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江苏高院审理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案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及时审理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案件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苏髙法【2008】417号
各巿中级人民法院、各基层人民法院:
今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我省经济运行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部分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导致关停甚至倒闭破产,由此引发了大量的拖欠职工工资等劳动争议纠纷,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为了妥善处理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带来的问题,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2008 年10月27曰下发了《关于防范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明确了相关工作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建立健全公正髙效的劳动纠纷案件审工作机制,现就当前审理和执行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案件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和执行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劳动争议纠纷既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权,与民生问趙患息相关,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全社会的和谐稳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此髙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及早制订和认真落实应对预案,及时妥善加以处理.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和《劳动合同法》等法侓施行的多重影响,我省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特别是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迅速上升.今年1至10月,全省法院共新收劳动争议案件24645件,比去年同期上升了 150^,这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劳动争议案件是因为拖欠职工工资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已经成为民事审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全省各级法院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髙度,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的髙度出发,始终坚持“三个至上” 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劳动关系领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把审理和执行好劳动争议案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切实维护好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各级法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劳动争议案件,特别是拖欠工资案件的审判工作,经常性地分析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工作态势;对于重大疑难和群体性的劳动争议案件,法院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加强对案件审理、调解和执行工作的指导。
二、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和执行工作机制,公正高效地处理好劳动争议案件全省法院在审理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案件时,要努力做到快立、快审、快执,在确保案件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效率,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1、积极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全省各级法院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室的作用,在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特别是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后,暂缓立案,建议当事人到人民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并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将案件移送人民调解工作室调处.2、进一步规范劳动争议案件的立案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准确把握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范围.对于因企业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而引起的职工下岗、买断工龄.内退、整体拖欠工资等纠纷,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用人单位未进行企业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或改制结東后以下岗、买断工龄等名义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受理共同诉讼案件问题的通知》和省法院的有关通知精神,对于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凡厲非必要共同诉讼的,一律分别受理.对于中级法院受理的破产案件中涉及的劳动争议案件,中级法院可以指定企业所在地的基层法院审理.要不断提髙劳动争议案件立案工作效率,强化劳动争议案件立案前调解,凡是符合立案条件的,要当即立案,并在当天移送业务庭.劳动争议案件一侓缓交诉讼费用。
3、不断完善劳动争议案件专业化审判工作机制。各中院和基层法院要抽调熟悉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案件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组成专门的劳动争议合议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案件较少的法院可以指定专人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在劳动法领域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审判经验的法官。
4、进一步简化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程序.基层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除了依法不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外,一律适用简易程序.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也要合理简化诉讼程序,进一步提髙审判效率。对于拖欠工资等案件事实清楚的劳动争议案件,要探索采用格式化的裁判文书。
5、强化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调解工作.劳动争议案件要坚持前置调解.优先调解的原则,在开庭审理前要先行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要将调解工作贯穿于劳动争议案件审判的全过程,在庭审中、庭审后.判决前,直至判决书送达时均要开展诉讼调解工作。
6、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案件的执行工作.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当事人申请诉讼保全的,人民法院要依法审査,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劳动者申请保全的,可以免予提供担保.对于符合先予执行条件的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提出先予执行申请的,应当先予执行.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申请执行生效判决书、调解书或仲裁裁决书的,人民法院执行机构应当加大执行力度,提髙执行效率,力争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早日实现。对于拖欠工资纠纷案件和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审判业务庭判决、调解后应当主动移送立案,交由执行机构执行。
7、加强对劳动者的法律释明工作。法官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过程中,应当使用劳动者听得懂的通俗的语言,避免使用生涩的术语。要正确处理好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关系。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人民法院认为需要进行调査取证的,都应当依法依职权进行调査取证。要加强审理过程的法律释明工作,耐心地向双方当事人,特别是诉讼能力较弱的劳动者一方解释法律法规,促使双方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三、切实加强对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的业务指导与监督
1、进一步加强对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法院建立审理拖欠工资纠纷案件指导工作小组,负责全省法院审理拖欠工资案件和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工作。工作小组由省法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谢国伟同志担任组长,由民一庭、立案庭、执行局的负责同志组成,日常工作由民一庭负责。各巿中院也要建立相应的审理拖欠工资纠纷案件指导工作小组,负责本辖区内法院审理拖欠工资案件和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工作。
2、建立劳动争议案件信息报告制度。自本通知下发之曰起,各中院应当在每月的15曰、30日前向省法院书面报告拖欠工资案件及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情况,报告的内容包括案件数据、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的疑难问题、典型案例、成功经验等。对于重大群体性和突发性劳动争议案件,必须在事发24小时内及时报告省法院.3、建立劳动争议案件督察制度。各巿中院要对辖区基层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情况开展经常性的督察工作,及时发现并掌握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司法对策.对于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多的法院,省法院将不定期地开展督察工作。
四、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有效解决劳动争议纠纷的合力
1、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特邀调解员的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法院与省总工会相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及其特邀调解员的优势作用,不断完善劳动争议案件“诉调对接”工作机制.要不断拓展工会组织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劳动纠纷案件的空间,在诉前、诉中和执行过程中均可以邀请特邀调解员协助法院开展调解工作。
2、要积极探索劳动争议案件“诉裁对接”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省法院与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与劳动仲裁机构的信息沟通、业务协调、机制衔接工作,统一人民法院与劳动仲裁部门的执法尺度,使大量的纠纷能够在仲裁阶段得到圆满解决.3、要进一步加强与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的沟通协调工作.人民法院要及时将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和隐患苗头向劳动行政部门进行通报,督促劳动行政部门及时处理,必要时可以发出司法建议.要与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开展经常性地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劳动关系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司法对策.4、要进一步密切与新闻宣传部门工作联系,广泛开展劳动法制宣传教宵.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对人民法院审理和执行的典型劳动纠纷案件开展集中、正面的宣传报道,同时开展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引导劳动者以合法理性的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髙企业依法用工.守法经营的意识.以上通知,请遵照执行。
江苏省髙级人民法院
二00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审判工作劳动争议通知
抄送: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么、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政法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劳动仲裁委,省总工会,最髙人民法院办公厅、民一庭.江苏省髙级人民法院办公室
2008年11月25日印发
第二篇:上海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最新司法观点(2015)(精)
上海高院民事审判庭2014年第三季度庭长例会研讨纪要 民一庭调研与参考[2015]11号
上海高院民一庭于2014年9月召开了全市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第三季度庭长例会,主要就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劳动报酬、劳动合同解除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意见,现将本次研讨意见纪要如下,供大家审理案件时参考。
一、劳动报酬相关问题
1、关于病假工资基数如何确定的问题
2003年《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规定,病假、加班、事假等工资均适用统一的计算基数,实践中全市法院已对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作出调整,有观点认为,根据上述计算基数统一适用的原则,病假工资计算基数也应调整。对此,大家认为,首先加班工资系劳动者付出正常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报酬,而病假工资系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的一种福利待遇,两者在性质上有一定差异。其次,2004年《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病假工资计算的公告》就病假工资计算基数作了特别规定。再次,如对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与病假工资计算基数适用同一原则,可能导致部分劳动者利用不当手段(如虚开病假单等获取不当利益。
综上,倾向意见认为,如劳动合同或双方签订的其他协议对病假工资计算基数有约定的,可按双方约定的数额来确定病假工资计算基数,但该约定的计算基数不得低于正常出勤工资(该正常出勤工资应理解为劳动者正常出勤即可获得的可预期收入,不包括一次性或临时性收入×70%的标准(郝云峰评注:上海的标准高于北京的标准,北京只划红线,具体标准双方约定,显得更为合理文明;双方未约定病假工资计算基数的,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应按照上述正常出勤工资×70%的标准来确定。
2、关于未安排哺乳时间能否视为加班,用人单位是否需要支付加班工资的问题 女职工休完产假后到公司正常上班,但公司未安排女职工享受每天一小时的哺乳时间,现公司与女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女职工起诉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每天未享受的
1小时哺乳时间的加班工资,实践中对公司是否应支付该加班工资的问题未形成统一意见。1990年《上海市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第15条和2012年施行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9条仅规定“授乳时间及在本单位内授乳往返时间,应算作劳动时间”、“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女职工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但未规定女职工未享受1小时哺乳时间的视作加班。同时,女职工享受的产后1小时哺乳时间在性质上属于劳动保护。倾向意见认为,女职工未享受1小时哺乳时间的不属于加班,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班工资的诉请不予支持。
3、关于劳动者持欠条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利息的诉请是否支持的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3条“劳
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的规定,倾向意见认为,虽拖欠劳动报酬的基础法律关系是劳动争议纠纷,但只要用人单位对欠薪事实无异议且出具书面欠条,原劳动法律关系就已转化为一般民事欠款纠纷。
故劳动者持欠条直接到法院起诉,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所拖欠的劳动报酬,应依照普通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如用人单位在欠条上写明支付劳动报酬的期限和相应利息的,法院可判决支持劳动者要求支付劳动报酬利息的诉请。如用人单位在欠条上仅明确支付劳动报酬期限但未约定支付利息的,法院可判决不支付利息;但如用人单位未按约定期限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因而要求用人单位支付逾期付款利息的,法院应予支持。
二、劳动合同解除相关问题
1、关于用人单位是否可以劳动者不愿补签无固定期限的书面劳动合同为由单方
解除劳动关系,若解除是否需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问题
目前审判实践对于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被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劳动者不愿补签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是否可以此为由单方解除劳动关系,如可以解除,是否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等问题分歧较大。倾向意见认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4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种法律拟制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仅对劳动合同的期限进行了确定,但未对其他劳动合同权利义务进行书面约定。《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可见,即使双方订立了法律拟制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双方仍需补签书面劳动合同,补签书面劳动合同既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也是劳动者的法定义务。对于除劳动合同期限以外的劳动合同内容,双方应按照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协商确定。如用人单位已履行了诚实磋商义务,就补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提出了相对较为合理的条件(该合理性的考量可适当参考同岗位、同工种或自用工之日起一年内形成的事实劳动权利义务或其他合理性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但因劳动者个人主观原因不愿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2、关于法院是否允许劳动者在诉讼过程中将原仲裁申请的经济补偿金变更为赔偿金的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5条“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法院应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的,如该诉讼请求与讼争的劳动争议具有不可分性,应当合并审理”的规定,法院审理范围并不当然局限于裁什么审什么。劳动者无论主张经济补偿金还是主张赔偿金,其诉请均基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
合同这一相同的民事行为产生的不同法律后果,经法院释明后应允许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
同时,如不允许当事人变更诉请,一方面可能导致当事人的诉请无法获得司法救济,另一方面也可能浪费有限的司法资源。综上,倾向意见认为,劳动者在劳动仲裁中主张支付经济补偿金,但在诉讼阶段又要求变更为支付赔偿金的,一审法院在向劳动者充分释明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的法律性质、法律规定适用的情形及其法律后果后,劳动者仍要求将诉请变更为支付赔偿金的,应予准许。
第三篇: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
《通知》指出,民间借贷客观上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社会融资需求,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促进了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但实践中民间借贷也存在着交易隐蔽、风险不易监控等特点,容易引发高利贷、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以及非法集资、暴力催收导致人身伤害等违法犯罪问题,对金融秩序乃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也使得人民法院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的难度增加。因此,各级人民法院要积极践行能动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认真做好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立案受理工作。当事人就民间借贷纠纷起诉的,人民法院要依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做好立案受理工作;对于涉嫌非法集资等经济犯罪的案件,依法移送有关部门处理;对于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及时与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配合做好相关预案工作,切实防范可能引发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依法惩治与民间借贷相关的刑事犯罪。对于非法集资等经济犯罪案件,要依法及时审判,切实维护金融秩序。对于与民间借贷相关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及其他暴力性犯罪,要依法从严惩处,切实维护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要严格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同时注意把握国家经济政策精神,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努力做到依法公正与妥善合理的有机统一。对于因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而形成的借贷关系或者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上述违法犯罪活动的借贷关系,依法不予保护。
《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加大对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调解力度。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要深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对于涉及众多出借人或者借款人的案件、可能引发工人讨薪等群体性事件的案件、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情绪严重对立的案件以及判决后难以执行的案件等,要先行调解、重点调解,努力促成当事人和解。要充分借助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加强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程序对接,形成化解矛盾的最大合力,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合法的借贷利息。出借人依照合同约定请求支付借款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第7条的规定处理。出借人将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当事人仅约定借期内利率,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以借期内的利率主张逾期还款利息的,依法予以支持。当事人既未约定借期内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的,出借人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主张自逾期还款之日起的利息损失的,依法予以支持。
《通知》还要求各级人民法院注意防范、制裁虚假诉讼,妥善适用诉讼保全、重整、和解及破产程序等有关司法措施,积极促进建立健全民间借贷纠纷防范和解决机制。
据悉,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民间借贷不规范的现象,最高人民法院已向有关国家机关和部门发出关于规范公务员参与民间借贷活动的建议、关于加强民间借贷规范监管的建议、关于有条件放开企业间借贷的建议、关于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建议、关于规范国有资产转让行为的建议、关于制订特殊交易登记办法的建议等司法建议。
第四篇: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涉及的社会保险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的通知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涉及的社会保险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的通知
市第一、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庭;
各区、县人民法院民庭:
为妥善解决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涉及的社会保险问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09年7月31日联合召开社会保险相关问题研讨会,与会人员对部分问题的解决取得一致意见,并形成了会议纪要。现将《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涉及的社会保险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供审判实践中参考。此外,市高院民一庭经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部门协商,委托该局相关部门开发了计算农民工养老保险损失赔偿金的计算机程序软件,供法官在办案时使用。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
二○○九年十一月二日
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涉及的社会保险问题
研讨会会议纪要
为妥善解决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涉及的社会保险问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09年7月31日联合召开社会保险相关问题研讨会。北京市三级法院从事劳动争议审判工作的部分庭长和法官、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与会人员就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涉及的社会保险问题进行了讨论,对部分问题的解决取得了一致意见,现纪要如下:
一、关于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问题
1、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农民工主张予以补缴的,一般不予受理。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农民工在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的,应予受理。
2、因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农民工在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的,应当自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赔偿数额的确定可参照《农民合同制职工参加北京市养老、失业保险暂行办法》(京劳险发[1999]99号)和《北京市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京劳社养发[2001]125号)的规定。
3、为便于劳动仲裁部门和法院在案件审理中更及时准确地计算相应赔偿数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工养老保险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联合开发了计算农民工养老保险损失赔偿金的计算机程序软件,供仲裁员和法官在办案时参考使用。
二、关于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劳动者缴纳医疗保险费,导致劳动者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赔偿相关医疗保险待遇损失的问题
1、因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劳动者缴纳医疗保险费,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赔偿相关医疗保险待遇损失,劳动仲裁部门受理后,应要求劳动者提交相关医疗单据,并委托所在区县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协助核算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的医疗
费数额。劳动仲裁部门和法院在处理相应案件时,均可参照。
2、未经过仲裁前置程序直接起诉到法院的医保待遇损失争议案件,法院在受理后,应要求劳动者提交相关医疗单据,并可直接或通过所在区县劳动仲裁部门委托相应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协助核算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的医疗费数额。
第五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答记者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
知》答记者问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12-14 阅读:633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答记者问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积极践行能动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详细了解《通知》有关情况,记者采访了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
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
记者:请问,最高人民法院为何要在此时发布《通知》?《通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负责人: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整体形势良好,但是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与民间借贷相关的债务不能及时清偿、债务人出逃、中小企业倒闭等事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较大冲击,相关纠纷案件在短期内大量增加。为践行能动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加强审判指导,最高人民法院相关部门专门进行调查研究,经多次论证,起草制定了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按照院领导指示,研究室牵头,民
一、民二庭派员参加,经过调查研究,多次论证,起草了本《通知》。
《通知》具体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高度重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判执行工作、做好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立案受理工作、依法惩治与民间借贷相关的刑事犯罪、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加大对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调解力度、依法保护合法的借贷利息、注意防范制裁虚假诉讼、妥善适用有关司法措施、积极促进建立健全民间借贷纠纷防范和解决机制以及加强对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等内容。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人民法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指导人民法院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比较全面的规范性文件。
对民间借贷的基本态度
记者:请问《通知》对待民间借贷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负责人:民间借贷在我国社会的存在,有着很深的社会基础。民间借贷的存在有其积极意义,其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在客观上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社会融资需求,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促进了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民间借贷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交易隐蔽、风险不易监控等特点,容易引发高利贷、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以及非法集资、暴力催收导致人身伤害等违法犯罪问题,对金融秩序乃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也使得人民法院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的难度增加。正因如此,人民法院要高度重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判执行工作,将其作为“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重要工作内容,作为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通过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有序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民间借贷利息的处理方法
记者:按照《通知》要求,请问各级人民法院应该怎么处理民间借贷利息问题?
负责人:利息问题是民间借贷当中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许多民间借贷纠纷都与利息问题有关,有必要依法予以妥善处理。
第一,依法保护合法的借贷利息,依法遏制高利贷化倾向。《通知》作为指导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规范性文件,很好地实现了与合同法及我院以前制定的司法解释或规范性文件的衔接。对于民间借贷的利息问题,《通知》要求依照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 6条、第7条的规定处理。合同法专章规定了借款合同。我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对于复利问题,第7条又规定:“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审理中发现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条规定的限度时,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银发[2002]30号)也明确:“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4倍。超过上述标准的,应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
第二,对预扣利息情形的处理。依照合同法第二百条的规定,对于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情形,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第三,对于逾期利息的处理。《通知》的基本精神是在当事人约定的借期内利息不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以借期内的利率主张逾期还款利息的,依法予以支持。当事人既未约定借期内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的,出借人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主张自逾期还款之日起的利息损失的,依法予以支持。
民间借贷所涉犯罪问题
记者:针对与民间借贷有关的刑事犯罪问题,《通知》提出了那些要求?
负责人:调研发现,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往往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高利转贷、违法发放贷款等经济犯罪案件交织在一起,也容易伴生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及暴力催收导致人身伤害等其他暴力性犯罪,既会破坏市场秩序尤其是金融秩序,也会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危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通知》区分具体情形,对于涉嫌经济犯罪的,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有关规定,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对于非法集资类的刑事案件,要依法及时审判,切实维护金融秩序。对于与民间借贷相关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及其他暴力性犯罪,要依法从严惩处,切实维护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要严格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注意区分性质不同的违法犯罪行为,真正做到罚当其罪。
防范和制裁虚假诉讼
记者:据了解,虚假诉讼问题在民间借贷纠纷当中多有发生,请问《通知》对于规制虚假诉讼问题有什么举措?
负责人: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虚假诉讼问题确实比较多,许多案件存在着原、被告双方对借据无异议的“手拉手”诉讼,有必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规制。《通知》即从防范和制裁两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
第一,在防范措施方面。一方面要结合借贷事实有关的证据,进行综合判断。特别是对形式有瑕疵的“欠条”或者“收条”,要结合其他证据认定是否存在借贷关系;对现金交付的借贷,可根据交付凭证、支付能力、交易习惯、借贷金额的大小、当事人关系以及当事人陈述的交易细节经过等因素综合判断,不可轻易下判或者调解。另一方面,发现有虚假诉讼嫌疑的,要及时依职权或者提请有关部门调查取证,以最大限度的发现案件真实,有效遏制当事人通过虚假诉讼来转移财产、逃避债务。
第二,在制裁措施方面。《通知》要求经查证确属虚假诉讼的,驳回其诉讼请求,并对其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依法予以制裁;对于以骗取财物、逃废债务为目的实施虚假诉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践行能动司法理念
记者:坚持能动司法是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理念。请问《通知》在贯彻能动司法理念方面有什么体现?
负责人:坚持能动司法,是新形势下做好人民法院工作的必然选择。为积极应对当前民间借贷有关问题,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也必须坚持能动司法。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既要严格依法妥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又要加大对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调解力度、妥善适用有关保全措施及破产程序、建立和完善系列案件审判执行统一协调机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建立健全民间借贷纠纷防范和解决机制。许多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不单纯是民事问题,也涉及刑事犯罪问题,不单纯是法律问题,更牵涉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企业破产重组以及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处置等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仅靠司法力量往往无法妥善处理,需要建立健全民间借贷纠纷防范和解决机制。
为此,《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和政府支持,积极采取司法应对措施,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联动效能;要结合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判工作实际,及时提出司法建议,为有关部门依法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参考。
连发六条司法建议
记者:除了发布《通知》之外,最高人民法院在应对此次民间借贷有关问题以及规范国民经济运行方面,还有什么其他举措?
负责人:为了积极应对当前民间借贷有关问题,围绕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院不仅及时制定了《通知》,还结合法院工作实际及具体调研情况,向有关国家机关和主管部门发出了一系列司法建议。
司法建议是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的重要方式,是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依法延伸审判职能的重要途径,是人民法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
这次提出的司法建议,一是规范公务员参与民间借贷活动。针对审判实践中发现的一些地方公务员参与民间借贷的问题,提出了组织专门力量对重点地区公务员参与民间借贷活动进行专题调研、及时出台相应规范,坚决打击公务员以营利为目的进行的高利放贷或担保活动,对于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要依照有关政策、法律从严惩处等建议。
二是加强民间借贷规范监管,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从完善民间借贷法律制度、加强民间借贷市场监管、建立由党委和政府主导的联动机制制裁金融违规行为、建立民间借贷风险预警长效机制、加强法制宣传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议,以采取有关措施,维护国家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是规范和放开企业间借贷活动。企业间借贷是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建议尽快制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条件承认企业间借贷的合法性,并具体从贷款额度、期限、利息、担保、登记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作出特别规定。
四是规范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当前不动产仍然实行分散登记制度。为了充分保护物权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物尽其用之物权法原则,便于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化解不动产物权纠纷,建议制订不动产统一登记办法,尽快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五是规范国有资产转让行为。我国现有的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国有资产法律概念的规定不一致,当事人对此争议很大,也给人民法院审理此类案件造成困难。为此,建议尽快修订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规定层面统一“国有资产”界定标准,并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转让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六是规范特殊交易登记制度。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权保留、融资租赁、信托等特殊交易日渐增多。为在此类交易中平衡所有权人与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亟需建立相应的登记制度,以进行充分公示。据此,建议尽快制定动产特殊交易登记办法,对动产上设定的权利负担进行统一登记,并对登记机构、登记事项和登记的法律效力等内容予以明确,以保障民商事基本法律确立的有关制度在国民经济中的顺利实施。
来源: 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