剧增长。自从人类进入到信息文明时代以来,高科技给人类带来丰硕的物质享受。同时,自然界也给我们带来沉重的报复,臭氧洞的扩大,大气中二氧化碳成份增多,酸雨的危害,海洋中赤潮频频发生,地球变暖,水灾旱灾增多,以及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北方的沙尘暴肆虐等,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我们学校来说,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特别作为地理课中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应该作为二十一世纪重要的基础教育。同时作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也是实施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核心部分。
中学教育大纲规定了中学培养目标是中学阶段把学生培养成具 有科学文化的新型劳动者。并且具备综合思维,价值观、经济观、道德观念的人生观。中学阶段又是世界观形成重要时期,我们把高中学生培养成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主人。因此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的成败涉及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了新世纪人才的模式,应该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种教育模式的改变其主要核心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课程的改革内容也就是现在我们所教的新课程。新的课程中纳入了大量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内容。因而环境教育也成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也就是说对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就是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善环境以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过程,将来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
通过对可持续为目标的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意识也可称为世界文明全球道德,共同人性等。是在经济高速增长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以后,人类在反思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中逐步成熟起来的。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也是我国教育模式转变的一个重大突破口。起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意义。
1、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学科跨许多学科,它不但具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还大与语文、地理、历史、生物等各个学科之中,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知识接受过程中可帮助学生开拓眼界,获取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了解环境污染事故的原因,严重后果,以及治理的新措施。了解多种环保技能,学到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同时也意识到环境保护教育是把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要求我们注重协调约束各自的行为,以达到动态的发展平衡。这种思维方式再现在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就是要综合决策。从而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2、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
传统的价值观念认为,环境资源是没有价值的,其价值也仅仅反映在其开发成本。这种资源观、环境观,导致了人们在环境行为上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浪费性使用。就是通常所说的“竭泽渔”和杀鸡取蛋“式开发、使用。同时造成严重环境问题。而现在则认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保护教育不仅仅是以人类为目标,而是以更深的层次人类与大自然整体为尺度,不仅以人类利益为目标,也以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在价值观念上,既承认自然界对于人类的各种价值,也承认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及生命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生存的价值。为此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中就是要学生认为环境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且给人类提供了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人类在生产、生活当中产生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要有容纳、清除和改变这些废弃物的能力,若超过了地球的承载量则反过来就要危害人类,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很好地保护环境,爱惜环境,才能使环境不受损害,同人类和谐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通过环境教育,使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现在和未来人类的共同所享受的资源和环境权利。从而产生责任感。
3、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文明道德水准:
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教育,组织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考察、调查。在考察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了具有实际经济价值的优秀论文二百余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念。因此,环境意识也是道德意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本身就是含有为他人、为后代考虑的思想。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容入到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容入到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去从而认识到自身活动对于自然、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影响和后果。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崇高责任,并能自觉地意识到为社会的长远利益而牺
牲一些眼前消费来炫耀富裕,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并认识到以牺牲环境来换取高额利润是不道德的。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只有很好地保护环境,爱惜环境,使环境不受损害,同人类和谐发展,就必须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清扫公共场所的公益劳动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又能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良好的公共道德,文明习惯的养成。
4、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好途径:
现代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有民主、法制的观念。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和宣传中,为了保护环境造福后代,世界各国都制定了许多法律条文和法规,例如《污水处理法》,《森林法》等。环境污染和破坏自然资源都要受到各种惩罚。我国环保法律也相继出台。在教课书中也提到许多法律条文和法规。因此我们要把环境作为学校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学生从小养成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文明行为。形成环境保护行为规范。懂得每个人享有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谁污染谁负责,赔偿。同时受行政处罚,公民有义务揭发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同时在以上培养教育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世界各地山川大河的瑰丽,美丽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以及生态环境。无疑又培养学生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情操,因此环境教育也是健康体魄的催化剂。
总之,人类不但要对自己讲道德,还要对自然环境讲道德。人类不应该为自身利益而损害自然环境。在持续发展意识中,道德调节的范围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扩展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这种道德观的目标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协调。而高中新的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却是把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教育内容。这为我们教育培养目标指出了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方向。也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养学生环境意识,环境行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塑造高素质公民极为重要的内容奠定基础。
第二篇:中学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主渠道
《中学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主渠道》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环境教育是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地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主渠道。
一、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到地理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是发挥地理课环境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初中地理教材中多处渗透环境教育问题,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热情。如初一地理教材第五章《世界的自然资源》
第二节“水资源”和第三节“森林资源”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问题。教师在上课前,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东门河”河水污染和“云岛山”的森林破坏情况,了解水污染的原因和森林破坏的原因,在上课时又给学生播放有关这方面的录像片,再让学生联系实际并结合课本内容展开讨论,并提出治理水污染和制止乱砍滥伐的措施。最后让学生看插图《钓鱼者的困惑》、《熟视无睹》、《小鸟的悲哀》等。学生通过看图,分析图就会知道由于水被污染,导致鱼类死亡,钓鱼者感到困惑;就会知道水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大树被一砍而尽,原来快乐的小鸟失去了理想的生存环境,无处安身。学生便能深刻理解我国森林遭到乱砍滥伐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开展以环境问题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如:演讲会、调查报告会、辩论赛等。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为他们提供资料和信息帮助,并加强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寻找新的环境事例来支持他们的论点。同时开设环境专题讲座也很有必要,环境专题讲座既能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讲座内容要结合教材的环境知识,并用乡土材料来做例证。这样的讲座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容易接受。如讲我国水资源不足时,有的学生会认为我们当地水资源丰富,用不着节约用水也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若是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市的水资源状况”,特别是“流沙岩”水库的蓄水情况,学生会对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调查和参观活动。如:组织学生去调查学校附近的噪声污染,污水处理厂,木材加工厂等严重污染的工业生产地等。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观测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产生对环保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体验,增强学生进行环保的自觉性。此举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已知理论 l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进行环保的自觉性。
四、结合重大环境节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结合一些重要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活动。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世界无烟日”、“全球城市节水日”等,都是世界组织或国家指定或联合国确认的节日,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良好的生存条件而呼吁人们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每年定期的活动中,围绕一个主题,以唤起人们注意全球环境及资源的现状,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宣传环境知识,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如:向市民散布环保宣传画、宣传标语,参与环境保护公益劳动等。组织学生进行植树、种草、养花等美化校园环境的劳动实践活动,还可以此为内容组织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环保行为的自觉性。
第三篇:也谈中学地理素质教育
也谈中学地理素质教育
李燕贞(汕头市,潮阳林百欣中学)
内容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显露出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地理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地理品德素质、地理知识素质、地理行为素质、地理审美素质。本文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学生这四个方面的地理素质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 素质素质教育中学地理地理
素质教育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地理学科的素质教育,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地理学科兼具综合性和区域性,它是围绕着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主线展开的,具有一定的哲学价值、德育价值、文化价值、美育价值、生产价值和环保价值等素质教育价值。概况起来,地理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地理品德素质、地理知识素质、地理行为素质、地理审美素质。
(一)地理品德素质
即具备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地思想、全球观念、环境意识、资源观、人口观等。这是地理素质教育中最为根本的内容。它有两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1、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中学地理教材有丰富的国情国策方面的内容,这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这些素材,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自己维护国家的尊严,积极促进民族的繁荣昌盛。
1中学地理教材从多方面向学生展示了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制度优越等优势。同时,也把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地区差异大,自然灾害多等劣势如实告诉学生。使学生对我国的国情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录像、幻灯等)突出我国的优势,强化学生的感受,激发和增强他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对我国的劣势也有清醒的认识。如在讲述我国工农业生产时,除强调有利条件外,还应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频繁的旱涝灾害,盐碱地,低产田,人均耕地的急剧下降,某些资源的匮乏和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都给我国工农业生产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才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实事求是地认识国情,找出差距,才能使学生树立强烈的“人均意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进而使他们在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时,也产生建设祖国的紧迫感、使命感,从而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大志,报效,祖国并把这种报国之志付诸行动。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这是中学地理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中学地理教材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因此,用“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辨证观点,教育学生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其迫切性,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紧扣教材内容,不断阐明观点;同时,不断引入一些可信、全面、生动的资料,加以突出强调,在使学生增强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宣传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和基本国策,令其在实际生活中能自觉维护和执行之。
(二)地理知识素质
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地理知识
教育是中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智能的基础,也是认识祖国,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1、地理学习方法
要十分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指导,这是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如,地理知识的学习需要“记忆”,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总结教会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口诀法,形象直观法,图式法,发掘特征法,简化法,力图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记忆”。
如中国地形区特点,我们就可以教学生采用口诀法记忆: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2、地理理解能力
更应注意的是学生地理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学生地理思路,引导学生多观察,观察周围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多想象,多联系从而逐步理解地理知识和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理论来综合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地理问题,进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行为素质
能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科学地认识周围环境,产生正确的地理选择行为。这是地理素质最终转化为能力显现的表现,也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点。地理行为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提高给学生必要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令其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培养其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促进其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并提高其参加未来生活的适应力。即让学生懂得
“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
1、“学会做人”
在地理素质教育中借助地理学科的优势,培养和造就学生成为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尚品德又爱护环境的优秀公民,这是整个地理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心。
2、“学会生存”
未来社会,人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意识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这是人最本能的要求,也是适应未来生活的一项基本素质。比如,作为一个生产者,就要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然后,据此作出正确的生产和销售的决策。因此,在教学中,不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打好基础,促进发展,发挥特长,鼓励竞争,经受挫折等素质准备,使学生们具备生存意识和能力,以备迎接各种生存与发展的挑战。
3、“学会学习”
教育学生,一方面是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是传授方法。在某种意义上,传授方法更为重要。“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形成独立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学,自立,自强的优良素质基础上,才能真正理智而正确地做出地理选择行为。
4、“学会创造”
创造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优秀人才最宝贵的素质之一。地理素质教育就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造思维等方面。优秀的创造力不但使一个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可以为社会贡献独特的力量,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其地理选择行为的正确性和影响力。
5、“学会关心”
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等世界性难题,绝不仅仅是对个人生存的挑战,而且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未来世界的发展需要人类共同的合作和关心。因此,在地理素质教育中,要教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集体和他人,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关心整个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关心地球的生态于环境,关心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等。这样,才能使其成为目光远大的合格公民,这是地理选择行为的一个基本的问题。
(四)地理审美素质
能感受并鉴赏地理事象的美,具备地理审美能力,养成地理审美情趣。地理学科不论其内容,还是其本身都充满着审美教育的内容。在地理教育中,我们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借助地理教材中所显现出来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等素材去感染学会、熏陶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规范学生的行为,达到美育的功能。
1、地理美的陶冶
启发学生在认识、了解丰富多层次的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去发掘地理的美,如天体美、山河美、建筑美、艺术美、园林美。色彩美、动态美等是地理环境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另外,地理学科本身具有的科学美也十分丰富生动。总之,各种形式的地理美都可以诱导学生接受美的情操体验,陶冶学生的美感。
2、地理美的传导
教师应通过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将美的信息传导给学生。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用生动、形象、准确、明朗、鲜活、通俗易懂的地理语言将美的图景,美的事物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使其感受到美,认识到美,并爱美,欣赏美,创造美。
3、地理美的体会
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课外考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使其切身感受
到山河美,文化美,花草美,生活美,这往往会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出更多的美感,在惊叹之下,其审美情趣就得到了升华。这是地理教育的一大优势之一。在笔者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每年都会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黄岐山,风门径等风景区进行考察。学生对课外考察课也非常感兴趣。风景区的红花绿草,奇石怪树,清澈小溪都会让学生对大自然之美有切身的感受;文化典故,神话传说又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美;通过一天愉快的旅游考察,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地理素质教育的四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地理素质教育必须以地理教材为载体,地理知识为基础,既不可以离开地理基础知识而空谈素质教育,也不能厚此薄彼,忽视了其它素质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显露出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作为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广泛开展地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好地理,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年第7期,王彦丽:《素质教育下的地理教学》。
2、《教育革新》2007年第9期,王兆东:《对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3、《考试周刊》2008年第38期,陈军:《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第四篇:环境地理论文--海平面上升
浅谈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摘要:分析地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引出地球海平面上升的这一课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学术问题,而仅从CO2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来分析它是非常片面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地震和火山的爆发、水土流失和人工拦海造田、地球上森林覆盖率三者对地球的海平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关键词:地震;造田;森林
引言:
近年来,当人们谈起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的原因时,我们习惯归结于:随着人类工业的快速发展,排放了大量CO2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气温的上升和海水的膨胀,从而加快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等冰川的融化速度,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我对此保持怀疑态度,至少仅这样的观点是非常片面的。
在大气中CO2气体的含量才0.03%,这难道是引起地球气温和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我个人认为使得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地震和火山的爆发对地球表面气温的影响:
地球和太阳一样,都是具有巨大能量的星体,其由三部分组成:地核、地幔和地壳。地核作为地球能量的中心,它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地球的能量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球自身地核的能量,另一种是来自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这两者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得地球表面形成适合人类生存、恒定的温度,平均温度大约为14摄氏度左右。本人认为这与地震和火山爆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对地球表面温度恒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震和火山爆发都是地球释放自身能量的一种方式,每次地震和火山的爆发都伴随着巨大能量的释放。以发生在中国汶川8级地震为例:这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9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当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地球从该地方释放了如此巨大的能量,于是造成该地区及附近地区的地表温度短时间内急骤下降;同时该地区地壳表面向大气吸收能量,造成该地区及附近地区的地表温度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又由于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得的液态水蒸发到空中,使得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汽;这就使得地震地区往往总会发生大面积降温及大降暴雨或大雪。虽然该地区一样也会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同时地球其它区域向地震发生地区传导能量,由于地球的体积大,但地震地区的地壳表面要想达到其它地区相同的温度,还需要一段时间等待才能达到正常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冬季在地震发生地和附近的四川、贵州等省份都发生了特大冰灾原因。2010年的欧洲火山灰事件,也是地球从该地区释放巨大能量,同样也可以用上述原理来解释,这也使得2010年冬季成为近二十年内最冷的冬季[1];2011年的日本福岛9.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同样的道理日本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发生了大面积的降温现象,甚至引起日本国内大范围降雪[2]。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地震和火山对地球气温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爆发频繁程度和等级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的温度,而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南极和格陵兰岛等冰川融化的速度,也间接影响着海平面的上升或者下降。深海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影响则更为明显,这与海水流动性等特点有着重要关系。
同时,还有大量的事实证明:有时用“温室效应的理论”来解释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是相互矛盾或错误的。20世纪80年代后的气温上升,人们把它归结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而从1945年至60年代,虽然CO2的浓度增大,但是全球地表的气温却显著降低,按照“温室效应”原理预测,南半球中,高纬地区温度上升最少,事实上却是这一地区温度呈明显上升。预测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温度上升最多,实际上却是那里的温度下降最多。在20世纪后半期,全球地震处在活跃期,地球上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就有24次,这些地震基本发生北半球[3]。
二、水土流失和人工拦海造田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上水主要以冰山、湖泊和河流等淡水的形式存在。河流与海洋相连,冰山和湖泊等通过河流流入海洋。由于地壳表面地质缘故,松动土质随着河水流入海洋,每年都有大量泥沙随河流流入海洋。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乌鸦喝水》,有只乌鸦想喝到瓶子里的水,由于瓶里水不多,乌鸦嘴巴喝不到瓶里的水,于是乌鸦想了一个办法,用嘴巴向瓶里放石子,这样瓶里的水面慢慢上升,于是就可以喝到瓶里的水。由于地球的万有引力的作用,地球上水的总量是不变的。而陆地的泥沙流入海洋使得海平面上升与“乌鸦喝水”的道理是相同的。瓶子里的水就好比是海洋,从陆地经河流带入海洋的泥沙就如“放入瓶里的石子”,地球上的这些的水土流失的结果肯定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而由于海水的温度远远高于冰川的温度,海平面上升的同时加快南极和格棱兰岛等冰川融化的速度;南极和格棱兰岛等冰川的融化又会引海平面的上升。
拦海造田与水土流失的道理是相同的,由于人类自身生存活动的原因,把部分海洋围起来或者通过用陆地上的沙石把它添埋起来,这样这部分海水只能流入海洋其它地方,这就与寓言《乌鸦喝水》的故事一样,也会使海平面上升。
水土流失和拦海造田都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它们的作用又对加快南极和格棱兰岛等冰川融化速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南北极冰川融化的水又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如此往复,便形成恶性循环。
三、地球上森林覆盖率对海平面和地球表面气温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一片森林好比是一座水库,森林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净化空气;二是储蓄水功能;三是吸附土壤表面,减少水土流失。这些对调节地球气温和海平面平上升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陆地上的水主要是淡水,是以湖泊,冰川,河流等形式存在的。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淡水通过河流等各种形式流入海洋,而海洋也会蒸发把海水变成水蒸汽,在气流或季风等作用下,这些水蒸气以下雨或雪的形式降落在陆地上,这些降水又通过河流流入海洋,这样如此长期循环。一般情况下,由于森林和其它植被有储水的功能,部分降水就会储蓄起来,从海洋蒸发并且漂移到陆地上的水和从陆地流入海洋体积大致是平衡的。但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工业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加速,这对地球上森林的破坏极为严重,陆地上森林的储水功能下降,这种平衡很快被打破,从陆地流入海洋的水的体积慢慢大于海洋蒸发的水量,这样陆地的水量在减少,相反海洋的水量就会增多,结果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同时伴随着其它不良反应。再由于森林的储水功能的降低,加上在陆地森林对土壤表面吸附能力减弱,有时过量的降水至使形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等。这样加速了海平面的上升。
我们可以总结出:陆地的淡水也源源不断地流入海洋;假如没有森林,海水形成的降水在陆地上又无法得到储蓄,陆地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海洋的水就会越来越多,于是海平面就会上升;假如没有森林,在流入海洋的过程中,会带入大量的泥沙进入海洋,这样加剧了海平面的上升。既然森林对海平面和气候影响如此重要,我们人类在保护森林方面又做得如何呢?
资料显示:人类文明的初期, 有原始森林 7600万平方公里, 覆盖了地球大陆表面的三分之二; 19世纪中期, 减少到5600万平方公里; 20世纪末再减少到3440万平方公里, 覆盖率下降至27%; 而据2003年的最新数据, 现在只剩下2800万平方公里了。由此可见, 最近100多年来, 森林面积锐减惊人。而我们中国也同样令人触目惊心。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占国土的16.55%,约为全世界森林覆盖率30%的一半,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 列于第100位左右。由于环保意识淡薄, 大规模盲目利用天然林, 过去的半个世纪, 全国消耗森林资源达100亿立万米, 即1万平方公里, 原生天然林已遭到了难以复原的巨大破坏[4]。
结论:
总之,地球气温和海平面的上升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学术问题,以地球现实发生的气候问题光从“温室效应”理论根本无法解释,而地震和火山的爆发、水土流失和人工拦海造田、地球上森林覆盖率三者都对地球气候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努力现在应该多方面入手保护环境,特别是重视这三大方面;从我做起,否则我们将要为我们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参考文献:
[1]陈彦廷:《欧洲火山灰事件》,2010-12-06,http://,2012-12-25.[3]叶海英:《全球变暖是否会导致更多火山爆发和强震?》,2010-05-03,http://,2012-12-25.[4]何小颜:《大灾变2100年》,2012-07-31,http://blog.ifeng.com/article/19072218.html,2012-12-25.
第五篇:[中学教育]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特色扬校、创新举校的办学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做出了应有的努力。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于下:
一、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
1、按政府招生的原则,确保了本校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2、本校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100%;
3、在校学生年巩固率为100%;
4、毕业生全部毕业,合格率为100%;
5、在校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
二、教育管理入格到位。
1、健全组织,规范管理。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总辅导员、骨干教师等为成员的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强了对我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管理。学校严格按照教育局要求订教材、排课,开齐上足了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同时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小学管理规程》,使我校的教育行政管理得到了规范,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将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各科课外作业总量符合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学生每天在校的体育活动总量在一小时以上,特别加强了提高音、体、美课的质量,配备了专职音、体、美、科学、计算机、英语等教师,使各科教学工作得到了同等的重视。切
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随机抽查教师的课外作业批改情况,学生的家庭作业都没有超过要求。从而保证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得到有效的控制,家长、学生、社会都十分满意。
3、加强德育工作。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小学德育纲要》为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本学期在体育节举行了学生拔河比赛和踢毯子比赛增强体魄,在艺术节举办了书画展等活动,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行为得到规范,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少先队员。
4、认真开展专项教育活动。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认真抓好信息技术教育、科技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素质教育等。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配备了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另外,学校还成立了篮球、田径、书法、棋类、英语、手工、阅读、写作、音乐、舞蹈、微机等兴趣小组,使学生学有专长,促进素质教育。
三、加大教研教改力度。
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教学教研活动。
1、学期初教务处及各教研组认真制定了各项教研计划,除正常教学外,在每周三下午语文教研组和综合教研组、周四下午数学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行政人员深入到各教研组,确保教研活动做到有主持人、有中心发言人、有发言详细记录。切实抓好常规教研活动,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本期以学习文件、集体备课、公
开课、说课、评课、观摩录像等为内容,扎扎实实开展了教研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我校根据全国、市、县教育工作会精神,紧紧围绕教育局提出的要求,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改课题展开研究,每位教师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研课题并加以实施,使教育科研在校内形成了一定的氛围。
四、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虽然在这一学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是办学条件急需进一步完善。主要是学校硬件建设还没到位,教学功能室、实验设备急待完善;二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方面其入格、到位、规范、科学等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三是教师的群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发扬负重自强、团结拼搏、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力争早日实现“使我校成为方向明确、治学严谨、发展全面、校容优美的一流学校”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