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TRIPs协议中反垄断条款合理原则之解读
TRIPs协议中反垄断条款合理原则之解读
href=“#”> 内容摘要 :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第八节第40条中规定了知识产权反垄断条款,如何理解并在国内适用该条款,对于中国有着很大的意义。本文将对该条款进行研究,并阐释合理原则在规制知识产权垄断中的必要性,以“挪号”为例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应当在中国知识产权反垄断条款中明晰合理原则的结论。 关键词:技术垄断 知识产权保护 合理原则 本身违法原则 为了在中国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拓展生存空间,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优势在国内推行技术战略和标准战略,企图打压民族产业,占据国内市场。涉外知识产权争议不断发生,涉及到国内多个产业领域,造成了巨大影响。根据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2004年第36期引用的资料,仅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至今影响最大的案例是“DVD专利联合许可”等的纠纷,我国的DVD厂商为此支付日、美、欧企业结盟的‘6C’、‘3C’等30多亿元人民币,还将继续支付数百亿元人民币。200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因专利赔偿的损失近200亿元人民币,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1.5%,约占机电产品出口利润的30%”(王先林,2005)。数据充分说明了现实的严峻,对于尚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为了保护后进的民族产业不受排挤,培植国内产业的技术竞争力,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跨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对于跨国企业的技术垄断要进行合法的规制。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中有可以直接拿来适用的反技术垄断规则,基于TRIPs的国际条约性质,该规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TRIPs中的反垄断条款规定 在TRIPs第二部分“关于知识产权效力、范围和使用的标准”中对限制竞争行为作了明确规定,具体内容体现在第八节―“对许可协议中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中,该节只包含了一条规定,即第40条,可以说是典型的反垄断条款。 TRIPs反垄断条款解读及“挪号”的概念 TRIPs第二部分第八节确认存在着某些知识产权行为会损害竞争秩序,妨害技术正常的转让和传播,对贸易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将破坏正常的国际技术贸易新秩序,因而有必要对其予以规制。但TRIPs虽授权成员国采取措施,但没有提出实际措施。TRIPs对知识产权拥有者应尽的社会责任没有很好的考虑,对发达国家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滥用其技术垄断地位及知识产权的约束性规定描述的过于空泛。 确立了在认定技术贸易中产生垄断的“合理原则”(rule of reason),而不是“本身违法原则”(per se rules)。“所谓‘本身违法原则’,是指某些类型的协议或某些市场行为,其本身即具有很明显的垄断性质,且非常可能损害竞争,法律对此也有明文的禁止性规定;则该种协议或行为一经指控,即可判定为非法,而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费用对其合理与否以及对市场竞争后果的大小进行专门的调查取证。而‘合理原则’是指某些类型的协议或某些市场行为,虽然其含有一定的限制竞争因素,但是需要对该协议或行为的总体竞争后果进行调查,以此来判断是否构成垄断以及是否需要进行法律制裁”。通过利弊分析和各方面的综合考量来认定其产生垄断。技术贸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和封闭性。对于某项知识产权的创作者来说,只有当其专有和控制该知识产权的时候,其研发的使用权才能给创作者带来足够大的经济利益。若该知识产权自创作伊始即为完全开放式的,不受限制的供人使用,则创作者很难从其中得到利益。短期内自由开放的知识产权使用可能对整个经济和消费者群体产生积极效用,但其代价是挫伤创作者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创新与进步。只有让创作者在知识产权创作中得到合理的回报,才能激发其创新性和积极性,也将会对其他创作者产生示范和带动作用,牵动整个知识产权与技术层面的创新与进步,刺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鉴于技术贸易的特殊性,其不能简单的以本身违法原则对其进行规制,而应综合考量,保护好知识产权持有人的利益。在此,笔者建议立法机构在将TRIPs承诺转化为国内立法时,考虑将“挪号”(know how)概念及具体做法引入国内立法。所谓“挪号”(know how),即是存在着的一类未公诸于世的秘密的专有权。“它早在封建社会或更早的奴隶社会就产生了。‘祖传秘方’、‘家传绝技’之类的历史都要早于专利制度。但专利的产生并不排除这些‘古已有之’的东西,如果发明人不想公开他的发明,他仍可以采取保密方式享有实际上的专有权。而且一项发明在准备申请专利,但尚未申请之时,或一项发明在准备申请专利,但尚未被专利局‘早期公开’的发明,也都是秘密的。即使已获得专利的发明,其中也可能有一些关键性的技巧。一些可以取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实施方案,并未在专利说明书中予以披露,它们被作为秘密保留了下来。这种保留,一般以不妨碍通过专利审查为限。而这样保留下来的秘密,就正是我们通常讲到的‘挪号’(know how)中的一种(郑成思,1995)。 挪号通常作为“秘密技术”的一种,与专利技术共同组成专有技术。在秘密技术中,还存在着“商业秘密”(trade secret),其不仅仅是指商业管理经营方面的秘密,而是包括了工商业生产、经营和流通中的秘密技术。目前许多国家对“商业秘密”(trade secret)与“挪号”(know how)不详作区分,而是混为一体使用。如若将挪号严格区分定义,其主要含义应为:“其是非独立的技术,它必须依附于某项专利或某项商业秘密,作为实施它们的一种经验性技巧而存在;挪号是在专利法保护专利之外,对专利的一种补充保护,从它自身来讲,它不具有可获得专利的性质。说‘挪号’是专利的补充、保护,理由是:专利技术公开后,虽然法律禁止第三者未经许可而仿制、利用,但无法禁止法律不能延及的地域的人们去仿制、利用它。而申请专利时保留下来的‘挪号’,第三者却无从了解。这样,他在仿制、利用时,就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而如果他确想利用这项专利,仍不得不找专利权人签合同、交使用费,以便能获得保留下来的‘挪号’(郑成思,1995)。笔者认为,“挪号”是一个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好方法。举个例子来说,在电子软件贸易中,盗版一直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一个软件程序被创作者辛辛苦苦的编写、创作完毕,上市销售之后,会很快的被盗版制作者拷贝、复制,将该软件程序几乎不花任何成本据为己有。然后低成本的制作、销售大量盗版程序。在盗版与正版程序效用相同的情况下,盗版程序以其低廉的价格必将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打击盗版已成了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认为保护正版、打击盗版更现实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强对电子软件“序列号”的技术开发与立法保护。所谓“序列号”,可以将其看作是“挪号”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形象的将其比喻为开启软件程序时,常在程序中设定一定的密码,消费者购买软件后,必须取得与正版软件配套的序列号。厂家可以设定序列号的使用次数,使盗版者不能够仅购买一个序列号而在众多的盗版软件中安装。面对盗版的猖獗和无孔不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加大保护力度,甚至走稍微极端一点的路线。例如设定每个序列号只能使用10次,超过次数后消费者可以携带正版光盘到该软件专卖店或经标准认证的“软件超市”进行免费续展使用。或者使用网络在线申请续展。这样的话,不可避免的会给消费者带来不便,但面对猖獗的盗版现象,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中国的许多民族软件业厂家都是在跨国软件巨头与国内盗版内外交迫的情况下倒闭的。竞争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自由公平的经济秩序和消费者利益,为了这个最终目的的实现,可以对目前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做一些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对其专有技术设置的“挪号”,目的是为了保护其利益,牺牲了消费者的一些现实利益。但从全局宏观上看,这种做法保护了知识产权,保障了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得以适用,有利于知识产权的创新与进步,最终有利于消费者享用到更多、更安全、更进步的技术。因此,在这种前提下设置“挪号”,甚至在技术贸易中设置相对更为苛刻的要求也不应该被列入竞争法规制范围之内。这就是“合理原则”在技术贸易中的适用,通过合理考量、利弊分析、全局把握来确定某种贸易行为是否违反竞争法,而不能以“本身违法原则”贯之始终。 合理原则在规制知识产权垄断中的必要性 知识产权贸易有其特殊性,在知识产权贸易中所存在的限制竞争的情形主要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在知识产权贸易中企业垄断地位的取得是基于其技术优势,对其知识产权的占有使用而存在一定的经济优势。知识产权所有人对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取得是基于其对于该项知识产权的持有。国家对其基于该项知识产权而取得市场支配地位,独占该市场大部分利润的现象,只要其不利用该优势地位打压其他处于同一市场内的企业,不谋取垄断利润和限制竞争,就不必制止该行为。因为所有人对于该种市场地位的取得是基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有利于发挥其技术优势创造利润,刺激其进一步的更新技术;联合限制竞争行为。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在知识产权贸易领域中通常称为知识产权许可协议或许可证协议。它通过知识产权所有人与被许可人之间订立一定的协议,规定被许可人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使用所有人所专有的某项知识产权,这种许可协议通常都是有限制的和排他的。究其消极方面,是知识产权持有人与被许可人之间通过订立协议,排除二者之外的主体使用该知识产权。同时对于该知识产权的使用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就排斥了竞争,使该市场领域的竞争程度受到抑制,使竞争秩序受到破坏。同时知识产权所有人对被许可人的种种限制条款也使得被许可人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不可能与所有人公平竞争。但从其积极意义上看,许可协议正是知识产权所有人对其专属的知识产权的使用,从中获利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所有人进一步投资更新技术。同时对被许可人许可使用该项知识产权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传播,与更多的生产要素相结合,发挥其效能。而对于被许可人的专属许可排除了一定的竞争,也有利于鼓励被许可人放心大胆的对使用该项知识产权进行投资,而不必担忧激烈的竞争增加其对于该项知识产权的使用和获利的不稳定性。 从对于在知识产权贸易中最有可能出现限制竞争行为的两种情况的分析来看,一定程度的限制竞争行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竞争秩序,但实际上有利于充分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发挥其鼓励创新和激励竞争的作用,而且也可以切实防范知识产权被不正当的利用,合理平衡知识产权交易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维护自由和公平的竞争机制,维护市场统一和消除贸易壁垒,这也是反垄断法规制限制竞争行为,保护市场秩序的目的所在。因此,对于知识产权贸易中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应当遵循合理原则,对各种限制竞争行为进行合理的考量,虽然其含有一定的限制竞争因素,但是需要对该协议或行为的总体竞争后果进行调查,以此来判断是否构成垄断以及是否需要进行法律制裁。 结语 TRIPs反垄断条款为我国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参照。结合新出台的反垄断法,建立统一的反知识产权垄断程序与规则势在必行,但在立法的过程中需要明晰一个立法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完备的立法。TRIPs反垄断条款中所体现的合理原则正是对于把握知识产权贸易的特殊性的最好的规制原则。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人民出版社,1995 2.彭玉勇.技术垄断的法律规制―兼论我国《合同法》第329条.电子知识产权,2006.5 3.李冬梅.知识产权的垄断与反垄断思考.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许红峰.技术合同案例评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5.李立红.论合同法在反垄断中的作用.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2 6.王晓晔.论竞争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一、教学取舍的原则 中学语文教学预习案每一环节的设计,课堂教学每一步的展开,无一不在取舍之间进行着抉择。取和舍,是一种教学的智慧,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教学的取舍之间彰显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智慧和主张。那么,课堂教学的取舍如何才能做到科学而又合理呢? 1.定睛学生的本位。 预设是课堂教学前的必需。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做学习的“对象”和“主体”,还要把学生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因此,教学预设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本位,要为学生留有学习、思维和发展的空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这种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离不开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中对学生的“定睛”。 在预设《我与地坛》教学时,在每一个教学预设中,都会思考学生可能会如何去思考和解答。如在预设“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时。立足学生本位,预设道:“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我为什么要出生?”“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这三个逐层递进的问题,将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一步步引向深入。 2.摒弃面面俱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思考得越深入,就会导致课堂的承载越繁重。到底哪些该取、哪些该舍,常常让执教者无所适从,往往会“面面俱到”,结果往往是“蜻蜓点水”、“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这位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的地方取掉。”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教学预设也应尽可能地把那些非本质的东西从我们的课堂清除出去。我们的教学既要做加法,取文本的关键处,不断丰润它;也要做减法,那些教学中的“负累”。譬如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教师大可不必一段一段地逐段析读。只要在教学预设中积极寻找课文的“抓手”,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段,对文本的内容重新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样的教学,既有开放的空间,又简约明了,必定会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我与地坛》教学中,就没有必要逐句逐段地分析讲解,而是紧紧扣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来架构课堂教学。在学生充分深入地感悟课文和声情并茂朗读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读写迁移。此时此刻,学生被文中母子之间的那浓浓的真情深深地感动了,阅读文本,回想自己,学生发自肺腑的对母亲的心灵感言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也水到渠成地激发出学生的感恩之情。在课堂的实践中,学生读着自己写的感言,想着母亲给予自己无私的关爱,不禁纷纷潸然泪下…… 3.坚守语文味道。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坚守语文的本质,这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所在。课堂教学的取舍是否科学、得当,关键要看教学的取舍是否植于语文的“根”。无“根”的教学取舍很有可能会出现“当取反舍、当舍反取”的现象。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常常会得“意而忘‘言’”。在文本承载的内容上大探其究竟,感受文本内容,过度放大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的语言“工具性”。其实,不管在“语文”二字的前面加上什么定语,语文终究是语文,语文有着自己的“担当”。万变不离其宗,语文的教学还是应该坚守语文的味道。 在《我与地坛》教学中,在刚开始探究文本时,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理解了地坛的意图——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此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悟作者运用“烘托”的写法来表现文章主题的重要性。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通过课文的回读,感受到“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课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这样的课堂行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蕴的感悟,也帮助学生体会到作者别具匠心的写法。 二.有效解读文本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对话的行程,这其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唯有教师首先对文本进行深入、广阔、细致的解读,准确把握文本的精髓,方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挥洒自如地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穿行,尽性地展开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体悟承载于文本之中的情与思。文本解读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如何恰当地取舍,有效地解读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写作背景的深析。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有着自己的写作背景,都有着滋养她的土壤。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创作背景,特定的写作机缘,特定的心境,决定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也常常是特定的。我们如果想准确地解读文本,就要去深入地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者的写作情境等,进入作者写作的特定情境,与作者心灵对话;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的情感的脉搏和思想的跳动。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更为深刻。因为文本只是作者思想、情感等一种物化的呈现,文本的准确解读离不开对写作背景的深析。 但也有些文本,其作者已无从查知了,其写作的具体年代无法知晓了,我们也无法准确地了解其写作的具体背景。对于这些文本的解读只能真正做到“仅仅面对文本”,由于文本本身的含蓄等因素造成了读者对文本的内蕴的多元化解读,因而更加神秘,也更加富有诱惑性。对于这一类作品,我们只需要大体读懂就够了,或者是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结合文本来深入阐发,或者是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来想象生发,或者是结合其他的相关的作品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2.文学语言的品味。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是文本的建筑材料,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每一篇文学作品,它的语言特色都是要与它的主题思想、情感内涵相一致的。优秀的文章离不开优美而传神的语言,文学语言是文本的脸面,从文学语言品味入手才能探索到文本的真、善、美。对语言的品味关键在于结合具体的语境反复地咀嚼、琢磨和体味。 在文本解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沉潜到语言的深处,把玩文本所承载的情思和谐统一的特征与魅力。教材中选用的文本都是经过编者斧凿而成的,编者会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尺度对原文进行一番修饰。我们在品味语言时,还应寻找原文进行比照解读。这样一来,我们的解读就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忠实于作者,忠实于文韵。在解读实践中,我们能感受到编者修改精妙之处,也会看到编者修改值得商榷之处。 3.文学形象的把握。 文学形象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一般指人物形象;在抒情性的文学中,主要指情景交融的画面或氛围意境。 对蕴藏于文本中情与思的感悟,自然离不开对文学形象的解读。文学形象在文本中的表情达意,仅仅通过粗粗一读是无法领悟的,需要我们进行不倦的细读,在细读时,我们可以认真推敲、圈点旁注。如在把握人物形象时,我们应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全面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上好一堂课需要: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适度地去解读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入丰富的对话,才能进行合理的教学取舍,引学生步入课堂精彩的生成,,实现教育润泽生命成长的夙愿。 水岸花城品质解读之合理空间设计创造舒适生活 晴山蓝城二期水岸花城荣膺无锡12月份最吸引眼球月度名盘冠军,在规划、景观、户型上均做了全面升级,以精细的规划设计、成熟优良的配套、超高性价比、细致的服务,受到无锡市民和专家的一致肯定和赞誉。为项目在“首选自住型花园社区”的形象塑造上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继续实践着永利地产集团“专业筑建品质”的发展理念。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社区品位,优越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品质,自然会拥有好户型,带来别样的好生活!水岸花城以合适的户型对应舒适的生活,以精巧的设计营造情趣的感觉,以科学的布局组合美满的享受,款款空间经典,为广大业主构建优雅品质生活。 在格局安排上,水岸花城采用短进深、大面宽设计,配备飘窗、景观阳台,充分考虑居住生活中对阳光和景观的需求,最大限度将室内空间与社区景观融合起来,以提高业主居住舒适度;在室内的动线安排上,水岸花城寻求的是通畅感与空间功能区隔的和谐统一。 水岸花城在户型设计的细节上对实用性与景观性有着独到的综合把握。88㎡两房户型设计紧凑实用,景观阳台赠送一半面积,可改为一个多功能区;121和139㎡三房格局方正,南北通透采光明亮,附带多功能房,业主可根据个人喜好设计成空中花园、小型书房、庭院餐厅等,多变灵动魔方空间为居家生活注入无限精彩,三房面积四房享受。卧室朝南大视野,客厅、部分餐厅设景观阳台,可形成室内外空间有效沟通,居家的空间无形中向外无限延展;入户设玄关,形成入户的心理过渡和功能需求,增加居家的私密性;室内以流畅大气的居家格局为主,休息空间与活动空间分区处理,活动区内的餐、厨、会客采取自然分离,生活各个场景可轻松有序的展开;主卧空间设计合理大气,为主人精心勾勒出最大生活空间,生活的步径在空间人性化、合理化的分布中连而不断,隔而有序。 水岸花城创造的是与生活方式相得益彰的生活空间,体现了对人的深层次的居住本质的关怀与理解,人情味、私密性、领域感、归属感洋溢在空气的各个角落。水岸花城的空间设计代表着一种居住的艺术,也正是我们追求的居住场所的精神和人居理念的一种所在。 水岸花城,无锡自住型成熟花园社区,献给为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们,恭祝无锡市民新春快乐,牛年大吉。幸福热线:83215555 读《指南》中健康领域解读之感触 欧丽英 通过学习及自读《指南》解读后,我了解到《指南》是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于之前学习的《纲要》中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总目标相比,有了更详细、具体的认识。 在《指南》中同样“健康”也放在首位,因此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学习《指南》解读中刘馨老师对健康领域的解读。让我再次理解了健康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文中几段我认为比较重点的文字摘录: 摘录1:一个人是否健康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幼儿正处于逐步形成生活当时的阶段,帮助幼儿逐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有规律地生活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运动的习惯等),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于健康,并会对其今后的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摘录2:幼儿在动作方面的良好发展还是进行各类游戏、早期阅读、绘画、表演等活动的能力基础。 摘录3:幼儿营养不良,不仅会影响身体形态的发育与机能的完善,而且还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和抵抗力下降,甚至会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儿童肥胖症对于幼儿身心的发展也危害很大,不仅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容易导致呼吸、消化等系统的疾病,严重时会引起幼儿高血压和糖尿病,此外,也容易引起幼儿自信心不足、社会交往退缩等心理问题。摘录4: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成人还应该逐渐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将不适当的消极情绪(如生气、悲伤)转移、缓解与控制的方法,这也是促使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从以上几段文字,让我看到了《指南》中的健康领域在幼儿的生活方式、动作发展的影响、幼儿营养对心理的作用以及幼儿情绪的转移控制等,我们常忽略的问题上进行阐述,让我进一步地认识到幼儿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广泛性和融合性,深刻体会到健康对幼儿一生发展将起到决定性地作用。 解读屈原《离骚》中的离别之痛 【摘要】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屈原,用血泪谱写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离骚》,在这首长篇抒情诗中,诗人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娓娓道来,一个忠君、爱国又清高、廉洁的殉道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诗歌中表现了痛彻心扉的离别之情,本文将对这种离别之痛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离骚》;离别;悲剧 在中国古代史上,屈原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经历受到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他的故事延续千年,我国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风俗习惯以纪念屈原。其实,解读屈原的过程也是解读我们自身的过程,他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反映出来,成就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影响最广,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这首传世经典《离骚》。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爱国诗人的生命挽歌,更是诗人审美追求、文化人格以及悲剧人生的多重体现。直到今天,这些思想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追求。屈原是在儒家思想的探索精神中浸染的,但是他的内心又充满了远游情怀,这两种思想的一直在他的精神世界中纠结,最终只能让他走向悲剧的结局。 一、屈原和他悲剧的根源 1、传统的政治文化和历史环境决定了屈原的悲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屈原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历史的悲剧,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屈原胸怀大志但生不逢时,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空有一腔热血却遇到昏君和小人,最后只能是走向悲剧的结局。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屈原那个时代,纵观历史,诸如李白、曹植、司马迁、辛弃疾、陆游等人,有多少人不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向悲剧。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政治文化是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中国古代社会,君王是一个国家权力的最高象征,屈原等人的理想要想实现,必须得到君王的重用。但是屈原生不逢时,他遇到了一个昏聩的君王,满腹的壮志难以付诸实施,最后只能在忧国忧民的忧愁中走向幻灭。另外,强烈的爱国情怀促成了屈原的悲剧,他生在楚国,忠于自己的国家,即使楚国衰败和没落,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也别无选择,他不会像庄子一样逍遥避世,就像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的一些词语:“独立不迁”、“受命不迁”、“根故难徙”等,都是这种思想的明证。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一直是屈原所尊崇的,一旦理想遭到打击,现实的压力就会让他无法繁盛,最后只能在悲剧的社会文化中走向悲剧的命运。 2、性格和家世决定了他的悲剧 屈原出身于贵族家庭,与当时的楚王同姓,因此,屈原孤傲正直,自尊自爱,一直追求完美的人格,面对人格与生命的矛盾,为了坚持自己的人格和理想,他宁愿抛弃生命。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屈原的悲剧。诗人在《离骚》的开篇便对自己的身世做了交待:帝高阳之苗裔。高贵的血统早就了他高贵的性格和人格,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祖辈也对屈原日益看重,在屈原幼小的心目中一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认为自己生来就肩负着维护君王和国家利益的重任。国家的命运决定了他个人的命运。深受儒家“修身”思想影响的屈原十分注重修身养性,而且他德才兼备,不仅品德高尚,还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他崇拜和追求完美的人格,以前贤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不是随波逐流,庸庸碌碌,他自尊自爱,高傲固执,不会因为困难而改变心意,也不会因为利益而放弃原则,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国家的尊严,他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国破山河在,然而屈原无法继续存在,国家的灭亡决定了他的死亡,遗世独立的他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的结局。另外,浪漫主义思想也一直主宰着屈原的精神世界,他对美有着不可遏制的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他所希望的,包括他的作品,人生和品格。在《离骚》中,屈原用“香草美人”来代表自己美好的理想,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浪漫而又虚无缥缈,到头来只能是一个梦。 3、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决定了屈原的悲剧 每一个悲剧命运的发生必然是因为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是悲剧的根源。而在屈原的人生中,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在《离骚》中,诗人鲜明地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出身贵族家庭并追求完美人格的屈原对人生充满了希望也对政治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他希望楚国强盛,国富民强,上下和谐。但是昏君与小人当道,他的理想一次次遭受失败,在痛苦中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面对的是无止境的失败,最后,理想破灭了,楚国与自身的出路何在?前途一片渺茫,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黑暗淹没的光明,悲剧不可避免。 二、《离骚》审美的命运感 鲁迅曾经评价《离骚》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在《离骚》中,诗人展现了君臣之间,贤臣与小人之间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悲剧的命运是时代使然,也是命运使然。残酷的现实与崇高的理想矛盾而统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成就了悲剧的美学。残酷的现实与崇高的理想,火热的情感与深沉的理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离骚》中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补充,这种对立与统一成就了《离骚》绚丽多彩、震撼人心的悲壮之美,屈原用生命和灵魂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奔流,让人们的审美感受随之汹涌。在悲剧的美学本质中,理想与现实是两个主要的因素,代表现实的命运感表现出一切真实的东西,包括感情和理想,是生命之真实;而代表精神的崇高感则是坚持真理,虽死而不弃,是灵魂之善与美。这两种情感在《离骚》中的交织,造就了屈原的真善美,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曾有人说过:伟大人物的死亡与人的伟大痛苦都是悲剧,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屈原的美政思想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但是残酷的现实又决定了这一切只能是一个泡影。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屈原看清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他用自己的理想和行动努力去改变历史;然而,尽管他刚正不阿、才华横溢、满腹忠君爱国思想,而社会现实却不允许他去执行,甚至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这难道不是历史和社会的悲剧吗?在历史的发展中,多少先知先觉的人不是痛苦万分,俗话说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快乐,逃离痛苦,但是这种明知先知先觉的痛苦并对执着不悔的人生才是伟大的,历史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必然会有流血牺牲,必然会有很多人付出生命。也正是这些敢于先知先觉,敢于直面痛苦的人生和灵魂所产生的强大精神力量才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励人们为了真理而奋勇向前。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虽然他们没有直接的成果,但是他们的灵魂的伟大的,精神是永存的,他们的生命体现出了最大的价值和尊严。在《离骚》中,诗人真诚而真实地描绘了这种伟大的“痛苦”与“死亡”。 诗人在《离骚》中,用非凡构筑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诗人展示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诗人的理想、品质、人格和灵魂,然后又向人们展示了这些美好而有价值的东西怎样在君王昏庸和小人得志中被抛弃,被毁灭。而浪漫主义精神就是强烈崇高感的具体表现,阅读屈原的诗歌,让人们不知不觉间有平庸而变得非凡,有现实而走向浪漫,放松心情,信马由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律动。越是崇高深刻的精神在毁灭时就会越悲壮,越动人心魄,越能震撼人们的灵魂。人们在悲剧的情怀中逐渐变得有了恐惧感,有了同情心,一旦到了轰然崩塌之时,就会表现出强大的效应。屈原的美政思想,被现实中的党人和昏君所毁灭,被天国中的帝阍所毁灭,还被那些无法理解他,体谅他,无法让他施展才华的人所毁灭。人们似乎感觉到,是一种冥冥中神秘的力量让这个崇高的理想走向毁灭,因此,这种毁灭就会让人有恐惧感与悲悯心。然而,出身于贵族而追求完美人格的屈原在逆境中反而愈战愈勇。这种坚持与抗争成就了他的悲壮、崇高与伟大。仿佛最后毁灭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不是一些思想,而是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这种力量是伟大的,是超越一切的,是无论人的理性还是意志都无法控制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最后毁灭了屈原,毁灭了一切美好。强烈的命运干让人们对这种毁灭性力量感到恐惧,也为屈原的悲剧而悲悯,也使屈原的精神更加伟大。 三、宁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人的感情融入诗歌中所产生的美感就是人情美,这种美是高尚、纯洁、真挚而无私的,但是诗人在《离骚》却表现出了强烈的怨恨与忧愤之情,那么又怎么体现人情美呢?屈原的忧愤与怨恨之情不是因为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而发,而是忧国忧民而发,诗人无尽的忧伤和痛苦都表现在那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有着济世之才的屈原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对自身有着严格要求,对人格有着完美的追求,但是昏君不明视听,小人得志当道,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社会的痛苦,这种悲剧的力量震撼人心。孤直高傲的人在遭遇不幸时发出的悲愤更能震撼人心,而怀才不遇,又因为忠诚与爱国而不能择木而栖的贤才决定了他只能投江而死,以死明志,已死殉国。黑暗的现实埋没了屈原伟大的理性和抱负,而他仍然坚定不渝,奋发图强,虽然仕途不达,理想不能实现,却在文学领域成就了永恒的辉煌。坚贞不屈的人格让他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而不是一蹶不振。屈原深爱自己的国家,深爱自己的人民,无论现实多么残酷,他都义无反顾地去感受生活,承担国家和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无论先知先觉有多么痛苦,面对困难和荣誉他都丝毫不为所动,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情操。这么一位正直而勇敢的诗人最后的悲剧归宿,又怎么能不震撼人心。强大的人格力量支持他为了理想不屈不挠,勇往直前,面对国破家亡,他纵身一跳,一切都那么从容,屈原不仅是一个爱国诗人,更是一个勇者,而勇者无畏。 结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离骚》永远闪烁着熠熠光辉,这部凝聚了诗人血与泪的生命挽歌,历经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都无法改变其凝重的内涵,都无法湮没绚丽的光彩。千百年来,有多少学者从各种角度和深度对《离骚》进行了研究,对诗篇所展现出来的艺术价值进行深层的解读。正确解读屈原诗歌中的美政思想、忠君爱国的精神以及追寻诗歌中的儒家思想和到家思想,其实也是在解读我们自身。通过屈原的《离骚》,我们对人生,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离骚》中的悲剧情怀,正是诗人伟大精神的体现,是诗人伟大灵魂的呼唤。正以为如此,屈原这个名字才会受到人们千百年的敬仰。 参考文献: [1] 秦训习.读《离骚》[J].中州大学学报.1996(01) [2] 王启林.从心理学角度看《离骚》的创作年代[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1) [3] 董芬芬.《离骚》的主线意象及其寓意[J].兰州大学学报.2003(04) [4] 刘文英.《离骚》的哲学倾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1)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合理取舍与有效解读论文
第三篇:水岸花城品质解读之合理空间设计创造舒适生活(2.3发)
第四篇:读《指南》中健康领域解读之感触
第五篇:解读屈原《离骚》中的离别之痛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