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育论文初中数学素质教育论文
数学教育论文范文初中数学素质教育论文
如何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受到创造素质的教育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于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教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数学;教学;素质;兴趣
过去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方面的作用,这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数学教育改革,应把现在所提出的学生几大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度上来认识,用以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我们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育的阵地,要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方法,使学生受到创造素质的教育,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作贡献。本文就数学创造教育在当前应当确立和强化的几种观念,作些探讨。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的一环,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作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好奇心对知识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论性强的数学学科,学生的好奇心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又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满足这种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二、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该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三、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新课标是时代的产物。新课标要求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被动的完成教学任务转化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给学生做主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处理事情,让学生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这样,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独特个体。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主宰自己,我们只能为学生创设情境及学习的条件,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处方。
四、设计好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教学是一种复杂、细致、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比较高的教学技巧。同一种教学方法,由于教师运用的技巧不同,往往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博采众长,才能设计出自己好的教学方法。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的设计可以从多方面来考虑。可以针对一堂课或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总体设计,也可从整个学期的目标来设计,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前面所说的几条依据和评价标准,选取最合适的元素,进行最优的结合。
第二篇:数学素质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
青台冢坡学校
李贝贝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数学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的整体提升。如何有效的开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理解数学素质的含义
数学素质主要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它包括良好的数学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创造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能力的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是新形势下教育的新要求。
二、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要平等的交流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是在教师的框框下思考回答,是一种思维不能积极释放的被动式学习,是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相反,在《新课标》指引下的小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教具、学具之间进行开放式的信息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下学习,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学生。同时,加强培养和训练,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学习中的每项内容做起,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要抓住时机进行培养和训练,如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口算时比谁算得又好又快;板演、笔算、做作业比谁书写得仔细、认真、工整规范;讲课时看谁精力集中,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正确,做到及时表扬鼓励。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自觉地按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做。
四、加强实践教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较强求知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使问题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的身边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我们现在或多或少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不敢兴趣,主要原因就是课本中的数学情景和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学生理解困难,甚至有的问题是显示生活中所不能找到的,学生怎么会对这样的问题产生兴趣。
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和特别的做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各年纪的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纯数学型的封闭式习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限制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习题,则可设计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素质因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育论文
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柯中加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怎样使产业升级,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是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专家们指出需要以下四种素质的人才:第一,有新观念;第二,能够不断从事技术创新;第三,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第四、有团队精神。为此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例 已知 a>=0,b>=0,且 a+b=1,求证(a+2)(a+2)+(b+2)(b+2)>=25/2
证明这个不等式方法较多,除基本证法外,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若将 a+b=1(a>=0,b>=0)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也能用解析几何知识求证。证法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取直线段 x+y=1,(0=<x>=1),(a+2)(a+2)+(b+2)(b+2)看作点(-2,-2)与线段x+y=1上的点(a,b)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由于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而 d*d=(-2-2-1|)/2=25/2,所以(a+2)(a+2)+(b+2)(b+2)>=25/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对一个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如何设计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或模型。如,经营和开拓市场时,我们常常需要对市场进行一些基本的数字统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来驾驭和把握市场的实例也不少。这类问题的讲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大有益处。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如我又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课前我让20名学生用厚0.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5、9 „„ 0.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又让40名学生用厚0.2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75、9.5 „„ 0.5、0.2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课堂上我先把球的体积公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用两根细铁丝分别将两组圆柱按大到小通过中心轴依次串连得到两个近似半球的几何体。让大家比较它们的体积与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体积,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的体积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如果纸板厚度变小得到的几何体体积愈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帮助学生发现了球的体积公式另一证法。同时不仅向学生讲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材料为什么让大家各自准备,而且有意识地让学生损坏串连到一起的几何体和各自的小圆柱。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数学教学具有不仅使学生学知,学做;而且使学生学共同生活,学共同发展的目标任务。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周建良
笔者看过这么一则新闻:“教育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论文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体现
当下,全世界普遍开始重视基础教育的改革,我国也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这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展开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激活学生智商与情商为目的,以真善美教育为方向的教育。然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是我国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但是,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大大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比例。所以,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必须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1.注重社会实践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尽可能使问题情境贴近学生身边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社会实践,从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
2.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时,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觉地将一个个知识当做一个个科学的问题来对待的学习态度。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应该将知识的认知掌握看做是问题的解决。因为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精神的核心,要在这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获得高质量的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储蓄式教育”被动的和单纯的知识储存,而是利用科学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去发现、去创造、去改变。
3.加强情感体验
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特别要关注如何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有意识地不断强化这种刺激,使之成为有行为倾向的兴趣。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学习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群体中受到赞扬与尊重的欲望,从而避免因在群体中受到多次的失败与谴责而产生焦虑和抵触情绪。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方式
1.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统计表明,在需要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兴趣,兴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现代教育理论曾经提出过“三主”的观念: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在教学中应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环境,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动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通过游戏、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等方式来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儿童乐园布置大门的游戏,有4盏灯笼为一组的3组;6面小旗为一组的2组;5朵小花为一组的4组;还有不规则摆放的10枝气球和7棵小树。让学生选出最喜欢的装饰品,用已经学过的方法算算一共有多少个?孩子们通过列式4+4+4=12;6+6=12;5+5+5+5=20;1+3+4+2=10;1+2+3+1=7;发现这些算式有的有相同的地方,有的没有。相同的地方是前面的三个算式中都有相同的加数,通过引导很快地得出有3个4相加,2个6相加,4个5相加。我马上加大难度,有30个4相加用加法算式要怎么列式呢?同时抛开用纸条事先准备好的3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学生一下子就感悟出加法算式太麻烦了,想寻求简便一点的方法,从而引出了乘法的认识。再让学生对比3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学生立刻得出有相同加数相加的时候用乘法算式比较简便。通过给学生创设这些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被有力地激发出来,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2.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心理学认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实际上,现在的学生难以养成思维习惯,解题不灵活,常常错误百出,我们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生的解题实际出发来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小学生天生就拥有的、潜在的一种朦胧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联系三个方面进行有意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会
学”而不是“学会”的能力。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会学”中可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要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练习题的设计。设计习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唾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三、现代技术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不管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大相径庭。首先,现代化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大多都涉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它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更细更新,大多数知识还很抽象,甚至是微观世界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一张嘴加上一支粉笔,这样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学生接受这些复杂而抽象的知识就非常难,往往是老师讲了很长时间,学生仍然一脸迷惑。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便能很好地克服这个困难。恰当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能引起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创造力,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喜欢这门学科。这也正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从产生至今已迅速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应用的主要原因。
数学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是一旦在教学中以活泼的图像和生动的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就会兴趣盎然地去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静态的知识用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就能够将知识发生的整个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开展素质教育是必需的,它的广泛开展一定会为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初中数学赏识教育论文(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每位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是让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教师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一位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能力相当的学生会取得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学生可能比能力强的学生成绩更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激励的程度和效果不同所致。一般来说,学生的成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能力,二是动机激发程度。他们的关系可表现为: 学习成绩=能力x动机激发程度,从式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在这两个影响因素中,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其提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动机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成绩与动机激发程度成正比,能力稍差,可以通过激发工作动机来弥补。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赏识教育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能力再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首先,赏识教育的目标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其次,赏识教育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赏识教育效果,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无精打采、开小差、不交数学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数学成绩提升很快或者考试考得很好,可以奖励。但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再次,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赏识教育要注重时效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同学在数学全国竞赛中获得名次,应即使表扬,不要等到该比赛过了几个月了才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早也大打折扣了,对于表扬无所谓了。
赏识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死”知识,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赏识教育要借助榜样的力量。榜样激励,也叫做典型示范,就是通过榜样 〔先进典型)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有了榜样,使得大家学有方向,赶超有目标,而且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号召力大。
赏识教育要注重开拓学生的能力。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求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比如,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它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打开这扇窗,我们就会感到一股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它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