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初一语文上第19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XX初一语文上第19课世说新语二则教
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19《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计1.
我们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甘罗十二岁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设计2.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在项羽的麾下有个将军叫季布,因为他多次围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刘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时重承诺,深得人心,所以人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来藏匿他。当时楚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这就是“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今天就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吧!出示课题《期行》。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生字注音
尊君在不(fǒu)
2.作者名片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世说新语》就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作品简介
《世说新说》,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请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期行》;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学生齐读。
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
【点拨明确】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
(1)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期:约定。乃:才。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约定。委:丢下,抛弃。
(3)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二)内容探究
齐读课文,深入理解,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如:
.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区别?
【点拨明确】“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别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明确】不守信用、没有礼貌、暴躁、易怒的人。
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点拨明确】这个问题是探究性的,学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和有涵养吗?
(三)诵读练习
教师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然后背诵。
.投影展示: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请一名学生尝试读课文,应读出停顿、语气来。
3.全班齐读,背诵。
(四)走进写法
通过研读这篇短文,其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点拨明确】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教师不必评判,学生读后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四、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孔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期行》让我们结识了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不讲信用的人,连七岁的小孩都看不起,可见“信”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来结识另外两位朋友,看看他们是怎样待人处事的。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生字注音
华歆(huàxīn)
辄(zhé)
拯(zhěnɡ)
邪(yé)
2.文言词语
(1)重点词语
辄:当即。
幸:幸而,恰巧。
尚:还。
可:肯,同意。
拯:救助。
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所以:……的原因。
纳:接纳,接受。
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2)词类活用
歆辄难之(意动用法,对……感到为难)
(3)特殊句式
何为不可?(宾语前置句,“何为”是“为何”的倒装)
(4)古今异义
宁古义:难道。(宁可以急相弃邪)
今义:宁愿,宁可。
三、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乘船》;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
(2)疏通文意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
(3)复述课文
(二)深层理解
.这则短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是怎样刻画他们的?(语言)角色朗读,从文中找出对比(写作手法)的句子,从两个人这两次行为的对比中,你能看出这两个人有怎样的性情品质呢?
【点拨明确】原句(略)王朗轻诺寡信,不负责任。华歆重诺守信,考虑周全,救人救到底。
2.同学们查找过《世说新语》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吗?题目是什么?你认为哪个题目好?为什么?
【点拨明确】《救人救到底》。
“救人救到底”这个题目好,它揭示了的主旨。
3.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点拨明确】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不能轻诺寡言。
4.你们从这篇短文中还悟到了什么道理?
【点拨明确】不能在危难关头舍弃别人。越是在危难的时候,越是能检验出一个人品质的高低。
四、拓展延伸
《世说新语》中还记录了有关华歆的故事如下:
《割席绝交》: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种菜,看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把金子当瓦片石头一样,不管它,仍旧挥动锄头;华歆则捡起金子,把它扔得远远的。又有一次,他俩曾同坐一张席子读书,门外有乘坐华丽马车的贵官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去看热闹,管宁就割断席子,跟华歆分开坐,说道:“华歆,你不是我求学问道的朋友!”
听了这则故事,你又该怎么评价华歆这个人呢?
【点拨明确】一分为二,追求富贵,不专心读书,但也有可取之处,在本文中救人救到底的品质就非常令人敬佩。
第二篇:初一语文《世说新语》课文教案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初一语文《世说新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教学重点:1)《世说新语》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难点:1)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 时:一课时 导 入: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刘义庆虽然身处皇室,但为人非常的俭朴,“性简素,寡嗜欲”。又喜好文艺,因此他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文学名流。,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徐州先贤传》、《典叙》和《集林》。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
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坦应晒书、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雪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汰侈篇里的“石崇劝酒”等等。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从课文的注释中了解杨修和曹操的相关资料,并对杨修作补充介绍,再由学生回忆发生在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一合酪”,还有“鸡肋”、“门阔”、“梦境杀人”和“帝位之争”),从中初步体会两者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请同学朗读,检查纠音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魏武尝过曹蛾碑下 尝:曾经 下:旁边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待我思之 思:思考
令修别记所知 别:另外(别情 别名 别有天地)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乃叹曰 叹:感叹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绢: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也指用生丝织成的一种丝织品。臼:捣米用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 齑:调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
2、重点句子:
1)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翻译:见到墓碑的背部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正确的语序应是:见碑背上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翻译:我的才华不如你,走了三十里才悟出来。正确的语序应是:我才不及卿,三十里乃觉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在古越大地上有两块名闻遐迩的碑刻,就是后世所盛赞的“斯篆淳碑”。斯篆,是指秦丞相李斯撰文并篆写的《秦会稽刻石》;淳碑,则是指由东汉邯郸淳为表彰当时的孝女曹娥而撰写的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会稽郡上虞人,父亲曹盱,以“巫祝”为业,能“婆娑乐神”。在曹娥年满十四岁的五月初五,按乡里习俗,曹盱在江上迎涛神(伍子胥),以保一方平安。江上浪大水急,曹盱不慎落水淹死。由于没见到尸体,曹娥痛不欲生,便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于十七日后,投江而死。县令怜惜她的义举,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为她写了碑文。而那距离曹娥殉父的时间也已经过去九年了,邯郸淳执笔之时,才年仅十六岁,但文采非凡,据说是“挥笔而成,无所点定”,连当时的名士魏朗看到后也直自叹不如,并偷偷毁掉了自己的草稿。
《曹娥碑》得以名扬全国,与蔡邕的评语是有莫大关系的。相传蔡邕因为上书弹劾宦官,而被流放南方,遇赦后,又惧怕报复不敢回家乡,于是亡命天涯,转而来到江浙一带。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在会稽的地方志中曾记载,蔡邕夜访曹娥墓,用手摸索着读完了碑文,大赞之余,又在夜色中题上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给后世留下了这千古字谜。
4、人物性格的品评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修和曹操的言行的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性格,体会《世说新语》“以事见人”的艺术特色。
魏武帝 杨修
谓修曰:“解不” 答曰:“解”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 曰:“黄绢……”
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提问:
1)曹操问杨修“解不”时,他的心态是如何的(胸有成足呢,还是试探性的)? 2)杨修的一个“解”字似乎太简单了,但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两者地位的差异,严明的君主关系;杨修深知自己所处的地位;杨修的修养;杨修的胸有成足)我们可否在这个“解”字前面为他加个修饰语,如果可以应该加什么?(微笑,淡然,茫然?)3)曹操说,“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从中我们又能体会出什么(好胜、好思)? 4)“令修别记所知”中的“令”又一次强调了什么?(严明的君臣关系)5)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有真心赞美吗? 如果能发自内心的赞美,哪处就可以赞美了?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我们可以读出形象化了的两人智慧的差距。此处不是赞美,是感叹。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操不甚宽广的胸襟,)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到曹操和杨修鲜明的性格特征,而这正是《世说新语》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世说新语》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2)谜面: 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四、作业环节
1、给一段文字加上正确的标点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啖一口也复何疑。
资料来自: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初一语文世说新语课件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初一语文世说新语的教学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教学《咏雪》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要求:①要有时间、地点、人物。②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四、疏通大意,品析佳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
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
四、疏通大意,探究文本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
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的《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
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
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
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
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理解的益处颇大。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结合投影想象画面背诵文章。
默写课文。
五、阅读激趣:
你知道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布置作业:
1、从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咏雪句并写出理由。
2、整理你在本课上学到的文言文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利用学到的方法预习《陈太丘与友期》,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
教学《陈太丘与友期》
一、导入:(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逐渐地引入课文)
1、“诚信”和“礼貌”是我们在生活中常提及的两个词,是否有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理解呢?
2、总结学生发言,由此导入新课:
是的,几千年来“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老祖宗们反复地告诫我们,诚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们必须讲诚信。
当然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还得讲礼貌,因为这样更能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为自己迎得别人的信任。还记得歌德曾说过的话吗?--“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礼貌待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信”“礼”相关的文言文。
二、课文初读,培养语感。
文章的内容是怎样的呢?相信大家一定都很好奇,不过,我们先不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语感为幻灯片上的无标点文言文划分句读,标注标点停顿。[来源:学+科+网]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同桌相互讨论交流)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学生朗读有标点的课文内容,掌握字词音。
2、教师点拨指导重要字词句并联系相关成语:
①特殊字音:尊君在不(fǒu,通“否”)
②特殊词义:
期(约定)日中--(成语)不期而遇
下车引(拉)之--(成语)引而不发
入门不顾(回头看)--(成语)顾影自怜
相委(丢下、舍弃)而去(离开)--(成语)委肉虎蹊 去危就安
③不同称谓: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君、尊君: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解自主翻译课文。(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4、朗读表演,进入语境,熟悉课文。
请学生根据语境进行对话表演,注意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及话语背后的心理变化。
元方:面对无礼的友人,他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友人:面对幼小的孩童,他恶语相向,但终因失信失礼而自感惭愧。
四、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幻灯片中显示了几个问题,下面请大家先自己动动脑筋,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1、本文提到了几个人?写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呢?
提示:人物:三人(陈太丘、太丘之友、陈元方)
起因:①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到后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
③门外戏--因此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同时交代了地点
经过: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
②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果:①客人下车引之--表示认错 ②元方入门不顾
2、我们常说晚辈必须尊敬长辈,彬彬有礼,那么你觉得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元方的言谈举止中可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可各抒已见,但要注意到一点,即元方当时七岁)
提示:元方当时才七岁,那么对于他的这样的行为,我们也不必过于求全责备。
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明事懂礼、孝顺父亲、大方正直的孩子。
3、对“友人”这个人物,你是如何评价的?(仍请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已见)
提示:(应多角度看问题)尽管他有无信无礼的一面,不过他还是知错能改的,不然就不会做出“下车引之”这样的举动了。
4、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要求学生要能够通过自己的生活来谈现实意义)
五、主动质疑,学有所得。(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课堂效率)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学习中的困惑。老师可先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稍作点拨或总结。
六、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多媒体播放反映校园生活的一段小录像或一些照片,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正误,从而学会在生活中运用“信”与“礼”来正确地待人接物。
教师提示:
正确的待人接物方式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说话时态度要诚恳和气,语言要文明得体。
2、要能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3、要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
七、教师总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以此来照应开头的导入设计,进一步教导学生懂礼知义)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粗鲁无礼的话语会伤害他人的情感和自尊,使人听后感觉像严冬一样寒冷。所以讲礼貌还要注意说话时态度要诚恳和气,语言要文明得体,记住“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不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不论对方与己的亲疏关系如何,都要能做到彬彬有礼,否则,就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
当然,课文还教会了我们“诚信”。这对相隔千年后的今天,是十分有用的。联系生活,生活中我们一不小心就容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这就是产家或卖家不讲诚信,带给我们的烦恼;从大处看,我国已加入了市贸,我们必须遵守商业规则,而这商业规则的基础便正是“诚信”;从远处看,同学们是新世纪的一代,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做一个现代人、世界人,是时代、社会的要求。在此,老师想借这篇文言文把“诚信”二字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把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与人相交往,自己首先保持诚信;朋友之间,彼此以诚信相待,同心相知,彼此信任。
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古代聪慧少年的故事。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此文。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四篇:初一语文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3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义,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教学法、朗读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咏雪》教案
一、创设情境
我们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甘罗十二岁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其中的第一则《咏雪》(出示课件)
二、探索新知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指名介绍作品作者。(出示课件)
2、听课文录音,把握节奏,体会语感。
3、根据所听录音及文意给课文断句。
4、理解加横线的重点词语。
5、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二)品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思考问题:(出示课件)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议”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这一句都交代了什么内容?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小组中选出代表发言,师生交流。明确要点:
1、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议)
2、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此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3、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4、你认为谢道韫和胡儿的比喻哪一个好呢?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撒盐”这一比喻用得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在空中撒盐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所以说“柳絮”一喻好。
5、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有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归纳主旨: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四)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出示课件,根据情境增强记忆)
三、拓展延伸
你还能想出哪些咏雪的诗句?(积累诗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张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四、课堂练习(出示课件)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品读中感受亲情。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在项羽的麾下有个将军叫季布,因为他多次围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刘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时重承诺,深得人心,所以人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来藏匿他。当时楚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这就是“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今天就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吧!(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二、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和节奏。(强调“尊君在不”中的“不”读音).
2、学生齐读已划出节奏的课文。(出示课件)
3、理解重点词语(出示课件)
4、对照重点词语及工具书理解全文意思。
(学生查阅工具书,互相交流,并推选代表讲述课文大意)
5、师生交流,共同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出示课件)
(二)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2、同学互相评价。
3、四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另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归纳问题:(1)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他的反驳有说服力吗?(2)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1)元方针锋相对,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使得“友人”“惭”最后“下车引之”。
(2)元方是机智聪敏,善辩,懂礼识仪的人; 友人是无信、无礼但却知错能改的人。
4、多角度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出示课件)明确: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围绕AB中的任何一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5、按着这个多角度的思路思考下去,你来给故事重新安排情节。
a、元方回答友人的句子可以改为“我的父亲是‘非人’,你与我父亲为友人,那你也是‘非人’啊!”
b、元方原谅了友人,带着友人去找他父亲去了。
… … …
三、尝试反馈
1积累成语:你能说出包含有以下字的成语吗?(出示课件)2积累名言。你能说出关于讲诚信、懂礼貌的名言吗?(出示课件)示例: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法)谚语 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一切。
(英)玛·沃·蒙塔古
四、归纳总结:谈一谈你这堂课的最大收获?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根植于我们的心灵,伴随我们成长!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第五篇:世说新语语文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准确翻译文章。
2、体会《世说新语》二则的寓意,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3、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文章,体会《世说新语》种“以事见人”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背景,拓展知识。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临川王集结门客编撰的,它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d的言行风貌和逸事所语的笔记小说。
三、自主学习,探究理解。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2)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词语。
(3)在重点理解词语基础上,翻译全文。
四、启发思考,明确寓意。
通过读文,你知道文中这两个小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指名朗读以读促讲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讨论:读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你应该学习这两个故事中哪些人物的好品质?
板书:《世说新语》二则
管宁割席
聪明的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