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全国卷2英语试卷分析 -
2018年全国卷II高考英语试卷分析
总体而言,今年全国卷II的高考英语试题难度适中,注重创新,从题型、素材到命题思路都保持了往年全国卷的一贯特点。语篇是考核的重点。整张试卷都是一个个语篇构成,充分体现了重语篇重交际的原则。试题设计规范严谨,注重英语基础知识与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交际性和文化性等特点。设题科学,区分度大。阅读和完型难度有所提升,个别篇目耗时比较长,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的难度不大,学生得分率应该比较高。
一、听力部分
新课标和高考考纲对考生的要求是通过对话或独白获取所需信息,做出简单判断,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等。2018年全国卷II英语高考听力试题完全符合考纲要求,均为对话或独白,涉及内容为信息、观点、情感和态度等。听力部分总体难度较为简单,语速平缓、清晰,材料难度适中,题目设置合理。既考查考生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的能力(如1,4,11,14),又考查了其理解主旨要义(如20)、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推断(如3,5,10,17)以及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如2,13,15,19)。
二、阅读理解和七选五
新课标和考纲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从文章中获取和处理有效信息,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能通过上下文猜测词意,能通过文章线索进行推理。本次高考试题完全符合考纲要求,难度适中。文体方面有应用文,议论文,说明文,题目的设置有细节理解题,主旨大意题,猜测词义题,推理判断题等,四篇文章涵盖了《考试大纲》中所列的考试应具备的理解能力:1.理解主旨要义(如28、35);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如21、22、23、24、25、30、32、33);3.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如26);4.根据所读内容作出判断和推理(如27、29、31、34)。
七选五拓宽了阅读理解能力考查的深度和广度,不仅考查了考生句子层面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考查了语篇层次上的阅读理解能力,即语感和语境领悟能力、把握作者思路的能力以及对整个语篇或语段的衔接手段与连贯性的敏感度。这些都是较高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所填句子类型涉及到主旨概括句、过渡性句子以及注释或解释性句子,考生解题时需要运用篇章结构、逻辑、连接、指称等语境线索。
三、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体裁为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一次巧合中救了自己亲生儿子的故事,传递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试题考查了学生通过阅读语篇,整体把握故事脉胳,分析语言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选出最恰当选项的能力。本题既着力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考查学生在语篇理解和逻辑推理基础上考查词语辨析和词语搭配的能力。学生完成本题的过程也是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体现了外语教学的教育性和思想性。
四、语法填空
语法填空介绍了中国农业种植近年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语法填空题要求考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所提供的词汇和空格进行合乎形式、意义和逻辑的判断,既考查考生对基本词汇及语法的掌握,又考查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考点主要涉及到冠词(62)、副词(63)、形容词比较级(65)、词形转化(66、67)、非谓语动词(64、70)、动词时态和主谓一致(61、68)、定语从句(69)等。
五、短文改错
短文改错语篇内容以家庭活动为话题,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语言材料真实,体现出了新课程标准中人与自我方面的主题语境内容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考点方面,考察了学生对动词、名词、介词、连词、冠词和代词等的理解和把握,其中动词涉及到了时态、语态、非谓语用法等为考察重点。
六、写作
根据新课标和考纲要求,学生应学会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注重学生英语学科素养,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全国英语高考试卷II英语作文题目为:你受学生会委托为校宣传栏写一则通知,要求大家一起看一则短片:growingtogether,并提出了具体的三项要求。这篇对于应用文的写作考查就体现了英语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整体而言,2018年高考英语II卷坚持了英语高考改革的方向,体现了英语学科对学生的考核目标和要求。整张试卷结构科学,试题考点分布合理,从听、读、写、思等诸方面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了全面的考核,突出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覆盖面广,有利于考核考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以及获取、理解、概括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和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思辨能力,与高中英语紧密联系,并对以后的高中英语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2013高考英语(全国卷)试卷分析word版
2013高考英语试卷评价与分析
2013年高考落下帷幕新课标全国卷充分体现了“注重能力考查引领素质教育力求平稳推进”的命题指导思想符合“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推进”的试题命制原则。一具体来说本套试题命题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今年高考英语试题在命题上严格遵循考试大纲要求,在知识点的分布、试卷的词汇量以及篇幅上与往年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且有发展。书面表达仍然沿用近几年的应用文体,以书信为载体,选题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在一些题型中,设题方式有所变化、用词及话题选择难度增加,且并非整套试卷,从前往后由易到难排列,而是难中有易,易中有难,难易相间。整套试卷对于英语语言综合能力考察要求更高。
二试题分析
整套卷子难度比往年有所上升,那么具体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单项填空。虽然知识点的分布和往年基本一致,但是题目更加体现英语语境化,同
时加强了对于动词在不同语境中间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涉及到动词的题目多达七个。学生的弱项会更加突出,单项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比如词语辨析,复合句,非谓语动词,冠词,连词,介词,动词的时态,情态动词等多方面的知识运用能力。”此部分比较基础,基础扎实的考生做起来应该会有比较高的准确率。
2.完形填空。完形填空以第一人称描述了一次体验坐轮椅,感受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行文内容比较紧凑,文意清晰!其特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个别选项在确定答案时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注重考查学生对于整个文章上下文的理解和联系。
3.阅读理解与往年高考难度相当。选用的是富有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材料,题材新颖。文章阅读量不大,设题不偏不怪。阅读理解四篇文章篇幅不长,生词量不大,比较容易读懂。
A篇阅读理解讲述的是在医生与飞机安全驾驶的经历。
B篇讲述的是爱丁堡音乐节的来历及其影响。
C篇讲述的是巧克力的生产销售方面的知识。
D篇讲的是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母亲节。对于这四篇文章考生只要认真阅读,结合文章进行
推敲和判断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4.新题型七选五文章上下文语意连贯性较强。“学生的得分情况预估要比平时备考练习还要好一些。”七选五部分的内容涉及的是公告演讲的内容。但上下文过渡词汇和提示信息明显,考生如果在备考过程中已掌握做此类题的技巧,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
5.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短文改错部分要考查学生具备一种检验语篇的能力。2013年短文改错比2012年难度低。错误点集中在词法、句法、时态、冠词、固定搭配、行文逻辑等方面。对于今年的短文改错一般考生能较容易地改出4至6处错误。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的话找出所有的错误是可以实现的。
6、书面表达旨在测试考生用学过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思想交流的能力。2013年书面表达部分是诸位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非常熟悉的书信类文章。
属于文字提纲类作文。题目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交际性和实用性强。题目难度不大,跟往年相比保持稳定。考生如能注意审题,确定要点,连句成篇。全面检查,书写规范。即可以拿个不错的分数。但这样的文章看似都会写,都有话说,但要想拿到满意的高分还要注意句式和词汇要丰富,语法和用词要准确;语篇连贯,交际得体,能够使用高级句子,活用定语从句、非谓语、强调句、倒装句、被动语态等。总之,今年试题符合了以往的命题规律,体现了注重基础和能力的命题要求,有梯度具有选拔性;对今后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学生来讲,要想考好英语,基础知识、综合语言素质是前提。优异的成绩绝非一蹴而就,所以教学中,基本知识最重要,需要时间,打好基础。阅读写作综合性最强,分值最高,需要做好长期准备。
三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对以后教学过程的指导与启示
高考试题不仅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还应对中学外语教学起着反拨和导向作用。根据上述的试题特点,我们可以得到下列一些教学和备考启示:
1.吃透“两纲”和教材,夯实语言基础。英语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言知识是语言技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因此,高中英语教学首先就要帮助学生过好语言知识关。实践表明,词汇和语法因其数量之多和复杂而成为不少学生学好英语的阻碍。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什么都不可能性。可见,教师应当科学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词汇和语法的策略,切实过好语言基础关。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或《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考试大纲》、吃透教材,在教学和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按照“两纲”和《新课标》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原则、理念,遵循语言教学规律,结合教情和学情,灵活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要依托教材,找出教材、《大纲》、《新课标》、《考纲》之间的共性和结合点,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将高频词汇、短语、常用句型结构逐一过关,将语法知识形成体系并重点掌握,切实做到语法教学交际化、词汇教学语境化、句型教学语篇化,为实现有效英语课堂教学和高效备考打下坚实基础。
2.运用科学策略,强化听说训练,语言技能是语言愚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listening)、说(speaking)、读(reading)、写(writing)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愚弄能力。听和读是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s),说和写是产出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s)。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众所周知,人们学习母语自然顺序都是从听说开始的。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语言的听说都早于文字的读写,而且在语言沟通方面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研究和实践表明,听说能力强的人往往容易成为语言学习成功者。因此,即使到了高三阶段的语言教学,也不能忽视听、说训练。当然,高三重在进行听、说策略的训练和技能的提高。听的技能(listening skills)是指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词汇、语法、功能和语篇),以及一般生活常识去理解英语语言中有意义的语音,并做出回应。因此,听的过程包含了运用多种策略快速辨认语音、语调、语气,并根据记忆积极解读其中意义。在高三听力训练过程中,主要听力教学策略包括:①点拨听力语言材料的语言特征,如英语口头语篇体裁及语音特点,说话人的口音、语速、语气、语调、连读、重音、停顿、用法、话轮转换等;②明示所教的听力微技能目标或者听力策略,如获取数字信息细节、推理判断、主旨大意、说话人意图和态度等;③预测和诊断听力学习难度,并采取相应对策;④开展有针对性的听力训练活动,加强读与听、读与说、读与写、听说读写相结合的综合语言活动。实践表明,多听多练是提高听力的唯一途径。因此,除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课文录音以及听说资源外,还应针对高考听力测试题型和特点,适当选择一些考前听力训练材料进行强化训练。但是,选择听力训练的材料也是有讲究的,目前,书商提供的听力材料或书籍可谓玲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3.加大阅读力度,提升阅读质量。学习语言如果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输入,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输出。因此,阅读,作为我国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信息输入途径,是说和写的基础。而且,阅读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重最大,单讲阅读和完形就占了70分,常常有人说,“得阅读者得天下”。可见,加大阅读力度、提升阅读质量大量是高三教学和备考的主要任务之一。研究表明,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目的的心理、认知和情感的语言解码过程,它包含了运用多种方式思考和解读书面语言所传递的各种意义,在此基础上达到读者与作者在情感和观点方面进行交流的目的。因此,高三阅读教学不仅要侧重培养和巩固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更为关键的是要突出英语阅读策略和思维品质的训练,即:①关注语篇,掌握阅读材料的体裁特征。一般来说,书面语篇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描写文和指令文体等。各种文体的语篇结构,以及代词、动词时态和语态的使用、连词、冠词等在语言材料中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论学生认知水平和英语语言程度如何,阅读何种语言材料,阅读教学材料要注意各种题材和体裁结合,通过学习语篇、语法、词汇等知识,扩大信息输入量,增强语感,提高思维推断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交流能力。在充分利用课本上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增补课外的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是语言材料,以扩大阅读量和拓展学生视野,激发阅读兴趣;②明确阅读目标,预测阅读难度,培养和发展阅读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训练活动。在高考备考复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文体特征分别开展有针对性进行相关阅读理解训练,如采用默读、略读、扫读、找读、跳读、预测等微技能把握文章主旨和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语境猜测生词的词义、进行(简单)推断、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理解逻辑关系、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以及评价阅读内容等。语言学习是一个较为漫长的逐渐积累的过程,正如谚语所说,“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语言学习当然,阅读还要有高质量。其实,高质量的阅读就是要做到精读,阅读时要做到“五读”:读大意、读细节、读疑惑、读文体、读欣赏。此外,每天将阅读文章出声朗读3-5分钟,将优美文段背一背;将所遇到的新词、短语、句型结构、长难句予以收集,放入自己的“词库”。
4.掌握英文特征,提升表达品质。写作(writing)是一种产出性技能,是“四项”语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更是语言生成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英语写作,就是以书面的方式,即通过单词、句子和一系列段落有机组合的文章结构,向不能面对面直接交流某种信息的人传递信息、观点和感情的语言活用技能。其实,高考的“书面表达”要求并不高,即要求考生根据题示进行书面表达,能准确使用语法、词汇、句型和标点,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然而,不少学生的表达质量不高,有些甚至还无从下手。可见,在高三教学和备考过程中,教师加大书面表达的教学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写作教学和备考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把握所写材料的体裁特征,掌握英文本质。然后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活动。做到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就高考写作备考
而言,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①过好词汇、句型关,打好写作基础。词汇、句型结构、语法知识等是书面表达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将英文中常见的5种基本句型过关,然后,进行一些常用句式的翻译和句式变化的训练。②赏析高考真题范文,提炼写作模板。赏析历年来有代表性的高考真题范文,分析如何开头、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行文、如何结尾、如何连贯、过渡等,最好能要求学生背5-10篇范文。③注重写作过程,开展写作技能训练。书面表达的步骤大体可归纳为“审”、“列”、“写”、“润”、“查”。a.审题。即弄清题目要求,并从总体上确定写作内容。要做到“三审”:审体裁,审人称,审时态。b.列要点。通过审题,要将内容要点用提纲的形式逐条列出来。这里要注意不要遗漏要点,从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内容要点在评卷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注意,写作内容有主次之分,罗列要点时要注意确保主要内容,适当涉及次要内容,坚决删除无关内容。c.将要点整理并写成合乎要求的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根据要点直接“写”成文章;对于基础稍差些的学生,可先把第二步所列的要点逐条“译”成英文(当然这里的“译”显然不能直译,而应是意译,并要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使语句连贯、通顺的连词或副词等)。还有一种做法是:先将要点中的关键词写出来,然后根据写作内容将关键词连成句,并进一步将连句成文。d.润色。对所写文段进行加工润色,提升短文品质。写作不仅要考虑使用一些表连贯的连词、副词或过渡语,以增强文章的连贯性、流畅性和可读性,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将一些“低级词汇”处理成“高级词汇”,将一些“简单结构”处理成“高级结构”,以突显文章亮点,增加得高分的机会。例如句型灵活多变的技巧主要有:将多次出现的同一事物分别用于主语、宾语或同位语;主、被动语态的交替使用;用名词修饰名词;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交替使用;使用尽可能丰富的主语;注意使用不同长度和结构的句子;恰当使用what从句表达丰富内容;倒装句、省略句、强调句或复合结构等常用表达形式;使用补述结构(包括同位补述、用分词结构作状语、with符合结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e.检查。从语感、语法、行文逻辑、习惯表达等方面进行检查推敲。注意做到首尾相顾,避免冗言与拖泥带水。5.跳出题海战术,科学复习备考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对语言知识进行系统化,并适当进行一些巩固性练习是必要的,但是,要避免漫无目的地进行题海战术,那样会“劳民伤财”。科学的做法很多,因篇幅所限,下面仅用几句话简单概括做法:早计划巧安排,依“两纲”靠课本,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将语言知识系统化,主干知识抓牢固,巧用考试补缺漏,多用高考真试题。
第三篇:2017全国卷英语分析总结
2017年英语全国卷的个人看法和总结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每年高考结束后,我都会对英语全国卷进行自行考试和总结,以便有助于教学。以下是我对2017年英语全国卷的个人看法和总结。
试卷的命题严格遵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的相关题型示例及考查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立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目标,注重创新,从题型、素材到命题思路都保持了往年全国卷的一贯特点。语篇是考核的重点。所选短文语言地道,话题有时代感;试题设计规范严谨,注重英语基础知识与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交际性和文化性等特点,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在特定语境下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语言是知识与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方式的体现。2017年高考英语试题的所有语篇和材料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题材涉及故事、科普、人文、社会现象、文化活动等,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试题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时代性强,充分体现了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第一,深度发掘文章思想内涵,引导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试卷从参观科技馆、动物保护、到制作蒸馏器、露营、学习驾车,再到推介中国文化等,引导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爱生活、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这很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体现了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全国II卷的其中一篇阅读理解文章介绍了国家大剧院和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多家剧院的演出信息,引导考生在形成国际视野的过程中正确认识中国特色,进行国际比较。
第二,介绍报道科学知识,引导养成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2017年全国I卷阅读理解选取的科普文章是介绍如何自制便携式太阳能蒸馏器在野外获取饮用水;II卷的科普文章是报道国外一家公司研发飞行汽车的最近进展;III卷的科普文章是介绍一所大学的研究团队为保证老年人自行驾车从而能够独立自主生活而进行的辅助驾驶系统研发过程。这些文章和题目不仅能让考生体会到科学的无限趣味和实际功用,还会促使考生深入思考科技创新在人类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引导考生养成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2、试卷结构设计科学合理,突出阅读理解能力考查
2017年高考英语试卷质量进一步提升,试卷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在全面考查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考查,加强了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设题科学,区分度大。整张试卷难度基本为梯级上升,布局科学合理,有较大的区分度。
一、试卷结构进一步巩固
高考英语科全国卷的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既考查理解英语口语和书面英语的能力,也考查运用相关词汇和语法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阅读理解部分“四选一”和“七选五”两种选择题题型相结合,既考查理解文章具体信息的能力,又考查理解篇章及结构的能力;完形填空、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相辅相成,全面考查考生准确运用英语词汇、语法知识的能力;写作任务情境设置紧贴生活实际,侧重考查考生使用书面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各种题型搭配科学合理,基本覆盖了考生应该掌握的必备语言知识和各语言技能包含的具体语言能力。
二、突出阅读理解能力考查
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国际意识,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语言技能的提高。所以,阅读理解一直是高考英语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被赋予较多的内容和较高的分值。
高考英语对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都是在语篇层次进行,今年全国卷采用了8个阅读语篇,阅读理解部分5个,语言知识运用部分2个,写作部分1个,体现出对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视。阅读需要从大量的书面材料中获得需要的信息,因此,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提供足够的阅读材料。每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部分都为考生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阅读量也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内。2017年全国卷阅读理解部分的单词量与前几年基本持平。
3、试卷内容设计科学,试题质量不断提升
高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服务于高校人才选拔的需求,同时对中学教学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因此高考须兼具公平性和科学性,需要具有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2017年高考英语命题继续采用“一纲多卷”形式,各套试卷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考生群体的能力水平,试卷难度控制合理,试题区分度进一步提高。
一、选材丰富多样,题材广泛。今年的试题所选用篇章题材广泛,体裁丰富,与当代社会生活紧密相关。
二、注重语篇。整张试卷都是一个个语篇构成,充分体现了重语篇重交际的原则。
三、设题科学,区分度大。整张试卷难度基本为梯级上升,布局科学合理,有较大的区分度。
四、阅读量控制合理,超纲词处理得当。今年英语试题的总阅读量与往年保持基本稳定。今年的英语试题对于超纲词汇的处理也非常合理。整套试题中出现的超纲词汇数量很少,对于可能影响考生理解的词汇有的加了汉语注释,有的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知识可以推导出大意。
4、与往年变化的方面: II.阅读七选五
从文章结构上来看同之前的题材不一样。题材不是平时常见的说明文,是夹叙夹议类文章。(警示:平时选材注重多样化,重视篇章结构的分析)此次出题方向学生们以后要注意,但是从出题思路上来看,仍然侧重考察前后文逻辑分析,比如这次考了两个转折关系,考察了代词的指代作用。所以万变不离其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篇章结构和逻辑。2.III.短文改错:
2017年全国新课标一卷儿英语短文改错整体难度适中,考点分布均匀,考查了动词,连词,形容词副词,名词,冠词,介词及数词。添、减、改比例符合我们之前讲的1:1:8。与2016年试题略有变化,在沿袭以往传统重点(如动词时态,非谓语动词,名词单复数、定冠词,词性转换、介词固定搭配等)的同时,加强了对数词中序数词的考查(比如生日用序数词表达及序数词前常用定冠词)。加强了数词中序数词的考查。(警示:重视数词,尤其是序数词的适用语境)
五、书面表达:推介中国文化 2017年高考英语作文是要求学生(李华)写邮件告知英国朋友Leslie下次上课的计划并叫他做相应准备工作。该文以考生熟悉的话题为主,让考生有话可说。英语水平中上等的高中生能较好地完成写作要求。同时该篇文章又涉及到唐诗和唐朝历史,这体现了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英语不仅可以介绍西方文化,也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的媒介。向西方人推介中国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第四篇: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英语分析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英语分析
(适合宁夏、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新疆、云南)
分析2013届新课标全国卷Ⅱ英语试卷,可以得知,该试卷难度适中,注重能力考查,引领素质教育,力求平稳推进,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实施,整套试题具有时代性,注重跨文化交流,倡导社会人文关怀。具体来说,本套试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试题结构有较大调整,容量相当,整体难度适中
今年英语试题仍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并侧重了考查学生英语知识的应用与理解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单项选择(共15小题,15分):
各题均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难度适中。其中第1,15小题考查习惯用语,第2,8小题考查词组及词语辨析,第3,4小题考查并列连词及从句引导词,第5小题考查非谓语,第6小题考查情态动词,第7消息考查时态,第9小题考查比较级,第10,12小题考查句式,第11小题考查介词,第13小题考查冠词,第14小题考查代词。
完形填空(共20小题,30分):
难度不大,只要考生能够读懂文章,基本上就可选出正确答案。此次考试完形填空为一片记叙文,介绍Mr.Greenberg冬天送手套给穷人,让他们感到幸福的故事。
阅读理解(共4篇15小题,30分):
四篇文章难度不大,但设题难度加大,与往年考题相比,细节题相对减少,所以要准确的找出正确答案不易做到。
第一篇论说文,通过对飞行员工作的分析,说明作为一名医生应有的思考及做事方式。第二篇记叙文,介绍Edinburgh Festival的历史,第三篇说明文,介绍新加坡巧克力研制机构(CRF归纳总结、推理判断题增多)所生产的各种巧克力,第四篇广告类文章,介绍四款母亲节礼物。
二、突出语境,淡化语法,强调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单项填空试题的设计突出高中语法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无偏题、怪题;进一步突出语境因素,要求考生必须在弄清语境及清楚语义的前提下才能做出准确判断,防止死套语法结构,要求考生平时语法的学习要侧重语境的理解,做到结合语境活用字词句。
三、材料丰富,话题新颖,题材多样,文化特征明显
完型填空、阅读理解、改错试题话题丰富,涉及到人文关怀,职业体会,音乐节,母亲节的礼物,茶文化等;体裁多样,完型仍旧采用夹叙夹议,阅读有记叙文,说明文等。所选用的文段语言地道,材料真实可信,文章信息充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题材及体裁的选用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语言学习的跨文化交际性,渗透了情感态度及文化意识,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四、书面表达开放性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大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的书面表达试题体现出开放性更强的特点,写作部分只提供给学生写作的基本轮廓及框架(要求考生给外国朋友写一封信,请朋友在网店进行中国结的代卖,渗透了中国文化元素)而不再提供具体的写作要点,脱离了传统的句子翻译模式,因此考生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自己确定具体的写作内容和细节,这非常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谋篇布局组句的能力,同样也有利于考查考生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第五篇: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3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知识点分布 考点 分值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4分 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 4分 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分 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 4分 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分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分 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
4分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分 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 4分 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 4分 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 4分 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 25分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 12分 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湖北保卫局的变迁 15分 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 15分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宪宗李纯 15分
必做题部分(85分)。中国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
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
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也较高,这样的考查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只要冷静回忆这一部分所学知识,注重答题分点、格式明确,该题迎刃而解。
以上种种都提示我们,高考历史甚至可以说文综“背多分”时代已经过去,高分不可能一蹴而就了,要通过踏实的积累、勤奋的练习,不断地反思来提升能力。3.试卷关注家国情怀和时事热点
近年来,家国情怀和历史核心素养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教育、民生、科技等时代话题都在高考卷中有所体现,这也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去关心民族民生,关注这个时代。
试题分析如下: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正确答案:D 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25.表一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正确答案:B 考点: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正确答案:D 考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以说明、表明、反映等为设问词语的试题年年都有。从能力要求看,这类题目往往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和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考查方式主要有二:一是从一个现象(情境)切入,考查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任何一个方面,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提供的现象(情境),透过这一现象(情境)并结合时代背景做综合分析,看到现象(情境)所关联的问题的实质,才能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二是以一类或者多种历史现象(情境)为切入点,考查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一方面,解题时需要透过这些现象(情境)再结合时代背景或者历史环境综合分析,找出其共性或差异,得出相关的规律、趋势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正确答案:D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正确答案:C 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C符合题意;A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不正确。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正确答案:C。A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
考点: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31.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正确答案:A 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B不正确;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D不正确。
考点: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理解。解答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正确答案:B 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B符合题意;A是材料现象;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C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而不是思想纷争,D不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的掌握。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注意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正确答案:A 本题考查法国启蒙思想。解答本题注意把握关键的时间信息“18世纪前半期”和地点信息“法国”,由此得出材料中的现象与启蒙思想密切相关。
34.表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该时期工人工资在逐渐减少,反映了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C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时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与材料时间不符,A不正确;材料所述工人工资的降低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所致,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产业结构调整,B不正确;工人工资的高低与国家财政支出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考点:本题以“1929—1931年美国工人工资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经济危机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不断压低工人工资,导致工人的处境日趋困难,工人工资收入降低,导致购买力下降,国内市场进一步缩小,使得工业发展更加困难,危机进一步加剧。解题时注意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考点:本题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切入点,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斯大林逝世后,其继任者企图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但均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这一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分值: 25分 正确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第(1)问,“相同因素”要看清设问要求的时间限定是“近代”。依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和材料二信息“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方面、工业化推动以及制度角度回答。
第(。2)问,“有利条件”的回答也要紧扣设问时间限定“20世纪中期以后”依据材料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中西文明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等角度分析。
第(3)问,“问题”,依据材料信息“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问题、城市布局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角度分析。
考点: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规模、发展程度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生产力水平很高时,城市整体处于平衡状态,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便不会出现城市社会问题;相反,若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发展过程中便会出现失调现象,如生产资料供不应求;能源消耗高,但经济效益低等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会给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一些借鉴与反思。
本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概括、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和文明演进的社会热点,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关注,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试题整体难度不大。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分值: 12分
本题是全国卷历史命题的一大亮点,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求新求变的思路。本题契合传统文化的热点,考查考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通过阅读材料找出自己的看法,该看法一定要明确;其次说明时要史论结合。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分值: 15分 正确答案:
(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方面分析。
第(2)问,“不同”,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在因素、创办形式、职能以及管理等角度分析即可。
考点: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通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实践,也是思想解放和社会习俗变革的运动。解答时必须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紧扣题干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和概括。如对本题第(1)问原因的回答,可以调用平时掌握的解题通法套用解题,原因可以从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层面入手,也可以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层面入手,这样解题就不容易漏掉必答点。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6分)分值: 15分 正确答案:
(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第(1)问,“措施”,根据材料信息“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概括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等。
第(2)问,“作用”,依据材料信息“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减少战略资源供点、消灭了部分海军力量等角度分析。
考点:本题以英法对德国的经济封锁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二战初期历史的认识。从能力上看,本题考查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从素养上看,本题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分值: 15分 正确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概括得出:朝廷财政收入增加、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等。第(2)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信息“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并结合所学有关唐太宗的人物活动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
考点: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国家统一的根本因素;民族融合、内部凝聚力的逐步加强也是国家统一的基本因素;具体看,秦汉以来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以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些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巩固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而国家分裂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古代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当然也与中央权威下降、中央集权削弱有关;另外民族融合不够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的因素。因此,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是消除分裂割据的根本措施;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也是消除分裂割据的重要手段。
据上述试卷分析,学生在历史答题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景考察学生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是多年来高考历史学科的特色。因此,掌握材料题的解答方法对答好历史题至关重要。材料型试题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审问题。一般材料型的问答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三种提示语: 第一种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就是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种提示是“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第三种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步骤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过程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层,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分号、省略号。
步骤三,注意材料的出处和时间。一般会在材料的开头和最后有提示。步骤四,关注每段(种)材料。试卷所给每段(种)材料都是有用的。步骤五,作答过程: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抄材料(照抄材料是很多同学经常犯的错误);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提炼;要正确使用历史名词和学科术语;看分答题;多角度思考作答。
以上主要针对文字型材料题,近年图表型材料题也日渐增多。图表型试题——主要是通过图片或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历史发展进程,并要求考生根据图片或表格,揭示、判断、归纳、概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名称、产生原因、目的、性质、特点、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内容。对这类型的题,平时要重视教材上图表材料的分析以及信息的再挖掘。在作答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关信息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是起伏发展、曲折前进的还是总体向前的,同时利用好所给的文字说明并联系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立足教材来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