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最新司法观点(2015)(精)

时间:2019-05-14 11:1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最新司法观点(2015)(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最新司法观点(2015)(精)》。

第一篇:上海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最新司法观点(2015)(精)

上海高院民事审判庭2014年第三季度庭长例会研讨纪要 民一庭调研与参考[2015]11号

上海高院民一庭于2014年9月召开了全市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第三季度庭长例会,主要就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劳动报酬、劳动合同解除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意见,现将本次研讨意见纪要如下,供大家审理案件时参考。

一、劳动报酬相关问题

1、关于病假工资基数如何确定的问题

2003年《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规定,病假、加班、事假等工资均适用统一的计算基数,实践中全市法院已对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作出调整,有观点认为,根据上述计算基数统一适用的原则,病假工资计算基数也应调整。对此,大家认为,首先加班工资系劳动者付出正常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报酬,而病假工资系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的一种福利待遇,两者在性质上有一定差异。其次,2004年《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病假工资计算的公告》就病假工资计算基数作了特别规定。再次,如对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与病假工资计算基数适用同一原则,可能导致部分劳动者利用不当手段(如虚开病假单等获取不当利益。

综上,倾向意见认为,如劳动合同或双方签订的其他协议对病假工资计算基数有约定的,可按双方约定的数额来确定病假工资计算基数,但该约定的计算基数不得低于正常出勤工资(该正常出勤工资应理解为劳动者正常出勤即可获得的可预期收入,不包括一次性或临时性收入×70%的标准(郝云峰评注:上海的标准高于北京的标准,北京只划红线,具体标准双方约定,显得更为合理文明;双方未约定病假工资计算基数的,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应按照上述正常出勤工资×70%的标准来确定。

2、关于未安排哺乳时间能否视为加班,用人单位是否需要支付加班工资的问题 女职工休完产假后到公司正常上班,但公司未安排女职工享受每天一小时的哺乳时间,现公司与女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女职工起诉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每天未享受的

1小时哺乳时间的加班工资,实践中对公司是否应支付该加班工资的问题未形成统一意见。1990年《上海市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第15条和2012年施行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9条仅规定“授乳时间及在本单位内授乳往返时间,应算作劳动时间”、“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女职工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但未规定女职工未享受1小时哺乳时间的视作加班。同时,女职工享受的产后1小时哺乳时间在性质上属于劳动保护。倾向意见认为,女职工未享受1小时哺乳时间的不属于加班,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班工资的诉请不予支持。

3、关于劳动者持欠条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利息的诉请是否支持的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3条“劳

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的规定,倾向意见认为,虽拖欠劳动报酬的基础法律关系是劳动争议纠纷,但只要用人单位对欠薪事实无异议且出具书面欠条,原劳动法律关系就已转化为一般民事欠款纠纷。

故劳动者持欠条直接到法院起诉,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所拖欠的劳动报酬,应依照普通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如用人单位在欠条上写明支付劳动报酬的期限和相应利息的,法院可判决支持劳动者要求支付劳动报酬利息的诉请。如用人单位在欠条上仅明确支付劳动报酬期限但未约定支付利息的,法院可判决不支付利息;但如用人单位未按约定期限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因而要求用人单位支付逾期付款利息的,法院应予支持。

二、劳动合同解除相关问题

1、关于用人单位是否可以劳动者不愿补签无固定期限的书面劳动合同为由单方

解除劳动关系,若解除是否需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问题

目前审判实践对于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被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劳动者不愿补签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是否可以此为由单方解除劳动关系,如可以解除,是否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等问题分歧较大。倾向意见认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4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种法律拟制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仅对劳动合同的期限进行了确定,但未对其他劳动合同权利义务进行书面约定。《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可见,即使双方订立了法律拟制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双方仍需补签书面劳动合同,补签书面劳动合同既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也是劳动者的法定义务。对于除劳动合同期限以外的劳动合同内容,双方应按照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协商确定。如用人单位已履行了诚实磋商义务,就补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提出了相对较为合理的条件(该合理性的考量可适当参考同岗位、同工种或自用工之日起一年内形成的事实劳动权利义务或其他合理性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但因劳动者个人主观原因不愿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2、关于法院是否允许劳动者在诉讼过程中将原仲裁申请的经济补偿金变更为赔偿金的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5条“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法院应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的,如该诉讼请求与讼争的劳动争议具有不可分性,应当合并审理”的规定,法院审理范围并不当然局限于裁什么审什么。劳动者无论主张经济补偿金还是主张赔偿金,其诉请均基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

合同这一相同的民事行为产生的不同法律后果,经法院释明后应允许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

同时,如不允许当事人变更诉请,一方面可能导致当事人的诉请无法获得司法救济,另一方面也可能浪费有限的司法资源。综上,倾向意见认为,劳动者在劳动仲裁中主张支付经济补偿金,但在诉讼阶段又要求变更为支付赔偿金的,一审法院在向劳动者充分释明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的法律性质、法律规定适用的情形及其法律后果后,劳动者仍要求将诉请变更为支付赔偿金的,应予准许。

第二篇:武汉市中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纪要》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纪要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纪要>>的通知

2008年9月25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与武汉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研讨会议。市法院民四庭、立案庭及部分基层法院的审判人员,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及部分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有关人员等共2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着重围绕我市当前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和诉讼中如何适用《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以来,审理这类案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应如何理解和适用法律法规的若干问题达成了共识,经对这次会议中研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整理形成了会议纪要.现就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如何理解和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纪要如下:

一、关于劳动仲裁时效期间的适用和起算

1、当事人于2008年4月30日之前发生的争议,劳动仲裁时效期间适用《劳动法》六十日的规定;当事人于2008年4月30日之后发生的争议,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一年的规定。

2、劳动者因工伤或职业病,请求用人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待遇的,劳动仲裁时效期间可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

(1)已依法作出工伤认定未致残的,自工伤认定结论生效之日起算;构成伤残的,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生效之日起算;

(2)劳动者认为正在享受的工伤待遇不符合法定标准的,自主张之日起算,但其相应权利仅溯及此前一年;

(3)劳动者未进行工伤认定的,自其治疗终结之日起算。但有证据证明系用人单位原因致劳动者未作工伤认定或用人单位认可其工伤事实的,可自劳动者主张之日起算。

3、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劳动报酬争议,劳动者请求支付拖欠劳动报酬的,劳动仲裁时效期间从用人单位书面明确表示拒绝支付或书面承诺支付劳动报酬的期限届满之日起算,未明确偿付日期的,从劳动者追索之日起算。但劳动者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二年之后才主张的,对其主张之日溯及至二年相应之日以前的请求,用人单位提出时效抗辩,若无诉讼时效中断、中止等法定事由的,不予支持。

4、因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劳动者提出用人单位欠发工资或其他劳动报酬的请求未超过劳动仲裁时效的,对劳动者实体权利的保护一般不得超过二年诉讼时效期间,从劳动者主张之日溯及至二年以前相应之日时止。对超过二年的拖欠工资或其他劳动报酬的请求,用人单位提出时效抗辩,若无诉讼时效中断、中止等法定事由的,不予支持。

5、因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用人单位主动作出开除、除名、辞退等书面决定的,劳动仲裁时效期间从该书面决定送达劳动者之日起算;用人单位未送达书面决定但劳动者已经知道书面决定内容的,从用人单位能够举证证明劳动者已经知道该书面决定内容之日起算。

6、劳动者自动离职的时间达到开除、除名或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法规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的时间期限后,用人单位被动作出开除、除名、辞退等决定的,劳动仲裁时效期间应从劳动者自动离职的时间达到劳动合同约定和劳动法规规定时间期限届满之日起算。

7、劳动者能够举证证明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具体日期的,劳动仲裁时效期间从该具体日期起算;劳动者不能证明的,劳动仲裁时效期间从其实际离开用人单位之日起算。

8、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补办、补缴社会保险或追偿社会保险待遇损失的,用人单位能够举证证明用人单位承诺或拒绝为劳动者补办、补缴社会保险的具体日期的,劳动仲裁时效期间从用人单位承诺或拒绝的具体日期起

算;用人单位不能证明的,从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之日起算。

9、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经济补偿协议且双方已经按照协议内容履行完毕,或者经济补偿协议中约定经济补偿的条件尚未成就,劳动者又以该协议无效或应予以撤销为由发生纠纷,若劳动者能够举证证明该协议内容存在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劳动仲裁时效期间从其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算;若劳动者不能证明的,劳动仲裁时效期间从双方协议签订生效之日起算。

二、社会保险纠纷的受理和处理

10、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对已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引发的纠纷,劳动者申请仲裁和起诉的,不按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劳动者可通过行政途径或行政诉讼途径,但对已给劳动者造成社会保险待遇损失,劳动者主张赔偿的,可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

11、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引发的纠纷中,劳动者就用人单位未办、欠缴社会保险费用提出补办、补缴或支付经济补偿等请求的,可按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1)裁决或判决撤销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处理决定的,应裁决或判决用人单位补办或者补缴欠缴期间和劳动者被解除劳动关系期间的基本社会保险费用,并根据当事人的过错程度等的具体情况,裁决或判决用人单位承担劳动者的生活费用或标准工资;

(2)裁决或判决解除或终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对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补办、补缴社会保险费用的请求应予支持;对因不符合规定条件不能补办、补缴的,应分别不同社会保险类别,由用人单位按缴费标准或待遇标准补偿劳动者相应损失,若地方人民政府相关劳动政策对某一事项的基本社会保险有明确补偿标准的,可以按该标准执行。

(3)用人单位已经依法为劳动者办理基本社会保险,劳动者以用人单位降低缴费基数,或者欠缴此前某一期间社会保险费用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并要求用人单位给予经济补偿或赔偿的,一般不予支持。若用人单位属恶意或故意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可以裁决或判决用人单位赔偿劳动者相应的经济损失。

12、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而仍与用人单位保持劳动关系,或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对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要求补办参保手续或追索社会保险待遇损失而发生的纠纷,可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受理。

13、因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而终止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尚未为劳动者办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手续的,可以根据劳动者具体的请求,裁决或判决用人单位为劳动者补办基本养老保险手续及退休手续。若不能补办的,由用人单位参照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补偿劳动者相应损失,或者比照同类人员应当享受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标准,裁决或判决用人单位按月支付该标准的费用。劳动者要求一次性享受退休待遇且符合地方人民政府劳动政策有关规定条件的,也可以按规定执行。

14、因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引发的纠纷,劳动者对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不再表示异议,且裁决或判决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若劳动者已在流动窗口参保缴费,可裁决或判决由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实际已缴费金额给付本人;若劳动者户籍不在本地且在本地无参保记录、需要到异地工作,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用提出给付请求的,可裁决或判决按其用人单位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缴费标准直接将该费用给予劳动者。

15、在审理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若劳动者已在原单位办理社会保险且尚未中断的,对其提出由现用人单位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的请求,不予支持。对劳动者已经自行办理社会保险的,按其已缴费情况,裁决或判决用人单位将该项费用直接给付劳动者,若地方人民政府劳动政策对用人单位未办或欠缴费用明确规定了赔偿标准的,可以按该标准执行。

三、关于劳动合同订立、变更、解除等的认定和处理

16、用人单位下设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登记证书的单位以自己名义或以用人单位名义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无论是否取得用人单位的委托或授权,均以该用人单位为发生劳动争议的当事人。

17、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用人单位未书面通知劳动者签订书面合同,或者因劳

动者不愿签订书面合同,用人单位未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按每月两倍工资支付的请求,应予支持。

18、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仍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除按每月支付劳动者两倍工资外,视为双方已经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愿补订的视为劳动关系终止,用人单位无需给予经济补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超过一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双方仍然保持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无需支付双倍的工资,若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应当按劳动者实际工作的年限给予经济补偿。

19、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以双方口头约定有试用期且劳动者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应视为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可以根据劳动者的具体请求,依法责令用人单位承担支付劳动者双倍工资、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责任。

20、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劳动者要求原用人单位或新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可按下列情形处理:

(1)符合《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若劳动合同中除用工主体之外的其它条款没有变化的,劳动者应当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不支付经济补偿金。若用人单位变更了劳动合同的其他条款,因与劳动者未能协商一致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

(2)劳动者同意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视为原劳动合同内容的变更,其要求给予经济补偿的请求不予支持,但原用人单位同意支付的除外;

(3)劳动者同意在新用人单位工作的,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新用人单位在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计算支付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时,应计算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若原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调离时已经给付经济补偿的,新用人单位可以不再支付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年限的经济补偿金。

2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不能证明是由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二项的规定,由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2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三四条规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情形之外,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其他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的条款应为无效。

用人单位以无效条款终止劳动合同的,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应予支持。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支付赔偿金。

23、用人单位招用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的人员,双方形成的用工关系有书面协议约定的,按约定处理,没有约定的可以按雇佣关系处理。

用人单位招用已享受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双方形成的用工关系有书面协议约定的,按约定处理,但约定内容涉及劳动者享受双重基本保险待遇的,不予支持。

24、2004年1月1日之后发生的工伤事故,因超过申请认定和鉴定期限,劳动者未能进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者在仲裁或诉讼中申请认定和鉴定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可以委托工伤认定机构、劳动能力鉴定机构进行认定和鉴定。

受委托机构对上述委托认定或鉴定要求不予受理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查明的事实依法作出劳动者是否为工伤的事实认定,并可委托其它有鉴定资质的机构进行劳动能力的鉴定。

25、因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工伤的,劳动者既可以选择要求致害人按人身损害赔偿承担侵权责任,也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按工伤保险赔偿责任。劳动者已获得民事赔偿的,对其相应医疗费、交通费、误工工资等明显重复的项目,不应再享受工伤保险的对应待遇。

四、关于证据的审核和事实的认定

26、当事人对各自主张的事实和请求负有同等的举证责任,但法律和法规明确规定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的除外。

属于劳动者掌握和保管的证据,或者有证据证明其掌握相应证据的,劳动者应提供该证据,否则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27、法律和法规明确规定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而其未能履行举证义务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但因用人单位合并、兼并、改制等客观原因,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并未掌握或保管该证据,或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免除其保管义务的,用人单位不承担举证责任。

28、对专门性问题和事项需要鉴定的,可交由当事人协商一致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但法律法规规定应由具体的鉴定机构鉴定的,从其规定。对生效裁决和判决确认的鉴定结论,当事人无需举证,庭审中可以不再进行质证,但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29、对生效裁决确认的工伤,在劳动者申请享受工伤待遇的仲裁、诉讼程序中,用人单位又提出异议并要求重新作出工伤认定的,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范围,应不予审理。

30、对已确认劳动关系成立的生效判决,在劳动者申请享受工伤待遇的仲裁、诉讼程序中,用人单位又提出异议并要求重新确认的,因用人单位该请求属申诉性质,不属案件审理范围应当不予审理。

31、在认定劳动者工资标准时,应依据其工资支付明细帐目,以是否属于劳动报酬加以甄别,并根据不同事由分别予以认定。用人单位以货币化方式向劳动者支付的交通费、通讯费、包干作业的业务费等费用,不属于工资范围。劳动者在正常工资之外取得的与其特定工作相关的经营性、风险性收入,一般不作工资认定。

32、加班工资应以标准工资为计发基数,一般以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资标准为准。实际发放的工资高于约定的,以实际发放的标准为准;约定并实际发放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准。职工福利等一般不计入标准工资。

33、工伤待遇以劳动者受伤的具体日期为界限,分别以其受伤前的本人工资或社平工资为准。用人单位按月支付的工伤待遇以计发时的本人工资为准;因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而一次性享受工伤待遇的,以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的本人工资或上一的社平工资标准为准。

五、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若干问题

34、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处理决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提供该机构已经送达仲裁文书的送达证明,但依当事人起诉时提供的仲裁文书上署明的日期可明确判定在法定起诉期间内的除外。

35、当事人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逾期未作出是否受理决定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原告应向人民法院提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出具的已接受其申请材料的收件回执,并以该收件回执上署明的日期作为判断是否逾期的依据。原告不能提供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原告提供的证据符合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立案后应当及时将受理情况书面通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

36、当事人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当事人应当提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已经受理其申请的《受理通知书》及尚未裁决的相关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查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确实不存在仲裁程序有中断、中止等法定事由情形的,应予受理。

37、对35、36条两种情形的,人民法院决定受理当事人申请的,应在受理之日起五日内书面通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终结有关案件的仲裁审理。当事人在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期间被裁定准许撤诉或被裁定按撤诉处理,而双方之间劳动争议事项并未解决的,当事人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的劳动仲裁时效期间内,可以再次提起仲裁申请。

38、《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应作如下理解和适用:

(1)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其申请仲裁的请求涉及数项,分项裁决数额均不超过当地(武汉市各城区)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的金额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各分项裁决的金额超过的为仲裁前置的裁决;

(2)劳动者要求按国家法定标准执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劳动保护

等方面发生的争议,属于确认争议的裁决为终局裁决;属于给付争议且各分项裁决给付金额不超过当地(武汉市各城区)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为终局裁决;各分项裁决的金额超过的为仲裁前置的裁决。

39、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同一案件的不同争议事项作出终局裁决和非终局裁决的,应当分别作出仲裁裁决书并在裁决书中明确告知各当事人的不同权利,当事人依据裁决书告知的权利向人民法院起诉或申请撤销的,人民法院立案时不对仲裁裁决是否属于终局裁决或仲裁前置裁决进行审查,对当事人起诉或申请撤销的请求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应当及时立案受理。

40、人民法院受理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的案件后,应仅对当事人就劳动争议事项提出的诉讼请求进行审理,对仲裁裁决的事项是否属于仲裁终局裁决或仲裁前置裁决的问题不予审查和裁判。人民法院审理期间,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为纠正原仲裁裁决错误重新作出裁决的,人民法院应以撤诉或终结诉讼的方式结案。当事人对重新作出的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或申请撤销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41、劳动者就仲裁终局裁决向基层人民法院起诉的,用人单位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向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终局裁决的,市中级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裁定终结诉讼。但基层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者就仲裁终局裁决起诉的案件中,对用人单位申请撤销仲裁终局裁决的抗辩应一并处理。

42、劳动者就仲裁终局裁决起诉后撤诉或因超过起诉期间被驳回起诉的,用人单位可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43、在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用人单位可能出现逃匿、转移财产等情形的,劳动者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通知书》向用人单位住所地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申请,要求对用人单位的财产保全的,人民法院经审查劳动者的申请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应当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劳动者确因经济困难不能提供财产担保的,可以提供保证人担保。

44、劳动者在仲裁裁决生效后或者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三个月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用人单位要求解除保全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措施。

45、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依照劳动者申请,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案件,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作出先予执行裁决后,当事人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申请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46、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依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将先予执行的裁决移送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执行时,应向人民法院提供以下材料:

(1)移送执行函(函中注明案件双方当事人的联系电话及住所);

(2)先予执行的裁决书;

(3)先予执行裁决书送达证明。

人民法院在执行先予执行裁决时,用人单位不得依《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三条的规定申请不予执行。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47、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就劳动者的多项请求事项,对已查明的事项作出部分裁决,当事人就该部分事项的裁决起诉或申请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作出包含部分裁决事项的最终裁决不服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申请撤销。

48、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用人单位申请撤销仲裁终局裁决的申请后,应向作出该终局裁决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调阅案卷,在收到人民法院的函件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应在五日内提供案卷。人民法院审结案件后,应当及时归还案卷。

49、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用人单位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件期间,基层人民法院可不停止生效仲裁终局裁决的执行。在执行程序中,用人单位以已向市中级法院提起撤销申请为由,提出不予执行或中止执行申请的,基层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50、用人单位向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终局裁决被驳回,又在执行程序中以相同理由向基层人民法院提出不予执行或中止执行申请的,基层人民法院不予支

持。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第三篇:关于若干问题的解答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问: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劳务协议,将劳动者从一单位输出到另一单位的,如何确认劳动者的劳动关系?

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将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输出到其他单位,期满后劳动者回到原用人单位的,原用人单位仍应对劳动者承担劳动法上的义务。用人单位与输入单位就对劳动者共同承担的义务达成协议并征得劳动者同意的,用人单位和输入单位应当共同对劳动者承担劳动法上的义务。

劳动者在输出期间,与实际用人单位约定特别的劳动权利义务,双方为该约定发生争议时,可将实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作为当事人。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常常发生劳动力的相互调剂,从其他用人单位输入劳动者或劳动者到外单位完成特定工作。近来本市又出现了专业性的劳务型公司。所谓劳务型公司是指专门从事为用人单位提供季节性、临时性、突击性用工,或因用人单位原因,造成难以与所使用的劳动者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用工需要,而向用工单位输出劳务人员的公司(沪劳保就发2000-8号)。被输出的劳动者由于与输入单位的劳动者往往共同工作,劳动报酬的发放,有关待遇的享受又比较混乱,造成劳动关系的不明确,由此也发生了一些纠纷。从劳动关系明晰化的角度考虑,我们将劳动关系确定为签订劳动合同的双方,一般情况下输入单位与被输出的劳动者间不具有劳动关系。

雇员在与原用人单位保持劳动关系的同时,一段期间内到其他用人单位处工作,期满即复归原用人单位的,学理上一般称之为“在籍出向”。所谓“在籍出向”,是指雇员在其他用人单位指挥监督下提供劳务,而将原劳动关系中雇员的地位移转到其他用人单位,也有称之为“转籍”。因此,不论用人单位是否属专业性劳务公司,只要其在劳动合同中与劳动者约定,只是临时或短期将劳动力安排到其他单位工作,并于期满或一定条件下回到原用人单位的,我们都认为被输出的劳动者仍与原单位保持劳动关系,并由其承担劳动法上的责任。此外,实际生活中,也有输出单位和输入单位在签订的劳务输出协议中约定共同对劳动者承担报酬,福利责任的则应由两单位共同承担雇主的责任。

另外,如果输入单位另行与劳动者之间约定了劳动权利义务,发生争议的,由于劳动法并不禁止输入单位与输入劳动者约定特别的劳动权利义务,因此,此类争议也应作为劳动争议案件。

更多相关的信息请进黄石人才网http://

第四篇: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流程管理规程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流程管理规程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两级法院劳动争议审判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劳动争议审判质量和效率,全面缩短案件审理周期,公正、高效、便捷、稳妥处理劳资纠纷,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企业经营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本院有关规程的要求,结合我市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全市法院的立案部门、执行部门、劳动争议审判部门及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协调与配合;负责劳动争议立案、审理和执行的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必须强化职责意识,严格遵守和执行本规定,确保劳动争议案件立案、审判、执行工作顺畅、有序、公正、高效运行。

第三条

基层法院一审劳动争议案件原则上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符合速裁条件的,应适用速裁机制,高效、便捷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第二章

一审审理 第一节

第四条

立案部门收到劳动者的起诉材料,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场登记立案。重大案件、群体性案件应当在立案时分别报送立案和审判的分管院长。

各基层法院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行节假日立案、预约立案和异地立案,为有需要的劳动者提供便利。

第五条

为方便劳动争议案件的识别和统计,劳动争议案件应在案号上加以注明。注明方式为在审理单位后加“(劳)”,即劳动争议案件案号为“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法院(20××)深×法民×(劳)初字第××号”。

第六条

劳动者起诉或上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不预交案件受理费;案件审结时,由败诉方负担。劳动者败诉的,人民法院依劳动者申请可依法对应由劳动者负担的诉讼费予以减免。

第七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双方的劳动争议达成了明确的协议,后因款项

时送达《诉讼文书送达地址确认书》、《劳动争议案件举证通知书》、《诉讼风险提示书》等。

对于未委托律师为代理人的劳动者,立案部门应加强对其的举证指引和诉讼指引,对举证通知书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第十条

立案部门应当按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规定》的规定确定劳动争议或人事争议案件的案由。案由包括劳动合同纠纷(具体包括确认劳动关系纠纷、集体劳动合同纠纷、劳务派遣合同纠纷、非全日制用工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经济补偿金纠纷)、社会保险纠纷(具体包括养老金纠纷、工伤保险待遇纠纷、医疗费医疗保险待遇纠纷、生育保险待遇纠纷、失业保险待遇纠纷),福利待遇纠纷,人事争议(具体包括辞职争议、辞退争议、聘任聘用合同争议)。《民事案由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按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及当事人争议确定案件案由,如非因工伤亡抚恤待遇纠纷、非法用工纠纷、非法用工伤亡赔偿纠纷。

第十一条

立案人员在立案时应当注意识别系列案件、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双方均起诉等情形,以防止出现重复立案情况,便于合理排期。

第十二条

立案部门应当于立案后次日将案件移送分案,分案部门按审判流程管理相关规定,优先于其他案件排定合议庭或主审法官。

跟案助理或书记员应在案件发送至本人名下后2日内签收案卷。

第二节

庭前准备

第十三条

法官助理或书记员签收案件之日起三日内完成送达及告知工作。

对被告送达诉讼文书原则上采取一次性送达方式。送达文书包括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原告起诉时提交的立案证据(复印件)、证据目录及《诉讼文书送达地址确认书》、《劳动争议案件举证通知书》、《诉讼风险提示书》等。

第十四条

被告在举证期限内提交的证据,法官助理或书记员应在庭前及时送达原告,重大疑难案件或证据较多的案件可安排庭前证据交换。

第十五条

加强劳动争议案件的庭前调解。法官助理可根据法官委托,主持庭前调解。

第三节

庭审及裁判

第十六条

庭审调查时,主审法官应当按照中院劳动争议法律文书样式列明的事实要素查明案件相关事实。

对于举证能力较弱的劳动者应当加强诉讼指导,并可对劳动者的举证期限酌定从宽。法院在必要时应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不得轻易以劳动者证据不足或举证期限届满而驳回其诉讼请求。

第十七条

基层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进行调解和裁判。

第十八条

劳动者未出庭参加诉讼的,法院必须核实劳动者是否存在不能到庭的正当理由,不能简单作出按撤诉处理的裁定或仅因劳动者不到庭而作出不利于劳动者的缺席判决。劳动者在开庭后三个工作日内未举证证明不能到庭正当理由的除外。

第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的申请,但是应当提供担保。劳动者的申请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的,应当依法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劳动者在仲裁裁决生效或者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三个月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措施。

劳动者确因经济困难不能提供财产担保的,劳动者也可提供保证人担保。

第二十条

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期间,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持续、大量拖欠劳动者工资,且准备或正在对资产进行藏匿、转移或变卖的,法院可根据劳动者的申请或依职权及时对用人单位的相应财产采取保全措施。

对于申请诉讼财产保全的劳动者,如确因经济困难无法提供财产担保的,法院可减轻或免除劳动者的担保义务,确有必要的可由劳动者提供保证人担保。

第二十一条

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劳动争议案件,主审法官应当于立案次日起三十日内审结。

第二十二条

劳动争议案件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将裁判文书送达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当庭宣判率不得低于30%。

第二十三条

劳动争议案件定期宣判的,定期宣判一般在开庭之次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二十四条

裁定书、判决书、调解书须经主审法官审核无误后方能送达。

5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有关司法建议。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本规程未尽事宜,按各院审判流程管理规程及相关规定执行。第四十七条

举证通知书、裁判文书的制作可参照市中院劳动争议审判庭设计的样式。

第四十七条

本规程与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不一致的,以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为准。

第四十七条

本规程由本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规程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凡本院过去的规定与本规程相抵触的,不再适用。

第四十七条

本规程施行后与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有冲突的,由相关业务部门提出修改意见报本院审判委员会进行修订。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若干规定》的修改说明

根据我院《审判执行流程管理规程》修订意见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调整情况,结合我市劳动争议审判实际,对《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若干规定》进行了简要修订。修订稿中有下划线的部门为修改内容,具体修订情况说明如下:

1、第一条属于文字表述方面的修改。

2、第二条是基于我院立案部门职能调整和劳动争议审判部门名称更改以及文字表述简练需要而进行的修改。

3、第三条增加了速裁的相关规定。

4、第四、八、九、十、二十七、三十条仅是基于立案部门职能调整进行的修改。

5、第十二条是基于分案职能由立案庭调整至审管办和审判权运行改革后由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二次分配的需要进行的修改。

6、第十三条是基于由以前统一送达更改为跟案法官助理负责送达而进行的修改。

第五篇:当前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当前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的若干问题探讨发布时间:2006年04月12日文章浏览: 339次

徐伟群 胡晓晖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劳动争议案件。案件数量的增加折射出当前劳资矛盾日益激化的社会现实,也反映了劳动领域出现的很多新动向与新问题。现我们将当前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遇到的几个较新又很有争议的法律适用问题,以罗列方式加以整理和探讨,现分述如下:

一、建筑行业中劳动关系的认定问题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给付劳动报酬,而由劳动者提供职业性的劳动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源于民法上的雇佣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承揽、承包、代理等,并不是很容易就区分清楚。应该说,劳动关系除了债的经济要素之外,还有身份上的隶属关系,而这种身份上的隶属关系是劳动关系与其他民事关系的最大区别。当然,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所要承担的责任也要高于一般的民事关系。故而在实践中,也就出现了用人单位以其与劳动者之间是承揽、承包、代理等关系来推托自身在劳动法上的责任的情形,争议点就集中在了劳动关系的认定上。比如,建筑行业中劳动关系的认定就很有争议。

在建筑行业中,发包方即建设单位与承包方的建筑施工企业签订建设工程合同后,不少施工企业又将部分工程或工程的劳务作业部分发包给包工头,由包工头组织工人进场施工,建筑施工企业与工人不签订劳动合同。在工人因工资等被拖欠而起诉施工企业时,施工企业往往以双方未建立劳动关系为由而拒绝支付。对此,一种观点认为建筑施工企业与工人存在劳动关系,其应承担劳动法上的责任。包工头不是劳动法规定的用工主体,不可能与工人建立劳动关系;工人虽未与施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但工人付出的劳动属于企业的业务范围,双方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建筑施工企业与工人不存在劳动关系。包工头是以个人名义招用工人,自行对工人进行管理,没有受企业的委托或代表企业与工人发生用工关系,企业与工人不存在建立劳动关系的“合意”,工人既不受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也不受企业内部规章的约束,故企业与工人不存在劳动关系。

我们倾向于赞同第一种观点。理由是:施工企业将其承揽的劳务发包给包工头,施工企业和包工头之间即建立了一种承发包关系。包工头组织工人施工,包工头和工人之间又建立了一种劳务(雇佣)合同关系,这时,工人有权向包工头追索劳动报酬。但我们认为,工人也有权向施工企业追索,因为由于建设工程合同的特殊性,这种施工企业和包工头之间的承发包关系通常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工人所付出的劳动确实实在在地成了施工企业承揽业务的组成部分,其劳动成果直接由施工企业享有,工人和施工企业间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加之包工头的偿债能力又较弱,享有劳动成果的施工企业应有责任向工人支付劳动报酬。退一步讲,施工企业和包工头之间建立的这种承发包关系有效,其实更确切地说,在传统民法上这是一种转承揽的行为,作为承揽人的施工企业将其承揽的工作交给了第三人的包工头完成。由于合同法中的承揽合同不包括建设工程合同,我们姑且把这种关系仍称作承发包关系,再把包工头的这种承包行为分内部承包和外部承包来分析劳动关系的双方。就内部承包而言,包工头自身是施工企业的员工,其招用、管理工人及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可以视为施工企业的用工行为,双方的劳动关系也可以视作成立。就外

部承包而言,施工企业与包工头之间应签订承包协议,双方根据协议承担经营风险。但是,如施工企业与包工头不告知工人有关包工头承包等内容,劳动者自有理由相信其是在为施工企业工作,也就不能简单认定双方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所以,我们认为,认定建筑施工企业与工人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应区分情况对待,而不宜作简单认定。只有在包工头与施工企业之间存在合法的承包关系,而该关系又为工人所知晓的前提下,才可认定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

二、社会保险费缴纳问题

为了保障劳动者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相继推出了多种社会保险制度,因社会保险费缴纳而引发的劳动争议纠纷也随之产生。此类纠纷处理中遇到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目前推行的各种社会保险制度如何有效合理地实现制度间的衔接。

以上海市为例,该市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小城镇社会保险三种。这三种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主体、缴费标准和比例、适用范围、适用的法律法规,甚至管理机构、争议的处理均有所不同,一定程度上又相互交叉,导致审理该类案件的执法尺度不统一,劳动者也因不满企业为其缴纳的养老保险种类和标准而频频涉讼。如小城镇社会保险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适用范围就有所重叠。《上海市小城镇社会保险暂行办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原已参加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应当适时参加本办法规定的社会保险。因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条款中“适时”一词的理解不同,导致双方均要求参加对自己有利的养老保险。该类案件因法律依据不明确,导致案件处理较为棘手,也难以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上述种种不同,固然与出台时间、制定目的不同有关,但重要的是目前三种并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要建立一个衔接机制。我们的意见是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三种养老保险金的征缴工作,改变以往养老保险主管部门不同而互相推诿的情况;设立统一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裁决因缴纳养老保险金等产生的纠纷,避免没有相应仲裁机构仲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纠纷的现状;确立三种养老保险金的换算方法等,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退休人员的劳动保障问题

目前,退休人员与再就业单位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未被明确纳入劳动法律的调整范围,也不符合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难以受到民法的调整。因此,退休人员的劳动保障问题一直是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一个难点。对此,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曾以沪劳保关发(2003)24号文规定,退休人员再就业的,可享受工资、工时、劳动保险等劳动基准性规定的保障,但未就再就业退休人员工伤后能否享受一次性就业补助金、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等作出规定,而有关的劳动争议也正是由此而引发。

《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62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聘用的退休人员发生工伤的,由用人单位参照本办法规定支付其工伤保险待遇。然而,我们认为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制度是为解决伤残劳动者再就业困难和保障其相应生活水平而设置的,退休人员一般都享受养老金,本身也不存在再就业问题,故原则上退休人员不应适用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规定。

关于再就业退休人员在终结劳动关系时,用人单位是否应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问题。我们认为,经济补偿金是国家规定的在不可归责于劳动者的主观过错的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一次性生活补助费。经济补偿金又是按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和离职前12个月的月平均

工资计算的,故该笔钱款的性质是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所作贡献的补偿,与劳动者是否已退休无必然联系。因此,我们认为再就业退休人员在被终结劳动关系时可以获得经济补偿金。

四、工伤保险待遇问题

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继施行。在贯彻执行上述法律规定时,产生了一些争议。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在于劳动者因第三人侵权构成工伤时,能否同时享受工伤待遇和获得侵权赔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的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对于该条文的理解在实践中形成了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工伤赔付和侵权赔偿并不冲突。理由是发生工伤事故,属于用人单位责任的,工伤职工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如果劳动者遭受工伤是由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赔偿责任。该司法解释未规定劳动者因第三人侵权行为造成工伤时应择一选择受偿途径,且第三人侵权赔偿与工伤赔偿机制目前在法律上是并行不悖的,故劳动者可以得到双倍赔偿。另一种意见认为,劳动者不能同时获得工伤待遇和侵权赔偿。理由是:

1、工伤保险赔偿属于劳动争议案件,不属于普通的民事侵权赔偿案件,应当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而劳动者基于第三人侵权而要求赔偿是普通民事侵权赔偿案件,故该条款的规定可以理解为赋予当事人诉讼途径选择的权利。

2、就具体赔偿的款项而言,如丧葬费、护理费、伤残赔偿金等款项在两种赔偿制度中均已被包括,劳动者因第三人侵权而重复受偿,对于用人单位有失公平。

3、《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因机动车事故或者其他第三方民事侵权引起工伤,用人单位或者工伤保险基金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先期支付的,工伤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在获得机动车事故等民事赔偿后,应当予以相应偿还。根据该条款的规定,劳动者也只能按就高原则择一受偿。我们倾向于第二种意见。

五、保密期条款的履行问题

《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15条第2款规定,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就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前通知期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但提前通知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在此期间,用人单位可以采取相应的脱密措施。然而,实践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劳动者依据《劳动法》第32条第1款第3项,即“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之规定,以用人单位在脱密期内调整其工作岗位,未提供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劳动条件而要求立即终结劳动关系。此类争议焦点在于用人单位能否在脱密期内不经协商即变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我们认为,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但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时,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故劳动者解除合同可以采用多个理由并可以通过多个途径提出。然而,《劳动法》第22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

密的有关事项”,该条款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事项作了授权性规定,对约定的“有关事项”赋予了法律效力。《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15条第2款规定是对《劳动法》第22条规定的细化,是对“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中有关“解除劳动合同提前通知期”的专设条款。根据该条款,当事人可以在保密协议中对劳动者解除合同提前通知期作出约定, 用人单位可以在该提前通知期内采取相应的脱密措施,当然包括对需保密资料的封存和需保密岗位的变换。

六、劳动合同中违约金条款的适用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中都设定了违约金条款。劳动争议发生后,双方也常常就该条款的效力产生争执。

我们认为,就违约金条款的效力而言,确实值得商榷。违约金是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时依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额,用以制裁违约当事人和救济受害人。支付违约金是一种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然而,就劳动合同而言,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法律上虽然是平等的主体,但由于劳动者事实上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地位是对等而非平等的,故劳动合同不完全适用普通民商合同的意识自治原则,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也并不完全适用该原则。

如双方就提前解除劳动合同设定违约金条款,该条款的效力就应区别对待。《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该规定确立了劳动者的单方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权。因该条款对于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没有设立实质性要件,劳动者在履行“提前通知义务”后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是行使法定授权,其行为不能简单地被认定为“违约”,劳动者不应承担违约责任。同样道理,用人单位按《劳动法》第25条规定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时,用人单位也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就违约金的数额而言,我们认为约定的违约金数额过高时应予相应调整。尤其在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约定的违约金数额过高势必会加重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责任和负担。在制度层面上,可以通过法律规定来限制劳动者的违约责任,如双方约定的违约金数额最高不得超过劳动者月工资的1至2倍。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也可以劳动者月工资的1至2倍来确定违约金的标准。若因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其他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也可以请求赔偿。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四条规定,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可能对用人单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劳动者应当赔偿用人单位由于劳动者辞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该规定就明确了用人单位可以对劳动者提出赔偿请求。因此,我们认为在违约金条款的适用问题上,不能片面适用合同法领域的意识自治原则,这也不符合我国《劳动法》的立法本意。

下载上海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最新司法观点(2015)(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最新司法观点(2015)(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