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粤港合作是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粤港合作是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如果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把粤港澳紧密合作提升为国家战略,粤港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那么今天在京签署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则把《规划纲要》寄予粤港合作的期望和要求,变成实实在在推进粤港合作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和项目,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共同谋划未来,标志着粤港合作正大阔步迈上一个崭新起点。
上月初,省委书记汪洋在北京会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时表示,协议的签署是粤港合作阶段性成果的标志。而曾荫权则把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喻为双方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回首粤港合作历程,广东改革开放32年的实践证明,粤港合作是广东改革开放的“金钥匙”,作为广东的“市场经济课堂”,港澳为广东探索建立富有活力的经济体制提供了先进技术和宝贵经验。香港回归1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粤港合作密不可分,“香港好,广东好;广东好,香港更好”。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广东推动科学发展的新亮点,特别是去年粤港携手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更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粤港合作将开启新的篇章。
以开放促改革,港澳“课堂”成就经济大省广东
有观察家指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唯一提及的区域规划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唯一提及的区域合作是粤港澳合作,唯一提及的大型项目是港珠澳大桥,唯一提及的开发区是珠海的横琴新区。总理对深化粤港澳合作的再次强调,令港澳人士振奋不已。
而省委书记汪洋到任广东第一天,就提出要加强粤港澳合作。省委在随后召开的十届二次全会上,提出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并确定了12个专题调研课题,其中第一个课题就是深化粤港澳合作,汪洋亲任课题组牵头人,省长黄华华等省领导参加。
粤港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翻开广东的改革开放历程,我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是1978年港商张子弥在东莞投资的“太平手袋厂”;第一家补偿贸易企业,是港商曹光彪在珠海投资的“香洲毛纺厂”;第一家涉外宾馆,是香港人士霍英东先生在广州投资的“白天鹅宾馆”„„30多年间,数以万计的香港投资企业遍布广东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人员受雇于港澳投资企业,逐步发展成了以广东为加工制造基地、以香港为购销管理中心的产业跨地域分工格局。独特的“前店后厂”合作模式,就此形成。
真金白银的投资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而先进管理理念的输出,促成粤人市场价值观念的更新和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这种思想上的开放,更是无价的。回顾广东市场化的过程,充满了以开放促改革的色彩。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广东通过经济特区这个“窗口”和港澳这个“课堂”,近距离地观察、体验全球市场经济的脉搏,不断学习吸纳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为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发挥了先驱和示范作用。
如今,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广东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从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农业大省,发展成为占全国经济总量1/8的经济大省;而香港则通过转移生产制造和加工贸易企业,提升了产业结构,强化了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地位,成功完成了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腾飞。
事实表明,广东与港澳之间始终有着紧密的族群、文化和历史渊源,一旦外在条件有所改善,这种血缘、地缘关系就会进一步密切;一旦阳光雨露具备,合作的种子就会发芽生长。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体制机制不断“升格”,区域合作核心地位不变
1997年那个万众瞩目的雨夜,米字旗在港岛降落,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香江欢腾,维港不眠。
港澳回归祖国以前,基本处于民间自发合作状态的粤港澳合作,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快速平稳发展势头,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和港澳基本法的颁布,极大地稳定了港澳同胞的人心。而港澳回归之后,“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在广东与港澳的合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1998年3月,经中央批准,粤港两地建立了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机制。这是内地省级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之间建立的第一个高层次、经常性的协调组织机构。2003年,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升格由广东省省长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共同主持。与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同时“升格”的,是推进粤港合作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2003年,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正式签署,把内地与港澳的经贸合作纳入世界贸易体系框架下,为分属不同关税区的粤港澳构筑了走向自由贸易的平台。同年,中央批准广东率先实施赴港澳“个人游”。随后,补充协议文件逐年签署,广东与香港抢抓CEPA先机,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了经贸、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
2005年,中央编办批准广东单独设置省港澳办。
如今,粤港合作已从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推进,合作区域从珠三角为主向珠三角和山区及东西两翼同步推进,合作层次进一步向政府协调与民间合作相结合推进,合作领域也从以经贸为主向经贸、旅游、科技、教育、文化、环保、体育、卫生等多领域全方位合作推进。
从“大珠三角”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涟漪层层扩散,粤港澳合作,却始终在圆心。
兄弟同心战危机,协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省长黄华华在谈及广东超额完成“保八”任务的绝招时,总结出“五靠”,其中第五招就是靠粤港澳合作,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合作得越好,体现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兄弟同心,因为同样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样面临传统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考验,同样面临《规划纲要》赋予的历史机遇。
去年,汪洋、黄华华先后5次与香港特首曾荫权举行工作会晤,粤港澳三方在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机制下成立了“推进实施《规划纲要》联络协调小组”,举行“粤港澳共同推进实施《规划纲要》联络协调会议”,共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共建优质生活圈”两个专项合作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合作、环保和教育四个方面合作。
有一个故事可以反映社会各界对粤港澳合作的高关注度。去年4月至6月,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率香港工商界代表团到广东珠三角九市考察,共同推动香港与九市落实《规划纲要》,每到一市均引发轰动效应,被喻为香港“史上最牛代表团”。
支持在粤的港企转型升级,成为粤港两地携手共渡难关的重要主题。广东制定出台《支持港澳台资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加快转型升级若干政策措施》,推出9个方面30项措施;安排10亿元设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落实取消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简化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和搬迁手续;举行首届外商投资企业内销博览会,帮助港商开拓内销市场。
其利断金,表现在携手顺利渡难关,更表现在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后劲。
2009年,粤港进出口总额为3576.6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近六成;实际利用港澳资122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六成以上。其中,香港投资我省服务业项目1635个,合同金额58亿美元,占全省服务业合同外资金额八成以上。同期,广东累计进口香港CEPA项下“零关税”产品货值4.24亿美元,优惠税款2.8亿美元。
2009年5月9日,内地与香港补充协议六签署,又有9项政策措施在广东“先行先试”,至此,广东已拥有34项“先行先试”政策措施。
在金融合作领域,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市成功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发生跨境人民币贸易交易的境外企业80%以上来自香港。截至去年底,港资银行已在广东设立了4家银行法人、24家分行和64家支行,营业机构合计达92家,占全省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比例从2003年末的48%上升至59%。
汪洋幽默地说“去年我们与曾特首见面:5次,比前年增加了25%,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表明粤港交流更加密切,前景看好。”
一名香港老人感慨道,自古以来,粤港澳民众之间的联系就从来没有中断过,但从未像今天这般紧密过。
第二篇: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尊敬的党支部: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科学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展缓慢原因的基础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着力点。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深刻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好的体制机制,就会有好的发展方式;反过来,体制机制不顺,发展方式也很难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制状况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导人们行为,人们的行为决定发展方式的取舍。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有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展缓慢,究其原因,关键是相关领域改革滞后,经济体制不健全,科学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出发,深化改革的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善需求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投资率持续上升,消费率持续下降,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更快。主要原因: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较强,储蓄率不断上升。二是城镇化发展机制不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的巨大需求潜力未能有效激活。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主导的投资范围过宽,宏观调控与监管的有效性较差。四是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没有真正反映实际成本和供求关系,助长了投资需求过快、无序膨胀。因此,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就必须深化投资、财税、价格、行政管理以及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第二,提升产业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很快,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我国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 46.8%、43.1%,与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经济增长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拉动。主要原因,一是资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环境补偿机制缺失,助长重化工业盲目扩张;二是税制不够合理,服务业税负较重;三是监管规则不合理,阻碍民营经济进入服务业。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就必须深化要素价格、财税体制、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等方面改革。
第三,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特征。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与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密切相关。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现代企业制度所具有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还不完善;二是节能环保、知识产权等标准、法规和监管不健全;三是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因此,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根本上说,必须深化企业制度、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
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26
第三篇:《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课题工作总结(定稿)
《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课题工作总结
涟水圣特外国语学校
一、精心组织,扎实安排
当研究课题申报后,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做到研究课题、人员、奖惩三落实。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课题研讨共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课题研究准备筹划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6月)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搜集有关文献,确定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目标、途径、方法,撰写实验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实施试验阶段(2008年7月——2010年2月)组织教师根据研究方案指定的课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通过组织对有关文献的学习,撰写论文,交流心得、反思,开展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创新在抓好典型引路的基础上,探索出阅读教学的个性教学特点和规律。
3.课题研究完善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0年12月)通过在第二阶段的教学时间上,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整理档案,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接受上级验收评估。
二、认真探讨,抓好落实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紧密围绕“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主课题,广泛探索适应于新课程要求下的教学方法,认真做到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不放松,每个课题组成员坚持每周搜集资料,强化合作学习方式知识积累教学理论指导;
二是坚持每学期上好一节公开课,在课堂教学中找规律;
三是坚持每学期写好一篇相关小论文或教学反思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创特色;
四是在学生学习效果上求论证;
五是课题成员坚持在相互交流,研讨中提升自我。
我们通过文献学习、课堂实践、调查反思,总结提高的课研思路,组织看优质课例光碟,进行优质课堂技能竞赛撰写的论文反思等有效研究,使课题研究内容得到了全面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实现,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课题丰富了校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四年的研究让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初中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应以“组织形式”为起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为大舞台,以“评价体系”为杠杆,应把握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及时调整更新我们工作的方式与方法。
2.课题促进了我校教师专业水平不断增进,教育智慧不断生成。通过交流对话、典型引路、个案跟踪、教科互动等方式,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学智慧,提高了每位教师新课堂策略的构建能力。课题的研究进行以来,教研组、备课组的合作式教研模式让教师感受到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乐趣。实验教师在所参加的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课件设计、说课等竞赛、比武活动中频频获奖。
3.课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高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让学生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厌学、逃学现象得到了有效调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优化了班级氛围,为学生张显个性、施展才华、拓展创新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4.课题带来了学校社会声誉的好评如潮,教师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良好的教学环境,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为师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科研的引领下,我校再一次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获得了又一个丰收年。我校教师撰写的论文、案例在全国、省、市、县级各类评比中有72篇分获一、二、三等奖;有29篇文章在各级教学刊物中发表。
三、完善推广,深化教研
本次课题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因为课题研究组成员在课题的研究中得到了成长。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在教学中推广应用。组织研究成果突出的研究者为全校教师上示范课。
我们在完善已结题的课题基础上,围绕新课题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实际汲取成功经验,克服研究中的不足,确立新课题,使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以达到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之目的。使广大教师由普通型向专业型、学者型教师转变,让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工作上由“羽毛未丰”向展翅腾飞的大雁一样凌空翱翔。去拥抱又一个灿烂的科研春天!
第四篇:根据十七大关于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
根据十七大关于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转变发展理念: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转变发展内涵: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不能离开经济发展这个目的去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那样会导致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失调、经济大起大落和社会不公等问题。
三、转变发展途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共同带动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要重视就业结构改善,注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发展金融、商务、信息、物流、科技等现代服务业,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四、转变发展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科技人员为主力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应用。
五、转变发展机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政府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经济管理的重点转向维护有效率的市场,不再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一要着眼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二要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要着眼于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四要着眼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财税、投融资、价格、金融等体制改革,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域;五要着眼于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六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积极地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为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提出的一个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模式。是我党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这个意义上看,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层次的提高,而且标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迈向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第五篇: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时政热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战略抉择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时政热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战略抉择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
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记者: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谈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您对此如何理解?
王一鸣: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2003—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5432美元,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是,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定不移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然艰巨
记者:近年来,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哪些积极进展?为什么必须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应如何处理好稳增长与转方式的关系?
王一鸣: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主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支撑作用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升。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发展方式粗放的特征比较明显,发展效率总体不高,发展代价过高过大,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十分突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然艰巨。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发展方式的竞争。要在更趋复杂的国际环
境中趋利避害,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必须加快构建更具活力更富有竞争力的发展方式。从国内看,经济发展内生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快,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能源资源约束更趋强化,潜在增长水平趋于下降,这些都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呈现缓中趋稳的态势,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经济回稳的基础还不牢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但稳增长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把稳增长的过程转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为激活经济增长动力创造条件,为更长时期较快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
抓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您认为当前应在哪些方面着力?
王一鸣:落实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强化创新驱动的教育、人才和科技基础。把增强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增强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努力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与人才队伍。
二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巨大的内需潜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把巨大的内需潜力释放出来。把扩大投资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结合起来,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促进增投资与扩消费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必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整体素质;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创新价值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城镇化将形成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内需所在。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在城镇化中释放内需潜力,并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是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空间,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下大力气推动外贸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中提升位势。在继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五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还不够快,一方面是现阶段传统发展方式仍有发展空间,但更重要的是现有体制机制不足以推动经济摆脱原有路径转向新的发展轨道。因此,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当前的形势变化,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时间窗口。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下决心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应该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源还是市场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完善市场机制,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