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驳斥《理财周报》失实报道

时间:2019-05-14 10:5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赛迪顾问驳斥《理财周报》失实报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赛迪顾问驳斥《理财周报》失实报道》。

第一篇:赛迪顾问驳斥《理财周报》失实报道

赛迪顾问驳斥《理财周报》失实报道

5月3日,《理财周报》发表了一篇名为《证监会暴怒:赛迪顾问造假涉及100公司》的报道,给赛迪顾问造成重大的损失和麻烦。5月10日,《理财周报》在其第141期B10版正式刊登了致歉声明。

在5月11日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赛迪顾问总裁李峻发表了赛迪顾问对该报道12点不实内容的看法。

1.该报道用了半个版面刊登赛迪顾问法人代表的图片,并标注是赛迪顾问董事长罗文。

回应:事实上这个照片是赛迪顾问高级副总裁赵刚的照片,我们了解到,对方做这个报道的过程中,没有跟赛迪顾问的员工直接接触过。

2.“赛迪顾问的客户图”。

回应:客户图上有4家企业跟赛迪顾问没有任何形式的合作协议,而理财周报却在报道中将他们和赛迪顾问关联起来。客户都列举错了,如何去做评价。

3.“赛迪顾问的研究表明,正方软件2009年收入5300万元,教学软件领域超过25%客户占有率”。

回应:这完全是两个概念,一个是收入的比重,一个是客户数量的比重。在我们的研究中,正方软件在高校行业管理软件收入占正方软件全部收入的比重是5.8%,而25%是在整个教学管理软件行业内的客户数量占有率。在教学管理软件领域总体客户约3100家,正方软件有接近800家的客户。

4.“赛迪顾问在4月中旬前后,被证监会正式立项调查”。

回应:截至5月11日,赛迪顾问没有收到证监会任何个人、组织对赛迪顾问口头或者是书面的通知,要求赛迪顾问接受任何调查或者我们要配合任何调查。

5.“备受争议IPO咨询,其咨询服务均由赛迪顾问提供,似乎非常巧合”。

回应:第一,文中列举的部分企业和赛迪顾问没有任何的合作关系;第二,文中表述的上市问题显示不出来与赛迪顾问的研究咨询有任何关系。在完全没有任何逻辑联系的前提下,文中却提出巧合,明显是误导读者。

6.“只要10万元就给你排名,具体企业排名客户可以自己要求排名顺序,赛迪顾问很少分析排名准确性”。

回应:赛迪顾问的研究和调研是遵循咨询研究方法的,我们会对细分市场的所有厂商进行问卷沟通,在特定的市场研究范围内,赛迪顾问没有可能获得所有的厂商第一时间的反馈,而且我们也决不以各厂商给我们反馈作为我们的最终市场份额认定和竞争格局认定的标准。

我们同时通过对于行业客户的调研,对于整个厂商上下游合作伙伴,包括渠道调研要进行数据获取,通过第一手和第二手数据交叉验证整个市场数据。

7.“赛迪顾问从来不跟客户签署法律连带责任,出了问题企业不能追究责任”。

回应:这样说法是完全没有逻辑性的。我们和我们的客户合作任何的研究和咨询项目,赛迪顾问都要负法律责任,对于我们研究的真实性、中立性和客观性进行承诺。但是法律连带责任和法律责任我要强调是完全不同两件事情。我们对于赛迪顾问所出具的研究内容负完全的法律责任,但是我们对我们服务对象拿到赛迪顾问的研究后作出的投资决策结果不能负担相关责任。

8.“赛迪顾问很多咨询项目的费用支付条件都很优惠,比如说50%都是企业过会之后收取,就是很多钱都是放在企业过会之后收取,就造成了,赛迪不择手段推动企业过会取悦于投资者,当然就直接导致数据造假”。

回应:这与事实完全不符。以赛迪顾问服务成功上市的所有创业板企业当中,百分之百项目都是项目结束就付款,不存在企业过会以后收取,跟是否过会无关。

9.“赛迪顾问提供数据是否有造假嫌疑,他们无法提供数据来源、推理过程”。

回应:这与事实严重不符。我们项目管理体系非常严格的,项目成本支出必须严格对应相应的调研内容。同时赛迪顾问到现在是国内首批取得ISO9001认证的咨询企业,我们在2008年就完成这项认证,从2008年开始,我们的整个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当中非常明确,把项目成果和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备案作为重要管理指标,我们用制度化的方式规定下来。

10.“一般来说是这样的,企业首先会问赛迪,你们可以给我们排名吗?赛迪顾问肯定说可以,赛迪顾问根据客户的要求出一份报告,挂在自己的网站上进行公开销售,最后就是赛迪顾问通过这种手法逃避了法律连带责任。赛迪顾问为了笼络客户,他们基本会出所有行业的研究报告。其实很多报告都只是一个框架,没有报告,只是为了吸引客户打电话找他们”。

回应:这一点说明毫无事实依据,可以请大家上赛迪顾问官网看一看,我们连续10年时间对整个行业进行跟踪,每年出的年度报告超过200种到300种,这些报告是公司基于专业性、连续性的要求,赛迪顾问每年都写。对于赛迪顾问来说,后台数据库积累是非常重要,绝对不是像这篇文章当中所说的“我们卖报告框架,吸引客户打电话”,所有的报告我们都是完成了撰写,然后才向社会进行销售。

11.“赛迪顾问的项目费用在20万元到30万元之间”。

回应:一方面,赛迪顾问作为这个市场的领跑者,本着专业、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项目,我们有很多项目的价格远远高于不实报道中的价格。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有积累了10年的行业数据库,这样会导致一些成果复用型项目的边际成本下降,所以价格也会适度下降。我们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作为行业领跑者的核心竞争能力。

12.“赛迪会走向廉价出卖道德之路”。

回应:一方面,赛迪顾问为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主管部门做产业政策支撑,如果要分析一个细分市场的前景和竞争格局,不了解这个行业的宏观的环境和政策是没有办法做出专业性判断;另外,我们是通过对于政策、厂商、行业客户,还有这个行业上下游合作伙伴渠道等进行详细的调查,才提供最终的市场研究。

关于《理财周报》刊发致歉声明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对媒体声明函

2010年5月10日,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赛迪顾问”)收到广东理财周报社的致歉声明,全文如下:

“本报于2010年5月3日第140期刊发《证监会暴怒:赛迪顾问造假涉及100公司,给钱就办事》一文。本社经进一步调查、核实,该文中的‘赛迪顾问被证监会正式立项调查’、‘赛迪顾问造假涉及100公司’等内容与事实不符,不存在上述情况。在此,本报声明收回该文的报道陈述和在此基础上所作的分析评论,并就该文给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致以诚挚歉意!”

《理财周报》2010年5月10日在其第141期B10版刊登了上述致歉声明。针对事态的这一变化,赛迪顾问特此声明:

第一,赛迪顾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持续发展,成为国内第一家咨询业上市公司,依靠的就是我们对专业和质量的一贯坚持,以及对诚信与责任的不懈追求。

第二,我们始终坚信清者自清,作为上市公司,我们的信息是公开透明的,我们的管理是严格规范的,我们尊重合法竞争,坦然面对任何竞争对手。

第三,我们衷心感谢各界朋友、客户和合作伙伴对我们的充分信任和鼎力支持,同时我们欢迎媒体基于客观、公正原则的监督与鞭策。

第四,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为促进和加强行业自律,为促进中国咨询业的崛起,发挥我们自身更大的作用。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5月10日

第二篇:赛迪顾问-《特别公示》: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新起点

经济评论

《特别公示》: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新起点

10月17日,工信部公布了首批《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1批)》(以下简称《特别公示》)名单,包括吉林通田、哈尔滨客车厂、贵州客车制造厂、扬州新亚车辆等48家汽车生产企业进入了《特别公示》名单。按要求,这些企业须在两年内进行整改,如果到期无法通过考核,将被暂停汽车产品的生产资质,并退出汽车生产领域。这是继2012年7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后,国家在淘汰汽车产业落后产能迈出的实质步伐。国家希望通过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打破该行业长久以来备受诟病的生产资质“终身 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

一、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自主品牌成产能过剩重灾区 过去几年,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及汽车购臵税优惠、汽车下乡、换购补贴等刺激政策的拉动下,国内汽车消费需求迅猛增长。2006-2012年,全国汽车销量从728万辆增至1927万辆,复合增长率达17.6%。在旺盛的市场需求拉动下,国内整车企业新建扩产热情高涨,整车产能持续攀升。2012年,全国汽车整车产能达到3251万辆,2006-2012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

一方面是汽车产能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却是整车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持续走低。一般来说,产能利用率达到70%-80%才能达到盈亏平衡。而我国整车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除2010年的历史最高水平85%以外,其余几年均不足80%。2011年以后,汽车企业产能利用率下降更为明显,2011年骤降至66%,2012年仅为59%。根据各大车厂的产能规划,到2015年,国内汽车整车产能利用率可能进一步下降至54%,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受到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的影响,2010年以来,国内主要整车企业 利润率连续走低,低于行业整体水平。

图1 2006-2015年中国汽车产业产能利用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赛迪方略 2014,01

图2 2006-2012年国内汽车产业及整车企业利润率情况

数据来源:赛迪方略 2014,01 注:整车企业利润率根据国内20家主要整车上市企业统计得出

不同车系的产能利用率差异显著。从占整车市场7成的乘用车市场来看,合资车企中除了日系车企因中日关系影响导致产能利用率较低外,欧美韩系车基本处于产能饱和或略显不足 状态。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等合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基本保持在70%以上,上海通用更是高达117%,生产线处于超饱和生产状态。相比之下,本土自主品牌的产能利用率普遍偏低,除长城汽车保持了95.4%的良好产能利用水平外,奇瑞、比亚迪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均不足50%,奇瑞更是仅有27%。

总之,中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既是量的过剩更是结构性过剩,自主品牌是产能过剩的重灾区。面对合资企业在中国新一轮扩张及产品价格向下延伸,自主品牌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图3 2012-2013年乘用车分车系车企产能利用率情况

数据来源:赛迪方略 2014,01

二、《特别公示》名单的发布凸显了国家推行汽车行业退出机制、加快行业结构优化的决心

根据《通知》要求,连续2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的生产企 业,将被作为特别公示对象,进入劝退考察期。这些企业大多已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无法正常生产,产品质量更是难以保证,有的甚至靠倒卖产品合格证来维持生存,严重影响了汽车产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首批《特别公示》名单的发布,是国家在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道路上迈出的实质性步伐,体现了国家整顿汽车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决心。国家希望通过完善优胜劣汰机制,淘汰落后、无生产能力、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的汽车厂商,推动产业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行业结构,进而推进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特别公示》能否真正达到预期效果,推动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实现自主品牌车企资源整合,还取决于考核细则的实施、政策执行力度及能否扫除地方保护主义的惯性等多方面因素。

第三篇:赛迪顾问-中国环保物联网应用白皮书[推荐]

中国环保物联网应用白皮书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HK08235)摘要

多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加大解决环境问题的力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产业结构和布局仍不尽合理,污染防治水平仍然较低,环境监管制度尚不完善等原因,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011年10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并改革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其中明确提出通过“加强物联网在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实时监测、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领域的研发应用,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从而不断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而环境保护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典型领域,物联网应用成为推动环境管理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环保产业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十二五”将是环保信息化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为了集中研究目前污染源自动监控等物联网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困惑,提出对策建议,引导环保信息化在“十二五”期间沿着科学的路径良性发展,赛迪顾问基于长期对环保信息化的研究积累,经过对地方环保部门,典型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深入调研,邀请来自环保部门、物联网、生态保护等不同领域的多位专家参与其中,并得到《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负责人、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管理处杨子江处长以及刘伟博士、高雷利先生的大力支持,最终形成以下研究观点。

1、物联网应用对中国环保事业具有深远影响:环保物联网应用能够提升环境保护乃至经济与社会发展决策能力,提高环境的民生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环境保护管理模式革新与环保效能的倍增。

2、环保物联网建设与应用在近几年大规模投入的同时呈现四大特点:一是传感器种类多、数据多源异构、技术综合等导致建设和应用的高复杂性与高难度;二是信息服务范围要求打破地域限制,对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出高要求;三是业务的特殊性和高度专业性对传感设备与技术提出挑战;四是环保物联网建设与应 用需要政企共同投入、社会各方共同参与。

3、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对于物联网在环保领域应用具有重大的突破与创新意义:建立了一整套部、省、市三级上下联通、纵向延伸、横向共享的环保物联网体系,促进了环境管理手段创新,提升了环保部及省、市级环保部门信息化项目管理能力,带动了环保产业大发展和科技创新。但这一全国性项目只是环保物联网应用跨出的第一步,还存在监控范围比较窄,传感器技术不成熟、成本高等诸多问题,后续需要继续加强应用推广,从点源监控扩展到污染面监控。同时,需要继续创新管理机制,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将监控、管理与服务融为一体。

4、经过过去几年的大力建设,各地环保物联网应用已有不少优秀经验值得借鉴:江苏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思路,整合环保应用;山东省注重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应用,积极探索管理新思路、新方法,严格数据审核、推动数据应用;内蒙古自治区技管结合、统筹发展,启动环境应急;山西省全面监控、优化流程、强化环保执法;浙江省嘉善县通过实时监控、全面分析,积极支持环保决策。

5、当前环保物联网建设面临诸多困惑与问题:对环保物联网建设的条件、作用及建设与运维模式等认识不足,环保物联网建设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物联网应用范围与环保工作需要有较大差距,管理机制与环保物联网应用需求不匹配,支撑环保物联网应用的产业链建设不成熟,人才质与量都与环保物联网建设与应用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等。

6、未来中国环保物联网应用将呈现五大远景:环保物联网应用将以服务为根本理念全面展开;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支撑跨区域协同应用与统筹管理、决策;通过环保与相关领域物联网关联应用,支撑城市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全国各地加强废气、废水等资源的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环境监控由点及面、全方位满足环境监测、控制、治理的需要。

赛迪顾问面向当前环保物联网应用困惑,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重视环保物联网应用,将其作为环保发展的基本支撑和关键环节;二是要注重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明确环保物联网建设方向与路径;三是要加强数据挖掘、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四是要完善标准规范、改善数据质量和应用效果;五是要构建第三方服务体系,支撑环保物联网应用科学健康发展;六是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确保环保 物联网应用可持续;七是要明确建设与应用主体,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八是要立足环保物联网应用,培育壮大相关产业,加强人才储备。

中国环保物联网应用白皮书

中国环保物联网应用白皮书

第一章 环保物联网的定义与内涵

一、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一个巨大网络,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及传感器网关构成,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组成,主要功能是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以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二、环保物联网定义

环保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智能应用,通过综合应用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红外探测、射频识别等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污染源、环境质量、生态等信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动环境信息资源高效、精准的传递,通过构建海量数据资源中心和统一的服务支撑平台,支持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测、监督执法及管理决策等环保业务的全程智能,从而达到促进污染减排与环境风险防范、培育环保战略性新型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事业科学发展的目的。

环保物联网应用的总体架构包括用户层、应用层、支撑层、传输层和感知层。其中,用户层是环保物联网应用面向的最终用户,包括环保管理、监测、研究等相关部门,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等企业和社会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应用层包括环保物联网应用门户和业务应用系统,门户为环保物联网各类用户提供所需服务和资源的入口和交互界面,应用系统涉及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环境风

中国环保物联网应用白皮书

险应急处理、综合管理和服务等。支撑层包括IT基础设施和环保物联网应用统一支撑平台,依托基础设施和软件服务,实现共性应用功能的构造。传输层由环保政务专网、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构成,支持环境信息在环保部门间的传递。感知层主要通过多种环境监测设备实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等相关监测信息的采集。

图1 环保物联网总体架构图

用户层政府环保部门企业和社会机构社会公众管理、决策门户应急指挥门户企业服务门户公众服务门户监督执法应用层饮用水流域空气质污染源工况在在线视环境风环境事辐射物监测水环境量监测监控线监控频监控险预警件应急监控…管理决策感知环保应用支撑平台在线监控支撑层数据编码服务预测预警智能分析辅助决策模拟仿真…智能控制…空间信息服务物联基础数据服务信息接入服务信息目录服务信息交换服务信息共享服务IT基础设施传输层环保政务网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感知层传感器卫星定位视频采集…声音采集移动终端大气监测设备水质监测设备噪声监测设备视频监控设备应急监测车、船…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11,09

中国环保物联网应用白皮书

第二章 物联网应用对中国环保事业的深远影响

发展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开展物联网研究和进行物联网建设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识。在环保领域,物联网建设与应用成为推动环境管理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环保产业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

一、将促进环境保护管理模式革新与环保效能倍增

通过环保物联网应用,能够对环境质量、污染要素进行实时监测、过程监控,将环保管理模式由事后处理为主转向事前预防为主,由粗放式监管转向精细化监管,由单纯政府监督扩大到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因此,环保物联网应用不仅是一种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而是新技术应用推动了环保体系从理念、方法等机制多个层面的变革创新。这一管理模式的革新不仅提升了环保效率,而且使环保效能倍增。

二、将提升环境保护乃至经济与社会发展决策能力

通过环保物联网的建设与应用,可以实现对水、气、声、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由点到面的监测,及时、全面的获取环境质量、污染源、环境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实现对环境保护总量核算、环境执法、环评指标制定、生态保护等业务的支撑,提升环境管理决策能力,促进环保事业科学发展。此外,通过环保和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物联网应用关联,能够全面提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决策能力,如通过将环保污染监控信息预测分析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关联,可为经济结构调整与招商引资标准提供有力支撑,将环保物联网监控信息与社会卫生相关联,可为疾病防疫提供有力支撑,真正实现环保能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匹配。

三、将提高环境的民生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和谐

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理念是服务,服务经济发展、服务民生改善。通过环保

中国环保物联网应用白皮书

物联网的建设与应用,实时监测和分析环境要素,能够为企业改善生产工艺、节能降耗服务,促进污染减排,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同时,环保物联网的应用可促进信息公开,方便群众办事,更好的为社会公众服务。此外,环保物联网通过和其他物联网有效协同丰富数据来源,扩大服务范围,如与食品检测系统协同保证食品安全,与城市管理系统结合支持改进城市环境质量、排查环境风险等,进而促进环保和城市发展相协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社会和谐。

欲获取更多内容,请联系赛迪顾问

第四篇:赛迪顾问-创新驱动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最终版]

创新驱动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材料产业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一员,也是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保障。然而,由于创新不足给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关键材料难以保障,核心专利受制于人等。赛迪顾问原材料产业研究中心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材料产业创新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加大投入力度,鼓励新材料领域原始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体系,推进新材料集成创新;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实现新材料消化吸收再创新。

【关键词】 创新驱动 新材料 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4年8月1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出我国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的信号。新材料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是其发展的关键。创新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面,新材料在这三个方面都亟需加强,从而解决创新不足带来的产业发展问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创新不足给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关键材料难以保障

新材料产业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无论是大飞机、高速铁路、汽车、电器等民用领域,还是战斗机、坦克、导弹等军工领域,都离不开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自主开发的新材料产品种类已经大幅增加,但在很多高端领域依然缺乏国际竞争力,很多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还需要长期依赖进口。比如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速铁路、船舶、汽车等重要领域所需的关键材料中,约有30%国内没有生产能力,完全需要依赖进口;约有50%以上的材料能够实现生产,但在性能、产量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国内的应用需求,需要部分进口来进 行补充;仅有不到20%的材料能够完全实现国内自给自足,但这些材料又多属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核心专利受制于人

中国新材料产业近年来高速成长,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5%左右,新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中国新材料领域专利申请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从质量方面来看,我国新材料领域的专利则是“多而不专”,大多缺少核心技术,难以产业化应用。以碳纤维领域的专利为例,国内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专利申请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外,然而这些专利大多是对细枝末节的修补,原创性的核心专利少之又少,以至于国产碳纤维发展缓慢,高端产品尚未形成生产能力。从申请专利的主体来看,我国新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大多来自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占比非常小,这也与国外的专利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纳米材料领域的专利为例,全球申请数量前十位中,国内只有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三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上榜,而另外七家则是三星、LG、三洋等跨国企业。高校和 科研院所的专利很多是为了完成课题需要,离产业化应用还相去甚远。

(三)各地重复建设,产业发展趋同

据统计,全国有超过80%的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发展规划中选择发展新材料产业,然而各地在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过程中,鲜见“创新”,多为“模仿”,以至于初步呈现多地新材料产业发展雷同的趋势。以稀土功能材料为例,目前,全国约有19个稀土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相似,多以资源为核心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发展包括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抛光材料、稀土催化剂等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制品,这些稀土产业园区的建设目标也大多定位于“国内领先、区域一流”,这样的重复建设无疑会导致部分稀土功能材料产能过剩。除了规划趋同,各地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盲目跟风”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只要出现了一个热点领域,各地便一哄而上,而对自身的资源禀赋、科技研发、市场需求等方面缺乏科学的评估,对该热点领域的真实价值也难以客观判断。如“石墨烯”这一材料近来引来了广泛的关注,不少地方盲目引 进了一些从事低端开发、技术炒作的项目团队,未来的发展前景可想而知。

二、新材料产业创新不足的原因剖析

(一)在原始创新方面:投入大、周期长,让人望而却步 所谓原始创新,通俗的理解就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新材料产品的原始创新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没有长时间的持续投入,很难开发出稳定的产品。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为例,其具有宽的禁带宽度、高的击穿电场、高的热导率、高的电子饱和速率及更高的抗辐射能力,非常适合于制作高温、高频、抗辐射及大功率器件。然而生长SiC晶体难度很大,虽然已经经过了数十年的研究发展,目前为止也只有美国的Cree公司、德国的SiCrystal公司和日本的新日铁公司等少数几家公司掌握了SiC的生长技术,能够生产出较好的产品,但离真正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也还有较大的距离。而国内新材料领域的科研院所和相关生产企业大都急功近利,难以容忍长期“只投入,不产出”的局面,因此,新材料的原始创新举步维艰,让人望而却步。

(二)在集成创新方面:知识产权意识淡薄,难以实现集成应用

所谓集成创新,即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优化和系统集成,很多新材料的产生都是由集成创新而来。我国在新材料领域有一些技术研发领先于发达国家,但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意识,没有注重保护,导致集成应用时受到限制。以稀土永磁材料为例,因其具备优异的磁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和医疗等领域。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应用气流磨设备用于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的制粉工序,但没有在美国等国家申请相关专利;而日立金属在该领域分别于2001年5月和2002年7月在美国申请了两项专利,其优先权可追溯到2000年5月。尽管国内很多稀土永磁材料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成本都具有足够的竞争优势,也有证据表明从时间上讲并没有侵犯日立金属的专利权,但就是因为没有申请专利,很多客户不敢购买他们的产品。目前,中国稀土永磁联盟成员企业正积极筹备与日立金属在美国打专利官司。就算胜诉,中国的稀土永磁材料企业也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当年早些申请专 利,何须如此?

(三)在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风险高,无人愿为国产材料“试车”

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新材料领域常用的创新形式,即利用各种引进的技术资源,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对新材料产品进行改进提升。如前所述,中国的很多关键材料都需要依赖进口,但依靠消化吸收再创新,国产材料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有些产品已经足以替代进口材料。以稀有金属靶材为例,可以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领域。国内的相关生产企业在大尺寸的稀有金属靶材产品开发上落后一筹,但一些小尺寸、低代线靶材产品已经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然而在没有成功案例的情况下,即使国产材料的性能已经完全达到进口产品的标准,又有几家下游用户企业甘愿冒险,从小试、中试再到批量应用国产新材料呢?而对于国产新材料,不在最终产品上进行推广应用,又怎么知道性能是否完全达到要求呢?由此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欲了及更多信息,请联系赛迪顾问

第五篇:赛迪顾问-信息化研究-中国企业云计算技术应用战略研究

本期主题 中国企业云计算技术应用第11期战略研究

总第14期 12月15日

刊首语

云计算的出现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60年代,麦卡锡就提出了把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用事业提供给用户的理念,这成为云计算思想的起源。在20世纪80年代网格计算、90年代公用计算,21世纪初虚拟化技术、SOA、SaaS应用的支撑下,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使用和交付模式逐渐为学界和产业界所认知。而云计算概念的兴起,始于金融危机之中。金融危机的发生挤压了众多企业的IT预算,各企业的CIO迫切想找到一种降低IT成本同时保证服务质量的IT支撑模式,云计算正是这样一种可以充分利用IT资源的模式,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云计算应用开始兴起。

在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市场仍然处于波动时期,充满了不确定性,企业迫切需要在变动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适应能力、建立持续的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型,云计算具备可靠性高、数据处理量巨大、灵活可扩展以及设备利用率高等优势,特别适合大型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要求。采用云计算,不仅可以推动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也可以帮助企业将数据转换为服务,提升服务价值,实现信息神经网络融合。借助云计算,大型企业可以用较低的投入、较快的速度来创建自由的数据资源和知识资源,快速满足组织变更、业务扩展和创新升级的需求。

本期新研究围绕“中国企业云计算技术应用战略研究”这一主题,首先,简要阐述了我国企业云计算应用的概况。其次,介绍了中国企业云计算应用重点领域。从应用概述、典型场景、体系架构三个维度阐述了制造行业、电力行业、电信行业、物流行业、建筑行业以及文化行业云计算技术应用的情况。再次,对中国企业云计算技术应用模式和建设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基于以上分析,赛迪对中国企业云计算技术实施步骤和建设策略给予建议。2

目录

本期主题:中国企业云计算技术应用战略研究...................................................................4

一、企业云应用概述...............................................................................................................4

(一)企业云定义................................................................................4

(二)企业云发展环境........................................................................5

(三)企业云应用价值........................................................................6

二、企业云发展现状...............................................................................................................7

(一)企业云发展历程........................................................................7

(二)企业云应用概况........................................................................8

三、企业云体系架构.............................................................................................................10

(一)企业云体系架构......................................................................10

(二)企业基础云IaaS.....................................................................10

(三)企业平台云PaaS.....................................................................11

(四)企业应用云SaaS.....................................................................12

四、企业云应用重点领域.....................................................................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生产制造——制造云..............................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电力能源——电力云..............................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电信运营——电信云..............................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物流零售——物流云..............................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建筑施工——视频云..............................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文化教育——搜索云..............................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企业云应用模式与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企业云计算的应用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企业云计算的建设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企业云计算的实施步骤..........................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企业实践云计算的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全球重点国家云计算应用及发展经验.....................................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美国:云计算应用成熟,业务增长迅猛.................................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日本:服务模式灵活,面向企业纵深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欧洲:电信运营商积极推动,挖掘特色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本期主题:中国企业云计算技术应用战略研究

一、企业云应用概述

(一)企业云定义

企业云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快速适应组织和业务结构灵活变更,满足企业扩张、创新升级需求的高扩展性、高可用性平台技术框架。企业云主要有三种部署,包括的私有云、公共云和混合云。

相对于传统IT,企业云是一种颠覆性的IT革命,是一种基于大量网络资源的计算模式,是一种“随时获取,按需使用”的服务交付和商业模式。

图1 企业云概念模型示意图

资料来源:赛迪信息

2011,11 企业云主要由云计算平台和云服务应用两个层面组成。企业可以将基础设施包括传统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运维都部署在一个平台上;在此之上,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部署不同的应用,形成个性化的云服务。

企业云是组件分布和资源集中的高度对立与统一,即存储的分布式和数据的大集中、计算的分布式和技术的高度集成、软件的分布式和应用的大集中、业务的分布式和服务的统一、组织机构的分布式和管控的大集中。

企业云本质上是在技术层面“构建了统一的企业底层IT技术架构”。具体而言,企业云可以把企业的IT资源整合为服务,以供企业自己或其他企业共享使

用,从而提高了企业IT资源的利用率。企业云应用使企业业务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强的竞争力。

(二)企业云发展环境

政治层面:

 经济转型:中国经济由出口型向内需型经济转型,如何满足企业用户日益增长并不断个性化的需求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 产业升级:“两化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政策支持:国家对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支持。

经济层面:

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甚至于危机全球化,其基础就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 市场的波动:企业经营过程中市场竞争环境、客户需求变化、与外部的联系日趋复杂多样,企业迫切需要在变动的环境中保持适应能力,建立持续的创新能力,随时满足市场新机遇的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和成本结构,实现快速决策。

 成本的压力:企业发展面临着高成本的瓶颈,这些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生产成本、协作成本、环境成本等,企业越来越需要提升管控力度,促进管理、经营的精细化。

社会层面:

 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网民数在“十一五”期间几乎翻了两番,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互联网普及率接近三分之一,手机上网用户则在2010年6月时达到2.77亿。

 环境保护: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电子污染加剧,IT是否绿色,已经成为企业构建IT环境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 企业组织:企业架构更为扁平,企业关系松散耦合,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将无缝贯穿所有关联方。

技术层面:

 虚拟化技术的成熟:芯片和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硬件能力激增;虚拟化技术使得这些硬件资源可以被有效地细粒度分割和管理,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软硬件资源成为可能。

 SOA架构的广泛应用:面向服务架构使得开放式的数据模型和通信标准越来越广泛地为企业使用,为云中资源与服务组织方式提供可行的方案。 SaaS模式的流行:云计算以服务的形式向最终用户交付应用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所接受。

 Web2.0的发展:Web2.0的流行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通过创新的用户体验为云计算培育了使用群。

(三)企业云应用价值

随着云技术的发展,IT的关键目标转为催化企业业务转型、创新和高效运营。云计算以其高度的可扩展性、灵活的可配置性和易部署、易使用的特点得到了巨大的关注。企业云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图2 企业云计算的应用价值

资料来源:赛迪信息

2011,11  绿色环保,虚拟化提高资源利用率。云计算采用绿色IT技术,节能环保,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技术,并具备负载平衡能力,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 安全可靠,分布式储存提高可靠性。云计算采用数据中心级的防火墙、安全策略和专业维护,具有高可靠性;云计算采用数据冗余存储和容错容灾策略,实现高可靠性和高扩展性。

 降低成本,一体化管理提高运维效率。云计算采用的自动化管理软件,对各个应用软件和运行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从而减少人力管理;云计算采用一体化管理,促使管理简单化,降低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 资源整合,按需即取实现业务动态扩展。云计算从信息资源“整合”入手,有效集中管理各类资源;资源像云一样自由扩展,适应业务的变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效率及质量。

 业务支撑,流程优化实现管理精细化。云计算将企业管理模式与标准管控流程快速的固化在系统功能之中,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并向企业管理决策层实时传递与展现管控动态信息,进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科学化。

 协同创新,敏捷IT架构增强竞争能力。云计算采用敏捷IT架构满足多变需求,提供扩展性能力满足业务创新;云计算采用开放式的全价值链协同创新模式,使企业以更高效的协作、参与换取最大的利润空间。

二、企业云发展现状

(一)企业云发展历程

赛迪顾问根据对大量云计算应用案例的研究,认为企业云的形态会不断演化,其发展历程如下图所示:

图3 企业云形态的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赛迪信息

2011,11 第一阶段,以传统架构为主,采用专用硬件和专用软件,各应用系统建设相对独立,难以伸缩,管理成本高。

第二阶段,以标准化应用为主,利用标准化的软、硬件设备,使用网格计算进行共享与整合,根据需要伸缩,提高了利用率和效率。

第三阶段,以虚拟化技术为主体,以“共享平台”方式,实现用户单位内部硬件资源、技术平台资源以及数据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第四阶段,以混合云应用为主体,以“双向结合”方式,打破公共、私有应用界限,实现社会IT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二)企业云应用概况

1、国外企业云应用概况

云计算系统部署数量在发达国家正在逐渐增加。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增长减缓的经济形势并不利于传统预置式软件模式的发展。目前15%~20%的独立软件商已经着手开始进入SaaS领域,这一数字会在12~24个月后发生显著性的增加。美国电信公司重点开展了云计算服务战略,例如Verizon和AT&T,特别擅于提供云服务包,Verizon就将自己的语音和数据计划与微软、谷歌和Intuit 8

等的软件和服务打包提供给中小企业。

欧洲企业对云计算服务的信赖正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将传统的IT基础设施迁移到云平台中,60%以上的欧洲企业将在未来两年内使用云计算服务。传统的软件公司开始提供基于云的服务,如德国的软件巨头SAP已经为中小企业提供SaaS服务,包括E—Sourcing(供应商选择)、CRM和费用管理,计划开展包括旅行和采购开销的管理和控制等服务。

2、国内企业云应用概况

对于国内企业云的应用,目前正处于从了解到尝试应用的阶段发展。国内企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实现云的应用:

第一种:自建私有云,此种方式主要以集团型企业为主。以“IaaS、PaaS”为代表的云应用技术正成为了集团企业内部IT资源整合的重要“武器”。例如:中国化工集团在集团总部搭建了基于IaaS的数据中心平台后,建立起以SOA架构为基础的PaaS平台;中国五矿集团搭建以EAI集成为PaaS平台基础,实现了多个系统的有效整合应用,实现了集团内部各类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发掘利用。

第二种:使用第三方服务,此种方式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而言,自己投资建设IT基础架构的投资回报率较低,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刚好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目前,主要的国内SaaS厂商包括用友、八百客、阿里云等,其中八百客注册帐户总数量超过50万,正式用户超过10000家。

第三种:使用园区公共云,此种方式以园区所驻企业为主。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各地园区积极发展云计算产业,或通过建设园区统一的云平台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云服务。上海北高新园区于2010年率先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立了上海首个云计算产业基地,并着力打造“中小企业云”;齐鲁软件园借助山东省云计算平台,充分发挥集约效应,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服务。

三、企业云体系架构

(一)企业云体系架构

云架构通过虚拟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方式有机地整合了云中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并通过网络将云中的服务交付给用户。按照目前业内专家的共识,典型的企业云分三个层次: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层PaaS和应用层SaaS。

图4 典型的企业云架构

资料来源:赛迪信息

2011,11 基础设施层是经过虚拟化后的硬件资源和相关管理功能的集合。云的硬件资源包括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

平台层介于基础设施层和应用层之间,它是具有通用性和可复用性的软件资源的集合,为云应用提供开发、运行、管理和监控的环境。

应用层是应用软件的集合,这些应用构建在基础设施层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层提供的环境之上,通过网络交付给用户。

(二)企业基础云IaaS 企业基础云是通过虚拟化技术对物理资源进行抽象,并且实现资源管理优化和负载均衡,从而向外部提供动态、灵活的基础设施层服务。企业基础云的总体 10

架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物理层、虚拟化部署、虚拟化管理及基础设施云服务。

在虚拟化部署层,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设备被整合成虚拟的资源池。虚拟化集成管理层能够完成数据管理、资源监控、负载管理、资源部署和安全管理等功能,同时通过调用虚拟化平台提供的接口管理虚拟的硬件资源。基础设施云服务层提供的服务与虚拟化集成层提供的功能相对应,是用户获得基础设施层资源的接口。

图5 企业基础云总体架构

资料来源:赛迪信息

2011,11 企业基础云实现网络云、存储云和计算云等的管理。网络云允许企业不必建设自己的物理专用网络,而是通过VPN等方式在公共网络上建立虚拟专用网。存储云允许企业可以不建立自己的容灾中心,而把数据备份到云运营商中。计算云为企业提供一套虚拟的计算空间,企业可以自己定制CPU数量,操作系统(比如Linux),内存和硬盘空间,然后在此虚拟平台上运行自己需要的应用程序。对于集团企业,也可以在内部采用这种模式为新建立的下属企业或部门提供这种服务,这样新成立的业务单元就不需要匆忙购置设备,同时也节省了运营成本。

(三)企业平台云PaaS 企业平台云是一个以软件资源管理为中心的、开放的、聚合各种能力和资源的云服务环境,能够更好地满足云的应用在可伸缩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

需求。企业平台云的总体架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资源层、管理层、能力层和应用层。

资源层以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为管理对象,是具有通用性和可复用性的软件资源的集合。管理层采取海量存储和并行计算技术,使用每个应用的不同用户的数据都被隔离起来。能力层为企业提供软件集成开发、测试和部署环境,并为用户提供所需的运营环境。应用层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集合,是用户获得平台层服务的接口。

图6 企业平台云总体架构

资料来源:赛迪信息

2011,11 企业平台云在国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政府部门或第三方机构提供一个面向行业的平台,比如园区的软件开发测试云、动漫渲染云,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某类特定的公共服务;另外一种是针对集团企业的私有云,IT部门通过将各种核心应用整合成一个面向服务的平台,从而为各个下属公司的新应用提供一个应用快速上线的基础,使以往复杂的各级系统搭建、维护和更新可以按需即用、随需应变的方式获得,使业务流程的弹性化构建成为可能。

(四)企业应用云SaaS 企业应用云是运行在平台云上的应用的集合,每一个应用都对应一个业务需

求,实现一组特定的业务逻辑,并且通过与用户交互提供服务。企业应用云的总体架构可分为四个层次:管理层、服务层、表示层和终端用户。

管理层基于虚拟化和分布式的软、硬件架构,将各个管理模块尽量集约化的同时却不丧失灵活性。服务层为企业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创新功能,为用户简化IT流程。云应用种类繁多,既可以是受众庞大的标准应用,如邮件、OA等;也可以是定制的服务应用,如CRM、ERP等;也可以高级应用,比如BI。表示层提供应用的接口,交付的不仅是一组服务集合,并且要求这些功能协调的、方便的、完全统一的应用。

图7 企业应用云总体架构

资料来源:赛迪信息

2011,11 企业应用云这种更为开放的架构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使得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敏捷管理”成为可能。SaaS模式使得中小企业有机会不再局限于价值链的某一个环节,实现开放式的全价值链甚至全价值网的协同创新。对于集团企业,应用云使得企业不同层面实现端到端的信息交互和流程对接,在灵活性和可管理性中保持一个平衡,也容易实现集团企业的一体化管控。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赛迪顾问

下载赛迪顾问驳斥《理财周报》失实报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赛迪顾问驳斥《理财周报》失实报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