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武鸣县太平镇文溪小学
林成威
[内容摘要] 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的技巧,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构建课内、外语文阅读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把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在读中领悟语文精髓,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 激发兴趣 思维训练 阅读空间 领悟精髓 阅读速度及方法
阅读能力,包括自己能看书,学会全面阅读、精读、研读,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筛选信息,领会文章的主旨、风格;初步会用资料,能从教材及参考资料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能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等。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过程始终充满积极的思维活动,同样一篇文章,有的学生读了不知所云,有的只记住内容大意,有的能融会贯通,深刻理解、恰当评价,这就反映出阅读思维的差异。阅读思维能力主要体现阅读理解与评价上。在阅读训练中进行思维训练,不可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审美情感就自然渗透其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的培养。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小学语文教师运用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获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试想,做老师的如果死板的照本宣读,硬梆梆地讲道理,必定会让学生感觉如说教一般,毫无生气,对有些课文所表现的感情更是感到费解或难以接受。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生时自己心中就充满“情”的话,其结果就不一样了,这时候,教师本身就如同一个导演和演员,在教学中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呈现的情境里,与你同喜同悲,真切地获得精神上的感受。因此,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创造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沐春风”一般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找到无穷的乐趣,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
二、构建课内语文阅读的自由空间,把“钥匙”交给学生
课本是为人的发展而服务的,然而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应以本为主,而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带领组织学生首先把课文(作品)认认真真地读懂读透,让学生主动阅读,真正把书读“活”。
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设计问题,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或相关内容。然后独立 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独立完成“当堂训练”相关的内容或题目。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锻炼阅读能力。
2、合作学习: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要求学生自学时就着不懂的问题与同桌或其他同学讨论。自觉组成小组展开讨论,积极发言。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鼓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3、探究学习:调动学生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学生善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的能力,积极质疑解疑,勇于发表不同见解,言之有理,体现创新精神。
三、构建课外语文阅读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钥匙”
1、让学生针对性地阅读,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提倡“读名著”活动。教学中,必须解放思想,要有“大语文”阅读观念,既重视课内阅读,也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把学习场所从教室中解放出来,开辟广阔的阅读实践空间。使学生吸取先贤圣人智慧精华,感知名家生活经验,借助文化精品的永恒魅力和厚重的内涵,丰富文学底蕴,以提高学生审美境界和人生追求。
2、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开设阅读课,扩大阅读空间,每周安排一节课给学生到阅览室看书,让他们从报纸杂志上了解生活,开阔视野,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去解读古代的生活录况,去欣赏外面的生活画面,去想象体会未来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上,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把写作材料积累下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还提高了写作水平。
四、在读与背中领悟语文精髓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虽然方法很多,但一味地对字词句纠缠不休,只会把中国语文搅得支离破碎。相比之下,传统的读背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是中国千百年来读书的传统套路,自有其道理,不应全盘否定。中国语文的优美在于悟,在于参与和运用,而且学生的发展与创新必须有源作本,失于根本的创新只是“空中楼阁”。事实表明,重视朗读与背诵,会使人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大脑越来越聪颖。阅读的能力也从中得到提高。俗话说“读背出素质”,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也是种锻炼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在读与背中,文字、词汇、语法自然入脑入心。例如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你会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教导你孰轻孰重的标准和高贵的情操„„这些思想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阅读中了解他,将终生受益。有的学生,由于重视朗读背诵,他们头脑灵活,反映敏捷,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较强,成绩普遍优良,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明显胜于别人。读背出素质,但背书也不简单,也是有讲究的,不得要领不行,不持之以恒更不行。我们提倡的是有目的地朗读、精读、活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朗读,用真情实感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以至与作者水乳交融,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为文中谈天说地而晓理,为文中慷慨激昂而奋发!感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并把文中精美的遣词造句,前后照应的逻辑组织,在诵读中吸收过来,变为自己的东西,如此既净化了心灵,又丰富了学识,提高了思想和文化素质。可见,让学生在读与背中领悟语文的精髓,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素质。
五、克服不良阅读习惯,提高语文阅读速度
(一)阅读是一个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是吸收语文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不仅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体现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能否巩固,言语技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真正学会阅读。那么,要提高“读”的能力,必须克服以下不良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音读
许多学生都有出声阅读的习惯,出声阅读的主要弊病就是使阅读速度和效率受说话速度的限制。因为,正常的默读速度几乎要比出声朗读的速度快两倍以上,出声阅读时,有的嘴唇无声地动,有的嘴唇不动,而舌、喉在活动,这无疑会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一个有效率的读者能够只看到印刷符号,就直接获得意思,而不经过声音阶段。”
2、心读
心读是一种很难观察到的阅读习惯,心读时,人体的任何部位,不论嘴、头或声带都没有动,只存在一种说话的内在真形式,学生在内心里始终自言自语,清晰地发出并听着每个字音,这是一种很坏的阅读习惯,它直接影响到阅读速度和效率,并且矫正起来又比较困难,采用强制自己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又强制自己阅读速度的方法一般能帮助学生逐渐克服这种坏习惯。
3、指读
指读是用手指、钢笔、圆珠笔、三角板或尺子等指着一个个词进行阅读的习惯。它不仅会减慢阅读速度,而且还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错误的方向;一个高效率的阅读者不会注意单词的位置,也不会在每个词语上平均花费时间,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阅读的思想内容上,指读的习惯妨碍了眼睛运动,并限制了大脑的速度活动能力;同时,逐词阅读造成视幅狭小,无法形成意群阅读和理解。以上这些不良阅读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路,降低了阅读速度,应引起教师高度重视并及时地加以纠正。
(二)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及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历来的考试中来看,阅读题的分量都增加,难度也比以前深。因此,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要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和速度,掌握阅读技巧是关键。常见的几种较有科学实用价值和针对性强的阅读方法如下:
1、前后倒读法
当拿到一篇很长的文章或是一本很厚的小说时,想要在短时间里读完,并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不仅需要迅速的阅读速度,还要讲究方法。如果只是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就算你有一目十行的本领也很难达到要求。这时候用前后倒读法就容易多了。就是先看看文章的结尾说什么,如果是小说就看看结局怎样。因为文章的结尾或小说故事的结局,一般都是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或是内容的高潮。提前阅读,不仅能大致了解其中思想,还能激发自己对它们的阅读兴趣,迫切想了解文章或小说的开头和发展过程。
2、标题串连法 如果一篇文章或是某本书分为几个内容来陈述,每个内容的前面有明显的标题提示,我们可以先快速阅读它们的标题,这些标题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大致上了解它们的内容提要的基础上进行详细阅读,就能有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阐明的思想内容上,形成意识群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3、内容筛选法
如果文章或某本书内容繁琐,没有明确的小标题提示,阅读起来比较费劲。这时候我们需要使用内容筛选法。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对于不重要的细节描述或内容一跃而过,只抓住其中对文章思想表达起重要作用的段落或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进行串联阅读,对于自认为描写出色的精美句段,也可作详细反复阅读。这样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效提高阅读速度。
4、“举一反三”法,指导精读段落结构相似的文章中的一段,让学生掌握方法,再自学相似结构。例如《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两篇文章都将升华主题的部分放在篇末,学生可以通过“读、划、议”进行学习。
5、“主线突破法”,主线牵一发动全身的线索。教学此类似的文章,先从主线出发,提纲举目,沿线扩散,合并思考,简化头绪,化难为易。比如《凡卡》可采用此法教学,《凡卡》一课中写信的内容和写信时的回忆贯穿全文。
6、“跳跃讲读法”根据课文的特点,抓住几个要点,引导学生循着事件线索议课文,理解课文。常用于篇幅教长的文章中。
7、“直奔主题法”,让学生把文章的中心句找出来,概括中心思想,再分析讲读课文,看课文怎样表达中心句。
8、“逆向讲读法”适用于中心思想篇末的文章,先概括再变综合分析,反顾全文,系列提问。
9、“文题分析法”重视文章的题目或突出的文章的主线,理清作者的思路。
提高阅读能力是高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把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第二篇: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摘 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计算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它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过程,但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有一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往往对计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从而造成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比较低,影响了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兴趣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
一、明确计算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告诉学生计算在小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做好计算是学好学习的基础,学好计算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作用。只有学生都明白了计算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去学、去做。
二、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要想学生学习好,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要想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提高首先在数学计算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心理下乐于学,乐于做。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 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当计算出现错误时,学生会产生自责感,当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时,他们会有喜悦感,当计算正确时,他们会产生成功感,如果连续地计算都正确时,他们会产生自豪感,所有的这些不同的感受都会激发和增强他们计算兴趣。
三、培养坚强的意志
作为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先天因素决定了他们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分心,因此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训练,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 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
四、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创造口算训练机会
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在每次训练中都有明确的目的、恰当的要求,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练口算的积极性。另外。强化性的口算练习,也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方法。让学生进行口算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这对提高口算能力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还有的学生相互出题,对答式的口算练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还有助于融洽学生间的关系。
(二)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示范很重要。首先要弄清算理,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训练时,让学生看题目,想算法,选择正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如计算99×2.5+2.5,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99+1)×2.5。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计算方法。
(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如让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也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反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并能激发、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必须注意,课堂计算时,教师绝对不要提“看谁算得快”的要求;否则,学生往往是只图快,不求对,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其次,数学教师要做好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清楚,尽量在教育方面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五、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计算方面的评价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教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在做评价中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切希望,改正缺点。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学生自信心,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了不良倾向,培养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实践证明,在学生的计算作业中增加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总之,学生自身的计算能力是关系到学生学习好数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及长期的训练来帮助他们提高计算能力。
第三篇: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摘 要】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应重视学生主体性,放手孩子们去修改,让孩子们参与到作文写作、修改整个过程中去,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笔者结合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建议,激发学生的自改兴趣,养成做事严肃认真的习惯;加强语文的阅读教学,为修改作文做储备;由“扶”到“放”,逐步引导;要点性知识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作文;自改;培养
一、前言
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提出,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在听读写说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而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表达能力。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负责写作,教师点阅批正。慢慢的,孩子们形成懒惰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去学习。如何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成为本文撰写的立足点。就语文作文教学而言,改变这一局面,重视学生主体性,就要放手孩子们去修改,让孩子们参与到作文写作、修改整个过程中去,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
二、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自改兴趣,养成做事严肃认真的习惯
对于自改作文,多数孩子不情愿。很多认为,这是老师的事情,与自己不相关。针对这个问题,有必要改变孩子的观念,培养孩子自改的兴趣。可尝试借鉴用名人范例,调动孩子自改的积极性。比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的写作中,就曾经对“绿”字进行反复推敲才作决定。名人尚且如此,我们的孩子们更应该积极参与,使文章更加完美生动。体会到“文章七分改”的含义,养成严肃认真的好习惯。
2.加强语文的阅读教学,为修改作文做储备
写作练习中,阅读是基础,是储备。而,写作是输入,生产。由此,阅读可作为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引导孩子们了解课文讲什么,搞清楚文章表达通过什么方式表达。
(1)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孩子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为自改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学者,提出了“念”的方式,来检验写成的稿子。通过念稿子,让孩子们通顺语句,增强语感。通过念自己的作文,发现自己作文的不足,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
(2)研究写法,反思问题
通过阅读,引导孩子们体会不同的题材,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比如:研究写人的文章,让孩子们体会怎样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精神品质。文章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作,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如此安排有什么好处。通过思考这样的问题,反思自己的阅读成果,同时要求要映射到作文的修改中去。在修改作文时,同样要用这样的思维进行修改,发现字里行间中存在的不足,针对性进行修改。
(3)推敲字词句,提升鉴赏能力
推敲研究字词句,培养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写作时,为什么用这个字?为什么用这句话?为什么这样开头?为什么这样结尾?题目选择是否符合文中大致语意?通过“为什么”的思考,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这样就能自觉不自觉地更严厉的要求自己。
(4)揭示病句规律,提升学生修改能力
修改病句是自改能力提升的关键,更是一项最基本的基本功。由此,教师可针对性自编病句,引导孩子们去修改,揭示其中存在的规律性,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修改病句的能力。
3.由“扶”到“放”,逐步引导
(1)引导示范,教授方法
第一步,带领学生学习习作要求,明确作文选材,叙述的顺序,及各部分详略。
第二步,将有代表性的作文用多媒体展示,同时教师引读,做点评。引读第一遍,立足全面,内容要全面,看文章是否围绕核心展开。引读第二遍,立足层次感,看文章是否围绕着中心展开,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引读第三遍,修饰细节,美文处多加斟酌。从不同角度看文章,酌情处适当修改是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读第四遍,把握整体感,针对性修改错别字。
第三步,课前将准备好要修改的作文,印发后集体发给每个学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阅读,做好修改的准备,逐渐内化学到的修改方法。
(2)逐层推进,培养能力
在作文成稿后,老师根据作文要求,应重新引导学生,回顾习作要求,引导其自主修改。在此,建议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表达能力、作文水平等等,逐层分组,每组就习作的话题作探讨和分析,相互启发,相互建议,各抒己见。努力做到,大至材料的编排,小至词语、标点、语句等的使用。通过相互的交流,激发灵感,促进自改能力。
(3)抽样检查,总结提高
学生自改的基础上,教师收集作文抽样检查。总结优点,找出不足。自修改的优劣、内容的优劣两个角度,进行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程度。
(4)不断练习,形成习惯
修改的方法掌握了,多重复几次,基本能掌握它。掌握之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能随心所欲,就能形成独特的技巧,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修改的好习惯。由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孩子去自觉修改自己的文章,切实体会到“认真修改,才能将作文写好”。可以通过“作文之星”、“优秀作文竞赛”等等方式,养成孩子们良好的习作习惯,增加作为写作的数量,激发起爱好写作,热衷修改的好习惯,切实提升其写作和综合修改的能力,确保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修改的益处。
三、结论
总的来说,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改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更系统、更全面的慢慢培养。切记的一点,就是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逐层慢慢渐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戈敏.浅谈培养小学生作文意识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
[2]陈文敏.从题目入手,写好命题作文[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03)
[3]赖素英.小学生作文指导研究心得[J].小学教学参考,2016(09)+
[4]邹情.千人千面练写人[J].青少年日记(小学版),2016(03)
[5]杨春福.如何教小学生作文[J].作文教学研究,2015(06)
[6]金丽英.谈谈拓展小学生写作空间的方法[J].语文天地,2016(09)
第四篇:小学高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整个小学阶段里,阅读课文始终贯穿整个教学系统,尤其以高年级的阅读为重点。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个人作文创作水平的高低和作文质量的优劣。掌握阅读能力,不但使学生进行课文理解更容易地开展,而且通过学习借鉴别人优秀的语言文字,写作方法,还能够提高学生作文的自行创作的能力。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光凭纸上谈兵还是不行的,要付之于实践行动,还要讲究方法。以下是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采用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都数学生都一致认为阅读课文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但是它却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高年级里阅读更是占相当大的比例。在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中都有一篇阅读课文,在每一单元测验里阅读也是占有一定的地位。培养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是迫在眉睫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何才能帮助和培养学生形成这一习惯呢?于是,我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实验探索……
首先,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兴趣。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适当渗透阅读兴趣的培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常用的创设情景、直观教学、演示法、故事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时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思想,让学生自主地加入阅读行列。如:我在教学第十二册第十二课《景阳冈》时,运用故事引导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课文里的传奇故事“武松打虎”讲述给学生们听,学生们听后,反应很强烈,都被武松的英雄形象给吸引住了。有的同学听了以后非常好奇,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武松喝了这么多酒不醉反而还能够打死凶猛的老虎呢?”男孩子更是为武松的英雄形象所倾倒,口里还“啧、啧”有声地回味着。趁着这股气氛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能在课文里找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吗?武松又是如何把老虎打死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好,现在,请你们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一节课下来,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学生都兴味盎然地忙乎着。
其次,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进行阅读。阅读课文是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的,要能够完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词语、句子的意思,课文的内容,以及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靠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工具书的帮助,如:小学里常用的《新华字典》、《成语手册》,以及一些辅导手册等,要让学生掌握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懂得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总结课文内容、中心和段落大意。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阅读课文的方法和步骤。
“要想攻其城,必先利其器。”有了阅读的兴趣,不掌握进行阅读的方法还是不行。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掌握进行阅读的方法、步骤。
在进行阅读课文教学时,我教给学生四种学习方法:“初读、细读、精读和熟读”所谓的“初读”是指让学生初读全文,感知全文,对课文有一个总体认识,形成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在这一阶段里,注意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在课文里做上一些记号(如:用横线画出新生字词,用曲线画出中心、段落大意,用别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并在一些不懂的词语旁边注释)。“细读”是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阶段,是整个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让学生按段进行自学,归纳出各段的段意。“精读”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的基础上,根据课文要求,深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要巩固新学知识就需要用到“熟读”这一方法了,它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听、说、写和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实际上也就是让学生把这一节课里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从而巩固了学生课文的理解,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创作能力。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归纳出进行阅读的步骤。“阅预习→明要求→读课文→抓重→点解疑难”。在阅读课文的前,让学生知道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如:第十二册的十二课,先让学生阅读“预习”,让学生了解学习这篇课文要明白“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找出具体描写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部分,做上记号。”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再让学生了解课后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思考,逐步解决课文给出的问题,从而完成阅读任务。在阅读的时候注意画出有关的语句,如:描写武松赤手空拳跟猛虎搏斗的关键字词。如:猛虎的三次动作: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一闪、一闪、一闪。这些词语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写要表达什么呢?
三、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新知识。
在学习每一篇阅读课文时,我都让学生注意收集一些词句,注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他们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上。正是通过这种方法使我班的作文创作水平整体跃上了一个大台阶。一些学生可能会以为阅读课文里学到的知识没有用处,其实不然。正是这些在阅读课文里学到的知识
用处可大哩!一些优秀的写作方法、句子的修饰方法,动物、植物、风景等的描写方法,在平时作文里经常用到。如: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作文《我印象最深的人》,有一学生写的是他在三年级时与同桌打架的一件事,他把第十二课《景阳冈》里作者描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情景的方法运用到自己写的作文上。他在作文里是这样写的:“……只见他左手对着我的额头一拳
打过来,说时迟那时快,我急忙把身子往下一蹲,避开了他来势凶猛的一拳。这时他见我蹲下,就近距离地‘嗖’的一个‘飞毛腿’踢过来,眼看就要被他踢中,就在这紧要的关头,我就地一滚,又躲过了。见踢我不着,他火了,整个人猛的向我一扑,我又是一滚……”虽说是有点夸张,但他却利用这个方法形象地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出来,可谓是学以致用。
第五篇: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摘 要:学会学习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可行且必需的。通过帮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认知,增强自学意识,改变数学教学方式,丰富学生自学体验等,逐步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的,通过设置学习任务、运用自主学习方法达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贯彻,并在后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反思和提升。当前,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认知,自主学习的意识也比较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因此,对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简要研究。
一、加强自主学习思想教育,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理解还停留在这四个字的表面意思,以为自主学习就是简单的课前预习,对个人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等没有清晰的认知。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对自主学习全面、正确的认识,丰富相关理论学习,借鉴他人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些理念,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主学习。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建立可以自主学习的信心,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积极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辅导,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难题,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学生克服数学难自学的想法。在教学中,可以渗入一些名人自主学习的成功事例,比如,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17岁才进入中学,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只得到45分,在第二学期中自主学习、刻苦读书,数学成绩达到了满分;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学堂上认识到圆周率的重要性,给自己定下目标:把圆周率背下来。朝着这个目标他每天起床、中午前、晚饭前都要背一遍,日复一日,坚持不懈,最后终于能一口气背到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了……学生从中认识自主学习的强大力量。还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人挖掘出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同学,让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力有个现实可感的认知对象。总之,教师通过各种前期引导,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教育。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的,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还是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1)课前,展示教学案,使学生在学习前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案作为参考,是学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和方法、内容等的模板,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从整体把握自主学习的能力。(2)前置作业,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走在学生前面带着学生跑的局面,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他们带入一种自主学习的前置氛围。(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小学生毕竟处于依赖教师、需要别人认同才敢确定自己思考结果的年龄阶段,因此通过自主探究,先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加入小组讨论,学生在与同龄人的讨论环境中,能让思维更放松,更有活力。在讨论中,学生彼此交流观点、验证结果,提高了他们对自己自主思考结果的认同度,从而提升他们的自学探究能力。(4)学以致用。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融入学生生活。如,六年级《位置》一课,请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中所处的位置,或者去电影院时怎样根据电影票的数据找到自己的观影位置;课堂完成一份测试,当堂验证答案,请学生自主打分并分析错误原因。学生从中完成了对自我学习效果的检测,对自己做出总结评价,训练自主学习中的自评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主学习中的各种能力。创新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教师从实践中发掘更多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丰富正面情感体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要使小学生将自主学习培养成终身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其次是使小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小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有时会因困难而受挫,觉得自学数学很难,造成消极的负面情绪。这种消极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虽然是自主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在其中摸爬滚打,自乱阵脚。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给予积极、认真的指导,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适当点拨,做好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完成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学生在积极体验的影响下,会更热衷于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教师的适当点拨和引导还能有效保证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
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学生也要完善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还是学生,更多的需要依赖自身来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学生不主动思考、不集中注意力,教师就是再引导也没有效果。学生在传统课堂模式中习惯了听从教师安排,没有自主安排学习的习惯,在课堂上形成了惰性。在自主学习时,学生难以跳脱这种惰性思维,教师从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请学生在学习前自主设置阶段目标和学习任务,把学习安排写下来,按照自己的目标导向投入自主学习;学生问问题先不讲解,而是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在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后,再抛出后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逻辑的递进,培养他们追根究底的积极心态等。
通过在日常点滴中渗透思想教育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坚持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转变。
参考文献:
贺丽.对优化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03(9):86-92.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