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害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

时间:2019-05-14 11:2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害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害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

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害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害是发挥农民群

众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害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不仅解决了建设新农村“为了谁”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之所以这么说,首先,农民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自古以来,所有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无不凝聚着万千农民的心血与聪明。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正是有了农民这一反抗侵略、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才铸就了民族抗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建国以来,国家采取了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方针,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进步,同时,经过几十年农民艰苦卓绝地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因为有了小岗村十几户农民“分田到户”的改革创举,就有了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农民的这种首创精神,才促成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新的发展局面。其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建国五十多年非凡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根本改变,公共财政非凡是支农财力仍很薄弱,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需求,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主要依靠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决定了农民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自由主体,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将主要是引导和扶持,而不是大包大揽,否则,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掩盖农民的主体地位,让新农村建设丧失其根本的基础的力量。第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为亿万农民谋划福祉的治国方略。在实施和推进中,国家必定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由此必将会吸引、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各种生产要素投向新农村建设,其结果一定会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发展,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社会构成的主体,长期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自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

从当前看,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熟悉上的问题。对农民的熟悉上,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干不了事也干不成事,不相信依靠农民能够建设新农村。同时,从农民自身看,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较大,很轻易形成对人的依靠和对物的依靠,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淡泊,自强、自主、自由的意识不强。二是行为问题。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熟悉不清,有些基层政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结果适得其反,有时还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三是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制度性壁垒使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这些制度包括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用工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征收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既损害了农民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打击了农民的能动性、创造性。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力量的各级政府,必须突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一、要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熟悉。在这方面要突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宣传政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非凡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熟悉水平,将党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典型引带。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注重树立新风。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二、要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尽快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县县委、县政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在“面”上,我们提出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养老难、上学难、就医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点”上,我们建设**村等__个新农村示范村,使其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

三、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积极研究生产发展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特色种养业发展,以特取胜,以优取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拓宽输出渠道,提高培训水平,增加劳务收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支持乡村干部、农村经营治理能人、产业大户和具备一技之长的农民自主创业,开发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村货畅其流。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造完善市场体系,为农民自主创业搭建平台。《1》《2》

四、要通过完善机制保护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重点要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民主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民主议事日等制度,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的力度,保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商议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尊重和实现农民的合理意愿。二是农民培训教育机制。加大“阳光工程”工作力度,建好县职业技术学校和乡村农民培训机构,积极培育技能型、文明型农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健全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采取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办法,构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适度提高救助标准,健全救助体系。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正确区分“共同行动”中的国家、社会和农民的职责。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主导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导农村教、科、文、卫等事业建设,主导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和规划,主导农村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必须激发和发挥城市和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支持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宣传群众,科学组织群众,用思想、道德、法律、文化、科技武装群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谁?如何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导向和理论问题。如何摆正政府、社会各界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说: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为此,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作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要分清敌友,而是要分清主次,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只有充分调动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有效快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否则,一切只能是空谈,再好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

一、正确区分“共同行动”中的国家、社会和农民之间的职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不单纯是农民的事情,这一点是全党全国人民都必须清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只有共同行动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新农村建设目标。国家和城市、社会各界都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1、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是主导,要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自上而下提出和推广的,不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总体实力、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

09电商B1

孙若飞2009550123

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经过50多年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国家和城市已具备反哺、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实力,从整个国民经济和全社会发展的角度考察也完全有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必要。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主导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2)主导农村教、科、文、卫等事业建设

(3)主导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和规划

(4)主导农村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2、激发和发挥城市与社会各界的参与作用

城市和社会各界都有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义务和责任。帮助和支持农村和农民,说到底也是帮助和支持城市和全社会。农村稳才社会安,农村富才社会定。笔者认为,只有共同富裕才能富裕。少数人富裕,大多数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一是不可能继续富裕下去,二是他们也不得安宁,甚至生命财产的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农村搞富了,八亿农民有了钱,市场就扩大了,城市的工业产品才有更好的销路,这是明摆着的道理。必须激发和发挥城市和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支持作用。

(1)通过经济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

(2)资助、支持农村和农业

3、正确区分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政府)、城市、社会各界与农民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政府)是主导。学界有人不承认国家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这是不对的。政府必须起主导作用,既是国家的职能所在,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政府不能以任何理由推卸这种责任和义务。我们更不能将政府的这种作用拒之门外,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全世界都不存在。城市和社会各界是一种参与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和地位,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他们的参与和支持。农民,八亿多农村人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主力军。国家、城市社会各界和农民三者都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行动、而努力,但三者的身份、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必须区分清楚;必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施其能,千万不可以越俎代庖。

二、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只有真正动员起亿万农村民众才能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必须坚持农村基本

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一是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二是包办代替,农民参与不进来。很多县、乡的新农村规划是撇开农民,,闭门造车,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三是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四是热衷于立招牌,不干真事。五是试点与整体工作脱节,好看不耐看,好听不能学。

实际上,农业部调研中所发现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农村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实质是对农民作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没有被重视和发挥的问题。主体被甩在一边。主体地位不体现,主体作用不发挥,新农村建设只是政府和少数精英的一厢情愿罢了,会成为镜中花井中月,一切都是说说而已。只有动员、发动、组织和“武装”八亿农民这个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这要求我们:

1、宣传群众

宣传群众就是利用新闻媒体等各种方式将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图、设想、规划、方针政策传达到广大的农民群众中去,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农民群众真正了解和理解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认识到新农村建设同自身利益的关联程度,激发农民自觉充当主力军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

2、组织群众

组织群众是一种高度严密的组织形式,集体化作业和经营。改革近30年来,撤销了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的家庭经营制度。全国大概有2000来个村保持或恢复了集体经营组织形式。

3、“武装”群众

武装群众就是要用思想、技术装备群众,提高群众素质,提高战斗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1)思想武装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武器武装广大群众,用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武装群众,用“八荣八耻”的精神武装群众。用先进的科学的思想武器武装群众,转变观念,建立市场经济理念和经营理念。新农村建设就有了思想保证和群众基础。

(2)法律武装

农民的权益受到不当侵害,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法律武装。一切权力和利益的博弈,最终只有靠农民自己掌握法律,运用法律才能维护。新农村建设必须依法行事。许多打着新农村建设旗帜或幌子的非法或违法的所谓“好事”、“实事”可能时有发生。农民群众只能用法律武器抵制和消除这类行为。

(3)科技武装

科技武装包括文化知识武装、科学武装和技术武装,既包括硬件武装,也包括软件武装。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农村现代化。只有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群众的头脑,科学技术成果才会迅速普及推广,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经济才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关系才会和谐与共,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

第三篇: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主体作用观点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应如何理解这一论断和要求呢?

首先,这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措施,要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农村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如期实现,就必须按照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切实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其次,这是发挥好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的必然要求。经过29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就业方式、经营活动和生活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城乡交流的不断扩大,农民的视野不断扩展、民主法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更加迫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了期待。只有顺应农民的愿望和期待,进一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有关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再次,这是确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广大农民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发展,靠的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仍然要靠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继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并及时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只有把亿万农民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稳步地向前推进。

当然,强调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推卸或减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将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任。中央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强调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就是这个本意。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在全社会发动群众,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乡村和农户,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第四篇:“过程精品”是建设新农村的要害

在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民的生命、财产才不会受到损失。迄今为止,这一理念仍风行于大批工程建设中。建设新农村也需要打造“过程精品”

从今年“两会”过后,近半个月来,我们不难发现各地方政府为建设新农村积极预热、动作频频。“两会”刚落幕,四川就携手国家质检总局,预备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时成为传媒看

点。根据四川省与国家质检总局签署的合作备忘录,质检总局将从农业标准化、促进食品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和出口、扶持食品农副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强化食品农副产品质量监管、提升质检事业发展水平等5个方面重点支持四川省农业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四川省迅速出台“1号文件”,为整个“十一五”时期建设新农村画好蓝图,确立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的具体目标。

接下来,山东拿出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探索路径——以土地置换作为建设突破口。对所谓的“希森模式”进行细致的剖析,新华网对此也大篇幅进行报道。虽然时下对于用大片农村土地(耕地、宅基地)建别墅是否该推崇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当地市委书记在谈“希森模式”时仍强调其中最具实质的内容:一是以生产发展为龙头,形成生态产业链,让农民就业,改善他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二是对土地的置换,并肯定认为,这个突破口是个创举。

针对城乡接合部如何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途径,天津市在调研的基础上认为,要打造“8大体系”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如就业服务体系、农民增收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村容整治体系、治安防控体系、思想文化建设体系和民主管理监督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民增收体系,力图使农民在新形势下拥有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然而如何落实这些体系建设,当地还没有细化方案。

农业大省黑龙江近日专门出台《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大力支持“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共5方面、涉及40条具体内容。包括:对农村流动小商小贩、农民在集贸市场或地方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免于工商登记和免收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收费;鼓励并支持“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和涉农企业对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及地理标志及时申请注册商标等具体意见。

此外,不少省份还投重资建设新农村。甘肃计划5年投资40多亿元解决当地农民看病难问题;河北省要在“十一五”期间投资180亿元改建农村公路50000公里;陕西拿出60亿元在未来5年中改造低产田550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260个;内蒙古也宣布今年拿出6.6亿元建设新农村新牧区。

有记者就新农村问题走访福建农民时,当地农民明确表示他们的担心:最怕基层干部“胡来”。正如南平市岭炳洋村一个农民所说,“中央和省级部门的政策很好,但有时到了基层就走了样。”这也是中央农村领导小组主任陈锡文担心的“误读新农村”。

实际上,这种担心不仅来自中央领导和基层农民,行业主管部门也感到压力异常。针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最敏感的土地问题,国土资源部门几经思量后,日前正式下发《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并要求各地方全力贯彻执行。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表示,下发《通知》的意义,是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下要更加重视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对于仍发生的“圈地”、“以租代征”以及违反规划私建别墅行为,要严厉查处、抓典型。

任何一项政策要落到实处,最难的恐怕就是“贯彻”和“执行”,正像工程建设孜孜以求的“过程精品”,只有把握好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才能避免产生贻害无穷的“豆腐渣”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的一项大工程,要完成这一伟大工程最关键的仍是“贯彻”和“执行”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做好这些细节,需要的不仅是中央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基层农民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的正确理解、全力贯彻和稳健执行,进而从上至下打造新农村建设的“过程精品”。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万真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合力联动,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受益者、管理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关键”。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广大农民群众是真正的主体,只有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起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巨大的力量源泉。

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不仅解决了建设新农村“为了谁”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首先,农民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自古以来,所有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无不凝聚着万千农民的心血与智慧。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正是有了农民这一反抗侵略、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才铸就了民族抗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建国以来,国家采取了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方针,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进步,同时,经过几十年农民艰苦卓绝地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因为有了小岗村十几户农民“分田到户”的改革创举,才有了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农民的首创精神,才形成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种新的发展局面。其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根本改变,公共财政特别是支农财力仍很薄弱,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需求。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旧主要依靠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决定了农民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自由主体,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将主要是引导和扶持,而不是大包大揽,否则,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掩盖农民的主体地位,让新农村建设丧失其根本的基础力量。第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为亿万农民造福的治国方略。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国家必定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由此必将会吸引、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各种生产要素投向新农村建设,其结果一定会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的发展,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社会构成的主体,长期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自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

二、当前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对农民的认识上,个别地方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干不了事也干不成事,不相信依靠农民能够建设新农村。同时,从农民自身看,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较大,很容易形成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淡泊,自强、自主、自由的意识不强。

(二)行为问题。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有些基层政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结果适得其反,有时还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

(三)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制度性壁垒使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这些制度包括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用工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既损害了农民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打击了农民的能动性、创造性。

三、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力量的各级政府,必须突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一)要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要坚持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宣传政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典型引带。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注重树立新风。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二)要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尽快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兴文县县委、县政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在“面”上,我们提出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养老难、上学难、就医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点”上,我们重点建设麒麟苗族乡三合村、仙峰苗族乡大元村等18个新农村示范村,使其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

(三)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要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我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工作来抓,认真研究生产发展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步伐,积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特色种养殖业发展,以特取胜,以优取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拓宽输出渠道,提高培训水平,增加劳务收入。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要积极支持乡村干部、农村经营管理能人、产业大户和具备一技之长的农民自主创业,开发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村货畅其流。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造完善市场体系,为农民自主创业搭建平台。

(四)要通过完善机制保护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要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民主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民主议事等制度,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的力度,保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商议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尊重和实现农民的合理意愿。二是农民培训教育机制。要加大“阳光工程”工作力度,建好县职业技术学校和乡村农民培训机构,积极培育技能型、文明型农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健全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

采取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办法,构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适度提高救助标准,健全救助体系。

下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害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害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