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语文上 世说新语两则 学案
世说新语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难点
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延伸阅读法
咏 雪
课前预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②俄而雪骤 ..③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课文研讨
1、“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好?
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陈太丘与友期
课前预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去后乃至 .②相委而去 ..③尊君在不 .④入门不顾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今义: ②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③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课文研讨
1、友人是个怎样的人?
2、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3、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拓展延伸
1.请写出四句有关“雪”的诗句
2.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几句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第二篇:世说新语 学案
《世说新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4)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学重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课 时:两课时 导 入: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虽然身处皇室,但为人非常的俭朴,“性简素,寡嗜欲”。又喜好文艺,因此他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文学名流。,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徐州先贤传》、《典叙》和《集林》。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二、课文分析
《咏雪》
1、预习检查:
谢太傅()雪骤()柳絮()无奕()....请同学朗读课文,检查纠音效果。
2、介绍翻译文言文方法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介绍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显得非常重要。
① “留”,就是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等,翻译时保留不变。
② ③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④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⑤ ⑥
3.翻译全文:以文章句子为例子,结合具体的句子讲解翻译方法的运用。(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调”,就是调整。把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內集:家庭聚会 儿女:古今异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 晚辈的统称。今义:儿子和儿女 “谢太傅”为人名,在翻译的时候,为“留”,即保留不变。译文:一个寒冷的冬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地 画线句子为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做“似”的宾语,原顺序为:“白雪纷纷所似何?”在翻译的时候要遵循“调”的原则。把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译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相比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未若:比不上 译文: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5)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①判断句:“„„, „„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还有如“„„者,„„也”、“„„,„„者也”,以及“„„„者,„„”等形式。翻译为:“„„是„„”
②省略句: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在翻译的时候遵循“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译文:(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三.重点研讨 课堂提问:
1、“寒雪”“內集”“欣然”“大笑乐” 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其乐融融、温馨的家庭氛围。
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 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比喻较好,为什么?
①“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②“柳絮因风起”较好: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要求: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咏雪》学习,了解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絮之才。谢道韫的咏雪一定会有很大的触发,希望同学们以后写景咏物,也要做到情景交融,富有意境。
《陈太丘与友期》
一. 导入:
故事引入,介绍体现元方聪明善对的另外一个小故事——《元方善对》。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跟大家分享一个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这个小孩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他:你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陈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小孩子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年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小孩子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大家知道故事当中的小孩子是谁吗?他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陈元方。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另外一个能言善辩,体现他聪明才智的故事。
二. 检查预习
抢答赛:太丘为何舍友而去?
客问元方,元方何以答?
客为何怒? 元方合一对答?
友人惭,何以见得?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音频范读,初步体会文章朗读的语气。2.纠正读音:
陈寔(shí)尊君在不(fǒu)3.检查字词意思的掌握,落实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期行:动词,约定 . 期日中:名词,约定的时间 . 日中:正午时分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没有到(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舍:舍弃,放弃 去: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乃:才
译文:太丘不再等候友人就离开了。(太丘)离开以后,(友人)才来。(3)、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时:当时,那时 戏:嬉戏,玩耍 译文:(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在门外玩耍。那人便问元方:(4)、“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待:等待。君:彼此尊称,相当于“您” 译文:“你父亲在家吗?”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5)、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便:就 哉: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啊” 相:表示行为作用的对象,可指代一、二、三人称,此处指代“我” 委:舍弃,丢弃 译文: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同行,丢下我自个儿走了。”(6)、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家君:我的父亲。信:信用。译文: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了您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7)、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惭愧 引:古今异义。古义:拉。今义:引用。顾:回头看。译文:客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4、课堂练习: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课外拓展:
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逊有礼。
在汉语称呼语系统中,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即称呼自己的亲属用谦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用“家”,如“家父”“家母”等,比自己辈分低或年幼的用“舍”,如“舍弟”“舍侄”等,称呼对方的亲属一般用“令”,如“令尊”“令爱”等。
四、分析文章,加深体会(同学们讨论回答)
1、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无信”、“无礼”
2、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聪颖 机智 懂得为人
3、《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①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 ②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
③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开,不反 省自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
④在元方一番义正词严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五、体会人物性格,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通过对元方和友人人物性格的分析,同学们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朗读时要注意把友人的“无礼”和“怒”读出来,把元方机智、善辩表现出来。
六、课堂讨论,各抒自见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谈谈你的看法。
(同学们能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就可以)
七、升华主题,学会做人
1、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我们要学会聪明应对他人。
2、教师寄语:
做人诚信相伴,你将一生无憾。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导学案
第25课 《世说新语》两则
总编号:NO.6 七年级语文组
刘均卓
任晓丽
何峥
备课组长:任晓丽
主备人:刘均卓
审批:
咏雪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累积常见文言词语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
3、深入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
学习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学习难点:文中两个比喻的比较
一、情境导入:(2分钟)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词义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作者,朝宋彭城人(现江苏徐州),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自读教材:(结合注释,完成下列小题,时间3分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太傅()骤()絮()奕()韫()......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⑴内集: ⑵讲论文义: ......⑶俄而: ⑷差可拟: .....⑸未若: ⑹因: ...
三、小组交流,整体感知。
学法提示:
1、⑴朗读课文,同学评议。⑵小组齐读。
2、对照注释,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画下来。(8分钟)
3、翻译词句:
⑴撒盐空中差可拟。⑵未若柳絮因风起。
4、翻译全文(提示:组内合作,共同完成翻译,要求文白对照,字字落实。)
5、再次朗读(提示:读出语气,重音,节奏)。
四、交流展示(10分钟)
⑴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⑵“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⑶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五、当堂反馈(5分钟)
1、按课文内容填空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兄子胡儿曰:“。”兄女曰:“。” 公大笑乐。
2、解释下列加粗部分的含义。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 ②俄而雪骤________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
3、简答。
《咏雪》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为什么?
答:
六、总结提升(5分钟)
华歆王朗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zhé,即)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入。歆曰:“本(当初)所以疑(迟疑不决),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接受他的请托),宁可以急相弃邪(同“耶”,呢)?”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门》
通过患难中对待别人的态度,你如何评价王朗和华歆的人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太丘与友期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累积常见文言词语;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的故事;感悟古人的智慧和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
1、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一、预习检测 解释加点字
⑴期行:
⑵期日中: .....⑶舍去: ⑷乃至: ....⑸尊君在否: ⑹相委而去: ..⑺下车引之: ⑻入门不顾: ..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⑴朗读课文,同学评议。⑵齐读。
2、对照注释,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画下来。
3、翻译词句:
⑴待君久不至,已去。⑵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翻译全文
5、再次朗读(读出语气,重音,节奏)。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10分钟)
1、文章一共提到几个人?主要人物有几个?陈太丘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文章第一句能否省略?
2、对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4、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
5、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四、当堂反馈(8分钟)
1、给加点字注音 ⑴尊君在否()
⑵
友人惭()
..2语段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5.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五、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愿同学们从今天的文言文学习中得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第四篇:七年上语文教学计划
2010学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甘伶丽
根据学校的要求,便于正常的组织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制定语文教学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能按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
1、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对朗读技巧、文字的处理毫无积累;
2、阅读理解能力不高
;
3、写作水平还待进一步提高;
4、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极差,这是本学期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下)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6、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三、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2010.9.1
第五篇:《世说新语》导学案
25、《世说新语》两则
◆作家作品:本文选自朝文人组织编写的《》。一.咏雪 一读:读准字音
准确读出下列生字:俄而()雪骤()差可拟()()无奕女()二读: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划分节奏、重音。三读:疏通文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四读: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归纳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也让人感受到家庭里所洋溢的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感受到家庭里的亲情.◆拓展思维: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A;B;c
二、陈太丘与友期 读一读:注意断句 译一译:疏通文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答曰:“” “!”元方曰:“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疏通探究:
1、本文中“尊君”、“君”、“家君” 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君”、“家君”
2、把文中缺少人称的句子补充完整。
3、拓展积累。各写出一个含句中加点词且意思一样的成语:(1)与友期行()------;(2)太丘舍()去():--------;(3)则是无信()--------;
(4)下车引()之-----;
5、入门不顾()----诵一诵:进一步把握文意 想一想:问题探究
1、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错误?由此可见,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课文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元方:友人:
()——————————()
2、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2)3.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4.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 补充练习:
1、比较古今差异的意义:
与儿女讲论期日中舍去门外戏
相委而去下车引之入门不顾因风起
2、一词多义:
不尊君在不
日中不至日日中不至大公大笑乐寒雪日内集 即公大兄无奕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