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管理(写写帮推荐)
浅谈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管理 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 李锦军 地址:乌鲁木齐市团结路66号 联系方式:*** 摘要: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管理,作者从课堂管理规则的建立、课堂管理规则的实施、教师的不断反思、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领导型的教师五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字:课堂管理规则,课堂行为问题,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管理能有效地规范师生的课堂行为,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心理、智力水平的提高,是顺利、高效实施教学的基础。有效的课堂管理还能在其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遵纪守法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实践性、操作性较强,同时由于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原因,诸如学生起点不同(零起点——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差异较大,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学科能力水平层次众多;教材内容有时与学校教学环境(机房配置、机房空间、学生人均机器台数)较为滞后或略超前,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按排与 教材及社会主流硬件环境有所差异,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实践带来不便;课堂环境特殊性(一般在计算机室,面积较大,学生又面对机器)影响教师对学生整体状况的观察,交流,造成课堂管理的一定难度;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副课)的重视程度等等,使信息技术课堂管理面临一些新问题,具有一定特殊性、复杂性,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不高度重视这些特殊性、复杂性,认真去分析、研究并采用取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可能会出现课堂管理的偏差,使课堂教学不能顺利实施,影响一节课乃至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甚至会因为课堂管理策略的失误,导致课堂教学失控或无法进行,不仅影响教学进度,而且可能造成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兴趣水平的下降,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甚至对立,使教育教学的最终结果与国家的教育方针相抵触。相反,如果有了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明确可行的课堂管理策略,学生就能注意到可以做什么,该怎么做,绝对不应当做什么了(如私自拆卸设备,连接电路等),教师的管理也有章可依,为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为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如何做好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管理,笔者认为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一、课堂管理规则的建立
信息技术学科在计算机室的上课比率较大,有许多学校都达到了100%。由于环境的不同,加上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非常有必要制定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制度、课堂管理规则。课堂管理规则应分教 师职责及学生课堂管理规则二部分,一般来说,学生课堂管理规则的制定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符合国家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学校的教学规章制度,如规则中这样的条例:“对违反管理制度者,不允许上信息技术课”应杜绝,建议改为:“对不遵守课堂纪律者,教师可视情节严重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并给予一定程度的惩戒,情节恶劣者,报经学校批准给予全校通报批评、警告,直至开除学籍”。
(二)课堂管理规则应当少而精,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内容表述以正向引导为主。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中规则、制度已从详细过渡到简约。所以课堂管理规则也应当体现时代的特征,管理规则应少而精,体现出以生为本的理念,且要符合特殊环境下学生年龄心理、行为特征。例如管理规则中 “在微机室严格禁止学生离开座位、谈话” 条例不太现实,不符合学生的年龄、行为特征,没有可行性,不如明确为“教师授课阶段,学生应保持安静,认真听讲,在练习时,提倡讨论,但不得影响他人学习”。
(三)课堂规则的确定应及时,应根据实施情况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修改调整。课堂规则的确定应与学生充分讨论,师生共同参与确保课堂规则的可实施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主动参与规则的确定,可以更有效的达到默契,合作才能双赢,才能达到教学过程中的和谐。
一般来说,每学期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教师最好能在课堂给学 生介绍本学期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大致的教学进度安排,让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并通过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还应宣读事先起草的课堂管理规则草案,充分征求学生意见,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课堂规则,教师真诚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尊重,也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敬、理解。共同讨论确定课堂规则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处理的能力,符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根本宗旨。
二、信息技术课堂管理规则的实施
制定的课堂管理规则应发挥出应有的效益,教师首先要严格履行教师的职责,以身示范,同时要时时教育提醒学生严格遵照实行。教师也应以为此为准绳,约束、规范课堂行为。在课堂管理规则的实施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始终如一,坚决果断
制度、规则本身具备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执行时就应当有刚性,教师不应当因为怕麻烦等原因放弃对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的管理,否则制度、规则就失去了它的规范性、强制性。教师信誉也大打折扣。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一种普遍性:教师在讲台上讲自己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或者干脆上网聊天、打游戏或中断教师机对学生机的控制等,真正听课者廖廖无几。教师往往考虑到教学进度,对学生这些现象漠然处之,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规矩,没有了听课的意识,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水平下降,规则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受到很大影响。较好的管理方式是在讲授过程中当第一次 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停止授课,用眼睛、语言等示意学生保持安静,遵守课堂纪律,或者走近学生提醒学生注意。用语言制止学生时不可诽谤中伤学生,直到学生保持安静,再讲授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牢记这一条课堂规则,从而自觉规范自身课堂行为,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二)课堂管理规则的执行应保证合理、公平、公正,惩戒方式应起到促进学生提高进步的目的。
曾有某报刊对面向学生做过“我最喜爱的教师”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能否公平、公正的对待全体学生是学生评价教师时排在第一位的因素。教师为人处事的公平、公正是赢得学生信任尊重的主要品质,因此教师应树立公平、公正的理念,不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并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在实施课堂管理中,教师应对违纪现象给予一定程度的惩戒,以达到教育学生,促进其改进缺点,提高个人素养的目的。在教师授课时总爱说话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关注,应找机会与其谈心,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也可安排学该生准备一小部分教学内容,让他转变角色当一次教师,上讲台讲课,通过角色互换,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于不能自觉保持微机室卫生,破坏卫生者,可让其打扫整个微机室卫生,教育学生尊重别人劳动成果,养成爱护卫生的好习惯。
三、教师应不断反思自身教学过程中课堂管理方式、策略,根据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源,制定相应管理策略,不断提升自身课堂管理水平。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管理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者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消极的、负面的,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奎伊等人将课堂行为问题分为人格型、行为型、情绪型三种类型,信息技术课堂中课堂行为问题的产生我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由于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等原因导致的课堂问题行为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典型的教学场面为:教师就某一应用软件的功能从头到尾详细介绍,演示一番,然后要求学生从头到尾操作一遍。实际上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提高三方面,这种典型的“只见技术不见人”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违背学科教学指导思想,不利于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而且不适合高中学生的智力水平,有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上机操作等方式自行掌握,教师的讲授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可能引起一些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如:和同学说话、上网玩游戏等等。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屏幕展示 学生练习或课堂千篇一律布置任务、完成任务,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科术语失范、思维混乱、逻辑不严密、语言不精练、操作过程频频失误等都会影响学生行为和情绪,从而引发课堂问题行为。
做为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 业技术能力,积极贯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思想精髓,关注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最新研究发展动态,关注学生,针对学生特点,学生求知要求,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班级特征及时调整、修改自身教学方式。课前还应当精心备课,做好充分准备。
(二)学生个体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差异引起的课堂行为问题
学生起点不同,给信息技术教学及课堂管理带来了不利的一面,也是引发诸多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源。如程度好的学生很快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他上网浏览网页,给未完成任务的同学一定诱惑影响,可能导致部分同学放弃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去上网等等,而程度较弱的同学可能面临较大的障碍和困难,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点,主动放弃学习。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首先在开学初或每一单元内容之初,教师采取网络问卷调查形式、和学生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该内容掌握程度,在做教学设计时,注重中间大多数学生同时兼顾两端学生,在学生分组时,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组内即有程度较强的学生,也有程度较弱的学生,要求程度高的学生有任务有责任指导其他学生学习,提高小组整体水平,变学生之间差异为资源。在给学生做评价时,注重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性评价,不要只注重测试结果。
(三)环境因素导致的课堂问题行为
信息技术课大多数在微机室内进行,干扰因素较多,学生教师之间距离较远,学生面前又有计算机屏幕,教师对整个课堂情 况观察受限,不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教师应注意到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并采取措施更有效的方式促进课堂管理。如尽可能站在教室中间讲授内容,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加强巡视,同时加强学生间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的指导和安排,也可安排个别程度好的学生与教师一起巡视,帮助教师及时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对于课堂行为,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安排等因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凯慕柏莉·奥立佛2006年5月当选为2006年美国年度教师,她说“好的教师不必是那些上出成功的课或教出得分最高的教师,好的教师是那些有能力去反思一堂课、理解什么对了或什么错了,寻找策略让下次更好的教师”。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亲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凯慕柏莉·奥立佛说“教学是一项有意义、有挑战和有益的职业,它的中心是人际关系”“虽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有难度的,但它值得付出努力,它是教学和学习的支柱”。信息技术教师一般带课班级多,每班课时数又少,教师一般连学生的姓名都记不住,更不容易形成一种较为稳固的亲近的师生关系,这种情况阻碍教师成长,也不利于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不仅应当想办法记住学生姓名,还应利用一切机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努力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
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逐步将自身课堂管理者的角色提升到课堂领导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自发、自主的探索学科知识。管理者一般使用外部强化手段来控制人,而领导者以自身素质可以进入学生内心,将学生的心灵与精神提升,使之自觉追随,并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应当做为一名教师应当终身追求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精神境界的提升。用自身完善的精神气质、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教师要从身边点点滴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用自己毕生的时间不断实践积累,不断提升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红 黄宇星 李艺 小议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第五期
2、凯慕柏莉·奥立佛 每天都得到不可估量的“回报” 中国教育报 2006年5月26日
3、董玉琦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追求与实施 中国教育报 2006年3月3日
第二篇: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信丰中学)
上传: 付聪福
更新时间:2012-5-17 20:29:05
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根据教学研究,提升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课堂管理等多方面。但是,与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相比,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也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课堂管理往往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强有力的保障。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除了具有全体课程课堂管理的属性之外,由于环境、设备和技术等主客观原因,它具备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认识和把握好信息技术课堂管理,采取科学高效的课堂管理,是提高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当前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教育调查机构曾随机对1011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其中“上信息技术课你最喜欢做什么”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6.2%的学生选择了玩游戏、浏览网站或聊天,只有9.98%的学生会认真听讲。针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这个课题,笔者通过研究和分析,结合日常教学中在课堂管理的尝试,认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现实导致的问题
(1)脱离原有的班级教室,从空间因素上增加了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难度。由于信息技术课程需要特定的环境,授课地点必须从教室转移到电脑室,这样一种不固定地点的特点,造成了有些学生从心理上产生逃离学海、放松纪律的客观现实。另外,大部分学校受空间布局的影响,从教室到电脑室需要一段相对较远的路程,课间休息10分钟基本花在路上,学生匆匆来到电脑室,几乎已经到了开始上课的时间。为了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也无暇在课前对学生提出课堂管理的要求,更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加相互了解,也就不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无法形成互动交流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课堂纪律的良好效果。
(2)学生数多,课时数少,从时间因素上增加了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难度。如果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置课时数,每位学生每周充其量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在整个课程比例中只占1/35,与语、数、外等高考科目比较比重非常小。师生之间不能经常见面交流,很难做到相互了解认识,教师更谈不上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难以在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和沟通的桥梁。再加上每位教师平均带10个班级的课,平均一个星期要给近600名学生授课,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给教师认识学生带来很大的困难,一个学期下来能将学生与其姓名对上号的不到20%。在课堂上即使看到某位学生违反纪律,由于不能马上叫出姓名,没能给学生在心理上形成约束力,从而错过给学生一个及时警示的机会。
(3)电脑教室的环境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保护屏障和师生之间沟通的障碍。很多电脑室仍按传统教室的格局进行布置,教师授课时虽然面对的是学生的面孔,但同时也被一台台显示器阻隔,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在显示器这一“天然屏障”后面小声说话、做作业、玩游戏、睡觉等教师也发现不了。他们利用这种“地理优势”充分发挥主动性,脱离课堂教学,弥补在其他课堂中被压抑的情感。
2.主观方面导致的问题
(1)各方面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课堂管理。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是不被列入高考科目的,在当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课被学生重视的程度非常有限,强烈地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价值认可。从学生、家长到学校,乃至社会都是这么认为,悲哀的是有时连信息技术教师也这么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一门让他们放松减压的课程,没有压力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约束力就会放任自己,思想认识上不到位和不重视,导致课堂纪律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课堂管理就无从谈起。
(2)开放式的网络教学环境使学生抵触课堂管理。在电脑教室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开放式的空间令学生经不起诱惑,全副身心徜徉在网海之中。在与学生、班主任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向往无比,与其说他们喜欢这门课,倒不如说是他们对网络的向往,期待去接触新鲜、流行和时尚的元素。假如学生来到电脑教室上课的目的是为了上网聊天、购物、看网络视频、玩游戏、到农场偷菜„„不仅影响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而且对课堂管理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
(3)传统的课堂管理办法不适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管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比较重视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采用管、卡、压的方式。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秉承了这个观念,认为课堂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管理的目标就是使学生保持安静和驯服。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影响到教学,学生对于这种强制管理越来越反感,这一点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尤为突出,一旦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或者抵触情绪,那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从课堂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要优化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要采取包括支持、引导、限制、矫正等多维管理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一方面要保证课堂总是持续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就要将学生的不良行为降到最低,并且能在不良行为发生时甚至发生前就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1.制定规范有序的信息技术课堂规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息技术课堂规则应该是预防为主,控制为辅。因此建议在每一批新生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在学生进入电脑室之前,就要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管理的公约,明确哪些是允许的行为、哪些是禁止的行为,采取对应奖惩办法。这样可以有效消除在课堂中随意走动、大声喧哗、偷吃零食、玩游戏等影响教学的行为。“有法可依”之后应该保证“有法必依”,不能使规则成为摆设。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注重规则反省和修订。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规则无处不在,懂得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2.从细节入手,把握课堂管理的关键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之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比较放松纪律,除了学生主观意识不重视这门学科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认为科任教师根本不认识他,从而行为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教师能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进行管理的时候,准确地叫出名字,情况则大为改观。如果让学生按照班级的编号入座,固定下来,这样不管原教室的座位怎样变化,都不影响电脑室的座位。通过查找名单,或者编排好直观醒目的座位表,甚至在教学平台上导入每个班的座位表,一目了然,方便教师认识学生,增强了沟通,课堂管理起来就得心应手。
3.精心设计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 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但教学的本质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没有得到提高,那么教学有效性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心力交瘁„„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可见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朝教师预设的目标前进,课堂管理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以灵活大胆地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宗旨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分层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等都可以根据课程的实际来做适当的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学习信息技术的愉悦,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表面上看教师似乎没有采取任何课堂管理措施,但实际上已经将课堂管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之中。
4.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促进课堂管理
加强课堂管理,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记》里面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这个道理:“亲其师,信其道。”信息技术行业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不断地加强学习,接触新鲜事物,了解发展动态,能把生活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融会到课堂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使课堂内容丰富精彩、形式多样生动,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崇拜。教师除了掌握好自身专业技能外,还应当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将知识融会贯通,把课上活,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配合,维持课堂纪律这样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就显得多余了。
三、在课堂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
在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中,会碰到不少突发情况让人措手不及,也有些“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笔者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反思总结,收获了一些心得,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把“死规定”变成“活道理”
学生非常喜欢带零食来电脑室吃,趁教师不注意偷偷吃,吃完之后的包装袋、果皮果核经常不收拾,更有甚者为了躲避教师检查,把这些垃圾塞到键盘底下、桌椅底下和机箱机柜缝隙里,给电脑室日常的维护带来很多困难。就这个问题在每个班级三令五申,也搞过好几次突击检查,但是收效甚微。后来笔者放弃了这种严厉的死规定,在上课前与学生探讨一个问题:电脑最脏的部位是哪里?学生们毫不费劲地说是键盘和鼠标。为什么?回答是因为这两个设备直接与人的双手接触,而且公用的电脑情况更糟。然后进一步提问,如果我们一边用电脑,一边吃东西,吃下去的除了食物之外,还有什么?学生们这才了解到教师的用意,想到吃下去那么多细菌和病毒,不禁不寒而栗。通过宣讲这样的活道理之后,在电脑教室吃零食的情况得到很好的改善。由此举一反三,在课堂管理方面善用活道理,让学生自觉地接受,与死规定比起来,可谓是事半功倍。
2.改良策略以应对课堂管理中的新问题
固定座位的方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学生不太情愿地接受着这个规定,毕竟让教师熟识自己之后,在课堂上就不如从前自由了。于是聪明的学生千方百计找借口不在自己的座位上就坐,最合适的理由就是该电脑出现了故障无法正常使用。这样一来,几名趣味相投的学生又开始扎堆,久而久之课堂管理的难度又回来了。应对这种局面,除了日常维护加强之外,也有更好办法:电脑教室的电脑台数本来就是有冗余以备故障,把最靠近讲台的四台电脑作为备用机器,平时不给学生使用,当出现故障时才机动处理。借口电脑有故障的学生,不得不挪动到教师的眼皮底下,结果适得其反。管理策略变通之后,发现电脑“故障”的机率大为减少。
结束语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能,一切课堂管理的策略都应该服从这个目的,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更应当摒弃那些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同时也要明确,良好的课堂管理氛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责任心、耐心和恒心。
课堂管理,有定则无定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要把课堂管理摆到足够重视的地位,结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多管齐下,从课堂管理上规范学生行为,从教学设计上吸引学生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通过教学评价鼓励引导,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就不是一句空话。
第三篇:信息技术学科课堂变革方案
信息技术变革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 提高中小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程改理念及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目标任务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 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结合万州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我校实际,制定一套信息技术教学思路。
1.教师提出学习目标,用艺术性、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2、学生通过自学,了解目标,勾画出操作的大致步骤。3.学生按照自学中自己总结的大致步骤操作,遇到问题可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学生小辅导员辅导或老师的巡视指导来解决。4.教师简单总结学生操作中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以避免操作中问题的重复。
5.学生复习操作,巩固知识,加深记忆。6.教师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练习。
7.课堂总结,首先学生自己总结,然后老师做补充,得出结论。
我认为这种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动之中,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思维的培养,学生通过自学、思考、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掌握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乐学。
四、实施步骤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电脑知识
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个起点,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那么怎样引导他们学习电脑知识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要充分认识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
由于地区差异性,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教师要充分 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把接触过电脑和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平分在一组,让他们互相带动。
(三)合理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的力量,自行讨论解决。通过问题的一一解决,使学生体验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本位的、第一性的。学生是有思维、有感情、主动发展的个体,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例如:传统的“边讲边练”、“先讲后练”等教学模式。不管是“边讲边练”,还是“先讲后练”,强调的都是教师的“教”,教师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者,它完全扼杀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不需要思维,只是机械的按照老师讲的步骤去做。所以教师要积极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方式,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第四篇:语文学科课堂管理细则
阳光书院1507班语文学科
课堂管理细则
为提高语文课的课堂效率,增强同学们在语文课上的守纪意识,更公平、更公正地对同学一学期语文学习情况作出评价,特制订本量化考核细则。
一、课堂表现情况
1、课堂表现情况分数不设上限,每学期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的基础分为80分。
2、课堂表现情况的得分根据同学们的课堂表现,给予加分或者扣分。
3、下列情况予以加分:
①上课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者,可加1分。
②发言特别出彩,有亮点者,可加1分。
③分组活动时,能积极配合组内成员,表现突出的每人每次加1—2分。
④其他一些对课堂有积极意义行为的,每人每次酌情加1-2分。
4、下列情况予以扣分:
①上课无故迟到、未请假擅自旷课的,每人每次扣1分。②上课前不能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的,每人每次扣1分。③老师讲课时,故意插嘴,讲话的,每人每次扣1分。④上课时无故离开座位的,每人每次扣1分。
⑤分组活动时,不听从组长安排,不参与组内活动的,每人每次扣1分。⑥有其他一些妨碍他人上课行为的,视情节轻重,每人每次扣1-2分。
二、作业情况
1、作业情况分数不设上限,每人每学期作业基础分为80分。
2、组长每周对同学作业本上的等级情况进行登记。(即“优”“良”等级)
3、根据作业本的等级情况登记,一次得“优+”或“A+”者加1分,得“优”或“A”不加不扣,得“良”或“B”扣1分。得“及格”或“C”扣2分,得“不及格”或“D”扣3分,作业迟交一次扣2分,作业不做一次扣5分,按此方法算出作业情况得分。
※课堂表现情况与作业情况积分一个月结算一次,两项积分均排名前五者及积分进步大者,可获表扬信一封及小奖品,扣分严重者发黄牌警告,三次黄牌警告者请家长协助教育。
第五篇:哈尔滨市信息技术学科课堂观察活动方案
哈尔滨市信息技术学科课堂观察活动方案
为深入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巩固活动成果丰富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引领教师走向专业的听课、评课,提高我市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定于2009—2010学上学期开展哈尔滨市信息技术学科课堂观察活动。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课堂观察活动要求教师科学的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是教师专业的日常生活,是教师在职的专业学习。通过参与听课、评课,教师可以加深对教育专业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听课、评课也是一种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它为教师的专业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借助于听课、评课共同体,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探究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观察 1.组建听评课合作体
在听评课中特别要强调合作。我们把听评课界定为是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合作研究活动。首先,听评课群体应当是由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学生等相关人员构成的一个合作体。这个合作体当中的主要行为是对话、分享,而不是强加和权力性质的领导。其次,听评 课合作体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专业生活方式,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找并创造合作机会,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合作研究。第三,听评课合作体的形成与成效最终取决于教师群体中的文化,只有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教师专业共同体文化,听评课才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2.课堂观察的内容
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另附)3.课堂观察工作流程
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议课三个阶段。
从课前准备和讨论,确定课堂中的观察点与评价量表,到课后议课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
课前会议:观察者(听课、评课教师)与被观察者(授课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有效的商讨,确定观察的目的、重点、量表制作。开课前一天进行,至少需要15分钟。“磨课”、“集体备课”不属于课前会议的范畴。
活动内容:被观察者的说课、确定观察点、观察者分组、观察量表的制作。
观察量表的制作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要便于课后分析、量表的评价标准要明确,可操作性强。
例如:
课中观察:
看:老师—基本状态、教学行为
学生—学习习惯、学习状态、学习行为 班级—整体氛围、硬件配备…… 听:教师的语言,学生的声音
记:教学环节、衔接过渡、细节特色、板书纲要、点评批语、备注……
思:教者的意图、建设性的意见
处理数据:处理记录的信息一般要经历三个步骤:统计整理、归类、解释。寻找、发现可以陈述的问题或观点,建构分析框架,对统计或整理的结果按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把具体的事实与数字集合到相应的问题或观点中去,为下一步的解释作好准备
观察量表的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的方法
数学统计的方法(百分比、平均数、方差)课后议课:对发现的问题或被观察者的教学特色进行剖析与反思。对数字的具体含义与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解释,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建议。
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谈谈教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学设计(教案)。
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简明、有证据、有回应、避免重复。形成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个人特色,三是存在问题,四是明确的改进建议。
二、活动形式
以各中小学校为单位,全员参加。按10人左右组建听评课合作体,确定观察者与被观察者。
被观察者需完成材料(电子稿):教学设计、观察量表设计、教学反思。
观察者需完成材料(电子稿):观察量表修改完善、填写,简要观察报告,活动体会。
三、活动时间
10月22日——11月12日,双城市信息中心初评,优秀者上报哈市后参加全市联评。
四、地址:hrb_oonana@yahoo.cn
双城市信息中心
2009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